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doc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doc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doc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doc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的内容,具体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篇1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1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学生语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指示指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各科教学都应遵循,语文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要求。

二.语文人格教育

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德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也是语文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指个人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个人心理面貌,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能力因素,注意、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倾向和能动性的因素;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因素。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想象和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

的兴趣、爱好、情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为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作努力。

篇2

本学期我班德育工作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学初,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使学生从开学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除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班还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如: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

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孩子们在一起,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铅笔、彩笔之类)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错装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了上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同学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同学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 ;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也都摆放整齐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同学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

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用语;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差生一片真诚地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要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的高兴、忙的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篇3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让我受益匪浅。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那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避免相对抽象和枯燥,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把握住了对初入校门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记得在学习"j、"q"、"x"和""

相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正当我准备归纳时,一小女孩举手站起来说:"小看到j、q、x,挖掉鱼眼还念",说是在学前班就会了。此时,我没有简单的否认或置之不理,而是询问:"小鱼儿可不可爱?你喜欢它吗?""你忍心伤害它吗?"大家互相一说,都认为"挖掉鱼眼"太残忍了,不能这样。于是我们修改了句子:"小小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爱护小动物、待人要有礼貌的德育课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读"中关于"打"字的教学。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

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有一人组了"打人",其余纷纷跟着说"打架、打骂、打死、打倒"等等,我一看这势头便反问了一句:"这些词说得不错,但我们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三组专题教材,要让学生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激发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意识到肩负的环保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使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思考,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则是一种创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四、在看图说话教学中渗透德育

指导小学低年级孩子看图说话,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段都要经历看图说话、写话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结合说、写这两个重要环节从小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教育。如《找春天》,教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学生掌握了以上的观察顺序,一经图画出现、就能通过思考,有选择地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教师在此时渗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学生既掌握了看多图说话的方法,又在看图说话中受到了"知错就改"的教育。

五、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空间,有意识的启发诱导。

在教学过程,我坚持从报刊、杂志、电视中积累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结合语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启发诱导。如结合玉树地震、云南旱灾,向学生讲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开展"献爱心,捐送一瓶矿泉水"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对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参与德育渗透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启发诱导。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红星中心小学张丽丽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下面以小学二年级《美丽的公鸡》一课为例。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发展快,物质日益丰富,一些崇尚金钱,盲目攀比的思想影响着孩子们,学习本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二年级的孩子们价值观还没有形

成,他们是否能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更显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时,我准确把握快乐读书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加设的‘桥梁’”这一主旨,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大的语文观。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明白“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的事”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品味课文语言美。 3.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教学重点是:读懂公鸡对美的认识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老马的话,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教学运用以自读为主,感受读书乐趣的教学策略,力求通过形成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从整体出发,围绕“美”字,从现象看到“美”的本质,设计了四大教学流程。 一.未读此文,先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课伊始,我出示的自制的幻灯片,及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文中的插图,猜想小动物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产生兴趣,并急于想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更多的猜想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明学法。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短文,非常适合朗读,我以读带动全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四、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 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

最新精品小学语文德育案例《普罗米修斯》德育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古希腊神话,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决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热,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故事。文本故事感人,人物形象丰满、逼真,但毕竟是古希腊文学作品,距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教学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一些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进而体会人物形象,这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另外,文本成功地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悟其品质,从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斯、惨、败”等11个生字,会写“悲、兽、佩”等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众神的名字。

3.按顺序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4.了解古希腊神话,进一步培养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多种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赞歌,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普罗米修斯的赞歌,配乐朗读,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普罗米修斯赞歌(节选)[英国]雪莱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 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 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 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 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3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我在设计学生说话训练之前,作了一个小铺垫,让学生先感受最后的玉米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要求学生用难过语气来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品位文章、说话练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这是本课要力求达到的一个效果。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归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

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的教育。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更投入的去顺应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的火花。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

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疏镇赵茂完小 李克军

2014、12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4年12月,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新道德教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

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生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但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个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理解。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

