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职业教育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发挥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协调好学校和企业在技能培养方面的竞合关系。在培养地区经济发展亟需的职业技能和人才的基础上,兼顾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需职业技能的培训,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独具区域性、地方性。[1]在世界经济凸显区域化特征的今天,把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竞合关系,加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2]

一、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研究

1、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再次,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3]

2、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取决于该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根本上取决于该区域人力资源的质量,即区域内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进一步的,要培养和形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必须依靠区域内的教育发展,特别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4]

(1)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职业院校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对人才的需要也从对中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提供。[5]

(2)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基础。职业学院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场所,一方面她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科研的方向和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3)为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许多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又大量短缺技术人才。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

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以便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6]

(4)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二者一致时,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增长;当二者相悖时,则反之。因此,人力资源结构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中国各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7]

3、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1)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着体质不顺、区域意识不强、市场机制失灵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功能的发挥。职教投入、招生规模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职业人才层次和规格不能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布置与区域经济地域结构不相协调;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8]

(2)职业教育尚未成为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尽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人才需求已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风向标,但多年学院式的经营方式使职业院校不自觉地患上了"自闭症",在办学上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在教学上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职业和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趋同的现象比较严重,千校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多科职业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品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因循少变,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课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总之,职业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敏锐,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的管理控制权仍在国家地方政府的手里,这决定职业教育不可能根据区域经济的实况自主办学。[9]

(3)职业教育具有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功能。“欠发达地区培养,发达地区就业”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明显存在,这种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只是一种“输血”而不“造血”的方式,使人才资源的流失,造成地区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匮乏、社会活力的萎缩、公共保障民生情感等诸多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而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0]

4、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成本效益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是成本效益原则的直接体现。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发展当地的职业教育,自然希望职业教育反过来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得到地方经济大力支持的职业教育应该、也有义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设置专业,同当地企业合作,培养出大量的发展本地经济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当地的区位优势因素相匹配,形成“软”“硬”兼备的优势区位,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当地社会从职业教育投入中直接获利。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可为职业教育节约投入成本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既符合“谁投资、谁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则;也确实能为职业教育节约投入成本: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坚持主要面向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的话,其市场调查的范围就可大大缩小,与之相应的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开支就也将大大降低,这能为院校节约一大笔开支。另一方面,如果各职业院校能根据自

身现状,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设置课程,并就地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的话,不但可实现学校同企业的无缝对接,还起码可为学校、学生节省诸如联系实习单位的费用、因实习等产生的差旅费以及院校建设实训基地、中心的费用等。[11]

二、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1.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由于财政的分权管理,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有了自主权,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开始出现并逐渐拉大,地区间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导致职业教育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差别也较大,甚至出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职业教育的人才非常有可能是流向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工作。

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因素分析

尽管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它的潜在作用并未完全释放出来。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技能培训需求中的博弈、先发达地区所需技能与欠发达地区所需技能之间的协调、现实短期技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需先进技能之间的竞争等均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职业教育更大功能的发挥。

(1)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技能培训需求中的博弈。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在追逐自身市场利益下所产生的技能需求并不一定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所需的最优职业技能。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多是以单一、重复操作的低技能为特征的资源开发加工类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更可能采取与这种低技能水平相适应的管理策略以满足其自身需求,通过选择调整企业的生产战略以弥补缺乏合适的技能工人,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减少技能工人生产的程序,或者在生产中提高管理等。企业更可能选择逃避变革所带来的挑战而不是进入新的技能开发市场。职业院校担负着为产业结构中的各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若是根据企业短期需要盲目培训众多满足一时之需的技能人才,就很有可能导致低技能人才的恶性循环,造成技能人才的长期搁置和浪费,无形中造成经济发展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冲击到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再加上职业院校技能培训的方向和内容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超前和滞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逐渐形成了各行其是无序竞争的局面。职业教育从整体上正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被明显抑制。

