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会讯》2015年第一期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会讯》2015年第一期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s

会讯

NEWS LETTER

2015年第1期

(总第142期)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编

目录

学会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2015年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1)

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一轮) (3)

●专家视点

白由路:现代农业离不开化学肥料 (5)

●学会活动

“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南宁胜利召开 (10)

2015年理事工作讨论会在京召开 (12)

●地方学会动态

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召开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13)

●肥料行业动态

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4)

《硝基复合肥》等三项肥料标准通过评审 (15)

全球首例硫包衣尿素国际标准项目获全票通过 (15)

化肥农药:调转将现新拐点 (16)

农业部等八部委部署启动2015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18)

●农业资讯

种植业今年干什么?农业部确定七项重点工作 (19)

生物炭让土壤不再贫瘠——科学家为农业和城市绿化开辟新途径 (20)

另辟蹊径修复镉污染土壤 (23)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25)

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何要让小土豆成第四大主粮 (27)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主要成效 (28)

●企业会员单位简介

深圳市芭田生态股份有限公司.......................................................................附三

学会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2015年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一、会议主题

提高施肥技术水平,实现肥料减施增效,迎接化肥零增长新时代!

二、会议议题

围绕会议主题,本次会议主要研讨与交流以下内容:

1、化肥减施增效机理与调控

2、化肥使用与土壤培肥

3、水肥一体化技术与装备

4、不同类型作物肥料减施增效技术

5、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

6、最佳养分管理与肥料使用管理法规

三、会议交流方式

特邀报告、会议报告和讨论,田间考察

四、会议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

会议时间:2015年4月17-20日

会议地点:武汉滨湖大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325号,湖北省博物馆对面)日程安排:4月17日报到

4月18日特邀报告、会议报告和讨论

4月19日田间试验考察

4月20日离会

五、主办单位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

六、承办单位

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七、协办单位

湖北省沙洋县农业局

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八、参会人员与会务注册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欢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相关科研技术人员、肥料生产和销售及农化服务人员等参会。

参会代表注册会议费600元/人,学生缴费300元/人,参会代表请于报到日在会议报到处以现金缴纳,并领取发票。

九、会议住宿及交通

1、会议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用自理。因宾馆住房有限,请提前报名(及时填写并回复“参会回执”),报名截止日期3月31日。

2、会议住宿:双人标准间(380元/间天,可单住);单间(380元/间天)

3、交通:请代表自行前往武汉滨湖大厦【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325号(湖北省博物馆对面);电话:027-********;交通:从武汉天河机场乘出租车到会议酒店的费用约在100元左右;也可在武汉天河机场乘机场班车到终点站傅家坡长途汽车站(车票32元),再坐出租车到滨湖大厦(费用约25元);从武汉火车站乘出租车到会议酒店的费用约在30元左右,从汉口火车站乘坐出租车到会议酒店的费用约在40元左右,从武昌火车站乘出租车达到会议酒店的费用约在25元左右】。

十、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

王磊:010-********,136********;

E-mail:wanglei02@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2、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洋洋:135********,027-********;

E-mail:zyy19890202@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丛日环:150********,027-********;

E-mail:congrh@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日

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第一轮)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要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明确了我国肥料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应用效率、降低施肥水平,这必将促进我国在新型肥料研究、生产、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能源与磷钾肥资源紧缺、肥料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新型肥料产品与作物、土壤、环境等条件适应性差,施用技术不科学等问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与山东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拟定于2015年4月在济南市举办“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我国新型肥料行业科研、生产和应用技术交流,促进我国肥料科技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为“化肥零增长、绿色增产”做贡献。

本届会议以“创新、高效、环保”为宗旨,以“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作物营养”为主题,围绕我国新型肥料技术创新与突破、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发展、新型肥料应用与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展开学术研讨,为加快我国新型肥料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环保型、生态型、资源节约型肥料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作贡献,同时,本届会议也将成为专家和企业联谊的桥梁,促进新型肥料成果的转化。

