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数下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二数下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二数下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二数下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2)会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乘法口诀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一)、出示标杆题:(教材49页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4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类比题:

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练习十一

第1~4题。

五、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口诀:七(八)五十六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2018学年从化区善施学校二年级下册数学科备课记录表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目标分析

2018学年从化区善施学校二年级下册数学科备课记录表第二单元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人: 知识点平均分的认识一 分解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概念;掌握等分,会用数学语言“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来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评价要求1、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方法有:1个1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能按要求对 物品进行平均分。 3、会用数学语言“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来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典型知识(包括练习课、新授课例题或者书本中习题中要作例题讲的题目都行)第8页的例1和第9页的例2 例题1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例2呈现了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 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 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知识起点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分物品的经历,同时也碰到过平均分的现象,但对于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平均分的表象并不清晰,所以对平均分的含义以及平均 分的方法仍属粗浅的认识,系统性不够。 知识生长 点 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常考题型参考书本P8页的做一做第1、2题。P11页的第1、3题。 训练题组 题组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功能一、基础练习: 层次一: 1、P8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汇报。 加强比 较,突出 平均分的 含义。 加强比 较,突出

六年级上数学第3单元《分数除法》第7课时 解决问题(4)

六年级上数学第3单元《分数除法》第7课时解决问题(4)?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例7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45“练习九”中第6~9题。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单位“1”解决与分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时,经历猜想、尝试和获得结论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并掌握数学模型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分数除法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单位“1”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类问题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习题。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指名汇报,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教师适时板书。 【学情预设】①25×20=500(m),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②500÷20=25(m),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③500÷25=20(天),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导入新课。 师:工程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4)]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习题,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工程问题进行复习,回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自主猜测,确定范围。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例7的主题图。 师:如果两队合修,请你估计一下大约要多少天才能修完。 学生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测要用的天数是(12+18)÷2=15(天),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这样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一队单独修只要12天,两个队合修肯定比12天要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与判断,让学生首先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的引领。 (2)发现问题,尝试假设。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一想,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队单独修完需要的时间,要求的是两队合修需要的时间,但是这条道路的总长未知,就不知道一天修了多少米。可以假设这条道路的全长,然后解决问题。 师:你准备假设全长是多少千米?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假设18km、30km、36km、90km等。交流中,让学生想到假设的数据要小一些,便于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尝试分析问题,并且基于已有的问题进行假设,在交流的过程中,从便于计算的角度找到假设的数据,为后续的优化打下基础。 2.分析与解答。 (1)师:自己选择一个假设的数据,完成教科书P43上面的四个问题。 (2)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假设的时候选择哪个数据最方便?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学习过程。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可能有以下不同的假设方法: ①假设全长18km,18÷(18÷12+18÷18)=36 5 (天)。②假设全长30km,30÷(30÷ 12+30÷18)=36 5 (天)。③假设全长36km,36÷(36÷12+36÷18)= 36 5 (天)。④假 设全长90km,90÷(90÷12+90÷18)=36 5 (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_冀教版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教学内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材30~31页乘法估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学提示学生已经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估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正确估算乘法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乘法估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 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二年级数学 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一) 一、 精学精练 1、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 (1)□ □ □ □ □ □ □ □ 一共有( )个□,每4个一组,分成了( )组。 (2)△ △ △ △ △ △ △ △ 一共有( )个△,每3个一组,分成了( )组。 (3)○ ○ ○ ○ ○ ○ ○ ○ ○ ○ ○ ○ 一共有( )个○,每2个一组,分成了( )组。 2、填空,在横线上列式,不用答题。 (1)10根筷子,每2根配成一双,可以配成( )双。 。 (2)公园门票3元一张,12元可以买( )张门票。 。 (3)一本书有24页,小明4天看完,小明平均每天看 ( )页。 。 (4)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个。 。 3、完成表格 二、 活学活用

1、找出前面几个数的排列规律,并填出空格里的数 (1) (2) 2、把18个○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先画一画,再列式。 3、动脑筋。 (1)数一数,一共有( )只蝴蝶。 (2)如果每3只蝴蝶飞到一朵花上,要( )朵花。 (3)如果每2只蝴蝶飞到一朵花上,需要( )朵花。 (4)如果有2朵花,那么平均每朵花上有( )只蝴蝶。 (5)如果有3朵花,那么平均每朵花上有( )只蝴蝶。 4、一条长16米的绳子,小聪把它对折了三次,这时每折绳子有多长? 表内除法(二) 一、 精学精练 1 5 9 21 35 21 14 21 19 45 43 12 10 23 36

