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

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

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意 图 【播放录像】

【教师提问】

【教师点评】

【引入新课】

【板书】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板书】

【教师讲解】

【放投影图】

【板书】

【学生归纳】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

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 )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潮灾害,(4)带来大量降水,可使干旱缓解。

台风为什么会带来大量降水及暴雨灾害?这与台风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

一 、水循环

请同学们思考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己绘图。

同学们绘出的水循环示意图是否正确、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

1. 水循环的概念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或教师画水循环示意图。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

利用多媒体画

面,设计悬念,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通过学生绘图和读图,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在绘图和读图的过程中从图上自主获取有关水循环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学生活动】【教师点评】

【教师提问】【教师归纳】

【过渡】【教师提问】【板书】【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1.读图P59页图2-40,想一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

什么?

2.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

影响。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

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

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蒸发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促进水

的良性循环,被称为“绿色天然水库”。大量砍伐树木会破

坏当地水的良性循环,使水资源减少或枯竭。

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

个别环节。

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

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

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

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

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

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

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阅读P60页“黄河输沙造陆”。

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①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联系了地球的各圈

层。

②水循环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滋润

土地,养育生命。

③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作用及其意义——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通过各个环节,把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水循环系统,水

在不断地运动、转化);

二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水乃至与海洋水之间相互交换转化,促使水资

引导学生进行探

通过学生参加讨

论,让全班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过

程,敢于提出自

己的观点,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

和综合分析能力

【板书】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点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水循环系统);

三是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

量交换;

四是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

形态。

(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

交换

(4)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

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

看书得出答案:全球总水量在长时间范围内保持不变,说明

整个水圈的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既然自然界中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

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

播放讨论案例: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作为我国能源工业基地的山西省,

十年九旱,煤多水少。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太原、大同等

城市,缺水更为严重,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

甚至被迫停产。华北平原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的河北省,因为

缺水,使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首都北京的缺水情况也

日益严重。北京主要的供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蓄水

量均在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也越来越深。我国水资源总量

并不少,为什么北方地区却严重缺水呢?

1991年,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大江大河总河长的4万

多千米河段进行了评价,发现大约44%的河流因受不同程度

的污染,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

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

我市的哪些河流存在水污染,已污染的水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呢?

归纳出结论: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和平

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①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

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

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一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过

水的更新数量;二是保护水质,免受污染,这样才能保证水

资源的永续利用。

②用数据说明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得以更

新,因此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但是人类目前真正有效利用

的水资源是很少的(如下表)。

通过案例,让学

生能够将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增

强学生对水资源

的忧患意识,树

立科学的资源

观,用科学的理

念、发展的观点

指导个人行为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虽然说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但是水循环过程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又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有些地区淡水资源奇缺,我们必须很好地珍惜。

水量水体类型占全球水量全球水量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淡水+咸水)

100%

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

淡水 2.53%

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十万分之七

人类目前真正有效利用

的淡水资源

每年只有9000km3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播放案例】

【导入新课】【板书】【教师讲解】【教师导学】【播放动画】【教师点评】

案例一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

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

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

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见图

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

案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

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

然而英国舰艇却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

极大的损失。(见图)

你知道上述两个案例中所讲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上述案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发生的原因都与洋流有关。

二、洋流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

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请大家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产生大规模运动?促使其运动

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洋流可分为哪些类型?

演示“风海流”的形成。

盛行风是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动力。此外,相邻海

区之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也会产生海水的运动。在上

述案例二中,德国的潜水艇就是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

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

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德军关闭了潜艇发动机,

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与袭击,

在密度流的帮助下,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予

英军很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例,在战争史上成为成功运

用密度流的一个典范。

演示“密度流”的形成。

利用同学们熟悉

的历史事件,设

计悬念,导入新

课,有利于吸引

学生的有意注

意,有效调动学

习兴趣,激发兴

奋点,唤起求知

欲及参与意识。

利用多媒体画

面,加强直观教

学。

【播放动画】

【教师总结】

【教师导学】【播放动画】【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板书】

【播放动画】【教师讲解】

这种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

而引起的海水流动,称为密度流。由于风海流、密度流

存在,必然会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

海水便会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所以,

依据洋流的成因,可把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

流三种类型。

刚才我们知道了促使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大

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现在,我们来回忆全球风带的分

布情况,共同探讨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边放边让同学们回忆:

全球共分布有六个风带,它们是赤道南北两侧的信风带、

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为盛行西风带,高纬为极地东风带。

请1—2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其他同

学自己在座位上完成。

(学生画图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画图易出现的错误,如

各洋流出现的纬度位置,不要把南北赤道暖流画在赤道

上,因为赤道地区为无风带。看世界大洋实际的洋流分

布和洋流模式图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找出原因。)

同学们绘出的世界洋流模式简图是否正确?洋流的性质

有何不同?

