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武夷山文化7件事

讲武夷山文化7件事

讲武夷山文化7件事
讲武夷山文化7件事

武夷山文化7件事

武夷山《武夷识竹》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2:53

编导:王宝成摄像:孔祥军

大竹岚,武夷山的一个普通地名。在这两万多公顷的山间谷地上,长满了翠绿欲滴的毛竹。

还是绿!一望无际的绿!连四周的空气,也水灵灵

地仿佛轻轻一捏,就能挤出绿来……那一种空灵剔

透,那一种清幽绝俗,那数不清层次的绿光、绿彩

和绿意,这里,人成了绿囚。多美呀,绿囚!许多

到过大竹岚的人,都会发出相同的感叹。

毛竹生长迅速,三、五年工夫,就从才露尖尖角的竹笋长成十多米高的大竹。有人把竹子称为廉价木头,在武夷山的乡村城镇,人们扎筏编篓、建房造屋都离不开竹子。武夷山的竹子有近两百个品种,植物学家把它们归为十七个属,武夷山人根据自己的喜爱称呼这些竹子。惊蛰时长出竹笋的,叫作雷竹,竹竿金黄色的,就叫黄金竹,还有更多的是根据竹子的形状起的名字:佛肚竹、高节竹和双杆竹。

武夷山的竹子多,千百年来关于竹子的故事也很多。武夷山号称中国道家的第十六洞天,是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在武夷山景区,有一处称为毛竹洞的地方,传说就是神仙们聚会的场所。这里修竹茂密,溪水潺潺,浓密的翠竹遮住了丹崖下的洞口,确实是一处仙家修炼的去处。“洞里毛竹绿猗猗,枝干扶疏满洞垂。传是群仙游息地,蔽藏不许外人知。”这是宋朝人李纲游玩毛竹洞时所作的诗。在唐宋两代,由于毛竹洞的名气太大,文人们甚至把它当成

武夷山的代名词。

幔亭,位于九曲溪的下游,大王峰的北侧,这里曾是汉武帝派人祭祀武夷君的场所。传说秦始皇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武夷君与皇太姥在幔亭峰上设宴招待武夷山的乡民,为了便于乡民们往来,武夷君还在山峰上修建了彩虹桥,这便是武夷山盛传的幔亭招宴的故事。后来,因为一位年轻的村民对皇太姥傲慢无理,武夷君用手一挥,幔亭周围的毛竹上都生出了细小的毛刺,将幔亭团团围住,人如果被毛竹的毛刺刺中,就会中毒身亡。从此,幔亭脚下的刺毛竹,成为仙俗两界不可逾越的藩篱。

竹在武夷山是最普遍、最廉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直至今日,竹子在武夷山人的生活中依然处处可见。在喧闹的乡村集市上,到处都是竹子做成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用具。这些做工精细的竹帘、竹筷,它们的市场,远在大洋彼岸。武夷山的人们居有竹楼,用有竹桌、竹椅,至于其它用毛竹做成的东西,多得无法一一例举。

在武夷山,人们对竹子充满了感情。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子,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竹子。竹子甚至还维系着武夷山人的安危。这个村子叫坜屯,村外有一片一百来亩的毛竹林。两百多年前,附近的黄柏溪发大水,转眼之间,洪水就冲毁了村庄。大水过后,村民们自发地在村外的河滩地上,种上了毛竹,用竹子构筑了一道防洪的堤坝。为了保护这片毛竹林,乡亲们还商定了村规民约:谁要是砍了毛竹林里的毛竹,就罚他为全村每家每户磨上两块豆腐。一年,一位村民真的偷砍了村外的毛竹,被人查到后只能认罚,在村里的豆腐坊订了十几屉豆腐,送给每一户村民。从此,村外的毛竹林越长越旺,再也没有人偷砍那里的毛竹了。“砍毛竹,罚豆腐”的村规,从两百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

柴刀与竹竿的敲击,鸣响起原始的音乐节奏,时而迅疾,时而舒缓,时而迟疑,时而欢快,武夷山人也许就是通过这竹竿的敲击,向外界讲述着他们富有色彩的生活。

他叫张栋华,原来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后来不知不觉竟迷上了雕刻。张栋华不是武夷山人,不知道是武夷山的竹子还是武夷山的姑娘吸引住了他,张栋华留在了武夷山。后来,他到北京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从此搞起了竹刻。

中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历来就有竹、木、石、瓷四大雕艺的说法,竹刻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到明代时,竹子雕刻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精湛的竹刻艺术品。

武夷山漫山遍野长满了青青的的翠竹,其中适合雕刻的毛竹更为丰富。张栋华就是看上了这里的竹子资源,才一心搞起了竹子雕刻。竹子的材质比木头硬,比陶瓷和石头要软,但

是竹子的纤维粗,又受到圆形竹竿的限制,雕刻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张栋华对竹雕的内容、形式精心选择和构思,在每一片竹子上面,他都要追求一种创作上的新意,追求作品的文化内涵。从1999年开始,张栋华的竹刻作品在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上,连续三届获得了金奖。他还多次参加新加坡、日本、香港的展出。2001年,张栋华在泰国曼谷举办了个人竹刻艺术展,这是中国竹刻艺术家首次在国外举办的个人作品展。开展当天,20多件竹刻作品就被收藏家抢购。

张栋华的作品博采众长,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的作品融中国传统诗、书、画、印为一体,以历代的法帖和山水、花鸟画为题材,即古雅精致,又清新时尚。

每年的冬季,张栋华都要亲自进山寻找适于雕刻的陈年老竹,砍伐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蒸煮,整形阴干,再根据竹子的形状和材质,破成不同的竹块,经过抛光、雕刻、浸漆等十几道工序,最后才形成一件竹刻作品。

多年与竹子打交道,他已经养成了爱竹、种竹的习惯。张栋华的工作室叫赋竹居,这是一栋三层的小楼,楼下就是他的工作间和竹刻作坊。小楼周围,种了几十丛他从山上移栽的竹子,窗前屋后拥绿抱翠,颇有几分“乡居偏隅竹为邻”的诗意。

张栋华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张筱惜,一个叫张筱之,中间都有一个筱字,也就是小竹子的意思。据张栋华讲,当时给第一个女儿起名字时,还没有想到从事竹刻,也许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吧,自从有了个叫小竹子的女儿以后,他才一天天痴迷上了竹子雕刻。

现在,张栋华在武夷山的仿宋商业街上,有一家自己的竹刻艺术馆,除了展览和出售自己的

作品以外,还常常以刻刀结交朋友,相互交流竹刻艺术。他还准备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再建一个武夷山竹刻艺术中心,利用当地的竹子资源,开拓竹刻艺术更为广阔的市场。

竹筏最早是武夷山人的交通工具,当地人对它的称呼就一个字:排。汉朝人总结了南北地域人们的特点以后说:北人善车,南人善舟,也就是说,南方人更善于操橹划船。武夷山生产的毛竹,枝干粗大,七八根就能扎成一个竹筏,运载五、六个人或者三、四百公斤货物。

毛竹每个节之间都是密封的,这就好像现代轮船的密封舱,材料轻,吃水浅,所以在武夷山,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都会找到竹排的影子。武夷山的竹筏与其他地区略有不同。这里的毛竹砍下来以后,要放置一段时间,阴干后再刮去老皮,经过炭火的烧烤、弯曲成型,

在经过捆扎整理,成排后就可以使用了。

竹筏是什么时间成为游览的乘具,没有确切的记载。也许古代人游览九曲溪时,都是从崇阳溪逆流而上,时间很长,坐船更舒适一些。竹筏较早见于文字中间,是在清朝人钱澄之的诗里:“万年宫外筏初齐,缓棹言穷九曲溪”。看来,乘竹筏游九曲,最晚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很有规模了。

