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_扭_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_扭_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_扭_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_扭_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1)0320433207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

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李相博1 王新民1 袁剑英1 马龙1 靳久强2 于均民1 晁吉俊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 兰州 730020)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 要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扭)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扭)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补充和完善了该理论。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旋卷(扭)构造 地球动力学 油气

第一作者简介 李相博 男 1965年出生 硕士 遥感技术应用与大地构造

中图分类号 P541 文献标识码 A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晚近时期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对中国乃至亚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资源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是目前全球唯一正在进行的陆陆碰撞造山带,被誉为“研究大陆动力学问题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和“打开地球动力学大门的金钥匙”〔1〕,因而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对其形成机制目前已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式〔1~10〕,但由于受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限制,这些理论和模式来源的依据主要集中在某些重点剖面和个别重点地区,缺乏宏观研究的支持,因而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人们公认的满意解释。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利用卫星遥感图象,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变形样式和运动学方式等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与油气运移、聚集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区概况及遥感技术优势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辽阔,包括了阿拉善地块以南、鄂尔多斯地块以西、中昆仑断裂以北和阿尔金断裂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地理地貌上,不是荒漠与黄土覆盖区,就是人迹难至的高海拔缺氧严寒地区,利用常规的科研手段很难发挥作用,而卫星遥感技术视域宽广,可全面而连续的反映地面景观,不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有利于进行大范围内的宏观观察与分析对比。

区内旋扭构造十分发育,前人利用常规手段对其做过一些研究,如陇西旋卷构造、柴达木盆地反“S”形旋卷构造等。前者是李四光教授提出的,但他认为陇西旋卷构造的核心位于兰州—民和一带,对其收敛与撒开方向也没有定论〔11〕。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后来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它们认为向北西方向收敛、向南东方向撒开,各旋回面为顺时针扭动〔12〕。后来兰州地震研究所李龙海经过大量考察,提出过相反意见〔13〕,但他未指出该旋卷构造的核心,也未对其形成机制做深入探讨。柴达木盆地反“S”旋卷构造及盆地西南缘祁漫塔格山反“S”扭动构造均是孙殿卿教授于1956年首先提出的〔14〕,后来他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15〕,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手段及勘探程度的限制,对这些构造的完整性认识不够,致使后来(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很少有人承认这些反“S”形构造属于旋卷构造,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阿尔金断裂左旋活动而产生的一般扭动构造。

作者利用新一代遥感图象分析认为,陇西旋卷构造(由于对其认识与前人不同,下文称祁连东部旋卷构造,以示区别)各旋回层向北西方向撒开、向南东方向收敛,各旋回面为逆时针扭动,其核心位于天水莲花镇一带;柴达木盆地的旋卷构造是存在的,冷湖反“S”构造是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外围尾部部分,其头部或核部在小赛什腾山及昆特依凹陷一带;柴达木盆地

第19卷 第3期2001年9月

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19No.3

Sept.2001

收稿日期:2000207224 收修改稿日期:2000212228

1.西祁连旋卷构造;

2.柴达木北缘旋卷构造;

3.祁漫塔格旋卷构造;

4.东祁连旋卷构造

图1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动)构造变形示意图(据遥感图像解译)

Fig.1 Sketch map of vortex (shear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2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

尕斯断陷为祁漫塔格山顺时针扭动时在其外围形成的一个近南北向的拉分断陷,而油砂山构造带则相当于该旋扭构造的尾部。此外作者还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并对上述四个旋卷(扭动)构造(位置见图1)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2 旋卷(扭)构造的卫星影像与空间特

征 旋卷构造是扭动构造体系的一种形式,一般由核部和外围两部分组成,外围通常由弧形断裂、斜列褶皱组成;核部在造山带中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穹窿,在盆地中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的凹地,李四光将前者称为砥柱,后者称为旋涡,但对两者的关系他没有明确论述,作者研究认为二者可形成于同一构造作用下,常常相伴而生。2.1 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该旋卷构造展布于阿尔金断裂东侧祁连山西端一带。其核部即砥柱部分位于北祁连西端照壁山一带,遥感图像上呈一醒目深色调团块状异常,内旋层明显呈逆时针旋转(旋回面为顺时针扭动)的环带状结构(图2a ,b ),地层向左旋转约270.,主要由下、中奥陶统和志留系组成,局部残留有侏罗系及白垩系,变形强烈。1/20万区测地质图上为一系列弧形或半圆形的逆冲断裂。其外围尾部以反“S ”形沿北祁连褶皱带向东南延伸。围绕砥柱的外围呈辐射状排列着三个残余坳陷和隆起:即昌马盆地、大坝坳陷、酒西盆地及阿尔

金隆起、碱泉子—赤金堡隆起、北祁连西端隆起。酒西盆地青西凹陷紧靠砥柱的东北侧,仅新生界沉积就达7000m 。从古应力场分析,青西凹陷应是与该旋卷构造同期同一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旋涡;老君庙、石油沟

等斜列背斜则是同期形成的尾部扭动构造带。从残余白垩系分布、古构造背景及今构造格架来看,该旋卷构造形成于晚白垩世—第三纪。早白垩世时酒西、昌马、大坝应是连片沉积的统一盆地,只是后来受该旋卷构造的肢解才成为现今三个独立的盆地。2.2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赛什腾旋卷构造

