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审美文化_以武陵地区酉水流域为例_张汉军

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审美文化_以武陵地区酉水流域为例_张汉军

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审美文化_以武陵地区酉水流域为例_张汉军
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审美文化_以武陵地区酉水流域为例_张汉军

收稿日期:2010-0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汉军承担的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导入高校设计教育的研究》[2009b429],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论湖北民间美术导入高校设计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2009J03]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汉军,江汉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谢宏雯,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长江论坛》编辑

部美术副编审。

[摘 要]西兰卡普是一种原始手工艺纺织品,渗透于土家人生活生产及宗教信仰中的方方面

面。抽象化、程式化和色彩明艳是其基本特征;在艺术风格上,西兰卡普呈现出热情奔放的生命意识和合谐相生的审美意识以及以物喻情的美好寄托;西兰卡普蕴含着土家人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族;酉水流域;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5-3980.2010.04.017 [文章编号]1005-3980(2010)04-0085-05

武陵地区是指湘鄂川黔边区。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土家族的核心聚集区。发源于湖北宣恩县东北部的酉水,纵贯湖北之来凤,四川之酉阳、秀山,湖南之龙山、保靖、永顺等县,流入沅水,经洞庭湖注入长江。

酉水流经的地区,神秘而古老。数千年前,这一地区即有原始土著活动,“至今这一带仍是土家文化的中心区域”

[1](第8页)

。而代表土家文化精髓的西兰卡普,

即发源于这一地区。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意指“花铺盖”,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被面、图案花色繁多的土家织锦。这种织锦是武陵地区土家人保留最为完整的一种原始手工艺纺织品。其主要的工艺技艺基本上都集中在酉水流域。

土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大量的民族文化,行为规范,民族记忆都依靠非文本的形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有两个主要途径:一为口传,即民歌、神话、谚语等等,另一个就是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土家织锦。 一、西兰卡普创造的基础 (一)地域之中

武陵土家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号称“神秘北纬30度”的纬线,横穿土家族分布区;……是区分南北中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纬线。同样富于地理意义的东经110度纵贯土家分布区,自北向南。……这条线大致是中国东西两部分的分界线。最接近这两根经纬线交点的县城是鹤峰,即古容美土司治所,就此意义而言,武陵土家地处‘中国之中’。”

[2](第6页)

武陵地区虽然地处“中国之中”,但一直被列为蛮夷之地。又因这一地区到处是奇峰、悬崖、峡谷、洞穴,地貌极为复杂。所以与外部交流极为不便。清人顾采在其《容美纪游》中载:土人“皆在群山万壑之中,然道路险测,不可以舟车,虽贵人至此,亦舍马而徒行,或令其土人背负。其险处一夫当关,万人莫入”。

[3](第33页)

另一方面,这里土地贫瘠,物产不丰,

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审美文化

——以武陵地区酉水流域为例

张汉军1,谢宏雯2

(1.江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长江论坛》编辑部 430023)

可以说是生存环境严峻至极。自然环境的艰难,形成了土家族执著、强悍的文化性格。

(二)文化的多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酉水流域并不闭塞,酉水曾是“楚蜀通津”的要道,有“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所以这一地区能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来凤县志说:“邑之卯洞,可通舟楫,直达江湖。县境与邻邑所产桐油、靛、木培,俱集于此。以故江右楚南贸易者麋至,往往以桐油诸物顺流而下,以棉花诸物逆水而来。”[3](第3页)表明当时的酉水地区利用舟楫之变吸取了邻近地区的先进文化。清朝改土归流后,大量的汉族工匠进入土家族地区,给土家族带来了纺织工艺。有关地方县志对此也有论及:“有大兴作,百工皆觅之远方”。“工多外至者,技艺较土人为巧,近日彼此相习,艺亦稍精。”[3](第18页)所以酉水地区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外部来看,这里十分偏僻,所以古代的文化更容易在这里留存下来,从里面看,他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处于多元文化的互动之中,这对于西兰卡普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西兰卡普的运用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一方面是女儿自己织的,另一方面,是娘家给女儿的陪嫁。可以这样说,陪嫁被面的多少和西兰卡普的精湛工艺,客观上证明了女方家庭的经济地位和妹子的心灵手巧。

