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选择研究对象

中国微课网[1]是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学微课资源平台。其中收录了21,814节来自全国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微课作品,内容涵盖中小学全学段与全学科,教学形式丰富,课程类型多样,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开发现状。由于总体容量较大,为提高抽样的可操作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500节微课作为分析样本。首先对中国微课网的21,814节微课按系统默认排序进行编号,然后按照系统抽样的相关公式,确定取样间隔K=N/n=21814/500≈44,接着决定抽样起点R=(K+2)/2=23,最后以R(23)为起点,顺序抽取第R+K 直到R+(n-1)K共500个单位为样本。

(二)确定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具体来说,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客观”“系统”“定量”,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量的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3]。内容分析法提供了一种将定性研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从而能更为明确地发现隐含在定性内容

之间的特征和规律。本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内容分析法,并辅之以卡方检验对关键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以直观的量化数据描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透视微课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三)设计内容分析类目表

内容分析法的关键在于内容分析类目表的建立。类目表的设计需要遵循类目设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独立性、可比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为达到上述类目表的设计要求,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设计以教育部发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

范[4]和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评审标准[5]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以完成类目表的初步设计,进而又将类目表初稿分别发给三位专家进行意见咨询。最终确定了选题与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学习支持与互动、技术与艺术水平、评价与反馈5个一级分析类目, 18个观测变量,80项评价指标,形成如表1所示的类目分析表。

表1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内容分析类目标

[类目\&变量\&指标\&选题与

设计\&时长\&0-5分钟;5-10分钟;10-20分钟;20以上分钟以上\&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其他\&主题\&关键概念教学;难点突破;课后拓展延伸;基本知识讲解;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

经验传递\&课程类型\&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练习型;实验型;表演型;探究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教学设计

与教学

组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工具\&教学组织\&快速引入课题;授课精练;重点突出;总结收尾快捷得当\&教学语言\&规范清晰;简洁精练;幽默风趣;与时俱进\&支持与

互动\&支持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互动设计\&互动性测试;师生或生生互动(如学习者在线或离线提出问题,老师答疑)

师生与媒介互动(追踪个人学习记录,推送相关学习资源等)\&技术与

艺术\&技术模式\&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多种混合型\&技术水平\&图像稳定;画质清晰;声画同步;语音清晰\&艺术水平\&背景页面简洁统一;动画色彩造型和谐;板书注解合理恰当\&评价与

反馈\&总体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教师风采\&描述性评价\&用户评论;作者互动\&量化评价\&点击播放;人气投票;人气打分\&]

(四)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6]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 ]。其中R为信度,为多个评判员的平均相互同意程度,K为两个评判员间的相互同意程度。

K值的计算公式为:K=2M/N1+N2。其中M为二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N2分别代表两个评判员所分析的类目数[7]。

本研究由笔者担任主评判员,并由另一团队成员担任助理评判员,分别对500节微课样本进行类目评判,评判结果一致的类目共计440项。信度计算公式为:K=2*440/(500+500=0.88);R=2*0.88/[1+(2-1)*0.88]≈0.94。可见本次内容分析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可靠。根据内容分析的信度要求,如果信度大于

0.9即可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二、内容分析结果描述

(一)选题与设计维度

1. 微课时长

由表2可知,93%的微课时长在10分钟以内,且初、高中又略长于小学,符合不同阶段学习者注意力维持特点,体现了微课视频“短小精悍”的设计理念,也直观反映了当前关于微课时长的主流观点。进一步分析发现,理科类微课长度稍微短于文科。这可能是因为理科课程可直接切入正题、教学过程注重例题讲

解、知识点易于划分;文科课程的讲解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和铺垫,具体知识点相对于理科比较难划分[8]。

2. 学段与学科分布

由表3可见,微课开发在应试压力较小的初中和小学阶段较为活跃,总占比达75%,而在高考压力较大的高中阶段相对较少,仅占18%。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管理者对微课能否真正优化教学还存在很多疑虑,微课应用还未成为一种自发意识。

从表4所示的微课学科分布来看,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总计为49.4%。可见,传统的主科依然占据了主要比例。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比例高达11.8%,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微课尚未被一线教师普遍认知,但这恰恰是由于行政力量对主要学科的倾斜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的熟知而导致微课的学科