该旋卷构造位于苏干湖南小赛什腾山、大赛什腾

山一带,其砥柱部分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由一系列旋回面呈顺时针扭动,向北西方向弧形收敛、向南东方向撒开的压扭性断裂组成的一个精美图案(图2c ,d ),卷入的地层主要有志留系和石炭系。其尾部为一系列断裂及褶皱沿大赛什腾山呈反“S ”形延伸,卷入的最新

地层为新第三系。该旋卷构造的北侧为苏干湖盆地,南侧为柴北缘断陷带,包括昆特依凹陷及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等。其中位于砥柱南侧的昆特依凹陷仅新生界就达12000m ,为旋卷扭动作用发生时与砥柱同时形成的一个负向旋涡构造;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则为该旋卷构造尾部的反“S ”形扭动部分。从残余地层分布及古构造背景分析,其形成时期与第一个旋卷构造大致相同。2.3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祁漫塔格山旋扭构造该旋扭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祁漫塔格山一带,在平面上呈弧顶向北突出的弧形,由一系列相互平行、总体向南倾斜的次级断裂组成,其主断裂沿祁漫塔格山前分布,线性影象清晰,延续性好。西为阿尔金断裂所截,向东经乌图美仁—格尔木—偌木洪至香日德

以南,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延伸750km 以上。从沉

积和构造特征分析,该断裂为压扭性,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由中上奥陶统和上三叠统及花岗岩体组成的逆

434 沉 积 学 报 第19卷

a,b-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及地质解译图,c,d-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及地质解译图, e-祁连东部旋卷构造核部的”车轮状”水系,f-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示意图:

①民和—兰州—定西沉降带;②海源—水泉—景泰沉降带;③香水河—中卫沉降带;

④预旺—红寺堡沉降带;⑤卫州—苦水河沉降带;⑥惠安堡沉降带;⑦旋卷构造核部

图2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构造卫星影像及地质解译图

Fig.2 Satellite image and its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map of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2Tibet plateau

冲岩席向北逆冲,推覆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之上,表现了逆冲性质的一面;卫星影像判读结果认为其还存在顺时针扭动的一面。该旋扭构造明显控制了柴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柴达木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油田—尕斯油田和油砂山构造带即位于该旋扭构造的北侧。从古构造背景分析,尕斯断陷应为祁漫塔格山顺时针扭动时形成的一个近南北向的拉分断陷;而油砂山构造带则相当于该旋扭构造的尾部。从祁漫塔格山上残留的地层沉积看,其发生时代应在晚白垩世以后。2.4 祁连东部旋卷构造

位于宝鸡以西、西宁以东的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阿拉善地块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褶皱带东段北缘的复合部位,故称为祁连东部旋卷构造。卫星影像显示为一系列的向南东东方向收敛,向北西西方向撒开的的弧形山脉及沉降带(盆地)组成的巨型旋卷构造(图2f)。从影像分析,其核心应在天水莲花镇一带,在那里形成了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涡轮状”水系,影像清晰(图2e)。整个旋卷构造由拉脊山—兴隆山、六盘山—南西华山—毛毛山、香

534

第3期 李相博等: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山、炭山—烟筒山、罗山—牛首山及青龙山等六个旋回褶皱带组成,在其内侧依次发育了六个中新生代沉降带,它们是:民和—兰州—定西沉降带、海原—水泉—景泰沉降带、清水河—中卫沉降带、预旺—红寺堡沉降带、韦州—苦水河沉降带及惠安堡沉降带(图2f)。每个褶皱隆起带的北东侧与沉降带之间有断面朝南倾的逆冲大断裂将它们分开,主要有:拉脊山北缘断裂、六盘山东麓—南西华山北麓大断裂;香山北麓大断裂、炭山—烟筒山东北麓大断裂、罗山—牛首山东麓大断裂和青龙山东麓大断裂,它们均呈逆时针方向扭动〔13〕。根据旋卷构造对白垩系以后的沉积地层及水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明是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期间成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明显活动。

3 旋卷(扭)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分析

旋卷(扭)构造的成因问题,过去曾有过一些讨论,李四光教授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出发研究了其形成机制,认为是地球经向运动和纬向运动发展不平衡的产物〔11〕。作者利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认为其形成是由于板块边缘构造活动应力的远程效应作用于板内的结果。由于板内各构造单元以断裂形成分割,当外部应力作用时,形成通过断裂的扭动运动形式进行应力消减。

从研究区以往研究成果和1∶250万《中国卫星影像图》分析看,现今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三种动力,一是白垩纪末期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并呈一巨大的“M”型挤入欧亚板块南缘;二是新生代以来西伯利亚板块的强烈南移及与之有关的蒙古弧对印度板块的挤压形成阻挡作用;三是鄂尔多斯地块对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阻挡作用。这三种动力以前者为主,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青藏高原东北部处于巨大的压扭性应力场中并造成该区形成北西与北东东方向的两组配套的剪切断裂(或使老断裂复活):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以左行走滑为主;北西向或北北西向的龙首山南缘断裂、北祁连北缘断裂、中祁连断裂及昆北断裂以右行走滑为主。但是,上述两组断裂并不是同时期同等程度的发育。由于动力边界条件的变化,在某一地质时期只能以某一组发育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①,晚白垩世—第三纪主应力为近南北向,造成青藏高原北部一系列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其结果是:一方面形成拉分盆地(如河西走廊第三纪的右旋右列式拉分盆地),另一方面,两条北西走向右行走滑断裂夹持下的块体在应力作用下向西运动时,必然存在左旋的趋势,当遇到塔里木地块的阻挡时,更要向左旋转(图3a),于是形成了祁连山西段、柴北缘赛什腾山、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等一系列旋回面为右旋性质的旋卷构造(图1)。而此时(第三纪),据地震剖面(剖面编号为E198122)反映阿尔金断裂活动并不明显。