当女儿在婆家生了孩子后,外婆会给外孙带去自己织的,用西兰卡普装饰的盖裙。这种盖裙用途多样,可以用做婴儿的铺盖,也可搭在摇篮上方为婴儿挡光;天凉的时候,可以用做婴儿的斗篷;还可以把它做成背包,将婴儿背在背上。

西兰卡普也是土家人在祭祀中的重要物品。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夜间,土家人要祭祀土王。祭祀中要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娱神。“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五,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鸣铳,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3](第26页)这里提到的“五花被”,指的就是西兰卡普。

由于土家人没有民族祖先的神位,所以在一般家族举行的小摆手祭祀活动中,除了本家祖先的神龛,还会悬挂上织有四十八勾图案的西兰卡普,在这里,四十八勾成为“远古先祖的图腾”[1](第106页)。

从上可以看出,西兰卡普渗透于土家人生活生产及宗教信仰中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土家人的一生。“婴幼儿时盖织锦,长大懂事织织锦,结婚陪嫁选织锦,夫妻恩爱伴织锦,舍巴摆手披织锦,敬祭先祖供织锦,当了外婆送织锦,人老去世葬织锦”。[1](第3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兰卡普不仅只是一种生活用品和民俗符号,更是物与人的统一。如同古谢夫所说的:“民间创作同时即是艺术又不是艺术;其中,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种统一包含在形象——艺术的形式之中。[4](第190页)

二、西兰卡普图案的特征

(一)抽象化——工艺的限制

抽象化是西兰卡普图案最重要的特征。由于工艺本身的限制,所有的曲线都被直线、斜线所概括,规整成为几何形体。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表现性很强的图案,也变为无数个阶梯和台阶连接而成的方形、三角形。里格尔曾经说过:“人类在二维平面上发明的轮廓线才标志着一种真正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离开三维写实,走向二维错觉,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把想像从严格遵从自然的制肘中解放也来,让形式的修饰组合有了更多的自由。”[5](第8页)脱离了形式制约的土家女子,将自己的相像充分发挥,在固定下主要的基本纹样后,再根据画面进行排列组合,构成丰富变化的纹样。这些抽象为几何形的图案,将西兰卡普的美学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二)程式化——利于口传身教

由于历史、社会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原因,中国民间的艺术基本上是一种代代传承文化,也就是父母传给子女,师傅传给徒弟。在这个过程中,程式化保证了物的祖先经验和精神,代表了物背后的整个世俗社会的认同。“文化传统的作用,通常以种种约定俗成的制度,一定样式的造物和辗转流传的口头文学以及日常生活语言来付诸现实。人则通过参与、接触或受听诸种方式校正着自发盲目的思想倾向。”[6](第208页)所以西兰卡普的图案是土家人所熟悉,默认,代代相传的图案。在传承过程中,每一个图案都有特定的含义,一针都不能含糊,一针都不能织错。

(三)色彩明艳

西兰卡普的图案是程式化的,但色彩却没有定规,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对事物的判断自由选取色彩。这样说,千人可以织出千样色,与严格的图案形成了张弛有度的鲜明对照。西兰卡普大量使用对比色,

这些补色配置,使画面对比强烈。色彩对比后的强烈冲击一是通过深色或浅色勾边来缓解对比关系,弱化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二是虽然运用的是对比色,但在色彩的明度上会一色浓艳,一色淡化。

三、西兰卡普的艺术风格

土家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土司制度的“汉不入峒,峒不入汉制度的推行,经济生活极不发达。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封闭的小型社会之中。“小型社会的艺术品,常常也是那些具有工艺用途并饰以艺术图案的日用品”。[7](第50页)西兰卡普首先是做为一个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展示出来的,但同时,这个物的精神属性则带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艰苦自然环境的抗争。“我们不能只把这种世界普遍的倾向归结为任何终极的原因而不归结为由形式所激发出来的情感,或者换句话说,归结为美的冲动。”[8](第58页)恶劣的环境不能抹杀土家人对“美的冲动”,反而更激发了土家人的审美自觉。

