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草案讨论稿)

二0一0年五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12月)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2008年7月)的基本精神,加快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成为服务外包市场的领头羊,英国紧随其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服务外包的热潮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此同时,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渐次成为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国。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浪潮蓬勃兴起。

1、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第一,从服务外包业务类型来看,业务流程外包(BPO)继信息技术外包(ITO)之后,正在成为市场主流。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际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中,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的已经相当成熟,广泛应用于IT产业、金融保险、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技术服务领域。根据IDC的市场调研报告,从2006年到2010年,业务流程外包已由48%上升的51%,而信息技术外包已由52%下降为49%(注:IDC的市场调研不包含统计口径更加不明确的信息

技术外包)。

第二,从市场分布看,目前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主要发生在同一国家内部,即以在岸服务外包形式出现,离岸服务外包只占10-20%左右。

第三,从服务外包的行业分布来看,金融、电信、软件等是国际服务外包的重点,研究开发的高端服务业外包趋势进一步加快。

第四,从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来看,跨国公司是实施离岸服务外包战略的主体。

第五,从发包企业的业务运营方式看,根据不同企业所在行业的具体需求,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委托海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完成服务项目;二是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离岸中心,由离岸中心接包母公司的外包业务;三是在海外建立外包基地,负责寻找合适的服务提供商接包母公司的外包业务。

第六,从接包企业看,离岸外包市场竞争激烈,并呈现垄断竞争格局。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垄断大多数的近岸服务外包业务,印度、中国、菲律宾等国家则在非近岸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角逐。

2、国际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

根据权威机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的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从以往的数据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2005年的规模为6000多亿美元,2006年达到8600亿美元,2007年又增长为1.2万亿美元,2008年的则高达1.5万亿美元,

2009年虽然遭遇世界经济危机,但国际服务外包基于企业缩减生产成本的考虑而逆势增长,估计达到1.9万亿美元。以此类推,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2010年将达到2.4万亿美元,2011年为3.1万亿美元,2012年为4.0万亿美元,2013年为5.2万亿美元,2014年为6.7万亿美元,2015年为8.7万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二)中国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自2006年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后,商务部实施了“千百十工程”,各级政府制定了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平台建设、特殊工时等全面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有力地鼓励和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1、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4 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为328 亿美元,其中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仅为6.33亿美元,只占全球市场的1.9 %。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 %,同比增长45.3 %。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ITO)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BPO)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商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市场容量约为13.8亿,比2005年增长48.4%。

2007年,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1.9亿美元,合同执

行金额16亿美元;2008年,协议金额58.4亿美元,同比增长83%,合同执行金额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2009年,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60247份,同比增长142.6%,协议金额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6%,执行金额138.4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协议金额147.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9%,执行金额100.9亿美元。

从新增企业与从业人员规模来看,增速明显。2007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1731家,取得各类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51家,通过CMMI三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167家,在服务外包企业的从业人员达42.7万,其中大专以上人员25万。2008年,服务外包企业3302家,取得各类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1192家,从业人员52.7万。

2、复合型外包业务初见端倪,外包垂直领域日益细分

在我国,ITO依然是主导,BPO增速加快。2008年,ITO的合同执行金额为32.1亿美元,占68.4%,BPO为10.6亿美元,占22.6%;2009年,信息技术外包(ITO)依然是主要方式,合同协议金额118.7亿美元,占总额的59.3%,执行金额86.4亿美元。

随着服务外包业务范围的不断发展,服务需求方与提供方合作层次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发包客户寻求ITO和BPO的捆绑服务,要求接包方提供先进的IT集成解决方案。从另一层面看出,服务外包承接商正不断升级,可以提供ITO和BPO捆绑的复合型外包服务。

服务外包企业的增多,加剧了市场竞争,也使得外包服务日益细分,出现了更多的外包垂直行业,除了传统的软件开发、系统支持、金融、会计等行业外,法律、知识分析、生物医药研发等行业均由涉

