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心理学全面总结

社交心理学全面总结

社交心理学全面总结
社交心理学全面总结

大学生人际交往(联系日常生活人与事)

名言:马克思: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真诚的、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卡耐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爱默生:当知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交情就开始了。与世隔绝是不切实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交往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游戏

莎士比亚: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富勒说: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能使人变得完善

拜伦说:如果说是社交教会了我们怎样生活,那么应该是孤独教会我们怎样去死了

爱迪生说: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培养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

马克吐温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培根说: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另一种作用是增进人的智慧

马克思说: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房龙说:有意是忠实无私的誓约,她及无条件,也无动机

泰戈尔说: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使它恢复

培根说: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地跟着你,当你走到阴暗处时,他就会马上离开你

含义:所谓人际交往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现状:据统计,大学生出睡眠外的时间中的70%用于人际交往。然而,来自各方面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和期望还是不全面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还停留在校园内比较单纯的交往方式上,很少涉及工作领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认识有局限时,交往范围就会狭小。有些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就认识自己宿舍及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学。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与人交际的能力也是必须的。也有同学只把眼光停留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为一点小事纠缠不清、烦恼不已,既浪费精力又无所得。对交往的认识决定你的交往需求,交往境界。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深入认识。

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得以稳定的条件。

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心情会舒畅,情绪会高涨,注意力会集中,学习劲头会充足,效率会提高,可以在集体中愉快地生活

1、有助于身心健康,关心、爱护、信任、友谊是精神需要

2、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开发智力)

3、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4、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社会化成熟)++人能承受多少孤独??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新思想,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趋势

(1)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同班,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可能认识的同学,异性交往也扩大了。

(2)频率提高:有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为经常聊天、聚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

(3)手段多元:扣扣、微信、人人、开心,不亦乐乎?甚至还有百合网的,网络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范围更广。

(4)目的,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交的目的上趋于“理性化”,选额什么样的朋友,并不仅仅出于感情和志同道合,交往的动机变得很复杂。可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也注重功利性。

问题:1、缺少知心朋友:人际关系也不错,但缺少知心朋友(推心置腹,肝胆相照,配合默契),有时孤独型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人际关系还可以,但就是与个别人不和,见到就反胃,常会影响情绪,成为“心

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与他人可以正常交往,但质量不高,没激情,多孤独

4、交往困难:渴望交往,但有困难(交往能力,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苦恼型

5、社交恐惧症:症状:1、对交往特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不得不交往时,紧张、恐惧、心跳加速、

面红耳赤,难以自制2、三害怕、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被人观察,害怕出洋相被嘲笑。3、两处于、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总处于焦虑状态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面红耳赤、口吃结巴、轻微颤抖,严重点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再严重点就进入惊恐状态。

影响因素:

吸引因素:(1)熟悉。1、曝光效应,对越熟悉的事物越喜欢;2、邻里效应,我们的大部分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这就是“邻里效应”。3、熟悉能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条件大致相当,人们会选择与自己邻近的人交往。距离较近的人,见面机会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人们也总是能够比较方便的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那个异地恋,“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总归是不多的。

4、根据这个效应,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就要主动与人多联系,多接触。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

印象就更深一点。要利用生活中的邻里效应,增加你和他人的亲密程度,就要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主动地与人建立联系,少一点心理设防,有事没事跟朋友聚一聚。与人交往越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越亲密。因此有个心理学家开过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可能因此爱上邮差。5、不过庆幸的是,心理学家同时发现,人类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抛物线形),过犹不及,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不会是彼此的喜欢程度提高。

(2)仪表吸引:1、很多人会说“我不会以貌取人”,但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仪表,包括服饰,发型、手势、表情等时刻影响着人们对我们的判断。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言语信号与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信号不一致时,人们倾向于更相信非言语信号,而且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还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言语只占7%。2、适当的仪表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3、仪表,尤其是服装和表情,不仅关系着别人对你的认识,而且对你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状况也起到很明显的作用。比如,蓝色的衣服可以起到平静心理的作用,有效地削弱烦乱的情绪;红色的衣服能煽动人的热烈的情绪;黄色的衣服显得高贵有气质;黑色显得庄重···4、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打扮要求也不同,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可以不太注重仪表,当见面的对象是陌生的重要人物时,仪表当然应该注意一点,至少要穿的得体,干净利索,这表示对一个人的起码尊重。5、曾有心理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在向路人寻求帮助时,那些仪表堂堂的人比不修边幅的人更有成功可能。所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混,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自我形象的管理。

(2)外表吸引:尤其是初次接触时,一个人的外貌、衣着、风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漂亮、有气质、风度翩翩的人容易被人接纳。