宋朝有一位名叫赵阅道的进士,写诗称赞这种水上游览方式,说竹筏形制古朴,更能体会武夷山神仙们的生活。一百年后,朱熹老夫子特意为泛舟九曲写下了《九曲棹歌》,惹得后人无数的附和。现代诗人郭沫若乘坐竹筏游览九曲溪后,也发出了“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感叹。还是现代的游人更为直白,干脆就说“没坐竹排,等于白来”。现在,竹排已经成为武夷山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每年都有上千万人坐在用粗糙的毛竹捆扎而成的竹排上,随波飘荡,体会那种近距离亲近山水的无穷韵味。

武夷山《武夷茶韵》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2:48

编导:刘玲摄像:费小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路过武夷山时身染重病,昏倒在武夷山天心寺的门前,寺中方丈用茶树叶熬成汤药让书生喝下。几天后,书生不但病体痊愈,竟然还考中了状元。书生为报救命之恩,在衣锦还乡的路上,专程到天心寺的那几棵茶树下朝拜,并将身上红色的状元袍披到了茶树身上。从此,这几株茶树被人们称为“大红袍”。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天心寺依旧香火缭绕, 八十四岁的僧人莲枝还清楚的记得他十四岁时采大红袍的情景。

公元1302年,武夷山设立了皇家焙茶局,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武夷山的茶叶,沿着一个个驿站,经过几千里路程递送进北京。在当年送往北京的贡茶中,品质最好的茶叶就是来自这条名叫九龙窠的峡谷。

当地人传说,大红袍是古时候一位善良的婆婆,将仙人送给她的一把拐杖插入山岩中长成的茶树。九龙窠峡谷深处岩壁上的茶树就是“茶王”大红袍。三百多岁的大红袍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守候,今天与它相伴的是黄云飞一家。6株大红袍母树生长在距地面九米左右的岩壁上,黄云飞每隔几天都要上来给大红袍松松土,天旱的时候还要提水上来给它们浇水,十年来,黄云飞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似的守护着这仅有的6棵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的故事在武夷山流传了几百年,今天,披过红袍的茶树成了武夷山的一道景观。

峡谷里的茶亭是为守护大红袍而建的,如今成了游人云集的问茶亭,黄云飞一家每天如数家珍般地向游人诉说着大红袍传奇的故事。

武夷山茶园多依岩壁蓄土而建,茶树根深深扎在岩层中,吸收岩层中丰富的矿物质,于是茶叶便有了岩骨花香的韵味,因而称作“岩茶”。武夷山全山都产茶,根据产地的不同又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还有外山茶。只有在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茶树产的茶叶才可称为正岩茶。谁也说不清这喊山祭茶的仪式起源于何时,但武夷山的茶农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这种仪式来祈祷年年茶叶的丰收。

世代留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为菜茶,

经过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历史上

乌龙茶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

天腰、水金龟,都是从所谓的“菜茶”中分离出并经

过选育的优良茶种。

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是武夷山采茶制茶的季节,也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候,一年的收成就在这十几天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夷山的山水之间弥漫着茶叶的阵阵芳香。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武夷岩茶的制作全凭做茶师傅的经验和一双眼睛,根据茶青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来塑造岩茶的独特的花香和岩韵。做茶师傅说:茶叶是有生命的,离开茶

树18个小时后茶叶的细胞才死亡,所以在做茶的过程中,你如果没有好好对待它,它也不

会回报你的。

在武夷山,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像样的功夫茶具,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到了武夷山你会发现,品茶其实不是喝茶,小小的一杯功夫茶会有那么多的讲究。

像这样的茶艺表演,每天在武夷山不知有多少场,这种示范性的茶艺表演,是要让品茶人了解武夷岩茶,特别是沏茶的技艺和冲泡过程,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的品茶艺术,它表现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造就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天然岩韵,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把它称为”仙茶“,他在诗中感慨地写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

武夷山《漂流九曲溪》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2:31

漂流九曲溪

燕很早就来到星村的码头上,为一天的漂流做准备。

在九曲溪上撑竹筏,林小燕已经干了五年,她的爸

爸、爷爷,过去也都是在这九曲溪上撑排,只不过

到了她这一代,开始有女孩子在九曲溪上撑排了,

小燕子说,九曲溪上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

每一处激流她都清清楚楚,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是祖辈上传下来的,在九曲溪上撑竹筏,到她一辈,已经是第八代了。

每一个走进武夷山的人,最难忘记的恐怕就是这九曲溪和九曲溪上的撑排工,您瞧,小燕子手中的竹篙用力一撑,筏子就沿着溪水顺流而下了,坐在竹筏上,两岸层峦叠嶂的山峰慢慢的移动,小燕子说从起点到终点要撑2000多下,一天要来回漂两、三趟。

坐在小燕子的竹筏子上,我们不禁在想是谁想到要用这竹筏子运货呢,远在一千多年前,靠这个竹筏运货,小燕子的祖先们能维持生计吗?这个古朴的村落叫下梅,它是九曲溪边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从这些牌楼的辉宏不难看出,下梅村曾经历过的辉煌,一百年前

这里是武夷山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走在下梅古村,当地的老人说,当年武夷山的岩茶先汇聚

到下梅村,然后再通过九曲溪运到世界各地的,那时候,大街小巷里挤满了做茶叶生意的商人,每当采茶季节,九曲溪上的竹筏十之八九都是运茶叶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梅村的百姓就是靠这山里的岩茶和九曲溪水,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据说,在下梅村里有一户潭姓人家,百年里盖了六十多座家祠,从在九曲溪上放排到做茶叶生意,富贾武夷山,不过用了几十年,下梅这座九曲溪边上的村落,记录了九曲溪两岸纯朴的民风民俗。这些镌刻在这门楼上的文字,记录了小燕子的祖先勤劳耕作的历史。小燕子说,现在撑排和以前的师傅不一样了,师傅会讲民间故事,逗的客人开心,到了她们这一代地理地貌,九曲溪的地质成因,柳永朱熹,唐诗宋词,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说上一段,因为来九曲溪坐竹筏的人太多了,问什么的都有。秀丽的九曲溪,从来都不乏名人的足迹,从历史到今天,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畅游过九曲溪,小燕子说光是外国总统就有好几个坐过她的竹筏。

五年里小燕子就是在这歌声里,一杆一杆撑过九曲溪的,问她为什么这么爱唱歌,她说,不仅她想唱歌,你问问坐在竹筏上漂流九曲山水的客人,哪个不想唱歌。

山绕水转,水贯山行,迎面一座山峰,转过去还是一座山峰,九曲溪就在这峰岩间柔弯轻展,像一条碧绿碧绿的五线谱飘带,在小燕子们的指挥下,任由竹筏这小小的音符在上面浮动滑行,舒缓地咏叹着遥远的从前。

早在1000多年以前古人们写诗作画赞美九曲溪的时候,这条溪水就已经有上千万年的历史了,只不过,那时的曲水是被人们用来泛舟运货罢了,并不知道这还是风景,九曲溪的风景的确独具一格。九曲溪全长62.8公里,九曲溪漂流的里程只有9.5公里,然而就是这9.5公里的九曲溪,山山皆翠,峰峰含秀,曲折萦回的九曲溪如同玉带串珍珠,把两岸的群山连为一体。

山临水立,泛舟九曲溪上,犹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九曲溪上有气势磅礴的山,也有尖峭陡立的山,奇峰相叠,苍翠欲滴,悬崖上的悬棺静静地躺在九曲溪的岩壁上,千百年里,人们赞美九曲溪,用尽各种誉美之词,并且乐此不疲。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亨利在畅游九曲溪后,感慨的说,九曲溪两岸秀丽的山峰,和文化遗存,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瑰宝,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经常在九曲溪两岸游走,有感于九曲溪的秀丽写下了九曲棹歌这样流传千古的诗句。