及。此外,媒体、广告、教育这些迄今极少外包的行业也将会把IT 和BPO解决方案外包出去。

3、外包业务来源地多元化,美日、香港依然是我国服务外包出口的主要地区

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出口地区日益多元化,但是美日、香港依然是我国服务外包出口的主要地区。2004年,中国从日本获得的服务外包额占63.5%,美国为13.5%,香港10.3%,欧洲3.3%。2005年,对日服务外包出口仍占主导地位,占出口总额的59%,对欧美的出口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占到20%,比2004年提高了3.2%。

2007年,中国软件与外包呈现多元化趋势,出口的国别、地区的数量达到94个,比2006年增加35个,但是日本、美国、香港仍是我国软件出口的主要城市。2007年,日韩市场占总体市场规模的51.8%,与2006年相比,以32.2%的增速稳步增长,来自欧美的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60.6%。

2008年,中国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日本市场份额为20%,美国市场份额为19.4%,香港和台湾两地的市场份额达到14.2%。

2009年,发包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协议金额共79.1亿美元,占协议总额的39.6%,执行金额为57.7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28.9%。

4、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显成效,打造城市品牌成为主要工作内容。

2006年,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确定了一批城市作为“基地城

市”,选择了一批园区作为“示范园区”,到2008年12月,共批准了16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示范园区。2009年1月,国务院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0年3月又增加了厦门,共21个城市。

至2008年,示范城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598家,占全国总量的78.7%;取得各类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达到985家,占全国通过认证企业总数的82.6%;从业人员4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82.9%。2008年,示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为54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3.5%;合同执行金额42.9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1.5%。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服务外包的特色,以及在服务外包某一特定领域内的产业优势,提出各自的城市定位,以体现在服务外包某一特定的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例如杭州的“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长沙的“国际文化创意外包基地”和大庆的“石油石化外包”等城市定位。

二、广东服务外包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服务外包的发展状况

广东也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时期,正契合了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跨越式发展服务贸易是广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战略和必然选

择。

1、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但发展规模较小,出口地区极为集中。

广东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基本上集中于广州、深圳两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年,广州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为1.52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为1.50亿美元;深圳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4.8亿美元,执行金额3.1亿美元。二者合同执行金额之和占全国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的4.7%,而长三角板块占64.7%。2009年,广州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为5.9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合同执行金额为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8%;深圳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协议金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7%,合同执行金额为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9%。

2、出口市场多元化,但仍然以香港、欧美市场为主,欧美市场发展迅速。2009年,广州服务外包出口市场中,香港占44.2%,英国22.9%,澳门占5.32%,美国占4.85%,瑞士占3.83%;深圳服务外包出口市场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共100个,执行合同总金额上亿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印度、美国、越南、香港、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巴西。其中承接印度服务外包合同为9.4亿美元,占全市合同额18.6%;承接美国的外包合同金额为7.4亿美元,占比14.6%;承接香港的业务合同金额为4.2亿美元,占全市合同金额的8.3%;这三大市场的业务合同金额占整个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的41.5%。

3、外包业务结构合理,高端化发展趋势初见端倪。2009年,广

州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业务流程外包(BPO)为主体,占58.91%,主要涉及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人力资源等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ITO)为重要组成部分,占36.03%,知识流程外包(KPO)取得新进展,登记合同金额3487.68亿美元,占5.07%,主要涉及网游动漫产品设计与制作、药物委托合同研发和加工、第三方检测、工业设计等领域;深圳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ITO占55.5%,以研发、运营和维护为主,BPO占38.3%,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数据处理等业务,KPO占6.2%,主要集中在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设计与中医药研发外包。

4、服务外包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09年,广州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执行金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38家,其中汇丰软件、汇丰客户服务、盛华信息等6家企业执行金额占总执行额的77.4%,区域分布上看,天河区、越秀区两区合同额占全市的74.61%,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两区合同金额占全市的18.3%;深圳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超千万美元的有27家,合同总金额49.8亿美元,占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的98%。其中超亿美元的华为股份、中兴通讯、国际商业机器、怡亚通四家公司,这些企业的合同总额占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的88.2%;充分显示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龙头效应。

