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单项选择题

1.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相结合实验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3.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4.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5.社会自我到( )基本成熟。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春期

6.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

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形曲线关系

8.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丑

9.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10.多伊奇认为,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影响的目标奖励结构是()。

A.竞争目标结构

B.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C.合作目标结构

D.友谊目标结构

11.形式简单,能够有效地测量学生对知识联系的掌握情况,且易于计分的是()。

A.选择题

B.是非题

C.匹配题

D.填空题

12.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13.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

A.需要、动机、世界观

B.理想、信念、世界观

C.兴趣、动机、世界观

D.兴趣、爱好、理想

14.“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特征。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15.()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17.()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尔

D.巴甫洛夫

18.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A.肖锋

B.章志光

C.邵瑞珍

D.李伯黍

19.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的角色。

A.知识传授者

B.学生楷模

C.学生家长代理人

D.严格管理者

2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A.特级教师

B.教学骨干

C.优秀班主任

D.专家型教师

答案:

1.B【解析】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自然实验。

2.B【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的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

3.A【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最早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

4.C【解析】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属于自我强化。

5.C【解析】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6.A【解析】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7.D【解析】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成倒U形曲线关系。

8.A【解析】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9.A【解析】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10.C【解析】多伊奇认为,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影响的目标奖励结构是合作目标结构。

11.C【解析】匹配题是另一种可提供多种选择的考试形式。它的形式简单,能够有效地测量学生对知识联系的掌握情况,且易于打分。

12.D【解析】按照学习’的内容划分,学习迁移可划分为特殊成分迁移和非特殊成分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非特殊成分迁移。

13.B【解析】小学生的个性倾向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4.B【解析】“自信、坚强、勤奋”描述的心理特征是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15.D【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16.D【解析】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17.A【解析】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

18.B【解析]1990年,我国心理学家章志光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

19.B【解析】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

20.D【解析】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

多项选择题

21.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与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E.关键性

22.概念的结构包括( )。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应用

D.概念特征

E.概念实例

23.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

A.元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E.复习策略

24.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下面哪几个环节来完成?()

A.审题

B.联想

C.知识理解

D.课题类化

E.背诵记忆

25.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

A.群体成员的人数

B.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C.对活动的满意度

D.群体领导方式

E.和谐的人际关系

答案:

21.ABCD【解析】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连续性与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不均衡性。

22.ABDE【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

23.ABCDE【解析】指导学生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元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习策略。

24.ABCD【解析】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要通过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四个环节来完成。

25.BCDE 【解析】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对活动的满意度、群体领导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

单项选择题

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不能回忆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5.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6.下面有关操作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D.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7.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

B.计划策略

C.复述策略

D.调节策略

8.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其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0.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

B.定势

C.变式

D.问题

11.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

12.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13.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1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A.兴趣

B.爱好

C.热爱

D.忠诚

1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和内化性 c.内化性和意志性 D.适应性和社会性

17.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堂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作()。

A.道德

B.品德

C.人格

D.个性

19.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0.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基本稳定或保持一致称为()。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1.B【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

3.C【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到50年代末,初步建立系统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4.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因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储藏信息的仓库,会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编码,不能回忆就是没有找到与信息相搭配的线索。

5.D【解析】根据学习迁移的效果划分,迁移可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顺序划分,迁移可划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水平划分,迁移可划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式划分,迁移可划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6.A【解析】操作的特点是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7.A【解析】学习的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8.B【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或教学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

9.C【解析】教师在讲课时一般要求按照学生的活动规律,有必要地走动和辅之以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

10.D【解析】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被称为问题。

11.D【解析】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

12.B【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13.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14.C【解析】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称为教学事项。

15.D【解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

16.A【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稳定性。

17.B【解析】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18.B【解析】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

19.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20.A【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在经过多次施测之后,所得的分数基本稳定或保持一致,指测量的一致性。

单项选择题

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格布松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3.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4.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_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5.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6.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A.独创性、流畅性、新颖性

B.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C.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

D.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

7.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年龄和学习材料

C.智力和学习环境

D.学习目标和态度

8.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操作方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定向

9.教师在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活动律

C.组合律

D.差异律

1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

B.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C.主动地构建认知方式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1.关于程序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激活速度较慢

B.通过观察行为测量

C.不发出行为指令

D.提取需有意识搜寻

12.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项是()。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13.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4.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A.行为塑造法

B.自我控制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15.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6.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17.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18.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画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聚合思维

B.直觉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1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关系转换说

B.学习定势说

C.相同要素说

D.概括化理论

20.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答案:

1.D【解析】心理学家雅格布松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

2.C【解析】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者说是内部动力。

3.A【解析】教一学过程的三个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D【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D【解析】场依存型的认知方式是指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6.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独创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7.A【解析】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为认知结构和态度。