按性质又可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从低纬流

向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

从高纬向低纬流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叫做

寒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演示“世界洋流模式”

①由图可知,世界洋流分布可分为两大环流系统:一是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其流动方向为反气旋型,即北半

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

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二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

心,洋流流动方向为气旋型,即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

动,南半球没有这个环流系统,大洋西部为寒流,大洋

东部为暖流。概括起来就是: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

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②从洋流的成因类型来看,该图主要反映出两种情形:

一是南半球与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北赤道与南赤道暖流

和高纬大洋西部的洋流分别是受中纬西风、低纬信风和

高纬极地东风吹拂而成,属风海流。二是风海流后,面

对流失区海水进行补偿的洋流为水平补偿流,中低纬大

通过绘制大洋环

流模式图,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

力、地理空间思

维能力、形象思

维能力和综合分

析加工地理信息

的能力,通过学

生绘图和读图,

使学生在绘图和

读图的过程中从

图上自主获取有

关洋流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能力

利用多媒体,加

强直观教学,使

学生在读图的过

程中从图上自主

获取有关洋流的

知识,培养学生

的观察分析能

力,发展形象思

【学生讨论归纳】【板书】

【教师总结】

【教师导学】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导学】

【学生讨论归纳】

【过渡】

【板书】

【教师导学】洋东西两侧的寒暖流应属此类。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热带

为中心的五个大洋环流系统)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

心的大洋环流系统(只有北半球两个))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我们从模式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在一个大洋上往往形成

四个大洋环流,即南北半球各一个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

大洋环流,南北半球各一个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

流。

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分析“大洋环流模式图”,从南北

半球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运动时

针方向、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两方面入手分析世界大

洋环流分布有什么特点?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世界洋流模式是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理想与现实是有

一定差距的。请大家对比两图,找出实际世界表层洋流

分布与世界洋流模式有哪些不同?

①南半球没有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洋

③北印度洋(由于面积小以及受南亚季风的影响)

上形成东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由于洋流的存在,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请大家阅读教材P63页“活动”,思考问题1、2、3、4

分别说明了什么?

维能力。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北逆南顺

东暖西寒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

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影

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

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

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

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再

如,我国东南部降水之所以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日

本暖流或台湾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墨西哥湾暖流每

年供给北欧海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在每厘米长的海岸

线上得到600吨煤燃烧的能量。这就使得欧洲的西部

和北部的平均温度比其他同纬度地区高出16~2

0℃,甚至北极圈内的海港冬季也不结冰。俄罗斯的摩

尔曼斯克就是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那里因受北大西

洋暖流的恩泽,港湾终年不冻,成为俄罗斯北洋舰队和

渔业、海运基地。当西北欧大陆上生长着苍翠森林时,

同纬度的格陵兰岛却为巨厚冰雪所覆盖的冰原。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

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旧金山春、夏多雾,伦敦之所以会成为有名的雾都,

都与洋流有关(因其附近是广大的上升流海域。)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

影响是形成渔场。全球四大渔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

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另一类是分布在上升补偿流的地

方(秘鲁渔场)。因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都能把营养

盐类带至表层。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

上下翻腾,于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这就

形成了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

汇的海区,它们是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渔场(英国)、

纽芬兰渔场(加拿大)。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例如,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

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次年夏季反航,

就是充分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再例如,美国爱克松

公司在海洋气象局的帮助下利用湾流助航,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海洋气象局把通过人造卫星测得的湾流路线、

流速主轴位置等资料提供给该公司。在1975年,该公司

的六艘船根据所获资料,在湾流最大流速区域向北航行;

返航时则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全年节

约燃料油12500多桶,资金36万美元。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

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

引导学生进行探

归纳总结,帮助

学生完成“由感

性到理性,由具

体到抽象,由生

动直观到形象思

维”的过程,使

掌握知识与发展

智力相统一,教

师主导与学生主

体相统一,体现

直现性和启发性

原则

【板书】【引申思考】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

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这样,别的海域也可能

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请同学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旅游鞋为什么会“失

而复得”?

1990年5月的一天,在美国华盛顿州海滩漫步的人

们突然发现,成千上万种颜色和尺码的运动鞋向岸边漂

流过来。人们带着满腹疑惑,收集起这些湿透了的鞋子,

并猜测这些运动鞋来自何方。原来有一艘韩国的货轮在

太平洋遭遇风暴,货轮上的集装箱遭到损坏,集装箱中

成千上万的运动鞋散落到了太平洋里。这些运动鞋为海

洋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资料。他们从这些鞋子

的漂流中,推断出了太平洋中海水运动的路径和速度。

研究者又根据推断资料做了一个计算机模型,用以推测

更多的运动鞋到达岸边的时间和

地点。正如模型所预测的,运动鞋被冲到了美国的俄勒

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加拿大。这个模型同时也预测到

这些运动鞋将向西横穿太平洋,到达夏威夷,那些没有

下沉的鞋子还会漂回到韩国。通过生动具体的

事例,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运用知识

的迁移能力和读

图分析能力,体

现教学的直观性

原则

补充材料:

一、台风的危害

(l)暴雨灾害:在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可出现过于集中和较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江河陡涨,甚至导致河堤溃决,水库垮坝;公路、铁路、桥梁被冲毁;农田被淹,作物倒伏,酿成灾难。因此,台风所到之处,将会给人民造成巨大灾害。