1、兰兰要把6个☆平均分成3份,你认为第()种分法是正确的呢?在它后面 画“√”。 第一种分法:☆☆☆☆☆☆ 第二种分法:☆☆☆☆☆☆ 第三种分法:☆☆☆☆☆☆ 2、填空: 图中共有()个草莓,平均分给2人,每人()个; 平均分给3人,每人()个; 平均分给6人,每人()个。 3、填空:如果每2个苹果放一盘,可以放()盘。 如果每3个苹果放一盘,可以放()盘。 如果每6个苹果放一盘,可以放()盘。 4、填空并列出算式,不答题。 (1)10个气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有()个。。 (2)10个气球,每5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3)20人去划船,每4人乘一条船,需要()条船。。 (4)20人去划船,分乘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 二、活学活用 1、把12块饼干平均分一分,想一想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出一道除法算式。 2、根据要求写出算式。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7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1.出示了蚕宝宝文字情境的第一种情况(平均分)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可设计问题:你知道了什么?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学生从题中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每个纸盒放几只?” 教材出示了示意图,意在突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为此教材在出示问题后,用示意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中在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理解题意,在学生独立画图后,进行组内交流,以便互相学习。请小组代表汇报,这样学生通过图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交流,也使学生能用语言叙述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最后,再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解题意,也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画的图找出不足进行完善。可设计问题:“把你知道的信息和问题用图来画一画好吗?画好后把你画的图与同组同学分享一下。” 教材呈现问题“怎样解答”,呈现了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使学生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这里由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学生通过图直观感知到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可设计问题:①怎样解答②为什么用除法计算③15、3、5分别表示什么?④15÷3=5表示什么意思? 教材呈现了“解答正确吗?”这一环节,呈现了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境中,并用乘法进行了检验,进一步体现了除法的含义。教学中通过学生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可设计问题:“解答的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验证的过程。 2.教材出示了蚕宝宝文字情境的第二种情况(包含分)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可设计问题:你知道了什么?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学生从题中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要把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问要用几个纸盒?”

表内除法教案

表内除法教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表内除法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分数除法(第6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6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灵活的计算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 2、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的分析时的思路 重点:使学生能灵活的计算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 难点:在做混合运算时候的统一的转换的问题。强调如果遇到除法的时候该怎么办? 对策:让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数乘、除法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二、新课 1、出示例题6 每盒果汁4/5升,每杯可装3/10升。3盒果汁可以倒满几杯? 2、请学生读题 请学生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解法1:我们可以先算出3盒果汁一共有多少升? 4/5×3=12/5(升)

再计算一共可以倒多少杯? 12/5÷3/10=8杯 提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请学生进行思考 可以先算出1盒果汁可以倒几杯 4/5÷3/10=8/3(杯) 8/3×3=8(杯) 可以让学生说说能不能用综合算式来进行计算 4/5×3÷3/10 =4/5×3×10/3 =8(杯) 总结:在乘除混合运算的时候,如果遇到除法的时候,我们就把他转化为乘法。 3、让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5/8÷3/4÷5/7 让学生独立的做,做的时候要注意只要遇到除法就要转化为乘法。 让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人扮演。 提问: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样计算?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人板演

提问:在做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2、请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目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人板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课前思考: 例6是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或连除计算。例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所以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找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是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则是如何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列出的两道综合算式,教材已经计算了一道。示范了计算分数乘除混合式题,一般先转化成分数连乘,再约分、相乘。突出了只能把算式里的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教材把另一道综合算式留给学生计算。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然后教师选择错误较为典型的计算要进行重点讲评,帮助学生分析计算中存在的错误。这一环节可能需要多花些时间。计算后还应该比一比,两道综合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进一步突出计算的策略和转化的方法。 在计算乘除混合式题时得到的体验会迁移到分数连除里去。教材在“试一试”之后让学生说说,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样计算,促进迁移,发展认知结构,并在“练一练”中得到巩固。“练一练”的两道题分别是乘除混合和分数连除计算,在计算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辨辨左题里的除数与乘数,比比右题里的整数与分数,说说计