古人游九曲溪是逆流而上,今天的人们是顺流而下,古代的村落多数都选在了九曲溪上游,人们希望顺风顺水一生好运,只不过采货运输就只有逆水行舟了,到了今天人们早已经把九曲溪当作大自然中的一件艺术品了,漂流九曲溪像是欣赏艺术品。

2000多年前孔子的诗句“逝者如斯”被1200年之后的朱熹写在了六曲的岩壁上,朱熹在

武夷山生活的五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就生活在九曲溪岸边。八百年前,朱熹在九曲溪边上和至友亲朋讨论理学文化,不远处就是崖洞里神秘的虹桥,后来船棺被宋人编入神话,写进了蒲松龄的传奇故事里,这些摩崖石刻不止是历代名人愉悦山水的诗辞文赋,还有古人保护环境的宫廷文告,康熙和乾隆年间武夷山禁渔禁污的文告凿在岩壁上,300年过去了,石刻、山水,一切都还那么清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在游过九曲溪后,有感于九曲溪的秀丽山水和九曲溪上的摩崖石刻数不尽的诗句,说到,畅游九曲不会题诗也会题,自然天成的山水,一旦加入人文的内涵,就变的活灵活现了,由此我们想到了城市里的园林、诗词、墨宝,其实都来自这山水之间。

九曲溪的魅力就在于,溪光山色中融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它将人们的情感、劳动、智慧融于自然山水之间,日月往来苍翠柯,烟霞舒卷图画中,九曲漂流,真的耐人寻味。

名山自然有秀水,如果秀丽的山川,缺少了水的滋润,或许这山也就少了几分灵气,山与水相连,人与水相伴,许多人来到武夷山,寻找的就是充满灵性的武夷溪水。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在地球同纬度带是相当完好的。世界上五大洲的植物树种在武夷山都有分布。

这条叫做青龙的大瀑布,从海拔1653米的山上奔腾而下,景色极其壮观,清净的溪水在这里汇聚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这里的水没有任何污染,一切都还是原始生态,每一组瀑布仿佛都在表达一种意境,每一组瀑布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组合起来就像是大自然生命的交响曲。

千百年里,生活在这山里的武夷山人,经常在山里寻找可以维持生命的植物,因为有了武夷山的丹山秀水和武夷百姓的勤劳聪明,才有了武夷岩茶的流芳百世,好山出好茶,没有这丹山秀山自然也不会有这闻名遐尔的武夷岩茶,今天好的武夷岩茶卖到十几万一两,武夷山的水好,清澈甘甜,每个来武夷山的人都要喝上几杯这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大红袍,春天,当你来到武夷山,满山飞瀑流泉,山野之间到处都是武夷茶香。

武夷山有丰富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生态环境气候,植物树种和珍稀动物分布是非常广泛的,这里的植物树种在古热带植物区,大洋洲植物区和新热带植物区都有分布在这样狭小的地区内,分布了几大洲的植物种类,在武夷山是十分难得的,武夷山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就有28种,列入世界贸易公约保护的动植物种类有100多种。这里有数不清的碧绿深潭,翡翠潭,双龙潭,仙女潭,潭潭如画,清澈见底,每个都像是盆景,形成这样的形态不知道要用多少年。

将近百年里,武夷山的气候环境也在变化,有些植物因为气候的改变消亡了,但是一些新的树种,又随之孕育出来,今天,武夷山的植物仍然有3800多种,武夷山的水多,人们也在想尽办法寻找,清溪带给人的快乐,和古老的竹筏漂流不同,在激流险滩上行进的皮筏,似乎又给这古老的原始森林增添了几分现代感。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柳永把他那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怀,全部写给了九曲溪,将近千年的岁月里,江淹、李商隐、陆游、辛弃疾、徐霞客都曾经漂流过这碧绿的九曲溪,留下了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如果说丹山是武夷的铮铮神骨,九曲碧水就是武夷的悠悠心灵,九曲早已融进了人们的生命里,这也许就是九曲溪的魅力所在吧。

武夷山《天然武夷山》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3:00

编导:谢媛摄像:刘畅

福钧,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

路找到了当时外国人极少涉足的红茶产地——中

国福建省武夷山。当他在武夷山密林深处看到许多

从未见过的植物以及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鸟类和

昆虫时,福钧几乎忘了找茶种的任务。他在旅行手

记中写到:在武夷山,几乎每一米不同海拔的地方,

都能找到不同的植物,那里的爬行动物和昆虫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它们种类之多,让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

这个给福钧带来意外惊喜的地方,就是位于武夷山北部一个叫“挂墩”的小山村。福钧在这里采集了150多种动、植物标本带回了英国,很快,中国武夷山的挂墩有大量稀有物种的消息在西方生物界迅速传开,随后,德、法、美等国的生物学者也纷纷来到武夷山采集标本。

深藏在挂墩山窝里的这片石块堆砌的废墟,是一座教堂的遗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而修建这座教堂的人是曾在中国四川发现了珍奇动物大熊猫及“中国鸽子树”——红桐的法国传教士大卫。

1873年,大卫追随着其他西方生物学者的脚步来到武夷山,他在挂墩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然后,一边传教,一边采集动、植物标本。不过,与英国人福钧不同的是,法国人大卫是有备而来,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采集的动、植物标本有15万份之多,其中,有许多是以前从未发现的新种。

从英国人福钧,到法国人大卫,纷至沓来的生物学家们在挂墩发现了大量动植物新种,其中,鸟类新种的数量最多,小小的挂墩,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鸟类模式标本产地。

挂墩不仅仅是鸟的天堂,这里还生活着一种令他们感到十分新奇的动物,这个嘴两边长着短短的黑色角刺的叫“崇安髭(资)蟾”,当地人称之为“角怪”,它虽然也属蛙类,但别的蛙都冬眠了,它却开始产卵,而且,它的蝌蚪要经过两个冬天才能长出四肢,变成小角怪,它可是武夷山特有的一个物种。

西方人对武夷山生物的收集和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物种基因库的大门。对生物学者们来说,只要走进这云封雾裹的绿海深处,总会有令他们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一个与挂墩同样闻名于世的地方叫“大竹岚”。深山峡谷中,只见竹林密布,放眼望去,大竹岚犹如一片竹子的海洋。昆虫喜欢竹林,竹子的落叶、笋壳,都是昆虫爱吃的食物,所以,大竹岚的昆虫数量大,种类也非常多,目前,仅在这里发现的昆虫新种就有800多个,大竹岚不仅成为国际生物界公认的昆虫模式标本产地,也是一个“昆虫的世界”。在这个“昆虫的世界”里,还聚集着一个庞大的家族,这就是蛇。专家估计,大竹岚平均每一平方米就有1.7条蛇,蛇的总量至少也在100万条以上,其中,像尖吻蝮蛇、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就有16种。大竹岚称得上是一个“蛇的王国”。

翅膀上长着金黄色斑纹的就是金斑喙(会)凤蝶。金斑喙凤蝶生活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阔叶林中,由于它飞翔较高,很少停下来休息,加之数量稀少,所以,野外很难发现它的踪影。从1922年第一次在广东发现金斑喙凤蝶至今,全世界采集到的标本不到20只,其中,有4只却是在武夷山发现的。

与昆虫打了20多年交道的昆虫学家——汪家社,便是武夷山4只金斑喙凤蝶的发现者之一。

1982年初夏的一天中午,在大竹岚的密林深处,汪家社用网捕的方式,采到了这只金

斑喙凤蝶。汪家社坦言,那一次实在是他的运气好。不过,任何一种昆虫,都有它独特的生活习性,所以,汪家社也总是根据昆虫活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昆虫标本。

