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新高考新国学

2010-08-29 1055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龟玉毁于椟(dú)期月而已(qī)涅而不缁(zī)

B.笃信好学(dǔ)弋不射宿(yì)一匡天下(kuānɡ)

C.曲肱而枕之(hónɡ) 虎豹之鞟(kuò)闻义不能徙(xǐ)

D.矜而不争(jīn)人焉廋哉(sōu)仁而不佞(wànɡ)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通“导”,训导。

B.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道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原则。

C.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信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规矩。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富矣,又何加焉子为政,焉用杀

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C.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杀身成仁之理,我也略知一二。

B.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彼此的情感价值观相差太远,交往的过程肯定难以顺利。

C.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D.她含着泪,心里回想起从前的一幕幕,走出了他的生活。过犹不及,也许就是这样,过分了不可以,不及时也不可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论语》在汉代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当时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15分。7-9题,每题3分;第10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2.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为人处世的准则。

B.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

C.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已已经。

D.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升登,谷物登场。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曾副词,乃,竟。

B.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于介词,在。

C.女安,则为之则连词,那么、就。

D.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认为,为仁的根本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有了这个根本,就能正确地为人处世。

B.孔子释“孝”,因人而异。对子游说,孝就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子夏说,孝就是对父母要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C.孔子认为,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但也可以变通,其原则是只要觉得心安就可以缩短守丧的时间。

D.孔子认为“礼”“乐”并不只有钟鼓玉帛这些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10.将上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3)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11-13题,每题2分;第14题,6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1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勤劳。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改变。

C.植其杖而芸植立。

D.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停止,阻止。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鲁孔丘之徒与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派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隐士长沮说孔子应该知道怎么走,语含讥讽。

B.隐士桀溺认为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还要传道,还不如像自己一样,忘记了这

个世界,忘记了这个时代,种自己的田,什么都不管,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动乱不安。

C.“以杖荷蓧”的丈人也是一个隐士,他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讲究长幼之间的礼节,却不肯出来为国家作贡献。

D.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亲见许多有能力有学问的人因不满世事而避世,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的内心起了动摇跟着老师已经没有出路。

14.将上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2分。15-17题,每题2分;第18题,6分)

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②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15.1)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③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④矣。”(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5.3)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⑤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⑥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⑦。(15.6)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⑧;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⑨。”(15.7)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7.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20)

【注】①陈通“阵”,军队列阵。②俎(zǔ)豆俎和豆都是盛肉食的器皿,这里的“俎

豆之事”指有关祭礼的事。③愠怨恨。④滥越轨,胡作非为。⑤参立在前面。⑥衡

车前的横木。⑦绅腰带。⑧矢箭,如矢,像箭一样直。⑨卷而怀之指把自己的才能收

藏起来,即隐居起来。

1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坐在南面。

B.明日遂行明日第二

天。

C.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识记。

D.其舜也与其恐怕,大概。

16.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军旅之事,未尝学也②事其大夫之贤者

③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④非也,予一以贯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困于陈、蔡,子张也是随行者。他有感于世事艰难,所以问孔子“为人处世怎样才行得通?” 孔子即提出“言忠信,行笃敬”这两条处世原则。

B.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级的尽心竭力、诚实负责的态度。信,诚,即诚实无欺。笃,厚实义。笃敬,意思是笃厚敬肃。

C.蛮,古称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落后民族的称呼。州里指本乡本土。古代以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比喻,意在要求所有弟子欲要对一个国家有贡献,就必须结交上流社会,贤达人士,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仁”。

18.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括号内为宋朝学者朱熹的注释),完成19-21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选自朱熹《论语集注》,有删节)

1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谨慎。

B. 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自是自以为正确。

C. 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正判定。

D. 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勉勉强。

20.下列语句画线部分的结构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A. 其斯之谓与

B. 不患人之不己知

C.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1.参阅朱熹的注释,说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的理由。(6分)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以及在往后的中国历史上,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要归之三个因素。第一,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国古典学术与历史知识为孔门学人所专用,而当时其他学派对中国古典及历史则不屑一顾,同时,中国此等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声望使人倾慕。诚然,孔子删《诗经》,著《春秋》,但是孔子谆谆教人的传统,只是由弟子及日后的信徒记录下来的。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把他高高捧到云天上,将他比作神秘不可知之物,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下面有几段文字,可算作描写孔子最好的文字。一段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一次,一位国君向孔子的一个弟子问孔子是何等人,弟子并不回答。他回来之后将此事告诉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文字“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这段夫子自道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力行的精神。孔子有好几次说他自己不是圣人,只是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就在他的和蔼温逊,由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强调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可以看作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以这样的态度去读《论语》,孔子在最为漫不经心时说出一言半语,那才是妙不可言呢。比如说,我就好喜欢下面这一段一天,孔子和两三个知己的门人闲谈时,他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话不好意思告诉你们两三个人吗?说实在话,我真是没有什么瞒你们的,我孔丘生性就是这种人。”

