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探

山霞学区后洋小学康丽红

【摘要】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合乎美的规律,即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更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美学的因素,创造美的意境,不仅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再对小学生语文审美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只要我们教师把握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及规律,并注意选择能充分发挥审美功能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审美心理必定会得到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必定会形成。

【关键词】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既然,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指对美的艺术、事物、品格的感受及认识能力,通过对这种感受和认识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感和达到人格美的境界”。[2]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所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情趣”。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

人们审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同时,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也有关。它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建构因素,不仅是人们进行艺术审美的主观前提,而且是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情基础,是实现理论化人格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美学的因素,创造美的意境,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心理学意义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情趣和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其他教育任务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1.1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所谓智力,简言之,“是指人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时所达到的心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就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和实践本领”。[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丰富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和提高以至发挥学生的智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1.1促进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学生的一般心理能力,如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在反复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学生审美的感知、想象、理解、评价以及审美

创造等特殊心理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培育。

1.1.2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

审美教育的进行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特殊作用。现代脑科学证明,审美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大脑右半球的潜能,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互补作用。我们平常大多在使用左半脑,因而压抑了右半球脑细胞的“积极性”,使得右半脑巨大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在科学研究中,当大脑遇到障碍而处于疲劳状态时,如果参加审美活动,就会使形象思维的、被压抑的右半球脑细胞活跃起来,便不断向左半球脑细胞发射模糊多义的信号。而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的左半球脑细胞虽然进入潜意识,但没有“沉睡”,仍处于工作,它就会对右半球发来的信号作积极的处理。当左半脑“发现对解决问题恰有好处的信号时,就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潜意识中跃起,这就是灵感,就是问题的解决,真的发现”。[4]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

1.2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活动不仅仅令人们感官舒畅、精神愉快,而且还渗透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1.2.1自然形态美可以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对祖国山河的自然美欣赏,会激起人们对家乡、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这无疑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中诸多佳篇,多视角、多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南海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的《葡萄沟》,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哪一篇不是绘声绘色,令人神往!这是作家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形态,让学生形成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和心灵的塑造。

1.2.2社会精神美可以熏染英雄主义精神

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的夺目光辉。如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鲁迅的“横眉冷对”,方志敏的“视死如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等等,哪一个不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之美!这是民族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社会斗争的崇高美。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

1.2.3美育活动的形式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审美教育的重要范畴包括社会美教育、崇高美教育,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求真’与‘求善’,这与品德教育在要求上是完全一致的”。[5] 但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甚至半强制地执行,其缺点是容易使受教育者感到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而审美教育在完成这方面任务的手段是直觉的、形象化和情感性的,它寓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于情感波涛之中,于娱乐欢愉之中,于潜移默化之中,与主要靠知识和概念来进行的品德教育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与内化审美教育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美育的自由性,即以自觉自愿方式让受教育者“愿者上钩”,如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对养成学生良好品德极为有利。

1.3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格的全面发展

1.3.1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

审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种使人格变高尚的内在情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6]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所形成的情感又都是积极情感,所以处在审美情境中的学生常具有良好的心境,因之情绪健康,意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就更为显著。

1.3.2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审美教育还可以雕琢和塑造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也具有可塑性。在审美活动中,

美感心理在运动变化着,其中通过美的诱导,情感的熏染,可产生移化效应,使性格相应地逐渐发生转化和发展。爱美是人的天性,情感是人的自然,所以通过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与它对美的神秘性的揭示,审美教育的内容更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由于精神享受的经常满足,学生良好的性格,如开朗、活泼、乐观、幽默、合作等,也能够得以稳固形成,不良性格也能得到改善。

总之,审美教育的渗透是有利于个性心理品格的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

2.小学生语文审美的心理分析

2.1小学生语文审美过程的心理结构

审美过程的心理结构主要由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倾向组成。

2.1.1语文审美认识成分

语文审美认识的成分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三种主要因素构成。它们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美的形式与意义的重要活动环节和心理能力。

