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系统建库技术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系统建库技术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系统建库技术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系统建库技术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系统建库技术报告

建库单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承建单位:武汉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11月

目录

一、概述 (4)

(一)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4)

(二) 目的 (4)

(三) 项目概述 (5)

二、技术准备 (5)

(一)硬件配置 (5)

(二)数据库环境配置 (6)

(三)技术依据 (6)

(四)数据库建设基本原则 (7)

(五)内业数据处理人员技术培训 (10)

三、基本思想与技术路线 (10)

(一) 基本思想 (10)

(二)技术路线 (11)

四、数据库建设 (12)

(一) 工作准备 (12)

(二)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2)

(三)数据库库体建设 (13)

1、数据库创建及字典设置 (13)

2、坐标系统 (14)

3、分幅信息录入 (14)

4、AUTOCAD数据格式的图形整理 (14)

5、图形数据检查、入库 (15)

6、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资料入库 (16)

7、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资料扫描 (19)

8、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录入字段拷贝 (19)

9、图件编制 (19)

10、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统计汇总 (22)

11、编写报告 (22)

五、数据质量控制 (22)

建设严格的质量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22)

六、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说明及处理方法 (23)

七、数据使用安全与保密工作 (24)

1、密码控制 (24)

2、系统登录密码控制 (24)

3、有关数据更新模块的用户控制 (25)

4、读写权限控制 (25)

5、数据变更记录 (25)

6、数据备份 (26)

7、建立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26)

8、培训及服务 (26)

9、建立系统的更新维护机制 (27)

10、病毒的防护 (27)

八、建议 (27)

1、应用问题 (27)

2、数据的及时更新 (27)

3、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步伐 (28)

一、概述

(一)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宜昌市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市境南缘,辖5镇3乡,面积2 401平方公里。为土家族集聚地,兼有汉、苗、满等民族。东距省会武汉350公里,东北距宜昌市80公里。地形为山区,似带状地形,岩溶地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商业部定点的全国茶叶、白肋烟基地县之一。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及稀有珍贵树种群落,矿产储量丰厚。融土家族、汉族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峰县五峰镇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次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范围为五峰县城区共1平方公里。(二) 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发〔2006〕38号文件的精神,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五峰县五峰镇城区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

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三) 项目概述

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系统建库应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未开展城镇地籍调查的,开展初始城镇土地调查。按照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围绕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展以宗地为单位的大比例尺城镇地籍调查或变更地籍调查,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分析汇总,掌握各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城镇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采取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坐标,计算机两算土地面积的方法,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本次数据库建设使用基于ARCGIS平台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对图件和属性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建立五峰县五峰镇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二、技术准备

(一)硬件配置

1.电脑配置

2.扫描仪

(二)数据库环境配置

1.安装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要支持orcle、esri公司的产品,操作系统安装完

成确定好机器名。

2.安装.net环境和vc环境(安装.net 环境(dotnetfx)和VC环境

(vcredist_x86,gdiplus_dnld))。

3.安装office2003:装完整版office。

4.安装虚拟光驱。

5.安装oralce9i数据库:选择企业完整版安装。

6.安装Arcsde9.2:需要在安装oracle9i后安装。

7.安装Arcgis desktop9.2:装完整版。(把LICIENCE授权文件修改(本机名

修改),先装LICIENCE破解)

8.安装Arcgis desktop9.2的sp4补丁。

9.安装Arcengine runtime9.2:在安装Arcengine runtime9.2的时候把.net勾选

上。

10.安装二调程序(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

系统)

11.安装数据库管理工具(初始化工具)。

(三)技术依据

1.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12-30《土地登记办法》;

2.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土【籍】字26号《确定土地所有和使用权的

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原则》;

4.国家行业标准G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以下简称《GPS

测量规程》;

5.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6.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14804-9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

分类与代码》;

7.GB15967-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8.GB6962-86《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9.GB7931-87《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1.国土资源部国资发【2001】245号文件《关于试行县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通知;