二年级语文德育案例

二年级语文德育案例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三、把德育渗透延伸到课外辅导中去。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 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 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 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 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 渗透。 一、语文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德育的渗透。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在学生语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 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2.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活动。 二、语文德育渗透的途径。 如何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1.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 生带入课文内容,自然贴切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 不觉地接受教育,潜移默化。 2、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学科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语文老师只能说“爱你没商量”,是想躲都 躲不开的任务。“文道统一”,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 格心灵的唤醒。 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 (1)课堂教学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就是着眼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安排的文章都包含 着浓浓的德育味道。如:我在教《一株紫丁香》、《我选我》、 《一分钟》、《难忘的一天》等文章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在教《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等 课文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主人公有什么 值得我们去称赞的品质,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向他们学习,这样贴 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懂得后,就能在平日里做得是模是样。在 教学《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等课文时,我又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文后感悟到:只有爱护 好我们的环境,保护好地球爷爷,爱护好动物才会有更优美的环境,人们才会生活的更舒适。 因此,在教好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我有意无意地将德育渗透在其中,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在这无形之中,而且根深蒂固。所以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科学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开发研究教育案例 -—〈示儿〉 府谷县第三小学王彦 教学案例: 梦空——《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 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想象一下:在一个孤冷偏远得小山村里,风雨飘摇。一个卧病在床得老人辗转难眠、终于睡着了,可梦里仍然就是铁马冰河、跃马横戈得场面。 这梦仅仅就是指诗人夜里做得梦不? 还指什么?(她一生得梦想呀!) 来,让我们再来读《示儿》这首诗,体会诗人直到死,还念念不忘那深深得爱国情,浓浓得报国梦! 诗中得每一行都读得这么低沉哀婉不?从哪一句能隐隐感到诗人心中那澎湃激荡得梦呢? 她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她们得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得胜利消息呢! 还会就是指什么“空”呢?

泪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己出声读一读。 诗人从梦中惊醒,站在自家得篱门外,遥望远方、尽管深秋得寒风吹透那单薄得衣裳。同学们,轻轻地再来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她能望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您能想象到此时诗人双眼含泪不? 她那滴滴得泪为谁而流呀? (a)、为大好河山而流; (b)、为软弱无能得政府而流; (c)、为花天酒地得官员而流; (d)、为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百姓而流; (e)、为自己空报无门而流;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得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得深挚强烈得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她们得爱国热情……有目得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得思想教育,让她们得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 中渗透德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

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强烈的爱国之心与对帝国主义的愤懑时,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长城的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宏伟之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1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

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一夜的工作》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各处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由此想到长城的建筑之雄伟壮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五大连池市兴隆学校张东华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我的德育课堂案例——《梦圆飞天》 宁夏路第二小学刘伟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梦圆飞天》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梦圆飞天》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成真的喜悦与激动,还有无尽的自豪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飞天前——飞天时——飞天后”三大块,通过朗读、感悟练说的方式进行组织课堂并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如下: [片断一] 师: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在等待着什么?生:(齐)等待着“神五”上天。 师:那有哪些人来了?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指名读这一节) 生:有与杨利伟朝夕相处的教练,有一些专家,还有少先队员们,他们非常激动和高兴,因为这是中国载入史册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令人期待,令人喜悦。 生:可能还有杨利伟叔叔的家人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杨利伟能成功,祝愿中国能成功! 生:还有许许多多热爱祖国,关心杨利伟的人都在关注着,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到现场为“神五”送行,为杨利伟送行,但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挚诚的爱国情。

师:说得多好!带着这份心情,一起来读。(齐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份“情”呢? 生:“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时的天气十分寒冷,但人们却“从一大清早”就来到了这里,说明他们对此事的关注程度是多么得深。 师:是啊,如此凛冽的寒风,吹冻着每个人的身体,但冻不住的是人们那颗爱国心,那颗民族的自豪感,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啊,你来读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来解读文本,让每个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人人脸上写满喜悦与自豪”?那皆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个“家”,所以他们无惧寒冷,来这里亲眼见证中国的强大,这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并为之自豪。 [片断二] 师:“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读得比较紧张、迫切)你们听到那急促的呼吸声了吗?(生:听到了。)从那呼吸声中,你们仿佛听到了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有人紧握着双手,嘴里不停地喃喃道:“一定要成功啊,一定要成功……” 师:还有一分钟就要发射了,杨利伟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显得非常地冷静从容,他知道,作为军人在这关键时刻一定要镇定,不能辜负祖国、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必须成功。 师:还有十秒、九秒、八秒……还剩一秒,这时每个人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场中的人还有谁,他们会想想到什么? 生:杨利伟的儿子紧紧地盯着“神五”,他坚信爸爸一定会完成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