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院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专业:播音主持艺术

班级:09级3班

姓名:xxxx

学号: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3年4月18日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摘要

当前,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有人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从这一现状出发,本文界定了新闻娱乐化,讨论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潮流出现的系统原因,尝试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受众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闻娱乐化现状,并指出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同时探讨新闻工作者如何处理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并用正确的心态应对新闻娱乐化趋势,以担当好其在媒介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反思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ws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e will be entertainment news as great scourges, others will be magic news as entertainment for audiences and marke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entertainment news, discuss the system reason of mass media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 appeared, attempts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moral, audience, to interpret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entertainment new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face its impact and negativ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s and entertain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trend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 correct, to play it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edium.

Key words:news entertainment causes reflection

目录

摘要 .................................................................................................................................. I I Abstract............................................................................................................................... III 绪论 (1)

1界定新闻娱乐化 (2)

1.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2)

1.2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特征 (2)

2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4)

2.1新闻娱乐化的理论根源 (4)

2.2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现实因素 (4)

3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9)

3.1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 (9)

3.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效应 (9)

4新闻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13)

4.1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13)

4.2新闻从业者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13)

4.3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13)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绪论

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新闻娱乐化”来势凶猛,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从让滑稽演员担纲新闻主播,到“方言播”甚至“内衣播”,可谓花样百出。不仅如此,新闻娱乐化的现状也已经蔓延到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为主的新闻节目中。当前,娱乐新闻越来越多,严肃新闻中表现的娱乐性元素日益被凸显。面对这股潮流,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人举双手欢迎,也有人深表担忧。那么,新闻娱乐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新闻又该不该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衡量“新闻娱乐化”的尺度准则是什么?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又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出发,论述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同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诠释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第二章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受众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的现状;第三章通过实际案例来举例说明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第四章针对新闻娱乐化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于此也希望新闻从业人员能够自觉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积极的引导受众。

1 界定新闻娱乐化

1.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时间较短,媒体对于报道对象的传播方式也不同,使得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并不统一。关于新闻娱乐化,有观点认为“新闻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业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还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只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而已。

笔者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一种在内容上注重传播娱乐功能的软新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注重渗透或增加娱乐因素。其特点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1.2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闻娱乐化也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相继在许多国家开始茁壮成长,其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这样一种逐渐成为普遍大众的传播现象,具体有那些特征呢?一般认为,可以从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其最大的特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主打内容,特别是有关演艺、体育等明星、名人的娱乐新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即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大标题,多图片的手法。强调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比如说“陈冠希艳照门”

事件,消息一出,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各大媒体纷纷晒出陈冠希与某女明星的艳照,于此同时还多次设置悬念,如艳照门到底有多少女明星与陈冠希有染,这些照片又是如何泄露的?一时之间受众被这爆炸性的八卦头条所吸引。原本一个有关明星隐私的新闻被这样夸张、煽情的报道后,受众所关注的重心从八卦隐私到色情裸露的艳照。

综上所诉,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新闻娱乐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大行其道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等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追根溯源,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分析其成因。

2.1新闻娱乐化的理论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新闻娱乐化也不例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专利。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所以,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就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就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

另外,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了受众消息的一个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这也证实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扮演最终完成者的身份,因而媒体人,不得不把天平倾向“娱乐”的这一边。

2.2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现实因素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除了有其理论根源之外,还有更多的现实因素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是传媒竞争的需要,也是受众的心理需求。

2.2.1激烈的市场经济是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

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

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图文并茂的报纸媒介、无线电波的广播时代、到直观生动的电视世界、再到今天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随着“新媒体”的争先加入,再加上之前的“旧媒体”,新旧媒体共存于同一空间,使得整个媒体市场异常的活跃,而各大媒介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大局面。市场像一个大蛋糕,加入战圈的媒体越多,各自所能切到的蛋糕就越少,越来越拥挤狭小的市场空间必然酿成媒体间全方位的殊死搏斗。收视率、广告额成了媒体从业人员最大的追求,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向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

