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报告

土木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报告

土木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报告

〖工程概况〗

某学校教学楼,框架结构,四层,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53.8m,宽9.5m。2003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半年后发现建筑物中段教室第2、3、4层楼板相似部位均产生平行于板短边的裂缝,裂缝中间较大,靠近梁边逐渐变细,最大裂缝宽度0.25mm。

〖工程地质情况〗
本场地地形为山坡地。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内地(岩)层按从上到下分布如下:
1) 素填土:黄、黄褐等杂色,松散状,主要由小块石、砂类和粘粉粒组成,砾石多呈亚圆状,砾径最大者可达300 mm,为人工填土。厚度0.40~1.00 m。
2) 粘土:灰黄色,硬可塑状,湿度饱和,中等压缩性,底部与碎石粉质粘土渐变接触,干强度和韧性高,合铁锰质斑点。厚度0.60~ 0.90mm。
3) 含碎石粉质粘土(全风化岩):黄、土黄色,软塑状,湿,中等压缩性,为基岩全-强风化形成的产物,由于风化程度不均匀,局部位置表现为碎石土,模糊可辩原岩结构构造,可见较多岩石裂隙和节理,并有铁锰质矿物充填,碎石一般3~50 mm,呈棱角状,为基岩强风化形成。厚度6.00~l2.7Om。
4) 强风化角砾凝灰岩:棕红色,较坚硬状,岩石节理裂隙很发育,裂隙面为铁锰质矿物充填 厚度1.80~3.50 m。
5) 中等风化角砾凝灰岩:棕红色,坚硬状,凝灰质结构,角砾状构造,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为铁锰质矿物浸染,岩芯多呈碎块状或短柱状,属较硬岩类。最大控制层厚4. 20m。另外,由于场地是山坡地,在揭露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及其他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设计情况〗
本工程设计采用天然地基、独立基础;银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础埋置在含碎石粉质粘土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 80Kpa;结构设计按6度抗震设防,结构抗震等级四级;钢筋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分别是柱C25,基础、梁、板:C20。

〖裂缝成因分析〗
根据该混凝土裂缝位置、分布特征、开裂时间与裂缝发展变化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施工期间正值盛夏,日、晚间温差较大。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线胀系数一般为l X 10 5/℃。当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或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发生变化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就产生温度变形,建筑物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 当该应力超过混凝上抗裂强度时就产生裂缝。
2) 施工工期较短,混凝土养护时间相对不足,过早地超加施工荷载,虽然验收使用后一段时间才发现裂缝,而楼板结构裂缝可能在施工期间就已经产生。
3) 建筑物体形较长。在构造上、施工时未采取任何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

缩的措施,如设置伸缩缝或采用后浇带施工。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 1 02002)的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室内或土中条件下为55m,露天条件下为35m。本工程长53.8m,虽然未超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但也已极接近上限且由于温州地区属南方气候干燥、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根据本地工程实践设置伸缩缝的合理间距宜尽量缩短。

〖处理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该楼板裂缝为非结构性的,裂缝宽度未超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工程结构承载能力、稳定性、刚度以及安全使用不构成严重威胁,但该裂缝的出现既影响美观使用, 又会使楼板结构钢筋受渗漏水、潮湿等的影响而腐蚀生锈,长久将影响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因而宜尽早进行必要的处理,方案如下:
1)沿裂缝方向凿开水磨石面层及找平层 两边各宽5 00mm ;
2)将缝凿成V形,然后用水清洗干净;
3)在干燥条件下分两次涂刷环氧树脂水泥;
4)面层加6mm钢筋网及防水砂浆,网格为100 X 100双向,水泥:砂:防水剂=1:2:0.03
5)待防水砂浆干燥后,面层用水磨石。

〖预防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裂缝非常普遍,有些裂缝可以说是很难避免的,据有关资料统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率达l 5% ~70%。例如,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3 0% ~40%设计荷载时,就可能开裂;而受拉构件开裂时的钢筋应力仅为钢筋设计应力的l/l 4~l/l0。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因荷载引起的结构性裂缝只占20%,事实上常见的一些裂缝,如因温度、湿度变化及不均匀沉降等变形变化引起混凝土受拉区宽度不大的非结构裂缝达到80%。尽管如此,混凝土结构的各类裂缝均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通过分析这些裂缝的性质及危害程度,然后提出不仅效果可靠,而且施工方便、安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它们进行妥善处理, 以确保工程长久、安全地使用。该工程经过以上方法处理至今未发现任何其它裂缝,使用情况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