2020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乘法的估算(第7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7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练习课教案

第13课时:表内除法练习课(1)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础训练。 1、把6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里画 “√”。 2、圈一圈,填一填。 (1)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算式是()。 (2 一共有(,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有()个。 算式是()。

3、算式24÷3=8,读作(),除数是(),被除 数是(),商是()。 4、计算20 ÷ 5 = 4时,想口诀:(),商是()。 5、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6、一本要2元,10元钱可以买()本。 7、在()里填上“>”、“<”或“=”。 5()20÷530÷6() 6 40()6×5 12÷3 () 5 6()36÷6 20 ()4×5 二、知识应用(判断对错)。 1、有24块,每6块装一袋,可以装4袋。() 2、“8÷2=4”读作:8除2等于4。() 3、△△△△△△△△△,列式:6÷3=2。() 4、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5、一份盒饭要5元,10元可以买2份。() 三、解决问题。 1、除数是5,被除数是25,商是多少? 2、20里面有几个4? 3、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4、6的5倍是多少? 四、看图写算式。 1、 ()×()=() ()÷()=()()÷()=() 2、 30米 ?米?米?米?米?米 ()=()

表内除法分一分说课材料

表内除法分一分

表内除法 分一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和数学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把物品进行平均分。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8个五角星,12支铅笔,3个盒子。 学生准备:20根小棒,每组1袋豆子、4个盘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第65页主题图

学生观察这幅图中的小朋友课间活动时在干什么? 尽可能从图 中发现以下信息: (1)操场上一共有30人。 (2)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人? (3)6人1组,可以分几组? 教师:这些小朋友在参加课外活动时,为了方便开展活动,采用了 分组的方式进行。你们在课间活动时,也有过这样分组进行的经验吗?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需要分一分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出示例1,提出分的要求。 出示6个★。 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教师:要把6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分一分。 教师:请你数出6根小棒代替★,动手分一分,看谁的方法多。 (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 抽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展示把6个★分成两堆的不同分法。 ★★★★★★ ★★★★★★

★★★★★★ 教师:这3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特殊? 为什么?(第3种,因为分得的每一堆的个数一样多。) 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把第3种分法贴在黑板上,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4)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分一分,并呈现学生的不同分法。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为什么? 2.教学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刚才通过分五星和小棒,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有12支铅笔(出示12支铅笔),要平均分成3 份(出示 3个盒子),可以怎么分? (1)独立操作。 学生用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动手分一分,预设学生可能的分法: ①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 ②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 ③1次每份分3支,1次每份分1支,2次分完。 ④每次每份分4支,1次分完。 ⑤先把12 支铅笔分成3 份,再把多的移给少的,逐渐变成每份 4支。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二单元《表除法一》目标分析

第二单元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人: 知识点平均分的认识一 分解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概念;掌握等分,会用数学语言“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来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评价要求1、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方法有:1个1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能按要求对 物品进行平均分。 3、会用数学语言“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来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第8页的例1和第9页的例2 典型知识 (包括练 习课、新授 课例题或 者书本中 习题中要 作例题讲 的题目都 行) 例题1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例2呈现 了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 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 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 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的内容和练习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推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25×4=10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2.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1是多少? 4.求12的 3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月饼图并提问: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几块?请你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2各叫什么数?(教师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 2 (2)2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这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第3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4)第(2)(3)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题,学生审题,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列出算式:27 6÷(说出7 6的含义及算式含义) (2)每段到底长多少米呢?同学们能否以小组形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算时请你认真观察线段图,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成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两种不同的思路) (4)学生对以上思路进行质疑: ①6÷2表示什么? ②为什么21 7 6276?=÷? (5)我们还可以把7 6 米铁丝平均分成几段? (6)还可以把 7 6 米铁丝平均分成几段?平均分成4段可以吗?你试着算一算。(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2单元第7课时估算(教案)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第2单元第7课时(教案) 冀教新课标版(201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内容:估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算乘法估算,并学会用乘法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乘法估算计算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乘法估算,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学会乘法估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法相结合。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学校图书馆有6个书架,平均每本书架摆放280本一共能摆放多少本书?学生:280×6=1680(本) 答:一共能摆放1680本书。 师:那老师同学们可以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吗? (学生在本上列竖式)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乘数尾数有0的乘法,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接着一起来探究一下《乘法估算》。 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学校组织293名学生参观科技展。门票是6元一张。学生参观,每张门票优惠1元。那一张门票是多少钱? 学生:5元,学生会优惠1元。 教师:好,同学们估算一下,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293×5 教师:估算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结果!我们这里可以用约等于≈来代替等号,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计算估算的式子吗? 学生:可以把293看300,300×5=1500(元) 教师:对,非常好。 所以我们就直接这样做293×5≈1500(元) 答:购买门票大约需要1500元。 教师:王大爷种了4个大棚的西红柿,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卖了1052元。4个大棚的西红柿大约一共能卖多少钱? 学生:1052×4≈?(元) 教师:那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式子怎么估算呢? 学生: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 1052×4≈4000(元) 答:四个大棚大约能卖4000元。 教师:其实这个式子还可以更准确的估算,谁还有他的估算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练习题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课练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平均分(一) 1、填一填。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2)把9个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个面包。 (3)把10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个。 (4)把15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瓶。 2、如果是平均分,请你在后面的“()”里画。 (1)() (2)() (3)() 3、根据要求圈一圈。 (1)把所有平均分成5份 (2)把所有平均分成2份 4、根据要求画一画,填一填。 (1) 把()个梨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个。 (2)