2.1.1.1语文审美感知。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中的审美对象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各部分联系的反映,即学生通过感觉和知觉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特征,进行形成完整的审美形象的心理活动。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7]对于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活动的展开起着主导的、为其他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文审美感知是多纬度进行的。一是语文的形式,是表层的感知;二是语文的内容,是深层的感知。审美主体通过听觉和视觉,首先感知到的是语文作为一种传媒工具的优美特性的一面。学生在听有感情朗读、吟诵、讲演时,能直接觉察出话语者音色的优美圆润、节奏的鲜明铿锵、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表情的变化、动作的配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直接觉察到文章词句意义的准确、缜密,遣词造句的优美、生动与形象。这些是表层的感知,属语文审美感觉。它会引起审美主体的进一步注意,引导对语文内容作深层的感知,话语或文章的中心、意图、构思等这些整体特性就能被认识了,这就是语文审美知觉。

2.1.1.2语文审美想象。就是由语文这种特殊中介物引起的想象活动,是指把语文审美感知到的表象与记忆中的表象相联系,经过加工、改造、组合形成审美意象的过程。审美想象是创造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人类的高级属性”[8],是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没有它,审美感知只能停留在审美的初级阶段,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及审美趣味都无从产生。

语文审美想象大体可分为两种,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小学生的语文审美想象是以再造性想象为主的。语文审美的再造想象,是未脱离当下语文审美感知对象的想象活动,它是根据别人提供的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所想象的新形象与当下感知对象相近或相似。再造性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时空限制获得对审美对象更多的认识,也是语文审美理解的基础。语文审美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完全脱离了当下感知对象而活动,所创造的新形象具有新颖、奇特的特点。语文审美创造性想象是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和产生审美创造力的基础。

小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性想象还不成熟,不能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想象等同看待,只要其想象结果与想象原型、自己以往的想象、同一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不同,又兼有上述特点,就可视为创造性想象,这样才有利于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根据课文《小小的船》,能想象出弯弯的月亮像只小船在大海似的夜空航行,这是再造性想象;如果有学生在课文的启示下把一弯新月想象成镰刀、笑弯的眼睛、一池秋水等别的形象,这就是儿童的创造性想象了。

2.1.1.3语文审美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是一种“充满敏感的观照”,[9]它和感知、想象、情感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自由和谐运动的心理过程,对美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

用。它与一般认识过程的理解活动不一样,无需经过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判断与推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借助形象思维方式直觉地把握附着在新形象的意义。语文审美理解是彻底认识美的本质意义的关键环节,是语文审美情感的倾向性和动力性增强的前提。

2.1.2语文审美情感成分

小学语文审美情感,是学生由审美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而产生的体验。它是审美心理中最活

跃的因素,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主要由审美评价和审美欣赏两种构成。“审美评价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审视和评价美的客体及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过程。审美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有意识的、有尺度的、理性的反应,表现为口头评说、体态和表情的反应及书面文字评价”。[10]它是对审美对象是否符合真、善、美的标准的判断,导致审美主体产生一种倾向性的体验,也就是语文审美态度。如学生读过《海上日出》后发出“海上的日出真美啊”这样的感叹,就是这种体验。语文审美欣赏,是对审美对象的性质、意义、特性等因素形成的感受的领略和享受,它导致审美主体产生一种愉悦性的体验。如学生读了《海底世界》会产生海底世界是绚丽多彩、丰富神奇的感受,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积极的心境,并沉浸其中。

语文审美情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动力性特征,是审美认识深化的结果,更是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动机和内驱力,并控制着审美的心向。语文审美情感还具有较强的弥散性特征,情感可以在知觉和想象的配合下,向着四周扩展,使环境染上审美主体的感情色彩,移情便是其突出的现象。所谓移情,就是通过主体意识的活动将对象人格化为“自我”,使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杜甫创作《春望》是如此,老师在帮助小学生理解作品时也应从这个角度入手。

2.1.3语文审美行为倾向成分

语文审美行为是主体将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从内部向外部转化的过程,是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其主要成分有两种:语文审美表现与语文审美创造。语文审美表现,主要是与审美情感与语文审美趣味的外部呈现,而语文审美创造则是建立在语文审美表现之上的,更具明确目的的高级活动,前者属审美行为的初级活动。

