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诗词鉴赏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_黄贤忠

论诗词鉴赏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_黄贤忠

论诗词鉴赏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黄贤忠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地位和功能既在下降,也在变化。通过古典诗词社

会功能和时代意义变迁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古典诗词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毫无疑问,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诗词鉴赏课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民族文化品格、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卓有成效。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是开设诗词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核心意义所在。【关键词】诗词鉴赏;国学复兴;通识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5)04-065-05

收稿日期:2015-05-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2013校级人才引进项目“词体观的建构与演进”(项目号:

R2013KJ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贤忠(1970-),男,重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古典诗词在古代社会中曾发挥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诗词的地位正在下降。一方面,人们对诗词的兴趣与日俱减,这个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趋势,迄今仍在延续着;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兴起,以及诸如网络游戏、影音视频、图片、流行歌曲、超媒体等各类文化消费品的流行,古典诗词自身对人们,尤其是年轻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但这是否意味着古典诗词已经渐趋死亡呢?据我个人的观察,情况可能远非如此简单。因为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同样亦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相较于现实题材的生活剧,大学生们似乎更热衷于古装电影、古装电视剧、或者是有穿越古今情节的小说、影剧;而另一方面,自从中国经济实力跻身世界第二强以来,呼吁民族文化崛起、重构民族文化话语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为本科学生开设以诗词鉴赏为目的的通识课。诚然,情况是如此的吊诡而复杂,我们既不可以简单而乐观地认为学生的兴趣又回归传统了,也不能简单地复制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也许,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当下,诗词鉴赏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和传统的诗词学习有何不同?尤其针对大量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诗词鉴赏课在当下还有必要和意义吗?如果有,

Vol.34No.4

2015年7月第34卷第4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2015

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古典诗词的社会功能和时代意义两个层面的变迁展开思考,并进而回答诗词鉴赏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回顾古典诗歌在古代社会的功能定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可谓是迄今为止对诗歌功能的最早阐述。尽管历代学者对于“志”的具体内涵所指各有所持,但无疑《尚书》中的这段话为诗歌在后世的社会功能定位划定了畛域。继之而来的阐释者是孔子,他对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做了更为明确的阐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虫鱼之名。”(《论语·阳货》)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这是自《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主张之后,古代圣贤对诗歌功能定位最详细的表述。围绕着诗歌的政教目的,孔子从多方面概括了诗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其一,诗歌具有委婉含蓄的表达功能,它可以用来类比和赞美政治的开明;其二,执政者通过诗歌可以观察社会风俗。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哀而怨,其政乖”。其三,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人们的交流,即诗歌可以“群”。根据焦循与郑玄的解释,这里所谓的“群”指的是“诗之教,温柔敦厚,学之则轻薄妒忌之习消,故可以群居相切磋”。其四,诗歌可以用来批评执政者的过失,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其五,诗歌具有教化功能,虽然这个功能需要礼乐的配合才能有所大成,但是诗的教化功能是很重要的。其六,诗歌具有训练、培养人们语言能力的功能,它不仅可以让人多长见识,认识社会和自然事物,还能学会如何在外交和社交场合谈吐应对[1]。

诚然,今天的人们尽可以就孔子诗论中对诗歌政教功能的偏重予以百般指责,但是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以政教为目的的诗歌功能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不得不承认,孔子对诗歌功能的表述具有大义微言的性质,事实上,这种言简意深的表述给后世重新阐释诗歌功能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例如,我们从“兴”这个功能来看,虽然孔子的诗论侧重于“引譬连类”和赞美,但它同时也蕴含着启发情感、唤醒想象、激发联想等其他的功能和意义。顺着这个指向和潜在的可能,后世人们对诗歌的功能定位亦不断提出了新的阐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将“兴”解释为“感发志意”。显然,存在于“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这两个解释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启发性和联想性。同样的做法也适用“兴、观、群、怨”中的其他功能。例如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承担起“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为此,他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同样,这些主张正是对孔子“兴观群怨”理论的继承和翻新。而宋代朱熹则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新解释“兴观群怨”,他以“考见得失”解释“观”;以“和而不流”解释“群”;以“怨而不怒”解释“怨”。(参见朱熹《论语集注》)

我们都知道宋儒的解释在一定程度已经偏离孔子的原意,但是这种偏离和变化正好体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定位在历史变迁中,对时代新的吁求的回应。所以即使宋儒的阐释是杜撰的,那也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如果,我们直接考察古典诗歌理论在明朝末期的发展情况就会发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和王夫之更是将这种功能新解推向了极致。黄宗羲的做法是将“兴观群怨”进一步扩大化,而王夫之则将其四者相互融会贯通。

