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0〕97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

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1 —

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江苏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为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我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特制订本计划(2010-2012年)。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2 —

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倍增发展。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力争达18%。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主攻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基地,确立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2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授权专利的比重达35%以上。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

——集约效应显著增强。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20家。

三、重点任务

(一)突破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把江苏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

—3 —

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以规模生产、研发创新、市场应用为目标,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等4大类产业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电站控制系统等,实现销售收入3800亿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形成超过10000兆瓦的生产能力,光伏电池制造技术国际领先,光伏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风电产业重点发展2兆瓦以上陆上风电机组、3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以及大功率风电发电机、叶片、塔筒、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形成5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确保我省风电机组生产能力全国首位、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份额占50%的地位。生物质能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收集成型、直燃和掺烧设备与气化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及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核电产业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核电站用海绵锆、核电级输电电缆、大型高品质铸锻件、泵、阀门和高等级压力容器等核电装备关键零配件,同时,重点发展核电用部件和组件。生物质和核电装备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新材料产业。确立我省新材料产业全国领先地位。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10000亿元。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

—4 —

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等10类重点材料,销售规模达5400亿元。纳米材料重点发展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晶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光电及微电子纳米材料、纳米结构膜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料以及氮化镓材料和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及外延片等半导体照明器件。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芳纶和高性能陶瓷纤维等。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发展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陶瓷膜、介质陶瓷和磁性陶瓷,以及球形硅微粉、碳化硅和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核电用钢、高速列车用钢、石油钻井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材、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钢铁材料,镁合金、钛合金和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航天航空用高温合金、高温耐蚀材料等。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两大产业领域,推动其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四大产品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力争我省生物技术研发和产品制备技术全国领先。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六大产品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

—5 —

力争新医药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

节能环保产业。确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六大产品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节能服务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环保服务业重点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全省具有总承包资质和能力的单位达10家。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确立江苏在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的重要地位,到2012年,全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以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强省为阶段性目标,树立“江苏软件和服务外包”品牌,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量双倍增。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提高软件服务水平。全省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3600亿元,年均增长30%;

—6 —

软件出口达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60-80万人。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五大外包服务,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全省服务外包接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突破25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达6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60%。

物联网产业。将我省打造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目标,依托物联网十大示范应用工程建设,重点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物联网支撑产业和物联网带动产业三大产业领域。经济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四大示范工程。公共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四大示范工程。公众服务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两大示范工程。

智能电网产业。确保我省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智能二次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到2012年,智能电网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削减峰谷差4000兆瓦。围绕输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调度自动化、新能源智能接入和智能电网通信六大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六大装

—7 —

备。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重点发展逆变器、并网控制器、轻型直流设备、运行监控装置等。智能电网储能设备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电池、空气压缩蓄能装置、飞轮设备、超级电容器等。智能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绝缘材料、短路电流限制器、碳纤维导线、输变电运行状态监测装置等。智能配用电设备重点发展非晶合金变压器、智能开关、智能电表等。智能调度通信系统重点发展各类智能传感器、各类专业通讯装置、遥控遥测装置、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故障诊断及自愈装置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专用车三大类整车,初步形成部分类别重点整车和重要部件国内领先优势。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整车生产能力达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我省汽车产量的比重达10%左右。新能源客车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大中型客车,整车生产能力达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以家庭和出租行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生产能力达3万辆。新能源专用车以各类园区用车为重点,发展观光客车和区内短途交通客车;以市政、邮政、电力等特种公用行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轻型商务专用车;到2012年,整车生产能力达6万辆。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8 —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六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采取“一区多园”、“联动开发”的方式,整合开发区资源,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促进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断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拓展产业链。强化开发区产业链招商,围绕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引导各类开发区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示范园区,使之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发展方式转变先行区。强化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的空间约束功能,按照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中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促进相关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园区、基地等集中,加快人才、资金、技术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形成创新型发展的空间布局。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领域,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建设宜兴水处理环保产业和盐城大气治理环保产业等六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在光伏产业领域,构建形成以无锡为核心区,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南通等地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在物联网产业领域,构筑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其他为应用示范先

—9 —

行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重点建设30个产业链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到2012年,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超1.5万亿元,基地内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重点建设和推进国际有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南京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研发水平国内领先的苏州纳米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行业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徐州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等,从而在全省形成一批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以及物联网为重点领域的特色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每年实施100项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带动千亿投资,实现万亿销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施1000个以上中小型新兴产业项目。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对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年增长率达25%以上、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同行前三位的重点企

—10 —

业,全力扶持和培育,聚合资金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人才、市场、管理和服务优势资源,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为龙头骨干企业提供协作配套,形成集群优势。