进入市场的新闻媒体,为了支撑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将“自己的衣食父母——受众”出售给广告商,以获得相应的利润。为了向市场要钱,追求利润最大化,抢占市场份额,就必须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娱乐化电视新闻正是抓住了受众所共同具有的猎奇、好奇等原始心里需求而成为他们首选的精神产品。因而,新闻走向娱乐化是必然的趋势。

于是,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的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的运用到各类新闻素材上,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来制造八卦花边新闻,以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探欲。这也是市场逻辑成为主宰,收视率,市场份额的比占,受众群体的数量成为当今各大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吸引并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简单而说,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2.2.2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娱乐化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气氛躁动,公民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产生诸多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此时人们需要更大的娱乐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而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等节目形式以及报道手段是更省的一种,它们正用轻快活泼的言语以及幽默的风格帮助人们暂时的远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因此,这种娱乐经商业化的市场运作后,不仅反响很好,而其还能带来巨大的利润。于是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潮流。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多元化的,虽然人们的需求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由于有共同的社会需求,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窥探心理等。所以人们不仅需要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

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今天,媒体产业越发达,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早上起床听广播,上班路上听交通台,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前看看晚间新闻,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或者上半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市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新闻的娱乐化以它轻松幽默的表达,极大的满足了“快节奏都市代言人”的心理需求,因而新闻娱乐化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广,新闻娱乐化的现状才会大行其道。

2.2.3国外文化思潮的融合是新闻娱乐化的外部因素

新闻娱乐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激烈竞争。19世纪30年代后,以《纽约太阳报》等为代表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问世,它们避免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花边新闻为主,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这种大众报纸的出现,以及它所宣扬的通俗之风气,可以看作是新闻娱乐化潮流的起始。在19世纪末,黄色新闻开始泛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达到最高点。二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的融入与交流,各国文化传播交叉发展。这股引领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既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又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这给当时处于媒体发展困顿期的中国媒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转变和受众的需求,出现了像《锵锵三人行》、《小崔说事》、《面对面》、《凤凰早班车》等“新闻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比如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栏目,以新闻的可看性为宗旨。它抛弃了时政要闻,以软新闻为主,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

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事情,有奇闻逸事也有实用信息,语言幽默风趣又通俗实在,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注重栏目包装,采用音乐、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是内地新闻娱乐化浪潮中的大胆尝试者,可以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栏目是内地新闻栏目娱乐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就好像西方舶来品,它从西方传来,并结合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态势迅猛,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拉近受众与电视的距离,并且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感受新闻娱乐化带给人的轻松与愉悦。比如说《新闻下午茶》、《有报天天读》、《新闻FUN轻松》等一系列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另一方面,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不仅让人们开始质疑新闻媒体的传播初衷,而且娱乐化的社会大环境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说,像连体婴儿、寻亲、凶杀犯罪案、鸡生了巨型蛋等娱乐化的新闻题材都成了节目的关注点,而许多时政新闻却用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再加上媒体与受众的需求,中国的新闻娱乐化浪潮愈演愈烈,因而国外文化思潮的融合是新闻娱乐化的外部因素。

2.2.4政府和大众媒体是新闻娱乐化的推动因素

新闻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这与政府的承认和社会文化的认可有很大的关系.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从社会文化来看,大众媒体的推动是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导火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转型时期,即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情绪十分的躁动,也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挤压的越久,越没有地方宣泄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播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媒介的作用,而且还要更好的

发挥沟通、娱乐、监督等功能。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一方面加大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解压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得以发泄与放松,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大众媒体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因而,新闻的适当娱乐自然也就到到了政府的默许。所以说,政府和大众媒体是新闻娱乐化的推动因素。

3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我国新闻传播界,有人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把新闻娱乐化如视珍宝,认为新闻娱乐化的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迎合了市场与受众。实质上“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同时,它既非“洪水猛兽”也非“制胜法宝”,它只是新的一种叙述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讨论它的利弊,从而正视这一现象。

3.1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顺应市场化潮流、迎合受众的产物。新闻媒体以受众为主体,既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收视率和广告节节攀升,而且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愉悦了身心,这是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双赢结果。

