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云港市“十二五” 文化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十二五” 文化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引导“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1、文化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建成使用;县文化“三馆”同步建设,步伐加快;基层文化设施面貌显著改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文艺创作演出实现新跨越。组织创作《大潮连云》、《左邻右舍》、《梦境西游》等一批优秀剧(节)目,获省级以上奖项近100个,王咏梅多件音乐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市级院团艺术创演能力显著提升,女子民乐团多次赴欧亚及港台地区演出并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初步成为省、市文化名片。

3、文化惠民活动涌现新气象。连年组织“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等展演活动数百场,两次获“全国特色

广场文化活动”称号。市博物馆打造“雷锋车组事迹展”、“千古之谜—凌惠平”、“西游记文化陈列”,“凌惠平”专题节目在央视播出多次,民俗博物馆重新维修改造开放。

4、文化遗产保护展现新局面。组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新发现文物555处、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第一批市级控制保护单位11处,果城里民国建筑群入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东渡传说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15个项目入选省级保护名录,确立公布87个市级保护名录及相关传承人。

5、文化市场监管显现新成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保持“打黄扫非”高压态势,查处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经营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秩序。文化市场总体稳定繁荣,规范有序,综合执法走在全省前列。

6、文化产业发展涌现新亮点。加强文化产业项目的包装推介,连续三年举办文化艺术项目推介会,举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文化招商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全市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7、广电事业保持繁荣新态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创新创优,培植出《东方女孩》、《港城365》省市名牌栏目,500余件广电作品在省以上政府奖评比中获奖。加强安全播出管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市区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文化发展不均衡,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态势落后于省内周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与快速提升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形象不适应;二是拨尖文艺人才和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乡镇文化站专职队伍薄弱,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仍处于总量低、规模小的初级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发育不充分,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四是文艺精品数量相对较少,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品牌还不够多等。

二、“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赋予了我市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是我市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服务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关键时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文化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

1、有利形势和发展机遇

国家、省文化大发展的宏观背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创新型社会发展出发,全面关注文化建

设,文化投入空前增加,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引导力度日益加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战略与经济强省、科技强省作为全省的三大发展战略,将更加有力的推进文化建设。

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达到新阶段。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6000元,按年末汇率计算折合39024美元,具备了支撑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条件。

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文化、娱乐消费将大幅上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将产生更高的期待。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挑战和不利因素

城市高速扩张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较大压力。我市正处于沿海开发和城市高速扩张期,建成区面积、居民数和流动人口数快速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机构设置、文化服务提供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矛盾。

基础薄弱,未来竞争压力较大。我市文化事业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文化产业、大型设施等方面竞争压力很大。

投入不足仍是瓶颈。我市文化事业经费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投入依然不足,经费更多用于保证日常运转,文化活动、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由于经费困难受到较大制约。

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新的机制尚未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旧体制的变革和新体制的调适中,改革成本正在支付,制度能量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一)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建的原则。文化建设要形成以政府规划、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为指导,社会多元投资和多元承办方式共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格局。

三是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政府既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注重文化事业与社会发展同步,又要引导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始终把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五是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六是坚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文化建

设的支持,加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发展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为主题,以改善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以深化文化改革、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加强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文化建设实现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品牌上位置、服务上质量、产业上支柱、管理上规范的目标,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竞争有序、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政府与社会并举的文化活动新局面,初步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较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强、文化人才队伍较强的文化强市。

——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质量显著改善。

——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文化经济产业体系,推动文化

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占全市GDP的比重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艺术创作生产实现新突破,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初步进入“国家队”,推出一批反映沿海开发、彰显连云港精气神、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行政综合执法、行业协会自律、社会组织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比较健全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健康向上、文明卫生、和谐进步的文化市场格局。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逐步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支持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和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和比较完善的人才

选拔、考核、激励、流动机制。

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全面建设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道德行为规范。加大道德观、价值观和文明风尚培育力度,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铸造弘扬新时期连云港精神。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群众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