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融合,重点发挥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作用,使之成为特色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县(市、区)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水平,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在研发、设计、物流等核心环节的战略合作,实现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三)攻克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任务,加快攻关步伐。发挥重点研究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作用,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转化一批引导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11 —

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到2012年,建设50个以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以传感网、智能电网、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纳米等为重点,推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目标导向,吸引更多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户江苏,促进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开发区、企业及地方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网,及时发布最新科技成果、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并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到2012年,建设20个以上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实施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强化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提高我省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2010-2012年,实施重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50项。加快新兴产业产品品牌化,推进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集群建设,支持企业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到2012年,建设20个新兴产业品牌培育基地,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50个商务部和省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

—12 —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到2012年,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打造5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

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集成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领域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作用。汇集和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改制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关键技术攻关、

—13 —

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及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600家,其中,70%以上为本土企业研发中心。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并打造若干设施先进、创新能力强、海内外知名的品牌研发机构。

(四)突破人才瓶颈,构建人才国际化高地。

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按照“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引来一批创新产品;引进一个创业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要求,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工程,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到2012年,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端专业人才。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结合高校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建设,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体系,三年内高校新增专业的70%以上要与新兴产业有关。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合作开发,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

—14 —

域,依托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推动万名研究生、万名高技能人才、千名博士后、百名院士及其团队进入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新增10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强科技企业家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到2012年,选聘300名新兴产业领域的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提升新兴产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科技企业家的密切合作,构建“海外人才+企业家”的创新团队模式。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家。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活动,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扩大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强化政府引导。重视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应用。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加快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项目工程采购制度,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招标予以加分,促进首台(套)

—15 —

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府首购和订购的激励作用。完善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头条、头套、头台设备,鼓励无偿优先使用。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药品目录。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并探索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新路径。

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大,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挥有利于扩大市场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拓展市场,形成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国际性企业。组织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提高新兴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实施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改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依托我省光伏产业优势,选择学校、社区、厂房、沿海滩涂等设施和场地,重点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

—16 —

站工程”三大示范工程,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建设陆上风电200万千瓦、海上风电100万千瓦,建成风力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以LED节能灯、高效节能家电等为重点,制订优惠政策,实施节能产品应用示范惠民工程,建设一批LED 节能产品应用示范城市、应用示范园区和应用示范街道。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在全省各类景区、园区率先示范应用新能源专用车,力争在全省主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实现出租汽车“新能源化”。

(六)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海外资金等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扩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到2012年,力争规模达万亿级的社会资金投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引导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调整、兼并重组、引入增量投资等方式优化整合同类业务,推进优质资源重点投资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放宽投资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主动投资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鼓励建立

—17 —

多元化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海外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扩大投资效应。

增强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潜力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地方城市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每个省辖市设立一家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企业。研究制订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全年科技贷款担保业务占全部业务量高于30%,优先列为省再担保公司的主办担保机构,再担保费率可适当降低。积极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

—18 —

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营造良好环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定期发布新兴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有可能发生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等提出预警,及时提供控制和组织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付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到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重点对中小企业和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援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加强新兴产业规划与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资源环境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规划的衔接,促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规划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苏南创新型经济领头作用,积极把苏南创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同时,加强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十二五”新兴产业规划的对接,力争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加快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各地、各部门按照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行动计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计划任务的有效落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

—19 —

和完善规划。

(二)加大政策支持。

在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及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2010年,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达30亿元,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用于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补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推广应用。对集聚集约明显、带动度大、评比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省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吸纳民间资本和省外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社会资本和海外资金跟进,形成千亿规模的创业资本、万亿规模的投资资本,实现资本和知识、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建立工作机制。

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和分工具体推进。联席会议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订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督促相关部门制订、落实年

—20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公务员医疗补助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江苏省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 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国苏州 https://www.doczj.com/doc/1e6296605.html, 苏政办发〔200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江苏省实行同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实行同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丛础上对国家公务员的补充医疗保障,是保持国家公务员队伍稳定、廉洁,保证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既要保障国家公务员合理的医疗消费需求,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注意做好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劳动保障、财政、卫生、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 关于江苏省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7号)和《省政府批转省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江苏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9〕83号),结合目前我省国家公务员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国家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医疗补助的原则 (一)补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 (二)保证国家公务员原有医疗待遇水平不降低,并随经济发展有所提高。 (三)医疗补助办法要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二、医疗补助的范围 (一)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二)经国家人事部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 员和退休人员。 (三)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或省委批准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其他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上述单位其他原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工作人员、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国家机关其他人员),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的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扬州市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59号令)

