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的源头课堂笔记

姓名:蒋小慧班级:2012级英语4班学号:201203010409

第一课东方的遗产

古代近东地区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最早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新月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世界的粮仓。

一、苏美尔文明

最早居民: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苏美尔城邦,第一个文明,城市文明,处两河流域,悲观主义心态。

苏美尔人贡献:

a.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为学习写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了培养书吏的学校;

b. 车轮;

c. 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国王,第六代国王,国力强盛,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其传世功劳即编制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世界历史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刑法,民法等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

二、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1.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当时著名良港和工商业中心,海上民族

贡献:a.商业精神,垄断地中海贸易,进行殖民活动。

b.拼音字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影响,结合自己实际经验创造出22个辅音字母,是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的源头。

2.希伯来文明

使用闪米特语

十诫前四条一神崇拜,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后六条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十诫意义:希伯来人在宗教上的一次改革运动,奠定了犹太教的基础,强调了对耶和华的绝对信仰,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其为契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西方热的思维方式。

犹太教它的出现时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四节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之一

犹太教四个基本特征: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上帝的选民”的思想;救世主信仰“弥赛亚”。

三、埃及文明

西方历史源头之一,处尼罗河流域,埃及人歌颂尼罗河,与悲观主义心态相反。

埃及政治发展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埃及文学:

1.建筑方面,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象征,有三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2.象形文字,书写材料为埃及纸草,即埃及特产植物,纸莎草。

3.木乃伊的制作

第二课希腊文明的兴起

一、爱琴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可在古希腊找到痕迹。

早期文明叫爱琴海文明,是航海民族。

《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在19世纪被证实爱琴文明的存在,爱琴海文明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和大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

19世纪的考古:1.亨利·谢里曼(德国)发掘特洛伊城(小亚细亚)、迈锡尼城

2.伊文思(英国)发掘米诺斯王宫(克里特岛)

二、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追求人格的完美;《奥德赛》

三、古风时代

西希阿德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进步:1.铁器的普遍使用;2.海外殖民;3.文字的重新出现。

第三课希腊城邦的建立与城邦民主制

一、斯巴达城邦——寡头专制的政治政体,军事化国家,农业立国

军事化城邦表现:1.优生;2.军事化的公民生活;3.“斯巴达式的教育”

二、雅典城邦——城邦民主制

1.早期雅典及贵族体制—(雅典国家的奠基者)提修斯改革证明当时雅典在阶级分化的基础上,开始由部落联盟走向了国家。

2.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为后来城邦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基点: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力求稳健,避免采取过激的方式。

改革内容: a. 颁布“解负令”; b. 不以出身而以财产划分等级;

c. 恢复公民大会,建立400人会议;

d. 经济改革。

3.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4.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保障了民主,为雅典民主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内容:a. 建立十个区域性选区,取代传统的血缘部落;b. 设立500人会议,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c.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战役

a.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至前499年):“马拉松长跑”典故—19世纪末,马拉松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

动会的项目之一。 b. 温泉关战役(前480年) c. 萨拉米海战(前480年)

5.雅典民主政治的全胜—“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61年至前429年)

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不同:a. 直接民主;b. 政府官员的权利受到限制;c. 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

缺陷: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奴隶,妇女都被排斥在外。

第四课古代希腊的文化

一、神话、宗教

神(与人类同行同性):掌管雷电等天神主神宙斯,掌管婚姻生育的天后赫拉,智慧之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蒂黛,海神波赛冬,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奥运会就是从每四年祭祀宙斯演变过来的。

二、戏剧

露天剧场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里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三、建筑与雕塑

1.神庙建筑:方顶柱式结构,长方形的神庙殿堂,四周高大的圆柱柱廊

希腊圆柱的三种柱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2.雕塑艺术

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观念

体态健美,比例匀称的人体雕像《海神波塞冬》《掷铁饼者》《雅典娜》

宙斯神像和神殿—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四、哲学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拥护贵族统治。

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年~348年):哲学思想:“理想论”,政治思想学说:“理想国”,雅典城郊创办学园。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四、历史