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表现与创造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在语文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要求满足更多更强烈的精神享受。语文审美行为倾向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是能使主体获得更丰富更稳定的精神愉悦,并能与人共享它;其次是能赋予审美感受以固有的形式;再就是能强化主体的审美经验,对审美认识形成反馈,有利于审美再认识。

上述三种主要的审美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的心理结构。

2.2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总的说来,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发展似乎没有质的变化,它最基本的特点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心理结构的成分逐渐整合;心理结构成分的容量逐步较快地扩张;整个心理过程仍然以接受为主,表现行为仍居次位。

2.2.1审美认识方面的发展

2.2.1.1审美的感知从不精细、零散逐步向精细、整体发展,从无选择到有选择地感知。小学生最初是缺少审美的有意注意与审美经验的,审美兴趣也不浓厚,感知的无选择、不精细、不能整体把握审美形象是常有的事。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有意注意的参与,兴趣增强,其感知的缺陷便会逐渐得到改善。

2.2.1.2审美的想象范围逐渐扩大,活动方式由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发展,想象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审美情感也随着参与其间。随着年龄增长,创造性想象开始出现。

2.2.1.3审美理解从最初的不能把言语意义、形象及形象的附着意义这三者联系起来,到逐渐能够自然地联系起来,能从语言入手快速地直接把握形象附着的意义。由于确实审美经验,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方式的运用不熟练,小学生最初能理解言语意义,却无法理解形象意义,所以其理解常常是浅表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经历着审美的心理历程,其理解能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

2.2.2 审美情感发面的发展

语文审美情感方面,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审美评价标准是价位较低的,高年级学生随审美认识水平的提高,其评价标准能达到较高的价位。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审美欣赏主要满足于审美快感,而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某些审美观念的实现。

语文审美情感的动力性与弥散性特征也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强。情感成分在心理结构中逐渐居核心地位,其驱动力也逐渐增大。情感从主体逐渐向四周扩展,移情成为高年级学生情感活动的重要方式。

2.2.3审美行为倾向方面的发展

语文审美的表现与创造行为,其冲动性占据主要地位,正经历着从自发到较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缺乏表现与创造的行为技巧,幼稚性还较突出。其表现与创造相比较,审美表现活动的比例大大高于审美创造活动。

2.2.4审美趣味发面的发展

审美趣味从个性差异极小向个性差异明显分化发展。首先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的差异越来越大,然后是因为主体在生活阅历、家庭背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越来越大的原因。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审美情趣,是审美意识的初级活动形式,偏重获得审美的精神愉悦和趣味满足。在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中,审美理想、审美观念还远未形成,着重培养其审美情趣十分重要,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富于审美情趣的儿童十分爱美,更易接受审美的教育。

3.1从语言文字入手,促使审美情趣的萌芽

审美情趣的萌芽离不开审美感知的参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孕育,首先发轫于审美感知,它是对事物产生美感的前提,没有它,语文审美活动无法从头开始。而审美感知又启蒙于最基础的语言文字。可见语言文字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审美认知的手段和工具。教师从语言文字中揭示出审美意义,为学生增长审美知识、积累审美经验,进而培养审美情趣,铺垫着感性积淀的基石。同时,在这种审美的感知积淀中也渗透着审美的理性积淀,学生的审美认知在这种审美的感性积淀和理性积淀的互渗并进的过程中得以提高的。而学生审美情趣的衍化和发展,又总是伴随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进的。

从语言文字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是这种审美探索的先行者,只有当教师有了强烈的审美意识和深刻的审美体验,才能对学生产生审美的感染力和诱导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探索的角色和境界中。为达此目的,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3.1.1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中去揭示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抒情语言的感人等等,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教师要注重从文字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中去深入揭示美,通过设身处地的联想、观照,力求与语言文字的初创者取得审美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意识的重构与创新,并使自己的审美意识能为学生所认同。例如,《一只小鸟》这篇课文,出自文学名匠冰心的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课堂语言,都应当与文章的风格相协调、相统一,让学生在美丽的课堂中欣赏美、感悟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导入新课,并以“寻找美丽、发现美丽”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如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尽量读出美丽,听的同学力求发现学生读中的美丽之处,以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亲情之美等。