集体活动中,最先受到关注的同学总是那些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人们倾向于对美貌的其他方面也给予积极评价;但当人们感到美貌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比对普通人更严厉的制裁。

(3)相似与互补吸引:志同道合、共同的语言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甚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都等增加相互吸引(同病相怜)(心理距离小)。当交往双方的需要与满足途径呈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在大学生中,外向型的人喜欢与内向型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人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

(4)才能吸引: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能力越高越完善越受欢迎。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欢的。许多学生因为他的出类拔萃而得到/失去了同学的喜欢与信任,因为,一反面人们希望自己周围人有才能,但如果这个人的才能过大,使人渴望不可及,则会产生心理压力。“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鹤立鸡群,鸡必攻之”。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范围就产生排斥。这就要联系到“适度原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适度原则”适用于一切事情。那什么人最受欢迎呢?其实,一个才能出众但又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别没有错误的人更受欢迎。(聪慧之举)(韬光养晦的依据)

(5)人格吸引:持久。人们一般都喜欢真诚、热情、正直、开朗的人,讨厌自私、虚伪、庸俗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在196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受喜爱程度最高的人格品质中,排在前六位的是:真诚、诚实、理解、忠实、真实、可信,这些品质或多或少,或直接

或间接地与“真诚”相关;最不受喜欢的品质有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都与

虚伪有关,所以得出一句话:真诚受人欢迎,虚伪令人讨厌。

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容易注意一开始接触到的,如容貌身材表情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不容易注意。这种由最初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及其对后来信

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常说的“先入为主”。

初次交往,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日后的进一步交往就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

一种社会技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都很必要。

其实,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第一印象本质上是“不科学的”认识,

但是,“对的不一定是好的,坏的也不一定是坏的”“这不是在数学里,对就是对,错就

是错,心理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我们我们要掌握这种社交技能,用利用“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日后进一步交往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防范首因效

应在你身上产生作用,别被别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所迷惑,避免因对方给你的良好的第一

印象想,而对对方产生不科学的、肤浅的、片面的认识,认识人要综合,深入,全面。

建立第一印象的方法:1、注重形象2、培养亲和力3、倾听4、帮助,以关心帮助为开端

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会迅速缩短使

良好的的人际关系迅速的建立起来4、“Soler”技术:S(Sit)代表“坐要面对别人”;O(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放开;L(Lean)身体微微前倾;E(eyes)正视对方的眼睛,不要躲闪。我

发现好多与人交流时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我也是如此,我是个偏内向的人,以前更内

向,我不正视别人的眼睛只是源于一种心理,就是觉得自己丑,怕别人看到,怕给别人

印象不好,怕被别人耻笑,想掩饰掉。这看似愚蠢,却不知不觉在心里产生作用,难以

控制,这就是心理。如果你有这种情形,请这么告诉自己1、实际上那种掩饰是毫无作

用的,2、它只会显示出你的不自信,甚至是欲盖弥彰。这是一种自欺式掩盖,就如我

们通常所讲的“一叶障目”“掩耳盗铃”,用赵本山的话讲就是“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

你了”,也就是说,“你遮掩一下我就看不到你了?你不看我我就看不到你了?”。所以

交流时要正视对方眼睛,彰显你的自然大方。我不知道别人是因为什么原因不敢正视别

人,大概害羞者为多,都是不自信,怕被人耻笑,当然怕的内容不同,有的人是怕这,

有的人是怕那。R(Relax)放松。

(2)近因效应:最后的(最近的)印象所谓近因效应,最后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英文名

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

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

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

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张三和李

四是好朋友,一直是好朋友,但最近张三由于心情不好,动不动就对李四发火,

于是李四觉得张三这个人很rubbish,也觉得他们以往的友谊也是虚假的,觉得自

己看错张三了,实际上呢,张三还是原来那个张三,知识最近给李四留下不好印

象,都是“近因效应”惹得祸。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情人眼里出西施···

最常见的是外貌晕轮效应一个人长得好看你就觉得他那都好,不要否认,看到美女或帅哥,你多多少少会觉得他与别人不同,不只是外表,你会不自觉的觉得他哪都好,

事实,只有外貌不同。这些心理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发生在无形之中。

(4)投射作用: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把别人想的和你一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1、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特性,而将这些特性投射强加到别人身上,例: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敌意,好像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具有挑衅色彩。

2、意识到自己不称心的不好的不喜欢的特性,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把这些特性强加到他人身上。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别的同学也在作弊,我作弊又何妨,不作弊就亏了。再比如,爱爱打架的同学,他知道打架不是好娃,但他的心理会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丘吉尔年少时整天打架,后来不成了英国著名首相,世界名人,爱喝酒的同学会觉得丘吉尔整天酗酒打架,不照样是首相吗?品性劣不干好事的人会说“雷锋,干的好事多,英年早逝”爱抽烟的人会说“张学良爱抽烟,活到一百零三”

