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题下黒体)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始衰落,乃至濒临灭绝。目前,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

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

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部分:50位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500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对10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

(小题)从衰亡走向复兴

1.上世纪初,吟诵艺术开始衰落,濒临灭绝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自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学校取代私塾,延续数千年的“终日咿唔,不求解悟”(1911年12月19日教育部《令京师学务局整理京师私塾办法文》)的教授方式被勒令中止,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后,学校体制改变了,吟诵自然更少了。傅庚生先生在《谈文章的诵读问题》一文中指出:“民初还沿袭着旧日的办法,一般学文仍然是特别注重背诵与朗读的,私塾里读《孟子》、《左传》等,不消说要读文气,学校里的课本也叫做国文‘读’本。后来这读诵工夫渐渐不讲求了,课本的名称也改为‘国文讲义’、‘国文选’,或干干脆脆的‘国文’了。”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则更为一针见血地点明:“自从废科举、创学堂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对诵读问题就渐渐淡漠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1920年1月12日,当时教育部下发了《咨各省区自本年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掀开了国文改国语的大幕。此后不久,教育部便采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案,决定国民学校全用语体文。1923年6月颁行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小学阶段的国文课全部改为了国语课。表面上看,国文和国语仅仅是一字之差,而事实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先生也说:“自学校国文改为国语以来,国语的读法未定,而国文的读法已坏”(《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

记录》)。与此同时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当时的教育界曾热烈讨论

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朗诵诗盛行,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再加上建国后文革的影响,大陆的吟诵更是近乎绝学,不但比不上日本(今天日本的汉诗吟诵社团仍然有数百万会员,吟诵一直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而且是一项庞大的文化产业)、韩国、越南对吟诵传承的重视,就是跟台湾地区也产生了差距。

吟诵自上世纪初衰落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在我们调查访问的三大群体中,对吟诵自上世纪以来日趋没落的主要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首选“相关文化政策的影响”(94%、80.3%、67.8%),而后分别是“时代淘汰的结果”(4%、12.2%、13.2%)、“吟诵自身发展规律使然”(0%、6.1%、11.4%)和“其他因素”(2%、1.4%、7.6%)。选择“其他因素”的受访者也大都填写诸如“传统文化被抛弃的结果”、“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专家们的误导”、“人为割裂百年”等原因。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80岁以上的会吟诵的

长者看来,吟诵艺术濒临灭绝,绝非吟诵自身发展规律使然,故无一人填选此项。

2.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传承吟诵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吟诵濒危的担忧,开始呼吁传承吟诵。80年代陈炳铮先生在北京、华钟彦先生在河南,都曾在广播电台宣讲过吟诵。1988年,中华诗词学会拍摄了《华夏诗声》吟诵专场录像。1994年叶嘉莹先生致信赵朴初先生,提倡儿童学习古诗吟诵。于是有了1995年2月赵朴初、张志公、叶至善、夏衍、冰心、曹禺、吴冷西、陈荒煤、启功九位委员提议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的第0003号提案,当中提到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古代典籍。1998年叶嘉莹先生又上书江泽民主席,建议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中增设“古诗唱游”一科,呼吁培养孩童对吟诵的兴趣。

闽台地区更是以诗社的方式进行吟诵学习和交流,并且创办了较多国学网站,集录了不少传统吟诗录音。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会、诗词学会开会时往往安排

诗词吟诵的内容,电台、电视台也常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

日播放吟诵的节目。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也逐步升温。2008年“常州吟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以郑欣淼先生为提案人,二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抢救、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提案”,说明了恢复传承吟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讨论了传承、发展、推广吟诵的七项建议。

3.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吟诵的抢救与采录、研究

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等工作

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2010年1月24日,中国语文

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吟诵

的抢救与采录、研究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

并定期举办“中华吟诵周”等活动,录制了数十场晚会和节目,如《中华长歌行》、

《中华诵》、《诗经咏诵会》等。

2010年底,“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两项重大

招标项目立项,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主持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赵敏

俐教授主持抢救整理,以期对吟诵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立项以来,

课题组对各地传统吟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举办研讨讲座等活动集思广益,

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吟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征询与探讨。