(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能供需之间的矛盾。在职业教育的范畴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地培养、异地使用”,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存在的较普遍现象。一方面,发达地区出于独立培养技能人才成本过高的考虑,将这部分功能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稳定的时候,双方的这种关系尚能维持,可发达地区经济一旦出现波动,这种供需模式的弊端就立即浮现出来,这也是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招工难现象时常出现的主要原因。各地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满足其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非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就业机会和环境的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在本地无业可就流向异地,而区域自身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却严重不足,没有固定来源更难以挽留人才。欠发达地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成为发达地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

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破坏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两类地区在职业教育上的割裂倒挂现象一定程度上离散了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不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向网络化层次发展。

(3)现实短期技能与可持续发展先进技能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关经济发展的理论,从增长的概念演变到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认识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于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力资源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基本的人力技能足以胜任生产的要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的企业往往取得较快的发展;而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劳动力成本升高自然资源发生短缺,技术研发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青睐。一个地区出于GDP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低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现阶段缺乏的短期技能人才,维持区域经济一定时期内的高速增长。相对而言,作为“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忽视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技能的储备和培养,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由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内在的客观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将发生。短期技能型人才已经不再适应要求,新型的长期技能型人才又没有必要的储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被严重削弱。只注重现实短期技能培养,忽视未来发展所需的先进技能储备,长期以往注定将失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被动追赶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已经全面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时候,日本仍然沉迷于传统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带来的成就,结果造成了经济在整个九十年代的持续低迷。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忽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动向所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储备是起因之一。[10]

3、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分析

基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及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学校间和区域内存在的非均衡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1)资源倾斜战略

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全面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实施普遍提高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缩小区域间职业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状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a)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工程,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近几年,高职教育在院校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呈现区域间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征,主要受益于“放权”和“规范”。“放权”是指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的高效管理体制改革和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规范”则是放权后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准入标准,其院校设置标准及评估监督系统比较完善。而与推进职业院校达标建设工程配套,要加快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一方面按照设置标准构建职业教育均衡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水平等;另一方面设立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信息监测第三方机构,定期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设立预警系统,公布区域职业教育差距的均衡发展状况。

b)财政性教育拨款增长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倾斜。为破解制约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难题,应加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财政性教育拨款增长部分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加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建

议实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倍增计划”“、中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计划”等,通过设立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加强中西部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c)开展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项行动。加快解决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加大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实施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项行动。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项计划”,探索中职师范生定向免费培养制度,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中西部地区定向培养职教师资;其次在国家和省级职教师资培训计划中,加大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的培训比例,提高中西部师资水平;同时,实施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校长海外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措施派遣中西部校长出国短期考察进修,学习国外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2)质量提升战略

a)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把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从改善职业教育非均衡现状的意义上讲,由于办学资源、入学机会方面造成的起点不平等是客观状况,但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可以弥补起点不平等而达到结果均衡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下,应创造性地利用现有办学条件,调整学习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b)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确保区域职业院校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专业教学标准是学校进行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开设专业,并自主制定教学计划、建设课程体系、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等。由于缺乏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致使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往往拿到毕业证书却不能胜任就业岗位工作,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因此,有必要开发并完善权威的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能充分反映行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使各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解决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教学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区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c)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鼓励职业院校走特色发展道路。目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与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有关。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要确保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人民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首先,有关部门应根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特征,制定以实用技能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及时检测教学质量,并向社会公布,引导学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把职业院校的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对其拨付经费的重要依据,督促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尽快形成自身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3)分类指导战略

针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职业教育,把握其阶段特征,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改革举措,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切性,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a)综合区域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等方面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各地区高中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变化,完成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任务十分艰巨,有必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的劳动者。东部地区针对初中毕业生减少的趋势,可以广开门路,扩大生源渠道,如上海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工作,满足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产业和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中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没能留在当地,随着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把毕业生留下来,使职业教育发展切实为当地经济腾飞服务。

b)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贯通。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初中生源逐步减少,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而言,加快探索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度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而言,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以及第二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的迁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要从过去帮助学生脱贫致富型职业教育转向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努力提升当地就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c)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探索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各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文化特色,决定了区域职业教育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东部沿海地区,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特,加快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院校;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并彰显办学特色,通过政策与资金倾斜,以自身实力的发展来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西部内陆省区则应着力发展面向当地经济产业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效解决当地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进程,把职业教育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合作发展战略