扬州市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 办法

扬州市人民政府令第59号 《扬州市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1月15日起施行。 代市长:谢正义 二OO九年十月十六日 扬州市市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法在市区行政区域内征收集体土地,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并对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称被拆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国家和省确定的重大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相关的土地管理工作;市拆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拆管办)负责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管理 工作。 各区拆迁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市拆管办授权的工作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房屋拆 迁管理相关工作。 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所在地的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市政府有关职

能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四条市规划部门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红线图)后,市拆管办应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规划许可范围内暂停办理下列事项: (一)新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二)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及其附属物; (三)改变房屋、土地用途; (四)办理户口的迁入、分户; (五)核发工商营业执照;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暂停期限内擅自办理上述事项的,房屋拆迁时不予认定。 第五条征(用)地单位(以下统称拆迁人)向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依法取得用地批准文件后,方可实施拆迁。 第六条拆迁人应当根据本办法拟订规划许可用地范围内被拆迁房屋的补偿安置实施方案,经所在地区人民政府确认后报市拆管办审核。房屋拆迁补偿安置 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征地批准文件及经规划许可的用地范围图; (二)用地范围内房屋拆迁调查测算情况; (三)拆迁计划及拆迁期限; (四)安置方式及过渡期限; (五)所需安置房源证明或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六)其他与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有关的事项。 第七条市拆管办对拆迁人提交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后,由市拆管办向拆迁人发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批准通知书》,并予以 公告。 第八条拆迁人应当选择有拆迁资质的单位实施拆迁,并与房屋拆迁实施单位订立拆迁委托合同。拆迁委托合同自订立之日起15日内报市拆管办备案。 被委托的拆迁实施单位不得转让拆迁业务。 第九条从事房屋拆迁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必须具有相应 的房地产评估资质,市拆管办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机构的名录,从事房屋拆迁

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上海市政府50号令)

上海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 ( 2010年12月1日) (2010年11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0号公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的管理,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定义) 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但家庭装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除外。 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是指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过程中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处置是指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排放、运输、中转、消纳的各个环节。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以下统称城管执法部门)依法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本市建设、交通港口、公安、规划国土、海事、水务、物价、质量技监、房屋、环保、民防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政府责任)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域内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鼓励综合利用) 本市鼓励对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实行综合利用,优先将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作为填充物用于建设工程。 第六条(确定区域运输单位) 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所辖区域内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运输量,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的要求确定本辖区承运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单位(以下简称运输单位)。运输单位数量不得少于两家,区域经营期限不得超过2年。 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本辖区运输单位无法满足所辖区域内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运输需求的,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增加本辖区的运输单位。 第七条(招投标要求) 区(县)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本辖区运输单位,应当通过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化工项目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7]12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意见的通知 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市人民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环保厅、安监局、省化工专项整治办公室《关于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的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化工专项整治办公室2007年9月) 为统筹兼顾化工产业的地域适宜性、产业集聚性、生产规模性和环境安全性,体现从严控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要求,现就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正在向苏北加速转移,苏北地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防止污染严重的化工项目借机转移,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三年专项整治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推进苏北地区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准入门槛。苏北地区禁止建设产业政策禁止、淘汰和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单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含设备、土建、环保及公用工程,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各类化工项目。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须达到25%以上。 三、严格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程序。根据国家现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制度,严格项目管理程序,严禁分拆项目后违规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新建核准制化工项目,按现行规定由省或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新建备案制化工项目,由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备案手续。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依照准入规定和权限核准、备案项目后,应将项目核备文件及相关附件及时抄送同级国土、环保、安监等部门,抄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负责确认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收到。备案类化工项目在项目备案并且完成环保、土地等相关批准手续后,由省辖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进行开工前会审,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工建设。对三年化工企业专项整治期间批准建设的项目,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苏发改投资发[2006]1 088号)逐项组织竣工验收,达不到项目批准文件规定要求的不得投产。严禁不具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权限的任何单位以任何理由批准苏北地区新建化工项目。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政区划与地名 【发文字号】苏政发[1987]112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1987.09.11 【实施日期】1987.09.1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苏政发[1987]1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地名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