2011年建成了吟诵学会官方网站——中华吟诵网,为会员及海内外吟诵爱

好者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台。各地的吟诵社团组织也逐步创建,如天津河西区成

立了天津河西区中华吟诵社,河南成立了河南吟诵学会、上海徐汇区成立了海燕

吟诵社等等。中华吟诵学会还举办了各种培训班、速成班等,近5000名教师接

受了培训并开展吟诵教学工作,目前全国有浙江松阳县、天津河西区、新疆克拉

玛依市三个吟诵示范区及60余所实验示范校,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所中小学开

展了吟诵教学,约有几万名学生已经进行了吟诵的学习。

近年来,吟诵学会已采录搜集了600多人、共计近千小时过万首的吟诵音像

资料。抢救性采录工作异常紧迫,像俞伯荪、南怀瑾、范敬宜等几位老先生幸而

在辞世前接受了采录,其吟诵资料才得以保存。另外还搜集到300多位已故先生

们的吟诵录音,时间最早的是1948年录制的传统吟诵代表流派“唐调”创始人唐文治先生,其他还有赵元任、唐圭璋、臧克家、赵朴初、启功等。

(小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吟诵研究,困难重重

吟诵主要通过师生关系传承,在古代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也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华钟彦先生说得好:“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自‘五四’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只有胡乱诵读,安蔽乖方。故欲振拔旧闻,反成了专门学问”(《再论唐诗的吟咏》)。

我们国内当下能够掌握传统吟诵方式的人绝大多数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加之吟诵一无音响遗存,二无乐谱可据,只剩下一点资料碎片,无法勾连,不成系统。吟诵无定谱,也从来没人记录谱子。此外,作品的内容情意千差万别,古往今来决不会有任何两首全然相同的作品;任何吟诵者的阅读背景、修养水平、年龄长幼、性别男女、音色高低,也决不可能有任何两个相同的人物。因此,由吟诵者透过声音对作品作出的诠释,当然不可能制定为一种固定的如乐谱一样的死板的法则来提供给大家遵守,因此吟诵本身具有随意性、因人而异、不确定性,这都成为吟诵研究的难点。

2.吟诵推广,阻力较大

社会已经遗忘了吟诵。目前曾亲身接触过吟诵传统的人已经不多,再加上传统吟诵多用各地方言,非该地区的人就很难听懂,能真正体会吟诵作用与效果的人日益减少,仅就意识观念而言,很多人会因自己对此一传统的无所体悟和了解而在心理上先就对之存有了一种轻视和反对的心态。朱自清先生曾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论朗读》)。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社会对于吟诵的态度。从老师到学生,或是怕人笑话,或是不感兴趣,无一不是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现

在的年轻人更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听过吟诵,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吟诵。今日尚会吟诵的老先生大都在80岁以上,而且缺乏承传。如果再不对此一快速消亡的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传承,吟诵即将在国内失传。即使年轻人渴望学会吟诵,有人对吟诵感兴趣,可是他们却将无从学起。

3.吟诵传承,易入歧途

政府目前虽已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各地也都在开展诵读活动,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仍为朗诵。西洋诗歌的读诵,往往具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则是一种更重视个人直感的心灵活动的外现,其所重视的乃是个人的体会。五四之后,我们用西方的朗诵方法来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是两张皮,古诗文的神韵和内涵,已无法被体会。此外近些年在吟诵复兴过程中还出现了新吟唱,但传统吟诵与新吟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吟唱不能以同一曲调去吟唱第二首诗词,而且传统吟诵不是登台演出的表演,没有娱宾的性质,甚至不考虑受众的感觉,这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至于现在的自创新调、新作古诗歌曲,多因不了解吟诵的规律,对语音的处理不妥,或对诗文的理解不深,水平也参差不齐。

4.吟诵教学,亟待普及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数千年来总结并传留下的宝贵的学习方法,既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学习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风易俗、寓教于乐。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精读指导举隅·前言》),“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并认为“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论朗读》)。可见吟诵教学对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据课题组调查访问数据统计显示,三个群体中认为吟诵有助于记忆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分别高达100%、97.8%、91.7%;而认为吟诵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各为100%、90.1%、83.7%;认为吟诵有助于旧体诗词创作的比例各占98%、82.3%、61.6%;认为吟诵有助于提升人的内在修养的比例各高达100%、95.6%、91.8%;认为吟诵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比例各为98%、92.9%、81.8%;认为