实施合作发展战略,就是加强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方面逐步走向均衡。

a)建立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东西部职业院校广泛合作。设立“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联谊会”,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搭建统筹发展的平台。在联谊会的推动下,东西部地区的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实现跨地区、无地域界限的联合招生,分学段共同培养,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

b)推动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在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平台,推动城市重点职业院校与县

镇、农村中职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打破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实行跨行业、跨学校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城市职业院校在设备、师资、实训、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城乡互动,职教资源共享,推动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c)开展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办学。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各区域的企合作程度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首先要充分调动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利用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其次,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找准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义务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校企合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三,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兼职师资、实习和就业机会等,职业院校为企业职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2]

三、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建设

1.职业教育园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其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显著特点,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依托和支撑。

(1)认清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明确高职园区与区域经济互动方向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并且形成了沪宁沿线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江基础产业带。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位于这两条产业带的中心位置,各高职院校所设专业涵盖了产业发展所需的机械、电气、信息、轻工、纺工、建材等七大行业。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目前,每个院校都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与模式。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发挥高职园区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作为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服务的职业教育园区,随着区域经济产业模式“群、链”式的变化,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专业群、人才链”的集团化模式。因此,高职园区应统筹各院校力量,发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

(3)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高职园区与区域经济互动进程

以产学研为着力点,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的体系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出发,把产学研结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产学研结合为着力点,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和院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使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更加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3]

2.县级职教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有效推动农村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

区域经济和谐共进的重要环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承担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两大任务。

(1)县级职教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县级职教为县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提供平台保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提供了培训场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

(2)县级职教中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县级职教中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很多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把农村职业教育看做是低层次的边缘教育。其次,缺乏经费投入制度保障,严重影响到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第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低,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省域内各地区间专业设置雷同现象较严重。大多数学校愿意开设成本低、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

(3)县级职教中心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首先,创新办学理念,提高职教中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建议各地区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的原则,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以提高县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为职教中心的发展提供保障。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制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三,广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职教中心对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抓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组织引导、服务协调作用,包括组织领导、责任义务、管理服务、政策支持等都用必要制度来规范。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劳动力转移的培训网络。[14]

四、有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

2、

3、

1.吴彤林.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J].2009(6).

2.朱秀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09(4).

3.沈超,马元三.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23).

4.杨来舜.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33-34.

5.谢勇旗.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6.孙丽娜.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9(4).

7.张洪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8.周鸣阳.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0(211).

9.何倩.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0.马蒙蒙,张浩.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J].职教通讯,2009(9).

11.谢海琼.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成本效益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12.马树超,王琴,唐林伟.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13.杨治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4沈欣.县级职教中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xx》的观课反思 这次网上培训,认真观看学习了王啸老师主讲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美满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只有心爱学生,特别是尊崇、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爱学生,是师德的严重组成部分,是师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师爱的基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崇。尊崇学生人格是施爱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学生的爱的基本途径。要尊崇学生的兴趣、醉心。尊崇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以及尊崇学生的选择与判断。师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融为一体。不管生活中有多大困难,见到学生就什么都忘记了,不管心里有多少愁事,投身到学生中间天一下子就晴了,不管自己已经是多大,在孩子中间总觉得年青。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是境界高的老师,现实中也不在少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倡教师要甘于平平,无私奉献。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是在师生关系中抵制商品交换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那么美满是什么?其实美满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美满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美满。一直以为感受美满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美满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美满。那什么是美满感呢?其实美满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剧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美满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美满感提升意义巨大。 1/ 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公众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此,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在办学方向上偏离了技能教育,走上了学历化的办学道路,如此一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效用大打折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并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上并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在产学研层面,科研产出效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方面的效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出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职工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在企业员工职业教育中的投入的精力还不足,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

未能发挥出其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办学资金支持,导致办学的软硬件基础较差,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在技能劳动力培养和供给上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样一来,会带来恶性循环效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定位偏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主线,缺乏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不仅会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上来看,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自身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比较随意,未能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自身现实条件充分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在办学方向上缺乏自身特色,一味追求“大而全”,办学模式趋同,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职业院校的办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