12.GB7930-87《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13.国土资源部发布【2007】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14.国土资源部发布【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四)数据库建设基本原则

为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根据城镇地籍系统建库的要求,除对界址线闭合处理和建立拓扑之外,还要求对房屋等面状要素进行闭合处理和建立拓扑,建立房屋楼层、结构等信息,建筑物要求与宗地界址线具有正确的拓扑关系。

1.数据的基本要求

为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根据城镇地籍系统建库的要求,除对界址线闭合处理和建立拓扑之外,还要求对房屋等面状要素进行闭合处理和建立拓扑,建立房屋楼层、结构等信息,建筑物要求与宗地界址线具有正确的拓扑关系。

2.数据组织原则

(1)地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按街道、街坊、宗三级编号。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由“1”开始顺序编号。

(2)同一街道、街坊、宗地被两幅以上基本地籍图分割时,应注记同一地籍号。

(3)在已开展或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区,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不再使用。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的支号顺序编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小号加支号表示。

(4)土地分类调查采用《全国土地分类》。

(5)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五峰北京1954坐标系统。

3.数据处理规则

(1)街坊线的确定

处理规则:根据街坊划分图,在地形地籍图(CAD格式)采集确定。(2)两宗地相邻情况,一宗地有界址点,另一宗地无拐点。

处理规则:在无拐点的宗地上添加界址拐点。如图6-1。

处理前处理后

图6-1

(3)同一宗地两界址拐点相离很近(距离< =5CM)。

处理规则:参照原始资料删除一拐点。如图6-2。

处理前处理后

图6-2

(4)数据存在房屋结构不合法。

处理规则:对照地籍档案资料解决。

(5)建筑物超出宗地界址线。

处理规则:对于测量误差(实地<=10厘米)产生的建筑物跨宗地情况,将有误差的点移动到正确的地方;对于建筑物跨宗地情况,保留实地情况不变。

(6)控制点注记分式线转换不合法。

处理规则:将注记删除。

处理前处理后

(7)围墙、台阶转换成房屋的代码。

处理规则:用围墙和台阶代码重新采集,把转换出来的错误的围墙和台阶删除。

(五)内业数据处理人员技术培训

1、工作开始前,组织全体内业人员对项目的技术规范、技术要求和城镇地籍调查业务知识进行学习,结合五峰县城区的特点对作业细则进行了学习。针对许多数据库建设人员没有参与过外业调查工作的情况,组织外业方面的专家授课,对外业调查过程、方法及外业成果的形成等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数据库建设人员解读外业资料的能力,提高了数据库建设质量。

2、对城镇地籍数据的处理规则、城镇数据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数据的逻辑关系及处理规则进行了系统地学习。

3、对基于ARCGIS平台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RDCIS LU V5.5 FOR ARCGIS)和AUTOCAD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学习。

三、基本思想与技术路线

(一) 基本思想

为保障数据录入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在数据库建设之前必须收集所有可能对数据建设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数据,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充分

地分析,以确定最合理的数据库建设路线,制定详细的作业规程和实施细则。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现有技术标准,严把数据质量关。

(二)技术路线

五峰县城镇地籍系统建设的图形数据处理需要按街坊将数据利用

瑞得公司在AUTOCAD上开发的控件进行分层导出瑞得EB文件,再通过街坊划分数据进行整理及接边。该数据处理需要配合系统(RDCIS UC)TOOLS工具完成,该工具对数据进行检查处理、建立拓扑、分层,属性资料的录入在RDMAP中完成。

四、数据库建设

(一) 工作准备

1、资料收集

根据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建库的要求,收集了如下资料:

(1)标准分幅图图幅接合表。

(2)行政界线跨标准分幅图接合表(区、街道、街坊)。

(3)街坊界线划分信息资料。

(4)A UTOCAD所测图形数据

(5)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资料

2、人员准备

考虑到城镇地籍建库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瑞得公司成立了五峰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组,由副总经理任项目组组长,任用有一定项目经验的职员担任项目组长和抽调熟练的作业员一起共同实施此次项目,以满足整个工作的需要。