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西方历史学之父,第一位把史学从文学中剥离出来。

著作:《历史》,史料取舍尽量避免用神意去解释历史的事件

修昔底德:《波罗奔尼撒战争史》,客观记述历史,反应其严谨的修学态度。

第五课希腊化时代

时间:公元前334年~前30年,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始于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罗马的东侵。

一、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改革,马其顿成为强国。

二、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前323年在位)

1.亚历山大建立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版图为西起希腊,东抵印度河,南括埃及,北至中亚的伊朗高原。

2.统治方法:a.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任用当地的人为官。b. 联姻政策。c. 移民政策。

3.亚历山大去世,部将争斗,帝国一分为三个希腊化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赛琉西亚王国,其都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三、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1.特点

a.文化中心出现东移;

b.最大的希腊文化中心移至东方的一些大都市,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咿呀的安条克等;

c.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成为希腊化时代的文献中心。

2.哲学

a.犬儒学派:安提斯泰尼(约公元前445~前365年)、第欧根尼斯(?~前320)—名言“像狗一样生活”

b.斯多葛学派:芝诺(公元前335~前263年)—主张禁欲,重视德行,依据“宇宙精神”的原则。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3.科学

a.科学发展的原因:希腊城邦时代的思想基础;近东的资料;王国政府的财力支持。

b.几何学: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前275年)—《几何原本》最早引入中国的西方名著之一。

c.阿基米德:最伟大的科学家,计算圆周率,物理学力学,流体力学的奠基者,阿基米德定律。

4.建筑和雕塑

a.亚历山大灯塔,约122米高,约建于公元前270年

b.罗得岛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公元前282年完工。二者都为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c.胜利女神尼凯

d.“断臂维纳斯”,又名“米洛斯的阿芙罗狄黛”,1820年出土于希腊米洛斯岛,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世界最富盛名的雕像。

第六课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古代罗马史的舞台——地中海世界

一、罗马城的建立

罗马城的传说:罗慕洛斯,勒莫斯

罗马城源于若干部落的联合,即所谓的“七丘同盟”

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罗慕洛斯建城至公元前510年。

公元前510年,罗马贵族建立了共和国就,开始共和时代,结束了王政时代,直至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二、罗马共和国

共和制度(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执政官,百人团大会,元老院,贵族共和

早期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有两条平行的主线:内部为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外部为不断向外进行扩张。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通过撤离的方式;

成果:1.产生保民官(行使否决权);2.制成《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为传统的习惯法汇编,按律量刑,有据有依,对罗马法体系乃至近代欧洲法学产生重大影响;4.赋以平民大会以公民大会的权利。

三、罗马的扩张

三部分:

1.统一意大利半岛

胜战原因:优越的军事组织;公民兵为自身利益,舍生忘死,为国家利益奋勇作战;军事组织严谨,装备先进,军纪严格,技术高;奖惩分明。

2征服西地中海地区

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战三次),100多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出现

3.希腊化地区,三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东地中海地区

罗马扩张的后果

1.奴隶制的发展,奴隶没有人格,为奴隶主财产;

2.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一方面安置军事性移民,另一方面化作国家共有地,大军官侵吞

3.奴隶与奴隶主矛盾激化

四、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衰亡

1,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至前71年)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2.格拉古兄弟改革:主张限制贵族元老使用公共土地,把公共土地分给缺地农民耕用,把国家粮食低价卖给城市居民。结果失败说明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政治冲突逐渐演变为武力冲突。

3.军事独裁的建立

马略(公元前157~前86年)的军事改革:主张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大大解决兵源不足的情况,募兵制为今后军事独裁奠定基础。

苏拉的军事独裁(第一个独裁),凯撒的独裁(与庞培,克苏拉结成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最后凯撒成为君主,罗马名存实亡。

第七课罗马帝国的建立

一罗马共和国的覆灭

1.凯撒之死(公元前44年)

2.屋大维的崛起(公元前63~公元14年):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

二、罗马帝制的确立

1.吸收凯撒之死的教训,屋大维自称“第一公民”、“首席元老”或“元首”,表面维持共和国的形式,实际包揽大权,呗元老院称为“奥古斯都”,即至尊,神圣。公元前27年,罗马帝制正式建立,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元首政治”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