上新世以来主应力转为北北东—北东向,受区域应力场的这种变化和深部地质作用的双重影响〔10〕,原北西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均转变为向北或向南的逆冲,从而形成现今西北地区“造山带背冲、盆地对冲”的构造奇观,也形成了著名的玉门砾岩和西域砾岩。阿尔金断裂此时(上新世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运动,并导致整个青藏高原北部向东逃逸,其结果是:一方面形成拉分盆地(

如索尔库里第四纪的左旋左列式拉分盆

1.断层走滑方向;

2.块体运动方向;

3.块体转动方向;

4.区域应力场;

5.阿尔金断裂

图3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构造变形动力学分析图解

Fig.3 Diagam of dynamic analysis of vortex structure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2Tibet plateau

地);另一方面,当青藏高原向东逃逸遇到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时,必然产生旋回面为逆时针的旋转作用(图3b),祁连东部至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大型旋卷构造就是这一运动学过程的证据。

需要说明的是,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和Mol2 nar〔3,4〕将板块碰撞与滑移线场理论结合起来研究青藏高原的新构造变形现象和隆升机制,提出了走向滑移线场和逃逸构造理论。认为印度板块自南向北楔入引起的大陆形变类似于刚性体平面挤入塑性体所观测到和计算出的剪切滑移线的几何图形。图5是他根据遥感图象分析所做的一边为自由边界的模拟实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刚性体的挤入,剪切断裂开始形成,先形成右旋再出现左旋,然后左旋占了优势(图4a、b、c)。这种左旋断层一直向自由边界延伸,随着刚性体的不断挤入,原先的F1左旋断层便改变了方向(图4b、c),挤出的块体1发生顺时针旋转。在F1断层的上面依次会出现F2左旋断层及相应的右行滑移

634 沉 积 学 报 第19卷

①王新民,李相博等.蒙甘青地区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

地综合研究报告.2000

块体(图4b 、c )。F2和F1分别相当于阿尔金和红河断裂,滑移块体相当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地区

。Ⅰ印度;A.亚洲;Ⅰ。东南亚;B.华南;

F 1红河断裂;F 2阿尔金断裂;大箭头表示挤压或挤出块体

图4 青藏高原构造变形模拟实验

(据Tapponnier ,1982)

Fig.4 Model experiment of structure deformation of Qinghai 2Tibet plateau (after Tapponnier ,1982)

应该看到,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中国西部主要的构造格局和变形现象,正因

为如此,该理论一提出便受到中外科学家的普遍接受。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印度板块北缘并不是

实验中的理想几何形态,而是为向北突出的“M ”型;其

向北挤入的主应力方向也不是恒定不变,而是脉动的,

这一点在其它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8〕,因而该理论无

法解释位于阿尔金断裂带附近由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

活动引起的一系列旋回面具右旋性质的旋卷构造变

形;二是认为青藏高原东部为完全自由边界,忽视了阿

拉善和鄂尔多斯稳定地块与青藏高原北缘的地质差异

性,因而该理论也无法解释祁连东部旋卷扭动构造的

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Tapponier 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相信会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变形及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 旋卷(扭)构造的油气地质意义

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目前已经发现几乎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均与旋扭构造有关〔16〕

,如辽河盆地兴隆台旋卷构造,渤海湾盆地冀鲁大型帚状构造体系,大庆油田反“S ”型构造等,就连最稳定地块上的鄂尔多斯盆地,甚至有人认为那里连构造裂隙都不会发育,但其西缘含油气的马家滩褶皱带也具有明显的扭动构造特征〔17〕

旋扭作用产生的扭应力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扭应力导致的岩石变形,改

善了岩石的渗透性能,形成的微裂隙、裂缝及断层等提供了油气初次和二次运移的通道,形成的各种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场所;二是扭应力是油气运移和聚

集的驱动力之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受流体势能的控制,它总是从高流体势区向低流体势区运移,并在

低流体势区聚集成藏〔18〕

,构造扭应力正是通过改变流

体势场的分布来影响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

通常情况是,在扭动旋卷构造尾部形成扭动背斜带,油气藏类型以背斜油气藏为主;在旋卷构造头部扭应力作用最强,其中在头部的外侧表现为强烈的张扭性应力区,而在其内侧则表现为强烈的压扭性应力区,前者导致张扭性断块及与断层有关的张裂缝产生,从而形成断块或构造裂缝性油气藏;后者导致压扭性断块产生,形成复杂的断块型油气藏。研究区酒西盆地青西坳陷和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分别处于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和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头部

外侧的张扭性应力区,二者都具有丰富的油源,故有可

能在脆性地层中形成裂缝型油气藏。目前发现的柴达

木南翼山油藏、酒西柳沟庄油田均证实了这一油藏类

型的存在。

从油气的运聚条件看,一般在应力集中或较强的

部位,如旋卷构造的砥柱或帚状构造的收敛部位附近,

有利于形成深的生油旋涡构造,但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而在应力相对较弱的部位,如旋卷构造的尾部或帚状

构造的撒开端,有利于形成斜列的扭动背斜构造,也是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指向位置。从研究区玉门和柴达木