5、在岸服务外包方兴未艾。虽然目前在岸服务外包尚未有科学的统计,但依赖于先进的雄厚的制造业、发达的金融业,广东在岸服务外包优势明显,并体现出与制造业紧密联动和相互促进升级的特

点,一些企业“产品先行、服务跟上”,出现了服务外包“走出去”的良好态势。广东拥有规模较大的发包企业,为广东发展在岸服务外包提供了较高的起点。

(二)广东进一步承接服务外包的基础和优势

广东省作为我国南方经济大省,具有临海、近港澳、腹地广阔、经济承载力强、教育和科技资源集中等特点,外向型经济表现活跃,国际投资和合作环境良好,在产业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和基础,初步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在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广州和深圳位列其中。

1、广东制造业的雄厚基础

在当代全球服务外包总量中,在岸服务外包占80%多的份额,离岸服务外包只占不到20%的份额。原因在于:服务外包的“外包”对象是生产性服务业部分,而不是生活性服务业部分,生产性的服务业是与制造加工业密切相关的一类生产活动。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脱离制造业基础奢谈“世界办公室”最终只能沦为笑谈。

广东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起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优势。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已从原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向生产方式的模块化、链条化、集群化和精细化发展,“广东制造”因“世界工厂”而闻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正处发展转型的“广东制造”获得87.26分,广东以高出全

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平均水平6.08分的好成绩,首次跃居全国第一,领先浙江、江苏、北京和上海。“广东制造”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新跨越。

2、广东服务业的传统优势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特征。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做中国的商贸中心已经有逾千年的历史,悠久的服务业发展传统使当地企业家具备敏锐的发展服务产业的能力。作为服务业产业链碎片化产物的“服务外包”离不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经济环境。

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上年的1.9:58.0:40.1转变为2.5:48.4:49.1,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贡献率的变化,折射出广东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局初现。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金融机构总资产赶上香港,从2008年起,广东省级现代服务业引导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3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3、良好的园区载体建设。广州拥有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四个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合署组成的广州开发区;拥有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荣誉资质的天河软件园,天河软件园是广州的科技创新核心区、高端现代化服务业总部区和生态区的大型软件社区;拥有南沙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等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深圳拥有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

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深圳软件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正式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包括深圳软件园主园、硅峰软件园、蛇口火炬创业园等。珠海市香洲区、高新区积极响应,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香洲区提供国际科技大厦,日荣大厦(人民西路)、中航大厦(九洲大道),高新区提供唐家湾主园区的南方软件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清华科技园、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场所作为平台,为外包项目的进入提供了理想的载体。佛山市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也是广东唯一的省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主要定位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后台产业服务基地,致力于吸引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等后台机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及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落户,佛山软件产业园已形成了“一园两区”的发展格局,其中“A区”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和软件外包等软件产业,“B区”主要发展创意、动漫等产业,两园区功能定位互补,各具产业特色,共同协调发展。

4、稳定的人才队伍和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广东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外设研究院所,这些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集聚了全省主要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其人力资源储备充足,各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善。广东可依托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结合广东省内软件企业的内部培训力量,引进国际专家建立面向中高级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人才培训平台,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

5、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香港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大都会”经济形态。国际“大都会”是世界经济发展到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世界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交通通讯的革命性变革的结果。香港的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香港也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侧重服务行业的地区。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具有以下特点:香港是国际上重要的商贸和运输中心;香港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是国际上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服务外包产业发达。广东可充分发挥对港突出优势,积极引进香港服务外包企业和大力承接香港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开展粤港产业合作对接,实现粤港双赢。

三、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广东现实背景和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广东省“双轮驱动”、“双转移”、“双引资”等发展战略,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和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战略这个中心,科学合理确定服务贸易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广东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紧扣广东服务外包状况与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产业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努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坚持服务业发展与服务外包相结合、以服务业发展为依托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引进外资与发挥各地区域特色优势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育服务业微观组织的创新和经营能力,为实现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具体措施方面,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国际通行标准为运作准则,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为保障,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致力于引进全球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进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