一、会议举办单位

主办: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

承办:山东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会议时间、地点

1、时间:2015年4月28-30日,28日全天报到,29-30日正式会议。

2、地点:济南市黄台大酒店(济南市历城区将军路122号)。

三、会议主要议题

1、新型肥料材料创新与技术发展

2、缓控释肥料技术创新与发展

3、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有机肥技术创新和发展

4、生物肥料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

5、水溶肥料产品创新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

6、稳定性肥料最新研究进展

7、肥料增值技术与肥料利用率提高

8、新型肥料应用与化肥减量增效

9、新型肥料标准制定的相关技术与政府支持政策解读

10、农资电商与新型肥料发展

11、中微量元素营养在新型肥料中的应用与发展

12、硅磷肥的增效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四、会议论文征集及形式

会议征集与研讨会有关的学术论文,盛情邀请各相关单位及企业界人士参与会议,踊跃提交论文。会前编印扩展论文摘要集,会后视稿件质量推荐在国家级刊物组织出版专刊。扩展论文摘要:800-1000字;全文5000—7000字,格式统一按学报论文要求撰写。论文摘要及全文电子版请于2015年4月5日前发送至:liyanting2008@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五、会议注册费及缴纳

会议收取会务费(包括会议资料、会场租赁等)2000元/人,新型肥料委员会会员、学生缴费1000元/人。参会代表可于报到日在会议报到处以现金缴纳,也可提前汇款至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以下为汇款详细地址:

户名: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开户银行:北京市交通银行中国农科院支行

账号:110060435018002302783

(注:汇款后请将底单传真至会务组,以便核实。)

会议统一安排食宿,参会代表的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因宾馆住房有限,报名请及时填写并回复参会回执,否则不能保证安排住宿。

六、参会人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经销企业负责人、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代表等。会议期间拟邀请领域和行业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就目前新型肥料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为企业代表释疑解惑并提供技术咨询等。

会议召开期间将邀请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及农资专业媒体对会议进行报道。

七、会务筹备组联系方式

1、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联系人:李燕婷,Tel:010-********,132********

Fax:010-********

E-mail:liyanting2008@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2、山东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济南市解放路112号历东商务大厦

联系人:唐燕,Tel:0531********,133********

Fax:0531********

E-mail:jingushichangbu@https://www.doczj.com/doc/1e5657856.html,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专家视点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学肥料

白由路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

肥料,特别是化学肥料为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肥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由于国情不同,许多国家在肥料产业发展方向都有不同的经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始终是农业发展的绕不开的主题,长期以来,作为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肥料行业也只能别无选择地围绕粮食安全的主题发展。但是,近年来,肥料发展发展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肥料产业的发展,甚至改变着肥料发展的方向。为此,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就目前我国肥料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1、养活中国人需要化学肥料的支撑

根据IFA的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是靠氮肥工业养活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超过50%。众所周知,肥料的科学使用可以使作物增产,但作物产量与肥料施用时的关系是抛物线关系,即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作物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尽管人们对此没有疑义,但是在施肥时,总是宁多勿少,这样就带来了肥料施用上的很多负面效应,首先是环境的负效应,对于多施的肥料没有转化为作物产量,就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第二是农业生产成本的负效应,对于在单位面积上多施用了肥料,不仅没有增产,又造成了减产,使得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肥料的施用数量几乎成倍增加,从而不仅增加了肥料本身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肥料施用过程所产生的成本。第三是肥料资源的负效应,肥料产业是高度资源和能源依赖的产业,我国至今的钾肥资源都不能满足需求,磷肥资源也不能长期维持,磷矿被国土资源部未来不能满足需求的矿物种类,氮肥生产虽不受资源的限制,但合成氨需要大量的能源,同时在肥料生产过程中就会产生大气和水的污染。所以,大量肥料的浪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本身,而且影响到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一系

列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科学施肥。科学施肥的途径很多,不少专家研究了很多方法来解决科学施肥的问题。所以,中国人不仅需要化肥来养活,全世界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化肥。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可替代的技术。