2.屋大维为我的帝国采取的措施:

a. 防止内战发生,改组军队;

b. 消除社会动乱因素,通过“面包和竞技场”收买罗马平民;

c. 推进罗马城市的建设;

d. 美化市容;争取意大利同盟者的支持,得到安全保障;

e. 缓和对行省的政策,减轻行省人民的痛苦。其措施是罗马摆脱了共和国晚期动荡局面。

3.公元14年8月19 日,屋大维在南巡中逝世,成为奥古斯都月。

三、罗马和平时期

时间:公元14年~公元180年,罗马政治独立,经济繁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1.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尼禄(公元54~68年在位),公元64年,罗马大火事件,尼禄实行暴政,元老不得不将其作为国家公敌。

2. 弗拉维王朝(69~96年)

镇压犹太人起义;公元70年,“犹太人离散”时期,犹太人失去祖国,流离失所。

3. 五贤帝统治时期(96~180年)

尼尔瓦(96~98年),开创过继制度,延续到公元180年;图拉真(98~117年);哈德良(117~138年),哈德良长城;安敦尼·比阿(138~161年);马可·奥勒略(161~180年),五贤帝时期是罗马帝国统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4. “罗马和平”的成就

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繁荣稳定和平的大帝国,其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罗马在地中海,以及莱茵河多瑙河以西,包括大不列颠在内的西北欧的广大地区里面建立了和平与秩序。

b. 把公民权普及到各个行省,解决了在共和国时期狭隘的城邦观念所造成的罗马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区人民之间的界限和矛盾,建立了一个真正地消除了地域障碍和民族障碍的世界大共同体,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大奇迹。

c. 罗马为了适应对外军事作战的需要修建了罗马公路网,俗称罗马大道,是当时最先进的公路体系。

d. 把城市建设推广带广泛地区,如法国古罗马水道桥—嘉赫桥,其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英国的巴斯,罗马式城市。

四、罗马帝国的衰亡

1. 三世纪的危机:政局动荡与离心倾向:内战王位的争夺;蛮族的威胁。公元235~285年,罗马帝国最动荡的时期,中央集权衰弱,各级官吏腐败成风,政治危机加剧,无政府状态严重。

2. 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度过三世纪危机。

改革内容:a. 公开的帝制;b. 干预经济生活;c. 把帝国分为东西两部;d. 加强宗教。

3. 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再次混乱,蛮族入侵。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首次攻陷罗马,在高卢建立西哥特王国;公元455年,日耳曼蛮族汪达尔人再次攻陷罗马;公元476年,西罗马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这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最后覆灭,从此西欧社会开始跨入封建制时代。

第八课罗马的社会与文化

一、宗教

1. 多神崇拜,深受希腊的影响,希腊化,主要神祇地位逐渐与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相融合,对应如下:主神朱庇特—宙斯天后朱诺—赫拉智慧女神米涅瓦—雅典娜战神马尔斯—阿瑞斯大力神赫丘利斯—赫拉克利斯美神维纳斯—阿芙洛蒂黛商旅之神墨丘利—赫尔梅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尼凯

金星:维纳斯木星:朱庇特水星:墨丘利火星:马尔斯土星:萨图恩(农神)

2. 希腊宗教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而罗马宗教特点在于其的政治性,服务于政治生活的需要,重视宗教仪礼的形式

二、语言和文学

1. 拉丁字母,对后来欧洲各天主教民族文字的形成和产生发生重要影响,拉丁字母传播与基督教传播密不可分,是罗马度外进行扩张时,思想政治统一的工具。从罗马时代直到近代的漫长岁月中,拉丁语一直是西欧正式的官方语言。

2. 屋大维时代的文学繁荣,罗马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罗马文学发展到顶峰

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贺拉斯的田园诗,奥维德的情诗

三、历史学

波利比阿(公元前204~前122年)的《通史》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罗马史》

塔西佗(公元55~120年)的《编年史》和《日耳曼尼亚志》

四、建筑

1. 罗马两个世纪的和平时期,建筑发展最繁荣

2. 典型建筑:古罗马兽场,万神殿(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罗马穹顶技术最高代表,图拉真纪功柱及其柱身浮雕,罗马浴场,罗马剧院—马采鲁斯剧场,罗马大角斗场,凯旋门(拱券,最大区别),罗马水道桥

