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_杨坤军

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_杨坤军

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_杨坤军
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_杨坤军

《中国医学创新》第11卷 第29期(总第311期)2014年10月 医学综合 Yixuezonghe

①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 福建 龙海 363100通信作者:杨坤军

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

杨坤军① 杨志强① 陈跃龙① 严江松①

【摘要】 目的:探讨龙海地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CT/MRI 检查证实,出院后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在第3、6个月时门诊、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并进行宣教。结果:第3、6个月随访人数分别为370例、348例,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91.4%、85.6%;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为92.6%、89.7%;降血糖药物治疗比例为86.2%、81.4%;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为80.3%、61.8%;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他汀类药物较明显。结论: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有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规范化,改良生活方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Longhai Area/YANG Kun-jun,YANG Zhi-qiang,CHEN Yue-lo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9):105-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ischemic stroke in Longhai area.Method:386 patients who suffered the first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urology ward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uly 2013 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had been confirmed by CT/MRI.After discharged,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knowledge was informed to patients.The third months and sixth months followed up secondary prevention status by outpatient service,telephone or home and again mission.Result:The number of third months,sixth months follow-up were respectively 370 and 348 cases,antiplatelet therapy proportion were 91.4% and 85.6%,antihypertensive drug therapy ratio were 92.6% and 89.7%,hypoglycemic drug therapy ratio were 86.2% and 81.4%,statin treatment ratio were 80.3% and 61.8%;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has decreased,the statins significantly.Conclusion: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in Longhai area have known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certain understanding,but still need docto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med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improve the life style,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First-author ’s address:The First Hospital of Longhai City,Longhai 363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9.038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2008年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后复发率较高,是导致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社区人群流调显示脑卒中在第1个月内的复发风险为4%,第1年内的复发风险为12%,1年后年平均累加复发风险为4%~5%,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科学的二级预防可大大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2-4]。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它既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又可减少医疗费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一项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

措施。有研究显示,初次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的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逐渐降低,推测二级预防失败的原因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有关[5]。由于我市农村人口居多,基层卫生院专业医疗人才相对匮乏,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知识欠缺,脑卒中的防治有待规范。因此,笔者随访2011年1月-2013年7月住院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登记其二级预防状况并电话及上门随访,了解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状况,以期推广指南,指导患者规范化预防。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CT/MRI 检查证实,了解其出院后的二级预防情况,除随访时死亡及失访患者,获得完整资料

医学综合 Yixuezonghe 《中国医学创新》第11卷 第29期(总第311期)2014年10月

348例。入组标准:(1)年龄≥45岁;(2)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制定的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3)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居住在龙海地区,能联系上并能配合定期随访者;(5)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出血性脑卒中;(2)静息卒中(影像学检查有缺血性病灶,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患者);(3)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4)患有其他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5)拒绝配合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出院后1周内,整理并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现病史、吸烟与饮酒史,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出院后第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现状,了解吸烟、饮酒情况以及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等治疗的情况,对患者再次进行二级预防宣教。第6个月再次门诊、电话或上门随访,对二级预防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第3个月完成随访370例,第6个月完成随访348例。

2.1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 第3个月时,338例(91.4%)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且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均为100 mg/d,1次/d,口服,氯吡格雷75 mg/d,1次/d,口服;第6个月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的患者为298例(85.6%),为拜阿司匹林,未服用氯吡咯雷。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原因:医生未建议8例,认为病情好转不需要服药56例,认为长期服用有不良反应15例,上消化道出血或胃部不适12例,皮肤出血点2例。

2.2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病例中第3个月随访时有高血压病患者296例(80.0%),服用降压药物患者有274例(92.6%),其中186例(67.9%)患者服用1种抗高血压药物,88例(32.1%)患者需服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有75例(27.4%)患者不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其中的76例(25.7%)患者未能达标;第6个月随访时有高血压病患者290例,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有260例(89.7%),其中163例(62.7%)患者服用1种抗高血压药物,97例(37.3%)患者需服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有82例(31.5%)患者不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其中的64例(22.1%)未能达标;主要原因包括:认为血压下降后血压正常无需继续服用降压药而自行停药21例,药物使用不合理43例(包括使用单一药物、短效药物、无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联合使用不当等),使用中草药替代8例,药物相关副作用或血压变异性大退出治疗12例,对使用药物治疗的原因认识不够14例,经济及购药不便25例,医生未建议3例。

2.3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病例中第3个月随访时有糖尿病患者116例(31.4%),应用降血糖药物的患者100例(86.2%),其中64例(55.2%)血糖控制良好,有16例(1