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因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点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不仅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闻播报方式。比如在我国最早出现新闻娱乐化现状的电视节目《凤凰早班车》,节目中主持人用她独特的口语播报方式打破了人们对新闻刻板化的印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引起人们对“说新闻”这种新型播报方式的关注。

新闻娱乐化使软新闻增强,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并且,好的新闻向来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压抑、紧张、难过、悲伤等负面情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而,人们急需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宣泄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新闻娱乐化不仅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而且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3.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效应

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提供重大的决策和参考信息。然而,新闻娱乐化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

求。

3.2.1新闻走向庸俗化

当新闻过分娱乐时,就变成无聊了。过分地迁就大众口味很容易使新闻变得低俗,甚至成为文化垃圾。当那些虚假新闻泛滥时,受众开始质疑媒体报道是否属实,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大幅度下降。

曾有报道说“赵本山在美国遭‘忽悠’,演出大受冷落。”有些网友立即把矛头指向赵本山,说什么赵本山的小品只能在中国吃香,根本无法踏入美国的高雅大堂云云,令喜爱赵本山的观众很是难过。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赵本山一行在美国演出不仅没被“忽悠”,而且现场出奇地火爆。赵本山没有被忽悠,被忽悠的是广大网友。此类的炒作假新闻,不仅使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而且还会将受众所接受的价值判断水平反馈给传媒。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

3.2.2受众社会价值观产生偏差

当新闻过分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它不仅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也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长期接触这类新闻,会使受众丧失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会使受众品位降低,反而会造成精神上的更加迷茫。

有人说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媒体时,我们自主的思维能力也正在逐渐降低。媒体在扩大我们的视野和空间时,我们潜移默化的习惯接受这种讯息,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也就是说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使得受众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既不思考也不学习,直至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愈演愈烈,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产生偏差,网络红人的出现,让许多渴望迅速成功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为了“红”不惜扮丑,暴露、甚至脱光,这类新闻报道不仅导致受众产生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等不良思想,而且使公众的审美价值观发生畸变。举例来说,“凤姐”,这个身高1米46、自称博览群书的姑娘,以“非清华北大硕士不嫁”等一系列超级雷人言论红透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走红后的“凤姐”在继续发扬雷人言论“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做出诸如拍摄雷人写真等诸多出格行为,持续引爆

公众眼球,挑战公众心理底线与社会容忍度。在“凤姐”引领下,“微笑姐”、“犀利哥”、“情趣姐”等草根明星华丽登场。因而,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严重影响了受众的社会价值观。而作为受众,我们应当有选择的接受讯息,多读书增加自己的涵养,让自己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

3.2.3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缺失

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用无聊代替盎然,将肉麻当作有趣”,这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忘却社会效益的新闻观,不仅背离了新闻良知和人文关怀,而且还将功利性、虚假性、商业性、娱乐性的新闻思想无限放大,从而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以“杨丽娟疯狂追星”为例,兰州女杨丽娟因为梦见了刘德华而疯魔,不但初二就辍学,13年来从来没有工作,满脑子都是幻想如何与刘德华相会。杨丽娟的老爸因为头天晚上不满刘德华与女儿单独见面及聊天,而怒投维多利亚港湾,葬身大海。回顾杨丽娟的追星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都是国内一些新闻媒体“捧”的结果。鲁迅先生曾经下过定论: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面对杨丽娟这种近乎变态的疯狂追星行为,我们的新闻媒体,不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冷静地报道或评价事实,而是长篇累牍地用同情的语气来进行炒作。正是一些新闻媒体变相地推波助澜,使杨丽娟及其家人日益陷入一种无法自拔或他拔的境地。而惨剧发生后,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又向杨丽娟举起批评的“大棒”,不仅不去反思自己曾经的过失,而且穷追不舍,麻木不仁。媒体上充斥着的杨丽娟失去父亲后悲痛欲绝的表情和杨父的尸体清晰无比;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比比皆是:《倾家荡产赴港追星:女粉丝为见刘德华逼死老爸》、《杨父好友透露,杨家有严重精神病史》、《追星女子面对追问失控,拿饭盒砸记者》、《愚人节:有风,有够疯》,还有的媒体甚至去采访杨丽娟的小学同学、街坊邻居,不把杨氏家底儿刨得一清二楚誓不罢休;只因杨母说了一句杨丽娟上学时学习好,立即就有“敬业”的新闻记者跑去采访杨丽娟的“儿时密友”,采写出杨丽娟上小学五年级时“带耳环、成绩不好”的独家新闻;在对杨丽娟事件进行报道起初,有部分媒体隐去其真名,使用化名,在杨的眼睛上打上阴影,这无疑是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然而,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很快揭开了杨丽娟所有的身世甚至伤疤。杨丽娟事件发生后,兰州当地立刻爆发了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杨丽娟母女顿时变成了一座新闻富矿。3月31日的《兰州晚报》称“杨氏