(5)刻板印象:“贴标签”“偏见”,对某一类人固体的、概括的、笼统的看法。变现为:机械的将交往对象归为某一类人,并把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例:男生认为女生,女生认为男生。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来自城市的同学,城市的同学认为农村的同学。利弊:有助于概括了解,简化了解,;容易形成偏见。

总结:这些认识很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心理作用操纵着我们就去这样错误地意识。不过,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这些认识都有其利弊,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另外,对的不一定是好的,错的不一定是坏的,如果是数学里的纯粹正误判断,我们就必须给这些意识打上一个叉,但是在心理学里不能这么做,任何心理作用,只要他对人发展有利,多社会发展有力,我们就说他是好的,可取的。

困惑:认知困惑(1)人际交往理想化

(2)以自我中心

情感困惑(1)嫉妒、自卑我觉得嫉妒与自卑这两种最值得一讲的心理情绪,在他们两个中,自卑最值得讲,因为他是目前对人危害最大的一种消极心理。在政治学,历史学里,我们说“恐怖主义”

是二十一世纪的瘟疫,那么在心理学里我们完全可以说“自卑”是二十一世纪的瘟疫,它的危害

甚大,有多大?一个人,他智商再高,其余情商再强,可能就因为一个“自卑”而一事无成,这

有点像木桶理论,自卑是许多人的短板。呵呵,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你自恋都不要紧,千万别

自卑。

英语课上学一单词,self-delusion,意思是自欺欺人,老师讲道:“人是靠自欺活着的。”我当堂表示赞同,因为人的生存是离不开希望的,而许多希望的寻觅都是靠人类本能的自欺达成的。

人是意识的动物,人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各种自欺,诸如“自我安慰”、“自我麻痹”、“自我暗示”、

“自我激励”、“精神胜利”…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调节,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很难

离开自欺,自欺是human instinct (人类本能)。

谈到自欺,我不得不再谈谈与之密切相关的“自信”与“自悲”。自信与自悲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

习惯,它们本质上都是自欺。只不过前者是正面自欺,后者是负面自欺。习惯于正面自欺的成了

自信的人,他们倾向于看自己拥有的东西;习惯于负面自欺的成了自卑的人,他们习惯于看自己

没有的东西。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优缺并存的。两个能力才学完全相同的人会仅仅因为这个习惯

的不同而形成完全相反的心境,进而产生不同的作为。如此而已!

自欺是人类的本能,首先我们要承认并且敢于利用它,要相信对的不一定是好的,不能认死理,该自欺的时候就要自欺,面对某些“不利”事实,该“盲目”的就要盲目,不该“清醒”的时候不

要“清醒”。然后,我们要善于利用它,做一个正面自欺的人,坚持以积极的乐观的的眼光,从对

自己有利的角度看问题。

真的的不一定是好的,假的不一定是坏的。相同的情境,不同的心境,全在于思维习惯。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掩盖”事实。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这也是人不可以“钻牛角尖”,

不可以认死理的原因所在。爱钻牛角的人是没有利用好自己的天赋——自欺。有时候,“清醒”真

的不如“盲目”!

自欺,人类的看家本事!人类也因自欺而与众不同!不懂自欺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人类靠自欺活着”,不懂自欺,注定悲哀!

嫉妒:所有情绪都有两面性,但是有一种除外——嫉妒

(2)自负、害羞、孤僻

人格障碍:人格,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变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气质等。人格障碍是人格系统发展不协调,行为模式异于常人,如易怒、极端自私、不负责等。

怎样做

原则:1、尊重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要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情感、社会价值。这个原则是为了保

持交往中的平等地位。

2、真诚原则:以诚待人,实事求是,胸怀坦荡,言行一致,不虚情假意,不口是心非,不冷嘲热讽,

尤其不要“以小人之心···”

3、互利原则:礼尚往来,交往就是“来往”来往来往,有来有往,索取与付出平衡才能平衡延续。

4、宽容原则:“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撑不了船的都做不了宰相。”对非原则问题不要仅仅计较,

人与人不同,理解容忍,容忍了才有自由。“礼尚往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算别人翻

了挺大的错误,你也要相信心理学的力量,相信人的感情是可以诱导的,虚怀若谷,宽容他,绝

大多数人会良心发现,

5、理解原则①换位思考,将心比心②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价值,懂得欣赏他

人③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与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过失,想法帮助他人而不是指

责他人。懂得别人不是自己,求同存异。++胡适《容易与自由》+“自我投射”④“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

