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复习要点

马原复习要点

马原复习要点
马原复习要点

【唯物论部分】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3、世界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思维和

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

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知道了what is 世界,还要知道世界怎样存在。由此产生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分野。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的

关系。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们的意识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是

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

3、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

界本质观点的根本特点)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统一。(看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4)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

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一切以时间、空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社会的物质性之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2)人虽有意识,但仍需要借助物质力

量来改造物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特征:1)物质性:主体、客体、手段;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2)自觉能动性:3)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嘴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科学实验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

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

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只有通过劳动实践

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时间形成了的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部分】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事物内部要素、事物之间、整个世界;3)多样性。

2、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案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统筹兼顾

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民族之间关系密切=======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2、如何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相

互分离、相互排斥。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而

不同”,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时时处处有矛盾(引出我们不能否认矛盾的存在)。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

(引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树典型、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

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方法论

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1、适度原则

2、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2、辨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

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与继承相统

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否定之否

定规律办事,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

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总结:(方法论关键词)

1、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

2、发展的观点:永恒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原理

3、矛盾分析方法: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矛盾对立统一。

4、思维方式:

1)归纳与演绎——一般、个别

2)抽象到具体——现象与本质

3)分析与综合

4)历史与逻辑。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规律可以为人们所用。

3、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

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但两者有一个共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指导性、导向性。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A、尊重客观规律=====把握规律,客观物质条件和手段

B、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

【官话】社会历史趋向和主题选择的关系。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选择的总趋势背道而

驰。(可以联系下当前的台海局势)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说完了世界的两大现象,第二章接着说人类的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客体、中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2)主体按照目

的和方案,通过手段转为实际行动;3)反馈和调节,朝着一定方向运行。

4、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

实践能力。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如恩格斯就说:“社

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想前进。”科学发展观的

建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物质手段和工具;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同时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

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指出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地、

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人对世界的反应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着的;

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认识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运动和无限发展。

1、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越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2)经过中介环节;3)

为群众掌握;4)正确的实践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三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典型。

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对应于客观内容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以及认识能够不断深入的绝对性;

相对性则对应于客观对象的有限、程度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我们实际过程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

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

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真理与谬误

%&请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分析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对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具有严格的界限;

2)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随感)========================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自觉地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的目的。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说:“我只向真理低头。”司法斗士贺卫方也是一直为追求真理而奔走呼号,历经艰辛。但是,现实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党的这一主张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要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书上的东西,我们要用书上的原理去辩证地认识,批判地吸收,这样的话,我们方能在这些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政类”课程中坚持独立的人格!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1)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依主体而转移3)结果的正

确性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正确的价值:评价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

价值评价的共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随想)==================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大学生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现在社会上展开了“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讨论,各路神仙观点不一,但据说山

东省从今年开始要废除文理分科,值得期待。我们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理工科

很强,这对我们浙大的求是、务实校风的形成是有好处的;对于这个创新,也是路甬祥老校

长补上去的,是对时代要求的正确反映。可是,“创新”毕竟是98年(即四校合并前)加上

去的,那时的浙大还是比较单一的理工科学校。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对我们的校训进行修改

了,至少要突出些人文的元素。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

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hapter2 ——the end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本章开始,转为探讨人类社会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联系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界定: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

意识结构比较复杂,其中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2)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内容决定内容、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坚持唯物的历史观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便是其独立性的一个突

出的表现。)=====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如增强软实力便是这个道

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注意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与生产关系(联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概述

二者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状况决定性质;B、发展决定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联系我国大跃进时期)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适应与调整的漫长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这一点是我个人加上去的,书上并没有明确

指出,但我觉得不能少,起码它是一个总结性的东西,而且也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原理的应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提出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概述(略)

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可以联系近代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便是出于经济上的要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减少政府对市场

的干预是其共同诉求,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模式、法律制度对于促进当时的

经济发展是不无裨益的。)两面性。

============理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

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我们党显然已

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夹杂着的许多社会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的改革

已经遭遇了瓶颈。事实上,自1989年以来,我们的改革基本上是只有一条线,那就是经

济。而现在政府的压力是巨大的,为什么?要取得人民的拥护以及获得一个好的口碑,人

民的生活就只能提高,或者至少是不能下降。试想,倘若现在让你的生活水平回到十年前

去,你愿意吗?但是现在,金融危机一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将在一定时期内放缓。下一个

三十年,我们怎么走?站在历史的拐点上,30年前我们从东部沿海的深圳开始了经济改革,

那么30年后,我们将何去何从?据我所知,下一步政治改革是没有疑问的了,而且就从

中西部开始,国家选择了重庆。与之而来的,是成渝特区,以及武汉等周边地区。我们期

待着。。。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好像是在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辩护,因为我们是直接从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模式中来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我