(一)热情奔放的生命意识

重视生命,是一切生物与生俱来的的本能。土家人生活环境艰苦,为了生存与繁衍,他们对与生命相关的的现象及事件充满了强烈的激情。民间艺术的恒常主题是“求生、趋利、避害”[6](第4页)。西兰卡普图案具有明显的这种倾向。勾纹是西兰卡普中最常见的一种几何纹,按勾形来分有八勾花、十二勾花、二十四勾花,四十八勾花等。勾纹中的图案也有分别,有箱子八勾,花瓶八勾,万字八勾等等。勾纹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基本形都是中间为一个菱形,菱形中间为箱子纹、花瓶纹、万字纹等,在菱形主体的周围延伸出八条勾纹,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八勾单元纹样。如果是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则以八勾纹为中心纹样,呈菱形扩展。整个纹样以左右,上下对称构成。色彩也采用极强的对比,如浅绿配深蓝,深绿配橙色等,整个图案在对比中求得合谐。

根据田明先生考证,八勾纹图案是根据原始时代的蛙形纹演变而来,与苗锦中的蛙纹极为相似[1](第107页)。另外因土家族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其中楚文化与蜀文化对他的影响至为重要,所以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金沙文化中出现蛙形的金箔与四勾纹几乎相同就不足为奇了。

蛙形纹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出现,被认为是生命繁衍的象征。如同学者所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确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严肃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9](第32页)在这里,一层层勾纹向外层叠扩展,代表了女性生殖、多子,生命的扩展延续等文化内涵。西兰卡普中四十八勾是最难织的图案之一,土家女子以强烈的感情,大胆的想像将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织进西兰卡普,表现出热情奔放的生命意识。

(二)合谐相生的审美意识

合谐相生的传统思想在西兰卡普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做为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西兰卡普体现了土家人对对称,规律,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表现手法的热爱与欣赏,他们对节奏的把握体现着一种纯朴的审美意识。西兰卡普多以彩色多股的棉线为纬线,质地上是比不上丝线的精巧细致,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图案的完美再现与对称整合,使西兰卡普脱离了材料本身的限制,具有了“文质彬彬”的审美感受。

西兰卡普中的抽象表现,是土家女子对自然世界的主观描摹,带有极为强烈的情感色彩。无论是狩猎过程中野兽的威胁还是原始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生生不息的各种生命给了她们灵感,培养并发展了她们对物的丰富的感受力,使得她们对自然对象的“抽象”表现出卓越的审美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土家女子极为善于夸张和概括物体的形体特征,表现方式也因对象而变化,造型的语言十分丰富和完美。例如西兰卡普中的“实毕”纹样。整个实毕纹样是由多个四方连续的菱形连在一起,每个菱形方格内安排一个小兽,所有菱形由一个六边形的小图案连接,菱形外围围绕着万字纹。整个图案单个看是极为简单的,但各个图案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纹样时,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画面中的形体在大小、色彩的变化下形成了虚实、空间等变化。

八勾花金沙文化中的蛙形的金箔

四方连续是西兰卡普中最为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这里连续的菱形图案中以万字纹做为过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破了四方连续的恒定与单调。精心排列的图案构成,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衡,其视觉效果极为自由和浪漫,体现出豁达的美与无限的空间形态。

(三)以物喻情的美好寄托

早在殷周时期,便有将喜庆之物和代表祥瑞的图案雕刻于器物之上的习俗,意为给自己带来好运,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以后历代都有这种具有寓意的图案。到了清朝,这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滥觞,“纹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一时风潮。在西兰卡普中,有一些清朝“改土归流”后的图案,这些图案包括凤穿牡丹、龙凤吉祥、青蛙扑牡丹等等。从这些名字上可以明显看出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也可以感受到勤劳智慧的土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与单纯的动植物图案所采用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成所不同,“改土归流”后图案的构成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凤穿牡丹,一品当朝,青蛙扑牡丹等图案都为单独的合适纹样,因为幅面限制,都为长方形,图案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对称构成。色彩表现为统一底色上织成对比强烈的图案,底色明显,多为大红或黑色。