(二)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主要依据城区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等因素,它只反映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2、本次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分类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三)数据库库体建设

1、数据库创建及字典设置

(一)创建数据库

使用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初始化程序”按照地籍数据库标准和要求创建数据库结构。

(二)行政区字典和权属单位字典设置

行政区编码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县、市级行政编码根据湖北省行政区划简册设置,并在数据库中建立。

(三)地类字典建立

地类字典在创建数据库时便已经完成了地类字典的建立,且全部是按照国家规范对地类字典进行的建立,其它录入的地类为用户自定义地类,不属于数据库建设标准所提及的范畴,如用户需增加部分地类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添加,并挂接相应的符号。

2、坐标系统

本次建库提供的数据是北京1954坐标系,高斯投影三度带第37分带,中央经度111度。

3、分幅信息录入

点击瑞得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分幅图设置菜单,录入投影坐标、左下角XY轴数据、比例尺分母,输入X,Y增量(1:500分幅图50×50,为X:250米Y:250米)大比例尺不需输入理论面积,批量生成标准分幅图图幅号。使用PLSQL语句,批量录入图幅名称、测图单位、出版社名称、调查时间、测图时间、测量员、绘图员、调查员、检查员。

4、AUTOCAD数据格式的图形整理

(1)数据分层转换

首先按分幅将数据利用瑞得公司在AUTOCAD上开发的控件进行分层导出瑞得EB文件,再通过分幅数据进行整理及接边。

(2)街坊界线采集

如果有CAD格式的街坊界线,则直接进行街坊界线无缝化处理,若没有则按图形或结合图画出街坊线,然后在瑞得软件中对全市的街坊界线进行无缝化处理,并检查街坊界线是否符合图形数据的组织原则。

(3)裁剪街坊数据

以街坊线为依据进行数据裁剪,形成街坊图形入库数据。

5、图形数据检查、入库

打开地籍数据处理工具,点击工具栏里的,在弹出的对话框里,双击,选取街坊数据后,弹出下面对话框图4-11,选择〖街坊数据〗并输入街坊号代码,区-街道-街坊(如:1-1-1),点击〖确定〗。

图4-11

图形读出后,对各层进行〖单层检查〗,各层检查无误后再进行〖叠加检查〗。

主要层属性检查的项目:

宗地层:宗地号、地类号是否填写、是否重复、是否错误;点名是否重复等;

房屋层:楼层结构是否合法;楼层数是否为负数等

各层检查完毕后,点击〖数据入库〗

注:街坊数据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并填写《项目记录表》

6、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资料入库

采用瑞得公司自行开发的属性录入程序(*.MDB),对照提供的权属资料,将日常登记发证的内容(含权利人相关资料、宗地信息、界址点和线等)依次录入。

(1)[宗地属性]

图4-3-6-1

(2)[权利人信息]

图4-3-6-2 (3)[(权属)土地证书信息]

图4-3-6-3

(4)[界址标示]

图4-3-6-4

(5)[界址标示]

图4-3-6-5

(6)*.MDB属性资料录入检查

1)地籍编号检查

地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按街道、街坊、宗地三级编号;街道、街坊、宗地的编码应遵循如下规则:

图4-3-6-6

2)权属资料文字检查

权利人名称、土地坐落、土地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宗地面积、批准用途、土地证编号、勘丈记事、各类界址类型填写、审批意见、各类资料办理时间等

属性资料录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修改了,记录并填写《项目记录表》

7、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资料扫描

存档文件扫描的有:法人代表身份证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书、权属来源证明、申请书、收件单、指界委托书、宗地草图、界址标示、调查审核意见、初审意见、批准意见、领导批示等资料,并与属性信息链接。

8、城镇地籍登记发证属性录入字段拷贝

将属性资料已入库后保存的*.MDB文件,使用字段拷贝工作,与数据库中的图形数据链接。

9、图件编制

地籍图、宗地图及城镇土地利用图是城镇地籍调查的重要成果,它们全面地、系统的反映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性质、利用现状,以及与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专题地图。