心情、特性、好恶、需求,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

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⑤做到以上这些,相信别人也不会亏待你的。

6、信用原则:狼来了完美诠释了

模式: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提出人际交往的四种模式:

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自卑)

2、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

3、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理性,宽容,理解,接纳)

技巧:1、换位思考:一定换好,换不好前面所说的自我投射了

2、真诚赞美:想要一个人真诚地、心甘情愿的与你合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满足他的要求。那么,人们通常所需求的是什么?威廉。詹姆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被人赏识”,林肯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还有人说,“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受人重视。”人类正是有了这种渴望与价值的冲动,才会有人在一文不名,目不识丁,帮人打杂的情况下,仍不惜花掉仅有的微薄工资,去买法律书来看,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个杂工并非虚构,他就是林肯。人类的奋发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这种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能有多强烈,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甚至有人会通过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这种满足,一位精神病院的医生告诉我们,有不少人选择发疯,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被重视的感觉。人们为了受重视,连发疯都在所不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肯多给他人一分尊重、赞美,他的影响会有多大?多不可思议!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称赞是全天下最便宜的礼物,。会赞美人是一种能力。

如何赞美:①选追角度、恰如其分。假如你要向一位女生同学表示赞美,而这位同学相貌平平,与其说他貌如西施,不如肯定她善良的心地、温柔的性情和不一般的才干是她的气质更加优雅。高水平的赞美是不落俗套的赞美。其实我觉得你赞美气质也不怎么高,太俗了,不要赞美他人身上众所周知的长处,要赞美他人身上既可贵又不为人知的特点②要具体实在,笼统地说“我真的很喜欢你”,不如说“我喜欢你今天的穿着打扮”,或者说,“我喜欢你,因为你刚才说的那番话很真诚”。③真诚。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让人生厌。“哎呀,你真是嫦娥下凡,赛过貂蝉”,这哪是赞美,简直是调戏④适度,适度的赞美能帮人树立信心,否则反感⑤讲究艺术:例子:有位男生到女生宿舍拜访天才的说“你虽然没他漂亮,但你的亲和力比他高,”“你们俩都很漂亮,一个是现代美,一个是古典美”·或“一个亲和力高,一个很热心”··

3、友善微笑:有些人说,自己不善表达,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要紧大,微笑咱总会吧

4、记住名字:记住并叫出来是巧妙赞美,分开多年再见面,记得名字,会觉得被重视,新认识的朋友,第二次见他就叫出他的名字,对放会觉得很舒服,。千万别写错别人的名字。

5、保持距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适度原则”最不好不要侵入别人的隐私空间,不要看到别人不希望你看到的**富兰克林1、距离,指应有的礼貌和尊敬,两个人混得再熟,也不要丢掉分寸感,“物极必反”,友谊一旦达到“不分你我”的境界,就容易走向反面,没有距离,私人空间就会被侵入,造成不爽,没有分寸,把一些原则性问题放到无关紧要的地位中会造成矛盾,所以说,保持距离实际上是对友谊的维护。2、“距离产生美”3、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因困倦而拥在一起,可由于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他们离开一定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适当的距离,技能取暖,又不被扎。“刺猬法则”其实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上,这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效应,于你的员工保持一定距离,既显得不是高高在上,又能维护身份。上下级之间需要刺猬法则,师生间也需要刺猬法则,老师在课下要做学生的朋友,这样能拉近关系,联络感情,但是不可以一直是朋友,在课上,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就要有老师的威严,如果老师与朋友没什么分别,师生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么老师就没什么尊严了,他的管理就难被学生理睬了。

6、宽容谅解: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

7、切忌自我投射

8、印象管理:我们在最初交往时并不会对一个人完全了解,由于某些原因,他可能给你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比较持久,第一印象不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很难改善,进而影响你们的交往。但是,那个同学可能并不想你想想的那样,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整理别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9、坚持做人原则,做人做事有原则,别人才不会勉强你,误会你。例如,你不会打球,就明确的表示你不会打球,别人就不会找你打球,如果你和这个人打球,不和那个人打球,别人就会觉得你太不给面子,太假了,留下不好印象。

10、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整天鸡毛蒜皮难成大事。

具体艺术:1、做人方圆有度: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真谛。富兰克林说过:“平凡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觉得自己很聪明”,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王莽,袁世凯、杨修)。聪明做人再好不过,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能耐,该收敛就收敛,“天下古今”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都会故意装傻,以避树大招风,麻烦缠身,这就是为人处世方圆之道。主要用于咱们进入社会后。

2、幽默:润滑剂,避免尬尴用的。都喜欢风趣的人。

3、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胜过平日里送的金银珠宝,要在关键时刻出现。“趁虚而入”