与汉文化龙凤呈祥图为一龙一凤组合成的适合纹样不同,西兰卡普的龙凤呈祥纹是三龙围绕着一凤。一条龙在最上围绕凤飞翔,这一龙一凤构成稳定的菱形。下面是两条对称的龙簇拥着上面的一龙一凤。两条龙下面是两只欢唱的小鸟,寓意着鸾凤和鸣的美好境界。龙凤身边围绕着大量盛开的牡丹花。大红的底色上,黄色的龙,粉色的凤,紫红色的牡丹构成了一团富贵和喜气。龙身并不是一条弯曲的粗线,在身体中间用三个对称的云形纹断开,让人感受到龙在云中翻飞的意象。这些具象的事物,脱离了造型中具体形象的限制,单纯简洁,服从了视觉上的快感,从而突破了平凡的樊笼,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

四、西兰卡普蕴含着土家人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土家织锦以独特的符号形式记载着土家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在代代传承中,构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符号系统。这是对自然之美的肯定,饱含着深厚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

(一)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土家人生活在自然环绕之中,所见到的都是深山密林。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土家人的生存,他们为了在遇到灾害和疾病之时,有所逃避和抗争,自然而然的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保护神。一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都成为可敬可爱的对象,“精灵影响并控制着物质世界中的事件和人的现世生活和来世生活,而且精灵保持着与人的的接触,并且会对人的行动感到高兴或不高兴。”[10](第199页)。土家人对神灵的选择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山神、土地神,石神。也就是与生产发展和社会繁荣息息相关的神成为土家人生活中所祭祀或祈祷的神灵。土家人认为太阳是生命之神,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给大地带来丰收,同时也是老人和孩子的保护神。作为幸福之源的太阳,当然要织在西兰卡普上,带给自己吉祥与安康。在西兰卡普中,代表太阳的符号“卍”——万字纹,出现在许多的图案上,即可作为单独的纹样,在勾纹的中心出现,也可在主体的纹样中,作为陪衬与填充物。如前所述实毕图案由多个四方连续的菱形连在一起,所有菱形外围都围绕着万字纹。其它如豆腐架花、椅子花、梭罗树花、岩墙花等,万字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配,更不用说以万字纹为主体的万字流水纹。可以这样说,太阳出现在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照耀着土家人的精神空间。“其能指并不等同于它的现实原型,而是存在于集体意识之中的社会化的意义系统,是一种不能为人创造或改变的集体契约。它们通过文化传承,不断为老百姓所认同,构成一个硕大而无形的精神网络。”[6](第233页)(二)丰富的自然情感

土家人在多元融合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居无定所,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动植物一方面是土家人的生存依赖,另一方面也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在与动植物相依相对的过程中,土家人为了获得帮助来对抗自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动植物的神灵之上。他们崇拜蛇,所以在西兰卡普上织出大蛇花、小蛇花、蛇皮花;崇拜鱼,所以会织出鱼刺花、鱼尾花;崇拜树,所以会有梭罗树花;崇拜花,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如藤藤花,牡丹花、玫瑰花。崇拜蛇鱼,是因为他们是多子的象征。而花、树多是因为土家人认为花、树有神性,或为神之居所,或为灵之依附。他们把自己对自然的崇拜织在了西兰卡普之上,也就是把神灵留在了生活之中。“民间美术的创造在许多条件下

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的需要而进行的,从而使民间美术造物具有最大意义上的生存、生活的实用性功能。”

[11](第160页)

阳雀花是因为阳雀鸟的叫声带来了

春天的信息,预示着一年的开始,也是一个生命开始的象征,所以以前多用在小孩子的窝被上;梅花是傲雪欺霜的精灵,是与严酷恶劣环境抗争的代表,所以在西兰卡普中,有许多的梅,四朵梅、五朵梅、大白梅、小白梅、外山梅、内山梅。盛开的梅花是土家女子不屈的反抗,也是土家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内在情感的反映。