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幸福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幸福 1、当代中国教师角色转化的五大趋势是什么? 2、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幼儿教师应当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 答:1、当代中国教师角色转化的五大趋势是: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从“复述者”向“研究者”转变;从“技术操作范式”向“人性化范式”转变;从“真理的传播者”向“正义的维护者”转变。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凭良心办事,做事要讲良心。而所谓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及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是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的良心,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自律。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爱岗敬业。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敬业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上课,认真对待每一名幼儿,不敷衍塞责。爱岗敬业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只有在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才能自发地不断自我提高,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积累好的经验。如果没有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无从谈起。上课迟到,粗暴地对待幼儿,不懂装懂,错了不敢更正,这都是对教学不负责任。 第二,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品质的教师,必然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辛勤劳动,顾全大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良心就没有道德。 第三,提高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是教师教书育人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保障。教学是一门艺术,方法多样,但是无论什么方式方法,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教师找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就能够提高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素养。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幼儿一生的幸福,幼儿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细心呵护,从而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通过对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的学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既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对得起教师的称号。同时我也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更会有一份幸福!

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是一篇好的,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幸福感是人们永恒追寻的话题,而教师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幸福感包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以下是瑞文整理的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9月12日下午,我们迎来了第一思源学校的马德军校长。马校长在报告中所举的例子中,每个故事都令人值得深思,值得回味,时而沉重,时而喜悦。我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幸福的老师,还任重而道远。 马校长给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汇报: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荣辱视为一体。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能够快乐地做自己想做能做和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么教师的幸福于哪里?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于自身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功,于教育智慧。其实幸福离我们这么近,可是谁遮挡住了我们寻找幸福的眼睛?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思索,是为班上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还是那总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满足,或是为了那林林总总应付不完的检查?当我们每天在抱怨累死了,气死了的时候,幸福已如肥皂泡般无奈的破灭了。 通过阅读这本书个人简历,我深深的体会到,做个幸福的教师就应该做到: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 在人欲横流的今天,如果你成天只想着要升官发财出名,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幸福;如果你一心想着别人有的我都要有,你又怎么能够幸福快乐?如果你凡事都要求自己能够做得尽善尽美,恐怕你也难以幸福快乐。培养一种纵向比较和向后比较的能力,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把生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不求飞黄腾达,不求一夜成名,只求日有所进,在精神的世界里不断辛勤耕耘,把自己的饭碗当成职业,把自己的职业做成事业,你就会找到幸福。我曾经说过: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幸福,创业是一种境界。我们能够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能够教化一批孩子,有什么不幸福呢? 二、把读书当作第一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不断点燃自己的学习内驱力,自主学习。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把这习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三、养成写反思写体会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 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个性蓝天。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心情写作,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幸福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幸福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已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状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幸福的精神性,唯有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幸福。获得与感受幸福就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份能力来自于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完善,对境界的提升。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呢?个人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提高自身的修养 教师自身的修养和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起着示范、引导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那么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给学生带来示范性的教育影响。 (二)时刻清楚自己的责任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做到用心去工作,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细、做实。在每天重复的工作中,教师很容易产生倦怠,不能长期坚持落实工作,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清楚自己的责任,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拥有一份“责任心”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责任心就是在每日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 (三)用心、用爱关怀 幼儿是一个有感知的主体。教师的用心,教师的关怀以及教师的爱,幼儿都可以感受到的。幼儿在入园时,教师的微笑和友好的问候,就会让孩子安心,幼儿就像得到鼓励一样,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我想每个教师都知道,凡事用心去做了,就会得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幼小的孩子,更应该用心、用爱去关怀他们,爱护他们。 (四)保持公平心,耐心育人 每个幼儿的习性,生活环境,背景,家庭情况,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然喜欢反应快,接受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反应快,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应该保持公平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耐心育人。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职业良心。 总之,教师要想修养好自己的职业良心,就必须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塑造自己。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那么,亲爱的老师: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范文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不相适应 人才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结构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就目前高职 院校人才结构与XX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性来看,两者互补性较差。XX作为农业大省,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 型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型产业发展的需求迫使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具有创新意识、掌 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然滞后 于市场所需,一方面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所需不相符合,主要表 现为理、工课专业设置门类的增长点远远高于农学、医学、经济学 等专业,另一方面人才层次结构与区域发展所需矛盾突出,高职院 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企业则对具有 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关注度更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以及 人才定位的误区,使得人才资源浪费严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发 展所需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 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要求高等职业 教育必须面向当地经济发展,主动承担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责任;另 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教 学资源,也渗透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 校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激流 勇进的气魄,选择正确的教育路径,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的重要目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简单的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正如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成长,教师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而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得了的,也只有教师才能专门享受得到的,这一点是让其他行业人员羡慕不已的。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在“幸福人生四大核心词汇”一篇章中的定位、方向、专注、潜能,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确实很重要,定位明确了,我们才能沉下心来做教育,我们才不会去攀比;方向:其中讲到幸福教师教学教研方向,那我们对自己的专业要有绝招,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引领学生学习;