3.8%)未进行降糖处理;第6个月随访时有糖尿病患者113例,应用降血糖药物的患者92例(81.4%),67例(59.3%)血糖控制良好,其中有21例(18.6%)未进行降糖处理。对于未进行降糖治疗或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对降糖药治疗的原因认识不够20例,医生未建议8例,经济及购药不便6例,12例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或饮食控制不佳,15例认为血糖下降正常后无需继续服用降糖药而自行停药。

2.4 降脂药物使用情况 第3个月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297例(80.3%),第6个月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215例(61.8%)。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包括:其中76例患者复查血脂正常后自行停药或在医生的建议下停药,医生未建议23例,经济及购药不便9例,使用中草药替代治疗21例,转氨酶升高停药3例,双侧腓肠肌疼痛停药1例。

2.5 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情况 调查病例中有心房纤颤病史患者20例,第3个月随访中,有2例使用抗凝药物华法令,其余18例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第6个月随访中,20例患者均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未服用抗凝药物的原因包括:不能定期随访、无法监测凝血功能、医生未建议。

2.6 使用中药及定期输液情况 第3个月随访时,370例患者中196例(5

3.0%)使用中药或中成药,158例(42.7%)患者接受定期输液,认为有预防作用;第6个月随访,348例患者中162例(46.6%)使用中药或中成药,103例(29.6%)患者接受定期输液,认为有预防作用。79例患者曾接受医生建议行定期输液保养。

2.7 戒烟情况 第3个月随访时,370例患者中有146例(39.5%)曾吸烟,65例已戒(44.5%),70例

《中国医学创新》第11卷 第29期(总第311期)2014年10月 医学综合 Yixuezonghe

(47.9%)患者减少了吸烟量。第6个月随访,348例患者中有137例(39.4%)曾吸烟,63例已戒(46.0%),72例(52.6%)患者减少了吸烟量。未能完全戒除吸烟患者,均知晓吸烟对脑血管病的危害。

3 讨论

国内研究结果表明,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能显著降低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7]。复发性卒中较首次卒中更易导致严重的残疾或死亡,复发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也比首次卒中更差[8]。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二级预防可有效降低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9]。

从此次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调查情况来看,患者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抗血小板、他汀、降压)以及血糖的控制认知度较高,但对于脑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则有待进一步宣传及加强。从药物的选择来看,患者二级预防药物选择比较随意,未严格按照指南中用药,大量药物的使用,特别中成药、扩管药物、神经保护的使用,一方面使患者医疗费用耗费巨大,经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患者对二级预防抓不住重点,使二级预防效果大打折扣,这方面的原因值得深思。另外,从调查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在下降,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患者尤其明显,常常自行停药或间断性服药,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患者文化水平偏低,对脑血管病的特点和危害认识不足,很多脑血管病患者,在出现头晕、头痛和其他躯体症状的时候,急于就诊治疗,一旦症状消失后,自以为疾病痊愈,常常擅自停用预防药物;生活能自理偏年轻者,承担家庭农活负担,其年轻子女外出打工,无得力助手干农活,因农忙生活不规律,忘记按时服药;用药时出现副作用,怕中毒,不能忍受;对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亲属监督作用不够,不能及时督促按时服药;经济因素,收入过低,不能长期坚持服药;用药方式或途径不方便,嫌麻烦,擅自减量减次数,因此,加强宣教和护理很有必要。有研究表明,心理观察和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重要的意义[10]。加强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患者的不良状况,增强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本次调查还显示,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戒烟率3个月时为44.5%,6个月时为46.0%,另有近一半的吸烟者仅仅是减少了吸烟量,而国外报道脑卒中患者的戒烟率在70%以上[12]。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13]。因此,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方面,医务人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综上所述,对于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专科医生应关注专业领域的新进展,随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加强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执行力、规范化的治疗及长期的教育与宣传,在对百姓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Zhu C.The third national survey on the cause of death.Ministry of

Health,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Beijing:Peking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2008:14-52.

[2] Burn J,Dennis M,Bamford J,et al.Long term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 after first-ever stroke.The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J].Stroke,1994,25(2):333-337.

[3] Hardie K,Hankey G J,Jamrozik K,et al.Ten-year risk of first

recurrent stroke and disability after first ever stroke in the Perth Community stroke study[J].Stroke,2004,35(3):731-735.

[4] Emre U,Rantanen K,Tatlisumak T.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Curr Drug Targets,2007,8(7):817-823.