夜幕降临,山野一片寂静。此时的汪家社却开始忙活起来。拉上一块大布,支上一盏足够亮的白炽灯,汪家社就在这里守株待兔。

汪家社介绍说,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昆虫最活跃的季节,也是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最好时机。那时候,只要灯亮起来,白布上很快就会密密麻麻地落满各种趋光性昆虫。

标本盒里存放的是汪家社近一年来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在保护区工作的26年中,汪家社采集的标本多达20万份,而由他发现的昆虫新种就有30个,其中,有3个昆虫新种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过,在汪家社的眼中,昆虫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而他看到的也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就像武夷山庞大的植物家族,人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护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科学考察。他们发现,在保护区560

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许多古老、珍稀的植物,像红豆杉、

香榧、钟萼木这些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珍稀树种就

有几十株,有的古树还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群落。然而,正是

这些古树却让科学家获得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

这里的鹅掌楸是一种生活在第三纪的古老树种,全世界

目前仅幸存两种,一种长在中国,另一种长在北美,科学家

们由此得出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结论。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不停地追问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武夷山蕴藏着如此众多的珍稀物种呢?

从地理位置上看,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这里众多的山峰和峡谷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地形,它也是中国6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距今300万年前,在我们的地球经历第四纪冰川的时候,地球上被称为古生物系的动植物大部分都灭绝了,但在武夷山,经过地质学家多次考察,却没有发现第四纪冰川的痕迹。他们判断,正是因为武夷山复杂的地形、地貌所形成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一些植物和动物躲避了灾难幸存下来,加上因很少受到人为干扰,这里的动植物不仅得以繁衍,而且,

也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武夷山保护区内已发

现的生物总数超过8800种,其中,有100多种是保护区特有的物种。

刘初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高级工程师,1980年参与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至今,可以说,他对保护区的植物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生物的多样性在武夷山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显现出来。

对植物学家来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称得上是一个“植物的王国”,因为,在这个王国里,总能给他们新的惊喜,新的发现。几年前,福建的一位植物学家在武夷山保护区最高的山峰——黄岗山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武夷山特有的一个植物种——“假椆李”。

不过,像刘初钿这样常年在野外考察的植物学家们,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寻找到世界上第一次被发现的新种。

武夷山地区特有物种不断被发现,引起生物界的普遍关注,因为,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到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有物种的多少。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也因此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保护区,人们始终在关注着对它的保护问题。如今,在保护区内居住着2千多个村民,他们的生活、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享誉海外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地,正山小种红茶也是中国最早出口国外的茶叶,如今,保护区内不仅有茶园,还建起了茶厂,靠生产、经营茶叶,当地村民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

毛竹是可再生的资源,科研人员帮助村民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实验区种植速生林,建立毛竹加工厂,村民的生活不仅有了改善,保护区大片的原始森林植被也得到了保护。

凡是到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人,大都对这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印象深刻。

尽管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很多,但它们大都隐藏在密林深处,人们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不过,在保护区的三港一带,却时常可以看到一群短尾猴。目前,保护区内有40多个猴群,数量总计有两千多只,而三港这群短尾猴共30来只,它们属于一个族群,而且,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已是四代同堂了。如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名气是越来越大,每年来这里考察、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当人们置身在这个山环水绕的绿色世界中,感受到的或许不仅仅只是神奇,也许还会有一份感动。

武夷山《探秘闽越王城》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2:36

编导:谢媛摄像:刘畅

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叫城村。1958年初春的

一个早晨,城村的两个村民来到位于村庄西南侧的

北岗山上开荒种地。谁知,几锄头下去,竟挖出了

几块残破的瓦片。起初,两人对挖出的东西并不太

在意,可是,当他们拂去瓦片上的泥土、看清楚上

面排列齐整的一道道线条纹路时,才感到这几块有着漂亮纹饰的瓦片与以往见过的陶盆瓦罐大不相同。他们开始疑惑起来:在这个村里人不常上来的山顶上,怎么会掩埋着他们从未见过的瓦片呢?

这几块残破的瓦片很快被送到了当地文物部门。此时,正在武夷山地区进行文物普查的考古队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赶到城村。在村子的西南侧,他们又发现了大量装饰有绳纹、印有文字的陶片、瓦片。

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些陶片、瓦片为汉代文化遗存。而在城村西南侧竟有如此众多、且分布又如此密集的古代遗存,这一区域很有可能是一处古城遗址。这个推测,令考古专家们也大为震惊,因为,在此之前,福建境内还从未发现过汉代遗存。难道这里果真埋藏着一座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古城遗址吗?

一年后,福建省文物部门组织的一支考古队来到城村进行考古发掘。尽管考古队只是发掘了遗址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所发现的大量古代建筑构件及各种生活用具,令考古队员兴奋不已。

此次考古发掘持续了一个多月,基本探明了古城的范围、平面形制、城墙结构等问题,考古专家有关城村确有汉代古城遗址的推测也得到了印证。但是,随之而来的疑问,令考古专家们更加困惑:这座古城存在的年代究竟是汉朝的哪一阶段?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古城的主人,又是谁呢?

由于对古城遗址的首次发掘面积太小,可作研究的资料又十分有限,围绕古城的一系列

疑问,考古专家们一时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对遗址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计划,也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

当考古队从城村撤离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农民的这次偶然的发现,几十年后,竟填补了中国南方曾经缺失的一段历史。

城村古城遗址在沉寂了20年以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批探访者。1980年,由福建省博物馆组织的考古队来到城村。与20年前的首次试探性发掘相比,此次考古发掘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扩大遗址发掘面积,全面了解遗迹分布情况,以便最终破解古城之谜。

对古城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最先从调查古城的选址开始。在考古队看来,这座汉代古城虽然建在了偏远封闭的山谷之间,但从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上看,它不太像一座普通的城池。

坪上,因随着山峦起伏之势筑造而成,所以,古城

的地势西高东低,城址的平面形状不很规整。考古

专家证实,这座古城在选址时,是经过精心勘测和

规划的。位于古城西、南两侧的高山与东、北两侧

的溪流,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将古城包围其中;城

的四周各开有一道5米宽的城门,因有河道穿城而过,在城的东、南两侧分别设置了水门;而在城的西北、西南两处的制高点上,分布有烽火台和了望台;城墙外,还围绕着几米深的护城壕沟。

面对这样一座防卫措施严密的汉代古城,考古专家对它的性质也有不同的猜测。有一种观点认为,从防御结构上看,它理应是一座军事城堡。也有人从它的地理位置判定,这座古城可能就是当地某个贵族的居所。

时任考古队队员的杨琮,在查证了大量资料后认为,这座古城并不像人们目前所看到的那样,它的规模应该更大一些,地位也应该更加显赫。不过,杨琮深知,此时下结论为时尚早,要想让自己的推断成立,还需要更多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

考古发掘仍在继续。人们发现,这座古城不仅具有完善的防御设施,建筑布局也非常严谨。大型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城址的中心区域,其中,以高胡坪的建筑群规模最大,面积约2

万平方米。在这组封闭式的建筑群内,不仅有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周围还对称分布着厢房、

天井等建筑设施。

然而,在这组看上去清楚明了的建筑群遗址上,考古队却发现了一些他们解释不清的问题。遗址上堆积的这些大石块,曾是考古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它们成组、成片地排列开去,面积有900多平方米。考古队员通过石块分布的范围、以及周围散落的残砖碎瓦很快推断出,这里应为主体建筑遗址。只是这些排列有序的石块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考古队在清理这些石块时,还发现石块表面残存着一些炭化了的桩柱和横木。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现,竟成为专家判定古城建筑形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

