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地区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加上中央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力度,克服了多种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由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受限,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严峻。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海南省五指山市地区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原因,探讨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特色农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二五”及未来发展的主线。作为集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的海南省五指山市,其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使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长期以来,五指山市黎、苗族同胞祖祖辈辈都守着五指山这座“金山”过穷日子,生态优势得不到有效的转化,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释放,黎、苗族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市。

一、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现状和特点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腹地,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市县,拥有海南省最为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最为丰富的物种基因,适合多种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一是热带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热带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热带花卉、高山蔬菜、灵芝、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值逐年递增,特别是热带花卉实现了我市外贸出口零的突破。全市种植热带花卉1680亩、高山蔬菜2580亩、茶叶1960亩、灵芝432亩、南药30000亩。

二是林业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盘活林业资源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2012年造林绿化面积4.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9.6%。森林覆盖率达61.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0%,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49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70.2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0.36万公顷,省级258.47万公顷。五指山市林业

完成增加值 6756.5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4%,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为 40.8%,成为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因素。林业优势在林权制度改革作用下得到有效转化,橡胶、油茶、南药、藤竹、珍贵乡土树种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造林面积2529 万亩,比上年增长 33.3%,造林产值197.72 万元,增长 11.2%;干胶产量 4858吨,增长 15.4%,完成产值 6801.2 万元,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7.9%,有力地撬动了农业经济加快增长。

三是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调查了解,我市农民很多家庭大额支出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劳务输出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高山有机瓜菜、花卉、高山有机茶、油茶等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和增加农民有效收入的空间。

四是惠民政策及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农机购置、种粮、农资综合等优惠政策补贴共2464.52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000万元,扶持贫困户3022户,受益群众1.8万人。此外,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五年共举办织锦、种植管理等培训班534期,培训人数4.39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7万人次,农民工资性、财产性收入等逐年增加。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的生产总值还非常小,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较低。

(一)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我市属于少数民族山区,由于山区地理条件限制,虽然以强化农田水利基础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取得较快发展,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粗放经营模式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农村劳动力所创的产值和效益均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是农民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农民文化水平低,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能力较弱、劳动技能单一,就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也多见于餐馆、工厂等体力型的多,技能型的少,很难获得较高收入。有的思想观念落后,懒惰成性,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部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仅凭经验和体力,由此制约了农村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三是小农自然经济和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目前我市还普遍存在着小农自然经济和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农户一家种两亩水稻、两三亩瓜菜、几亩槟榔或橡胶林、房钱房后养两头猪或几只鸡,粗放式经营,分散经营。绝大多数农民都以种植业为主,生

产方式单一,缺乏综合生产、多种经营难收的能力。

四是农产品商品率低。由于受山区地理条件及农民劳动生产率低影响,农民的农产品大部分用于维持自身的生计,其生产不是瞄准国内外市场,根据工业和城镇居民的需要进行生产,而主要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自我服务。由于科技和市场培育滞后,市场观念淡薄,农产品的深加工和进入市场程度较低,产品优势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二)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我市农民增收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就农业自身发展来分析,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长期的小农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分散的农业耕种方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单靠种植或少许养殖增收,力量单薄,缺少投入,技术落后,管理原始,加之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收入存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制约。虽然目前占全市农村经济主导地位的橡胶、热带水果、蔬菜等产业,近来靠价格上涨拉动,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天时不顺或市场价格下跌,就会导致大多数农户减收。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小。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巩固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把发展热带高效花卉、高山有机蔬菜、罗非鱼养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头戏来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特色优势产业经营规模仍然较小,主导产业面积不大,产品难以形成大批量、高附加值。如有的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有的产业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很不稳定,成效不佳,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没有真正形成支撑农民稳定增收,较快致富的主导产业。五指山市大部分农民依靠橡胶、槟榔、瓜菜等传统产业增加收入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特色农业如花卉、高山有机蔬菜、油茶、灵芝、南药等产业,由于农民技术缺乏及市场因素、自身观念影响,还没有被大多数农民接受,从事特色农业增加收入的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还很低。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农产品畅路不销。农业生产时一个系统工程,且受市场影响极大。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我市农业流通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仅有的中介组织在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行成合力方面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导致农民在增收方面被动又盲目,单家单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加之缺乏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市场、交通灯方面的配合与扶持,势单力薄闯市场,收效不明显,甚至还会发生事倍功半的现象。

