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德育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德育课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导学案包涵内容:主体分为学生学案和教师导案。包括7大板块: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相关链接、自学交流、探究展示、课堂检测、总结提升。

5、基本操作流程:①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②课堂实践导学案采取当堂发(视科目而定,思想政治当堂发)导学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四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相关链接,自学交流。然后依据本节内容需要给学生十五或二十分钟时间(时间自己调)浏览这四块的内容及课本,完成自学交流板块。对其他板块有所了解。

6、实施前准备:学生每四人或六人一组,不再是传统式就坐方法。教师抛弃传统式灌输教学方法,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作用角色,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全新的教学方法。

二、“导学案”基本模块介绍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如航海时的灯塔,为我们指明

了方向。因此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2、学习重难点:重难点突出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这一块内容需放在教师导案部分,像学习目标一样,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

3、相关链接:相关链接的知识不但与本节课有关联且能体现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这块内容时精心挑选,整合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备课的优越性。

4、自学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最好能够基本涵盖本节课大部分知识点,以较简单的方式呈现(如填空、选择、判断题)。这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当堂自己完成的内容,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5、探究展示: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6、课堂检测:课堂检测有其特有的作用和意义。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课堂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

7、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记录自己当堂课的收获和困惑,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收获程度。

以上七大板块的内容,其实是四个环节,即自学环节包括前四个板块的内容,后面几个板块各自为一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是最基本的。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量可能多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上,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第三,教师既要关注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即变成对学生表情、语音语调、形体动作的关注。

第四,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预习自学(做导学案)的进度、效果。小组交流展示时,要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交流展示的情况;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做相关的预案准备,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第五,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组织小组长检查或抽测;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

四、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课堂纪律以不影响别人进行学习。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

标注,带到小组学习中解决。自学预习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

2、学生要认真阅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相关链接,在预习的基础上做好导学案。学习小组长了解学生的自学预习及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并向任课教师汇报。

3、先自学,后群学,继而深入探究。首先通过对学力求解决自学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4、交流展示的要求:

(1)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新性。即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互动,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

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2)保证全员观看、听评讲、展示;倾听、展示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3)展示者展示完后,倾听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倾听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4)倾听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5、整理导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要注意双色笔的运用;同小组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