昔吾夫子以兴、观、群、怨论诗。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凡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郑康成曰:“观风俗之盛衰。”凡论世采风,皆谓之观。后世吊古、咏史、行旅、祖德、郊庙之类是也。孔曰:“群居相切磋。”群是人之相聚。后世公宴、赠答、送别之类皆是也。孔曰:“怨刺上政。”怨亦不必专指上政。后世哀伤、挽歌、遣谪、讽谕皆是也。盖古今事物之变虽纷若,而以此四者为统宗。……古之以诗名者,未有能离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处。其意句就境中

宣出者,可以兴也;言在耳目,赠寄八荒者,可以观也;善于风人答赠者,可以群也;凄戾为骚之苗裔者,可以怨也。(明黄宗羲《汪扶晨诗序》)[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王夫之《姜斋诗话》)[3]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具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向的同时,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和功能。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奥秘所在,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如果说黄宗羲仅只是对“兴观群怨”予以外延扩大化的新解,那么王夫之的解读则是突破性和开创性的。他们的观点提示人们,诗歌的功能不仅是可以拓展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彼此补充、互为表里的,唯其交融,故而更加感人、更加深刻。无疑,意识到这点对于我们当下的诗词教学来说是有启迪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和阶段性,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正如李鸿章所惊呼的“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末民初对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古典诗歌而言,自然不能例外。一边是西学东渐,西方文学和哲学思潮不断冲击着传统学术;一边是国人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环境,不断开始新的尝试和探寻。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古典诗词的社会功能遭遇到全面的挑战和质疑。1906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自此以后,所有的传统文学文体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它们突然全部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跌落尘埃。

从功利和发展的角度看,黄遵宪和梁启超开启的“诗界革命”是必然而合理的。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宣称:“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同。”[4]相较而言,梁启超似乎走得更远。他在《夏威夷游记》中不仅嘲讽古典诗词的陈旧,而且还明确提出诗歌革命的新主张。

予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年来鹦鹉名士(予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句佳章,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之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①

纵观黄、梁二人的诗界革命主张,固然均无关于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定位,但是他们在事实上却开启了白话诗歌(或曰现代诗歌)的新时代。尤其是所谓的新名词、新思想、新意境几乎都是所谓西方思想、观点、事物的代名词。一时间,新诗的写作风潮席卷神州大地,从语言、格律、形式,再到内容,再到理念,诗歌的所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如是总结了诗界革命的功绩:“(1)在诗歌中融入西方文化,进而更新近代诗歌的创作题材、丰富近代诗歌的思想意蕴,有积极的促进意义;(2)在诗歌中运用新名词,既可更新诗歌的语言系统,而且新名词的出现,对于打破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和诗体的解放都有直接的影响;(3)开启了近代诗语言的通俗化走向,缩短了诗歌语言中书面语与口语的距离,为诗歌的自由化、散文化培植了基因。”[5]

在表面来看,新诗的崛起与古典诗歌的功能定位无关,但是从事实和结果来看,新诗直接从语言、形式、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哲学精神等多个领域取代了古典诗词存在的必要性,并进而宣告了古典诗歌在创作领域中的枯萎。古典诗词在形式和创作上的萎缩又必然导致古典诗词功能和意义的虚无化。一夜之间,似乎古典诗词已经成为毫无利用价值的古旧之物。

但情况的发展是如此的让人始料不及,新诗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到一百年,便已成为明日黄花。“据2003年《敦煌》诗刊创刊号组织的关于‘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普及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现代诗歌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整体上的衰落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诗歌的创作和影响都在下降,诗歌出版物在萎缩,诗歌的读者群在日渐疏远。”[6]相比古典诗词,新诗的命运正应了一句老话“其兴也忽,其亡也

忽”。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古典诗词的命运似乎有迎来的新的机遇。有权威报道如是说:

如果说20世纪最后20年是旧体诗词的复苏期,那么进入21世纪,伴随中华民族复兴,分明看到旧体诗词复兴在望。新世纪到来的10年,旧体诗词承接上世纪末叶的发展势头,继续向前推进。不仅诗人和作品数量逐年扩大,诗词刊物逐年增多,作品质量逐年提高,诗人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80年代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到今天老、中、青结合,年轻人比例不断增大。更有不少自由体新诗人转笔旧体诗词,如贺敬之、丁芒、刘章、高洪波等。小说家、散文家钟情旧体诗词,如王蒙、肖复兴、王充闾、熊召政等。用手机、微博写作诗词、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更是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如今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员已达2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适应这一时代需要,隶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也于2011年成立[7]。

就现在而言,关于古典诗词卷土重来的原因和它们未来我们还不能妄下结论,我们应该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观察和思考,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新纪元,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全面消亡,反而迎来它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的全面复兴,这本身也从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传统诗词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学界至少已经意识到:“新诗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社会进步和民族精神之重铸所做的巨大贡献绝不能低估。然而,现在看来,新诗的成功并不必然以旧诗的消亡为代价。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兴起后,原有的文学样式就没有存在价值并必然走向衰亡,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学的发展规律和文学史的实际。”[8]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古典诗歌创作的复兴并非是以恢复古典诗词的社会功能为目的,但创作的复兴不正说明了古典诗词的社会功能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吗?