2、施用有机肥料不等于有机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72年在法国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为世界范围内的有机农业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中国有50个会员,在该联盟是名列第二。然而,在我国,人们往往把有机农业与有机肥料密切结合,有人错误地认为,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肥)的农业就是有机农业。那么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吗?有机肥料能发展成主流肥料吗?这里赘述一段科学史话:德国科学家泰伊尔(Albrecht Daniel Thaer1752-1828)在其《合理的农业原理》(Grünstaze der rationellen Landwritschaft1809-1812)一书中提出:土壤肥力决定于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原因是基于它是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这一学说曾一度被当时学术界广为接受。历时达数十年之久。这个学说被后人称为“腐殖质营养学说”,这个学说并没有给土壤培肥或提高作物产量带来飞跃,1837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的一次英国科学促进会上做了一个关于“当前有机肥学理论现状”的报告,认为在地球上腐殖质出现于植物之后,不是植物之前,因此,植物的原始是养分只能是矿物质。1840年,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这也是被称为现代农业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这两个学说的根本区别在于“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试想,被后人证明为错误的学说在200多年后,还能指导农业生产吗?目前地球人口处于爆炸状态,高强度的农业开发还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回到原始的生态循环条件下,人类会怎样?地球会怎样?我个人认为:现代农业是离不开化学肥料的,有机肥料的时代已经远去,化学肥料所带来的各样负面效应可以通过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回避化学肥料所造成的问题而回到原始的农业状态是不可能,有机农业不能养活中国人,更不能把“有机农业”误认为是“施有机肥的农业”。

3、商品有机肥料不是肥料的发展方向

有机肥料培育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使中国传统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有机肥料在供给作物养分的功能上已基本丧失,但是,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又必须通过土壤环境进行转化和消解。如何高效、环保地消解这些废弃物是农业生产过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有机农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商品有机肥料行业。之所以是新行业,是因为原来虽然大量应用有机肥料,但基本上没有将有机肥料作为商品进行市场流通。目前,我国目前注册的有机肥料工厂有2000多家,除部分

工厂的原料是本公司上游产品的废弃物外,很大部分是外部收集原料,再进行异地加工,形成有机肥料产品,销往市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否是我国有机肥料的发展模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进行讨论。但我认为:目前有机肥料在供应作物养分的功能上已基本丧失,有机肥料的存在是因为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需要处理,而目前的商品有机肥加工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异地加工,不仅浪费运力,还造成了二次污染;第二,低价值的商品有机肥料在市场流通,占有大量的物流资源;第三,过度加工有机肥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结合欧洲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实现种养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是解决有机肥料污染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种植业和养殖业必须结合在一起,按照土壤消解有机废弃物的容量,确定种植/养殖比例。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经过简单加工,直接施用到自己的土地上,或者进行沼气处理,一方面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沼气,解决能源问题,其沼液和沼渣可直接农业利用,减少运输环节,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该模式还可抵御农业生产中粮食价格波动对养殖业的影响,减少低价值有机肥的市场流通和过度加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在土壤消解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就近、简便处理有机废弃物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远距离运输、异地处理、过度加工,只会加重环境负担。

4、化肥施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目前,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满足高产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大量的矿物质N、P、K肥料施用到土壤,其中一部分施入的肥料被作物吸收利用,一部分留存到土壤,一部分损失到环境中,损失到水体中的主要是硝态氮、铵态氮和磷,而损失到大气中的主要是氨气和氮氧化物。前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其中三个概念需要厘清,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我个人认为: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面源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来源和治理是大不同的,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村污水的排放和养殖业,这两种污染都可通过工程措施加以解决,而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田施用的化肥和有机肥,且量大面广,单纯的工程措施难以奏效,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加以解决,所以,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元凶归于化肥的施用是不科学的,同时也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我们曾对太湖面源污染的养分来源进行过详尽的分析,其中每年从农田进入太湖湖区水体的氮素数量不足0.94万吨,占总氮排放的10%左右,从农田中直接排出的磷不足83吨,约占总排磷量的1.5%。由此可见,农田对排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远小于其它方面。

近年来,由于大气雾霾的影响,人们开始注意到农田氨排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其中影响大气透明度较大的二次颗粒物是硫酸铵和硝酸铵,组成该物质的铵主要来源于农业排放。由此可见,施肥,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对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科学施肥会减少肥料对环境的影响,但消除影响是不可能的,这里需要一个合理的影响范围。把施肥对环境