(2)狂风灾害:由于台风中心气压很低,台风环流圈内的气压梯度较大,在台风中心附近,风力相当强劲。登陆我国的台风、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风力均在8~12级以上。极端最大风速有时可达70米/秒左右。台风中心附近的狂风及其引起的巨浪,对海上和沿海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物及海上船只有极严重的破坏作用。

(3)台风风暴潮灾害:登陆台风如遇上农历每月初三或十八前后两次天文大潮期,则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例如:1922年8月一次强台风在汕头登陆,风力12级,海水涌灌,房屋倒塌,造成6万多人死亡的悲惨情景。台风风暴潮引起的灾害在历史上更惨。清光绪三十六年(1896年)6月,上海市所属的宝山、嘉定、崇明、吴淞及川沙等地遭台风海潮袭击,海潮涌入陆地,水面高出城垣丈许,深没海塘千丈,淹死者共10万人。

但是,台风也可缓解长江下游地区干旱,通常在梅雨结束后,进入盛夏伏旱时期,高温少雨,干旱发展迅速,十天或半个月不下雨即可出现旱象。在这个时期,若有台风登陆带来大量降水,则可使干旱缓解,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且对水库蓄水也非常有利。

二、厄尔尼诺现象

在全球范围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在太平洋东部,受洋流和信风的影响,东部海区的海水随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大洋东部有上升流补偿,表现为东部海区的水温低,西部太平洋地区水温高。而当厄尔尼诺爆发时,由于暖流的异常增温,使信风削弱,甚至消失,致使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停止,经长时间积累,致使水温变高,形成反常现象,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海水温度反常,气流运动相反,降水发生变化,全球气候表现异常。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温度升高,渔获量减产,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死亡,污染海域;沿海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而纷纷逃离;更为严重的是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使赤道东太平洋沿岸降水骤增,洪水泛滥;太平洋西侧的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持续干旱,并引发森林大火,整个非洲更是干旱异常;我国也受其影响。表现在: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对于厄尔尼诺,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活动规律,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因此,我们应积极关注,实行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海洋与大气监测网,把损失降到最低。

八、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4)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2课时)

二、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 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精校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这就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边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共有五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网络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2.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P77页,并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课件展示:

高中地理锋面系统与天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1)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四课时。 (2)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说明锋面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的影响。为学气候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类型 ②阅读简易天气图,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图 ③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锋的特点,画出示意图(冷锋、暖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②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冷暖锋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理由: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2)难点: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 理由: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虽然此节内容贴近生活,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大气冷而重下沉、暖而轻上升”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要理解概念本质。高一年级的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差,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比较难理解。教师应该通过动画演示等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加形象的画面。 应对方案: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亲历天气系统对天气影响,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采用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2、学法: (1)自主探究的学习法 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预习,自我总结,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 亿光年。 2.天体: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比较项 目 自转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呈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为150/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产生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左减右加)注意画数轴解决 区时的计算: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几个小时,左减右加。若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个时区序号之差。若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时区序号之和。注意画数轴解决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右向左跨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左向右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o26′。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赤道上的点任何时候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此日全 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当有太阳直射的时候)。

锋面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锋与天气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 教 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 1.要求 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解读,本课时承载以下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知道气团的定义,理解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和天气特点,理解冷锋暖锋以准静止锋的定义;掌握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阴晴状况、气压状况、气温状况,掌握我国四个主要的准静止锋的分布和锋面天气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学生会运用锋面的知识分析一些天气情况。 2.解读课标 分析这两条课标,从四个动词“知道、理解、掌握、运用”把握其包含的具体要求有三个:首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关键词语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气团的特点以及锋的定义;其次,掌握锋面过境三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状况,学会结合已学知识从气温、气压以及阴晴状况等三面多角度思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天气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求活学活用。 【教材分析】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锋面系统又是本节《常见天气系统》中学习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锋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关注天气变化。 常见天 气 系 锋 气 旋 与 反 气 旋 冷 锋 暖 锋 准 静 止 锋 理 论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高一学生还未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锋面过境对天气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在生活中对常见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对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天气形势的发展了解不多,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习本知识点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团的概念及其性质;锋的概念及其分类。 (2)使学生通过锋面图学会判断锋的类型,学会分析锋面过镜的天气变化。 (3)能简单判断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意图的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研读案例、分组讨论等活动,归纳阅读和简单分析锋面系统图的方法,归纳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通过学习锋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技能、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正确的理论解释一些天气现象,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暖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锋面过境三个阶段的天气变化。 (2)冷暖锋的判别方法。 【课型】综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板图 【教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讲课稿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

《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 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 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 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法 2、分组讨论作图法 3、问题探究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_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 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 000~6 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或“V”型)。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规律总结】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考试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锋面与天气教案

第1 课时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 收集1—2 条天气谚语) 导入新课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 天的天气如何?生(据现实情况回答) 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生(据实际情况回答)师天气现象是我 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 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 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 的天气系统” 。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课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 。 (板书)一、锋与天气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 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 内部的一致性;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大范(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师冷暖气 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 生不能。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 团,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 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 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 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 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生不会。 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动画演示)锋面 附近天气 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 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