回顾以上对古典诗歌社会功能和创作发展两个层面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简单的规律和事实,历史的车轮固然每分每秒地往前推进,古代社会固然一去不返,但是并不是所有过去的文化产物都是需要扔掉的包袱。纵观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不是包袱,它反而是人类文化的渊薮和源泉,不仅是中国如此,放置海外宇内何尝例外。而这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譬如《诗经》时代的四言诗本来的功能是执政者观察民风,百姓抒发情感,怨恨,国君祭祀天地、诸侯酬答邦交。在唐代近体诗全面兴起之后,四言诗作为祭祀宗庙、神灵歌词的功能并未丧失不说,《诗经》的作品还进一步成为当时文人写作诗文的典故和模仿的范本。同样,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兴起,也没有隔断人们对古诗、乐府、近体诗的学习、借鉴和传承。所以,今天当我们再回头思考大学开设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时代的确在改变、在发展,但请注意,它是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完全切断过去,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荒野中孤独地前进。

现在,当我们结合上述的思考来观察古典诗词在当下的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发现:在传统的“兴观群怨”中,的确有些功能已经不再是必需,有些功能已经丧失。譬如,在当今资讯极为发达的时代,狭义层面的“观”与“怨”至少已经不是必需。而且我们今天创作旧体诗歌也并不是为了成为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但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的是,这些结论并不妨碍我们在新的时代理解、继承、学习古典诗词,甚至可以进一步地说,在今天传统诗词的有些功能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意义。

所以,我们既应该承认古典诗词在当下有些功能是可有可无的,也同样应该意识到它有些功能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有些还是至关重要的。厘清这些差别,我们自然也就明白了在当下的大学开设诗词鉴赏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具体说来,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历史,以古鉴今。从狭义的反映民情、观察风俗这个角度来说,古典诗词的确是可有可无。因为今天人们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渠道,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平民百姓,我们已经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可以选择。但是把古典诗词当成一个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载体却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纪实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风俗记录,通过阅读诗词,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以古鉴今,不仅是对历史的补充,而且更为生动感人。

其二,抒发情性,促进交流,从“群”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学习旧体诗词,虽然不能成为专业的诗人、作家和学者,但是学生以此作为个人爱好,随手吟咏也罢,苦吟深思也好,索然独居,抒发情性;结成诗社,往来赠答,也不妨为个人雅好,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提高语言表达和信息获取能力。传统诗歌注重语言锤炼、结构营造,通过开设诗词鉴赏课程,让大学生学习、了解汉语言的使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捕获能力和表达技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虽然以英语、法语等外语为载体的资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头,但是汉语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人情礼节,都离不开中文的使用。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确是非常必要和急需的。

不过除了上述这些注重实效的简单目的之外,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古典诗词在当下中国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必须意识到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学体裁的反叛、抛弃是有着时代背景的。当时的人们简单、错误地把国家孱弱、民族不幸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片面地强调对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文思想的学习、引进。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完全切断自己的历史,即使是西方世界,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是倍加珍惜和爱护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以来,当下的中国面临着文化重建、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载体的古典诗词,无疑应该在这个伟大复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诗词鉴赏课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民族文化品格、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文化意义是巨大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也是在大学开设诗词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核心意义所在。

注释:

①此段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中部分摘抄文字系转引自

李春青《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82页。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1:689-691.

[2]黄宗羲.汪扶晨诗序[G]//郭绍虞.历代文论选(第一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

[3]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戴洪森,校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4-5.

[4]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G]//郭绍虞.历代文论选(一

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95.

[5]郭廷礼.“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J].文史哲,

2000(2):5-12.

[6]蒋琳.中国现代诗歌衰落的传播学解析[J].东方丛刊,

2008(2):259-268.

[7]蔡世平.旧体诗又成新时尚[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4-09(7).

[8]陈友康.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J].

中国社会科学,2005(6):143-153.

责任编辑:吴强

On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as

the University General Selected Course

HUANG Xianzho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402160,China) Abstract:With the historical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lassical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go-ing down and also is changi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era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it was found that the classical poetry still has important culture function and practical meaning in the moder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as the general selected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the poetry appreciation is very effective in th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quality,enhancing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tc..It is not onl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 meaning to establish the po-etry appreciation course.

Key words:poetry appreciation;revitalization of the sinology;gener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