[5] Wei W J,Wang J G,Huang Y N,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0,41(5):967-974.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

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撰

写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病学杂志,2011,44(4):282-286.

[8]王力,张茁,何晓芬.541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患者二级预防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594-597.

[9]王力,张茁.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华老年

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8):574-576.

[10]杨娜,刘翠红,朱庆宇,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

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5-116.

[11]陈晓晟,李玲,张俊芝.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的影

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78-79.

[12]Filippi A,Bignamini A A,Sessa E,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Italy.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family practice[J].Stroke,2003,34(4):1010-1014.

[13]姚红英.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9(28):87-88.

(收稿日期:2014-03-12) (本文编辑:欧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二、一般处理 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 (一)呼吸与吸氧 (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 (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 1.高血压: 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15,16],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17]。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

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 mm Hg(1 mmHg=0.133 kPa),5.6%的患者舒张压≥120 mm Hg[17]。近期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观察了4 071例48 h内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入院24 h后)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对14 d内、出院时及3个月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影响,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组无明显获益,但可能是安全的[18]。 2.卒中后低血压: 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推荐意见:(1)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 mmHg。(2)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 或舒张压≥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3)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 mmHg/90 mmHg,无禁忌证,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19]。(4)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五)血糖 1.高血糖: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常规

内二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TIA无脑梗死存在,而 RIND、 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他包括神经症状 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 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3)标准MRI:标准MRI (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 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6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 相较于2014年旧版指南,2018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版指南中发病3~4.5 h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2018》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3-4.5 h; (3)年龄≥18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3 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1.7,PT≤15 s;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6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 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血管内取栓治疗推荐级别提升为(I A)。 (1)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指征,优选静脉溶栓治疗(IA); (2)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IA)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 h者(ⅡB),经严格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3)紧急颈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ⅢC)。 3. 新增了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行系统管理的推荐意见: 新指南纳入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措施,推荐对发病24h内的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IA)。 还增加了如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与干预、加强医患沟通等推荐意见。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66-682. [2] 彭斌, 刘鸣, 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57-659.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 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中国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 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 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关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 主要有以下推荐。 推荐意见: (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 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五步,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分型)。 推荐意见: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word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 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4.003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2]。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以来,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领域增添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世界各国也先后发布或更新了指南和共识。为了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指南中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及证据的评定标准与本期246~257页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同。

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4,5,6]。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7]。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8],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随后进行的早期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 PROGRESS)再次证实控制血压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9]。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了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和TIA的再发风险,且收缩压降低越多,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果越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 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 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 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 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 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 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 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 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 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 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 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 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 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 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优质资料]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脑卒中一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尚未发生时,是指对其易感和高危人群,包括肥胖者、饮酒过多者等,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脑卒中患者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措施以预防复发或病情加重。 一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 风险”,翁建平介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饮食上要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另一种方式是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患者的日常预防中。2010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作为一级预防治疗措施。 脑卒中二级预防

脑卒中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卒中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脑卒中二级预防应着重注意下列几大方面: 1.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第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或复发脑卒中的机会越大,有效降压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药物,能够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能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3. 服用调节血脂药物:血脂异常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患脑卒中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或者使降幅达到30%-40%。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 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2014年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完整中文版)

2014年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完整中文版) 2014年5月1日,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2014版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 第一部分:所有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 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发病后数日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类,B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b类,C级证据)。(修订的建议:启动降压治疗的参数说明) 2.既往存在高血压并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为预防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应在数日后恢复降压治疗(Ⅰ类,A级证据)。(修订的建议:恢复降压治疗的参数说明) 3.卒中或TIA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尚不明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认为应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以下(Ⅱa类,B级证据)。近期发生腔隙性卒中的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B级证据)。(修订的建议:修正指导目标值) 4.一些生活方式改变可降低血压,也是全方面降压治疗的合理组成部分(Ⅱa类,C级证据)。这些改变包括限盐、减重、摄取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肪产品的饮食、规律的有氧运动以及限制酒精摄入。 5.能获得推荐的血压下降水平的最佳药物配方尚不确定,因为药物间的直接比较很有限。现有的数据提示利尿剂以及利尿剂与ACEI合用是有用的(Ⅰ类,A级证据)。 6.特定药物和目标值的选择应当个体化。根据药理特性、作用机制、考虑每个患者的特点,可能需要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如,颅外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肾功能损害、心脏病和糖尿病)(Ⅱa类,B级证据)。 血脂异常