3. 五种罗马柱式:塔斯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柯林斯柱式;组合柱式。

古希腊最杰出建筑是神庙,古罗马是广场,剧院,竞技场,桥梁,浴场,疏水道等,为人的物质或者精神服务的,体现罗马人务实的民族特点。

4. 意义:对欧洲建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也受到其影响,如武汉大学建筑。

五、罗马法

1. 定义: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十二铜表发》(公元前449年),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査士丁尼一世达到鼎盛,编纂由四部法律构成的《民法大全》,即《査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査士丁尼新律》。《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2. 罗马法意义:罗马法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经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里面所体现的一些原则,比如人人平等的原则,公平至上的法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近代法律文件,比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以及包括中国实行的《民法通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两大法律体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也叫罗马法系。罗马法对后世的法学思想,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影响,其里面的原则和制度都被后来采用。比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的原则,遗嘱自由的原则,不告不理的原则等等都源自罗马法。

六、基督教

产生在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世纪初的地中海东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亚西部。

1.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产生于下层犹太人中,相传为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基督教信仰上帝,重逢耶稣为“救世主”,即“弥赛亚”,希腊语称“基督Christ”

2.圣保罗的贡献:提出耶稣就是救世主;将基督教变成普世的宗教。

3.基督教经典:《圣经》,其包括《旧约》、《新约》两部

4.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合法化的相关背景:a. 传播范围的扩大,信众人数的增加,社会势力的上升;b. 社会构成的变化;

c. 教义的变化:从主张平等博爱,财产公有,互助合作,到倡导劝人驯服,爱仇如己,忍受现实苦难,即从反抗的倾向转为容忍的色彩;

d. 罗马面对各种内外交困局势,改变对基督教的政策,由镇压,迫害转为扶植利用。

基督教合法化:313年,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宽容赦令》(《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基督教取得独尊地位,完成了与帝国政权结合。

第九课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1.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王国的相继崛起,西欧开始步入封建时代,此时的西欧经济上以封建庄园制为主,政治上长期处在王权羸弱,分裂割据的状态。

2. 形成原因:a. 西罗马帝国奴隶主解体,孕育着新的封建关系的萌芽。b. 日耳曼人所固有的元首社会组

织开始瓦解,酝酿着向阶级社会过渡。c. 民族大迁徙。

一、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公元3~5世纪,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大冲击

·日耳曼人: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记》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公元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游牧狩猎为主走向定居,土地公共;军事民主制阶段。

·日耳曼人入侵的后果:a. 改绘了当时西欧的政治地图,重组了民族格局;b. 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c. 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破坏;d. 罗马的封建制因素与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结合,最终导致了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

·日耳曼人的特点:a. 没有国家观念、行政管理机构;法律监督,神裁法;c. 自然经济;d. 日耳曼征服者在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罗马文明的影响。e. 皈依罗马天主教,反映了当时蛮族罗马化的倾向。

二、法兰克王国

1. 墨洛温王朝(481~751年):496年克洛维正式皈依了罗马教会,日耳曼因素与罗马人结合的起点。

2.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的采邑制的改革:懒王把治理国家,领兵作战等交给宫相管理;采邑即“承担义务的封地”意思,采邑制改革即将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给参战的将士,条件是为中央集权服军役。这就在封主和封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 加洛林王朝(751~843年):丕平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754年)

4. 查理大帝(768~814年):丕平的儿子查理就位时期,查理帝国时期,法兰克王国达到全胜时期。其全力支持罗马教廷,巩固其的地位。

查理帝国分裂(843年):查理三个孙子达成《凡尔赛条约》,查理帝国一分为三。

三、封建制度与封建庄园经济

A. 封建制度

1. 封建制度原因:国家内忧外患的结果,内战不断,外侵来袭

2. 封建制度是一土地占有权和人身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关系中封臣从君主得到一块土地,同时向君主履行一定义务。

