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捕诉一体化下的检警关系

捕诉一体化下的检警关系

捕诉一体化下的检警关系
捕诉一体化下的检警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510428767.html,

捕诉一体化下的检警关系

作者:卢丹芬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4期

摘要检警关系是刑事诉讼关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检警关系长期面临着配合不足、监督不力的困局,难以有效打击犯罪。在捕诉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有效的解决了检察引导侦查不统一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有利于检警关系,提高诉讼效率和案件质量。

关键词检警关系捕诉一体有效协作

作者简介:卢丹芬,临海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1510428767.html,ki.1009-0592.2019.05.163

一、我国的检警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有检警合一和检警分离两种模式。在我国,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是平等诉讼主体,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是分工负责,互相制约、互相

配合。但是这往往在司法实务中以此作为推诿的借口,已经长期深远的影响案件的效率和质量。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是检察机关引导存在内部沟通不畅。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具体引导工作还要具体落实到检察机关内部的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在捕诉一体化之前,检察机关内部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刑事案件报请逮捕这一阶段,而公诉部门负责批准逮捕后或者审查起诉这一阶段。由于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对案件的着眼点和重点不同,比如侦查监督部门只要能定罪就行,而公诉部门不仅要构罪,而且要每笔事实都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显然公诉部门的要求更高。但是案子到了公诉阶段,则很多调查证据的取证已经过了最佳时效,大部分证据尤其是现场第一证据都已灭失,导致大量案件只能以证据不足作存疑不起诉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认定事实减少。另外,由于不同的经办人对案件事实的看法不统一,导致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的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会出现逮捕案件最后作了存疑不起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检察机关的引导侦查的统一性差,甚至存在矛盾,進而影响案件质量。

二是目前各地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普遍建立合作机制。但是这种机制仅建立在《会议纪要》上,但是往往会议纪要也就一年或者二年开一次,以及偶尔大要案的时候两机关联系一下。导致目前的合作机制出现联系少、沟通少,对普通案件并未起到关键作用。

二、捕诉一体化改革给检警关系带来的变化

目前,检察机关进行捕诉一体化改革,现在大部分检察机关完成了该改革。捕诉一体化制度指的是对于侦查机关的案件,由检察官一人完成案件从审查提请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

浅谈新刑诉法实施后的检警关系重构

浅谈新刑诉法实施后的检警关系重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廖东隽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模式改革进程的加快,检警关系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凸现,现有的检警关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故此,我们应当结合本土资源,依照现代程序法治的要求,重构我国的检警关系,以彰显刑事诉讼的公平和效率价值。 论文关键词新刑诉法检警关系检察指导侦查 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全面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刑事犯罪率处于普遍高发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刑事诉讼模式改革也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新刑诉法获得人大审议通过,刑事诉讼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加快,我国目前的检警关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效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需要。笔者结合目前检警关系实际,围绕如何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程序法治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我国检警关系中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检警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种照搬原苏联检察制度所确立的检警关系经过我国司法实务检验,发现了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发挥得不充分 1.检察监督多为被动性事后监督。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的范围较小,难以及时发现侦查机关的部分侦查违法行为,等在办案中发现疑点或是接到申诉线索再去调查时,取证的难度很大。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及时、全面了解受案、立案、侦查、撤案的情况,如果遇到有案不立、立而不侦、随意撤案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侦查机关进行监督。 2.对侦查权程序控制范围过窄。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对所有涉及人身、财产权益的侦查行为,检察权都享有控制权,在英美法系国家的上述侦查行为则由法院控制。而我国,公安机关不直接与审判机关发生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检察权对侦查权的控制批准逮捕、审查起诉等程序性环节,而其他对人和物采取的侦查措施,侦查机关在适用时均自行决定。这种机制既无救济又无制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使得这些环节成为了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 3.强制性监督手段匮乏。相对于其他监督权限,检察权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权,更应具有强制性。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检察机关的部分监督手段没有明文规定,使得检察机关的一些监督缺乏国家强制性。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为例,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收到检察机关的监督文书后不闻不问;还有,虽然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撤案实行监督,但如果遇到不接受建议或消极侦查等情形,却未规定有效制裁措施。 (二)未充分有效发挥侦诉一体职能 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各自独立,侦查阶段、批捕阶段、起诉阶段均成为相互独立的阶段,加之我国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监督乏力,侦、诉环节出现了相对脱节,未能有效发挥控诉一体的职能,主要表现为: 1.从权责方面看,检察机关没有参与普通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却要对侦查的后果完全