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指导

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指导 1、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动脉硬化性或高血压性动脉狭窄,血栓形成或栓塞所引起。急性的完全性脑卒中更为常见。症状发展迅速,典型地在数分钟内达到最高峰。进展性脑卒中可以转为完全性脑卒中。 2、症状 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 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 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病人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完全性卒中(CS):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 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3、病因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或动脉炎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脑血管形态结构受损。

?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滞度增加。 4、风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除了具有遗传因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具体包括: ?疾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尿酸 血症均增加发病风险。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B水平增高可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促进血栓形 成。 ?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脑卒中的发病 率和病死率越高,而且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大量饮酒:小量至中量饮酒能降低其发病率,大量饮酒能使其危险增加。 ?肥胖:为卒中患者的常见体型。 感染因素、血液系统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炎、口服避孕药、偏头痛、精神因素、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如(低铜、低硒,高锌及铬缺乏等)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糖、脂代谢,血压水平,动脉壁的完整性及凝血系统致缺血性卒中发生。 5、诊断手段 通常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就能诊断出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在年龄超过50 岁,具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或有动脉粥样硬化体征,或已知患有可以产生栓塞的疾病的病人中。 脑CT 或MRI ,动脉造影术,颈动脉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A ,可起诊断或鉴别诊断作用。 6、预防建议 ?如果您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液高凝滞状态、高血小板聚集或是 其他慢性疾病,请和您的医生一起管理您的整体健康。 ?健康饮食:经常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类和低脂乳制品等。多食用含钾的食 物,少摄入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 ?控制食盐的摄入:虽然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每天钠的摄入标准为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

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1.3% 。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 :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SPS3 倍。2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30d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 入选条件: 或小卒中患者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内发病24h 方案: 90d 阿司匹林75mg/d ×① 90d

75mg/d ×21d+ 75mg/d ×氯吡格雷首剂300mg ,随后阿司匹林② 32%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4 ABCD2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24h (根据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 (NIHSS 评分≤3 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 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300mg ),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总疗程为90d 75mg/d 。此后,(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 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关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 脑卒中一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尚未发生时,是指对其易感和高危人群,包括肥胖者、饮酒过多者等,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脑卒中患者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措施以预防复发或病情加重。 一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翁建平介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饮食上要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另一种方式是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患者的日常预防中。2010 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作为一级预防治疗措施。 脑卒中二级预防脑卒中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卒中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控制危险因素; 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脑卒中二级预防应着重注意下列几大方面: 1. 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第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或复发脑卒中的机会越大,有效降压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 下。 2.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药物,能够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能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3. 服用调节血脂药物:血脂异常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患脑卒中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 以下或者使降幅达到30%-40%。 4. 控制糖尿病:如有糖尿病应予以控制。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容易造成卒中复发。 5. 戒烟限酒: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酒精过量亦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 6. 积极运动: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来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 万~200 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 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 万人口。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 余万人,其中约70% 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发病率正在增长。 近10 年来随着大量的有关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充分的证据,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疗指南。尽管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考虑到西方人群与中国人群在种族、身体条件、用药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福利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指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应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为此,2008 年7 月成立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撰写专家组,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介入科、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此指南。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可操作性制定,在有充分可靠证据时使用证据,无可依靠的证据时,则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或经验达成的共识。专家们整理了2008 年10 月以前发表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其中包括部分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意见征求、几易其稿,并在讨论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证据,正式出台了本指南。 此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脑卒中及TIA 的幸存者提供预防上述事件复发的二级预防循证医学建议,二级预防应该从急性期就开始实施。由于多数预防方法同时适用于TIA 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非明确列出,否则将同时适用于二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在于对脑卒中病因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医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及病因诊断,针对不同病因,并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寡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分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患者有着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血管损伤的部位及不同的危险因素,且患者的依从性不同,决定了患者脑卒中再发的风险也有所差别。因而,从二级预防的角度看,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尤为重要,比如,采用Essen 脑卒中危险评分或ABCD2 评分法。只有科学地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及合适的治疗强度。 此指南适用于神经科、内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医生,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并不能用来代替临床思考。 一、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的和不可预防的,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针对吸烟、酗酒、肥胖、体力活动少等危险因素进行的生活方式改变,可参见一级预防的资料,本文重点介绍危险因素的药物控制。 (一)高血压: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 [推荐意见] (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据)。(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 [推荐意见] (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 (4)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Ⅱ级推荐,B级证据)。 (5)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药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5倍正常值上限,应停药观察);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过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推荐意见] (1)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高,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级推荐,B级证据)。 (2)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7%(Ⅰ级推荐,B级证据)。 (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荐,B 级证据)。 四、吸烟 [推荐意见] (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