4、忘却的艺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不该记住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5、自我展示,拉近距离:心里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的亲密朋友做较多的暴露,而对一般的朋友,和其他人做较少的暴露。而且,你不一定要说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交流一些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5.“跷跷板定律”: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人把这种交换叫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的恩惠,自己却不肯付出,这样的“铁公鸡”是不会被人喜欢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人才翘翘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对等。一旦收支不对等,人际关系就会想跷跷板一样不平衡。

6“登门槛效应”:在请求别人时,为了达到看似很难的目标,我们可以先让对方满足一个小小的愿望,然后再得寸进尺。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登门槛效应”

7、竞争优势效应:例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个愿望)形象地说明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强烈,不惜害己,也要损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拼着自己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方让步,不想让对方好过。人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人们必然会奋力争取,就算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便是在双方拥有共同利益时,人们也往往因为优先权而竞争,而非选择有利于双方的“双赢合作”。这种现象就是“竞争优势效应”。要想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消极作用。就要推崇与之相对应的“双赢理论”,双赢大家都熟悉,相关典故大家也都知道不少,不讲啦。

11、多和陌生人说话。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可能对一个陌生人说出我们时常想说但又不敢向亲友开口的心里话,他们因此变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有一位银发老妇整日踱来踱去。有人认为她是在活动筋骨,有人认为她位无家可归的老人。直到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了这位老人的事情,人们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搜寻面带焦虑、心事重重、需要帮助的无助者。

见到独自乱跑的小朋友,她就上前问一句:“小东西,是不是找不到家了?需要我帮忙吗?”见到满眼忧郁的女孩,她就上前问一句:“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说出来吧,或许我能帮助你。”

见到心事重重、满脸沮丧的老年人,她也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遇到为难的事了吧?用不

用我给你出出主意?”她救助过因长期失业感到前途迷茫而企图自杀的青年男女,送还过离

家出走的学生和迷途的智障老人,救助过被拐骗的异地少女,还曾成功地劝说走投无路的犯

罪分子投案自首。

一位曾经想自杀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在回忆被老人帮助的情形时说:“听到她关切的问话后,我竟然扑到她的怀里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只觉得她是母亲或祖母。”在老

妇的劝导下,他重新树立了信心。

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纽约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银发老人救助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多和陌生人说话”。

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像那位老妇人一样,走上街头用他们那双见多

识广的眼睛,去搜寻来来往往的人群,一旦发现可能需要帮助者,他们就会主动上前,去和

陌生人说话。

“多和陌生人说话”,让我们用一次主动的倾心交谈去挽回一些遗憾,创造一份美丽,改变一种结局。

人和人之间多一些交流,这个世界就多一些温暖。

多萝西·阿尔诺夫在其著作《语言可以改变你的一生》中写道:“实际上,即使一个充满缺点、脑筋糊涂、和变化无常的人,也有令人惊奇之处。”因此,当我和你谈话时,我面对的是一个

谜般的宝藏。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讲些什么故事给我?

这个世界上有的是人,敞开心扉,享受友谊,伸出手去接是别人吧,相逢何必曾相识。

面对孤独,学会独处

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与别人在一起,没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有孤独感很正常,但这种孤独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与解脱而发展成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了就是孤独症。

通常人在依稀情况下会感到孤独:

①遇到挫折得不到同情和安慰

②被排斥在本应属于自己的人群之外

③处处与周围人意见不合,或与周围人的兴趣爱好格格不入

④因为某种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

⑤周诶都是陌生人,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

⑥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心人可以倾诉和交流

⑦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限制与人交往

由此产生的孤独,有的是因为一时一事(譬如,新生刚入学,周围的同学还陌生,朋友圈子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这类情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孤独感回音时过境迁而改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而导致,这类情况就需要适当的自我调整。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

“周围的人都很恶俗,每一个我瞧得上的”

“周围的人都歧视我、嘲笑我,不能与人为善”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你必然会感到孤独。通常,这类孤独感主要在于你自身,要么是你对人际交往有不正确的认识,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么是你对他人过于苛求。不能宽恕他人的偶尔冒犯。根本原因有可能是童年和少年缺乏相应的情感交流体验。(我觉得咱们班没有那个同学有这种情况,非常幸福啊)

克服孤独感:

①认识到出自己外,其他人都会有孤独感。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孤独感,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孤独中走出来

②努力去接触他人,培养自己对他人生活或事件的兴趣。可以先从某一个人开始,这样就可以使交流更容易

些,逐渐消除自己的封闭习惯。

③帮助他人,为他人做事,会使你感觉自己可以满足别人的部分需要。

④信任别人与理解别人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你交上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你就会感到快乐。孤独感强的人,