论对刑事侦查权的控制

浅析我国的检警关系 一、检警关系的内涵 检警关系是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检警关系是检查机关和警察机关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狭义上的检警关系,又包括宪政意义上的检察权与警察权之间的国家权力配置关系、组织意义上的检察机关与警察机关之间的机构、人员设置关系。狭义上的检警关系主要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刑事诉讼职能过程中与从事刑事侦查职权的警察机关为查清犯罪事实、确定当事人刑事责任所发生的职权职责关系。合理的检警关系应当具备能够迅速及时地查清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功能;能够有效衔接起诉,保证公诉的质量和效果,准确追究刑事责任的功能;能够有效规制侦查权力、保障人权的功能。 二、检警关系的模式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检警合一模式 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强调刑事司法的高度集中统一,在调查追诉案件过程中偏重对诉讼效率的追求,为防止侦查机关可能出现的离心倾向,一般将侦查领导权、指挥权、监督权集中赋子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领导下由双方共同行使侦查权,此即侦捡一体化司法模式,或叫检警权力合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检察机关集侦查权和控诉权于一身,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而警察机关作为实质的侦查机关,是检察机关的“辅助机关”,其职责是协助检察机关侦查犯罪或受检察机关的命令、指挥侦查犯罪。代表性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如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司法警察职权,由本编所指定的员、公务人员和行政职务人员在共和国检察官的指导下进行。”“司法警察在知悉发生重罪、轻罪和违警罪后,有义务立即报告共和国检察官。”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61条规定,检察机关“通过警察机构及官员进行任何种类的侦查”、“警察机构部门及官员负有接受检察院请求、委托的义务”。第163条规定警察仅担负辅助检察官的责仟,应当“毫不迟延”的将侦查结果送交检察院。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检警分立模式 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在观念上被视为民众的“诉讼代理人”,其与作为政府代表的警察机关具有不同的性质,二者不存在权力合一的基础。在追诉程序中,警察和检察官相对独立,分别行使各自的职权,由此形成了检警分权的关

浅谈新形势下检警关系的调整

新形势下检警关系运行方向的应然选择摘要:在我国先行制度框架下,检警关系主要定位是监督与配合。在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过多强调打击犯罪,分工配合多于检察监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该制度从保障人权出发,要求在审判之前的所有诉讼活动都应以审判的标准来进行,必然要求强化检察机关加强对侦查行为的反向制约,检警关系亦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以审判为中心检警关系检察监督 一、检警关系的法律定位与实践运行 我国宪法和刑诉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之间的基本定位和关系。宪法第129条规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135条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修改后刑诉法第8条规定,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应当说,宪法和修改后刑诉法规定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和检察监督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和规范体系,分工负责是前提,互相制约是原则,诉讼监督是保障,互相配合是补充。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现行检警关系存在下述功能缺陷:一是以侦查为中心,警主检辅。囿于检警之间的配合关系,加之所承担的打击犯罪的共同使命,使检察制约和监督侦查的程序设计发生异化,侦查结果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后续程序,实际形成警主检辅、以侦查为中心的现象,检察机关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很大程度上成为对公安机关侦查结论的确认和维护。二是立案与结案缺乏制约,影响国家追诉权的统一有效行使。三是侦查人员证据意识和为起诉服务的意识不强,影响批捕和公诉的效果和质量。四是检察监督警察乏力,侦查权滥用现象比较严重。 二、以审判为中心制度下检警关系的应然选择 “审判中心主义”是指在刑事诉讼各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将刑事审判阶段作为整个刑事诉讼的中心。侦查为审判做准备,起诉开启审判环节,执行是审判结果的落实。侦查、起诉、执行都服务和服从于审判阶段。因此,审判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地位和核心环节。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庭审作用的彰显,要求法官高度重视庭审的作用,解决庭审形式化、虚置化问题。然而,重视不等于依赖,

台湾标准检验局组织架构

台湾标准检验局组织架构 作者:郑向华方恩华 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11期 1 台湾标准检验局组织架构 中国台湾“标准检验局(台湾省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局长陈介山一行3人于2010年3月7日~8日在厦门检验检疫局进行参观访问,并专程前往中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考察实验室。这是中国台湾省“标准检验局”61年来首次实地参访中国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也是两岸首次在闽商谈进出口商品检验合作事宜。为了今后在海峡两岸检验业务上的进一步合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有必要对台湾“标准检验局”作进一步的了解。 2 标准检验局在台湾省行政体系中的作用 台湾省“标准检验局”(Bureau of Standards, Metrology and Inspection, BSMI)是依据台湾省经济部组织法成立的台湾省最高商品检验机关,行政上隶属经济部,主要任务为台湾省标准制修订及推行国际标准质量保证制度和环境管理系统;办理台湾省度量衡标准的统一及实施其它检(试)验服务。 凡经台湾省经济部公告为应施检验之品目,须经该局检验合格,始得输入、输出或在台湾省市场陈列销售。 3 标准检验局沿革 因加入WTO工作需要,1999年1月26日台湾省“标准检验局”挂牌成立,将原标准局的标准、度量衡业务分离移至原商品检验局,改制成立台湾“标准检验局”,其具体工作职责就是负责标准制修订和地区贸易中的商品检验;原标准局机构中专利、商标、著作杈等业务由原标准局改制成立的台湾省…智慧财产局”另行负责.也于1999年1月26日挂牌。 台湾省“标准检验局”具体历史沿革见表1。 4 组织架构及执掌 台湾省标准检验局从组织架构上,可以认为由业务单位、事务单位和地方分支机构这样三 大模块组成,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7组6室1中心,台北总局6分局”。 4.1 三大模块 业务单位:承担具体技术业务工作的单位,由1~7组和一个资料中心组成。