接下来讲了专注和潜能,老师讲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人一辈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 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尝到教师的幸福,便是成功。追寻教育人生的幸福,便是寻求教师生命的意义。其实幸福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自我体验和感受。曾经看过一个寓言: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让我们一起做那只追求幸福的小猪吧!因为,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学生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陪伴你,这本身就是非常的幸福了。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的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应该遵守教师这种职业的原则、职业标准,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不做有损教师人格的事情,不说有损教师形象的话,一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做。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幸福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我认为任何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生活也不例外,既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教师的幸福。 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师,肯定跟我一样,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体会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

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但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一个人从事同一职业久了,往往会被单一重复的生活方式磨灭激情,自然会产生厌倦心理,相当于现在的一句流行话:“审美疲劳”。意思是再美的东西,每天在你身边,被你拥有,你往往也会熟视无睹,漠然以待。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职业幸福感和教师自身的荣辱观、师风师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精通业务、教学相长、坚持学习、师生和睦、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作为教师,知荣辱、优师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体现自身创造力和价值感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 教师的幸福来自孩子的真挚的感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例如,由于你的点拨,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使学生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积极上进;或者又是你的辅导,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其实,教师想真正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调整好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一】 一个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社会大气侯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不佳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经常有老师抱怨,工作太辛苦,家长不理解,学生很难管,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尤其我们沙河地区,工业比较发达,企业职工工资较高,相对说来,教师的工资偏低。 那么,新的形式下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我认为从我们学校层面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育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念。每个人对幸福感的认识有所不同,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教师中宣传正确的幸福感观念,打消那种只计较个人得失,不注重工作成绩的幸福观。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做到象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的那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

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为此我们学校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一是教育教师要学习魏书生等名教师的先进事迹,守住寂寞,甘愿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二是寻找身边的典型人物,每年都进行一次师德演讲,在教师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领导在学校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事多和老师们商量,不搞一言堂,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经常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收集教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年来,我们每学期都至少组织两次征求合理化建议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教工代表提案,合理化建议又分为综合性建议和单项工作建议,对于教工的合理化建议,学校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答复,须改正的及时改正,能采用的督促各部门落实,对于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对于教工代表的提案,我们都是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有校长代表学校给予答复,教工代表反映良好。另外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去,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校长经常告戒领导班子成员,要和老师们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在作息上早到晚走,工作上起好带头作用。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

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 一、师德基本范畴(师德文化、师德品质,知情意行、师德活动) 师德与道德共同性(相对独立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共含性)联系 (重要组成部分特殊表现来源和基础,共性和个性)区别(产生时间和发展情况,范围) 师德基本特点(对教师职业的特为性体现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 二、师德的职业约定【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发展人的素质发展);教师劳动对师德的内在规定性(应有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应有的从教为善品质)】 师德的价值蕴涵【伦理价值(教育为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努力增进 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重要的伦理调节和评价功能);教育价值(对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对教育对象的巨大教育功能、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修养的引导功能);文化价值(对社会文化有深远影响有效育化人文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资源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调节教师职业行为和素养)】 师德强化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师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认识和处理好教书育人关系、全面树立育人意