母女曾一度失踪,据称被某家媒体藏匿”,“记者试图联系母女俩采访时,却因一些媒体的无故阻挠而失败。直到下午6时许,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悉,杨氏母女被某家媒体秘密护送至兰州西兰国际大酒店住宿,两人所在的楼层被酒店保安人员封锁,并禁止其他人接触”。媒体的麻木不仁令人不寒而栗,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与杨丽娟追星的疯狂程度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丽娟畸形追星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可能导致的问题也不仅限于此,杨丽娟式的例子是现实问题极端化的反映,却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开端。透过泛娱乐化的迷雾,现在是深刻反思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了。

4 新闻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是参与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昂扬向上、健康活泼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因此,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必须防止媚俗化倾向的出现和存在。

4.1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其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它在娱乐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政治新闻还是体育新闻,把新闻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是无可厚非,但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把握好新闻真实性的传播原则,否则新闻将死,走向媚俗。

因此,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

4.2新闻从业者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目前,新闻娱乐化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娱乐化不能无限制的膨胀。媒体工作者必须牢记,新闻报道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给大众带来快乐固然可以,但必须要把握好娱乐的“度”,要做到贴近受众,而不是一味的迎合。

美国的报业大王普利策曾说:“如果把国家比作一艘航船的话,记者就是站在船头上的燎望哨。”新闻从业者应该秉持这种瞭望者的职责。虽然目前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但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瞭望”好准确的方向。

4.3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合理的政策和规范。

虽然没有“有形”手的操控,但是“无形”手也一直制约着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当前新闻娱乐化的市场逐步扩大,其发展趋势也愈演愈烈,无形手的市场对媒体而

言还是有一定的制约功能,当然仅依靠这些零星的新闻政策和一定的市场调控,还是不能把新闻娱乐化限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类。

在西方传媒中,投诉机制的建立相对而言可以有效的控制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如果我国能够完善这一机制,无疑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增强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投诉机制会慢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会出台。

结束语

新闻娱乐化现象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一把双刃剑。新闻娱乐化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出现并且持续发展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成为必然的了。同时,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闻娱乐化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从而改变以往新闻居高临下的说教味以及生硬呆板的播报形式;促进新闻媒体重视和改善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大大拉近新闻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新闻如果应用“过度”,就可能形成新闻泛娱乐化、滥娱乐化,从而造成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因此,新闻传播的娱乐化,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就显得比较的重要了。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生事物,在受众市场的发展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现代电视传媒就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娱乐大众。当然,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什么是新闻底线,这应该是每一个具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主张个性,追求快乐。新闻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涵养,有选择的阅读新闻,接受信息,多关注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民生的新闻,学会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不要被负面媒体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