侦检一体化:理想与现实

侦检一体化:理想与现实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不少人针对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我国应当借鉴大陆法系一些国家侦检关系模式,实行侦检一体化,并认为此举必将极大地推动诉讼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国外不同侦检关系模式进行深入地考察和对我国侦检关系现状及论者所主张的未来变革进行细致地分析,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大,“侦检一体化”的主张值得思考。 关键词:侦检关系,一体化,理想,现实 “侦检一体化”又称“检警一体化”,是近年来理论界提出的关于侦、检关系模式的一种学术观点。不少人主张我国也应当实行“侦检一体化”,以取代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之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侦检体制,并认为不论国外实行侦检一体的国家,还是我国实行“侦检一体化”之后,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果真如此吗?本文按照“侦检一体化”论者的思路,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拟对此进行考察,以探求“侦检一体化”的理想与现实是否统一。 一、“侦检一体化”之含义 关于“侦检一体化”之含义,理论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在组织机构上的一体化。此观点主张,“侦检一体化”是指“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应当分离,这就是治安警察与刑事司法警察的分立,将刑事司法警察从公安机关中剥离出来,按照检警一体化的原则,受检察机关节制;”“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就应当将承担侦查职能的司法警察划归检察机关领导和管理,即采取司法警察与治安警察分离制度,对现行公安管理体制进行分流重组。”另一种是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职能上一体化。此观点认为,“所谓检警一体化,既不是要取消检察机关由公安机关取而代之,也不是要将公安机关合并到检察机关之中,而是在保留现有机构设置的格局下,打破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独立性,建立两机关之间的有机,对它们在刑事追诉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所谓检警合一,并不是强调检察院和警察机关在组织上的合而为一,而是意味着检察院集侦查权和控诉权于一身,检察院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形式上的侦查机关;而警察机关作为实质的侦查机关,仅是为帮助检察院行使侦查权而设的‘辅助机关’,警察机关的任务就是协助检察院侦查犯

关于检警关系改革的探讨

关于检警关系改革的探讨 【摘要】检警关系是检察机关和警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基于各自地位和职权分配而产生的关系,它是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十分重要的法律关系,直接关系到刑罚权的实现和人权保障。正确处理检警关系,对实现控诉目的、有效控制犯罪、防止滥用侦查权及保障公民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检警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检警之间常发生冲突,使检警关系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检警关系进行改革。 【关键词】检警关系人权保障改革 检警关系是国家刑事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大背景下,检警关系的改革与和谐、法治及保障公民权利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在人权保障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检警关系的改革不仅应当实现检警合力,顺利实现国家追诉权,还应当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的程序控制,有效地保障人权。 一、我国检警关系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审判前程序中的重要主体。检警关系则指的是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基于各自地位和职权分配而产生的运作与协调关系。各国检警关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检警一体化模式。这些国家为发挥警察和检察官刑事追诉的主动性,保证刑事诉讼的准确与有效,赋予检察机关主导审判前程序的权力,即检察官有权对司法警察的侦查施加一定的影响,甚至给予具体的指示或指挥,要求警察进行特定的侦查行为。警察的侦查活动则服从并服务于检察官准确起诉的要求。二是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检警分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警察和检察官在刑事追诉中相对独立,各自按其职权进行诉讼活动。但是警察仍然作为控方的一部分,向检察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与检察官一起承担败诉风险和责任。并且,警察在审判过程中应随时根据检察官的要求补充侦查以提供新的证据材料,必要时作为控方证人法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检察官在法庭上能够有效地指控犯罪。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检警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下,司法警察在刑事诉讼中承担侦查职能,但由于侦查目的之一是为公诉做准备,因此需要检察官从公诉人的角度提出建议,检察官可对司法警察进行一般性和具体性指挥,总体上仍具有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大多数国家的警察与检察官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制约,而是一种协助关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检警关系的规定表述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这是解决刑事诉讼中检警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根据这一原则,

浅析现阶段司法警察的定位

浅析现阶段司法警察的定位 这几年,高检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加强司法警察工作的制度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向前发展,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毋庸讳言,目前绝大多数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工作仍未实现高检院所预期的目标,不愿用警,检、警混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司法警察工作的开展,依然是处于举步维艰和可有可无的状态。造成上述现状有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在这些表面的背后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性质、地位、工作等定位的不够准确,这些因素才是直接或者间接制约司法警察队伍发展和作用发挥。 一、现阶段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工作的定位问题 1、现行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定位上存在缺憾和滞后。 (1)《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否建立司法警察的有关条文模棱两可,壮大司法警察队伍的要求失去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7条第三款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司法警察。该条文明确规定司法警察设立的权限是各级人民检察院。也就是说,不论哪一级检察院只要认为需要,就可以设立司法警察。如果认为不需要,就可以不设立。设立与不设立都有法可依。那么上级检察院要求下级检察院重视建立司法警察机构,搞好队伍建设,也只能是一种行政要求。现阶段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机构建立不起来或者说许多方面不规范,很大程度上与没有法律支撑有关。 (2)高检院1998年重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共计468条,涉及司法警察的条款有4条。即第2l条、第139条、第177条和第181条。第181条规定:搜查时,如果遇到阻碍,可以强制进行搜查。对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搜查的,应当予以制止,或者由司法警察将其带离现场;对于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上述的条款均规定了司法警察在参与搜查时其作为是“可以”和“或者”。因此给人们的感觉是,是否配备司法警察参与无关紧要。 (3)《刑事诉讼规则》允许《法警暂行条例》和《法警执行职务规则》中规定法警的职责可由其他人员执行,使法警在实际工作中可有可无。《法警执行职务规则》中规定的法警职责有9项,逐一与《刑事诉讼规则》对照,不难发现,