3. 封建制度两大源头: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

发展线索:封臣制度;采邑制度,终身占有,不是世袭;查理·马特军事改革,采邑制度普及;重装骑兵,全身盔甲;世袭采邑;统治权(司法权)与土地所有权的结合,即领土权。

4.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封臣与封君的关系。

5.到11世纪以后,形成封建法规和骑士精神(忠勇,侠义,尊重妇女,保护基督教)

B. 封建庄园经济

6. 庄园制度:封建庄园式整个西欧封建时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国王,贵族和教会史庄园的领主。

7. 庄园组织

a. 特点:经济上自给自足,处盐铁之外,所有都可以在庄园里自己生产,社会生活史昂自给自足。

b. 庄园耕地分为三部分:领土的自营地,农奴的份地和自由佃农的份地。

c. 农奴的特点:没有人身自由,要履行服劳役、捐税,使用税的义务,而且领主有责任保护农奴。

8. 封建庄园是一种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和宗教上大体独立的社会实体。

第十课西欧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上)

一、经济复兴

1. 农业革命:中世纪经济发达地区在西北欧,是个发展农业。工具有重犁,风磨,水磨,大大提高耕地面积,劳动效率以及劳动力生产水平。

中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农业发明:日耳曼人发明三田制,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2. 贸易复兴

两大贸易区:南部一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主的地中海贸易区,北部以佛兰德尔的布鲁

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贸易区,定期市集,最著名的的香槟市集。

二、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1. 起源

三个途径:a. 罗马古城;b. 中世纪军事城堡;c. 商业中心,如威尼斯

2. 城市自治:自治是西欧城市的重要特征。获得自治途径的又很多种,赎买,武装,斗争。

a. 中世纪城市可以分为:城市国家;自治国家;自由城市。

b. 意义:城市的复兴给西欧的封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西欧的社会关系,为西欧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城市兴起的意义

a. 促进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商品化;

b. 导致了农奴制的瓦解;

c. 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

三、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

1. 大概:11世纪末起,在罗马教廷的倡导下,西欧教俗封建主及大商人组成联军,以向进犯“圣地”的伊斯兰教徒展开“圣战”的名义,对地中海东部地区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2. 各个阶层参加东征的动因

a. 教会:收复“圣地”;

b. 封建领主和骑士们:夺取土地和财富;

c. 普通基督教徒:宗教信仰,教会允诺的利益;

d. 商人:扩大商业利益。

3. 直接导火线:1095年罗马乌尔班二世召开克勒芒宗教会议,召开拯救圣城。

4.十字东征的过程(1096~1270年)

a. 第一、二、三次东征的目标是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

b. 第四次东征的目标是拜占庭帝国;

c. 第五、六、七次东征的目标是埃及;

d. 第八次东征的目标是突尼斯。

5. 十字军东征的后果与影响

a. 侵略战争的性质;

b. 消极影响:是东方的物质文明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积极影响:客观上一野蛮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 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十一课西欧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下)

一.封建国家的形成

1. 法国

由西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

a. 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期,法国中央集权的加强,采取联姻、作战的方式在北方开疆拓土,利用英国矛盾,击败英国。

b.“阿维农之囚”(1305~1377年):克雷芒五世迁教廷制阿维农。

c. 腓力四世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新的高度。

·1320年,为争取法国国民的支持,腓力四世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三个等级为教会上层人士、世俗贵族和市层上层代表,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在路易十四时期达到鼎盛,奠定了法国的君主专制。

·1789年5月最后一次“三级会议”召开。

2. 英国

a. 诺曼征服(1066年)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过程。

威廉一世加强王权:a. 土地分封,威廉实际上成为了英格兰最高土地的所有者;

b. 进行地产大清查,制定《土地赋役查簿》,作为国王征收税据的依据;

c. 保留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郡制。

b. 普通法—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一步。基本内容是司法判决案列,受到传统习俗,罗马法,宗教法的影响,又自成体系。

c. 《大宪章》的签订与议会的召开

·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其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大宪章》以法律约束王权,对维护封建秩序有积极作用;保障市民的商业权利,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宪章》规定,未经“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封臣额外征税,这项规定促进了会议的产生。

d. 英国议会的开端

·1265年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全国性大会,英国会议的起源,标志着由传统的贵族会议向的等级会议的转变。