往往对朋友非常苛刻,对方的一点毛病都不能容忍。

⑤参加集体活动,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分享责任与快乐。只要你鼓起勇气去参加一个活动,你就找到会使你

感兴趣的东西,你也会发现你所喜欢的人,又一夜就会随之而来。

⑥学会独处,学会与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心对话,与心灵成为朋友,让自己有独立的心灵成长空间。一个

人如果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还能期望别人什么,又怎么能期望别人于你好好相处呢?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三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三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一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社会实践这一问题,通过分析社会实践的心理效应,探究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从新的视角提出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社会实践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纸上谈兵的教育体系更具有时效性。 关键字: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在读书生涯与社会生涯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值得关注,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冲突,考研与就业焦虑,经济困难等等,但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虽然如此,因只

有学习经历少有生活实践经历的中学毕竟对人生的认识较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会经常产生一些自我意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冲突。第二,独立的我与依附的我的冲突。一方面,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还存在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不断成熟的自我渴望独立。同时,自己对自己有理想与规划,从单一的学习价值评价体系变成到综合的能力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现实还存在距离。 2、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只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的摆正心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都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误区。正是因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等各种心理疾病。 3、就业心理问题 高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道路上一片空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试时回答问题没有思路等,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出现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伤,就业焦虑等心理。许多学生表现出经验不足,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对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六章 1社交态度

社交态度 第一节社交态度概述 第二节社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社交偏见 第一节社交态度概述 一、社交态度的概念 社交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倾向。它是人在后天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对别人及对各种活动的定向选择,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1.社交态度与日常用语中的态度 日常用语中的态度通常指一个人的体态和口气等物理准备状态,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社交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推测。 2.社交态度与情感 社交态度与情感都具有心理倾向性,其区别主要有: (1)社会评价性不同 (2)自身稳定性不同 (3)对象指向性不同 (4)内在驱动性不同 (5)自我意识性不同 3.社交态度与意见

意见是人们对事物客观状况的认识或概念,是人们从独特视角看事物时获得的印象。 4.社交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实现的;态度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具体对象的评价性心理倾向。 二、社交态度的构成成分 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基础,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认知、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往往带有评价的意味,表达着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好与恶、赞成或反对等。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动力,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情感评定和内心体验。 态度的情感反应往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因此以情感反应表现出的态度反应是兼具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综合性反应。 3.意向成分 意向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内隐行为,或者说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指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可以通过“意动效应”证实。 三、社交态度的特征 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大学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

常见情绪困扰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抑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易怒: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甚至动拳脚伤人。 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 情绪调节控制的常用方法: 1、情绪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个体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 2、注意转移:主观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务上。 3、自我安慰:学会找出合乎情理的原因来为自己辩解和解脱。 4、积极暗示:运用内部言语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 5、调整认知:把理想和需要定得切合实际,增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6、创造快乐:善于用微笑迎接困难,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琐事中发掘快乐。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调节措施 情绪捆扰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卑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 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如:社交恐惧引起的焦虑)、求职就业问题等。 3、抑郁 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持久的一种情绪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过早“看破红尘”,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合与评估,他认为“除了情绪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价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易怒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远阶段。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零接触状态,彼此避免接触,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终止阶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实验者梅奥、实验组成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的观点: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分数: 医学心理学 课程结业论文 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 专业:中医学 班级:15级中医升(3)班 姓名:冯迎会 学号:1516514007

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交往问题了,因此,如何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与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际交往重要性真诚方法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其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一些孩子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会有这么多的冲突,就其根源上来说,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出于私心而活动,看到的事物总是他有限视野中的东西,对于事物的观点也都是来自自己的认知架构。因此,每个人看到的事实都不一样,讨论起来,必定会出现人际的冲突。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甲乙丙三个朋友合作承揽一件工作。事成之后,得到了30万的酬劳。这时候,难题来了,该怎么分配这笔钱呢?很显然的,甲认为平均分配是很不合理的,因为甲投入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做这件工作,大部分比较核心的工作都是甲做的。因此,他觉得自己分七成是合理的,他认为乙可以分两成,丙分一成。乙的想法是,虽然甲做了大部分核心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是乙去承包的,乙也负责所有的联络与计划,他投入了不少的心力。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要分四成。他认为甲可以分五成,丙分一成就好了。至于丙呢?丙负责所有的杂务与跑腿,他四处奔波,粗重的工作大都是他做的。虽然他做的事情大多是出力的工作,他可不认为自己付出的比乙少。因此,他认为甲得四成,乙得三成,自己得三成是很合理的分配。 试想,这三个朋友聚在一起要讨论利润怎么分配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分配是合理的,都认为对方提出的分配是荒谬的,冲突就避免不了了。