两个已知油气田的分布看,似乎都遵从上述规律。如

玉门老君庙、鸭儿峡及石油沟等油田均位于祁连山西

端旋卷构造的尾部,而其80%以上的油源来自于新生

代的构造旋涡—青西凹陷〔19〕。据最新研究资料〔20〕,青西凹陷曾有过两次生油排油历史,第一次发生在早白垩世后,距今约97.5Ma ,第二次发生在白杨河组(E 3b )沉积以后至第三纪末,距今31.6~1.8Ma 。第

一次生油量多但排出率低,而第二次生油量虽然少但

排出率却很高,因而整个运移出来的原油中后者占主要地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与新第三纪旋

扭作用产生的扭应力对油气运移的明显驱动作用有

关。冷湖—南八仙及油砂山油气聚集带也分别位于赛什腾山旋卷构造及祁漫塔格山扭动构造的尾部,而其油源分别来自于昆特依旋涡凹陷及尕斯拉分断陷;虎头崖油藏为民和盆地一小型油藏,也位于祁连东部旋卷构造尾部的撒开端。

5 结语

在青藏高原这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荒漠和黄土覆盖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构造变形研究具有得

7

34第3期 李相博等: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天独厚的优势。遥感图像上了发现的这些旋卷(扭)构造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将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产生深远影响。

致谢参加本项研究工作的还有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刘子贵研究员、甘肃省地矿局左国朝教授、西北地质研究所周炎如高级工程师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十高龄的孙殿卿先生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先生都审阅了该文,并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给予了作者极大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潘裕生.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J].地学前缘,1999,6(3):153~161

2 England P,Houseman G A.Finite strain calculations of continental de2 formatin,Ⅱapplication to the India2Asia plate collision[J].J G eophys Res,1986,91:3664~3676

3 Tapponnier P,Peltzer G,Le Dain A Y,et al.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2 tonics in Asia:new insights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ene[J].

G eology,1982,10:611~616

4 Tapponnier P,Molnar P.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large scale conti2 nental Tectonics[J].Nature,1976,264:319~324

5 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机制[J].地球学报,1995(1):1~9 6 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的影

响[J].地质论评,1998,44(1):112~116

7 钟大赉,丁林.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D 辑),1996,26:289~295

8 王成善,丁学林.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1998,13(6):526~531

9 许志琴,杨经绥,姜枚等.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J].地学前缘,1999,6(3):139~151

10 蔡学林,曹家敏,刘援朝等.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楔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J].地学前缘,1999,6(3):181~189

11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12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592~597

13 李龙海.陇西旋卷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 1983,5(1):79~84

14 孙殿卿,段万倜,邓乃公等.从柴达木盆地旋卷构造现象来探讨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J].地质学报,1956,36(4):417~442

15 孙殿卿,孙泰玉.从构造形式的观点讨论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远景[J].地质力学丛刊,1959,第一号:46~57

16 张之一,李旭.石油构造分析理论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17 张伯荣.略论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扭动特征[J].石油学报,1982.

(2):31~34

18 葛云龙,逯径铁,等.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1):84~87

19 彭作林,惠荣耀.中国西部准噶尔柴达木、酒西盆地天然气赋存条件及预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0 安作相.反转构造与老君庙油田形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9,14(2):5~9

R emote Sensing Findings of Vortex Structure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w est

of Q inghai2Tibet Plateau and Its Signif icance of

G eodynamics and Oil and G as G eology

L I Xiang2bo WAN G Xin2min1 YUAN Jian2ying1 MA Long1

J IN G Jiu2qiang2 YU J un2min1 CHAO Ji2jun1

1(N orthw est B ranch of R 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NPC Lanzhou 730020)

2(R 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NPC B eijing 100083)

Abstract

By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we found four vortex structures,including the vortex structure of the west Qil2 ian mountain,Saishenteng mountain vortex structure of the north margin of Qaidam,Qimantage mountain arcuate shear structure of the southwest of Qaidam and big2scale vortex structure of the east of Qilian mountain.

We analyzed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se vortex structure formation.As for the genesis of the vortex structure,many people have discussed it before.Li Siguang studied its forming mechanism from the change of earth spinning velocity.We believe that it was the result of the long2range effect of structure active stress of plate margin affected intraplate.From the earl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region and map of China satellite image(1∶2,500,000),forming present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2Tibet plateau stems from three forces.Thefirst is that Indian plate underthrusts to the north,and collides Eurasian plate,and pushes the south of 834 沉 积 学 报 第19卷

Eurasian plate by big M 2shape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second is that obstruction of Siberian plate intensely shifting to the south ,and relative Monglian arc pushing Indian plate since Cenozoic ;the third is that obstruction of Erduosi block when Qinghai 2Tibet plateau pushing to the east.The first is the main among three forces.The three together caused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2Tibet plateau into the large compresso 2stress field.

By further research ,late Cretaceous 2Tertiary principal stress is about SN ,which caused a series of NW right 2lateral strike 2slip faults in the north of Qinghai 2Tibet plateau.When mass between two NW right 2lateral strike 2slip faults moved to the west ,it existed left 2lateral tendency ;when encountering obstruction of Tarim block ,it further rotated to the left ,that is the reason that forming a series of vortex structures of cyclic plane rotating to the right ,such as the vortex structure of the west Qilian mountain ,Saishenteng mountain vortex structure of the north mar 2gin of Qaidam and Qimantage mountain arcuate shear structure of the southwest of Qaidam.