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使吟诵重返校园的比例各占96%、89.4%、72.6%。这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普通民众对于吟诵在育人、修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有朴素正确的认识,对其重返校园,重回我们身边并发挥固有的文化潜力有着热切的期盼。

虽然各地的吟诵教学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足以说明吟诵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价值,但吟诵教学普及亟待政策扶持,吟诵师资培训又缺经费资助,目前的吟诵培训基本尚倚赖志愿者奉献自己业余时间的公益行为。

(小题)传承中华吟诵的对策建议

1.吟诵传承从娃娃抓起,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也是日本推广吟诵的成功经验

教育部门可以设计、论证一些吟诵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幼儿园增入一个寓教于游戏的“诗歌唱游”活动,使小朋友们在童年更好地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与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亲自从事吟诵教学实践的上海市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刘耀媖老师曾发出感叹:“吟诵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技能提高与情感升华相结合,将活动渗透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民族文化精神深入孩子的心中。”

2.传承吟诵的关键,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吟诵作为重要的传统学习方法,在大中小学特别是幼儿时期的古典文化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吟诵应该回归教育体制,从民间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比如,结合目前教育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小学阶段增设吟诵课;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选录一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讲解和吟诵,录制成视频音像资料以便推广;定期举办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班,展开吟诵教学的实验,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

钱穆先生弟子、台湾书院首席讲师辛意云先生接受采访时曾多次强调:“吟诵是情感教育,是美育。人是有理性有感性的,教育也要有理性有感性,这样的

人才完整,这样的教育才完整。让孩子们用吟诵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开了自己的声音、身体、表情,这一点太重要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毫不讳言自己的期待:“吟诵是要传下去的,吟诵不是复古。我们迫切盼望教育部能够形成政策,将吟诵作为师范类院校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希望吟诵能够活下去。”

3.借助媒体推广吟诵,使社会各界有机会接触到正宗的传统吟诵,使用好吟诵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又快又雅又美的利器

在大众对传统吟诵还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广,只会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娱人”手段。可以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录制关于古典诗词吟诵的系列讲座,如能在央视少儿频道或者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持续播出,应能收到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吟诵大赛之类的电视节目,以教育引入为基础,把吟诵引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怡情养志、健身养气、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4.探索将吟诵融入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新模式

随着海外汉学热的不断升温,吟诵也应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元素。积极开展吟诵融入海外孔子学院、融入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培训等尝试,展示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推动中华吟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德国汉堡致谦学堂吟诵读经营家长杨嵋就深有感触:“从效果看,吟诵可以很好地起到调剂以及自娱自乐的作用,而且会背唱的的确要比只会读背的记得牢。……下课时自哼自唱的悠游自得,回家时也常常吟诵不辍,……孩子们对吟诵学习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家长和老师。相信所有海外华裔父母和华文教育者看了这番景象也会感动——因为让我们的孩子爱上中文,不就是很多海外华人父母的梦想吗?而这个梦想,在传统的经典吟诵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5.确保传统派吟诵大师的主导地位

保持正宗、本色是传承吟诵的基本出发点,探索与时代新元素结合的可能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如何继承和发扬它,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一种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的结果反而会使真正的、传统的吟诵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消亡。推行之初还是应该请吟诵界前辈大师总结吟诵规

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因为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前辈吟诵大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吟诵界后学理应在承继的基础上去推行和传播。至于吟诵现代新诗,或吟诵当代流行歌曲歌词,或将古诗谱为歌曲的新吟唱,都是吟诵推广中需要严加防范的矫枉过正现象。

“观今宜鉴古”,传统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使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得以更真切的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说的那样:“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传统吟诵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陶冶性情、扩充知识、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组长:叶嘉莹,执笔人:张静、张海涛)