(三)抚慰心灵的赞歌

台台花是织在盖裙周边,专供土家幼儿使用的一种纹样,他以二方连续的形态镶饰在盖裙的左右和下面。台台花是一种复合花纹,它由三种基本纹样构成:一是“补毕伙”,意为小船;二是一个菱形的长有五官的头颅;三是“泽哦里”,意为水波浪。

台台花盖裙的主要用法是把它覆盖在婴儿的窝窝背笼上,除遮光外,还含有驱除及防范白虎,保护小孩的功利目的。在众多的西兰卡普图案中,能镶饰在盖裙上的只能是阳雀花和台台花。酉水流域的土家人避白虎,认为白虎是凶神,会伤害到孩子。“赶白虎”是酉水流域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活动,而台台花则是酉水流域才有的,独一无二的花纹。

根据土家人的创世纪神话传说,远古时期,人类想要杀天上的雷公,触犯了天神而受到了惩罚。雷公让大地上洪水泛滥,只有补所和雍尼两兄妹因为救过雷公而躲在葫芦中跳过一劫。为了延续人类,兄妹成亲,哥哥羞成了红脸,妹妹仍是白脸,婚后繁衍了土家、苗家和客家。土家人为了纪念再造人类的祖先,把补所和雍尼尊为傩公傩母。作为儿童的保护神,傩公傩母历来受到土家人民的尊重。

在台台花的图案上,

二方连续的水波浪接连不断,

水波浪上面载着占主导地位的菱形人面,人面的五官和脸庞根据连续的图案分别换以不同的颜色,一为红色,一为淡绿或淡黄色,意指补所和雍尼的红脸与白脸。人面上面是船船花。台台花图案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吕品田认为“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在于以视觉形象的创造,假想地征服世界,从而替代地满足未遂的现实意愿。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即所谓‘变通’,在于通过审美创造和创造性的视角形象,便主体沉浸在想象、联想和期待之中,于内心里审美地松释与现实的联系,调解所遭遇的现实矛盾,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唤起有利于社会实践的饱满热情和高昂斗志。”

[6](第5页)

台台花是土家人的精神图腾,是土家人

在艰难困苦生活中对于生命繁衍的寄托。在台台花上面,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西兰卡普是一种朴素的织造工艺,然而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他超越了单纯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别样的意味。它承载了土家人古朴的审美情趣和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轨迹和集体创造,也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在艰苦困乏的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田明.土家织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 张良皋,李玉祥.武陵土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1.

[3] 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 [苏联]B ?E ?古谢夫.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5] [奥]阿洛瓦?里格尔.几格问题[M].刘景联等译.长沙:湖南科

技出版社,1999.

[6]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7] [美]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M].靳大成等译.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2.

[8] [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4.

[9]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0] [美]墨菲?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林方,王景和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 唐家路.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

社,2000.

[责任编辑 邓念雄]

台台花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盈溢着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正在展出。 此次展示的100件织锦中,半数以上已不再流传,主要种类是西兰卡普。“西兰”在土家语里是铺盖(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这种“花铺盖”是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同时,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头语言而无文字的岁月里,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世代相传。今天让我们通过西兰卡普艳丽悦目的色彩和直线造型的意象图案,共同感悟土家人的织锦手艺及其精神世界。 西兰卡普的动人传说 在很久以前,湖北恩施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锦。她织出的锦,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种各样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锦匹上。这种锦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卡普上的花朵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子变成了百花盛

开、争奇斗艳的花园。 可是后来,西兰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唆使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西兰,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织土家锦。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由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家里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学艺还要选择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前拜师,其意是太阳出来之后才织锦的是懒人,是不受欢迎的人,也是学不好织锦手艺的。 据当地人回忆,他们的童年几乎是在西兰卡普的襁褓里长大的。头上戴的是西兰卡普,身上穿的是西兰卡普,床上盖的是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编织着他们儿时的梦想。聪慧、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姓名:江凯 学号:2011160138 学院:医学院 班级:20111601班 摘要 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 土家族、历史、文化 正文 一、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