四是带动农民的增收潜力挖掘不够。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辐射功能弱。目前,全市虽有多家龙头企业,但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及产品单一等问题,农民进龙头企业务工的不多,工资不高;二是专业合作化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目前我市建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18家。从总体来看,数量小、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而且内部机制也很不健全,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三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不适应。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数量占全市耕地总面积和农户总数非常低,涉及的农户较少。

(三)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种粮不赚钱,增产不增收。我市虽以种粮为主,但耕地少,农村人均面积仅0.72亩,虽然国家取消农业税及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利益,但被以种子、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要亏本。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的比重大。据调查了解,2012年我市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这是由于我是热带农业的特殊性决定的。种养业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大,挖掘潜力非常难,即使达到最高水平,一亩瓜菜又能卖到多少钱?增加幅度因此非常有限,且易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如今年受“山竹”、“尤特”等台风影响,瓜菜损失惨重。

三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走访座谈中,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由于原始积累少,农民想致富,但缺资金。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仍旧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瓶颈性”障碍。

四是农民务工性收入比例偏低。以2010年为例,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137元,仅占人均现金收入的9.3%,全省接近19%,全国则达到36.6%,与全省、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

五是交通不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由于路途遥远,农民往返一次城区、海口或三亚,除去交通费用已所剩无几,农民仍难于增收。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干部作风建设,为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各级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谋事上项目要立足实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大力推崇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反对数字游戏、形式主义以及应付检查的做法。

(二)整合资源,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投入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政府要进一步关注“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安排农业专项产业发展资金、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贴息贷款资金等项目,缓解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对涉农资金实行打捆使用、统筹安排。小额贴息贷款方面,建议政府继续加大贴息力度,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三)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要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阳光培训工程”,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二是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业、就业、扶贫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三是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五指山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因而,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目前应重点扶持“规模比较大、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如花卉、高山蔬菜等)。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扶持一家企业、建成一片基地、带动一批群众、形成一个产业”的效果,加快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五)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在巩固橡胶、槟榔、水果等传统产业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山有机蔬菜、热带花卉、灵芝、特色中药材等产业。我市属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土壤优质,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山蔬菜是缓解夏秋蔬菜供应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如五指山光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水满方龙基地,租用农民土地,农民每亩地一年获地租1000元,农民在基地打工月收入900元。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每斤蔬菜返还给每户0.2元分红,参加种植农民每年每亩收入达1.5万元。此外,我市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但目前普遍存在着花卉企业规模小、零散、无序、粗放经营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要以基地生产为主导,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办法,实施土地适度集中,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农户间的自愿协约,进行产业化经营;二是要着力开发牧产品市场,以市场带动生产,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立一批畜牧养殖基地。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良种良苗体

系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实施生猪禽类等优势区域规划,毛阳、番阳、水满、畅好等河流水源较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鸭、鹅等水禽类生产,通什镇、南圣镇等依靠距离市区较劲,交通便利等优势,重点发展养猪、养鸡等生产。创新体制,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壮大五指山小黄牛、五脚猪、五指山乌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六)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继续推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开发公司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现有的1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引导和帮助,使其茁壮成长。