·1295年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d. 英国议会政治的发展

a. 最初为监督《大宪章》和保障贵族、骑士、市民权益的政治机构,后权限逐渐扩大;

b. 1297年获得批准征税的权利;

c. 14世纪初获得颁布法律和审理政治案件的权利;

d. 1343年,议会形成两院制,其中上院有贵族代表组成,下院有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

e. 国王的权利是有限的,有限君主制的类型,国王受到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其一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是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是国王必须按照法律来掌管行政。

d. 经过内战和光荣革命后,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 德国

·又东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中世纪的德国没有出现强大的中央集权,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康拉德—德国的第一位君主

·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1077年,“卡诺莎觐见”

·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

·伏尔泰嘲讽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二、西欧中世纪文化

1. 12、13世纪文化的复兴

·在中世纪完成系统化的罗马法的英国普通法,成为日后欧美法律体系的两大主要来源;

·引荐阿拉伯文化,并将不少阿拉伯文的古希腊典籍转译成拉丁文,传入西欧;

·学校增设法学,医学等课程。

2. 中世纪大学的建立

·法国巴黎大学—欧洲最早的大学,12世纪出现,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并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出现相对晚。

·世俗学校的兴起:相对独立性。

3. 文学

·中世纪文学有两种:早期的拉丁文学,后期的方言文学。

·早期的文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用拉丁语创作。

·在11世纪到13世纪以后,方言文学兴起:英雄史诗、宫廷抒情诗、骑士传奇和寓言。

·法国的《罗兰之歌》、德意志的《尼贝龙根之歌》、英国的《亚瑟王传奇》

4. 建筑:罗马式,哥特式

·罗马式教堂(早期9~12世纪):穹顶,厚壁,窄窗,圆柱,内部光线黯淡,如法国的普瓦提埃教堂、德意志的奥尔姆斯教堂,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

·哥特式教堂(12~15世纪),它是中世纪全盛时期的典型建筑,特点是高直尖,体现对天国的向往,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法国斯特拉斯城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德国的科隆教堂,法国兰斯教堂,英国议会大楼。

第十二课拜占庭文明

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1. 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查士丁尼贡献:《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查士丁尼新律》构成。

2. 拜占庭帝国的危机与衰亡

查士丁尼去世后,政变频繁,外敌入侵。

7世纪,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在近东兴起,拜占庭帝国成为目标。

拜占庭海军的“希腊火”击败阿拉伯人。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来自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兄弟洗劫君士坦丁堡。

1261年,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二、东正教及其传播

1. 东西教派分裂:东派教会流行与东地中海沿岸希腊语地区,西派教会则以拉丁语为主导;东派教会一基督教“正统”下个标榜,习称东正教,罗马教会则称天主教,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公教。

2. 东正教向东欧的传布

·拜占庭教士西里尔(827~869年)创制西里尔字母,它是现代的俄语,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的基础,是斯拉夫各民族文字的起源。

·865年,保加利亚鲍里斯一世宣布以东正教为国教。他与其子西蒙是最早推动斯拉夫人接受拜占庭文化的保加利亚君主,开启了斯拉夫民族文明化的进程。保加利亚成为传播拜占庭文化的中心。

3. 俄罗斯人接受东正教

弗拉基米尔选择东正教的原因:在拜占庭帝国,东正教会是受到世俗王权控制的。

三、拜占庭文化

1. 建筑

代表:(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莫斯科的圣华西里大教堂、圣彼得堡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2. 镶嵌画装饰艺术