Since Pliocene ,main stress turned to NN E 2N E.Affected by change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 ,Arjin fault was intensely left 2lateral and lead to the north of the whole Qinghai 2Tibet plateau escaping to the east ,whose results were that forming rotation of cyclic plane anti 2clockwise ,when Qinghai 2Tibet plateau escaping to the east and Er 2duosi block obstructing it.Present intensely active big 2scale vortex structure is the evidence of the kinetic process in the east of Qilian.

We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 of these vortex structure with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G enerally speaking ,twisted anticline belts emerge at the end of the twisted vortex structures ,whose typ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are main anticline reservoir.In the head of vortex structure ,there exists the most intense shear stress ,which appears intense tenso 2shear stress area in the outer of head and intense compresso 2shear stress area in the inner.The former leads to tenso 2shear stress fault and relative tension crack which formed fault block or structural fracture reservoirs ,and the latter leads to compresso 2shear fault block ,which formed complicated fault 2block reservoirs.For the condi 2tion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congregation ,the positions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or strength ,such as the nuclear column of vortex structure or convergent position of broom 2shape structure ,are advantageous for forming deep oil 2generating whirl structures ,and disadvantageous for congregation of oil and gas.But the positions of the end of vortex structures or scattering part of broom 2shape structure ,are advantageous for forming diagonal shear anticline and the pointing position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congregation.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ies that Tapponnier put forward “strike 2slip line field ”and structure es 2caping ”had two distinct insuffic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our findings and studies are supplememt to these theo 2ries.W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se findings had scientific ignificance in researching the continental dynamics of Qinghai 2Tibet plateau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exploring oil 2gas of this area.

K ey w ords Qinghai 2Tibet plateau remote sensing vortex structure geodynamics oil and gas

9

34第3期 李相博等: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

2012年8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ugust2012 第16期总第266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6T o tal N o.266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 陈洪义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一○八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在论述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遥感地质构造解译的概念,并对地质构造影像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地质构造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提取技术;地质构造解译;阿拉克湖 中图分类号:P627(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6—0049—02 1 信息提取技术理论 遥感构造分析是以现代构造地质理论为基础,以影像构造地质信息为依据进行区域构造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能够从表层到深部、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信息到多学科信息对区域构造进行综合分析。 遥感地质解译是运用遥感图像研究地质问题的常规方法。遥感地质解译的内容很多,其中对构造信息的解译最为成功,也最受重视。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线性、环形和块形的特征,它们在遥感图像上多以特定的色调、形态、图形结构、水系展布、地貌组合等影像特征得以显示。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可以突出有关信息,并根据相应的地学理论、结合野外验证、综合其他相关地学信息,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解译地质现象,分析区域地质特征,预测成矿有利区域,最终获取遥感影像综合解译成果信息。2 信息特征提取的方法 笔者研究区域是阿拉克湖及其周围地区。此地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所管辖。本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跨越了巴颜喀拉——阿尼玛卿——东昆仑多旋回裂拼演化的复合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及现代地貌水系。研究区由于地质构造具有代表性,深受学者们研究。最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本测区东邻的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不是一个简单的俯冲碰撞增生过程,而是一个具多旋回复杂演化历史的造山带,经历过多旋回的洋陆转化,从而造就了研究区非史密斯地层广布(见图1所示)。 2.1 地质解译方法 传统的解译方法主要是目视解译,为了能更好地判别,常用到以下方法。 2.1.1 直判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已有的经验和直接标志,来直接判读。此方法简便易行,但需要稳定明显的解译标志转化,从而造就了研究区非史密斯地层广布。 2.1.2 对比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资料来源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研究区适用的确切可靠的解译标志 ; 1.缝合带及编号; 2.逆冲断层; 3.断裂; 4.蛇绿岩; 5.盆地边界; 6.火山岩; 7.研究区范围 图1 研究区范围及大地构造位置 2.1.3 逻辑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理某种目标地物; 2.1.4 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者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 2.2 地层解译 区内第四系(Q)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阿拉克湖周围的大部分区域。发育的主要类型如下。 2.2.1 风积和砂积:分布在昆中断裂以北大部分地区,灰黄色风成亚砂土,分选良好、松散,层理清楚;图像颜色为灰白、浅红间或暗黑色、浅绿色,条状纹理,地貌上风成砂丘、阶地、陡坎等。 2.2.2 洪积:分布在阿拉克湖的中部靠西部位和马尔争山南部,总体以卵石和砾石为主,局部以砾石和砂为主,卵石和砾石成分与物源有关,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结构松散。图像特征:土黄色、灰白色、淡绿色呈块状,暗色线状纹理。地貌特征表现为群体冲积扇的扇源部位。 2.2.3 冲积:分布在阿拉克湖南部的大片平原地区。地貌上大多为冲积扇状堆积体,岩性为砂质粘土、粉砂、砂、砾石。图像特征为灰白色、淡白色,纹理不发育,呈扇状分布。 2.2.4 湖积与河流沉积:主要分布在阿拉克湖一 ? 49 ? 收稿日期:2012-05-11 作者简介:陈洪义(195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绘图助理工程师。