3.1.2从语言的表达中去示范美

若按教育美学的要求操作,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是审美的。教师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形象化,语音的抑扬顿挫,板书字迹的工整优美,教态的举止端庄,表情的亲切自然等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再加上能够体现审美情趣的讲授内容,就会产生较理想的情境氛围和综合的审美效应,也使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之间,实现审美认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产生滋长起来。

因此,我们就要凭借教师的基本功来示范美。“美的艺术,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振奋,而美的教学,除了授人以知识、能力之外,还应伴之以相同的艺术效果。因为教学这门艺术,是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基本功的综合展示”。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再配以音乐和挂

图,创设语文课堂美育的整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使其神思跟着教师的范读遨游,去感受祖国的山河美,并由此升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还给学生创设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以及表现个人的时机,一举多得。

3.2引发审美想象,推进审美情趣的发展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11]审美情趣的产生离不开联想与想象的参与。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尤为重要,可以说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的有力翅膀,其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

3.2.1展开联想,开阔想象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其想象才能开阔。如袁枚的《所见》中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小脸绷得紧紧的;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抬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他盘算着怎样才能捉住知了。这时学生脑海里一个欲捕鸣蝉的牧童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活现出来。这样的联想,不仅丰富了诗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给了学生美的享受,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3.2.2储存美的表象,再造新形象

储存丰富的表象,准确把握审美表象的特征,才有利于再造新形象。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对绘画、音乐的喜爱,训练他们对色彩、音响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扩大审美情趣的范围,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讲故事、进行优美的谈话等;欣赏自然风光、图片并茂的卡通画、摄影作品、绘画、雕塑等,来帮助他们储存丰富的表象,并为其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大量素材”。[12]

3.3提高审美趣味,加快审美情趣的形成

“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审美主体更多的会对审美对象以及审美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和偏爱,这种喜好和偏爱就是个人的审美趣味。”[13]审美趣味决定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又是审美判断的尺度。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情美、意境美及艺术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3.1允许个性自由

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个性差异极小向个性差异明显分化发展,在审美活动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有相当的个性自由,对接受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充分满足其趣味偏好。

3.3.2突出个性差异

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个性差异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务必要从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特点出发,对他们的审美趣味加以引导,不可简单化,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不可过分强调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以避免使已萌生的审美兴趣又被泯灭。

3.4激发审美情感,引导审美情趣的深化

丰富的情感是驱使思维进入亢奋直接动力。审美情趣只有置入思维活动中才能引起对审美对象内在美感的反应。缺乏审美情感介入的阅读过程中只能使思维停留在文字表面,游离于事物之外,最终不可能获取对阅读内容较深刻的理解。故此,语文教学环境追求美的氛围,渲染美的情调则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3.4.1教师语言的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14]

3.4.2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音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妙趣

横生的教学情境,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声、色、图俱佳的特点,便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思维活动功能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这课时,可采用表演体会入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实质。首先,请学生分别扮演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以及自以为很美的公鸡,演示她们比美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啄木鸟等人物:“你们的态度为什么很冷淡?为什么,都不去和公鸡比美?”接着,再让“小记者”去采访公鸡:“你听了老马的话,为什么很惭愧?”最后,让“小记者”采访在座的同学:“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骄傲的公鸡呢?”通过表演,教材中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成了热情的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绘的情境中。大家兴趣盎然,争着谈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了真正的美不光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行为美和心灵美。

结语

至于此,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研究就要划句号了,但这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仍有许多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要做。具体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尚须我们致力解决。

第一、对不同种类的美的言语,学生会产生哪些属性的审美体验?比如教材中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就有一定的差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对审美学生的审美心理的要求就不一样:对诗歌的体验重在审美想象的参与,小说重在审美感知的发达,而散文要求审美领悟的强势介入等等。对于在课堂中教师及一些学生所创造的美的语言,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审美体验?教材中的“美语”来自较远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陌生”的人,其心理内容可能难以同学生的相吻合,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而教师的语言总是较为贴近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容易进入到审美状态中。因而研究这些“美语”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影响是极有必要的。