识、多方面努力更好实现教书育人);乐岗勤业(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事 业、勤于功业勤于工作);人格示范(教育者先受教 育、实践中锻炼形成道德人格、要有良好的仪态】 师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师德原则规范的个体性内化(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勇于实践磨练增 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 教师的价值实现【价值实现中的价值对待(物质和精神的价值对待、自我和 职业的价值对待、目的性存在和工具性存在的价值对待);实践对待(对价 值实现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予以正确认识和把握、注意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创新发挥创造潜能、注重实践努力的自 我强化);结果对待(结果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教师的幸福【应有的本质性把握(既包括享受和获得也包括创造和付出、既 有个人目的的实现也有社会目的的实现、既有某一方面的满足也有多方面追 求的实现):基本取向(物质取向,途径和手段正当合 理合法诚实劳动获得、精神取向—避免吧精神和物质幸福割裂认识到精神幸福在层次上的不同在精神实现方式上要注意自我修养及与 他人交往合作;事业取向,对教育过程的幸福感对结果的幸福感对 规范的正确理解的幸福感);应有的实践努力(爱教乐教树立追求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职业教育虽然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却与经济建设、劳动 就业及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被称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其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的探究,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共生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共生发展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和顽疾。由区域失衡发展所衍生的区域教育不公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关涉到教育与经济两个维度,一要有普通教育的要义,二要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意蕴,其特殊性表现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失衡的特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所面临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是否存在于其他国家,他国怎样破解其发展中的困囿。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和探究西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的脉络,归纳其发展过程的规律,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之模式探析 1.美国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高涨,大众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诉求,且美国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社区学院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国各州可以灵活地管理社区学院,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市场意识较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适应社区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为关键,凸显了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联动共生的特征。社区学院明确以“社区为中心、为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经济”为办学宗旨,被称为“没有边界的大学校园”。美国社区学院以强大的适应性、灵活性、针对性受到了民众的青睐,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办学功能多元格局,屹立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 2.加拿大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简单地说,在专业设置方面,基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经济组织的要求,由各经济组织提出专业设置意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最后由政府裁定是否设置该专业,将岗位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在课程开发方面,加拿大执行的是独具特色的“DACum (Developing A Curriculum)模式”,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当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了一个新专业时,实施CBE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如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马昭铭 教师最大的快乐是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造福国家和社会。书本虽小,里面却装着古今中外和上下五千年;讲台虽寂寞,但来来往往的却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少年和他们的梦想。幸福并不等于房子、车子、票子,只要自己有一份快乐的心境,幸福的小天使会翩然飞入你的怀抱。教师是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的坚守者,是最高的精神层面的建设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教师的最伟大、最让人敬仰之处,并不是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不是他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到了多少利益,而是他把人类的最高的智慧传授了多少个学生,从形而上的角度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灵魂塑造发出了多大的声音、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做出了多少的贡献。无论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纵横天下,还是花园中和学生们交流探讨,抑或是在寂寞的书房中一个又一个晚上的苦读,教师都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点燃了一盏盏希望之灯。这希望之灯,将为学生在成长中指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径。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要从修心、修身、修业几个方面出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只有淡定从容,心才能真正静下来,才能超越人生的局限,看到更高远的未来。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患得患失,不能静心,那

就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很难客观冷静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从容淡定的老师,必然是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人。老师需要一颗安静的心,一份淡然的超越,才能享受一种恬然的幸福和安宁。那么,就在研究事理上下工夫,历练自己的内心,努力顺应“势”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一定要学会少欲知足,用淡定得心态去面对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和修养,学会欣赏自己,而不要总是和别人去比较。只有心胸豁达,智慧充足,才能保持真正的淡定,才能获得一个幸福的职业生涯。 教师需要有爱心,有爱心的教师会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幸福。教师的爱,往往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种爱纯洁而伟大,能激起学生们的自信,促进他们的成长。老师的爱还要严慈相济,通过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老师的爱。要以公正的心去爱学生。老师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尽量的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明察秋毫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有点,对他们多一点鼓励和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一旦有了这样的平台,就会发现,学生们的潜力是超乎想象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让学生增添自信,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会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和探索的勇气,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