在未来中国新闻传播界,我们希望低俗黄色的新闻退出历史的舞台,新闻工作者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出一条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之路,为受众提供更好的媒体平台,让这些爱与温暖包围你我左右。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名人报道。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2.影视名星。这是一个被爆炒得几乎白热化了的领域。大凡什么影视片开拍、什么片子得奖、何人搞同性恋、何人逃税、何人自杀、何当红明星殴打孕妇等之类,有些是被他人恶意炒作,有些是自炒以提高身价,有些甚至不怕自暴隐私或自编丑闻。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并形成潮流和产业。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院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专业:播音主持艺术 班级:09级3班 姓名:xxxx 学号: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3年4月18日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摘要 当前,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有人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从这一现状出发,本文界定了新闻娱乐化,讨论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潮流出现的系统原因,尝试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受众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闻娱乐化现状,并指出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同时探讨新闻工作者如何处理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并用正确的心态应对新闻娱乐化趋势,以担当好其在媒介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反思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ws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e will be entertainment news as great scourges, others will be magic news as entertainment for audiences and marke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entertainment news, discuss the system reason of mass media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 appeared, attempts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moral, audience, to interpret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entertainment new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face its impact and negativ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s and entertain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trend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 correct, to play it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edium. Key words:news entertainment causes reflection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目前,当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击网页或是接收短信,立刻会被歌声舞影、美女靓仔、笑话和恶搞包围。可以说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娱乐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纷纷与娱乐结缘,进入一个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身先士卒”的成为娱乐化的一员。 现今的新闻娱乐化被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很多的利益关系需要靠一些所谓极端娱乐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获得丰厚的利润。还有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聊”和“侃”的形式,又比如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的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星闻可不一样,娱乐星闻可以说是一档各大电视台必备的广受各类粉丝喜爱的节目,收视率相信都不会低。一般我们说娱乐星闻播报的只是些各地的演艺明星的最新动态。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即受众的心理角度;二是新闻产品生产者的欲求;三是社会体系的承认。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媒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状态下,在跨文化传播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对利益的最大追求。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新闻是被娱乐化的新闻呢? 经过总结,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有以下集中表现: 第一,新闻题材低俗化。不少媒体热衷于猎奇、色情、隐私、负面、恐怖、血腥、搞怪、搞笑以及宠物等新闻。 第二,新闻角度“包装”化。放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角度过度包装,这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 第三,新闻形式噱头化。一些媒体过度追求新奇的新闻形态,新闻标题哗众取宠,新闻图片刺激眼球,新闻语言方言化、时尚化,使用不规范的 网络语言等等。 第四,新闻主持人队伍娱乐化。大量娱乐圈人进入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主播新闻,有的甚至一人客串几档节目,这种身份错位造成 新闻人的文化身份错位。 借鉴有了以上的原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确很严重,目前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都属于娱乐性很强的电视台,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娱乐性,这两台竞争越来越激烈,收视率也越飚越高。为这两台赚足了广告商,利润可谓滚滚而来。 娱乐化的新闻带来利润,那么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呢?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闻专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开题报告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论文选题: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系别:播音主持艺术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同组姓名: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使用注意事项 一、此本为毕业论文(播音主持)开题报告专用。封面用黑色字迹填写。 二、开题报告内容要求(围绕该课题,按以下六项撰写) 1.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概括; 2.研究目标、内容、难点及关键; 3.研究方法; 4.实施计划进度; 5.完成该课题所存在的困难及要求; 6.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3篇)。 三、开题报告书写要求 1.开题报告内容一般不少于2000字。 2.统一要求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A4纸单面打印。页面设 置:上边距3厘米、下边距2厘米、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6厘米。文字 用四号字体写,字间距为标准,行距为1.5。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体。 3.版面布局工整美观,图标清晰,文句通顺,内容明瞭。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20 年月日