分布不均衡。

3. 主题定位

当前微课主题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选题特色,且基本知识讲解类微课高达46%,如表5所示。可见,微课定位尚未与一般的课堂教学区分开来。通过表6所示的卡方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学段微课选题差异的显著性概率P=0.001,差异非常显著。小学较为注重基本知识及关键概念讲解;初、高中则开始向解题及考点归纳倾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升学压力和应试导向依然对微课选题有重要影响。微课作为助学性资源,其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的助学功能有待加强。微课选题应进

一步契合不同学段学习者特征,满足自主学习需求,凸显学科特色与风格,注重关键问题解决以及一般性的方法与经验的提炼、总结与传递。

4. 课程类型

上述微课的主题定位直接体现在微课类型上,如表8显示。在所选样本中,讲授型微课比例高达73%。可见当前我国微课的授课模式还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目前能够引导学生自发思考、主动参与、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激发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体验的优质微课还比较少。且从学段分布来看,高中主要以讲授型为主,占85%;升学压力较小的初中和小学的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微课类型相对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问答、演示及练习型微课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表7所示的卡方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学段微课类型的显著性概率P=0.785,差异不显著,但这恰恰是由于讲授型微课比例过高且较多项目的频数为0而对检验结果形成了决定性影响。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维度

1. 教学目标

从对微教案和授课过程的分析来看,知识技能以及过程方法维度的目标设计较为明确,达标率均在97%以上,而情感维度目标设计较为模糊,如表9所示。可见,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巩固与强化仍然是大部分老师制作微课的主要意图;情感维度的目标设计尚未成为教师们的自发意识。此外,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高阶目标融入短小的微课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及经验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也是出现上述目标设计不均衡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2. 教学组织

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达到目标,需通过高效地设计、课题快速引入、内容精练讲解、重难点准确把握以及快捷、恰当地总结。表10所示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微课设计达到了高效、精练的要求。但部分微课仍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引入,总结稍显拖沓,且缺乏概括和提炼。

快捷得当\&数量(节)\&432\&400\&402\&378\&比例(%)\&86.4\&80\&80.4\&75.6\&]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表11可见,近90%以上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遗憾的是,仅有36.4%的教师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和工具辅助教学,追求更加实感化的知识传授。

统计方法、手段\&灵活恰当

的教学

方法\&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

手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工具(除信息技术以外的其他教具、学具)\&数量(节)\&446\&436\&182\&比例(%)

\&89.2\&87.2\&36.4\&]

4. 教学语言

微课短小精悍,对教学语言的精练和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由于微课缺乏“现场沉浸”,因此更加需要风趣幽默和贴近学习者习惯的语言风格。统计教学语言\&规范清晰\&简洁精练\&幽默风趣\&与时俱进\&数量(节)\&486\&482\&25\&11\&比例(%)\&97.2\&96.4\&5\&2.2\&] (三)学习支持与互动维度

1. 支持资源

微课作为一种能有效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立体化资源包,除了作为其主要载体的微视频以外,还应提供多种学习支持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和微反思是中国微课网在举办第一届微课大赛时要求必须上传的附件。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针对性的练习、学习建议等“脚手架”资源。但从样本分析来看,绝大部分老师并未提供相应的支持资源,如表示13所示。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前微课制作普遍对个性化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化设计的忽略。统计支持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数量(节)\&125\&171\&0\&112\&比例(%)\&25\&34.2\&0\&22.4\&]

2. 互动设计

互动功能取决微课平台及微课资源本身的设计。中国微课网整合了多种社交工具,实现了优质微课的共享。此外,平台开设

了“问答”模块,提供了便捷的异步答疑和师生互动交流手段,成为平台设计的一大亮点,如表4所示。但遗憾的是,中国微课网并未实现对学习行为的跟踪记录与诊断分析,从而无法实现资源和服务的个性化推荐。此外,就微课视频本身来说,还只能进行线性化播放。若能在视频中插入互动性的过程性评价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荐学习路径,或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播放节点将会更加有助于个性化学习。