在拜占庭帝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角一般以宗教人物为主

杰作代表:《皇帝查士丁尼与随从》、《皇后狄奥多拉与侍女》

意义:在西方历史上,拜占庭文明起到了承上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首先,拜占庭帝国的存在抵挡住了伊斯兰教徒以及中亚游牧部落的入侵,保卫了西方文明的独立性;第二,拜占庭帝国没有遭受到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他保留了大量希腊罗马的文化珍品,而且,拜占庭学者大量抄录古代希腊罗马学术著作使其流传下来。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篇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 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 (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可以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 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Ⅰ(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Ⅰ(v+m)≠Ⅱc,则第Ⅱ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同时,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就会有一部分不能全部实现,会给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造成困难。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第Ⅰ部类来看,如果Ⅰ(v+m)=Ⅱc,则第Ⅰ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体会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更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而对于学习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这门学科本身,而是自己。如果总是告诉自己难、难、难,你就越会觉得难,但如果告诉自己很简单,并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觉得很简单,反而觉得学习成了一个享受的过程。这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也深有体会。 刚开始学习时老师就说过,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来自于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解答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例如GDP、价格歧视、成本分析等等。随着对经济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听新闻和读报纸时,你将对当前的时事有更深的理解。面临经济决策时,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正在学习的经济学。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每个人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认为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每个星期一次经济学课,一次是三个课时,也就是135分钟,所以一节课的强度很大,如果落下一次,而你想自己在课堂下补回来的话,13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 其次,学习贵在理解。上课仔细听讲是一个关键,不要试图写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听讲比记笔记更重要,理解在心里比在笔记本上茫然地记下一堆更实际。 而且,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经济学的名词定义比较多,理解并熟记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就比较方便,不必在遇到某个不知道的名词的时候把时间浪费在翻笔记上。能预习明天的内容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我们往往学了就过去了,导致基础不扎实,经济学的框架还没建好就想建房,最后松松垮垮什么也没掌握。要想薄发首先就得厚积。 就学习的内容而言,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与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刚开始以为是一个偏文的学科,然而不全是。首先要想学好经济学,就要有很好的数理修养;其次不仅要求理解,很多概念都必须熟记;还有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加强理解;端正学习态度这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这个学科综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也要特殊对待。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体会最深的就是结合图表学习。举个例子“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用文字表达: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用图表表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 BY Clark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Economies of Scale,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本章结构 ?本章简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与贸易 ?倾销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小结 ?本章简介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贸易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产品的回报 ?两个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贸易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倾销模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贸易模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 –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现实中,许多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即具有递增的产品回报) –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效率越高。 ?在规模经济下: –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 –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表6-1: 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可以是: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小厂商构成,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的规模。 ?大厂商对小厂商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两种规模经济形式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不完全竞争理论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 (10)

第十一单元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 第3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主干知识梳理】 1.小国寡民新兴工商业者阶层 3.陶片放逐法成年男性公民观剧津贴黄金时代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之一,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则会延缓社会的发展。 考点二 1.(1)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法律至上。 (2)古代雅典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制和任期制,这些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直接民主政治、抽签与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陶片放逐法”等忽视参政者的素质导致权力滥用、误用;城邦利益至上的观念造成对个体权利的忽视;缺乏对公民大会等多数权力的有效监督。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B[解析]本题以雅典注重公民谈话、辩论的能力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解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关键信息是雅典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在大型集会上发表个人主张,赢得民众支持,这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是公民参政议政活跃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错在“必须”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在“危机”,材料本身无法体现;D项错在“内乱”,材料无法体现。 考题2D[解析]本题以僭主的出现和结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僭主是在破坏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产生的,最终遭受流放等惩罚,表明古代雅典社会主流思想仍是民主政治,由此可知D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平民政治权利内容,故排除C项。 考题3D[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官员、陪审员和青年男子宣誓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古代雅典官员、陪审员就职前宣誓的目的是限制权力滥用、防止官员腐败,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体现了培养其权利观念,故A、B、C三项未反映题干材料的全部主旨,以偏概全,故排除;古代雅典的官员、陪审员就职前宣誓和成年男子参加宣誓仪式均是为了增强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考题4C[解析]本题以雅典的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未丧失其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中雅典政府有时用上述方式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这只是一种临时手段,并不能说明民众失去政治热情,故B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府有时让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在不能伤害公民的前提下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突出的是公民参政的义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考题5C[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雅典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只有一项法律规定,不能说明雅典法律的完备性,故排除A项;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与自杀无关,排除D项;雅典公民自杀必须先申请,说明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与法律尊重生命无关,排除B项,选C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经济增长 19.1复习笔记 一、经济增长的概述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 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1t Y -表示(1t -)时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y t y y g y ---=式中,y g 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1t y -表示(1t -)时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y t y y g y ---=式中,y g 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增长核算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学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区分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学者提出了如下生产方程: () ,,,,t t t t t t Y f K R N A S =其中,t Y 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t K 、t R 和t N 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t A 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变量t B 代表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 2.增长核算方程 假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1Y AK N αα -=借助于增长率的结论可得增长核算方程: ()1Y A X N g g ag a g =++-式中,Y g 总产出增长率;A g 技术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X g 资本增长率;N g 劳动增长率。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产出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加上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即: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一旦停止了增殖,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包括: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4.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4.1 复习笔记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如下:产品市场总产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不是相互独立的,即货币对经济非中性。 一、投资的决定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等只能视为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1.实际利率与投资 在决定投资量的诸因素中,实际利率是首要因素。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 2.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此投资就值得;否则,就不值得。 3.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其表达式为i=i(r)=e-dr,其中e为自发性投资量(又称自主投资,即利率即使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d表示投资量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r表示引致投资。 4.托宾的“q”说 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投资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也就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二、IS曲线 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情况。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IS曲线的推导 (1)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 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 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 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 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 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