一、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概括 新闻娱乐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激烈竞争,其特点是利用读者的猎奇心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渲染色情场景、绘声绘色地描写犯罪细节或者生动地揭露其社会丑闻;在手法上则多采用具有煽动性、刺激性的大标题,或者是色彩鲜明的图片等等,通过刺激读者的感官,以求达到轰动的效应,从而吸引受众。比如在1833年由本杰明·戴创办的《太阳报》,其取材都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主要是当地发生的事与暴力新闻,但读者却对其非常感兴趣。凭着这一点,在六个月内,《太阳报》的销售量已达八千份左右,这就是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闻娱乐化也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相继在许多国家开始茁壮成长,其新闻娱乐化的表达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日新月异的新闻媒介,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从图文并茂的报纸媒介、无线电波的广播时代、到直观生动的电视世界、再到今天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新闻媒介的丰富极大满足我们对信息的渴求。而“新闻娱乐化”这种新式新闻的报道方式也一直广受各大媒介所追捧。近年来,各大媒体将新闻朝娱乐方向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突出表现在新闻内容上,即减少严肃新闻比例,将名人趣事、煽动性的日常事件、花边新闻等作为新闻的重点。比如说政治谈判变成闹剧,天气预报变成喜剧,人们在最近的新闻报道里更多的关注的是其趣味及新奇,却逐渐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这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也引发不少学者媒体人的深思。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1受众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 :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英文题目 :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姓 名 柳 佛 保 学 号 04012607 专业班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04级(6)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4-18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柳佛保广播电视新闻学 04级(6)班指导教师:杨凯毅讲师 摘要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的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着重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而批判分析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娱乐化道路上遵守的原则,以利于新闻娱乐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定义特点现状成因利弊原则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Liu Fobao Class 6,Grade 2004 Broadcasting, TV and Journalism specialty Tutor : Yang Kaiyi Title:Lecturer Abstract With developing of the market of the news media,the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s more and more obviously.Probing into the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and genesis,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and then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be observed the media for the practice of News Entertainment,for the News Entertainment serv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s news entertainment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gene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inciple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那么 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照片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就把传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1992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其中“经常”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趋于一致。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71。2%,仅有1%的观众对此不感兴趣。这同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的结论是一致的。新闻作为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资源,其娱乐化的趋势是大势所趋。 这种趋势直接受到市场化的驱使,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宏进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电视是拍给广告商看的。这句话多少有些极端,但是不无道理。消费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生存不再单纯地靠受众的单方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拨款,市场的介入必然要改变它的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眼球的争夺战,节目好看了才能吸引来观众,才能进一步吸引来愿意投资的广告商媒体,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以新闻娱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勾晓斌200940119011 09播主二班 摘要:因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传媒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媒体逐渐向市场靠拢,新闻市场化,传媒公司化,新闻娱乐化等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 正文:首先,什么叫新闻娱乐化?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单单指新闻本身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闻都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看: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比如:《家辉艳福不浅》、《赵薇还想吻刘德华》、《家辉艳福不浅》等等。误导与煽情的效果扩大了,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严肃的新闻节目比例正在下降,信息的娱乐化日益明显。对于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目前在我国电视台说新闻、演新闻节目层出不穷,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大多数节目获得观众好评,新闻娱乐化是电视对受众的适应性表现,它对市场具有适应性,为媒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娱乐化也有很多弊端,它导致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庸俗化,削弱了受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也会消解对青少年常规教育的成果。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以求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传媒界的新闻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新闻娱乐化渐渐浮出水面。到底什么叫新闻娱乐化?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性新闻软化,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信息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但不仅仅像娱乐新闻那样只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在表现手段和新闻处理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等。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业界的褒贬不一,本文就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 导读:本文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2、现实意义 对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可以说国内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对新闻娱乐化持反对意见,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最终使传媒的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而有的人则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有的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绝其负面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