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名,具体指: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沙、地域等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包括省、市、县(市)、乡、镇、行政村,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名称; (三)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镇、自然村、片村、临时性居民点和城镇街道、居民区、区片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企事业单位,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第三条全省地名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同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负责本地区地名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制定本地区地名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 (四)检查、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五)组织和检查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和更新。 (六)调查、收集、整理地名资料,编辑地名图、地名录、地名志、地名词典以及其它地名书刊。 (七)管理地名档案,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八)开展地名学研究。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93号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已于2013年9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长李学勇 2013年9月10日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的通 知 【法规类别】文物市场与文物进出口 【发文字号】扬府规[2014]4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9.04 【实施日期】2014.10.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的通知 (扬府规〔201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已于2014年7月31日经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4日 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保护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保护。 本办法所称地下文物,是指地下和水下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其他地下文物遗迹等。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地下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应当依法保护地下文物。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物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规划、国土、建设、财政、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地下文物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文物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等部门,开展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地下文物保护教育和宣传工作。 第六条根据本地区历史沿革及地下文物分布状况,文物部门可以会同同级国土、规

新-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沪府令44号)

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 第44号 《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8月29日市政府第12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杨雄 2016年9月5日 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2016年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44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及其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目录执行。 民用爆炸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以及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不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对监控化学品、属于危险化学品的药品、农药、燃气等的安全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单位责任)

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从事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活动。 危险化学品单位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 第四条(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市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安全生产监管、公安、交通、海事、质量技监、环保、工商、邮政、铁路、民航、检验检疫等依法对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事项负有审批、处罚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对行业、系统负有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对本行业、系统所属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指导。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属地监管) 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向有关部门报告违法行为及事故隐患,协助有关部门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条(信息系统)

江苏省政府93号令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93号令)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93号令),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 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 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第八条根据土地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分为四类地区(见附表),执行相应的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征地补偿 第九条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证照联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证照联动监管实施暂行办 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商管理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扬府发[2015]210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11.19 【实施日期】2015.11.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证照联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扬府发〔2015〕2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现将《扬州市证照联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19日 扬州市证照联动监管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转变市场主体监管方式,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建立行政审批部门许可证管理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营业执照管理联动监管平台,强化证照管理的有效衔接,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证照联动监管,是指证照管理部门将市场主体营业执照及相关行政许可审批、监管信息,通过证照联动监管平台共享并依法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 本办法所称证照是指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审批等批准文件。 证照管理部门是指负责市场主体营业执照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与企业注册登记相关的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管部门。 第三条实行证照联动监管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责对等原则。证照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和行业管理规定依法承担监管责任,杜绝“重审批、轻监管”现象,既要严把审批关,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出现管理脱节。 (二)协作互助原则。证照管理部门通过实施分工监管、行业监管、协作监管,实现部门间信息实时传递、无缝对接,促进行政审批改革与监管总体效能全面提升。 (三)公开透明原则。证照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许可审批权力和监管职责通过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将监管对象、依据、过程、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对市场主体的透明监管,强化社会监管力量。 第四条证照管理部门的联动监管职责: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关于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法规类别】职业与职工教育 【发文字号】苏办发[2011]41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中共江苏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1.09.09 【实施日期】2011.09.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关于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苏办发〔2011〕41号2011年9月9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关于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关于在全省

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的意见》(组通字〔2011〕33号)和全省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忠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我省公务员队伍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意义和目的 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能,公务员队伍建设事关江苏“两个率先”全局。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公务员更好地服务群众、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公务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省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切实做到坚持为民宗旨不动摇、求真务实不放松、清正廉洁不含糊、高效服务不懈怠,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为全面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3〕13号 省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取消的行政 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苏发〔1997〕13号)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经研究决定,现将第六批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布如下: 1、以工补农、建农资金(苏发〔1998〕10号) —1 —

2、废金属准运手续费(苏价涉字〔1992〕第11号、苏财综〔1992〕21号) 3、车船使用税税讫及免税标志工本费(苏财综〔1998〕32号、苏价费函〔1998〕33号) 4、蚕桑事业改进费(苏政办发〔1995〕58号) 5、煤气增容费(苏财综〔93〕193号、苏价涉字〔1993〕208号,苏价涉联〔1992〕第10号) 6、煤炭城市建设附加费(苏财综〔92〕160号、苏政办函〔1992〕89号) 7、民用爆破器材劳务费(苏物计陈〔1995〕169号) 8、能源超耗加价费(苏财综〔95〕150号) 9、地方国营煤矿管理费(苏财综〔92〕160号,苏煤司办〔91〕407号) 10、烟草专卖许可证年检费(苏价费转〔1993〕24号、苏财综〔93〕175号) 11、版权纠纷受理费(苏价费〔1997〕59号、苏财综〔1997〕15号) 12、饮用天然矿泉水生产审批证书工本费(价费字〔1992〕251号,苏价费函〔1997〕74号、苏财综〔97〕72号) 13、出口大蒜种子质量检验费(苏农种〔88〕7号) 14、有色金属建设产品标准审查费(原冶金)(苏财综〔92〕160号、苏价费字〔1992〕第210号,〔88〕苏冶科字第129号) —2 —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长令93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93 号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已于2013年9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3年9月10日 —1 —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2 —