国的改革开放)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阶级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老马(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教兴国战略

2、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双刃剑、异化、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与人文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论基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本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的意愿)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Chapter3 the end…

(这一章貌似没听过什么,也没有什么印象,于是自学般地开始了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

A、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手工业和商业、雇

佣关系

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催生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新兴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进行资本的

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英国的圈地运动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国家政权的后盾对国外进行疯狂

掠夺,另一方面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等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

币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联系前一章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本身拜生产力发展所赐)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

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的

要求,即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而在资产阶

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前大发展,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最终的一确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需求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2)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二者

不可分割,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进技术,减低成本)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优胜劣汰。

消极影响:

1)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造成社会资源分配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的产生是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级:具体商品和货币。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的出现非但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2、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双重性:社会性(社会分工决定)

和私人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始终,

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则进一步发

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的本质:

交换。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的解决(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只有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取

决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

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重要!!)——对前面的一个总结

1、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质和量的规

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2、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

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

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联系哲学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的观

点。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肯定这些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作用)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与价值创造。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2)劳动者没有别的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

2、劳动力价值的内容: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

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商品在适用价值上的一个特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早消费过程中创造新的价

值——货币购买之——剩余价值——货币成了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层面和法的层面

2、资本主义所有制:

1)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

动关系。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即为剩余价值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两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根据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氛围不变

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增殖)和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驳斥: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生产自动化大大普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依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

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知识价值论?)

分析:该观点是错误的。生产自动化仅仅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更加先进了,但这些自动化设备在本质上还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自动化的条件下,体力劳动工人减少,但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比重增大,而且这种劳动会创造

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资本的原始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扩大再生产、两极分化、失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6、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P146~148)

1)产业资本的运动的两个前提条件: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在时间上继起。

2)资本在运动中增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循环和周转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具有重要影响。要保证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殖运动,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在时间上的

继起性。但由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

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常常遭到破坏。

3)A、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

补偿问题。B、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

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社会总价值=c+V+m.

C、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额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

实际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而要使得社会总产品在实物

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

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

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门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

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了两大部类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上经常出于失衡状态。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7、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社

会化产品)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产业资本三种

职能的继起性遭到破坏,同时,如果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

关系遭到破坏。

3、周期性。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这部分内容就我个人而言,看了有点恶心!太意识形态化了!无非是些口水仗!)

1、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资产阶级专政;形式上的民主、自由。

2、资本主义的政治:联系美国大选。反正碰上的话就说一些套话。可是,以奥巴马为例,一味地说其是“资本玩弄民意”,多少有点说不通!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信念、辩护。。。(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它。)

Chapter4 。。。the end.

2018—2019马原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考形式:闭卷 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10分) 二、多项选择(10题,20分) 三、简答题(5题,40分) 四、论述题(两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8分)复习要点(红色标注为重点内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正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EP[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正确答案】ABD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 A.物质的本质是意识 B.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C.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D.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正确答案】BCD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在(ABC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惟一对象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ACD2.ABCD3.CD4.AB5.ABD6.ACD7.ABCD8.ABCD 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7.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E)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 E.生产力高度发达 8.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有(ACDE)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底劳动生产率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 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 第七章练习题 二、单选题 9.地理环境 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的性质 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D, 10.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来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C.认识是物质到思想的过程

马原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的。 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从而不断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复习重点(马原答案)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 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从它的阶级属 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 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 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门及其直接理论来历三个构成部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历是:德国德古典哲学、英国德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 梦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 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 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 等同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2,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的 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马原课程复习要点

马原课程复习要点: 重点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二节。1.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对应的方法论,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等 【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整体位于主导和统率地位;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地位)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南邮马原复习重点(精)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规律 :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认识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 :v 表示

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1921年 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实行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 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以租让,租凭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加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 :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暴露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

华中科技大学马原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P .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国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 .10-1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哲学基本问题P .20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

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P .21-22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时间和空间P .23-24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 .24-25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 .28-29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组成部分?P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19世纪有哪三大工人运动?P6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6年在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3、马克思有哪两大发现?P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P18-19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5、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P29-30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什么是辩证法、形而上学?P30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31-32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什么是运动、静止?P33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35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章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2018版教材页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4 3.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的理论来源有哪些?p.5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p.10-13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p.13-17 -------------------------------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0-21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2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是什么?p.23-24 9.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p.23-24 10.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p.25-27 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27-28 1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p.28-30 13.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p.30-33 1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p.33-36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发的实质和核心?p.37 16.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p.37-38 17.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p.38-40 18.如何理解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40-41 19.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1-42 20.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马原课后复习与思考答案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②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它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世界,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其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错误,吸收合理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完善自身。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本质相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以及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能动的改造世界。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①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站着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 ③与时俱进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工作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