(七)抓典型带全局,依靠示范效应促增长。在侧重发展橡胶、冬季瓜菜、水果、荔枝、龙眼及花卉、高山蔬菜、灵芝、南药、茶叶、雁鹅等产业中,要注意考虑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因户制宜,从培养重点户和典型入手,靠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面上的发展,切忌“一刀切”、行政命令强行推动,避免因群众认识不到位而导致好的项目发展受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志方;;互补性定位特色化发展──五指山市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J];今日海南;2010年05期

[2]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措施的意见[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22期

[3]章洪海;;“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探析----来自山西省寿阳县的农村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2006年03期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浅谈农民科技培训

浅谈农民科技培训 作者:高安平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获得证书的学员976人;“人人技能工程”共在全县招收学员 2000 余人。 2004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我县蓬勃开展,开设果树、蔬菜、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沼气工、电子机械、餐饮等专业,累计完成各种技能性培训50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余人,其中往外地(如上海、苏州、北京、广东、深圳等)培训转移2700余人。对此,我认真分析了近年来所开展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谈,以推动今后进一步开展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状况分析 1.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差异较大 通过对比,我县大部分中青年农民群众愿意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来发家致富;一部分群众为了获得“补贴”或“证书”。尤其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文化程度偏低,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绝大多数期望接受教育培训,多数农民热衷于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希望获得证书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的为数不多。 2.农民参训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近几年农民参训状况,65%左右的培训集中在种养业上,参与机械、运输、建筑、等工程类的农民只占了18.7%,其它类占了16.3%。 3.农民参训形式呈现多样化推进 在培训方式上,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选择其它方式的较少,这与农民实际生产方式有关,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季节性,加之农民文化低,培训后容易忘记,因此农民喜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讲求实效,在培训时间方面,农民喜欢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二、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机构适应差 部分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与我县农民的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基本适应;部分培训机构只有牌子、班子,没有办学设施、场地和专职教师,零时找场地、聘用兼职

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文章标题: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看,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内含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集中概括,其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实现,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乡风文明”就是在农村剔除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树立健康向上、重视科学的风尚。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在广大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诱因。通过在农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文明整洁的新型农村才能真正持久地建立,否则,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完善的新型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不仅要求基层村干部增强自身民主法制意识,更需要广大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这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来实现。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新农村建设的力量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任务的实现最终要靠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法律的新型农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高素质的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对农民的素质必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需要农民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懂市场经济规律、善于经营和运用先进科技的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就不会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这一要求来说,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具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要求来讲,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中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而西方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0%,英国占78%,相比之下,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改变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 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 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 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 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 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 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 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 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 6.24

浅析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发展

浅析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发展 调研背景: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路,其中我国农民六大核心素质状况是重要考察内容,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理解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分析并理解我国现行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和存在问题,掌握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参与式调查 主要内容: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路;农民基础教育与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民素质提高 第一节—农民素质提高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农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农民素质提高 一.农民素质提高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民素质的基本构成,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农民的身体素质是指农民的健康水平,身体机能,卫生习惯,营养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转换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指农民在农业或非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所具备的经营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调查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产品销售能力以及集团化管理能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农民的思想意识状态。农民由于深受农村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熏陶,其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质,法制观念,婚育观念,环境观念,宗族观念等于城市居民相异。这四个素质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前提条件,经营管理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文化,指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写会算,具有辨别是非能力;懂技术,指农民掌握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掌握至

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全面提升之——农民增收 在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农村社会长久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谋划新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较同比增长近三成。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县农业还面临着较大考验,如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长久发展是我局今后几个时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促进农民增收面临新形势 目前,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农民收入存在“增长慢、水平低、门路少、增收难”等问题。农业收入的门路少,目前仅农业收入就占总收入的50%以上,其他方面占的比重较小,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新的增收途径,存在着缺信息、缺资金等实际问题,一些农民短期内增收难度很大。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农民中表现较为突出,影响农民增收。 2、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我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所应具有的基础条件相比还相差很远,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有5%