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 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 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 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 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 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 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 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1 复习笔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 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所促成的,因此带有军事性质,可以看作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旦战争结束,各国战时对经济的管制便取消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大大下降。

(4)罗斯福新政 1929年至193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通过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调节和干预,以解决当时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经济走出危机。 (5)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大危机出现的种种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因而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 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了大量国有企业。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着货币流通,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 (2)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巨大经济力量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新的机制,即国家有计划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并存,互相结合,这是一般垄断阶段所没有的。 (3)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深入到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并且,国家建立了一套干预经济的制度和稳定的调节经济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 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 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 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 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 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 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 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 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1、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提出三个模型 第一、收入─支出模型(或曰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二、IS─LM模型 第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经济波动) 2、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三大理论 第一、通货膨胀理论 第二、就业理论(失业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3、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探讨两大政策 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 (注:课堂上不作统一讲解。) 五、GDP的概念及其理解 1、什么是GDP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 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新创造的价值。 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 第一、市场价值 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 第三、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 第四、时间和地域限制 3、与GDP有关的其他概念 第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是以基年(如某一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 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由于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的形成 当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1)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和资本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3.垄断的实质 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大大高于一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垄断在形成以后就成为自由竞争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 考点二: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见表7-1)★★★★ 表7-1 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点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见表7-2)★★★★★ 表7-2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考点四:垄断与竞争(见表7-3)★★★★

表7-3 垄断与竞争 考点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私人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私人垄断资本及其组织在急速发展中已经成为这个历史阶段上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支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要环节。

2.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金融寡头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3.资本输出(见表7-4) 表7-4 资本输出 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1)国际垄断同盟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立的国际性的联盟。国际垄断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11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1.1 复习笔记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二、不完全竞争 1.垄断与低效率 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如图11-1所示,在代表性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点上,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利润最大化产量q m上,价格P m高于边际成本MC,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价格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让消费者以低于垄断价格但大于边际成本的某种价格购买该单位产量,则垄断厂商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垄断厂商的利润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进一步提高。

图11-1 垄断和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q*的产量水平上达到。在q*的产出水平上,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即消费者为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愿意支付等于生产该额外产量的成本。此时,不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q*产量水平是垄断厂商与消费者协商的结果。事实上,垄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之间难以达成相互满意的一致意见,因而均衡产量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q*。 上述关于垄断情况的分析,也适用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等其他非完全竞争的情况。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而由于协议的各种困难,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便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均衡于低效率之中。 2.寻租理论

区域经济学 课堂笔记 全书梳理 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①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② 应用性 ③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1 内涵 ①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②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③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 结构,包含三要 素: 腹地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二)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① 0.45: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②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0.16 2004年:0.47 ③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6 区域经济政策 四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法 2 对比分析法 3 系统分析法 4 数量分析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