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高考研究

2014-02-18 1642

高考作文阅读一体化训练: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大师

【领域阐释】

“建筑师的职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梁思成)

50年前,作为一个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为保留古都北京奔走呼号,旧城保护不成,退而求其末——保留旧城的城墙和城楼。走在今日的北京城,也许你会在某一处的雕梁画栋前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

【生平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和。曾参加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传记内容】

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

历史上,中国建筑、村镇和城市在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封建社会,匠人的社会地位很低,限于文化程度,难以将经验总结为可世代相传的文字,从而束缚了建筑的发展。差不多到了20世纪初期,从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留学生陆续回国、西方建筑师涌入沿海商埠开始,近代建筑才有所发展。此时,建筑界的先进人物如梁思成先生等继往开来,披荆斩棘,功不可没。

梁先生毕生为近代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梁先生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直到1923年苏州工专设立建筑专科学校,1927

年并入中央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建筑系结束,建筑的传授都只靠师徒相袭。梁先生是近代教育事业的一位开拓者, 1928年,他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南迁,在校学士毕业后停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迎接战后复兴的需要,梁先生致书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通过建筑教育,梁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梁先生常说君子爱人以德,他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普遍的爱戴。梁思成很早就将西方建筑教育观念介绍到中国,其教育思想也不断随时代而发展,《梁思成全集》中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梁先生比较系统地阐述建筑思想的文章。1947年梁先生自美讲学归国,将一般建筑概念扩展到体形环境(即物质环境),并于建国前夕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设建筑组与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首次引入中国,并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清华文物馆等,以拓展建筑之外延。今天看来,当时这些主张与举措都是超前的,虽然梁的观点仍然较偏重美学,但已明确强调整体环境,透露出卓越的人文主义眼光,而在西方一般建筑教育中,环境设计与观念之树立则是60年代末的事了。

他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梁先生接受的是西方建筑教育,在东北大学授课过程中,深感建筑史不能只讲西方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建筑史。从沈阳清东陵调查开始,梁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梁先生的贡献在于,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纪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他首先调查现存的清代古建筑,整理清代《清工部工程作法》,以不长的时间总结归纳成《清式营造则例》;继之顺藤摸瓜,逐步上溯,调查辽、金古建筑,对宋代《营造法式》进行研究注释,并发现当时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等;在基本弄清了中国建筑结构演变后,梁先生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堪称当时第一部高水平的中国建筑史。在致力于建筑史研究的同时,梁先生还旁及中国雕塑史。基于其博古通今的学术素养和对造型艺术特有的敏感,对此梁先生有独到的心得与见解。在对一些文物建筑的调查报告中,他能对寺庙、岩洞中的古代雕塑娓娓道来,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早在1930年代,梁先生就与张锐合作完成《天津特别市物质规划方案》。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梁先生不顾牙齿全部拔除的苦痛,孜孜不倦地阅读沙里宁新著《城市它的产生、发展与衰败》,有感而发,写成市镇的体系秩序,发表于《大公报》上,呼吁社会重视城市规划。在清华建筑学院图书室梁先生的赠书中,有亨利〃邱吉尔的《都市即人民》等书,页边都写满了梁注的中文提要,足见其用功之勤。解放后,梁又与夫人林徽因写成《城市计划大纲》序,继续提倡现代规划理论。1940年,他与陈占祥合作,积极为首都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臵的建议”主张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保护城墙议”提出保护北京城墙,可惜这些卓越见解未被采纳。如今,不但旧城与行政中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继续存在,而且新形势下大体量的、与日俱增的商贸办公楼等充斥旧城,这势必要带来更为严重的破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将更为严峻。相反,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立足于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则可以宽广得多。

(选自吴良镛《纪念梁思成先生》,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关链接】——大师名言

1.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2.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3.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

【思考训练】

1. 梁公有一首诗:“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上前!”事实证明梁先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公超前意识的选项是()()

A将一般建筑概念扩展到体形环境(即物质环境),并于建国前夕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设建筑组与市镇规划组,将城市设计首次引入中国,并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清华文物馆等,以拓展建筑之外延。

B.“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臵的建议”主张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保护城墙议”提出保护北京城墙。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超前的。

C.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致书建议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D.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臵的建议”主张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保护城墙议”提出保护北京城墙。

E.梁先生常说君子爱人以德,他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普遍的爱戴。

2.从全文看,梁思成为近代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建立了哪些不可磨灭的功勋?请分条概括。

答:

3.为什么说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请结合文章分条回答。

答:

4. 结合全文分析梁思成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

【阅读推荐】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柳已青的《传奇女子——林徽因》)

【读写一体】

人物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词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