第二、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等的学生其审美体验的差异何在?就年龄而言,很显然,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小学生天真烂漫,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圆融和美、浅显明白的,因而他们较难体验到“美语”中的矛盾对立、丰富复杂来。就民族而言,民族心理的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民族对相同“美语”的体验是有一定区别的。就性别而言,男生同女生的体验情况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总之,问题还有很多,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尚待时日,尤其在当前仍有许多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比如,就何为美的问题,即有关美的本质问题。这是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将影响到其他相关的研究。可见,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过程的研究是复杂的,教师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用生硬的说教来实现,它需要教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语文审美心理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只有我们教师把握审美教育的一般心理过程,并注意选择能充分发挥审美功能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审美心理必定会得到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必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9.

[3] 宠耀辉.审美艺术修养与智力开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12.

[4] 王岗峰.美学与美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375.

[5] 林崇德.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55.

[6]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64.

[7] 帕克.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50.

[8] 马克思.(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4.

[9]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7.

[10] 张奇.儿童审美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188.

[11] 黄敏.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2):10.

[12] 王德胜.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48.

[13] 王宝琴.新时期语文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2005,(6):27.

[14] 于漪.愿你的语言粘住学生[J].人民教育,1982,(10).

[15]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6] 黄大启.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17] 曹恩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审美的神圣殿堂[J].河北教育,2002,(6).

[18] 许国英.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19] 明仲华.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情趣的培养[J].石油教育,1998,(8):31-32.

[20] 蒲光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四川教育,1994,(12).

Chinese Courses of the primary school Train students’

Aesthetic Interest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030401128 Kang Lihong

Teacher Li Shang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Abstract】Successful language teaching, since want to follow the teaching regulation, even want to conform to beautiful regulation, namely the person's overall development regulati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not only needs to have careful science, but also have to have the feeling person's a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 how follow a student to appreciate beauty mental regulation, scoop out the factor of the esthetics, create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is not only a new topic in the current language field reform in education, also carry out beautiful teach of an important path. This text inquiries in to train a student to appreciate beauty the interesting aspect meaning in psychology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psychology first in checking the foundation concerning cultural heritage data, livings the mental state that the language appreciate beauty to carry on analysis to the primary school again, putting forward training the path that the student appreciates beauty interesting aspect. As long as our teacher holds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high school student to appreciate beauty of the mental process and regulation, and notice a choice and can develop a teaching method of appreciate beauty the function well, so the student appreciate beauty mental state and will get development necessarily, the health appreciate beauty interesting aspect classically and will become necessarily.

【Keywords】Aesthetic Interest;Chinese Courses; Aesthetic Education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美国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她长得很美,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女教师十分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很守纪律。老师便安排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词,并亲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一位低年级男孩的嫉妒。他便和老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老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 为了能得到老师的那个吻,从此,小男孩,发奋学习,不多时,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全面发展。后来,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教师的一个吻。这个小男孩名叫亨利·杜鲁门,长大后他最高的职位是美国总统。当年的美国人由此也知道了这位女教师的名字。假如当年那位教师没有伟大的一吻,或许美国的历史要改写了。这就是给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主任,想到了班主任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作为班主任,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教育孩子,我们可以这样: 一、要科学评价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当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已经努力但还不够理想时,要肯定其努力和进步。比如可以说:“看得出你很努力,值得我们学习”、“你比以前有进步了”、“你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真的很了不起的”……这样科学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这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学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事件的描述。中高学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情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方案 海阳市留格庄镇第二小学王玲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年度小课题,2009年10月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了保证该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现制定研究方案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把“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书声朗朗”的课堂也是屡见不鲜。“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共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课文细碎的分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他的作用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要以“授人以渔”的思想指导,适时有效的加以引导。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还学生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校组织的听课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的“读”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读书的场面不断出现,却停留在“高耗低效”的层面上,朗读的量提高了,但质并没有保障,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机械的一遍一遍的读,学生的思维没有“由文到情”的体验过程,自然读书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作为我们二年级语文组本学年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15-02-09T12:57:06.297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月总第74期供稿作者:周优翠 [导读] 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周优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老沙湾镇中心学校8321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心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 1.教师自己首先要表现出阅读的快乐,要先于学生进行阅读,挑选一些可读性强的的文章进行介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评点精彩的文段;然后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 2.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 3.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几个星期下来,课余时间在走廊上闲逛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 4.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一本好书大家读、阅读欣赏课等等。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把读书行为从需要外在的刺激转变为内在的需求。 5.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读书。 二、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1.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2.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 3.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 4.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 三、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才会读的高兴,读的投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 3.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急于求成。 五、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主要措施 1.先扶后放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最终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由易到难是极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题材上,学龄前的儿童以童话故事、短小的诗词为主,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为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讲话稿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讲话稿 官路小学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的孩子敢于直言,敢于展示自己;自信的孩子心境平和、愉快,行动坚定有方向感;自信的孩子给人一种向上的、无比充实的感觉。因而自信心的培养与提高,是孩子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它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拿破仑曾说过:“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成功的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他认为:“信心是‘不可能’这一毒药的解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但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儿童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研究表明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营造氛围,树立自信心。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细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鲍威也曾讲过:“缺乏自信心,是失败的最大原因。”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常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比赛、辩论比赛等等。以前,我班学生自己组织了一次“我自