考古专家证实,这组建筑采用传统的“干栏式”手法建造而成。所谓“干栏式”建筑,就是用一根根矮木桩将整座房屋架起,上层用来居住,而下层的隔离空间,既可以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又可以防止虫蛇侵害。这种建筑结构形式,在古代的南方以及近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中并不少见。不过,与这些“干栏式”民居不同的是,古城内的主体建筑可谓气势恢弘。由于建筑规模比较大,起支撑作用的木桩,就需要用这些柱石来增加它的稳固性。被木桩架起的房屋,不仅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木结构形式,而且专家根据已发现的筒状瓦片、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木柱埋藏的深度推断出,这是一座高度至少在两层以上、有着庑殿式屋顶或重檐式屋顶的大型宫殿。

令考古队员费解的还有这处位于主体建筑东侧的天井,与西侧的天井相比,东侧天井明显深了许多,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池子。考古专家根据周围的建筑设施以及东侧天井本身的结构特点反复论证后证实,这是一座可供多人沐浴的大型浴池。

考古队员还在浴池遗址周围,发现了多处布局严整、设计科学的陶制管道设施。它们或4个一排、或呈回字型掩埋在地下,管道的上面建有房屋。这些管道的发现,引出人们的许多猜测。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就是用作排水的管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管道的一端通向宫殿,所以,这些管道很有可能是用来取暖的设施。不过,对于是靠热气、还是靠水来调节室内温度的问题,考古界至今看法不一。

不少专家学者把汉代古城的浴池遗址与管道设施看作是有趣而奇特的考古发现。因为,在中国已发现的古代遗址中,很少有这样的设施,对古城的考古发掘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1983年初夏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考古队员在高胡坪建筑群北面,发现了一口深达7米的汉代古井。从古井水位高出城外河道水位线20多米来看,这口井恰好开凿在地下泉脉

上,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仍有泉水涌出。专家证实,目前发现的多座秦汉时期的古井都已干涸、废弃,惟有这口古井至今水质纯净清冽。

对古城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前后共用了5年多的时间,在发掘的2万多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上百万件文物。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同一个个历史的细节被定格、放大,然后,又被考古工作者拼接起来,于是,人们发现,这座汉代古城的真容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

此次考古发掘,证实了专家们最初的猜测,这座城垣巍然、建筑宏大、设施完备的古城,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古城,从古城的布局、规格以及在东城门外发现的“左祖右社”遗址来看,它更像是一座“王城”。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它会不会与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闽越国有关呢?

距今两千多年前,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群雄并立的年代,楚越两国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越国战败,越王被杀,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与越国臣民,辗转来到福建武夷山一带的山区,定居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闽越人的部落。他们在这里砍竹作筏,靠捕鱼猎兽为生。渐渐的,闽越人的部落又强大起来,无诸做了部落首领后,便立国称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在闽越人的聚居地设立了闽中郡,闽越王无诸被削去王号、废为君长,这自然引起闽越人的强烈不满。所以,当刘邦率大军直捣秦都咸阳时,闽越人也汇入起义的浪潮中,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刘邦登上皇位后,立刻封无诸为闽越王,让他在当地建立国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闽越国国力日益强盛,一时间,闽越军南征北讨,很快将势力扩大到整个福建地区。直到公元前110年,闽越王余善擅自称帝,汉武帝才不得不派兵灭掉闽越国。为避免后患,汉武帝下令,将闽越国人全部迁往江淮地区,恢宏一时的闽越王城,也在汉兵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变成了一片废墟。就这样,闽越国的历史在进入到第92个年头戛然而止,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再不见它的影子。

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中用1256个字讲述了这个国家兴亡的故事,接着,班固在《汉书》中几乎一字不差地复述了这个故事。由于他们的记述太简洁,漏掉了许多细节,专家学者仅凭《史记》中“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的记载,是无法判断出两千多年前建立都城的“东冶”今天会在哪个地方。

不过,《史记》中清楚地记载了闽越国存在的年代,如果古城遗址的年代能够确定在西汉前期至中期这一阶段,就可以和史书记载的年代相吻合。那么,对城村古城的考古鉴定,也就恰好印证了《史记》的记载,司马迁提到的“东冶”,即是现在遗址分布的城村一带,而

这座古城便是闽越国都中的王城。看来,确定古城遗址的确切年代,已经成为最终解开古城之谜的一个关键环节。

然而,考古界对于古城遗址确切年代的几个推断,都比司马迁记载的时间要晚。此时的杨琮有些着急,这个难题该如何破解呢?面对着出土的各种器物,杨琮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采访:福建博物院副院长杨琮

我们把全部出土的器物做了个排队进行甄别发现它有的器物可以是西汉早期的它可以沿用到西汉晚期但是没有西汉晚期的出土器物在我们这里发现当时我是一个人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城是闽越王国时期的闽越王国灭亡了这个城被毁掉了而且这个城从始建到灭亡是与闽越国的历史相始终的

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杨琮最终确定古城遗址的年代应为西汉早期至西汉中期,也就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10年,这个推断与《史记》记载的年代是相吻合的。至此,有关这座古城存毁的一个个疑问,终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了答案。

透过司马迁的记载,人们得知,闽越人用92年的时间,为自己创建了一个强盛的王国,那么,闽越人又是如何为他们的王者建造宫城的呢?

闽越王城的总面积有48万平方米,这个面积虽然只是北京紫禁城的三分之二,但对于两千多年前一个诸侯国的王城来说,已经足够大了。不仅如此,在远离汉朝都城、又没有大型宫殿建筑传统的闽越之地,闽越人效仿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气势巍然的王城,有些地方甚至与皇宫的规制相同。

面对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城,杨琮思考着一个问题:难道闽越王城仅仅是建在山谷间的一座孤城吗?

1996年,考古队对古城遗址外围的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全面勘察,发现了官署区、居住区、墓葬区等多处遗迹。这些遗迹的发现,证明了在闽越王城外围还存在着一个闽越人居住、生活的郭区。至此,杨琮终于拼接出闽越国国都的全貌,这就是由城内的宫殿区、城外的居住区与墓葬区构成的一个面积达14平方公里的城市,而巍然矗立在城市中心的,就是这座闽越王城。不过,闽越国的故事到这里还不能结束。在古城遗址的北面有一座古村落,村落与古城可以说是咫尺之遥,而“古粤城村”这个村名,也似乎强调着古村与古城之间密切的关系。曾经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说:闽越国灭亡后,一些被强制迁到江淮一带的闽越人,因思恋故土,又偷偷回到了这里,在这片废墟上建立了村庄,取名叫“城村”。但是,考古专

家们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从对周围墓葬的发掘结果来看,年代最早的墓葬也只是公元300多年的东晋时期,距闽越国灭亡已有数百年。而且,村民也不认为自己是闽越人的后代。那么,城村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他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今,在这个古村落里居住着两千多人,村里的居民主要有林、李、赵三大姓,三姓都是中原望族,都有世系家谱为证。距今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为避战乱,先后由中原逃到这里,家谱显示,林氏是最早来到城村的,但那已是闽越国灭亡的几百年以后了。

如此看来,来自中原地区的城村人和这座古城之间,其实没有任何的延续性,就像闽越国失去了后来的历史,而城村则失去了早期的历史,它们中间相隔了几百年,这几百年是一个历史的空白。当城村开始一段崭新的历史时,闽越王国早已成为一段记忆,隐没在这片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与悲壮毁灭的山野之中。