第二次城镇地籍调查必须编制三种图件。一、宗地图;二、地籍图;

三、城镇土地利用图。

(1)宗地图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的附图。宗地图的主要内容:地籍号、宗地号、地类号、门牌号(可省)、面积及单位名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及界址边长、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邻宗地界址线、宗地号、地类号及相邻的道路、街巷及名称。图幅整饰内容:比例尺、指北方向、图廓线、版权单位、制图员、审核员及日期。

(2)地籍图

1)地籍图的分幅及图号

采用正方形分幅,图幅尺寸为50CM×50CM。图号以图幅西南角图廓点坐标以公里为单位取二位小数标注。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加一短横杠。图名采用该图幅内著名的地理名称或其它,在一个调查区内不要有重名图幅。

2)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的内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及地物要素。

A.地籍要素: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土地

使用者及适当注记行政区名、道路及街巷名

B.数学要素:大地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

控制点点位及注记、比例尺、图号、图名、图幅整饰等内容。

C.地物要素: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注记等。

(3)城镇土地利用图

城镇土地利用图是以一个完整调查区范围编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

1)图件编绘的基本要求

A.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分布规律、各要素间相互关系。

B.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图式、图例、色

标的执行。

C.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编制,形成数字化成果。

D.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层次分明,符号、注记正确,清晰易读。

国家第三次土地调查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 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 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 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 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 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 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 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九年七月 目录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 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1997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2017土地变更调查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建设要求

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 库建设要求 通过对各县(区)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矢量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汇总分析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上报工作;配合完成省级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根据省级审查结果进行整改;汇总通过国家、省审核的各县(区)土地调查成果,形成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成果。 通过开展2017年度日照市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工作,形成日照市一系列的土地调查图件、文字及数据库等成果。 一、图件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件。 二、数据库成果 (一)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三、文字成果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三)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四)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方案、报告等。 (五)调查成果内、外业整改报告。 四、图斑信息核实各类报表 (一)《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三)《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四)《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六)《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七)《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汇总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 (三)《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 (五)《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六)《建设用地类型统计汇总表》。 (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九)《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业流程 1、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序号要素类型编码要素类型名称几何类型缺省颜色属性表名 1 A11 行政区 Polygon XZQY 2 A12 行政界线 Line XZJX 3 A21 等高线 Line DGXB 4 A22 高程点 Point GCDB 5 B10 权属区 Polygon QSQY 6 B20 权属界线 Line QSJX 7 B30 权属拐点 Point QSGD 8 C10 图斑 Polygon DLTB 9 C20 线状地物 Line XZDW 10 C30 零星地类 Point LXDL 11 C40 地类界线 Line DLJX 12 D00 注记 Annotation ZJFH 在属性表中:字段名称如下 XZQY(行政区域) 目标标识码(字段类型Int)(字段长度6)以下类同,要素代码(char 4),区划代码(char 9) ,行政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XZJX(行政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境界名称(char 80),境界长度(float 10),境界性质(char 1)