探究检警关系探讨及研究报告

检警关系初探 内容提要: 检警关系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国内学者早有论述,但时至今日,中国的检警关系改革将何去何从仍未有定论,尚有许多争论之处。96年刑诉法修改以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在中国得以尝试,但根据其后的司法实践看成功之处非常有限,由原来“流线型”构造或者“侦查为中心”的诉讼形态向以“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形态的转变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因此,在审判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如何看待检警关系又是一个新问题。文本拟参考外国例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检警关系问题做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探讨,希望能以此引起学界对此问题更加深入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检警关系侦查权检察权公正效率 一、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检警关系 所谓“侦查权”,按照《诉讼法律词典》的解释就是:“享有侦查权的机关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缉犯罪人,以及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侦查权是国家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侦查权一般由警察行使,这是由他们的特征所决定的,警察的天然使命就是维护社会的治安和秩序,警察这个词从词源上说一开始就有秩序的含义,警察是国家暴力的垄断者,因此适合于追究犯罪、搜集证据和抓捕犯罪嫌疑人。当然,警察权与侦查权也有不同,一般说警察权力还包括某些与社会治安有关的行政权力,在某些国家,包括中国,侦查权的行使也并非仅仅由警察行使,但最基本的侦查权由警察行使则是世界的通例。

所谓“公诉权”,同一部词典里的解释是:“国家权力的一种,指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所享有的权力,在我国就是人民检察院履行其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力”,它主要包括法律监督权,公诉权等等,但公诉权是检察权的主要内容,反应检察权的本质特征。公诉就是根据侦查机关搜集、采证的证据将犯罪提交到法庭上,并对指控予以支持,与辩护方对抗,以完成整个刑事诉讼的追诉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都有所提高,以及人们对警察滥用权力的担忧,导致了侦查与检察的职能区分,因此,侦查与检察的职能区分是必要的,但理顺其中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审判中心主义”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司法最终裁决制度与控审分离制度。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中,以审判为中心就意味着一切涉及到公利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都必须由中立的司法机关来裁决,并且这种裁决具有最终的权威性,一般不受任何法律外的审查,并且在刑事诉讼中解决的是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问题,公诉与审判应当截然分开,公诉旨在控诉犯罪,辩护方旨在做合法的辩护,主持听审的法官做出中立性的、公正的判决从而完成整个诉追程序乃是现代刑事诉讼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本要求。所以,对于惩罚犯罪来说,有效的诉追至关重要,因此也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公诉机关,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审前准备阶段的内容。一个相对独立化的、有力的和有效率的审前程序需要一种审前的权威,而在所有的职能划分中唯有检察机关最适合担当这一权威,这是因为:首先,法院或者法官在审前程序中依然是中立的,具有保障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功能,这就决定了不能担当审前程序中的诉追中心;其次,辩护方不可能成为审前程序的诉追中心,因为这与辩护职能是格格不入的,辩护方的职责就是在合法的限度内为犯罪嫌疑人寻找一切可能导致其无罪和罪轻的证据和理由,由其担当诉追中心直接违反了职能区分的基本原则;再次,警察不适宜担当诉追中心,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警察权力特点所决定的,现代刑事诉讼是国家追诉,警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现实中看其对法律的理解并不深刻,是暴力的垄断者,对暴力的自我克制毕竟是有限的,这与法治的理性有内在性的冲突,加上现代诉讼的高度复杂性、隐秘性和犯罪对法律的高度规避性都决定了由警察成为审前程序的中心亦非上策。因此,这一职能也就落到了检察机关身上。相比而言,由检察机关成为审前程序的诉追中心有以下好处: 1)、检察机关掌握公诉权,公诉权与审判从距离上来说最接近,是审判的前位程序,公诉权行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诉追过程的质量,因此检察机关的公诉对刑事诉讼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下,对