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笼统的农业面源污染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5、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不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根据传统土壤学的解释,土壤肥力是土壤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长期以来,土壤肥力只能定性的解释,很难定量地表达。我个人认为:传统土壤肥力的概念比较偏重于土壤的自然肥力及各肥力因素之间的协调。但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人为干预土壤肥力因素的力度在不断增强,使土壤向作物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的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如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方面,有众多类型速缓结合的肥料及施肥技术,可解决所谓“不良”土壤的营养持续供应问题、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问题。所以,对保肥性不良的土壤,在现代条件下可能更适宜控制养分的释放,更容易获得与作物营养同步的土壤养分供应曲线。土壤水分亦是如此,目前的滴灌技术,可维持土壤水分的持续供应,对土壤的保水性要求则越来越低。但是,目前大量施肥,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的大量施肥所造成的盐害属于不科学施肥的情况,不能与施肥降低了土壤肥力相提并论。目前,许多学者通过所谓的长期定位试验,得出施用化肥降低土壤肥力,甚至出现寸草不生的情况,都是个别处理不科学施肥、养分不平衡造成的,且与大田的情况相差甚大,不足以指导农业生产与土壤培肥。试想,如果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土壤肥力下降,我国大部分农田本世纪代以来,都大量施用了化肥,而我国粮食产量却出现了“十连增”,作物产量不减反增,能想象土壤肥力在不断下降?所以,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传统土壤学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传统土壤学的概念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则现代土壤学应定义为“星球表面能支撑绿色植物生长的疏松表层”。这意味着将来在月球甚至火星表面也能种植绿色植物。传统土壤学强调的是“能生长绿色植物”,现代土壤学强调“能支撑绿色植物生长”。实际上,目前的基质栽培所用的“土壤”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土壤概念。所以,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能用传统土壤学或传统土壤肥力的概念去评价,用现代技术管理土壤、用传统土壤肥力的概念评价土壤,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肥料的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关系

肥料是商品,又是特殊的商品,主要表现为质量隐性、效果滞后、损失难补等方面,即使肥料的专家也不能通过肉眼过判断肥料质量的好坏,假冒伪劣产品所带来的危害又难以弥补,所以政府对它的质量监管是应该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肥料质量的监管可分为两种模式,即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管两种,我国采用的是前者,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科学素质条件下,它对稳定肥料质量、防止坑农害农现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肥料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的肥料品种层出不穷,这给单纯的政府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过去肥料品种单一,氮肥只有碳酸氢铵、尿素和硫酸铵等,例如,在尿素的监管上,只分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即可。现在的复(混)合肥料,养分含量和比例十分灵活,加之肥料中养分的形态和助剂,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肥料,如果政府对肥料中的养分含

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肥料助剂等均进行监管,则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同时也会给肥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难怪有些企业说,一个肥料生产企业仅肥料登记证就有400多个。由此也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对我国的肥料质量如何监管?我个人认为:根据目前肥料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肥料可采用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肥料的养分含量由政府监管,肥料的效果由市场监管。具体是,在肥料生产过程中,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必须按目前国际通用的标识方法,进行登记管理,但肥料中养分的形态、肥料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效果使用的助剂可以用市场监管,这一方面能有效避免不良厂商的造假,另一方面也激励了肥料企业的创新和品牌意识。试想,如果同为15-15-15的肥料,一个品牌效果好,一个品牌效果差,农民会选择谁?然而,肥料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决定于养分的总量与比例,肥料中养分的形态与肥料助剂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肥料形态和助剂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可由政府列出负面清单,由政府监督。

7、正确认识肥料的技术创新

近10年来,由于我国肥料生产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肥料市场由过去的卖方转为了买方市场,所以,很多肥料生产厂家都在积极地进行肥料的创新,这本是肥料发展的原动力,应该加以鼓励。也正是由于这样,我国的新型肥为层出不穷。但是,肥料的创新需要服从科学的原则。肥料的使用对象是植物,肥料应以满足植物营养需求、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减少肥料损失、易于施用等方面入手。众所周知,就化学肥料生产而言,肥料生产有四大要素,即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和肥料助剂。前三者都是被理论所证明的,只要合理,肥效就好。但肥料助剂是一类复杂的物质,有些助剂是改变肥料物理性状的物质,如防结块剂等,有些是肥料增效的,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还有一些是通过调节植物代谢而间接提高肥效的。

