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北理工大学最新版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2

华北理工大学最新版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2

华北理工大学最新版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2
华北理工大学最新版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里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释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

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英国的无产阶级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2、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

A.黑格尔B.康德C.费希特D.费尔巴哈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费希特D.费尔巴哈

4、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圣西门B.傅立叶C.费希特D.欧文

5、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

因为发现了

A.唯物史观B.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B.空想社会主义

C.古典政治经济学

D.德国古典哲学

二、判断题

基础知识题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首次提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点的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2、哲学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0.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B.结构性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1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物论B.唯心论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13、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

14、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B.人类社会

C.精神D.实践

15、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22、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B.有否高尚的理想

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25、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

2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8、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1、矛盾的客观性是指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32、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坏到好的转化

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33、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显著不显著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34、作为辨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3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C、认识来源于精神

D、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36、质量互变规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源泉和动力

D、必然和偶然

3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3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 实物

B 具有体积和重量

C 运动

D 客观实在性

3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 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40、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个人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

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题

1.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

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中共十六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

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4、“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

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6、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9、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

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4、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的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22、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3、“回顾十四年走过的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但总的来说,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

是,这十四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说明的是

A.不忽视支流的同时更要认清本质和主流

B.在认识问题时,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然后再抓住次要矛盾

C.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矛盾次要方面

D.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认清优点和缺点

24、下列看法和做法,符合发展观点的有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沧海桑田④新陈代谢⑤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

25、由于机遇,科学家发现了新成果,这是

A.偶然的碰巧

B.必然的结果

C.偶然中有必然

D.运气好

2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27、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己经取得并将继

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8、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诡辩论

B.唯物主义决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29、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30、事物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说明了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不起作用

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4、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7、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彻底的唯心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表现在

A.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物质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B.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本原,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C.一元论是可知论,二元论是不可知论

D.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10、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A. 人的大脑

B. 思维的发展

C. 客观存在

D. 社会存在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人类的精神活动

B. 社会历史的活动

C. 人类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 客观的物质活动

14、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产物

B. 人脑的机能

C. 社会的产物

D.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5、相对静止是

A.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一般状态

C.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D.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16、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含义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17、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表现为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必然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

19、事物的量变是指

A.事物在规模和程度上的变化

B.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C.事物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2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新社会代替旧社会都是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的既克服又保留

D.社会的自我否定

2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规定事物的发展趋势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D.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3、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24、肯定因素是指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6、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A.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D.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28、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其实质是

A.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9、“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 D.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

30、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

A.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庸俗唯物论D.庸俗进化论

31、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A. 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 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

C.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2、按照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社会存在B镜中花、水中月

C梦中高楼大厦D电磁场和引力场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本可以专靠神思任意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鬼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

在正常的人身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这句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他的原型

D.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发展变化的观点

5.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6、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7、形而上学否定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

A.文化虚无主义

B.推陈除新

C.崇洋媚外

D.排外主义

8、“张三是人”,这句话体现了

A.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不包含一般的个别是不存在的

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荣辱代谢而弥见其新”

10、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1、.“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

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唯心主义宿命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3、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A."万物莫不有对"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一分为二","相反相成"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D.时间的不可逆性

15、古语云:"画饼不能充饥。"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不能代替物质D.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16、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

B.画饼充饥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下列活动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农民兴修水利工程B钢铁工人冶炼钢铁

C农民培育农作物和新品种D公安人员办案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2、一元论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7、一切正确思想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切错误思想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8、坚持世界有一个本原的观点是正确的世界观。

9、任何一种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1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

学.艺术.宗教的

A.唯一源泉B.基础C.全部内容D.最终目的

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 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 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

C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 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

A 经验论的错误

B 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8、认识的客体是指

A 观念本身

B 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 自然界的存在物

D 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 相对性

B 阶级性

C 主观性

D 绝对性

10、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 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认知觉到表象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唯物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0、经验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实用主义的错误

21、把真理归结为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其性质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

C.主观唯心主义的D.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联系实际题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④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06年9月1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社会上存在一些荣辱不分、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甚至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有效制止,必然要侵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阻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团结互助、辛勤劳动、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与时俱

进,将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成为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表明

A.认识依赖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上升到理性认识 D.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据此回答以下5--7题。

5、《决定》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实践,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③这种做法为了群众利益,符合群众观点④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表明:

A.《决定》是指导实践不变的纲领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D.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7、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这是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的客观要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和高票通过了《物权法》。《物权法》非常罕见地酝酿了将近十四个年头;史无前例地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八次;草案向社会公布,搜集到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反馈。回答8--9题。

8、《物权法》的立法过程表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立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B.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决定客观

C.经过群众实践检验的认识才对事物发展有反作用

D.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

9、《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体现了

①《物权法》是一个集民智、顺民意的成果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③认识来源于实践④党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③

B.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当前,高校科技与农民的结合,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回答10--11题。

10、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强烈需求,让教授们纷纷走出“象牙塔”,将先进科技送到农民身边。在帮助农

民致富的同时,教授们的知识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具有指导作用②科学理论只有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

量③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正成为高校科研的着力点。许多高校都

把科研重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果。

这说明

①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②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客观实际③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

的指导④科学实验可以提高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某市5名大学毕业生先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到农村创业。他们分别创办了万头猪场、肉兔研究所和种羊繁殖场,不仅事业获得了成功,为乡邻架起了通向富裕的桥梁,而且丰富了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了与乡邻之间的感情。回答据此12--13题。

12、上述材料表明

A.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B.转变了择业观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只有农村才是大学生成才的广阔天地

D.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13、5名大学生的成功之路启示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②青年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③青年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

践相结合的道路④青年要自觉地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07年5月22日至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认为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

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这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

①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③把握因果联系,提高预见性④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

15、2006年6月《市场报》报道,浙江省某市生态环境“污”云笼罩,作为全国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在

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0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环境来优化经济的增长,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白皮书的这一要求①是人们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发展观③既坚持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④表明科学的发展观是对事物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句话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7、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是我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时间,这种选举从哲学上看属于

A.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政治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18、过去,人们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现在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

而变化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

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

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20、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

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

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2、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

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23、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24、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

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5、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

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6、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7、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

美的感受。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

A.注重量的积累

B.运用合理想象

C.提升感性认识

D.重视实践作用

28、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

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

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

30、“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31、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

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救脱险。据此回答:

32、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33、小灵.小敏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4、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5、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36、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7、2001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

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38、“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9、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

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4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

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一事例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4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4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

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4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

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

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6、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8、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

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49、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

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50、“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

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

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5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为经历着从感性认为到理性认为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为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为世界更重要

53、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4、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领依赖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55、“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56、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

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④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7、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8、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5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回避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6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6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6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多选

基础知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感性认识依赖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

2、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客观真理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绝对真理体系D完整严密的科学真理体系

3、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能动的反映论C.先验论D.可知论

4、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 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 取得真理性的认识D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5、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A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D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6、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样也是

A 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B 具体真理

C 客观真理

D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是

A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真理不起作用

B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必要补充

C 逻辑证明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D 逻辑证明的结论必须由实践作最后的检验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是

A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 否认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

C 否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10、理性认识的形式有

A.概念B.假说C.判断D.推理

11、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A.感觉B.表象C.知觉D.推理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3、实践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有: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手段D.实践过程

15、在实践手段中,属于智能性工具的有:

A.能源工具 B.探测工具 C. 计算机 D. 逻辑

1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实践

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审美实践

17、实践环节主要有:

A.制定“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实践决策

B. 实践目标的制定

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D. 实践结果的检验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B.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C.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一致

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

22、感性认识是: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外部联系和现象的认识

C.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反映的基本形式的认识

D.以直接性和形象性为反映特点的认识

23、下面对理性认识正确描述的有

A.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D.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的认识

24、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必备的条件是: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 要制订一定的中间环节

C.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七章

一、是非题 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错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答案:D 2、“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A 3、“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答案:B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答案:ABCD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答案:ABCD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答案:ABC 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案:ACD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1分)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2.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1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1分)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6. 逻辑证明是( ) (1分)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7.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9.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10.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1分)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是正确的是( 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C、《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题库答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B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D ) A. 剩余价值论 B. 历史观 C. 辩证法 D. 劳动价值论 9.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2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共70题共100分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 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 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缓和了竞争 A.大股东 B.资本家 C.高级职业经理 D.中产阶级 4.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1分)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A.科学的品格 B.实践的力量 C.现实的意义 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 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解析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1 1.单选题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b 实事求是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生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 a 傅立叶 ? b 圣西门 ? c 康德 ? d 欧文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