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全民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实施文化设施完善工程。建立健全以市、县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道和乡镇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村组和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加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规划与构建中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形象相匹配的高档次公共图书馆,面积不低于25000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在市中心规划建设市文化馆,面积不低于15000平方米,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夯实基础;按照提升服务功能、方便阅读的原则,在市中心建设市少儿图书馆新馆,面积不低于12000平方米;按照打造大专艺术院校的目标,迁建市艺术学校,占地面积不低于100亩;按照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原则,由各级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的大型文化广场;按照打造连云港特色博物馆群的目标,继续推进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锦屏磷矿工业博物馆、淮盐文化博览园等博物馆群建设,力争一年诞生一个新的博物馆;加快建设市革命纪念馆、科技馆、市档案馆新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工人文化宫、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覆盖面广、功能实用的基础设施,提前考虑规划滨海新城、徐圩新区的大型文化设施布局,并有计划地予以推进。

2、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继续推进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区级文化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基本消除城区街道一级文化中心无独立房舍现象,乡镇(街道)图书馆(室)与市、县区级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全市凡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配套规划建设文化设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数字电视整转。积极开展市级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四特”评选命名活动,发展城乡基层文化和特色文化。至2015年,市级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达到40%。探索建立各级文化场馆建立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企业、小区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健全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1、实施文化惠民利民工程。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方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抓好村镇、社区、校园、企业、军营、家庭文化建设和“和谐文化

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得到更为便利、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推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全面落实“三馆”免费开放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实施《连云港市基层文化馆(站)管理办法》、《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标准》。

3、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帮助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定期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切实维护低收入人群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免费开放的制度以及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残疾人的设施。实施演艺惠民工程,每年安排一定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活动。积极开展为进城务工人员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加强老年文化大学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巩固村级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加强内部设备购置更新,建立完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全覆盖,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和村(社区)服务点文化资源利用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继续实施“三送”工程,拓展服务范围和受益面。

(五)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素养。利用节假日,发挥各级、各种文化载体的功能,以持续组织开展“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三新”文艺调演等活动为龙头,定期开展各类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依法加强民办文化从业人员的资

质考核和业务培训。民办图书馆、艺术院团等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均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行业评估与人员职称评定。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民间剧团等,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自办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演出活动。扶持基层自办文化组织,发展社会文化中介组织,扶持鼓励民间社会文化团体的发展。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研究制订实施《连云港市关于扶持民办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连云港市鼓励社会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暂行办法》。

六、振兴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启动建设文化旅游、创意动漫、影视制作等“八大文化产业基地”,新增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5%以上,成为支柱产业。

(一)优先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促进创意动漫、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创意动漫业,着重发展文化科技、文艺创作、动漫游戏等门类,以西游记、镜花缘等为特色,切实抓好动漫、网络游戏的创作和推介,注重把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广告、建筑、时装、软件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新

闻出版业,持续扩大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印刷在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加快由传统形态向数字形态升级,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发挥女子民乐团等品牌效应,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演出项目、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加快建设综合性娱乐场所,着力提高经营收入。广告会展业,培育一批规模化、品牌化广告公司,策划、承办一批全国性、国际性会议和商贸展览、文体活动。

(二)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科教创业园区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广播影视城、文化产业大厦、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文化休闲服务广场和科技广场等文化单元,吸引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及数字内容为主的文化企业进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原创作品。启动建设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和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西游记文化产业园、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二郎神文化遗址公园、软件文化产业园、淮盐文化博览园、中华楹联园、镜花水园以及民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园等特色文化园建设;研究制定市级产业园区和基地标准,加强认定管理,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评选活动,建立和完善一批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加快发展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定期举办国际西游记文化产业博览会,力争一批具有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企业落户港城,为打造全国西游记文化产

品集散地夯实基础。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把培育壮大重点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兼并联合、战略重组,加快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组建市级文化投融资平台,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引办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新增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做专、做精、做特、做新积累实力,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四)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继续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设立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并随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逐步扩大自己规模。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形式,成立连云港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形式,培育优化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并定期更新《连云港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导目录》,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成立市文化产业协会,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特别是本市骨干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办文化产业园,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实现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的对接融合,促进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发挥银

企联席会议作用,协调银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企业债券、股票等手段融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对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规范,积极引导文化企业的投资趋向,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五)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和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以及音像制品分销等领域。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