DGXB(等高线)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等高线类型(char 20),标示高程(int 4) GCDB(高程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高程点名称(char 60),标示高程(float 7) QSQY(权属区域)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权属区代码(char 8),权属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QSJX(权属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界限名称(char 60),界限长度(float 8),界限类型(char 1) QSGD(权属拐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拐点点号(char 4),点位记录(char 80),X坐标值(float 16),Y坐标值(float 16) DLTB(地类图斑)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地类代码(char 4),地类名称(char 60),权属性质(char 3),权属单位代码(char 12),坐落单位代码(char 15),坐落单位名称(char 60 ), 所在图幅(char 60),图斑编号(char 7),坡度级别(char 1),田坎系数(char 5),计算面积(float 14),平差面积(float 14),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田坎面积(float 10),图斑净面积(float 14),原有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原有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原有田坎面积(float 10),原有图斑面积(float 14),(土地分类,新增建设用地状况,当年新增耕地类型,当年耕地减少类型,新增原地类型,备注可以不填) XZDW(线状地物)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影像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级(含和乡镇级同比例尺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同时也适用于仅包含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指标、影像等要素的市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要素] 3.2 要素性质feature ar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要素性质]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2007 3.6对象] 3.5 实体entity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 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任务 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 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二、原则与依据 (一)原则 1.统一标准。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甲方:市国土资源局 乙方: 为确保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安全保密,根据国家《保密法》、《测绘法》、《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为防止数据丢失、拷贝或者被盗等泄密问题发生,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保密协议: 第一条:保密的内容和范围 保密数据指甲方提供给乙方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标准分幅图幅,图幅号。 、 第二条:保密数据使用范围 仅允许乙方在项目中使用该成果。 第二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从事涉密测绘成果生产、加工、保管和使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生产、加工、提供、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成果,应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必须按照保密要求,对数据严格管理。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该数据。 2、乙方必须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密级按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严防泄密。

3、乙方对数据只享有有限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不得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第三方),该数据的任何格式或者任何复制品视同原始数据;乙方可根据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但未经许可,不得将修改、转换后的数据对外发布和提供,并应将修改、转换的情况及修改、转换的内容向提供单位备案;不得将原始数据或者其衍生成果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登载。确需委托第三方加工生产的,经甲方同意后必须与第三方签订成果保密责任书,并报甲方备案。乙方应监督第三方在项目实施中加强数据保密管理,并在项目完成后监督其销毁,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事后发生的该数据相关的泄密事故,乙方应承担连带责任。 4、甲方要按照项目的要求,及时向乙方发放数据。 第三条责任 * 1、甲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甲方承担。甲方不因该数据本身的瑕疵而对使用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2、乙方在使用该数据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管部门的规定,其使用权即无条件终止;乙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责任。第三人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使资料所有权人和国家蒙受重大政治、经济损失,由泄密方负全部法律责任,乙方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条协议时效 本协议长期有效。 第四条其他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一、基本要求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 (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 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 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 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 (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 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数据库结构定义 (6) 6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5) 7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8) 8 元数据 (28)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空间要素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14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 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5 实体 entity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类。[GB/T 1779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建设方案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 建设方案 根据上报的确权登记数据资料,经过检查后,进行数据入库,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 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符合农业部第2062号公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 2537-2014)等3项农业行业标准相关技术要求,建立覆盖各中标乡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所有资料达到符合录入数据系统软件要求,进行数据导入和地块对接 处理、全县数据对接及现场安装调式并可以打证颁证。 1.数据库内容 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和分析应用的基础地理要素、承包土地权属要素、栅格数据以及相关附属信息。 2.要素分类与编码方法 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要素分类大类采用平行分类法,小类以下采用层次分类法。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将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划分,分类代码采用十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下: 其中:

a)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其中:基础地理信息专业码为10,承包土地信息专业码为20;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b)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代码中。定位基础业务代码为01,境界与政区业务代码为02,地貌业务代码为03。一至四级类要素代码直接引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中的基础地理要素代码结构与代码; c)承包土地信息代码中,承包土地权属信息业务代码为01,承包土地调查遥感背景的业务代码为08,其他要素为99。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一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四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c)各要素类中如含有“其他”类,则该类代码直接设为“9”或“99”。 3.空间要素属性结构 表3.1 控制点属性结构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XX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1月20日

项目名称:XX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档日期:2007年01月20日 10:37 编写人员:张海龙、闫磊 修改历史: 文档备注:

前言 (5) 1 数据库字段数据字典描述 (5) 2 农村专用图形表 (6) 2.1 表索引 (6) 2.2 表结构 (6) 2.2. 1 影像图(dom) (6) 2.2. 2 宗地(NCR_Parcel) (7) 2.2. 3 注记属性表(NC_Annotate) (7) 2.2. 4 辅助层(NC_Asst) (8) 2.2. 5 行政区划属性表(NC_Canton) (9) 2.2. 6 行政界线属性表(NC_CanVerge) (10) 2.2. 7 等高线属性表(NC_Contour) (10) 2.2. 8 边框注记(NC_frame) (11) 2.2. 9 高程点属性表(NC_HgtPoint) (11) 2.2. 10 线状地物属性表(NC_Line) (12) 2.2. 11 图斑属性表(NC_Parcel) (13) 2.2. 12 权属界线拐点属性表(NC_RgtBLPot) (15) 2.2. 13 权属单位属性表(NC_RgtUnit) (16) 2.2. 14 权属界线属性表(NC_RightBL) (16) 2.2. 15 零星地类属性表(NC_Sporadic) (17) 2.2. 16 地类界面属性表(NC_TerrRgn) (17) 2.2. 17 地类界线属性表(NC_TerrTpBd) (18) 2.2. 18 植被符号(NC_VGT) (18) 3 公用表 (19) 3.1 表索引 (19) 3.2 表结构 (19) 3.2. 1 十字丝(S_cross) (19) 3.2. 2 网格(S_Grid) (20) 3.2. 3 接幅表(S_MapUn) (20) 3.2. 4 鹰眼窗口(TBL_EagleWindow) (21) 3.2. 5 要素表(TBL_Feature) (22) 3.2. 6 要素编码分级表(TBL_FeatureGrade) (22) 3.2. 7 图层元数据信息表(TBL_LayerMdInfo) (23) 3.2. 8 图层关系表(TBL_LayerRelation) (24) 3.2. 9 地图窗口表(TBL_MapWindow) (25) 3.2. 10 地图窗口图层关系表(TBL_MapWindowLayer) (25) 3.2. 11 比例尺字典表(TBL_Scale) (26) 3.2. 12 符号表(TBL_Symbol) (26) 3.2. 13 符号库(TBL_SymbolLib) (27) 3.2. 14 专题图(TBL_Thematic) (28) 3.2. 15 专题图符号化表(TBL_ThematicSymbol) (28) 4 农村地籍元数据表 (29) 4.1 表索引 (29)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 送方案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成果资料报送时,应同时报送资料清单(见附录1),报送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原始矢量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和权属代码表等。 (一)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包括县级全辖区标准分幅DOM及其元数据。使用国家统一提供的正射影像图建库的县级单位,可不提交;经全国土地调查办同意使用原有影像数据为调查底图的县级单位,需提交相应影像数据。 (二)原始矢量数据格式。必须带明确的空间参考信息和图幅接合图表,并包括省级下发的县级行政辖区界线面状图层。数据文件名称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 (三)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规定的VCT格式,原则上一个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提交一个VCT文件。

(四)元数据。存储描述矢量数据的元数据,格式为XML。矢量数据元数据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 )。 (五)权属单位代码表。包括乡(镇)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划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格式为EXCEL。 二、扫描资料 格式为JPG,内容包括“批而未用”土地审批资料等。 三、文字报告 格式为WORD,内容包括: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验收报告。 (六)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报告(见附录2)。 四、汇总统计表格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分析报告 (农村部分) 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四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县域概况 (1) (二)土地利用特点 (1) 二、农村调查成果 (2) (一)外业调查成果 (2) (二)数据成果 (2) (三)图件成果 (2) (四)文字成果 (3) (五)数据库成果 (3) 三、成果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 (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 (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 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 (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 (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 (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 七、结论 (22)