(完整版)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报告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国流行起来,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为此,我们对大理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发扬中华传统的问卷调查。 三、大学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分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涉及9题,具体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1.专业类别中调查显示有30%的同学专业性质为文史类,69%的同学专业性质为理工类,1%的为艺术类。 2.对于外国和中华的传统文化哪个更感兴趣中,12%的同学表示外国文化更具吸引力,66%的同学表示中华文化底蕴深厚,2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只要值得学习。 3.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是否值得学习。53%的同学表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现代有巨大意义,应继承发展,46%的同学表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接受时应有所弃扬,1%的同学表示对其没什么概念,无所谓。 4.对于近年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如“百家讲坛”,“汉字英雄”,“风华国乐”等,10%的同学认为只是一时的新潮,不能长久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83%的同学则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引起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7%的同学没关注这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

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

民族文化调查问卷

民族文化调查问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调查问卷 ---民族文化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民族 A.汉族 B.彝族 C.藏族 D.羌族 E.苗族 F.其他(请写出) 3.您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了解 4. 您所信仰的宗教是 A.有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E.基督教 F.其他(请写出) 5.您多久参加一次你所信仰宗教的祭祀活动 A.有活动都去 B.比较重要的都去 C.很少去 D.都不去 6.节庆日会有什么活动? A.祭祀活动 B.地方戏剧表演 C.邀请亲朋 D.其他(请写出)?? 7.民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 A.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 B.不是所有都值得学习 C.大多都不值得学习 D.不知道? 8.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 A.没有,但想学 B.没有,暂时没有兴趣学? C.有(请写出) 9.您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 A.民间节日 B.现代节日 10.您认为当前民俗风俗有必要被保护吗? A.相当必要 B.必要 C.不必要 11.你认为传统民族风俗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 A.很重要 B.有些规范作用 C. 有消极作用 D. 可有可无 E. 完全过时 12.对传统民族风俗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A. 很难说 B. 比较乐观 C. 很乐观 D. 不乐观 E. 很悲观 说出几项当地的风俗习惯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心得体会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心得体会 经过此次我们团队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后,我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将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

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

样的局面? 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 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选取了三个

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紫金县高级中学 “传统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表 (设计:紫金县高级中学政治科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下,每一种文化都在经历着考验,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态度,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是如何,这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希望您能认真回答以下问题,您的合作! 1、在做此次调查之前,你知道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吗( ) A. 很清楚 B. 大概了解 C. 了解一些 D. 不了解 2、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A.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 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1、请问,您能说出多少个中国传统节日? A.1-2个 B.3-5个 C.6-10个 D.10个以上 4、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期待度跟以前相比怎么样?() A.大不如前 B.和以前一样 C. 稍微有点期待 D.比以前更加期待 5、你是否在西方节日中感受到节日气氛?() A是的,节日气氛很浓B一般,但是没以前好C没感觉,和平时一样 6、你身边的同学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会不会影响你对传统节日的态度?()A几乎不会B会一点点C完全会

7、对于西方节日冲击传统节日,你持什么态度() A无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B担忧,怕传统节日被西方节日所替代C高兴,有竞争才有进步 8、您觉得为何传统节日又被人遗忘的趋势? A、相比西方节日缺乏新意 B、传统节日的繁文缛节有些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无法引起人们更多兴趣 C、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需要简单轻松的过节方式 D、中国新一代青年对于传统节日缺乏了解,觉得离自己很远 9、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旧的繁文缛节又流行起来,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10、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呢? A.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加大宣传 B. 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 C. 在学生的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容 D. 开展有关商业活动,如节日促销等 11、你认为,传统节日存在哪些问题() A过于商业化B形式单一,比较古板C缺乏激情,活动枯燥D其他 12、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 A.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 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忘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阳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9日 调查地点:马鞍山技师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马鞍山技师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学生 简介 在这漫漫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了一种反映出名族特质和风貌的名族文化,它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圣诞节、西餐、哥特风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仿佛已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在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现在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一、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马鞍山技师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20位同学为样本,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研究表明,西方节日收到大学生的亲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目的选择。