8.B【解析】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原型操作。

9.D【解析】教师在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10.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构建认知方式。

11.B【解析】程序性知识需要是指可操作性的指示,它贮存了一系列的以“如果……则……”形成编码的规则。只有通过一定观察行为测量,才能够产生程序性知识。

12.B【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3.C【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寻求发展。

14.D【解析】示范法是指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

15.C【解析】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

16.A【解析】课堂氛围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可能会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

17.C【解析】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18.D【解析】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开放思维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

19.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20.A【解析】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教育学

1.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学生的思想不成熟

B.学生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自觉性

3.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

A.自律意识

B.维权意识

C.自我意识

D.服务意识

4.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编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1.D

2.B

3.C

4.C

5.D

6.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侧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与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取的关系

B.侧重于书本公共知识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知识的学习的关系

C.关注经验的逻辑方面及关注经验的心理方面的关系

D.注意思维与注重行动的关系

7.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8.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考试用书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9.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关键性的要素是()。

A.行

B.情

C.意

D.知

10.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6.A

7.C

8.C

9.A10.D

11.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A.促进教育发展

B.促进个体发展

C.促进文化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12.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这两个高峰期内,他们的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快得多,这种现象说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整体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盲观性原则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B12.D13.D14.C15.D

16.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对教育上的()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A.自然性与社会性

B.受动性与能动性

C.共性与个体

D.方向性与现实性

17.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8.学生李伟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反纪律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

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上学了。”学生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李伟同学守纪律应采用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9.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劳动教育

C.宗教教育

D.民主和法制教育

20.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16.C17.B18.A19.C20.C

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在知识经济条件中,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学合作:另一种则是教育、生产、_____一体化。

17.从系统论出发,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

18.按照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划分,教育学包括: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

_____等。

19.20世纪上半叶,与赫尔巴特教育学形成对峙,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并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家是_____。

20.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由那些有着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这表明学生文化具有明显的_____。

21.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_____性。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与外部环境(如社会发展水平)在_____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3.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_____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24.教育目的能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制约受教育者的发展进程,这说明教育目的具有_____作用。

25.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是对学生_____权的侵害。

答案:16.科学17.教育中介18.家庭教育学19.杜威20.非正式性21.不均衡22.个体实践活动23.劳动观点24.导向25.身心健康

26.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_____的研究等三个方面。

2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_____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的原则。

28.教学是一种特殊的_____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9.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_____和考虑教法。

30.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_____,表达清楚、气氛热烈。

31.教师不能用歧视、控告甚至体罚等非人性化的方式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这是贯彻德育的_____原则的要求。

32.确定学校德育内容的依据包括教育的方法和德育目标,_____,时代特征。

33.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交往双方的_____来区分,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

34.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____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载体。

35.继《教育法》、《教师法》之后,我国于1995年12月颁布了《_____》,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作出了职业资格的要求。

答案:26.学科27有差别28.认识29.了解学生30.方法得当31.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32.学生的特征(身心特点)33.数量的多少34.自主开展活动35.《教师资格条例》

3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37.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9.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40.简述一堂综合课的结构。

答案:36.(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分);(2)人们的教育理想(1分);(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2分);(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分)。

37.(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分);(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2分);(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2分)。

38.(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分);(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2分);(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2分)。

39.(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分);(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1分);(3)建立班集体的政党秩序(1分);(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分);(5)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1分)。

40.组织教学(2分);检查学习(1分);掌握新知识(1分);巩固新知识(1分);布置课外作业(1分)。

41.以往,教完生字后,张老师都让学生将每个生字抄写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可学生生字听写的成绩总是不理想。张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于是便将要求提高到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这时,张老师才意识到:重复抄写并不是掌握生字的有效办法。经过认真思考,她想出了一个应对的法子,并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学生可以免做抄写作业,但要保证自己第二天生字听写能够“过关”。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生字的方法可多了:除了抄写外,采用了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忆……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论来评析张老师的“新规定”。

42.小明喜欢睡懒觉,因而上学经常迟到。经过班主任的教育,他已有所好转,连续两个星期不迟到了。可是最近天气一转冷,他又开始赖床不起,并重新出现了迟到现象。

试用德育规律分析这种情况,并对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提出建议。

答案:41.(1)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同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在实践中势必导致教育教学的失误。因此,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发展(4分)。(2)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既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4分)。

(3)张老师的“新规定”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2分)。

42.(1)这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2分);(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螺旋式发展上升的(2分);③这种发展要经过长期地、反复地、不断地培养和教育(2分);(4)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2分);(5)联系实际(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