武夷山《九曲棹歌话朱熹》

央视国际2004年06月14日12:57

编导:陈巍摄像:朱奕

流纵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九曲溪。从古至今,有

数不清的文人雅士在畅游九曲溪时留下了大量的

诗篇,但其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朱熹的《九曲棹歌》。

这曲《棹歌》充满了田园气息,但其实它的作

者朱熹是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战乱与动荡的年代,他

虽然出生在福建,但他的祖籍在今天江西省的婺源县,在朱熹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这是一张朱熹晚年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像,从这张画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朱熹的右

眼角旁长有几颗黑痣。在朱熹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以后,它们被后人传为是“北斗七星”的象征,预示着“圣人”的诞生。但这位“圣人”的一生却十分坎坷。在朱熹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病故了,在去世前他把朱熹母子托付给了生活在福建崇安五夫里的好朋友刘子羽、刘子翚兄弟和刘勉之、胡宪等人,请他们承担起教育朱熹的责任。而武夷山就在崇安城南,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朱熹就与武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刘氏兄弟为朱熹母子在五夫里盖了一座五开间的院落,后来朱熹把这里命名为“紫阳”,他在这里前前后后生活了近四十年。

现在,在潭溪岸边,经过复建的紫阳楼每年仍旧吸引着很多学者与游客,负责接待他们的年轻人叫姜立煌。他喜欢称朱熹为“老夫子”,这也是五夫人对朱熹的称呼,每当有客人来时,他往往会先带他们去看看离紫阳楼不远处的一眼泉水。

朱熹晚年迁到建阳居住以后,还很怀念这眼泉水,在他的一首名为《忆潭溪故居》的诗中写到: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朱熹来五夫所投奔的这几位先生不但是他父亲的好友,还都是当时的大学者,他在刘氏的家塾中受教,学习经史与文章、诗赋。在五夫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在刘氏家塾中读书,朱熹还经常随刘子翚等人到山水胜景中去游学,这其中最有名的地方就是武夷山水帘洞了。后人为了纪念刘子翚和朱熹等人,在这里修建了“三贤祠”,祠中“百世如见”的匾额是朱熹亲题的。

在几位先生指导下,朱熹受到了系统、全面的儒学教育,虽然他也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入仕做官,但由于和当权者的政见不同,朱熹的仕途并不顺利,最终使他流芳后世的还是他的理学思想。

在朱熹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曾多次走出武夷山与各地的学者就各自的学术思想进行辩论,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与陆九龄、陆九渊在江西的鹅湖寺进行的“鹅湖论辩”。朱、陆两派在学术宗旨、立场、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这次相会中,两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辩。

从鹅湖回来后,朱熹继续自己的著述、讲学,并在不断的学术论辩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学说。南宋淳熙10年,也就是公元1183年,朱熹辞官回归武夷山,在山中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了一座被称为"武夷之巨观"的书院---武夷精舍。

朱熹曾多次带领门生弟子到九曲溪畅游,早就看中了五曲这个地方。尽管他在这里感到了一种归隐田园般跳出官场、“爰得我所”的欣慰,但他并不想做一个田园诗人或者隐士,而是要成为一个以倡道为己任的“夫子”、“圣人”。自小就参加农事劳动的朱熹拒绝了官方与富

有的朋友的资助,让他的弟子们荷锄挑担、搬瓦垒石,在五曲边的一片平旷之地上建起了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落成后,各地的求学者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了武夷山。朱熹在武夷精舍著述讲学达八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并在这里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集注》等理学著作。

当时有一个福州闽县的士子叫黄干,早年他为了求学于朱熹,曾冒着大雪在五夫苦等了两个月。武夷精舍落成后,他就在精舍中刻苦攻读,经常衣不解带,通宵达旦,最终成为朱熹的四大传人之一。

在朱熹的学生中包括了三教九流中人,既有布衣寒士,也有富家子弟,还有很多人抛弃了功名、家业,千里迢迢地来到武夷精舍学习。从做人的原则、治国治家方略到学术思想,朱熹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福建,迅速向整个中国社会传播,其中有很多代表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九曲棹歌》是朱熹诗歌创作的高峰,他采用舟子渔夫所唱的民间歌谣的曲调,反复题咏,全景式地展示了九曲溪的风光,是领略武夷山九曲溪山水神韵的最佳向导。在九曲溪两岸的岩壁上,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而石刻最为集中的就是六曲的响声岩。

九曲溪的五曲是朱熹最为熟悉的地方,因为在五曲的北岸就是他的武夷精舍,而五曲的溪中,还有一块天然的岩石,它曾是朱熹煮茶会客的地方。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一生著述极为丰富,由他编纂、注释、校勘的作品有近800卷之多,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但在世世代代的武夷山人眼中,朱熹是他们的教书先生,他创办的书院使这里书声朗朗;朱熹教导他们生活,在《朱子家训》的熏陶下,这里的人们朴实、安详……几百年过去了他们至今还喝着朱子的七步茶,吃着朱子的“文公菜”,而当他们在九曲溪乘着竹筏顺流而下的时候,还有朱熹的《棹歌》在耳边回荡……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 CHINA ■长城The Great Wall 1987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Imperial Palace 1987 ■泰山Mount Taishan 1987 ■莫高窟Mogao Caves 1987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1987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 ■黄山Mount Huangshan 1990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1994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1994 ■武当山古建筑群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1994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1994 ■庐山国家公园Lushan National Park 1996 ■峨嵋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乐山大佛) 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1996 ■平遥古城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1997 ■苏州古典园林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1997 ■丽江古城Old Town of Lijiang 1997 ■颐和园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1998 ■北京天坛Temple of Heaven: 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Beijing 1998 ■武夷山Mount Wuyi 1999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 1999 ■青城山—都江堰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2000 ■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2000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 2000 ■明清皇家陵寝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000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 2001 ■古代高句丽王国的王城及王陵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2004 ■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2005 ■中国安阳殷墟Yin Xu 2006 ■开平碉楼与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2007 ■福建土楼Fujian Tulou2008 ■五台山Mount Wutai 2009

武夷山景区调查报告

武夷山景区满意度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5日 调查地点:武夷宫景区

目录 一武夷山概况 (3) 二武夷山景区具体调查过程 (4) (一)调查目的 (4)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4) (三)调查方式 (4) (四)调查时间 (5) (五)调查容 (5) 三调查结果分析 (5) 四调查过程展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14) 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14) 武夷山景区游客调查问卷 (17)

一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37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境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中央区县,先后获评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县、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等。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此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九曲溪盘环区,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1990年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万至9万个,是“天然氧吧”。武夷山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动物种类5110种,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境的“古闽族”“闽越族”文化遗存是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武夷山曾是闽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武当山)

世界遗产与旅游 ——以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发展为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一点已成为社会共识,因此,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在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头等目标,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带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如何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为例,分析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价值,探讨其作为优质旅游资源应如何将开发与保护结合,寻求有效的发展方案。 武当山的微观环境 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如下: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 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 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 代有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丹霞地貌与丹霞文化