问卷题目: 1.您的性别( )(请选择);请填写您的年级:您的专业: ①男②女 2、您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 ①网络、电视、传媒②课外书本③课堂老师传授④旅游、参观、展览等 3、您认为在当今多种文化交织成的社会中名族文化是否还存在着() ①依然存在②似乎还在③似乎再慢慢消失④看不到身影 4、名族传统文化是积累多年的文化那么你怎样看待名族传统文化呢() ①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意义②不是所有都值得学习③大多都不值得学习④不知道 5、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 ①很乐观②不太乐观③不乐观④可能会消失 6、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你() ①爱不释手②偶尔翻阅③敬而远之④深恶痛觉 7、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你会参加么() ①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②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 加 ③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④不参加也不支持 8、您是否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技艺() ①有兴趣②没有兴趣③视情况而定④.说不 清 9、您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①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复兴传统文化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学习发扬传统文化③.加以,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④.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10、你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①中国的②外国的③差不多 11、你觉得中国哪些文化传承得好多选题() ①中国传统节日,方言②中国古典文学③中国传统手工艺④中国传统美食⑤古代学派思想,春秋诸子百家⑥中国历史古迹和旅游⑦中国书法字画⑧中医⑨其他 12、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 () ①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②多开展呼吁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③国家应出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 策④不要太绝对专业应在每个专插入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⑤从自身出发,多与传统文化接触,并多宣传我们的精华部分 13、您认为在如今有些现实与物质的社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用吗,您怎么想这个问题?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的接触程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

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学校名称: 学院: 班级: 课题组成员: 摘要: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 ;时过境迁,国际化的社会里传统民俗和文化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为了了解国民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我们做了如下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 2019.12.15-2019.9.20 2、问卷调查对象: 3、问卷调查过程: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二维码,回收 72 份,其中女生48,男生 24 人。 4、调查方式由于此现象非常广泛,可能出现在我们大学生的任何一个人身上,因此,在做调查时,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

二、调查内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我校学生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态度,孔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是否还有作用,我校学生对将传统文化制成速食文化的现象的想法,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重视的原因,应如何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在校大学生对传统节目的认识态度。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了此次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有什么样的作用?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是怎样的?据统计数据可知,有 84%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很重要,有 16%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有一些作用,有 90%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只有 10%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持忧虑态度。这说明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并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仁义礼孝忠义廉耻是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对此,你的看法是?据统计数据可知,有 87%的学生认同“仁义礼教忠义廉耻”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但有 13%的学生不同。这说明孔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文化自信调查问卷

文化自信调查问卷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文化自信认识状况问卷调查 1、您的年龄 A、18-28 B、28-38 C、38-58 D、58+ 2、您的学历 A、大专 B、本科 C、硕士 D、博士 3、去电影院您会选择看哪个地区的片子 A、中国 B、欧美 C、日韩 D、看口碑、推荐或电影宣传力度,不管地区 4、您读过的名着中中国与国外的哪个所占的比重更大 A、中国 B、国外 C、都一样 D、没注意

5、您喜欢观看关于中国文化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国乐大典等节目吗 A、没看过 B、偶尔会看 C、看过但认为无意义 D、经常看,喜欢此类节目 (如果喜欢看此类节目,请说出您最喜欢的一个并分享从中学到的知识) 6、你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 A、有必要 B、有必要,但是要求应该降低 C、没必要 7、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何 A、对各个方面均有了解 B、精通某些方面 C、略有涉及 D、不感兴趣 8、您认为汉语重要还是英语重要 A、汉语 B、英语 C、一样重要 9、中国四大名着您读过几本 A、一本 B、两本

C、三本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但了解 F、没读过也不想了解 10、您认为在你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还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A、中国 B、西方 C、都有较大影响,但更偏向中国 D、都有较大影响,但更偏向西方 11、您会去浏览一些文化教育传播网站以及参观具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吗 A、会,并且很喜欢 B、只是跟风,但感受不到意义 C、不感兴趣/ 12、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时,您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自信如何 A、具有强烈的自豪感且非常喜欢 B、比较认同并且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C、感觉一般 D、没什么自豪感 13、假设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单从文化的角度,您会选择生活在中国吗 A、会 B、可能会 C、不会 14、您更重视西方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 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 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 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 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 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 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 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出现了文化多样性。在这样文化不断交流与摩擦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考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希望您能帮助认真填写此问卷,以协助我完成社会调查。对于您的支持,我们将表示由衷的感谢。) Q1:您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在现今时代日益西化的年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了 ○对中国文化没有什么看法 Q2:情人节(2.14)和七夕(农历7.7)你更愿意过哪一个节日? ○情人节 ○七夕 ○两个都愿意 ○两个都不愿意 Q3:赑屃bì xì,猋biāo, 骉biāo, 麤cū, 毳cuì,掱pá,这些字没有拼音你会读吗? ○全会 ○会一些 ○会1-2个