的村没有通上柏油路,17%的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没有被覆盖,8%的村没有通上自来水。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缺乏增收后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2.94%;小学文化、文盲、半文盲却占到40.3%。文化素质低,吸纳科技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农民增收发展思路与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目前我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和经营技能,必须加强培训。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其次,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势的农村职业教育,增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日期: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纯朴是农民思想素质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严重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认识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部分青年农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膨胀。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普遍,讲文明、讲卫生的风气尚未形成。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正以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时而出现了价格走低的“卖难”现象。因此,必须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此相适应,农民应改变过去单纯种植、养殖而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不是农民把握市场,而是市场主宰农民,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难以优化,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结果

浅析农民增收的意义及增收对策

浅析农民增收的意义及增收对策 【摘要】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与农民实际购买力不足有直接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既是稳定农业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及国际市场的关键,更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民收入;意义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抉择。扩大农村需求,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聘问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农民增收的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能够扩内需?一个国家内需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只能是居民消费率,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比较低迷,今年来甚至与国民经济即GDP的不断增长成反比。 2.农民增收的现状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1.1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已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2第二阶段,徘徊不前阶段(1985-1988年)。随着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品种)外,一律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也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 2.1.3第三阶段,减收停滞阶段(198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 7,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2.1.4第四阶段,缓慢起落阶段(1992-1996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 6,但其间波幅较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技服务,2010,27(6):806—807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李闰枚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金政 (安徽省阜阳农校,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增收;农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21(2010)06—806—02 我同是一个农业大,l3亿人口中有9.2亿是农民.农 民问题是”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的关键 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目前 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我国农业现代 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和我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口标能否顺利实现. 1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用在递减20世纪8O年代 中国改革的号角首先在农村吹响,在农村率先进行了以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干卣万农民压抑已久的劳动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农柯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 展.但南于土地平分,分户承包,户均面积少而零散,不适应 现代农业机械化操作,不能更好地吸纳现代科技的动力.而 西方发达国家,家庭经营土地面积一般在133.3~333.3 hm,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高,经济效 益较好.所以,30年来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属于 一 种粗放式的掠夺性的经营方式,再加上农民对所承包的土 地产权始终不明晰,不能有效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 配置,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用在不断递减,粮食生产几度徘徊 不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2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 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村虽然实行了”大包干”,各种各的 地,各打各的粮,但农产品雷同,均是小麦,水稻,玉米等大路 货,缺乏特色,没有品牌优势,市场占有份额少.再者,由于 近几年来农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相对下跌,农 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使得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尤为难,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的6O% 来自于农业生产,且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占有很大的比例 目前,由于农村二,_二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

浅谈如何提高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实效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广大农民农业专业技术水平,需要加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骨干队伍,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关键词:提高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一、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效果的重要性 “新型农民”这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是新型农民培训其中的培训类型。 它不仅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自身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化特征农民的总称。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民生工程。 农村改革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有了长远发展,农业得到明显增效,农民获得大幅增收。但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进程。因此,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塑造现代式“新型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对农技推广部门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还需要将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普及于农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农民。 二、新型农民培训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离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步伐。 1、农民对农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对农业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业专业技术的兴趣不浓,对于新型农民培训参与性不高,特别是一些经验主义的老农,仍然凭着过去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2、农民了解农业专业技术的信息渠道单一 受经济、交通等因素制约,尤其是山区的农民,了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很多只是局限现有的条件,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而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3、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缺乏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现有的部分培训课程比较笼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导致农民参加了培训,却无法取得实效。 4、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农民经济基础较薄弱,并且新型农民培训有年龄限制,多数农民想参与却受限制,另外,多数农民经济条件无法承受新技术的风险,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经济需求,因此一些先进的农业专业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5、培训资金短缺 由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专项资金比较短缺,按照培训严谨的课时要求,补偿到农民手上的培训经费与当前的物价水平差距太大,达不到农民的期望值,挫伤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提高新型农民培训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农民对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 ,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