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 1、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白虎崇拜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3、民歌 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他们语言丰富:父

(完整版)西方审美文化史复习题

绪论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称为“美学之父”。 2.审美文化 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 3.审美文化的研究对象 ?美:美的产生、美的特征、美的分类等美学原理 ?美感:人的审美心理 ?艺术:神话、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 4.西方审美文化史分期 古希腊罗马审美文化 中世纪审美文化 近代审美文化 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 第一讲古希腊审美文化 一、古希腊审美文化产生的背景 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了希腊特定的美学风格: 1、自然地理条件的作用: (1)自然:希腊可耕地少,条件艰苦,造成人民独立、自由的个性; (2)地理:有无数优良的港湾,地处三大洲交点,适于航海、商业贸易。海洋的影响,使人们必须关心自然规律,以便海上行船和贸易,所以,希腊人追求科学和理性,注重发挥个体的作用,形成了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理性精神。 2、奴隶制经济和城邦的影响: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城邦的出现,为美学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文化环境的影响: 希腊宗教是美学思想形成的土壤,神话是美学思想的源头。 二、古希腊神话与美学观念的关系 希腊宗教、神话和美学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说,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那么神话则是审美意识的形象的直观的表达。 1、神是美的化身。 在希腊神话中,我们看到美神阿弗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文艺之神阿波罗等的美丽形象,神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2、神话故事是美学作品的源头。古希腊悲剧、文学、艺术作品以神为原型。 三、希腊宗教、神话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恩施西兰卡普调查报告

西兰卡普市场调查报告 引言: 湖北恩施州土家山寨织锦是一家创办于2007年5月专业生产土家织锦传统精品工艺的有限公司,他们将产品终端功能定位在室内软装饰上,使这一传统的文化产品,成功的融入我们现代的生活。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土家山寨分别在宣恩和恩施建立了织锦基地,现有织锦工人80人,2008年8月,土家山寨受邀北京参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展》,向世界展示了土家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今,土家山寨的西兰卡普,正承载着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借助各界人士的贵手,已到达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恩施市是一个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城市,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民族传统工艺,我们认为当地人对西兰卡普的了解相对于其他的城市会比较多。 2010年3月12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0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受湖北恩施州土家山寨有限公司的委托,于2010年3月19日在恩施市进行了一次关于恩施土家族民族工艺品西兰卡普的市场调查。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调查的目的:了解西兰卡普的知名度和市场现状,从而提高西兰卡普的知名度和市场销售业绩。 调查的时间:2010年3月19日 调查的地点:湖北省恩施市 调查的对象:本地居民、游客、室内装饰设计公司、酒店、竞争对手、机关政府调查的范围:恩施市 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调查的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2份) 正文: 市场调查报告的情况介绍:本文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尾,正文部分又分为本地居民调查分析、旅客调查分析、室内装饰设计公司调查分析、酒店调查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总体分析,及营销建议。 市场调查报告的分析预测: 本地居民的调查分析: “西兰卡普”本地居民调查结果得出: 1.知道西兰卡普这个名字,但对西兰卡普是什么不了解,6 2.5%的居民看到西兰卡普是在

河南理工大学选修课——影视文学欣赏答案

影视文学欣赏复习试题 一、影视的主要镜头与景别 景别可具体划分为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六种。 1、大全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摄影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 2、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3、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 4、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5、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特写镜头提示信息,营造悬念,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 6、大特写仅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一个人的头部充满银幕的镜头就被成为特写镜头,如果把摄影机推的更近,让演员的眼睛就充满银幕的镜头就成为大特写镜头。大特写的作用和特写镜头是相同的,只不过在艺术效果上更加强烈。在一些惊愫片中比较常见。 二、电影《藤条》 韩国感人亲情电影《藤条》(又名《回初礼》)拍摄于2011年,讲述了一个不良老爸和模范女儿之间的温馨故事,电影中既有大人与孩子间的斗智斗勇,又有传统礼仪与现代思想间的冲突较量,更有父女之间的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与感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西兰卡普的美-2019年精选文档