Q4:你知道“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崔枢还珠”这些传统道德典故吗? ○全都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Q5:您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随口就能唱几句 ○我很喜欢但是听不懂 ○一点不喜欢 Q6: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 Q7: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等活动) ○赞同,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只关注与其娱乐性但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 ○注入太多商业化因素,属于快餐文化,不赞同

Q8: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您认为对在校学生应不应该开设中国文化课,开设兴趣班等? ○有必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去了解并发扬其精华。 ○没有必要。因为我国学生在校学习忙碌,无暇顾及。 Q9: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您怎么看待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义即正义,礼即有礼,智即求知,信即诚信) ○已经不符合现在人际交往的需要了 ○未必做得到,但是是我追求的价值观 ○虽然赞同,但不支持以此待人 ○无所谓 Q10: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作用是? ○很重要,仍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用减弱 ○作用已经很小,关注的人将越来越少 ○不去关心,不了解 Q11: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中学生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

中学生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 (感谢您用宝贵的时间为我们填写这份问卷!) 问卷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下,每一种文化都在经历着考验,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关于这几年的发展,大学生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此,我们特此调查。 您所在的年级是:________ 您所学专业属于() ①文史科类②理工类③艺术体育类④其他 (注:请在上面画∨没特别注明的题目都是单选题) 1、您对传统文化() ①有很深了解②有一定了解③了解一般④有一点了解⑤一点都不了解 2、您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A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 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3、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多选 A 古典诗词曲赋或小说 B 民族音乐或乐器 C 民族戏曲 D 书法

E 国画 F 传统节日 G玉器 H 瓷器 I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其他 4、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吗?( ) A 知道并可以区分三者的观点 B 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 C 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 D 基本不知道 5、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 )(可多选) ①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②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③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④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⑤没看法 6、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 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 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 C 看过其中一两部 D 基本没看过 7、您认为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

中华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一、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1、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 非常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一般 不太感兴趣 没兴趣 2、你对中华传统文化是否了解?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不太了解 不了解 3、你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 非常希望 比较希望 一般 不太希望 不希望 4、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你的成长是否有作用?有非常重要作用 有比较重要作用 可有可无 最用不大 没有作用 B。传统文化实践情况 6、请问您平时隔多长时间给父母打一次电话? 每天1次 每周1-2次 有事就打,没事不打 一般父母先给我打电话 7、请问亲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情?【多选题】 帮助父母做家务 为父母洗过脚

送父母生日礼物或祝福 照顾生病的父母 假期陪父母旅游 8、请问您在校里遇见学生,学生是否跟您打招呼? 认识的学生会跟我打招呼 不认识的学生有时也会跟我打招呼 学生一般不打招呼,当作没看见 我对学生点头微笑,学生会打招呼 9、请问您读过下列传统文化典籍?【多选题】 《论语》《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 《春秋》《道德经》《金刚经》 除此之外,还读过 10、请问您是否参加过下列活动?【多选题】 参加过经典诵读活动 参加过传统文化或国学知识竞赛 参加过传统文化讲座活动 到敬老院、福利院参加社会关爱活动 担任过某项重大赛事或活动的志愿者 都没参加过 C.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情况 11、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对高职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一般 没必要 12、您认为高职大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大学一年级 大学二年级 大学三年级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 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

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中秋节即将来临,您是否已为自己备上一份月饼,邀上三五好友品茶赏月、共度佳节?当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当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舶来品充满了大街小巷,您是否思考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经受住考验,能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延续和发展?为此,我们制作了这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您认为最合适的选项上画“√”。 此次调查面对北大在校生,您回答的内容仅为调查研究之参考。谢谢合作! 请先写明您的院系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 学历本/硕/博性别_____ 1、您是否会主动去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A 会,我很乐于这样 B 说不准,随大流吧 C 不,我才不喜欢呢 2、有人大代表提案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此您的态度: A 非常支持 B 比较支持 C 不表态 D 不赞成 E反对 3、您认为目前中国传统节日的受大众关注度如何? A 很受重视 B 一般,有些受重视,有些不受重视 C 不如西方节日 4、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您 A 非常喜欢,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B 仅仅是个人兴趣,可以去看看 C 不感兴趣,认为缺乏时代感 D 那是上代人的事,与我无关 5、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的态度是: A 爱不释手 B 偶尔翻阅 C 敬而远之 D 深恶痛绝 6、对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印会徽,您认为: A 能完美地代表中国文化 B有传统韵味 C 一般 D老土