侦检一体化:理想与现实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不少人针对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我国应当借鉴大陆法系一些国家侦检关系模式,实行侦检一体化,并认为此举必将极大地推动诉讼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国外不同侦检关系模式进行深入地考察和对我国侦检关系现状及论者所主张的未来变革进行细致地分析,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大,“侦检一体化”的主张值得思考。 关键词:侦检关系,一体化,理想,现实 “侦检一体化”又称“检警一体化”,是近年来理论界提出的关于侦、检关系模式的一种学术观点。不少人主张我国也应当实行“侦检一体化”,以取代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之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侦检体制,并认为不论国外实行侦检一体的国家,还是我国实行“侦检一体化”之后,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果真如此吗?本文按照“侦检一体化”论者的思路,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拟对此进行考察,以探求“侦检一体化”的理想与现实是否统一。 一、“侦检一体化”之含义 关于“侦检一体化”之含义,理论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在组织机构上的一体化。此观点主张,“侦检一体化”是指“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应当分离,这就是治安警察与刑事司法警察的分立,将刑事司法警察从公安机关中剥离出来,按照检警一体化的原则,受检察机关节制;”[1]“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就应当将承担侦查职能的司法警察划归检察机关领导和管理,即采取司法警察与治安警察分离制度,对现行公安管理体制进行分流重组。”[2]另一种是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职能上一体化。此观点认为,“所谓检警一体化,既不是要取消检察机关由公安机关取而代之,也不是要将公安机关合并到检察机关之中,而是在保留现有机构设置的格局下,打破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独立性,建立两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它们在刑事追诉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3]“所谓检警合一,并不是强调检察院和警察机关在组织上的合而为一,而是意味着检察院集侦查权和控诉权于一身,检察院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形式上的侦查机关;而警察机关作为实质的侦查机关,仅是为帮助检察院行使侦查权而设的‘辅助机关’,警察机关的任务就是协助检察院侦查犯罪或受检察院的指挥、命令侦查犯罪。”[4] 虽然存在以上两种观点,但第二种观点为绝大多数学者所主张或认同,包括有的原来主张组织机构一体化的学者,后来也转向职能一体化的观点,明确表示:“侦检一体是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职能上的一体,而不是体制上的一体。”[5]为此本文仅就侦检职能一体化的观点展开分析、评述,不再涉及侦检组织机构一体化的观点。 既然“侦检一体化”指的是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职能上的一体化,那么这种职能一体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持此主张的学者认为,职能一体化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内容。 在宏观上,侦检职能一体化的内容是检察领导、指挥、监督侦查,即检察院是侦查程序的主导和中心,领导、指挥警察按照法定的侦查程序和规则进行侦查活动,并对警察是否遵守法定侦查程序进行监督。

我国检警关系

浅析我国检警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检警关系 时间:2008-07-25 16:03作者:杨书泉新闻来源:正义网 浅析我国检警关系 ———完善我国公诉权对侦查权的监控制度 【摘要】我国现有的检警关系不合理,侦诉机关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及时有效的收集规范的证据,准确有力的打击犯罪并有效的保障人权。本文笔者分析我国现行检警关系存在的种种缺陷,说明改善的必要性,并比较了两大法系典型的检警关系模式,探讨了如何完善我国公诉权对侦查权的监控制度,包括审查起诉阶段和侦查阶段的监控。 【关键词】:检警关系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指挥权事中监控 新律师法已施行,相关实务部门认为其不利于有效的惩治犯罪,侦查部门担心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和“不被监听的会见权”对侦查人员收集证据不利;公诉部门担心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对补充侦查不利,从我国现有的侦查条件、侦查水平看,以上担心不无道理。笔者认为这里涉及的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我国现行检警关系不合理问题,侦诉机关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及时有效的收集规范的证据,准确有力的打击犯罪并有效的保障人权。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我国现行检警关系的构建,公诉权如何有效监督、控制侦查权等争论激烈。本文笔者从我国现行检警关系现状尤其是存在的种种缺陷为出发点,点出了改善的必要性,并比较了两大法系典型的检警关系模式,归宿到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公诉权对侦查权的监控制度,主要从应遵循的原则、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谈了自己打看法。 一、我国现行检警关系的现状及其改善的必要性 所谓检警关系即侦诉机制,通常认为是指公诉权与侦查权的关系。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了刑事诉讼审前程序:刑事案件(除自侦案件)侦查权(立案权)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机关行使审查起诉权,两权互相独立、互不隶属,侦查、审查起诉形成了相互分离、独立平行的两个阶段,刑事案件由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公诉机关审查起诉,公诉机关实质上只有在收到案件材料后才有权审查证据材料,而且主要是停留在书面审查上。同时,公诉机关对侦查机关享有法律监督权,但有关监督的意见或建议无强制措施予以保障。显然,我国检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分离模式,其忽视了公诉权在审前的主导地位,淡化了公诉权对侦查权的监控,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通畅远行,不利于有效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也阻碍了司法公正和效率。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改善我国的检警关系: (一)现行检警关系违背了司法公正规律 从现行检警关系形式上看,在审前是互相平等的诉讼结构,却造成了实质的不平等。众所周知,公诉机关代表国家担负着指控犯罪的职责,为指控犯罪需审查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并承担着因证据不合法而造成败