信,我成功”的演讲比赛。比赛前,同学们就认真准备稿子,积极地请教老师做指导。比赛现场,选手们都充满自信,或抑扬顿挫,或激情飞扬,或深情告白,或旁征博引,赢得了同学们的雷鸣般的掌声。通过这次演讲比赛,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都重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重新振奋精神,再塑自我,扬起自信的风帆,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二、学会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我在班级管理,采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竞选演说,竞争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干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很强。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信心。 小学生,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张海迪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获得硕士生学位,她不是天生就聪明,那她靠什么,自信。如果她没有信心,会去参加高考么,没有信心参加高考,又怎么能获得硕士生学位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心理体验的获得与巩固需要有外部信息的不断刺激。小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尚处在被动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一是我们没有重视朗读教学,二是我们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指导。因此,对学生朗读弊病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改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应该能做好的工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模板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该怎么正确进行朗读能力培养呢?接下来就跟本人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吧!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篇1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只有让学生有较以课文为依托。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于少年心灵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如一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外,更多的要依靠学生课内外阅读去采集。这一阶段,让小学生爱上阅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它推动人类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阅读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因此,教师要在阅读实践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给孩子提供合适的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作为老师,要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帮助孩子选择优秀的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所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的孩子爱看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 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且他们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其次,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班里建立图书角,图书角摆放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孩子的图书,供孩子随时取阅。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其他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校外读书环境。可建议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建议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或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长椅上,在河边,在翠绿的草地上,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再次,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使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除了来自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以外,还来自其社会交往中的角色行为。小学生往往以别人眼里的“我”来评价自己。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老师在学生眼里,被看成圣人一般。老师的评价,就是最高的评价,是终极的评价,是不可更改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嘲讽学生,打击学生,即使学生回答得不令人满意,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性,鼓励其再思、再悟,更不得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当学生需要鼓励时,教师应义不容辞的鼓励他,当学生需要赞美时,教师不要吝啬溢美的语言。 二、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课堂教学中自我评价往往被教师和同学评价所掩盖,当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师生面前时,往往会由于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受到嘲笑,因而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导致许多原本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渴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反而降低了。这其中的原因就可能缘于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被逐渐地放在了次要位置。在教学中,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讨论,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在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多元化 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有所不同。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后进生,对他们的要求要低些。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进生有的是智力发育较慢,有的是心不在焉,调皮捣蛋,教师要拿出全部的热情和他们交朋友,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课上课下多和他们交流,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没有距离感了,自然胆量也大了许多。教师要对后进生的知识现状了如指掌,用尽可能适合他回答的问题去提问,让他有机会成功,自信心就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培养起来了。 总之,培养学生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地培养起来。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就走在前列。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研究,系统训练。一、从引导质疑入手。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图读文基础上质疑。学生就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二、从鼓励辩理入手。善于思维辩理,往往是创新纪的开端,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这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质疑中捕捉可引起急诊的问题,或教师巧设疑问,使学生提出尽可能新的想法或见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这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李时珍的艰苦;当时社会的艰苦生活,我抓住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争辩。正反两方你来我往,争论十分激烈,学生辩理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发展。三、从启发想象入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我十分注意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假如你在船上目睹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你想对孩子说什么?你想对水手们说什么?你想对船长说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四、从展示思维过程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具有创造才能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剖析、展示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开拓思维的广阔性,砥砺思维的深刻性,促进思维的独立性,磨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一些思维的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按一般人的思维常规和思考习惯,想到的是:箭必须用竹子、翎毛、胶漆等一支支造出来,加上周瑜的人为干扰,要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周瑜这样摆明着刁难人。因此,思考到此就撞壁了,而诸葛亮高明在他能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常规的行为和思考方法。因为他知道十万支箭要在十天内一支支制造出来是不可能的,要按时按量交出箭,只有另辟蹊径,只有用不是“造”的方法。这样一反常态地去想,思路就开阔了,主意就有了,要箭就到曹操那儿去“借”的妙计就迅速产生了。教学时,我就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而诸葛亮是怎样想的,从中体会到什么?显然,让学生层层剖析,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多方探寻合理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五、从课内外入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造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1.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的宣传标语,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的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读书时都想把课读得更生动些。 二、科学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