西兰卡普的美 一、西兰卡普概述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织锦中极具特 色的一项民间工艺。在土家语中“西兰”是“被子”、“铺盖”的意思,而“卡普”是“花”的意思,所以“西兰卡普”是“花铺盖”的意思。当然,“西兰卡普”不仅仅只是被子,而是作为土家织锦的总称。由于这种织锦常常织成被褥,所以民间把这种织锦织成的东西统称为“西兰卡普”。 “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而西兰卡普在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享有“史书不绝”的美誉。早在秦汉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以西兰卡普作为贡品敬献中原。到唐朝的时候,土家族地区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土家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土民家织斑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织锦工艺与现代新技艺结合,成为了当今土家文化的一道风景:1986年,湖北省恩施土苗自治州来凤县生产的西兰卡普参加湖北省民间艺术展览,荣获五个荣誉证书;1989年1月,西兰卡普参加“湖北土锦艺术节展”,到香港展出,得到了海峡两岸与国际友人的称赞。新世纪时期,

土家织锦更是大放异彩。2007年,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生产的织锦荣获国家工艺美术银奖。时至今日,西兰卡普与摆手舞、撒叶儿嗬、吊脚楼、女儿会等一起,成为了土家族的象征。 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姐姐、嫂子学习编编织西兰卡普。是否能织得好西兰卡普,是判断一个土家姑娘是否能干的硬性标准,因而每位土家姑娘都会很用心的学习编织技术。土家姑娘的嫁妆除了娘家陪嫁的一些生活用品,更是有姑娘在娘家时亲手织成的“西兰卡普”或称为“花被子”。出嫁姑娘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精美的西兰卡普带到男方去会被认定为是心灵手巧、会过日子的女人。对于男方来说,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做媳妇,也是一种有福气的象征。 织布机和牛骨挑针是编织西兰卡普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红、黑、白、蓝、紫、黄等颜色的棉线或者丝线,便是编织西兰卡普的材料。西兰卡普多以黑、白、蓝、红等色的棉线作为经线和底纬,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选择其它颜色的棉线或丝线作为花纬,通过手工编织后用机械挑打织成。织成的布,一般用作被面、桌布、锦袋、窗帘、床罩、椅垫、壁挂、壁画、披风、鞋垫等。如今的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民间的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和收藏珍品。 二、西兰卡普的美 土家姑娘的西兰卡普,图案丰富、构图奇特、古朴典雅、色彩鲜艳、工艺精湛、质地结实。透过西兰卡普的图案与色彩,我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西兰卡普图案论文

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又称土家织锦,是今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是土家族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视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土家织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苗锦、侗锦、瑶锦并称为四大锦,是我国南方民间最具特色的织造工艺。 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湘西土家族织锦充分体现出实用性、艺术性和手工性的完美结合,并与本民族的生存形成了统一的城市化风格。 西兰卡普是用一种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以通经断纬之法用手挑换纬纱,用木梭打筘而织。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和布鸽(又称鱼儿)等组成。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纺捻线、染色、倒线、打桩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 西兰卡普图案艺术造型的可视性质,使他成为一种承载民间传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物质传承文化。西兰卡普的传统图案有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200余种,但目前能够织出的传统只有80余种。其内容题材多受山地生活环境的影响。 西兰卡普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它以图纹命名,一般可分成六个大类。 其主要代表有: 1)动物类:有阳雀花、猫脚迹花、蝴蝶花、实毕等。如马毕花图案造 型(图一),是以马的造型为主体纹样的锦面,图形生动地表现了骏马来回奔跑的动势。 图一马毕花图二九朵梅