台湾检察制度与大陆检察制度比较

2011年1月刊 改革与开放 台湾检察制度与大陆检察制度比较研究 胡光(新乡学院) 摘要:台湾和祖国大陆并不属于同一法系,但是台湾的检察权理论对我国现在迫切需要进行的检察改革并非不可借鉴,台湾的检察理论在大陆法系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了改进,不同的法律模式是可以相互学习和融合的。 Abstract:Taiwan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does not belong to the identical legal system,but Taiwan's procuratorial power theory urgent needs to carry on now to our country the examination reform may not use for reference by no means that Taiwan's examination theory unified own situation in above the mainland legal system's foundation to perform the improvement,the different legal pattern was may study and the fusion mutually. 关键词:检察权比较改革 key word:The procuratorial power quite reforms 作者简介:胡光,男,汉族,河南新乡人,1979年12月5,新乡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制史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1-0020-01 检察制度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在台湾的刑事诉讼理论中,一般认为检察制度是指有关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组织及活动原则等的总称。我国的刑事诉讼理论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检察理论影响尤深,现阶段,原有的检察理论已经不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需要重新探讨,在借鉴英美法系检察理论的同时,我们应当也注意到海峡对面的台湾的检察理论。事实上台湾检察理论所关注的热点和大陆有许多和大陆相同。在一些方面,双方有着相互学习借鉴的必要。 一、台湾、大陆检察组织比较 台湾的刑事诉讼理论认为各国制定《刑事程序法》来作为实现国家刑罚权的保障。学者称《刑法》以规范实现国家刑罚权为目的,而《刑事诉讼法》则以发现真实、保障人权、寻求司法程序正义为依归。在《刑事程序法》中,普遍采行诉讼主义,本着不告不理原则,如果未经公诉人提起刑事追诉,法官即不能加以裁判、实现司法正义。 但是和大陆不同,台湾地区在其“宪法”上并未就检察机关设有规定,仅在法院组织法第五章中设“检察机关”的专章,并于第58条至第66条规定有关检察署之配置、组织,检察官之职权、人事、职等及检察总长、检察长之指挥介入、移转等司法行政监督等事项,另就检察官之任用、训练、进修、保障及给与等具体内容,则制定《司法人员人事条例》。大陆地区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第七节第129条至第1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之性质、任务、组织系统、人事任免、行使职权之程序及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之关系等事项。另又制定《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就检察机关之组织、人事、功能、行使职权之原则、领导体制等事项,作明确之规定。相比于大陆的规定,台湾的立法显得比较单薄。 二、台湾检察官身份定位研究 大陆地区刑事诉讼法学界,有关检察官的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事实上这个也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检察权研究的难点。在台湾,检察官身份定位的学说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行政官说”,将检察机关附属于行政权系统,检察官被认为是行政官。第二种是“双法官说”,认为检察官就是法官,两者的不同仅仅是职权的不同而已,法院的法官被称为“审判法官”,检察官被称为是“侦查法官”。第三种为“等同法官说”,主张检察官虽然不是法官,但是具 有法官的属性。 1995年,大法官会议出台了释字第三九二号解释,将检察官的羁押权回归到法院。该解释明文表示:“宪法”第八条第一项所规定的“司法机关”,自非仅指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司法机关而言,而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广义的司法机关。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承认了检察官具有司法属性而已,并没有给检察官以明确定位。而仅仅这样模糊的解释也没有得到民间的一致认可。台湾民间的司改会提出的《法官法》草案中,刻意的将检察官排除在外,甚至解释到:“我们认为检察官并非法官,检察机关属司法行政机关,基本上为行政之一环,是“宪法”上对于法官身份及职务保障的规定,应不适用于检察官。 三、台湾大陆检警一体化研究 实行检警一体模式的一般特征就是检察主导侦查,警察是侦查的辅助机关(但并未也不可能脱离侦查职能之外),警察的侦查服从、服务于检察官的侦查、审查与要求。将审前阶段的诉追权集中的由一方主导,相比于大陆地区的警检分离模式,警察和检察官有着紧密的关系则增加了追诉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效率性。但检警一体的缺点存在于司法实践中,由于检察官往往不亲自侦查,因此其处分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而招致警察机关的抱怨,从而不利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良好发展,影响警察侦查的积极性,从而成为构造论上一个缺陷。据资料介绍,台湾检察机关是法律上的侦查机关,而警方是侦查辅助机关。然而,法律与实际严重脱节,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案件是由警方单独侦查完成,而检察官只能参与其中少数案件的侦查。 由于台湾的先例在前,大陆地区并不应当急于进行“检警一体化”的尝试。应当对台湾地区暴露出的检警一体化的缺点进行分析,避免自己改革中走弯路。也许两者的结合是最好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宪法》,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318页. [2]林山田:《论检察机关与检察官》,《全国律师》1998年6月号,第101~103页. [3]台湾地区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等草拟的《法官法民间办草案说帖》,1998年4月30日. 20 --