虽说史志中的人物传记与文学中的人物传记有区别,前者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后者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在需要生动因而需要文采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因为传者,传也。立人物传记就是为了传于后世,为了“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为了“鉴人明事”。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讲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编写人物传记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要求人物传记应当写得有“强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认为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写作运用一:知识分子应有良知。50多年前,梁思成先生为保护北京古城,如杜鹃啼血,奔走呼号,结果是无可奈何城毁去。梁思成在国人盲目热情中,在与“当权势力”顶撞中,一句“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断喝,凸显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现实中不随流俗,始终保持公正的学术立场,保持对历史、社会的人道关怀的操守和自觉。

写作运用二:拳拳赤子之心。1948年,对正在美国讲学的梁思成来说,面临着后半生两种迥然不同的抉择:一边是美国极为优裕的生活,一边是贫穷落后的百废待兴的故土。而梁思成异常自信地说:“我还是回去为中国的建设出力吧!”当绿叶离开根后,感情就变做对根的思念;游子远离故国时,赤子之心总为故国魂牵梦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作运用三:实现精神的超越。梁思成一生71个春秋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以至最后抱憾而终。是他人生中的弯道,行走在弯道中,我们不曾感觉到,他在后半生的失意和迫害中怨天尤人或者刻薄厌世,坎坷的遭遇反而使他的人性更加温暖而充满关怀。如果没有他坚决而睿智地拨开积沉千年的历史迷雾,中国建筑学还不知要在黑暗中等待多少岁月:如果没有他竭尽全力呼吁对文物古建筑加以重视和保护,还不知有多少珍贵的人类遗产毁于一旦。梁思成出以维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博大胸怀完成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超越。

【参考答案】

1.CE。(答案详解:本题考点指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做题时应抓住“超前意识”这四个字,阅读文章的三四小节知道ABD三项均表现其“超前意识”,所以答案应为“CE”)

2.(1)梁思成先生等继往开来,披荆斩棘,功不可没;(2)梁先生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3)他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4)他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答案详解:本题考点指向为“分析综合”,解题时要把握住“从全文看”和“功绩”这两个重点词,首先把握文章思路,第一小节为总起,2、3、4三小节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梁思成的功绩,其次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最后加以概括)

3.(1)他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2)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3)梁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4)梁先生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堪称当时第一部高水平的中国建筑史(撰写建筑史的教材)。(答案详解:本题考点指向为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题时首先抓住关键词“近代建筑教育事业”,其次要找准对应的答题区间,第2小节。最后要分条概括,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4.(1)学识渊博;(2)不辞辛劳的田野调查;(3)耐心细致的文献考据;(4)跨越国界的开阔视野;(5)爱国情怀。(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指向为“分析综合”。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所以分析主成功的原因,应该依据文本,细读全文,从的行文思路中找寻信息并加以概括,)

【江苏秦葆吴晓俊】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D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1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

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5.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二、简答题 1、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答: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2、代议制苏维埃政府结构是怎样的? 答:从最小的单位村苏维埃开始建立的,上面是乡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最后是中央苏维埃。 每村各选代表若干人参加上级苏维埃,依此类推,一直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凡年满十六岁的,普遍有选举权。 3、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权利有哪些? 答:它有决定选举或改选权,同共产党合作紧密。 乡苏维埃下面设教育、合作社、军训、政训、土地、卫生、游击队训练、革命防御、扩大红军、农业互助、红军耕田等等委员会,由乡苏维埃指派。 苏维埃的每一分支机构中都有这种委员会,一直到负责统一各项政策和作出全国性决策的中央政府。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题目

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当代青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__斯诺______,___美国____作家(国家),该书又名:《西行漫记》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__新闻纪实_________作品。这个书名是:__共产主义___之光照耀中国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红军长征从___江西瑞金____出发,途经__12___省最后到达___陕西____。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____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_______________。 5、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__四渡赤水_________、___巧渡金沙江_________、___飞夺泸定桥_________、______爬雪山过草地______。 6、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 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7、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8、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9、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练习题 一、选择题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D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东征 B、太平天国北伐、,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 A、51 周年1936 B、61 周年 C、71 周年 D、81 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D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二、填空题 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文段阅读及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象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1、朱德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怎样? 2、结合选段内容,谈谈朱德为何能造就铁打一般的军队。 3、为什么斯诺说实际上这书不是他一个人写的? (二) 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到迷惑。共产党人是怎样给他们的军队提供吃的、穿的和装备呢?象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原以为他们一定是完全靠劫掠来维持生活。我已经说过,我发现这种臆想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着手建设他们自己的自给经济,单单是这件事实,就能够使他们守住一个根据地而不怕敌人的封锁。此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军队能够靠几乎不能相信的极少经费活下去,我也是没有认识的。 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置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着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前置性作业设计 【前置活动】 观察当地传统民居院落,了解其建筑特征。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知识储备】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目的是向广大社会成员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因此,除了要求做到概念准确、事实确切、观点正确、表达客观之外,科普文章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科普文章的多数读者对于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知识往往是第一次接触,常常是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加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必须以极其负责的态度来介绍、普及那些成熟的、正确的科技知识。 ②科普文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尤其是在说明、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技能时,文章所介绍的方法、技能、窍门、经验等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 ③在说明、普及科技知识、技能时,应当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其社会效果与影响。例如,在介绍、推广农副业生产经验的时候,应当联系生态环境问题来全面考虑。又比如,在介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时,除了运用体育学的原理外,还应当运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点来剖析。 2、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3、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圣才出品】