还有一次,孔子说“天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也不做,只知道鬼混。这太不像话了,不是有人赌博下棋吗?那也比闲着无所事事好哇。”

但是孔子可不是永远温和高雅,因为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能歌唱,也能十分恭谦有礼,但是他也能像一个普通真人那样恨人,那样鄙视人,正和耶稣之恨那些犹太法家法理赛人一样。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伟人不是嫉恶如仇的。孔子有时也能十分粗野,《论语》就记载他老人家有四五次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他那种粗野,今日的儒家都不敢表现,都办不到了。孔子恨之入骨的就是那些善恶不分的好好先生,那些伪善的“乡愿”,他说那是“德之贼”。有一次。一个乡愿式的人物叫孺悲的,要见孔子。《论语》上这样记载

“孺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明明是要孺悲听见孔子在家。这段文字使所有的孔学家茫然不解,因为他们认为孔子是圣人,不是肉体凡胎的人,一向是彬彬如也恭而有礼的。这种正统的见解自然全然剥夺了孔子的人性。

事实上,在孔子的所言所行上有好多趣事呢。孔子过的日子里那充实的欢乐是合乎人性,合乎人的感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因为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

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关于孔子和悦可亲的风趣,必须在此一提。因为它可以说明我在前面所说孔子所过生活是充实而快活的日子,这和宋朝理学家那种窒息生机大煞风景的教条是大异其趣的,并且由此也可看出孔子的单纯和伟大。孔子不是一个爱“耍嘴皮子”的人,但有时候不免也说几句俏皮话,像下面几句便是“凡是自己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这种人也没法怎么办。”

他又说,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而不肯改,那是又犯了错误。有时孔子也用《诗经》上的句子小发风趣诙谐之词。《诗经》上有一首诗,在诗里情人说“不是不想念,而是你家离得太远了。”才没法与他相会。孔子论到这首诗时说“我看那女的根本心里并不想那个男子,否则怎么会嫌路途遥远呢?”

孔子周游列国,政治的谋求终不得意,有一次,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玉,在盒子里装着出卖,是不是待高价卖出呢?”孔子说“卖!当然卖!我就是正等着高价卖出呢!”

如果评论或注解《论语》的人,不肯把这种文字看作是孔子的风趣或诙谐,那就陷入了困难,弄得十分尴尬。

(选自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有删节)

22.第2自然段中,说“下面有几段文字,可算作描写孔子最好的文字”。请说说“最好”的理由。

2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点概括孔子品格的主要方面。

24.在描述孔子的品格时,还提醒读者读《论语》要有正确的态度。文中提到的读《论语》的正确态度主要有哪些?试加概括。

五、(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2)子曰“德不孤,。”

(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子曰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子曰“躬自厚而,则远怨矣。”

(6)子曰“务民之义,,可谓知矣。”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上面是孔子关于交友的语录。你对交友有什么看法?请以交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卷

1.B(A.期jī;C.肱ɡōnɡ;D.佞nìnɡ)

2.D(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D(A.共-拱;B.监-鉴;C.归-馈)

4.C(连词,表折。A.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B.介词,按,按照/连词,表递进,并且; D.介词,向/介词,对)

5.D(理解错误)

6.D(宋代朱熹时“四书”之名始定)

7.C(太,甚)

8.B(介词,对于)

9.C(孔子认为守丧三年不得有变)

10.(参见课文)

11.D(留)

12.B(①用在句首,加重语气;②代词,这样。③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连词,表折)

13.D(“他的内心起了动摇跟着老师已经没有出路”,不合文意)

14.(参见课文)

15.A(坐北朝南)

16.D(①助词,的;②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③连词,表目的关系;④介词,用)

17.D(“要求所有弟子”错,是针对子贡而言的)

18.(1)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了。(2)站着,就好像见到它们(忠信笃敬)在前面;坐车时,就好象见到它们(忠信笃敬)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只有这样才能行事通达。(3)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这是待人不当;不可以同他说却同他说了,这是说话不当。

19.D(勉励,劝勉)

20.C(一般陈述句,其余为宾语前置)