我国目前肥料种类很多,名称五花八门,如合理肥料中养分比例的称为“配方肥”、肥料中养分有硝态氮的称为“硝基复合肥”、肥料中添加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称为“稳定性肥料”、肥料中添加了腐殖酸的称为“腐殖酸肥料”、添加了海藻酸的称为“海藻酸肥料”,更有“松土肥料”、“抗旱肥料”等等。是“创新”?是“炒作”?只有自己清楚,我从事了30多年的肥料科技工作,有些我也说不清楚。所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肥料的技术创新是需要的,但是,以“卖点”代替创新的发展模式会把我国肥料的技术创新引向歧途。

8、适度规模经营下的肥料发展

肥料的发展走过了100多年的道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复(混)合肥料的发展方向上,不同的地区发展是不同的,欧洲在肥料发展上走的是复合肥的道路,美国30年前发展的是复合肥,但近30年来,美国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以后,一改过去复合肥的发展,走上了农化服务+散装掺混肥(BB肥)的道路。我国近年来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BB肥,但我国的BB肥

和复合肥在质的方面没有真正区别。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肥料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变化。试想,将目前的所谓“原料肥”经二次加工后施入土壤和“原料肥”直接施入土壤会有什么不同。但是,现在是不同的,不同之一是“原料肥”经加工后,养分配比更合理,适合农民使用;二是农民不必在去购买各种各样的肥料,一次购肥即可满足需要。如果将来农民的经营规模扩大后,以2000亩为一个单位,约需肥料200吨,采用复合肥则需要60万元,采用“原料肥”混配约需45万元,每季15万元的差额可能会使农民更加青睐后者。加上1万元的测土费用,也可将低肥料浪费用20%以上,且养分配比更加合理。所以,我国未来在肥料的复合化的发展方向上,如何走,还需要探讨。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肥料的发展方向上也会发生改变,以二次加工为主的复合肥生产这样的局面可能会发生变化。

专家简介

白由路,男,中共党员,1961年11月出生,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土壤学会肥料与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主编、《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网络信息》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作物养分精准管理技术、3S技术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应用等,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星火科技三等奖二项、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主编有《测土施肥原理与技术》、《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原理与实践》、《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应用》等著作10多部,撰写研究论文100多篇。

学会活动

“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项目科技

成果鉴定会在南宁胜利召开

2015年2月8日,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组织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的研究成果鉴定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033004)

《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成果评价会鉴定会评审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白由路研究员、全国土壤质量标准技术委员会林先贵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谭宏伟研究员、江西农业大学黄国勤教授等项目组成员19人参加了鉴定会。

鉴定会由孙鸿烈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向评审专家组报告了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内容、特色与创新等内容。评审专家组经质疑、审阅相关材料、讨论,对该项目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先进、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首次通过多点、多地调查,结合广西近50年的空间数据,编制了1:50万的土壤图;建立了NDVI时间序列数据与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的分析模式;明确了广西红壤区耕地pH值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铜、交换性钙和镁、Ca/Mg比、Mg/K比等因子相关;系统阐明了广西红壤区甘蔗地优化施肥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养分流失;系统研究了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土壤与生态环境效应;揭示了广西红壤区林地土壤养分流失量变化规律;明确了广西石灰土土壤肥力演变机制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退化红壤的肥力及生态功能协同恢复重建模式与技术体系,对对充分发挥广西红壤地区优越的光、温、水、土和生物资源的优势与潜力,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评审专家组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理事工作讨论会在京召开

1月7日下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楼508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在京理事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主要有在京的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和工作委员会主任。会议共有三项议程,讨论修改《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5年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方案》草稿;讨论修改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简介及发展史;通报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重点。