关于: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模式的思考

关于: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模式的思考 关于: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模式的思考 为适应检察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的检察制服的服装式样趋于文职化,对犯罪嫌疑人的威慑作用有所降低,给检察官在办案中执行强制措施和自身安全保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的一支带有武装性质的应急力量,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检警一体化,对于保障检察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检察机关内部实施检警一体化的内涵 检察机关内部实施检警一体化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开展具体的侦查工作和履行法定职责。具体表现为:检察官在办案时可根据需要向警务部门申请派警,警务部门经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即派警上案。法警上案后即按照检察官的指令履行保护检察院直接侦查的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协助追捕逃犯;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参与执行死刑临场监督;负责检察机关专门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职责。法警在办理侦查案件时,除担负属司法警察的全部职责外,还应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协助收集、调取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或证人,跟踪嫌疑犯追捕逃犯,协助扣押赃款、赃物等犯罪物品。 二、检察机关内部检警一体化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对检察官的要求应是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专家型、精英型,检察官队伍量少质高是必然。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履行法律监督和控诉权,那么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时,具体的侦查工作是不是都要靠检察官去做呢?作为人民警察警种之一的司法警察可否从事具体的侦查工作?《人民警察法》第18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分别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权。”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所规定的法警职责,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属于侦查的范畴,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依法参与检察活动,参与具体的侦查工作,履行其职责也是法定之事。从国外来看,许多国家把对刑事案件的具体侦查工作交给刑事警察。就是赋予了检察官有自行侦查刑事案件权力的国家,其具体的侦查工作也是由司法警察去完成的。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正在进行检察改革,对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作为检察人员之一的司法警察如何定位?是否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开展具体的侦查工作呢?结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责、任务,认真研究司法警察的职业特征,分析了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中所面临的形势,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检警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势在必行。“检警一体化”,是指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在检察长或主办案件检察官的统一指挥下,司法警察与查办案件的检察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实现侦查计划,完成侦查任务的一种办案模式。实行“检警一体化”不仅要求司法警察既要熟练自身的职责和技能,又要懂得侦查的程序和方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司法警察履职单一、被动工作的局面,使司法警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内容是:1、案件侦查由检察长或主办案件的检察官统一指挥,包括侦查决策,制定侦查方案,人员组织,决定采取强制措施;2、司法警察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协助侦查活动,配合参加讯问、询问、搜查、扣押、勘验、检