21.子贡是经商的,先贫后富,自守“无谄”“无骄”。子贡自以为“无

谄”“无骄”是至高境界,闻孔子之言,自觉还应精益求精,故引诗“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加以表明。说明子贡能够从已知推知未知,而这正是学《诗》所必需的。

22.写出了真实的孔子,表现了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力行的精神。

23.(1)快乐、热情及其力行;(2)和蔼温逊;(3)嫉恶如仇;(4)和悦可亲的风趣。

24.(1)把《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看作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2)把孔子看做一个肉体凡胎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圣人。(3)不以教条读《论语》,《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风趣或诙谐的文字,是充实和快乐生活的孔子的真

实。

25.(1)天下归仁焉。(2)必有邻。(3)己欲达而达人。(4)仁者不忧。(5)薄责于人。

(6)敬鬼神而远之。

26.(略)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1)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答: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答: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论语选读练习题

《<论语>选读》练习题 ——姚焕弟 一、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繁文缛.节瓮牖.绳枢大力整饬.夫子哂.之贫而无谄.不悱.不发 杀鸡为黍.绥.之斯来箪.食瓢饮曲肱.而枕畏葸.不前喟.然叹曰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释。 1道之斯行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夫子矢之曰 4.无欲速,无见小利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6.举直错诸枉 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8.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9.久要而不忘平生之言 三、根据语境,推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2往者不可谏. 3今之从政者殆.而4其何伤.于日月乎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躬自厚而薄则.于人8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11尧舜其.犹病.诸!12子路问成人 .. 四、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并分类。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C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D.贤.贤易色E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F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G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H饭.疏食饮水I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1.使动用法:___________ 2.名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_______ 4,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五、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分类。 A鸟兽不可与同群B居则曰:“不吾知也。”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其何以行之哉?E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F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G子路从而后H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I回也非助我者也。 1.判断句____________ 2.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 3.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 4.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 六、补全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智者不惑,________,勇者不惧。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5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夫仁者,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不亦远乎?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 10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审核版】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 专题十八《论语》评析 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至于

“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40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论语选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译:The Master said,“Yu,shall l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to hold that you know it;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this is knowledge.?? 辜译: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know,and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understanding.?? 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译:The Master said,“l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 the right way,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without regret.”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hen a man has learned wisdom in the mooring,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 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 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新高考新国学 2009-04-07 1510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李克刚)(一)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 一、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1分) (2)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3分)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

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完整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选读(巩固练习)-word文档

《论语》选读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欺凌.绫.罗绸缎 B.角.色倔.强诡.谲精神矍.铄 C.暴露.披露.露.怯抛头露.面 D.笨拙.罢黜.咄.咄相形见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涵养委靡明枪暗剑一言以蔽之 B.恣肆板画彩声满场人世音书漫寂寥 C.震慑企盼民生凋敝万变不离其宗 D.曝光战粟层层相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侦破“12.6”特大银行抢劫案,我公安人员________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破案的线索。 ②加入世贸组织后,由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各种新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社会格局,________出新的社会形态。 ③我们必须重视出口工作,在________国内市场新的增长点的同时,重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A.查访派生培育B.查访衍生培植 C.察访衍生培育D.察访派生培植 4.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是() A.日记长不过2019字,短的只有几行,逼得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文字功夫自然强。 B.知识经济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 ....,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C.小伙子1.88米的身高,站在他面前,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的感觉。 D.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在网上传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B.从目前情况看,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商业运作、立项与设计审批、施工监理等方面,是否都有一个健全法制、细化标准、严格执法的问题? C.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D.在印度软件工程师培训公司的帮助下,青岛软件开发公司培养、建设和储备了一批职业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论语》选读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 (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 (8)道之斯行(道,通导) (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12)毋吾以也(以,通已)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鼓瑟希(希,通稀) (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 (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 (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 (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 (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检测版)

《诲人不倦》(检测版) 姓名:学号:得分:批改人: 一、选择题:27分 1、下列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诲人不倦.(huì)素以为绚.(xuàn)矜.而不争(jīn)三年之丧.(sāng) B、不悱.不发(fēi)贫而无谄.(chǎn)人焉廋.哉(shòu)钻燧.改火(suì) C、如切如磋.(cuō)信而好.古(hào)刑罚不中.(zhòng)曲肱.而枕(gōng) D、巧笑倩.兮(qiàn)向隅.而泣(yú)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B、女与回也孰愈? C、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②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B、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C、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②见之,虽少,必作.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 B、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启发 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更加 D、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移:改变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告诸.往而知来者。②子路问:“闻斯行诸.?” B、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D、①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②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7、下面句子,属于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好犯上而不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 萧山六中赵一丁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 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 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 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 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 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 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 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