青藏高原构造

两种观点 第一种为印象派观点,即传统的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观点,具有主观性。本文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试图反映20世纪末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研究程度。 第二种为新印象派观点,即识别出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导致发生造山作用的那些过程,并探讨在定义造山带行为时这些作用过程是怎样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其本质是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而言,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 目录 0 引言 (1) 1 地形特征 (2) 2 区域地质 (2) 2.1北喜马拉雅带 (2) 2.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4) 2.2.1 北喜马拉雅组成 (4) 2.2.2 新特提斯洋底组成 (5) 2.2.3 印度板块组成 (5) 2.2.4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外来岩块 (5) 2.3碰撞后的磨拉石盆地 (6) 2.4西藏带 (6) 2.5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 (7) 2.6高喜马拉雅带 (8) 2.7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10) 2.8低喜马拉雅带 (11) 2.9低喜马拉雅结晶异地岩体 (12) 2.10亚喜马拉雅带 (13) 2.11山间盆地 (13) 3 喜马拉雅和藏南的构造历史 (13) 3.1原喜马拉雅阶段(白垩纪~早始新世) (14) 3.2始新喜马拉雅阶段(中始新世-晚渐新世) (14) 3.3新喜马拉雅阶段(中新世早期-现在) (16) 4 喜马拉雅碰撞后缩短量的估计 (23) 5 中生代-第三纪的变质历史 (24) 6 一种新印象派观点 (28)

遥感地学解译

一、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遥感地质学主要是指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根据和利用地质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借助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从各种载着地物电磁辐射特征的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以达到宏观,准确,快速的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目的,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二、遥感图像地学信息解译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学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解读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其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的方法。其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 1、遥感地质岩性解译 通过已知相关资料中的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断地表的岩石产出特点和物性。主要包括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解译标志有以下:色调、亮度、形态。 主要的解译方法: 1)利用增强变换处理提取岩性信息 2)采用增强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可以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别,突出目标信息和改善图像效果,提高解译标志的判别能力。常用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有反差扩展、去相关拉伸、彩色融合、运算增强、变换增强等 3)利用纹理信息提取岩性信息 4)每个岩性单元的灰度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运用纹理进行岩性分类的基础。常用的纹理信息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法、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等。通常将纹理图像作为新的波段参与岩性分类,许多学者的研究表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精)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 西藏普兰县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多吉1,温春齐2,刘建林1, 巴桑1,官辉1,霍艳2,格桑多庆1 (1.西藏自治区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1999年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马攸木地区首先探查到砂金异常,进而通过预查、普查和详查,发现了砂金储量居目前西藏之首的马攸木砂金矿床。该矿床Ⅰ号矿体长为14196.3m,平均宽度为126.61m,平均厚度为11.25m,加权平均品位为0.5116g/m3,砂金资源总量属大型。介绍了Ⅰ号矿体砂金的形态与粒度、成分和成色。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对西藏地区及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找矿与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金矿床;马攸木;西藏 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96-04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BurangCounty Tibet and its significance DUOJI1WEN Chunqi2LIU Jianlin1BASANG1GUAN Hui1 HUO Yan2GESANG Duoqing1 (1.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hasa 850000 Tibet China;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Tibet China) Abstract:Placer gold anomalies were found in the Mayum are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1999 and then through regional appraisal and detailed reconnaissance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whose placer gold reserves now rank first in Tibet was found. Orebody No. 1 of this deposit is 14196.3 m long126.61 m wide and 11.25 m thick on the average and has a weighted average grade of 0.5116 g/m3. According to the placer gold resources this deposit belongs to a large one. In the paper the shap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fineness of placer gold in orebody No. 1 are introdu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old prospec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metallogenic theory in Tibet and the Tethys-Himalaya metallogenic domain. Key words:placer gold deposit Mayum Tibet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 江新胜1,2,颜仰基2,潘桂棠2,廖忠礼2,朱弟成2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摘要: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姓名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宗教: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3 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向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耸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 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的致命错误就是力源问题,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在现代强大的科学侦测技术,面对一个强大的、漫长的持续了数亿年的力都找不到,至今未形成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依据。 大陆漂移与地球地壳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从青藏高原地形结构来分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相对零海拔存在每平方米一万吨以上的力量。高原对低洼地带有一个由高向低的能量趋势,这个趋势压力超过了100Mpa,这种力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高度应该呈下降趋势。高原的地壳厚度为70-80千米,是普通地壳厚度的2.5倍,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其边缘地区地壳厚度均在40千米以下,很难想象,薄地壳推动厚地壳做加厚运动,实在是很难形成

青藏高原发展史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州、非州、澳大利亚、南极州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 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 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9个发展阶段

遥感航片地质构造与产状解译

遥感地质学实习报告 ——航片Hgx-185构造与产状解译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5月

一、解译目的 遥感解译的过程就是从遥感图像中获得最基本的信息(获取各种地学遥感信息),根据地质工作的要求,学会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识别出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体,掌握地质像的物性特点以及从色调、波谱特征、影纹等方面,并从这些方面测算出关于地质体的相关数量指标。而我们通过此次的遥感解译作业,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并用以实践,为将来自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译原则 (1)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 (2)从区域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 (3)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 (4)联系实际,边解译边勾绘 三、解译方法及步骤 1.解译方法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1)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2)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如图像上解译的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往往是通过已知含矿区矿化蚀变异常标志来进行对比圈定。 (3)邻比法 当图像解译标志不明显,地质细节模糊,解译困难时,可与相邻图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地质细节延伸、引入,从而对困难区作出解译。如多组断裂交汇区或断裂带交切关系的解译时,采用邻比法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4)综合判断法 当目标在图像上难以直接显现时,可采取对控制地区目标物有因果关系的生成条件、控制条件的解译分析,预测目标物存在的可能性。综合判断法除对图像上目标物的环境作综合分析判断外,也可收集地质、物探、化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与印证。这种方法常用在遥感矿产解译之上。由于受图像分辨率限制,一般图像上难以直接判读出矿体(层)的存在,因此常采用对区域成矿、控矿条件的综合判断解译,来实现找矿、控矿、容矿和矿化信息的提取。 2.解译步骤 (1)由易到难 这里的“难、易”主要指遥感影像的可解译程度和地质的复杂程度。解译时先从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出露齐全,遥感影像上地质信息丰富、清晰的地区开始;然后再推进到解译难度较大的地区。推进时,可采