1、发展定位

“广东服务外包:源于制造,高于制造(GuangdongSourcing: From and Beyond Manufacturing)”的特色定位。虽然目前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外包都具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是避免不了外包层次总体偏低的状况,而根据广东服务外包外包发展的根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实现服务外包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更好的联动与升级是广东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经济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广东服务外包应源于制造。“高于制造”可赋予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国际价值链地位提高,三是广东服务的质量将更高于广东制造的产品质量。

2、发展模式

在岸外包与离岸外包同步发展的模式。示范城市以鼓励离岸服务外包为主,在岸服务外包为基础;珠三角地区城市以在岸服务外包为主,离岸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其他地区城市评估自身产业发展特色与资源,在岸先行,逐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跨越式”与“渐进式”发展并存的模式。示范城市采取“跨越式”发展路径,着重发展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其他城市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主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引导示范城市的低端服务外包业务向其他城市转移。

“国家级示范城市+省级示范城市+示范集聚园区+重点企业”的发展管理模式,实施有序、分层、重点管理,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原则

1、制度创新原则。研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在政府引导机制、产业创新机制、载体建设机制、公共平台搭建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招商引资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新的产业优势。

2、协调发展原则。既要通过实施相对统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各地区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示范区的同步发展,又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政策协调和产业引导,鼓励根据不同特点制定地区配套措施,发

展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避免资源内耗。

3、产业互动原则。实现服务外包产业、信息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和互动发展,把服务外包与软件开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咨询、教育、医疗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将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作为全省信息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杠杆。

4、业务共生原则。既要以全方位接纳离岸服务外包为主导,又要立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深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内涵的在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平台的完善和接包企业群的培育,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国内和国外双向延伸。

5、市场主导原则。鼓励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通过企业联盟,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流程再造,努力开拓市场。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完整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实现服务外包业务高端化,形成若干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外包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把服务外包培育成为广东高端服务业的核心支柱产业,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企业总部营运服务外包基地、南中国的现代服务外包中心,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产业目标

至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产业业务总额达300-360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达到100-120亿美元,且占全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比重不低于25%。

3、载体目标

至2015年,建设完成服务外包产业空间载体2000万平方米;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达50万人。其中,服务外包中端及实用性人才40万人,吸引大学生就业30万人。

4、企业目标

至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数达到10000家,其中,软件外包企业5000家,业务流程外包企业4000家,其他外包企业1000家;争取达到2000人以上的企业100家,5000人以上企业50家,10000人以上企业10家;吸引200家海内外著名公司在广东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列入全国服务外包1000强的企业250家。

积极鼓励我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各类相关认证,积极开展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国际认证。其中CMM/CMMI3级认证企业数800家,CMM/CMMI5级认证企业数50家。

5、市场目标

重点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拓展香港市场、欧美市场、日本市场,

开发东南亚新兴市场,培育本土重点服务外包企业,推动全省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和业务层级同步提升。

(五)产业定位与发展重点

1、产业定位

结合珠三角、粤北地区和东西两翼产业结构配置的合理分工,促进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共同协调发展,广东服务外包产业可以定位为辐射环南海经济圈、服务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服务内地、连结香港及东南亚的商业服务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华南重要物流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结算中心。

2、发展重点

以初具规模的软件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为依托,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为主要引擎和特色,以研发设计等知识流程服务外包为突破,重点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促进外包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与先进制造业联动的深入化。

(1)初具规模的优势产业

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外包业务。充分发挥我省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和智能控制设备等产品方面的优势,着力承接相关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和测试外包业务,大力承接中间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外包业务。

金融、保险、财会等数据处理外包业务。充分发挥我省金融保险业相对发达、从业人员较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银行类、保险类、基金类、投资类、经纪类等金融保险业和大公司的财务管理、

账户管理、客户服务、信息录入等数据处理方面的外包业务。

(2)潜力十足的主导产业

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发挥我省在电子、家电、汽车、造船、装备、通信、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产业方面的科技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测试、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外包业务。