7、“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现在对于您来说: A 一直是我的理想 B 我会考虑 C 别人的事情 D 已经过时 8、您了解西方节日的途径是 A 通过媒体报道宣传 B 听同学、朋友介绍 C 受家庭宗教信仰影响 D (其他)________________ 9、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时,您是否举行或参与庆祝活动? A 是 B 否 如选“是”,请选择您过西方节日的原因: A 宗教信仰 B受媒体影响,有节日气氛 C 了解节日来源,认为庆祝有必要 D 仅仅为了娱乐 E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 A 思想观念 B 兼而有之 C 生活方式 11、您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 A 很重要 B 有一些作用 C 可有可无 D 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起消极作用 12、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您认为: A 势力仍然很强大 B 还有影响 C 很难判断 D 正在消逝 E 已荡然无存 13、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您觉得: A 很乐观 B 比较乐观 C 很难说 D 不乐观 E 很悲观 14、您认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需要有哪些方面的支持? A 政府引导 B 传媒支持 C公众舆论呼吁 D每个人身体力行 E 其他(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吗?(请写出)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好运!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我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看法,借以反映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谢谢您的合作! 1. 您是女生or 男生? 2. 您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吗? A.很深的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D.漠不关心 3.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吗?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D.无所谓 4.您平日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 A.课本 B.长辈讲述 C.各种媒体活动 D.各类书籍 E.其他 5.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么? A.知道并且可以区分三者的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陈述 C.只知其中一两家 D.不了解 6.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者了解: A.手工艺(当地民俗) B.文学艺术(戏曲、诗歌、小说、国画等) C.科学技术(天文、地理) D.古典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 E.饮食文化 F. 其他

7.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您 A.非常喜欢 B.可以去看看 C.不感兴趣 D.非常讨厌 8.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的看法是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9.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您 A.多次看过 B.都翻阅过 C.部分看过 D.都没看过并且不打算看 10.“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现在: A.一直是我的理想 B.我会考虑 C.别人的事情 D.已经过时 11.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您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2.您选择旅游地点时,会首先考虑哪个因素? A.文化底蕴 B.自然风光 C.特色民俗 D.现代都市 13.对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定为法定节日,您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14.您是否乐意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姓名:曾芹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班级: 1 1 4 5 1 学号: 1 1 4 5 1 3 9 实习课程:应用统计学 辅导老师:孙炎张阿凤

目录 一、调查背景 (3) 二、调查目的 (3) 三、调查说明 (3) 1.抽样调查 (3) 2.问卷调查 (3) 3.调查数量 (3) 4.调查步骤 (4) 5.回收和整理问卷 (4) 四、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4) 1.被访者的基本信息 (4) 2.被访者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5) 3.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及看法 (7) 4.大学生喜爱中西方节日的原因 (7) 5.对传统节日发展的建议 (8) 五、调查总结 (9) 1.调查结论 (9) 2.对调查结果的认识及建议 (9) 六、调查问卷评价 (10) 1.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细分 (10) 2.问题设计不太合理 (10) 3.不太便于统计 (11) 七、附录 (11) 附录一调查问卷 (11) 附录二问卷结果统计表 (11)

引言 一、调查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衍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一些国外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二三十年前对中国人民而言完全陌生的节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热衷。尽管我们的文化强调兼容并包,但是如何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传承和揭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行为、思想将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而大学生实际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节日观是十分重要的。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统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调查说明 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 调查的方法。而调查的对象就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及周边学校大学生。 1.抽样调查 选取样本:校内及校外大学生 抽样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校内学生120名,校外学生180名 2.问卷调查 a)调查对象武汉电院学生120名,校外学生180名 b)发放方式实地发放 c)问卷内容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3.调查数量 本次调查问卷共300份,其中校外180份,根据具体情况分发,武汉电院120份。问卷共收回300份,有效272份,回收率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