2) 植物类:有麻叶花、大白梅花、棱罗树纹、九朵梅等。其中九朵梅图案(图二),土家名“大浪枯梅”,是以山区傲雪的梅花为主,一般以红色为主调、以示吉祥的连心万字边为结构、斜向排列着九朵以梅花为主体的纹样,档头均为“猴手”纹样,也是以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平面化的手法生动地组织在固定单元的格式中,且既均衡又对称,主题明确,思想自由。 3) 生活用品类:有船船花、椅子花、豆腐架花、神龛花、锯齿花等。由于在历史上湘西土家族长期受制于土司制度,封建土司也分大小等级,土家族人把土司王看成权力与统治的中心,于是又出现了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图三)等图案。土王五颗印是以土王的中间一颗大印连着四方的四颗小印,寓意为权力的核心是土王,土王辖管四方小土司,赋予土家人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也赋予西兰卡普更加深刻的内容和大山的原野气息。 4) 民族风俗类:以反映民情风俗和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的有迎亲图、老鼠嫁女图、白果花图等。如老鼠嫁女图(图四),以逼真的手法再现了土家人嫁娶的浓郁地方风情和喜庆欢快的热闹场面,其场面恢宏,栩栩如生,是一首土家人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隽永的风情诗。 5) 几何文字类:抽象几何造型如象征如意的有单八勾花、二十四勾、四十八勾(图五)、满天星花、万字格花等。常见的吉祥文字有万字流水花(图六)、王字花、一品当朝等。 图 三 土 王 五 颗 印 图 四 老 鼠 嫁 女 图 图五 四十八钩 图六 万字流水花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审美文化史选修课答案

[第01讲] 绪论:文明与文化 作业:请阐述你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明是 思考复习题:分析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多元化文化的优缺点。中国如何应对在强势文化的冲击? 优缺点 (1)中西合璧 (2)西方就是彻底的西方,传统就是彻底的传统 [第02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 作业:为什么“艺术”也是生产力?

思考题:请谈谈学习“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主旨 [第03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 作业:谈谈艺术审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 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地区,对我们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是不一样的[第04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上) 作业: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谈谈儒家与道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思考题:儒学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文化的意义,道德,礼教,仁义 [第05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下) 作业:阐述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的“重构”努力,及其这种努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境界论的独 特影响。 佛家的重构: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产生之初也是以一种批判和解构的姿态出现的 ,只是其批判和解构的对象不是代表宗法制度的儒家,而是代表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 这种“重构”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佛家在追求“涅槃"的同时却又发扬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为了给轮回的思想提供理论根据,佛家在否认自性的同时 却又承认佛性的存在。 影响:如果只承认空而不承认色,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寺庙、优美的佛像、动人的壁画、曼妙的音乐;反之,如果只承认色而不承认空,这些艺术作品也就会流于感官的享受和刺激, 从而失去佛教的内涵和意义。 思考题:阐释儒、释、道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呈现了哪些审美特征? 影响: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 美学世界; 道家从反抗异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 美天地; 佛家则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象。 特征: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

中国文化史通释 阅读答案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 《中庸》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 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却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君是无为得盛名。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②③④段紧承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兰卡普流传至今,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以一种不可取代的身份标志着民族的独特性,成为土家文化中的“活化石”。本文中主要是从多方面浅析西兰卡普的特色,从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文化特点出发,来分析探讨西兰卡普及当地文化。 西兰卡普与土家文化 1.土家族传承的“西兰卡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创造出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兰卡普。 土家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汉语称“土花布”。西兰卡普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内的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捞车河、靛房及坡脚,永顺县境内的对山、凤栖;保靖县境内的普绒、清水等高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织锦的传统习俗。在服饰文化有男女一式的百褶裙、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首饰[1]。在土家族工艺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

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国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早的年代。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有丝织物的文字记载。《大明统一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2]。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2.西兰卡普的传说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西兰卡普便是美丽生动的传说之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为了在打花铺盖上织上白果花。每晚去白果树下等待白果花开。嫂嫂嫉妒其美貌,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败坏门风,父亲在一气之下把西兰打死了。为了纪念西兰,把她织的铺盖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图形纹样 1.图案分析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它一般由三小块布组成,每一块小布上都织有和土家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山地文化;观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 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 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