(1)朗读训练要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课,而朗读也始终贯穿于学生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整篇课的朗读训练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准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在精读阶段,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言,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在熟读阶段,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把对课的量变认识升华为质变认识,加深对课的整体感悟。 (2)朗读训练要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渐进性。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言,逐渐理解语义,领悟表达方法和体会思想情感,同时,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训练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渐进的。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可以根据以下模式去预设过程:读有关句、段,找出重点词句或就某些重点词句提出有关问题;读有关句、段,运用联系上下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或思考提出的问题;读有关句、段,思考该句段蕴涵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或运用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加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训练要与朗读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有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一个“读”字更是其核心和灵魂。“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 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1. 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 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 是什么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 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 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 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 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 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 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 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 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 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 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3. 重点训练,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 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形象地想。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 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 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训练学生逻辑地想。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 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 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 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训练学生联系地想。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 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升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中学生阅读兴趣亦有直接兴趣和间 接兴趣之分。他们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做好: 一、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料 现在的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除了必修课以外,选修课有知识类(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课(家电、电脑)和体、艺类(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以 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多种类型。活动课也将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图书馆要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要按上述教学内容和要求,添置各类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 二、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水平 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 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水平。 三、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准确选择课外读物,而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水平正 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升,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 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谈理想、 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 时代风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名人传记》《名人录》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科学世界》《求知与探索》《飞碟探索》等,以扩大 知识面以及图书展览,实行直观宣传,使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理解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 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接近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 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有细致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还需要多下点功夫。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为了 提升教育质量,让更多师生得到更多的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以开拓 他们的视野,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做到这个点,就要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使 课外阅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但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信,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营造“我能行”的自我表现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学生往往由于自己表现的机会少,而产生胆小的心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现自己,针对这种心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大胆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常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办小报比赛、辩论比赛等。使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请问你们学校举行过这类活动吗?举例说明。 例如,学生自己组织了一场“打电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辩论前,正、反双方都会收集了大量有利于自己的资料,

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辩手上场,辩论会开始。你会惊讶地发现正方三辩是平时不善言辞的李娟,她想:正方怎么会派她出场,这不是明摆着要输给对方吗?正在这时,我听到她说:“请问对方辩友,假如打电脑没有益处,为什么目前世界己进入网络时代?又为什么会有人说:不懂电脑的人是21世纪的新文盲?”顿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她喝彩……辩论会越辩越激烈,双方辩手都有上乘表现。课后,我夸李娟:“你真行!”她满脸兴奋地说:“谢谢老师。我们什么时间再开辩论会?我相信自己会表现得更好。”这个事例说明: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2、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在一次题为“谈谈我的优点”的主题班会上,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身上的优点,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谈的尽是“缺点”和“不足”,优点少得可怜,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优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体验,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切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学生只要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对课内阅读产生兴趣。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