2015年在京理事工作会议召开

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召开,对我国院士增选的推荐方式进行了改革,“院士推荐”与“学术团体推荐”成为院士推荐的仅有两条途径,对于学会,这无疑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2015年年初,新一轮的院士增选已经开始。在会议开始,白由路理事长向各位理事通告了科协2014年12月23日召开的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部署会议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解读了科协对于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的各项规定。根据两院院士章程及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及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严格制定了本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各参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工作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各抒己见,对草稿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修改,随后由学会秘书处向学会每位常务理事通报,并征询审议意见。

另外,会上还讨论了学会简介及学会发展史的修改情况。学会简介及大事记是自2014年启动并基本完成的两项重大文化建设工作,这关系着学会对外形象展示及学会发展历程的

历史记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最后,赵秉强秘书长通报了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的工作重点。2015年学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继续做好学会品牌会议。每年一次的理事会和每年两次的常务理事会,及专业委员会每年至少一次的学术会议;2、加强科普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科普团队的组建;3、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如第三方科技评价;4、加强对会员企业的服务工作。利用发函的形式全面了解各单位会员服务需求,研究会员分类服务的有效措施,在提供例行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个性需求,进而加大会员发展力度,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不断壮大学会队伍;5、加强培训工作。2015年学会计划从职业技能和针对企业需要(企业内训)两个方面开展培训工作;6、加强科技奖励工作,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7、充分发挥学会智库功能,出版专家建言献策书籍;8、其他事项。例如会员系统完善、重大工作宣传及档案重整等工作。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及各工作和专业委员会主任着重讨论了2015年学会科普工作如何开展及学会培训工作如何进一步实施。会场讨论氛围热烈,充分展示了学会理事对学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地方学会动态

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召开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根据《上海市社会团体组织通则》、《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学会理事会换届工作的暂行办法》及本学会章程,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于2015年1月21日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华漕院区大礼堂召开了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理事会换届选举。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市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区县农技中心、园林绿化部门及肥料生产企业等10多个单位,共到代表95名。

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吕卫光主持,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十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学会章程修改说明、学会理事会换届筹备工作报告和学会理事会选举办法。大会通过无记名等额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上,还邀请周胜研究员作了“低碳稻作技术与水肥高效利用”的精彩报告。

新当选的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27人,其中,原理事18名,新提名理事9名,新提名理事占总理事人数的33.3%,55岁以下理事24名,占总理事人数的88.9%。理事名单如下:姚政、朱恩、方海兰、陈春宏、吕卫光、吴淑杭、林天杰、顾建人、周丕生、钱非凡、陈龙娟、阎恩荣、董晖、施俭、金海洋、徐四新、诸海焘、梁晶、周胜、曹卫宇、邱韩英、周超英、陆利民、甘建忠、孙利、吴君兰、张长波。宋科当选为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监事。

代表大会结束后,召开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经无记名等额投票选举,全

票通过决定由姚政担任学会理事长职务,由朱恩、方海兰、吕卫光担任学会副理事长职务,由诸海焘担任学会秘书长职务,由蔡树美、林天杰担任学会副秘书长职务。

最后,对轮换的第十届老理事(田吉林何佩华李宁陆建忠顾介明程秋华汤月忠朱梅芳商照聪)颁发了纪念品,并对获得“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重大贡献奖颁奖的两位同志奚振邦和庄莲娟进行了颁奖,感谢其为上海土壤肥料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次代表大会,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气氛团结、热烈、生动、和谐,充

分展现了上海市土壤肥料事业的勃勃生机,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大会议程。

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供稿肥料行业动态

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从兵团科技局获悉,由新疆农垦科学院尹飞虎研究员主持研究的“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料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尹飞虎研究员代表项目组领奖。

尹飞虎介绍,滴灌是当今世界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效率达50%以上。1974年,滴灌技术引入我国,因一次性投资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用于经济作物。1997年,新疆兵团成功将投资降低,使得滴灌技术应用于大田作物,但产出效益差。影响产出效益的关键是水肥一体化技术。要实现滴灌水肥一体化,需解决滴灌专用肥料、滴灌施肥装置、水肥施用参数等三大关键科技问题。