动漫影视外包业务。紧密结合我省在岭南文化方面的历史底蕴,充分借助我省在音像、影视和动漫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外影视传媒、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产品的设计、加工、汉化、制作等方面的外包业务。

医疗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发挥我省医疗机构齐全、医疗从业人员较多、医疗技术较全面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医疗机构在临床测试、技术咨询、医学检查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外包业务。

(3)与制造业联动的核心产业

物流外包业务。充分发挥我省陆海空联运、港口和仓储发达、物流服务齐全、国际大物流公司较多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着力搭建第三方物流平台,积极承接以信息平台为主的国内外客户的订单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维护、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物流外包业务。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积极承接国内外企业在职员管理、培训、派遣等方面的外包业务。

采购与营销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发挥现有制造业产业优势,积极

承接国内外企业产品制造和销售中必不可少的采购与营销服务业务。

会展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利用广东各主要城市技术先进、条件优越的会展场馆,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会议展览业务。

(4)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

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充分发挥我省在粤语和英语等语种方面的语音人才优势,吸引更多的东南亚大企业以及欧美大企业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设立在广东。

国际数据备份中心。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稳定的优势,吸引香港、欧美、日本等有关企业和机构在我省设立数据备份库,将我省建成为重要的国际数据备份中心。

(六)空间布局

1、布局原则

(1)符合国家改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基本要求。《纲要》对珠三角地区的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纲要》对构建珠三角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达到服务外包对软环境和硬环境特殊标准。在硬环境上,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 (一)工作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四、重点工作 (12) (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 (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 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 (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 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

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 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 (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14) (五)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 (14) 五、保障措施 (16)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新材料行业分析

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新材料行业分析 行业政策新材料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月22日,中国首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将着力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六大新材料升级换代和自主创新,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实现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十二五”期间,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

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将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 行业现状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 20xx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规划及目标 十九局三公司成本管理部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切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使施工生产的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对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如下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总的节能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递减5% 。 二、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编制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 )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 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 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三、采取的措施 (一)节能措施 ⑴、制订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⑵、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 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⑶、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 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 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⑸、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 能源。 该项工作将从机械设备与机具,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施工用电及照明三个方面入手。 1.机械设备与机具 ①、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 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②、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③、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 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省政府要求,初步建成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重大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平台。四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金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全省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法人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以“金财”、“金税”、“金关”、“金水”、“金审”等为代表的“金字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建设,转入深化应用阶段,部分工程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五是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政府信息系统及重要网络的正常运行,电子认证证书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加速发展,表现在: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转变;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功能建设转变;三是由仅仅实现信息发布向党政部门综合实现自身业务处理内容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转变;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推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向党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转变;七是由部门内部自主管理向拓宽民意渠道的“网络问证”方向转变。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建设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依然明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差,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乱,管理力量不够强,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四是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

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规划

省节能减排办: 按照省政府节能减排办通知要求,对“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提出如下思路。 一、“十二五”节能潜力分析 (一)结构节能 2.能源结构。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将完成涪江梯级开发,建成柳树、打鼓滩、吴家街 电站和唐家渡电航工程;全市将新建户用沼气20万口,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扩大推广cng汽车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二甲醚、轻烃气等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这些措施,将使全 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 3.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完全淘汰3.0以下的球磨机水泥设备和年产3万吨 以下的造纸企业。 (二)技术节能 1.工业方面。“十二五”将在石化行业开发依托新能源的新产品,推广应用能源的梯级 使用,发展完善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综合能耗;机械行业对基础加工进行专业整合,建立锻压、铸造、热处理、电镀等专业加工基地,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倡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电子行业将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能利用率;电力行业将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淘汰老旧设备,增加无功补偿量,控制电网经济调度,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的管理,开展有序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2.运输行业。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 通运输系统效率。在本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机动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模式。 3.建筑业。将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材料应用标准、节能建筑设备选型标准 以及管理办法,并落实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 4.农业。将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在固 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三)管理节能 随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和对年耗能30 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企业管理节能效益将进一步明显。同时,还将强制推行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引导和鼓励购买节能型产品,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以热负荷为主的工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版)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