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制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着消费的、享乐的生活潮流。新闻娱乐化使新闻已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而重在传达一种感官上的娱乐体验: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明星化、体育新闻的情色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是我最终追寻的目标。下面将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及受众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发表时间:2010-07-02T14:49:11.280Z 来源:《戏剧之家》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晓娜 [导读]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形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一个是内容上,其特征在于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中的重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新闻工作者竭力从硬新闻中“提炼”娱乐价值。在硬新闻方面尽量使其内容和形式被软化,从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在报纸和新闻期刊上进行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到“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各种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 另一个是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1998年改版后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也可以这样报道”。凤凰卫视是一个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境外媒体,新闻节目也做成轻松的、愉快的形式,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索。凤凰卫视突出体现了新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有极强的适应性。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首先必然对受众有一个理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基础的,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影响的就是受众的观念。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得到效益。新闻娱乐化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因此实现了发展。 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也使其快速发展。新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一切事物的改革都是迎合市场的需要。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所谓“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媒体对利益的需求也促使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媒体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要有利润就必须要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喜欢欣赏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是否是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无法销售,一切都是空话。因此大多数的媒体都在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的喜好成为了媒体传播的趋向。对经济效益的需求趋使传媒工作者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迎合受众使受众满意,其结果就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进行传播。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新闻的娱乐化如鱼得水地发展起来。 三、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首先是新闻娱乐性的增加。国内的传播界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化新闻节目:《朝闻天下》、《第一时间》、《鲁豫早班车》等一些类似的节目,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同时也出现了读报等一些新型方式。 其次是新闻和娱乐相互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一直都是模糊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必要手段。 四、新闻娱乐化的不利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低俗的载体。如此追求新闻娱乐化,新闻将出现庸俗化。比如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的“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调动受众的深层欲望……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在近几年里在一些严肃和正统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说”新闻的姿势和方式。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理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诉求。如果把严肃的新闻弄的太离谱,这样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五、如何健康发展 首先要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内容取向、新闻表达方式、记者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把握和均衡,要做到与受众“零距离接触”,同时也要保证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 其次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体引导水平。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工作者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尺度,贴近受众,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迎合和吸引。所以,媒体必须要记住新闻报道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这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再次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最后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包括:1、真实、迅速是新闻传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方面。3、客观性。要保证一切的改变都遵循以上的传播规律。 伴随着市场的改革,新闻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新闻的娱乐化也是改革的必然产物,只要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健康、高品位、高格调的产品放在首位,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新闻界必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够略见端倪的。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述的: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硬新闻软着陆”,表现为减少严肃新闻节目,大量增加娱乐性节目比例,将名人趣事以及带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并且竭力从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从报道形式上看,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演变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努力创造新样式,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比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三个主持人坐在一个舒适的演播间里扯家常,然后引出一些新闻,趣味十足,用这种形式来播新闻,让观众乐在其中;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或者彩色的页面,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为目的。有些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 4小时。 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市场。当供应大于需求,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了,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受众希望与媒体接近,而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拥有的注意力越多,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和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如今能够参与到它的运作中,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迈进了一大步,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简言之,新闻媒体在市场的引导下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受众恰恰是利润的来源,因此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媒体创收的关键,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恰好对于娱乐的需求成为人们最大的共同之处,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选择了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从对新闻娱乐化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包含了积极的东西,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

对新闻娱乐化的看法

对新闻娱乐化的看法 08级新闻一班刘卓新闻娱乐化作为新闻领域一个新兴的动向,在形式上表现为追求新闻报道的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趣味化因素,逐渐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等方面。追根溯源,其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等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的企业都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所以所有的传媒都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的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在商业原则的推动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的必然选择。只有让新闻向娱乐化发展,增加报道的趣味性,才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增加新闻发行量,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我国作为传统的传媒大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传媒都只重视宣传和教育,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单向传播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大众媒介的市场化改革,媒介内容开始改变,力求做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使其更加贴近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新闻毕竟是较严肃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起到了引导人们舆论的作用。新闻娱乐化往往竭力从一切新闻题材中挖掘娱乐价值。现在大多的新闻报道都特别注重色情等内容的报道,有些甚至捕风捉影或编造情节,以达到哗众取宠、刺激煽情的目的。这样的报道,虽然娱乐了受众,提高

了自己的发行量,但是却降低了自己的品味,也改变了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不能对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观念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会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媒介赢利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媒体改善自己的设备、改善自己的人员结构,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报道新闻,为社会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娱乐化的报道降低了对受众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观看新闻,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也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但是,新闻的快速娱乐化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讲,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它的正面影响。 首先,它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发生事件的真相,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娱乐化信息对个人观念和行动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受众过度的依赖娱乐化信息,沉醉于泡沫化的娱乐化信息中,会降低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热情,过度的煽情信息,会资助其不良品质的生长。第三,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媒介的公信力,娱乐化信息一般具有新闻来源的取证不严密、主观色彩浓、煽情信息丰富的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如今身处一个新闻娱乐化的时代,我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影响,只有尽快遏制这一现象,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才会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受众的权益。首先,应该规范媒体行为,制定相关法规,规定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应该如何对新闻进行正确合理的报道,促进其尽快规范化。其次,应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3] 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 一求近心理 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