统计互动环节\&互动性

测试\&师生与生

生互动\&师生与媒

介互动\&数量(节)\&0\&500\&0\&比例(%)\&0\&100\&0\&]

(四)技术性与艺术性维度

1. 技术模式

现有微课接近50%都是采取简单直接的录屏方式制作完成。其次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摄制型,虽然可以制作出最具现场感的微课,但成本较高。最后是需要一定技术基础的软件合成和多种混合型,此种模式最为灵活,但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分别对学段、学科类型与技术模式进行多变量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类型的微课技术模式并无显著差异;信息技术学科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可见,技术手段本身已经不是影响微课制作的核心要素,不断降低技术门槛是微课制作技术发展的主流,如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选择恰当的制作技术才是关键。

统计技术模式\&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型\&多种混合型\&数量(节)\&115\&235\&50\&100\&比例(%)\&23\&47\&10\&20\&]

数量

(节)

数量

(节)

技术模式\&摄制型\&录屏型\&合成型\&混合型\&合计\&学段\&文科\&48\&112\&19\&39\&218\&理科\&62\&93\&23\&45\&223\&信息技术\&5\&30\&8\&16\&59\&合计(节)

[\&值\&df\&渐进 Sig. (双侧)\&Pearson 卡方\

&3.005a\&6\&.808\&似然比\&3.084\&6\&.798\&线性和线性组合\&.284\&1\&.594\&有效案例中的 N\&500\&\&\&]

2.技术指标与艺术设计

除少部分作品在动画色彩造型和画面布局方面还存在过于于花俏、色彩搭配不协调等问题之外,绝大部分的微课在基本的技术指标和艺术设计方面能够满足应用要求(如表20所示)。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微课培训广泛开展,大部分教师能较好掌握微课制作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分析样本多为参赛作品,作者

投入了较多精力,且不少作品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统计技术与

艺术\&图像

稳定\&画质清晰\&声画同步\&语音

清晰\&背景页面简洁统一\&动画色

彩造型

和谐\&析书注解合理恰当\&数量(节)\&485\&480\&478\&480\&487\&378\&471\&比例(%)\&97\&96\&95.6\&96\&97.4\&75.6\&94.2\&]

(五)评价与反馈维度

1. 总体效果

绝大部分微课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然而教学特色却相对平淡,缺乏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个人风范也并不突出。

2. 点播与评价

中国微课网提供了投票、打分功能和点播次数统计,构建了资源质量的用户自决机制,是该平台设计的又一亮点。平台同时还提供了评论功能,可对微课资源进行详细的描述性评价。从统计数据来看,排名靠前的微课作品讨论较为热烈,点击率也比较高,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尚无用户点播和评价记录。从具体的描述性评价内容来看,大部分的评价较为笼统,并无实际参考价值,况且也只有极少数量作者与用户进行互动。

统计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教师风采\&数量(节)\&482\&232\&154\&比例(%)\&96.4\&46.4\&30.8\&]

统计评价

反馈\&用户评论\&作者互动\&点击播放\&人气投票\&人气打分\&数量(节)\&271\&46\&403\&327\&302\&比例(%)\&54.2\&9.2\&80.6\&65.4\&60.4\&]

三、小结与建议

(一)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的主要问题

1. 微课选题不精,功能定位不准

从样本分析来看,现有微课较为忽视选题策划和设计,并未紧扣学科重点、难点、疑点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选题分析;对微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缺乏提炼;对微课的应用环境、途径、方式更缺乏必要的考虑。从而导致部分微课内容平淡与拖沓、表现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学科特色,未能很好地契合实际需求。此外,从微课内容设计、授课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微课还局限于一般性的课内知识讲授。这样的微课即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无法有效支持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深入地应用。

2. 互动效率低下,支持性资源缺乏

一方面出于比赛需要,在一部分微课中存在教师与学生的过度“互动”现象,即为了互动而互动,从而导致未能在有限的时

间内解决关键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微课只能进行线性播放,缺乏学生和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且从中国微课网的互动用户和互动内容来看,极少出现学生就学习问题与教师之间进行深入互动,大部分都是教师从微课制作技巧、参赛经验等方面进行非教学性的交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微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学习建议、互动练习以及学习任务单等支持性资源设计,从而对微课的实际应用造成一定困难。 3. 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及学习服务设计缺失