(完整版)青藏地区(导学案)(含答案)

青藏地区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 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 【学习重点】 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山以西,山以北,山 和阿尔金山、山以南, 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部、甘肃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________阶梯,地形以_______为主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的高原,连绵、广布,平均海拔超过 米。有“”之称。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2、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三、气候: 1、由于高,形成独特的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 ①结合青藏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 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四、水文特征 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资源丰富。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的_________、、都发源在这里。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湖为海拔最高的湖泊。

五、植被和土壤 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青藏地区气温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有我国目 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 3、“聚宝盆”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 鱼卡的煤、锡铁山的。 【课堂检测】 一、基础自测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 1. A地形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是() A.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B.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 C.河漫滩畜牧业、灌溉农业 D.农耕区畜牧业、生态农业 2.A地形区丰富的新能源是( ) A.水能、生物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石油、天然气 D.核能、生物能3.A地形区比B、C两地形区人口密度小得多,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较晚 B.自然条件恶劣 C.经济落后 D.交通落后 4.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大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 B. 冻土面积扩大 C. 青藏高原抬升 D. 湖面蒸发增加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 地理的环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 1引言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

(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定稿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是青藏高原铁路两旁的热棒(一种特制的铁棒),形似“林带”,这些热棒的作用是( ) A.避雷电 B.阻止野生动物闯入铁路 C.防翻车 D.冷却路基,防止冻土融化 2.图乙为黄土高原某地的3D电脑图像,虽沟壑纵横,但植被的种类垂直差异很小,主要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小 B.纬度较高 C.降水量偏小 D.海拔较低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Y 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3 A.光照B.热量C.地形D.降水 4.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 图2示意“1981-2010年西藏平均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天)”。读图回答5-6题。

5.与西藏霜冻日数空间分布相关程度最大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地势6.西藏霜冻日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是() A.雪线下降B.积温增加C.冻害加重D.牧业衰落 图3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图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A.冬季,M地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地风速变大 C.夏季,M地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地风速变小 8.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 A.我国冬季风变强,夏季风变弱且范围小 B.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 C.南亚夏季风变强,但却制约其影响范围 D.板块运动活跃,地震、火山灾害增多 9.(2017浙江省十校联盟3月适应性考试)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D A.蒸发强烈 B.降水充足 C.土壤肥沃 D.冰川广布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10~11题。 10.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11.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12.(2017·山东德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

(完整版)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 1.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5.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7.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8.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构造地质成因模型遥感图像

构造地质成因模型与遥感图像 摘要:模型研究方法是研究具有复杂因素很难直接观察到过程 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原型基础上建立起的模型去研究更多相类似的原型,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研究。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 关键词:构造;成因模型;遥感图像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model research methods is complicated factors, which difficult to directly observed the process method. through prototype i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 to study more similar prototypes, make the complex problems become easy to study. model method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present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s crust like image model, is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geological causes ideal prototype. keywords: structure; cause models; remote sensing image 模型与模型研究方法是研究具有复杂因素很难直接观察到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原型基础上建立起的模型去研究更多相类似的原型,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研究,揭示出原型的本质,并且在实践中经过不断修正和补充。