以尹飞虎为组长的科研团队针对当时滴灌水肥一体化急需解决的专用肥料和水肥均匀输入等关键问题,历时16年研究,率先在国内攻破了该技术难题。项目解决了滴灌专用肥生产中高水溶性磷制备的技术难题,攻克了固体滴灌专用肥中元素间防拮抗关键技术,研发出适应不同条件的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水施肥装置,建立了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和完善的技术规程,创建了不同类型区、不同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

该项目成果已在国内新疆、河北、内蒙古、广东等13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2011年~2013年应用面积达6792.8万亩,新增效益58.05亿元。通过该项目研究,获国家授权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5项。(朱彤)科技日报

《硝基复合肥》等三项肥料标准通过评审农资导报讯2015年1月20日~24日,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肥料分技术委员会2014年度年会暨标准审查会在云南大理召开。会上,《硝基复合肥料》、《尿素硝铵溶液》等两项化工行业标准,以及《稳定性肥料》国家标准通过标准委员会评审。

据了解,由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山东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硝基复合肥料》化工行业标准,规定了硝基复合肥料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在生产过程中制得的含硝态氮的复合肥料,包括含硝态氮的以氮、磷、钾为基础养分的各种三元或二元固体肥料,规定硝基型、硝硫基型、硝氯基型三种类型产品中硝态氮含量下限分别为5%、2%和2%,对硫含量不做限制。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稳定性肥料》国家标准,从肥料的功能性检测入手,将尿素残留差异率及硝化抑制率作为评价稳定性肥料的主要指标,规定尿素残留差异率的下限为25%,硝化抑制率的下限为6%,并确定了两项指标的具体检测方法。

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尿素硝铵溶液》化工行业标准,规定了尿素硝铵溶液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贮存。适用于以尿素和硝酸铵为原料生产的尿素硝铵溶液,主要技术指标包括: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含量、密度、缩二脲含量、pH值、水不溶物(≤0.2%)、重金属含量等。

行业人士表示,上述三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对规范硝基复合肥、稳定性肥料尿素硝酸铵溶液生产、销售、推广和使用,发挥重要作用。各标准化主管部门、各委员单位和标准起草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农资导报网

全球首例硫包衣尿素国际标准项目获全票通过从有关部门获悉:由中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汉枫缓释肥料公司共同主导起草的两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硫包衣尿素一般要求”及“硫包衣尿素分析方法”全票通过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即将在全球颁布实施,成为中国肥料行业历史上首例国际标准,这也是中国肥料标准国际化进程获重大突破!

该国际标准是在汉枫缓释肥料公司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共同制定的硫包衣尿素行业标准和国家强制标准基础上,于2011年6月30日立项,近日喜获国际标准化组织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34)正式批准。由我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34WG1无机肥料工作组召集人刘刚教授担纲,并与汉枫缓释肥料公司组成的专家组、国际多名专家及机构历经四年多的齐心努力下,通过工作组草案

(WD)、两次委员会草案(CD)、国际标准草案(DIS)及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等多轮投票,最终FDIS获全票通过!该国际标准委员会(ISO/TC134)投票成员国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国际标准对硫包衣尿素(SCU)的范围、指标要求、标识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为硫包衣尿素(SCU)在全球的生产和推广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标志着中国向跻身世界肥料强国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2005年,汉枫缓释肥料公司顺应国家发展缓释肥料的倡导,在中国建立了首条硫包衣尿素生产线,打破中国缓释肥料产业化空白的境况,经过工艺升级和改造,突破各项技术瓶颈并申请多项工艺和生产设备专利、专有技术,使中国首次拥有成熟的硫包衣尿素(SCU)工业化技术。先后在中国、印尼建立5条硫包衣尿素生产线,引领和推动硫包衣尿素(SCU)缓释氮肥发展,而该国际标准成功制定使中国缓释肥料技术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普通氮肥利用率不足30%,硫包衣尿素(SCU)产品具有使养分释放更加精准稳定,提高氮肥利用率超过30%以上,低碳环保高效等突出优势,能够极大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作为植物所需第四大营养元素,硫与氮能够互促增效,减少作物中硝酸盐积累,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相比其它树脂包膜,硫包膜不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培肥地力、修复土壤,是发展高效、无公害绿色农业的理想肥料。硫包衣尿素国际标准成功制定,将有效促进低碳绿色硫包衣尿素缓释氮肥在全球快速发展和普及,对推动全球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十年间,中国缓释肥料从起步到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快速发展势头令世界瞩目,进一步彰显了肥料企业技术进步和稳健发展对于行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化肥农药:调转将现新拐点