与国外的可汗学院、TED等代表性微课平台相比,国内微课平台在用户体验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方面还相差甚远。如中国微课网还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跟踪、识别、诊断和分析,从而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及服务推送、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建议和进行学习引导。学习者也无法基于自身需要和喜好进行个人空间、资源和服务的定制。

4. 重资源开发,轻社区构建,学生的社会化建构难以开展

中国微课网虽然也打出了“教育社区”的概念,但从其资源组织结构、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来看,其本质上还是基于“资源库”的理念来开展平台建设与运营。将重点聚焦于资源建设本身,而对平台的社会性服务缺乏系统设计,更缺乏对社交工具和协作工具的有效整合和嵌入,造成难以有效支持学习者的社会化建构。

5. 鲜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可循

在国内,“微课热”主要缘于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多微课在开发之初,其主要目的就是参赛或完成行政任务,而非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价值并未得到教师广泛地认同。所以在大赛落幕、征集结束后,微课的应用几乎陷入停滞。在全国范围内,包括作为国内微课发源地的佛山,也需要用成功的实践案例不断磨砺自己。由此可见,微课的应用模式探索还任重道远。

(二)优化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1.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微课选题策划和技术选型

以服务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以解决学科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传授普适性的经验和方法为重点,并统筹考虑微课资源的应用主体、应用环境和应用方式,做好微课选题的策划与设计以及确定微课的技术模式、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

2. 加强互动性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学习沉浸,建议在现有的线性播放的微课资源基础上,加强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使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播放的节点、流程和媒体元素,按需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插入互动性测试,学生可即时获取学习效果反馈,然后再系统地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最优学习路径,并提供学习建议。

3. 优化微课平台用户的主体性体验

4. 强化微课平台的社区营造

微课平台的构建与运营需改变传统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将建设重点由资源开发转向社区营造,从而有效支持学习者的社会化建构,充分发挥资源的应用效益。首先,要充分发挥学习社区的“意见领袖”效应,引导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和交流,并对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整理与提炼,形成学习简报,作为微课的支持资源提供给所有学习者学习与分享;其次,在微课平台中无缝整合主流社交工具和协作工具,鼓励用户以“微课程”为中心,组建“专题学习圈”,与志同道合的学伴快速形成虚拟学习共同体;第三,完善积分、现金收益、资源互换、权限提升、个性化展示等多种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微课建设及互动交流,形成社区运营的良性循环。

5. 促进个性化学习开展

首先,平台可提供个性化知识地图服务。以主题图技术为基础,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关键概念为核心的主题节点,进而形成网络化的知识地图。该知识地图通过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来反映关键概念的逻辑联系,同时建立主题节点与系列专题微课间的链接,实现知识点与资源的绑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可根据个人的学习进程动态调整主题图结构,从而形成与学习者个体知识结构相契合的动态更新和渐进优化的知识导航。其次,开展智能化学习诊断与分析服务。可在微课平台中引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分析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行为

进行跟踪、分析和诊断,并以诊断结果为依据,进行学习资源以及服务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建议,进行学习引导。

6.有序推进微课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证研究

当前,已经积累了大量优质微课,但关于微课应用模式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微课的教学应用价值还尚未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部分升学压力较大的学校对微课的教学效果也心存疑虑。因此,为深入挖掘微课的教育教学价值,形成自下而上自发使用微课的习惯与意识,应以广大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选取部分升学压力较小的学段与学科,深入开展微课应用模式实证研究,逐步提炼出稳定、有效的教学应用模式,进而分步推广。

总之,通过集中建设、比赛征集,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微课资源。但微课的功能定位不准、开发微课的目的不清、动机不明等问题依然存在;微课的设计也未能系统考虑其应用的情境、途径和方式;依然缺乏有效的微课应用模式和推进机制;微课的教育教学价值也尚未得到一线教师普遍认同。微课作为一种“草根式”资源,其开发与应用必须由目前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转变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有效地改变微课“虚热”的现状。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