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第八条根据土地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分为四类地区(见附表),执行相应的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征地补偿 第九条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费用包括 —3 —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扬府规[2013]4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9.12 【实施日期】2013.10.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扬府规〔201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9月4日经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9月12日 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信息化管理,保障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江苏省信息化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与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障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和县(市、区)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信息化工作的决策和统筹协调。其办公室设在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承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本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编制、组织推进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市、区)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编制、组织推进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县(市、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级政务信息的共享交换。 发改、财政、公安、保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城建、规划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信息化发展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统计等相关部门,以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为依据,建立本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评价报告。

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94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 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1年6月15日经省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5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8〕79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条部门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体现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遵循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根据部门职责设置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二)结果导向。通过绩效管理,将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和结果,注重政府工作的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公众参与。突出社会导向,重视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回应,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统筹协调。把绩效管理纳入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充分运用省有关方面的考核和评议成果,逐步整合各类考核资源,统筹组织实施。 (五)公正透明。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绩效管理全过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绩效管理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六)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联系部门工作实际,先行试点,积极创新,逐步完善,努力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全覆盖和制度化。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包括目标规划、过程监管、绩效评估、持续改进4个主要环节。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省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省政府部门)。 第二章目标规划 第六条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目标由职能工作目标(个性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共性目标)、创新创优目标和工作满意度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 规模标准规定的通知 苏政发[2004]4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 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第一条为了确定本省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江苏省招标投标条例》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第3号令)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达到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规模标准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第三条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项目; (二)铁路、公路、管道、水运、航空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交通运输项目; (三)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四)防洪、灌溉、排涝、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利

枢纽等水利项目; (五)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设施项目; (六)大气环境、河湖水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 (七)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条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园林、绿化、路灯照明等市政工程项目; (二)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社会福利、防灾减灾项目; (三)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项目; (四)经济适用房、职工集资房; (五)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第五条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或者借贷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 第六条使用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政府担保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四)政府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五)政府特许的融资项目。 第七条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的项目;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 【发文字号】扬府发[2007]181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10.29 【实施日期】2007.10.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扬府发〔2007〕1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7〕63号)精神,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我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扬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0.86吨标准煤下降到0.69吨标准煤,降低20%;化学需氧量(COD)由2005年的6.24万吨减少到5.1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10万吨减少到8.44万吨,分别下降18.3%、15.6%。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目标责任、政策激励、统计公布、评价考核、法制监督、多元投入和思想保证等“八大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实施限制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监管一批、循环一批和优化一批“六个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动员,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做大做强石油及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设备、电工电缆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工艺品、日用品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光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日期:2009-10-21 访问量:230 扬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58号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1月15日起施行。 代市长:谢正义 二OO九年十月十六日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 第四条拆迁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应当在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五条扬州市房产管理局是本市城市房屋拆迁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市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直接负责市区房屋拆迁监督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应建立相应机构,承担辖区内的拆迁管理相关工作。 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部门对本辖区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六条拆迁房屋的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应当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拆迁计划和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的拆迁范围; 2、拆迁范围内房屋的用途、面积、权属等现状; 3、拆迁的实施步骤和安全防护、环保措施; 4、拆迁资金、安置房、周转房或者其他临时过渡措施的落实情况;

扬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第74号令

扬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称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房屋的,应当对被征收人给予公平补偿。征收和补偿活动适用本暂行办法。 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指: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三条房屋征收与补偿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扬州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由仪征市人民政府负责。 第五条扬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为市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部门(以下简称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对全市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成立房屋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建设或房管部门作为各自的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市、县(市、区)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暂行办法的规定和职责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征收与补偿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公共场所与环境卫生 【发文字号】扬府办发[2013]130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13 【实施日期】2013.08.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扬府办发〔2013〕1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13日 扬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省政府《江苏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为依据,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薄弱地段为突破口,加快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环境和长期困扰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顽症,着力改善城市市容面貌,实现城市形象大改观、功能大完善、品质大提升,为建设整洁有序、精致秀美、文明和谐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从2013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有效解决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全市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长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生态宜居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具体目标是: --到2013年年底,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面貌有明显改观;市、县(市)建立城市管理群众举报投诉热线和解决机制;各地、各部门按照市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三年整治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扬州市区达到“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一星级标准,文昌中路创建成为“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文昌花园社区创建成为“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 --到2015年年底,全市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占道经营、车辆停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