1月9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对此,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化业内人士认为,用量增长放缓对化肥、农药产业来说是新常态,产业规模扩张将受到抑制,结构调整将提速,产业调转和发展可能出现新的拐点。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农业部首次提出,要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用量零增长将按照“控、调、改、替”的路径来实现。一是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高;二是改进施肥方式,遏制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三是优化施肥结构,推动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四是促进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农药用量零增长将按照“控、替、精、统”的路径来实现,要研究农药清洁生产模型,推进高效

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推行精准施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业界普遍认为,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的前提是保证农作物产量不减、品质不降。在用量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农药、化肥产业正在告别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化肥、农药产业要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进行战略调整,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增长,向创新产品和服务要效益。化肥行业应继续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农药生产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药效、增加活性,发展水剂型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张金成表示,零增长理念的倡导,或将引起肥料行业出现新的拐点,步入产业集约化、产品多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新里程。化肥企业除了要注重产品创新,也应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随着农业生产的改变,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装备和大型机械的推广应用,中国农资供应将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服务体系,肥料行业“为农户解决问题”的服务价值会逐步提升。同时,肥料应用的专业化必然会推进现场配制、大户定制、大配方小调整等不同施肥模式。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基础肥料企业与二次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

农业部还表示,将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创造条件。企业界人士认为,农资产品的用量最终还取决于市场终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具体配套措施,还需要多个部门协力推进,这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给了企业调转的机会。

业界观点

共同推进控量目标实现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原会长杨春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不是需求总量下降,而是在现有需求上保持平衡,也不代表生产能力下降。要确保作物良好生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施肥方式、品种结构、灌溉条件、销售渠道改变以及种子改良、土壤改良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肥料行业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协作。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万连步:金正大一直用国际的眼光洞察市场、用专家的技术引领市场、用独特的模式颠覆市场。面对传统化肥的增长瓶颈,金正大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包膜肥的生产技术,开发了多系列包膜控释肥,并采用“种肥同播”的新型商业摸式,让公认的“贵族肥料”走进万千万户,迅速打开了局面。去年金正大在全国十几个省份上千万亩土地推广了缓控释肥,取得了巨大成功。

寿光市燕天农资公司方经理:现在农民使用化肥农药陷入了误区,为追求作物高产量,注重使用含量高的高效肥、高毒农药,而且什么作物价格高,使用高效肥、高毒农药的量就

大。要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国家必须通过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使用低效肥、有机肥、低毒农药。

山东晋煤明水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长孙洪海:农药和化肥用量零增长是中央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化肥行业发展的新目标。肥料行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即将过去,再也不能以简单的扩大产能来实现企业发展。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公司战略发展事务部部长李昊峰:行动方案中提出要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创造条件。这在1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中已有体现。通知提出,化肥与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实行不同的运价,化肥不仅运价高,还恢复征收增值税。化肥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后,其售价会提高,用量就会减少,而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会迎来契机。

山东先达农化股份公司总经理丁海胜:粮食产量要稳步增长、品质要提高,而农药用量要零增长,就必须不断提高农药产品的品质和药效,要采取税收、运费等差别化调控手段加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发展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品种,推动整个农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这项工作仅靠农业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统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张兴刚)中国化工报

农业部等八部委部署启动2015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2月28日,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八部门联合召开2015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保障春耕生产,维护农民权益,为农业稳粮增收保驾护航。

2014年,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农资打假力度持续加强,共检查农资企业92.2万余家,整顿农资市场26.2万个,查处假劣农资案件6.1万余件,捣毁制假窝点68个。严惩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司法机关共破获制售假劣农资案件62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52人,起诉58件113人,审结52件,生效判决84人。农民利益得到更好维护,共受理农民投诉举报7663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农资监管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农资监管水平。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已连续开展14年,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农资市场不断净化,农资质量状况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为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会议上指出,农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保障,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