警察伦理学名词解释最全

伦理学:一门专门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从总体上和联系上考察各类道德现象,是道德问题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新年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正当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道德要求. 职业伦理学:又称职业道德学,是研究各种职业道德的科学,是既从总体方面,又从部门方面研究职业道德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警察伦理学:是关于警察道德问题的学说,它以警察的全部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并从中揭示警察道德的发生、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警察道德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警察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具体指的是人民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注意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人民警察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公安机关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警察道德现象:是指人民警察在道德生活中的一切表现形式.它由人民警察的职业生活所决定,体现人民警察与他人、与国家政党、人民群众等各种道德关系的所有活动方式,是警察道德关系的外在表现. 警察道德意识现象:是指在警察道德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影响警察道德行为的各种道德心理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警察道德规范现象:指评价、指导警察个体和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 警察道德活动现象:指人民警察在警察道德意识、警察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知道下的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是警察道德意识现象和规范现象相统一的结果. 历史分析法: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来考察,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方法. 比较法: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把彼此有着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研究方法. 警察道德的本质:是指警察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警察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警察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警察道德的政治性:是指警察道德与国家思想、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由警察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警察道德的自觉性:是指警察道德是警察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了警察道德的特殊本质。 警察道德的示范性:是指警察遵守警察道德在社会上所起的表率作用,以及对其他行业和群众的影响感染作用。 警察道德的导向性:是指警察道德对于规范警察活动起着引导的作用,能够使警察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价值领域内有效地识别行为的方向。 警察道德的实然性:是指警察道德是现实警察道德生活的反映,是对警察提出的现实的道德要求。 警察道德的应然性:是指警察道德不仅仅是对现实警察道德生活的反映,也是对未来警察道德生活的一种向 往,是对警察提出的理想的道德要 求。 警察道德的作用:主要是指警察道德 的功能及通过警察道德功能的发挥 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警察的素质:是指警察履行职责、完 成任务、做好工作必须具备的素养和 能力.它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 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而人民 警察道德水平与人民警察的素质有 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加强人民警察 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公安民警的政 治、业务素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政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 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之后的产物. 一定的阶级用各种手段来调整和处 理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间、国家间的关系等的活动 就是政治. 广义的警察权力:是指体现国家警察 行为的权力,它属于国家权力,是国 家基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具体 包括国家关于警察工作的立法权、决 策权和执行权,是保卫国家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保障公众安全的 重要工具。 狭义的警察权力:即警察职权,是指 国家法律、法规赋予警察在职责范围 内可资运用的一种手段和采取的必 要措施。 警察权力的理解:(1)警察权力是特 定的国家行政权力(2)警察权力是 一种法定的权力(3)警察权力的主 体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4)警察 权力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国家意志。 人民警察的责任:指人民警察由于拥 有警察权力和警察身份而对国家、人 民和法律所承担的责任,它表现为人 民警察在行使警察权力的过程中对 党和人民以及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法 律、行政和道德等多种责任的总和. 人民警察的价值观:就是人民警察对 权力的目的、权力的意义等问题的根 本观点和看法,是警察权力观中的核 心观念,对于警察行使权力的行为起 着指导方向的重要作用. 人民警察的权力观:警察对于警察权 力的根本看法和对待警察权力的根 本态度. 人民警察的权力影响力:指警察权力 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人民警察的非权力影响力:即人民警 察自身的德行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 制约警察权力的自律机制:指警察自 身所应具备的防范措施与制度等. 人权:指社会根据当时的经济结构和 文化发展水平,经过法律和道德承认 并保障其成员获得正常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权力. 人权的理想性:指人权总是蕴涵着人 类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更高层次的追 求,是与未来社会更高发展阶段相联 系的权利意识和利益憧憬.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 调整个人与整体利益的根本指导原 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衡量个人行为和 品质的重要道德标准。 人民警察道德的基本原则:指人民警 察在警务活动中处理各种职业道德 关系时应遵循的根本准则,是衡量人 民警察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 个人正当利益:就是人们在发展和维 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通过诚实劳动 和合法经营的途径和方式所谋取的 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物质和精神 需要. 人民警察道德基本原则:立警为公、执法 为民。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指公安机关和人 民警察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为出发点,在执法和警务活动过程中一 心为国家、为人民。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内涵: (1)为公和为民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一 切警务和执法活动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其存在的真正本义。 (2)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力来自 于人民,权为民所用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价 值之一 (3)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是手 段,为民则是最终的目的,目的对手段具 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执法活动的手段只有 与为民的目的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其正当 合理性才能得到检验。 警察道德规范:指人民警察在警务生活中, 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评判其职业行为 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警察道德基本原则、 基本信念的具体体现,是对警察道德关系 的概括和警察道德行为的总合. 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 活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思想意识、精神力量 和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 人民警察的坚定信念:就是要确立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抱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并为它的 实现奋斗不息. 对党忠诚:是指人民警察对党的事业忠心 耿耿,在思想上以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为 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在组织上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在行动上成 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忠实力量。----- 首要最基本 服务人民:是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职业精 神和道德行为。 秉公执法: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出以公心,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忠于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清正廉明: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做违反 原则之事,保持清白、正直、廉洁、 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 团结协作:是指人民警察在党和政府的 统一领导下,为完成警务工作任务,在 内部的不同 勇于献身:指人民警察在日常警务中, 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紧急警务中,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道 德品格. 严守纪律:是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坚决执行命令的道德 行为。 文明值勤: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说话和气、行为端庄、警容严整、作 风朴实、诚恳可信的道德风貌. 甘当公仆: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行为. 爱憎分明: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 憎恨邪恶势力和热爱、支持正义力量 的鲜明而强烈的是非感和观念. 警察道德范畴:指那些能概括和反映 警察道德关系的主要方面体现警察 道德的根本要求,必须成为警察的信 念而对其行为发生的影响的基本概 念. 荣辱观: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下产生的,又对一定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警察道德荣辱范畴:主观方面:荣是指人 民警察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 值的肯定评价。辱是指人民警察个人对自 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的否定性评 价。客观方面:荣是指社会或警察组织对 警察个人或者集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赞扬、 奖励、尊敬。辱是指社会或警察组织对警 察个人或者集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批评、谴 责和贬斥 公正:又称为正义、公道或公平,与偏 私想对立,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 之一,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概念之一. 用来表达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创造及 其成效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及报酬之 间、权利与义务之间、行为与责任之 间以及赏罚之间等的适当和平衡状 态. 义利:义,即应当、正当、合乎道义; 利,即利益、功效,包括公利和私利。 荣辱范畴:主观方面:荣是指道德主 体对自己履行了道德义务的自我评价 和自我欣赏、自我体验。辱是指道德 主体对自己未履行义务的自我批判、 内疚。客观方面:荣是社会、他人对 一个人道德行为所做的肯定性的评价 和赞赏。辱是社会、他人对一个人道 德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 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 老实人。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 讲信誉,遵守承诺。诚是信的思想基 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社会公德:又称公共生活准则,是指 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 生活准则,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 出来. 爱情:就是男女两性基于一定的客观 物质基础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 形成的真挚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 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履行一 定手续并受法律保护的一种两性结 合的社会关系. 警察道德修养:是指警察个人在职业 活动实践中依照警察道德的原则和 规范,自觉地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 锻炼、自我改造,已形成高尚的警德 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的活动过程。 道德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 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做人 的尊严、做人的资格以及价值和品质 的总和,也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 作用的统一。 警察道德人格:是指警察做人的尊 严,价值和品质的总成,它是警察的 道德性规定,是警察个人的脾气习性 和后天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 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 警察个体道德:是指警察个人在警务 活动实践中,遵照一定警察组织提出 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警察道德准则 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活动以及所形成 的用以自我约束的内化道德准则和 道德品质. 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 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 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 质的过程。 警察道德内化: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 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 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 的过程.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 评价. 自尊心: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 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 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 感体验. 羞耻感: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是指 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 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 责任感:是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感情, 体现了人对待道德准则、社会理想的 态度,是对道德规律认识的结果. 良心:是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 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