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是可以依据岩石性质和构造以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加以分类的。这其中有一类叫丹霞地貌或丹霞风景区,如福建泰宁的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江郎山、烂柯山等等都是丹霞景观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的典型特点 丹霞景观或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的砂砾岩层所构成的山地景观。这套岩石距今有65~135百万年,即中生代的白垩纪时形成的。当时气候炎热干燥,沉积在内陆盆地的河湖相的碎屑物质,经过强烈的氧化,其中所含的铁锰物质变成了红色。有的地方,如广东丹霞山这套岩石很鲜艳,尤其是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红色霞光的景象。1928年,地学家冯景兰等在考察丹霞山时把这套红色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地学家陈国达考察该地正式使用“丹霞地形”;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学家引进“地貌”这一名词取代“地形”,故“丹霞地形”也被称之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有四大特点: 一是色红。这在观赏地貌中是很显眼的,也是很少见到。无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岩都呈现一派“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壮观景象。 二是多洞穴。丹霞地貌中的洞穴有三多:数量多、形状多、成因多,而且大小不一。但其大型洞穴均为扁平洞,这种洞穴不像石灰岩中的洞穴,不封闭,由于岩层的走向很大,洞的规模很大,长度可达数十米到数百米,高度一般也有七八米到十数米甚至数十米,进深七八米到数十米。这种大型的特殊的扁平洞穴是丹霞地貌中独有的。 三是植被繁茂。丹霞地貌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都很强烈,丹霞地貌的成土作用表现很显著。加上丹霞地貌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更利于成土作用,即使在很陡的丹霞陡坡上,只要有一点点水份,就可以生长苔藓地衣。再加上丹霞地貌中的砂砾岩的夹层中往往会出现泥质的夹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四是“顶平、身陡、麓缓”的独特外形。中山大学的黄进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丹霞地貌的外形是“顶平、身陡、麓缓”。这是十分形象和符合实际的。 丹霞地貌与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什么孕育了道教文化呢?除了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外,丹霞地貌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道教两个发源地――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龙虎山均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区。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中最有影响的宗派――正一道的诞生和传教的地方。为什么张天师及其后代(至今已传到64代)始终在丹霞地貌中的龙虎山传教布道呢?这可能与丹霞地貌的四大特点密切相关。 道教讲究“炼丹修道”。丹是红色的,而丹霞地貌也是红色的,这种颜色上的相近使得道教的信仰者更加坚信他们的“炼丹修道”。而且丹霞地貌所在地往往山清水秀,风水很好。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有九曲溪围绕,龙虎山有泸溪河围绕,丹霞山也有锦江相伴。面对丹霞地貌红红的岩石,独特的形状,繁茂的植被,秀美的流水,道教徒很容易产生“成仙”的思想。因此,不少道教把道观建在了丹霞地貌的扁平洞穴中。后来,随着外来宗教――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并经400余年终于在隋唐时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不少道观改为了佛寺,但是,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那些建在洞穴中的建筑都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 在洞穴及岩洞中建筑寺庙一定要考虑洞的特点。如泰宁的甘露岩寺,建于南宋的1146

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摘要: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还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素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等雅称。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字:武夷山文化遗迹宗教历史名人民俗饮食 一、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其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其文化遗产主要如下: (一)古越闽文化与其遗迹 闽越是族称,系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闽越也是国名,通常指西汉初年中央王朝在秦闽中故地对先秦延续下来的闽越政权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国,历92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10年)。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1."架壑船棺"、"虹桥板"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形制最古朴的悬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2.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汉代闽越王城遗址占地48万m2,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许多位居全国同类文物的前列,如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矛头,有全国最重的铁犁,有全国最重的铁门臼、户枢,有全国最早的铁鱼叉、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同时期仅见的铁五齿耙,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博大精深的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60余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们不仅富含历代人政客留下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山川赞词、游记文赋、楹联诗刻、以及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刻词等,更是武夷山璀璨的理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及其独特的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福建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从唐代开始就被大量种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 为贡茶。 此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艺方面的知识外,在游览武夷山的过程中刘媛媛还积极的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采风收集素材。武夷山当地盛产800多种 岩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已经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是 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顶级奢侈品。 此次来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识茶、品茶、懂茶,对修习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义,人就应 该像一杯茶一样,不仅外表光鲜,丰富的内涵及品性才是一个人本 质的体现!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丽风景等等对我在新歌创作上面有很大的启迪,让我更加了 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这些养分才能孕育的。 相传乾隆帝好饮茶,大臣曾献一茶,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乾隆帝 《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五) 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对花的香气有独特的研究,曾 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词》,从不同的花香特质给予拟人格的不 同称呼,其中他称菊为“傲士”,因为菊的香是“冷香”。 事实上,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研究菊花的话,相信初次闻它的香气,不会令人感觉到可亲可爱人。它是一种冷艳、不向世俗讨好的香气,凛凛然像剑士所发出的森冷剑气,令人敬畏。

不同的菊花会散发不同的香气,菊花作为香料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有相当的经济价值的,特此举例如下: 万寿菊:也叫金盏草,可提炼香精油,具有浓厚的水果气味,稀释之后,类似苹果香。 大波斯菊: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秋樱,原产于墨西哥,有淡淡的甜香。 茵陈蒿:在我国江南所产的茵陈蒿气味极其芬芳,俗名“龙脑薄荷”,而产于荷兰、匈牙利、北美的茵陈蒿则具有强烈的茴香气味,可作食品或化妆品香料。 苦艾:苦艾分布于北美、南亚洲,叶及花穗具有草质性特异香气,可用蒸馏法获得从暗绿色香油。 罗马甘菊花:分布于比利时、匈牙利、英国,具有独特的芳香,可蒸馏得淡蓝色精油,作为医疗、洋酒、化妆品等的香料。 德国甘菊花:分布于德国、匈牙利、捷克、俄国、北美,精油可作药用及沐浴香料,可防止皮肤发炎。 其实菊花除了香气之外,它的美是令人难以形容的,在日本世界文化社所出版的《茶花历.菊、照叶》一书中,菊花的风姿各异,有 着让人不敢轻视、凛然的气韵。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誉为“国茶”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 攀升。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载记 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发出 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武夷山介绍

福建武夷山介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 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九曲溪。九曲溪源于三保山,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景区内还有遇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游览景点,极具人文价值。武夷山也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冲佑万年宫、虹桥和架壑船棺等,还有世界罕见的动植物,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这里并建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使这里成为我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这里称为“第十六洞天”。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的赞美诗文不下二千多篇,题镌摩崖石刻有四百多处,这些丰富的人文史迹,也为名山增添风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相传唐尧时代的长寿老翁彭祖菇芝饮瀑,隐于此山,生有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后来连闽赣边界的大山脉也统称为武夷山脉。也传,此地为古代闽越族,其首领名武夷君,此山为古越人的栖息之地而得名。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1982年武夷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1992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航空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9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0月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第二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列入「世遗」的区域总面积达999.7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是继泰山、黄山、峨嵋山-乐山大佛之后,我国第四个列入世界双重遗产的单位,成为全世界22个双重遗产地之一。 武夷山地质为红色岩层陆相盆地堆积而成,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海拔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17.7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9℃,1月平均气温8℃。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拥有驰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下面一起来看看武夷山大红袍的做法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 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

茶、外山茶。 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 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 入口水仙,佳味清纯。 “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 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 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

武夷山景区调查报告

武夷山景区满意度调查报告 调查 时间: 2012年11 月25日 调查 地点:武 夷宫景区 目录 一武夷山概况 (5) 二武夷山景区具体调查过程 (7)

(一)调查目的 (7)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8) (三)调查方式 (8) (四)调查时间 (8) (五)调查内容 (8) 三调查结果分析 (8) 四调查总结与建议 (22) 此次调查报告我们组员主要是针对游客对武夷山景区满意度的调查,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纳在景区的可进入性、讲解服务的专业性、景区景点的设施设备问题等,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的一些旅游爱好对景区的再开发提出了建议,以及目前景区对游客的满意程度,对于景区未来开发与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22) 我们小组认为影响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22) 1.武夷山景区景点的满意度。即包括了景区景点选择游览的方式的满意程度,景区景点的建设与设施设备满意程度,景点项目的满意程度和景区的安全保卫满意程度等。 (22) 2.武夷山导游人员景点讲解服务。主要指导游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包括了导游