一、概述 (一)县域概况 ××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 ××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库步骤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库步骤 建库依据:《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一、首先处理现状与基数数据,确保现状三层与基数三层达到规划数据库入库标准 注意:行政区划层及行政界线层应使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供的“XZQ”、“XZQJX”。 使用工具:数维规划编制系统 二、处理规划外业布局层,使之与基数图斑层无逻辑错误 方法:使用Arcmap的Identity工具,对产生的400以下小图斑进行判断 1、规划用途地类不为新增的,规划用途地类与JSTB中的规划现状地类一致,不然为逻辑错误; 2、规划用途地类为新增的,规划用途地类与JSTB中的规划现状地类不一致,不然为逻辑错误; 三、使用数维系统生成GHYT层 注意:在生成GHYT层前使用“层归靠”工具,减少因精度的不同而导致的隙缝问题。 四、手工对小图斑进行处理,再使用Arcmap的Dissolve工具合并GHYT 层图斑,之后再explode。 五、以GHYT层为基础,使用ARCMAP生成GHDL层 方法:1、对JSTB通过字段ZQBM、ZQMC、SQBM、SQMC、QSXZ 进行Dissolve,然后用这个Dissolve结果跟上步做的GHYT层进行Identity,把ZQBM、ZQMC、SQBM、SQMC、QSXZ的值带过来 2、通过与《用途代码与地类代码对照表》Join计算GHDLDM与

GHDLMC的值,删除多余的字段。 六、以第二步处理的结果为基础生成YTFQ层 通过YTFQMC、YTFQDM对外业布局层的处理结果进行Dissolve,添加字段并填值。 七、对YTFQ层图斑进行手工合并,使最小图斑毛面积在1500以上 合并原则: 1、新增指标只能并到允许建设区 2、有条件建设区尽量并入允许建设区 3、允许而没有新增的可并到非建设区,尽量不并入基本农田,可并到有条件建设区 八、创建BZNT、NZYCDK、BCGDDK、JSYDGZBJ、JSYDGZQ、MZZDJSXM 层并填值 九、将所有层导成一个Walk的MDB,使用walkfld(N)对GHDL层的DLDKBH、GHYT层的YTDKBH进行重排,并计算基本农田净面积 十、质检,对不合格处进行修正 十一、出表(出表前先进行“出表预处理”) 十二、添加空间参考,转为Personal Geodatabase,并按浙土资办[2010]46号文件规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建好文件夹。 二〇一〇年七月五日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2013-12-30 | 来源:地籍管理司| 【大中小】【打印】【关闭】 (2013年12月30日) 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主要地类数据 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 其中,有564.9万公顷(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上述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全国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 园地: 1481.2万公顷(22218万亩) 林地:25395.0万公顷(380925万亩) 草地:28731.4万公顷(430970万亩)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43109万亩)