遥感地质解译

遥感解译习题 1.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遥感地质学指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根据和利用地质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借助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从各种载着地物电磁辐射特征的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以达到宏观、准确、快速的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目的,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和目的: 对象: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目的: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2.遥感图像地学信息解译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学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解读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其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的方法。 其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 遥感地质岩性解译 通过已知相关资料中的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断地表的岩石产出特点和物性。主要包括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解译标志有以下:色调、亮度、形态。 主要的解译方法 : 1.利用增强变换处理提取岩性信息 采用增强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可以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别,突出目标信息和改善图像效果,提高解译标志的判别能力。常用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有反差扩展、去相关拉伸、彩色融合、运算增强、变换增强等 2.利用纹理信息提取岩性信息 每个岩性单元的灰度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运用纹理进行岩性分类的基础。 常用的纹理信息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法、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等。通常将纹理图像作为新的波段参与岩性分类,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纹理信息参与分类对岩性识别和分类精度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3.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提取岩性信息 多源数据融合是遥感信息提取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精度及时相遥感数据之间的融合,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如DEM数据、坡度图像、地球化学数据、地球物探数据等)的融合,融合后的数据包含了多种数据的信息,有利于显示不同岩性的差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 截至2011年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铬、铜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以及盐湖锂矿的资源远景储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铬资源已发现约60处矿(化)点,国内铬铁矿自供部分的75%以上来自西藏,而且属于高品质的铬铁矿;铜资源已发现矿床(点)共计329处,集中分布于冈底斯成矿带、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三江构造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资源潜力达3000万t 铜金属以上,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铅锌银金属资源已发现矿床 35个,其中,查明铅资源储量197.5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 178.99万t;金资源已发现200余处金矿床、矿(化)点, 查明资源储量161.72t,已有近10处伴生金矿达到或接近大 型规模;锑资源已发现50余处矿床(点)和矿化点;铁资源已发现 矿产地160多处,初步探明资源储量25处,估算全区资源总量在 数亿吨以上,且品位高于全国平均品位。目前,青海已发现的矿产地 超过1500处,共有矿种125种,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42种,其中,铅锌资源列全国前十位,查明铅资源储量234.1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401.46万t;铁、铜、钴、金、银、钾等 金属也是青海的优势资源,找矿潜力巨大。青藏高原已查明的重要金 属矿区主要有:玉龙铜矿、罗布莎铬铁矿、唐古拉成矿集中区(铁矿)、驱龙铜矿、甲玛铜多金属矿、多龙铜矿、雄村铜矿、帮浦铜矿、厅宫铜矿、锡铁山铅锌矿区、肯德可克铁矿、德尔尼铜矿、滩间山金 矿等。 二、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极其脆弱 青藏高原四周环绕着巨大的山系,高原上又延绵横亘着很多高山,高 海拔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独特的高原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条件以高寒、干旱、缺氧为主。青藏高原上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普遍,现代冰川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孙国欢 班学号:113131-05 指导老师:高伟、王红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2月 目录 §1课设要求 加深对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授的典型算法的理解,使用高级程序语言完成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不得直接在商用软件上做二次开发。 §2 课设内容 (一)课程实验(20分) 1、图像数据显示 此次实习要求在Demo原型系统中增加对图像数据的显示,具体说明如下: a) 至少支持Tiff格式图像的显示 b) 完成RGB合成显示、灰度显示和索引显示的功能 c) 完成至少2种的增强显示方式:如:正规化显示、均衡化显示、自适 应显示等。 d) 完成基本统计量计算以及直方图统计功能。 (二)课程设计内容(60分) 1. 图像几何校正 图像几何校正的实现是在准备的控制点数据基础之上,计算图像的转换系数,进而对图像进行重采样,完成图像的几何校正算法。此部分功能要求: a) 要求实现多项式校正的算法,至少完成一阶多项式,对多阶多项式可尝试。 b) 重采样方式要求完成最邻近、双线性和三次立方卷积3种重采样方法 c) 要求对重采样方式和多项式阶数能够设置

2.实现影像空域滤波的功能。主要功能如下: a)能选择输入影像数据文件; b)能定制滤波核大小和数值; c)能选取输出的影像数据文件。 3. 图像分类 a) 要求实现至少一种分类算法。 b) 监督分类的AOI区选取可借助于其他系统选取的AOI区信息 c) 若采用非监督分类,要求使用ISODATA算法予以实现 d) 要求能以不同颜色来区分显示不同类的像元 §3 算法原理 此次课设主要针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教授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与原理进行计算机高级程序语言的实现。 首先要支持Tiff图像显示:先理解tiff图像存储格式,TIFF文件以.tif为扩展名。其数据格式是一种3级体系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文件头、一个或多个称为IFD的包含标记指针的目录和数据。参考bmp图像的显示方法,然后借助gdal,使用RASTERIO函数就可以进行单波段的图像显示。 进行RGB显示时,把三个波段分别赋给R,G,B三个通道就可以实现。索引显示需要在建立索引表的基础上,对单波段图像只能进行灰度显示,对多波段图像进行多波段显示。 增强显示则实现自适应现实和均衡化显示。 自适应显示运用的OnResize事件,从中了解到:这里CClientDC表示客户端窗口,还有一个CWindowDC表示整个的窗口,CRect则对图片整个四个角还有它的长宽高等等进行定义计算,二者结合进行运算。然后算一下之前图像的长宽比,然后得到你当前窗口的高度,赋予给长度,再根据之前的长宽比算出之后的宽度,颜色方面保持前后一致,然后调用ReadImage()。 均衡化显示:计算灰度值为i的像元的概率和概率和进行处理,使直方图上灰度分布较密的部分被拉伸,灰度分布稀疏的部分被压缩,从而使一幅图像的对比度大大增强。 基本统计量计算和直方图统计功能中,对于数字图像来说,直方图实际就是图像灰度值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离散化图形,基本统计量则包括均值、中值、众数、方差,都可以利用函数求得。 几何校正指把失真图像消除失真,而且还原为正常图像的过程,具体的步骤是:从外部导入设置格式的控制点文件,文件中存储若干对控制点,每一对控制点为校正前影像上某一点位置与该点在校正后影像上的位置,采用直接法进行重采样。根据选择的是一次多项式,二次多项式还是高次多项式,利用控制点对,使用最小二乘法可计算出映射参数,如一次多项式,X=a1x+b1y+c1,Y=a2x+b2y+c2,需计算出 a1,b1,c1,a2,b2,c2六个参数,即得到了校正模型,将校正前影像上的像素用模型计算出校正后的像素值,再选择内插方式(最近邻,双线性卷积,三次卷积),给校正后图像各整数点赋值。 我这次的课设实现的是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ISODATA基本原理实现分类结果。首先来看ISODATA算法的流程: 简单的流程图: §4 结果分析 针对所完成的图像几何校正、影像空间域滤波、图像分类处理算法,与一种商用遥感软件中对应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所完成算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改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