人员的正确委派,由旅行社委派的具有合格的有专业技术的导游人员,不仅要了解武夷山的旅游景点还可以更好的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22) 3.武夷山景区的可进入性。指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状况。武夷山的交通状况还不是很完善。武夷山的交通现状: (22) (1)武夷山虽是公路、铁路、机场及其具备,但是这只是旅游当中最初的规模,可进入性比较差,遇到旅游高峰期就会出现交通堵塞、进入难、出去更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武夷山的交通设施仍是有限,线路开发还未俱全,售票处较少,服务员的素质要求还不到位。交通也不是很规范。 (22) 4.武夷山的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指旅游景区是否认真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安全保卫制度;有无安全保卫设施;有无安全隐患;是否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23) 5.武夷山景区环境卫生的满意度。景区环境卫生满意度指武夷山旅游景区食品、公共厕所、游泳场所、垃圾箱等各类设施的清洁状况对游客的影响。 (23) 6.武夷山景区的游客容量。游客容量是指一个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限的,这主要建立在自然和环境的相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23) 7.武夷山景区的管理服务。景区的管理服务指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否健全;顾客投诉机制情况;是否为特定人群配备旅游工具、用品,提供特殊服务。 (23)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小组提出了以下的七点建议: (24)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

南平武夷山导游词 经历了2个多小时,大家终于爬上天游峰的山顶了。大家看看脚下 的风景,有没有觉得这2个多小时是十分值得的呢,大家休息一下观观 景拍拍照,我们30分钟后就要准备下山了啊 各位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 华厦旅行社,欢迎大家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我们海峡西岸、有着“福建粮仓”之称的——南平旅游观光,今天,有幸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 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它位于福建省的北部,面积2802.8平方公里,人口22万。是我国 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武夷山茶久负盛名,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就 是我们参观的对象。相信各位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到传说中的茶王。究 竟是什么样的?那就随小×的脚步一同去拜偈这位茶王。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这个灵岩洞,中间这个是 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现在请随我从伏羲洞进入岩内。由于岩内较 黑暗,请大家注意走好。现在我们已到达岩内的深处,请大家抬头看, 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 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 一线天。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 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 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 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 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 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 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 观就出现了。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度过一段愉快的旅行,美丽的大自然欢迎你们的到来,也希望优美的武夷山给你留下美好 的回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 风洞,大家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 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 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 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 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武夷山是世界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俗话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你们真的很荣幸能够一睹武夷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国的风景名胜区 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公元1世纪时,汉朝统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概况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自然和文化遗产 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区域 提名地区总面积为999.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635.75平方公里;核心次区面积36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78.88平方公里。包括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古汉城遗址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4部分。 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内容 文化遗产: ①架壑船棺,距今3750余年,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悬棺遗址中年代最早; ②古汉城遗址,距今2355±70年,西汉闽越国时期的王城,面积达22万平方米; ③朱子理学文化,构成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 ④摩崖石刻,现存426幅,由宋至清,是武夷山古文化和古书法艺术的宝库; ⑤古崖居遗构; ⑥茶文化; ⑦宗教文化;

武夷山旅游案例 2

武夷山案例 地理 武夷山市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的闽北地区,与江西省比邻,属中亚热带地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798 平方公里,总人口22 万人。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 年),1989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而改称,是福建省内唯一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旅游城市。 资源分析

旅游产品 武夷山市内云集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山体峻峭挺拔,山峰姿态优美、造型石惟妙惟肖、山涧流泉飞瀑与清晰碧潭、晶莹卵石和森林植被巧妙组合,96.3 %的森林覆盖率。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武夷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因而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都是山水观光产品,大致有: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森林公园、下梅龙井山。其中具体的小景区产品类型为:

武夷山人文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大致可概括为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六种旅游文化,目前已经开发的文化产品主要有: 武夷宫、武夷山市博物馆、古汉城遗址及博物馆、武夷书院( 紫阳书院) 、五夫紫阳楼、华夏民族城、下梅古民居、自然博物园、南源岭民俗旅游等十几处景点,其具体开发方向如下: 度假旅游产品是武夷山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之一,目前武夷山的度假旅游仅仅依托于十几年前修建的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度假游客的需求。 总体而言,武夷山目前开发的产品从结构上来看,主要是观光型产品,其比例占了75 %左右,另外包括休闲度假有25 %左右的是带有体验性质的产品。

六要素 吃 武夷山物种丰富,菜肴的主要原料有蛇、野兔、山羊、麂等野味及猪肉、鲜鱼、禽蛋、蔬菜、豆类、香菇、红菇、笋等。当地特色菜有鸡茸金丝笋、兰花蛇丝、菊花草鱼、泥鳅粉丝等。 武夷山的“特色宴”名扬天下,其中“幔亭宴”是武夷山最具传奇色彩的神仙宴;“八卦宴”盛行800年而不衰;“蛇宴”花样繁多,鲜美无比。如果你能喝两盅的话,那么武夷留香、武夷沁泉、菊花酒、五步蛇酒以及十月白米酒都是不错的选择。 住 小宾馆有3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100多家。大部分宾馆位于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离市区16公里,离飞机场8公里,离火车站10公里,与景区仅一条河之隔。度假区的面积虽然只有12平方公里,但高、中、低档的酒店都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此外,武夷山市区有些家庭旅馆和小型招待所,通常价格是空调房间每床60元,不带空调的每床30元,旺季、黄金周、周末会涨价。如果想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不妨一试。 行 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开拓旅游市场的首要条件。武夷山原本是山区,交通闭塞。近几年来随着武夷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党和国家加大力度对武夷山旅游业的支持,政府也不断的励精图治,目前武夷山市已经开通了22列火车、26条航线,在2009年期盼已久的浦南高速高速公路终于全线竣工并通车了。近几年在建的宁武高速公路等还会有三条高速公路、一条京福高速铁路经过武夷山境内,并设有互通口,与省内其他高速公路网联接起,武夷山进出的交通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 武夷山市内交通也十分便捷,呈一线多点,市内、火车站、飞机场、旅游度假区(三姑国家旅游度假区) 、景区,全部经武夷大道一条交通主干道直接到达,一线全程只需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路线有助于外来游客的方便进出。 游 武夷山市主要景区:大红袍虎啸岩华东第一漂青龙大瀑布一线天云窝自然博物馆城村古汉城遗址大竹岚灵岩洞万春园玉龙谷朱熹故里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截止2011年6月24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45处)和西班牙(43处),居世界第三位。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文化遗产29项(其中文化景观3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中国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 1、泰山(山东,1987.12) 2、黄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8处)】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3、黄龙风景名胜区 4、三江并流 5、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6、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基地 7、中国南方喀斯特 8、中国丹霞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6处)】 1.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4.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5.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6.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7.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8.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9.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10. 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世界文化遗产) 11. 丽江古城(云南,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2. 平遥古城(山西,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3.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4. 颐和园(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遗产) 15. 天坛(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遗产) 16. 大足石刻(重庆,1999.12世界文化遗产) 17.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 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18.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19. 龙门石窟(河南,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20. 都江堰一青城山(四川,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1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也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的话,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石刻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这样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500余方,但主要集中在丹峰环列、碧水萦绕的九曲溪两岸。九曲溪山环水绕、流光溢彩,如同横亘于群山之中的一条丹青彩带,又象是穿梭于历史时空的一道文化长廊。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源远流长。历唐宋元明清以迄现当代,代有佳作,历时1500多年。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一、xxxx石刻研究的现状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不仅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参照系,它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 在对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的前期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的检索发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对某一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的名山大川的摩崖石刻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国内《趣谈中国摩崖石刻》一书,系一本关于国内摩崖石刻介绍的通俗读物,内容偏重于各地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欣赏,书中的所谓“文化意趣”亦多为对书法艺术文化意趣的阐发。该书对享有世界双遗产地美誉的武夷山摩崖石刻竟然只字未提。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 一武夷岩茶历史 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二鼎盛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三朝贡珍品 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