(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引导文化娱乐消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调查研究不同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消费方式的差异性,搞好市场预测、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搞好文化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书报刊、图书

发行、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建立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健康、繁荣、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将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广大的农村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扶持面向农村的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

(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文化综合执法,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扩大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严厉查处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七、繁荣文艺创作演出

组织创作一批反映连云港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彰显连云港精气神、具有连云港特色和风格的舞台艺术作品,形成2-3个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覆盖率,活跃城乡文艺舞台。

(一)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突出影视剧、大型演出剧、音乐戏剧、文学书画摄影、广播电视栏目、魔术杂技等重点领域,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攻关,力争多出精品、多出亮点,稳步推进戏剧、美术、

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

(二)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女子民乐团品牌层次,加强包装宣传和特色曲目创作,挖掘“五大宫调”等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特色文化资源,吸取特色元素,组织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综合表演水准,扩大市外演出市场,组织对外文化交流,尽快挂牌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力争进入“国家队”。做大做强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提升综合演出水平,加强文企联姻,拓展演出市场,演艺实力、演出收入跻身全省演院团第一方阵。发挥王咏梅音乐创作的品牌效应,打造集音乐创作、音乐录制、大型MTV拍摄为一体的名人工作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扶持东海少儿版画、汪其魔杂技魔术团加快发展,扩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舞台艺术。利用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优势,在保持传统地方戏剧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发展实际和时代需要,面向市场,从服装、唱腔、对白、舞美设计等方面对淮海戏进行全方位创新,增加现代审美和艺术元素,着力培养新的观众群。加强县级剧团建设,扶持发展民间剧团。至2015年,四县均建有代表地方特色和形象的专业演出团体,涌现一批机制活、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剧团。完善各级剧院功能,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注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定期组织举办各类演出活动,活跃城乡文艺舞台。

(四)积极发展美术事业。以美术馆(书画院)为核心,

发展壮大美术创作队伍,定期开展采风、创作、展览、研讨活动,提升整体创作水平。美术馆年均组织展览15台以上,突出做强工笔画创作。每年举办一次连云港工笔画邀请展,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将连云港打造为工笔画创作、展销、研究基地。

(五)加强艺术教育。重点办好市艺术学校,突出美术、舞蹈、器乐等特色教育,在校生达到800—1000人,力争实现办学层次从职业教育到中专、大专艺术教育的突破。规范艺术培训市场,鼓励扶持成立各类民办艺术教育培训机构。

(六)创新艺术生产机制。注重现代科技成果与艺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的投入奖励机制,设立连云港市文化艺术生产精品生产奖励基金,研究制定《连云港市文化艺术精品生产投入奖励办法》。建立重大项目创作及重大文艺演出的项目招标、签约制度。建立完善政府文化采购和资助机制,每年定向采购、扶持一批精品剧目和作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在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

八、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一)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按照“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的原则,切实加强文化创作,充分反映连云港的历史、经

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艺术作品,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影剧院、网上市民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

(二)文化产业创新。推动广播、影视、报刊与手机、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网络视听、手机购物、手机报等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产业群。加快互联网、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运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文化科技创新。把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纳入创新体系,着眼文化科技发展前沿,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学研联合,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再吸收创新,切实加强数字系统、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服务、安全播出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形成更多的自主技术、自主产权、自主品牌,显著提高文化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意、创作环境。

九、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物质文化遗产和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一)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1、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做好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并公布普查成果,建立动态的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一整套保护我市历史文化遗存的规划、制度和管理办法,力争每年制订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好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海清寺塔、藤花落遗址、大伊山石棺墓、苏马湾界域刻石、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等重要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物尹湾简牍、西汉古尸科技保护。做好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

2、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加强新浦区民主路、南城镇东大街及连云区果城里的保护管理,力争有1-2个历史文化街区进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积极推进民俗文化街区规划建设。

3、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10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85%以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85%以上。全面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原生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扩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数量与开放程度。

4、加强对历史文化、历史遗迹的研究,充分挖掘其考古学、历史学价值和在地区及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力争有1-2项文物科研课题在省文物局立项,出版一部文物科研专著。

5、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