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11913万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64036万亩) 另外为其他土地。 二、全国耕地分布与质量状况 (一)耕地分布 全国耕地按地区划分,东部地区耕地2629.7万公顷(39446万亩),占19.4%;中部地区耕地3071.5万公顷(46072万亩),占22.7%;西部地区耕地5043.5万公顷(75652万亩),占37.3%;东北地区耕地2793.8万公顷(41907万亩),占20.6%。 (二)耕地质量 全国耕地按坡度划分,2度以下耕地7735.6万公顷(116034万亩),占57.1%;2~6度耕地2161.2万公顷(32418万亩),占15.9%;6~15度耕地2026.5万公顷(30397万亩),占15.0%;15~25度耕地1065.6万公顷(15984万亩),占7.9%;25度以上的耕地(含陡坡耕地和梯田)549.6万公顷(8244万亩),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1)。 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6107.6万公顷(91614万亩),比重为45.1%,无灌溉设施的耕地7430.9万公顷(111463万亩),比重为54.9%。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大,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无灌溉设施耕地比重大(见表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规范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前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 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 4 总体设计 (2) 4.1 建设任务 (2) 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 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 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 4.5 数据字典 (5) 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 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 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 5 准备工作 (8) 5.1 方案制定 (8) 5.2 人员准备 (8) 5.3 软硬件准备 (8) 5.4 管理制度建立 (9) 5.5 数据源准备 (9) 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 6.1 数据采集原则 (12) 6.2 数据采集方法 (12) 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 7 数据入库 (26) 7.1 数据入库流程 (26) 7.2 数据检查 (27) 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 7.4 矢量数据入库 (28) 7.5 DEM数据入库 (29) 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 7.7 元数据入库 (29) 7.8 系统运行测试 (29)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技术规定 (试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前言........................................................................................................................................................... I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 (1)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1) 3.2 格网 (1) 3.3 格网单元 (1) 3.4 坡度 (1)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1) 3.6 坡度分级图斑 (2) 3.7 坡度分级图 (2)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2) 4总则 (2) 4.1 目的 (2) 4.2 组织形式 (2) 4.3 DEM选择 (2) 4.4 比例尺 (2) 4.5 数学基础 (2) 4.6 补充规定 (2) 5资料收集 (2) 5.1 DEM (3)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3) 6技术路线及流程 (3) 7生产坡度分级图 (4) 7.1 DEM预处理 (4) 7.2 坡度计算 (4) 7.3 坡度分级图 (5) 8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5) 8.1 确定方法 (5) 8.2 要求 (6)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6) 9成果 (6)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6)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7) 10检查验收 (7) 10.1 坡度分级图 (7)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耕地坡度分级图式图例 (11) 附录 C (参考性附录)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12)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样本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 数据是整个库体的灵魂, 而数据准备是整个建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农村土地建库中这几个文件是必须的: 行政区, 地类图斑, 线状地物, 代码表, 接合图。 一、入库前数据准备 首先处理的数据是线( 接边拼接后) : 线的图层( 行政界线, 线状地物, 地类界等) , 线的拓扑检查( 悬挂, 自相交, 重叠等情况) , 线微短线检查(长度小于0.8mm) 注记: 线状宽度; 权属名称; 图斑号地类码等。线检查无误后就能够合并线进行检查造区: 行政区, 地类图斑。经过建库系统下的工具: 建立属性结构, 根据文件赋属性等功能自动批量赋入一下属性。需要手工赋入的属性项如下: 行政区: 行政区代码。 界址点: 界址点号, 界标类型, 界址点类型。 线状地物: 宽度, 地类码, 权属性质, 扣除比例。 地类图斑: 地类编码, 权属性质, 坐落代码, 权属代码, 扣除地类系数。 1、行政区属性结构 表1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 XZQ)

2、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见表6) 表2 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XZQJX) 3、地类图斑属性结构(见表10) 表3 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DLTB)

4、线状地物属性结构( 见表11) 表4 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XZDW)

序 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5 线状地物预编号XZDWYBH Char 8 非空O 6 线状地物编号XZDWBH Char 8 非空M 7 长度CD Float 15 1 >0 M 单位: 米 8 宽度KD Float 15 1 >0 M 单位: 米 9 线状地物面积XZDWMJ Float 15 2 >0 M 单位: 平方米 10 线状地物名称XZDWMC Char 60 非空O 见本表注1 11 权属单位代码1 QSDWDM1 Char 19 见表10注3 M 12 权属单位名称1 QSDWMC1 Char 60 非空M 13 权属单位代码2 QSDWDM2 Char 19 见表10注3 O 14 权属单位名称2 QSDWMC2 Char 60 非空O 15 扣除图斑编号1 KCTBBH1 Char 8 非空M 16 扣除图斑权属单 位代码1 KCTBDWDM1 Char 19 见表10注3 M 17 扣除图斑编号2 KCTBBH2 Char 8 非空O 18 扣除图斑权属单 位代码2 KCTBDWDM2 Char 19 见表10注3 O 19 权属性质QSXZ Char 2 见表34 M 20 扣除比例KCBL Float 5 1 {0.5, 1} M 21 变更记录号BGJLH Char 20 >0 O 22 变更日期BGRQ Date 8 YYYYMMDD O 1: 线状地物名称是指标识该线状地物的地理名称。 2: 当该线状地物属两侧的单位共同所有时, 权属单位代码2为必填。 3: 当线状地物需要从两个图斑扣除面积时, 扣除图斑编号2为必填, 扣除比例为0.5。否则扣除图斑编号2为空, 扣除比例为1。 二、建库 2.1影像管理 功能菜单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