把()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个。 第2课时 平均分(二) 1、圈一圈,填一填。 (1) 有()个苹果,每()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共需要()个盘子。 (2) 每只小猴吃5个,能够分给()只小猴。 (3) 这些花要放在()个花瓶中。 2、动动小手画一画。 (1) 每只小熊分到5个,这些苹果可以分给几只小熊?能分给几只小熊就画几个△。 (2) 每2只和1朵花交朋友,这些共可以和几朵交朋友?请你画出来。(3) 需要几个鸽房就画几个○。

3、有1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 (1)平均分成4组,每组()个小朋友。 (2)每4个小朋友一组,可以分成()组。 第3课时 除法(一) 1、填一填。 (1)写出下列运算符号的名称。 +-×÷ ()()()() (2)12÷4=3读作:()。 (3)18÷6=3读作:()。 (4)16除以4等于4写作:()。 (5)15÷5=3表示把15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动动小脑瓜,一起做一做。 (1)一共有()枝。 (2)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枝。12÷4=()(3)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枝。12÷()=()(4)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枝。12÷()=()(5)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枝。12÷()=()3、看图写除法算式。 (1)(2) 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朵?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4、解决问题。 (1)每条小船上有3个人,4条船上一共有()人。 (2)如果这些人坐2条小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

六年级数学上册 分数除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书第28-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知道分数除法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2.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法则准确的进行计算。 3. 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培养学生的迁移、抽象、概 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 说说下面算式的意义: 75÷5 144÷12 2. 根据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63 × 28 = 1764 25 × 1.4 = 35 ()÷()=()()÷()=() ()÷()=()()÷()=() 二、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 出示例1插图及问题“3盒多重?”口答算式 板书:100×3=300(克)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两道整数除法的问题吗? 板书: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师:这两个问题谁会计算呢?(口答) 板书:300÷3=100(克) 300÷100=3(盒) 2. 师:如果我们把100克、300克改写成1/10千克、3/10千克,这个问题又将 怎样列式呢? 板书:1/10×3=3/10(千克) 3/10÷3=1/10(千克) 3/10÷1/10=3(盒)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组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分数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比较它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 3. 小结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 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的一种运算。 练一练:出示书28页做一做 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及第一问题:“每份是张纸几分之几?” 1.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2. 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和算理 板书:4/5÷2=4÷2/5=2/5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和算法? 板书:4/5÷2=4/5×1/2=2/5

第7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加以表示。 2.简便计算: 25×44 125×32×8 【新课讲授】 知识点学习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教材第26页例7。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问题: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提问: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小结: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6人。 提问:一共有多少组? 小结:25组。 提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该如何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分组汇报。 列式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1)(4+2)×25 (2)4×25+2×25 分别说说上面两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①(4+2)×25:先计算每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c 【课堂作业】 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 (62+12)×3=()×()+()×() 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32×48+32×52 20×17+20×15 20×(17+15)(5+8)×24 24×5+24×8 32×(48+52)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第28页第6题。

二年级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2课时左右 除法 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 ) 教出时间:第()周星期( ) 总第()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