第8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一、填空题 1.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 【答案】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2.“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_____年代,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_____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_____和_____。 【答案】二三十;折中主义;沙逊大厦;上海汇丰银行 3.上海沙逊大厦_____是由_____设计的,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和平饭店;英商共和洋行;折中主义 4.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_____,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吕彦直;中国固有 5.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_____大学,那里曾是_____派的大本营。 【答案】宾夕法尼亚;学院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颁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第一部国家标准是()。 A.《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B.《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C.《生态住区和住宅评价标准》 D.《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及细则》 【答案】A 【解析】《绿色建筑标准》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颁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第一部国家标准。 2.下列三座建筑从左到右分别是()。 A.广州中山纪念堂、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党史陈列馆 B.重庆大会堂、北京协和医院、南京中央博物院 C.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中央博物院 D.重庆大会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党史陈列馆 【答案】C

【解析】图示三座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中央博物院。 3.北京恩济里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的规划结构方式是()。 A.成街、成坊的布置 B.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 C.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 D.混合结构 【答案】B 【解析】1980年代建成的北京恩济里小区使“居住小区—住宅组团”这一规划模式得以深化和发展。 4.近年来在北京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了: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体育场和CCTV(中央电视台)大楼,他们分别是()。 A.法国的安德鲁,德国的赫尔佐格,英国的福斯特 B.法国的佩罗,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 C.法国的安德鲁,荷兰的库哈斯,英国的福斯特 D.法国的安德鲁,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7分) 1.“阿以旺”是_____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_____。 【答案】维吾尔;带天窗的大厅 2.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_____和_____。 【答案】太和殿;凌恩殿 3.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_____,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_____。 【答案】南禅寺大殿;嵩岳寺塔 4.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_____,清代的斗口分为_____个等级。【答案】分;11 5.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_____,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_____塔。 【答案】《木经》;佑国寺

6.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_____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_____。 【答案】叉柱造;榫卯 7.上海沙逊大厦_____是由_____设计的,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和平饭店;英商共和洋行;折中主义 8.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_____,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吕彦直;中国固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图从左到右四个古塔的建造朝代和地点分别是()。 图1-1 A.唐—扬州;辽—大同;五代—登封;隋—大理

B.南梁—扬州;辽—应县;隋—嵩山;五代—大理 C.南唐—南京;辽—蓟县;北魏—嵩山;唐—西安 D.南唐—南京;辽—应县;北魏—登封;唐—西安 【答案】D 【解析】图片中的古塔,从左到右分别为:南唐时期所建造的南京栖霞寺塔,辽代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北魏登封嵩岳寺塔,唐代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2.战国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的重要著作是()。 A.《管子·度地篇》 B.《孙子兵法》 C.《周礼·考工记》 D.《商君书》 【答案】D 【解析】《商君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3.中国古代用于分隔建筑室内空间的固定木装修隔断称为()。 A.幕 B.屏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整理的知识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 月到1935 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4.斯诺于1936年6 月到苏区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预旺堡)( 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5. 斯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1972年2 月15日因病在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6.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该书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 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7.“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斯诺)。 8.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他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讲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接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 9、“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10.“斯诺通过与(宋庆龄)等的交往,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西北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有了去陕北苏区采访的想法。” 11.“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 12.《红星闪耀中国》,尤其真实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一一从政治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军事将领贺龙、彭德怀、徐海东、刘志丹,传奇人物(董健吾),邓发,直到那群向彭德怀索要路条的少先队员以及具有高度个人自尊的小通讯员(向季邦),个个写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正是这群大大小小人物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题

2017-2018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课外阅读试卷 姓名:班级: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二、填空(每空4分,共72分) 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至()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打土豪要归公。 3.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人生五十始的(),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5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发动的()事变 三:简答题8分 1长征的精神是什么?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案.doc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 案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这篇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答案是由网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

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 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⑨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3分)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建史 专着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着,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全书共分三卷。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二卷:栏杆(图示多)。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着。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 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