社交焦虑量表(LSAS)

社交焦虑量表(LSAS)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判断与你的感受和行为符合的程度。根据题意,先在1-4的选项中,选出符合你实际感受的一项,然后在5-8的选项中,选出符合你的实际行为的一项。() 1.公众场合打电话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2.参加小组活动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3.公众场所吃东西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4.公共场合与人共饮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5.与重要人物谈话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6.在听众前表演、演示或演讲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7.参加聚会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8.在有人注视下工作 害怕/焦虑:1、无2、轻度3、重度4、严重 回避:5、从未(0%)6、偶尔(1~33%)7、时常(34~67%) 8、经常(68~100%)

心理学原理结课论文

心理学原理结课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阎振峰 学号:20104047108

浅析身边同学逃课原因及对策 摘要: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美好的,然而,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却成为其中的污点,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变得单调,甚至出现了“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论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结合自身经历,浅析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通过对身边逃课同学的了解,找出共性特征所在,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分析出了应对逃课的方法,为减少逃课现象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身边同学逃课心理原因应对办法 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了“黑色六月”的炼狱之后,我们早已升入了理想的大学就读,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对与我们来说,大学生活是人生辉煌灿烂的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将令人终身难以忘怀。作为"天之骄子",我们会变得有知识、有头脑、有激情,更有着青年人蓬勃的朝气,我们会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大学的校园生活真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啊!然而,当我们的大学生活渐渐安顿下来之后,当我们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当我们走过了大学的近四分之一,经历了一些挫折、困苦之后,当我们告别幼稚渐渐走向成熟之后,我们最初的惊奇与激情却逐渐逝去,我们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却化为泡影,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逃课”。 十多年来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般的学习生活终于结束了,一直以来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直认为上大学就是来享受生活,于是“逃课”成了一种时尚。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走去完成自己未完得事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寻求自己所谓的自我,并且还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有的同学说:“上这种课太没意思啦!这个老师讲课讲得太差,还不如自己去学”、有的同学说:“我们部长(学生会、分团委等)交给我许多事情做,上课就会耽误的,索性逃课”、还有的同学说:“今天出去逛街,就不去上课啦”……我们在为自己的逃课制造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当我们逃课时,我们还用这些理由来安慰自己,久而久之,逃课成了一种心安理得的习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心态令我们再也无心听课,不到逼不得已(老师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书籍:《社交心理学》 《社交心理学》教你成为社交达人,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和社交心理学来博得他人的好感! 内容简介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为一体,面面俱到地讲解了洞察内心、赢得喜爱、结交朋友、收获支持、消除敌意、说服他人等多方面的技巧策略,对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博弈做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它会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作者简介 李靖:文学硕士,人力资源师,资深编辑,典型的成功学实践者。曾出版过《你别困在欲望上》《职场做人做事取舍之道》《职场说话办事取舍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编辑推荐 * 要掌握社交策略就不能不懂心理学。只有走入他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心理脉搏,洞悉人心的奥妙变化,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赢得人心! * 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国人心理特点,解析自我

心理对社交的影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心理较量占据社交主动。 目录 Part 01 了解社交原理,做到知己知彼 交友暗藏许多法则,社交不只是会行动而已。要想在社会上拥有更多朋友,就要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动。掌握社交原理,学会知己知彼,能够对社交法则了然于心,无疑是你实现良好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每一份关系对你来说可能都有用 / 2 乐于关爱朋友,才能感怀人心 / 5 交往中要分清真朋友和伪朋友 / 7 是小人还是君子,重点看本质 / 10 衡量一个人,最忌掺杂主观偏见 / 12 有时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 16 看人要看细节,但不可以点概面 / 19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真心为你着想 / 22 与人共事,还是留心一点才好 / 25 保护好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 28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而我们的大一生活也即将结束,通过下班年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我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规划,对于自己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了,总的来说选修了这门课程对于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 一我对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认识 我认为心理学主要教会我们如何树立起信心,如何在困境中学会坚强,深刻的认识自身,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

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习心理学后我对大学生活的大致规划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人际交往与沟通结课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 创造1+1>2的人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小组:第三组 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3—5,7—11 成绩:

创造1+1>2的人生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究竟能单独呆多久?” 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沙赫特在195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设计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有一桌,一椅,一床,一马桶,一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物品.三餐有人送,但不和里面的人接触.报酬非常丰厚,而且呆的时间越长报酬越多.有5名大学生参加此实验,其中最短的一个人呆了2个小时就受不了,要求放弃实验;最长的呆了8天.在衣食无忧而且还有可观的报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放弃实验呢?答案是一个人单独呆在封闭空间里、不与人交流会很难受。 1995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只身下到一个200米深的洞穴,独自生活一年。洞穴里设施完备,有足够的食物,有卧室,卫生间甚至一个小小的植物园,但没有人事纠葛。一年后,当他出来,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苍白,反应迟钝,弱不禁风,大脑混沌,情绪低落,说话结巴,很多词汇都忘了,与原先的他判若两人。后来他说:“我一个人在洞中生活,孤独得快要发疯甚至好几次都想到自杀。我现在明白了,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人与人相处、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人生是不成立的。 虽然能与人交流、沟通是件美好的事,但是在相处过程中会发现,人是最简单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动物,与人相处交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门学问,不掌握沟通的技巧会起到适得其反的副作用。 我认为在大学生的交往中要注意这样的几个原则: 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过分自卑、对别人的真诚缺乏信心、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对他人批评过分介意。一名姓吴的大三学生因为在学习上一个同学的批评便再也融洽不到同学中去,于是开始一天到晚上网。他说,“我喜欢网上,因为在网上可以给我自重感,没有人看不起你。我交了许多的朋友,甚至有的朋友会打电话来找我,说我有个性,说我幽默,虽然在现实中我并不是这样的。我似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在网路上我能够得到认可。”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很正常,但同时我们也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在我们的身上不仅有优点,还有缺点。如果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并加以改正,我想得到的效果会更好,如果真的是别人冤枉了自己,那么一笑置之,不去理会,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二: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缺点、隐私等,赢得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和谐。2011年,南航学生宿舍4栋302室四名同学正在睡觉,吴泽超同学嫌其对面下铺的刘根萍同学睡觉打鼾吵醒自己,对刘根萍进行攻击,双方发生短暂的打斗,最后刘根萍因抢救无效死亡……记者采访了同寝室的同学,寝室的同学说:“平时他就不太尊重人,这本是同学很隐私、很无奈的事,我们从来不说,但他从来不尊重刘根萍,总是因为这样的事生气并且讽刺同学。”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别人无法改变的缺点我们要避而不谈,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开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三、要乐于帮助他人,给别人感动,就能收获多一份的友谊。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学的时候父母、老师就经常跟我们说。一件困难的事两个人承担,那么困难就变成了二分之一,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那么就是两份快乐。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在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

人格心理学结业论文

人格心理学结业论文之关于失恋 工程管理091班龙菊3090530225 要点:关于失恋问题的相关论述及基本的治疗 导言:爱情是人生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浪漫、最迷人的情感体验。但只要是有恋爱的发生,就会有失恋的存在。因此,失恋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问题,其隶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 失恋是指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或处于恋爱状态下,恋爱的一方否认或终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心理挫败感。从失恋的定义上来看,失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的一方受到挫折,即被心仪的对象拒绝;另一种情况是处于恋爱状态下由于恋爱的一方终止恋爱关系,另一方感受到的心理挫折,即恋人分手。 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双方可能会由于舆论或双方家庭等外界因素而产生情感纠纷,甚至导致分手。但是外界原因造成的挫折远远不如失恋对个人造成的伤害。因为外界原因造成的压力是由恋爱双方共同承担的,恋爱双方的逆反心理往往还会促使两个人的感情更加坚定牢固。 而失恋是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的爱情,所造成的心理挫折是很难用其他感情来弥补的。既然失恋是一种心理的挫败感,它必然给失恋者造成痛苦。痛苦可能来源于感情本身对失恋者的伤害,也可能来源于外界舆论给失恋者带来的压力。 失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失恋者周围的人而言,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失恋者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失恋者往往会困在自己内心的怪圈里出不来,要么是明知问题所在而不愿接受现实,借用一些麻痹自己的方法来忘记现状;要么是根本就不愿承认事实,执迷不悟。不同的痛苦和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失落、悲伤、愤怒、孤独、空虚、绝望等等,可谓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这些负性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开导,失恋者可能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失恋者变得忧郁、自卑,对下一次恋爱关系的建立造成阴影,更有甚者会采取报复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由于晕轮效应(halo effect)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显著,处于恋爱中的双方会将对方美化,夸大地将对方看作最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伴侣,所以当失恋的时候,晕轮效应都是造成失恋者沉迷于过去情感回忆或痴迷恋爱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于热恋期却突然之间遭遇恋人提出分手的失恋者来说,更是很大的打击。这时候的失恋者会一直存在于过去的回忆中,即使已经接受了分手的事实,但也还是会不停地不自主地想起过去,走不出失恋造成的伤害。 失恋是一个心理创伤经历,失恋者的个体差异会使他们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征、恋爱动机、周围的人际资源等等。一般说来,外向的人会比内向的人容易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因为他们会有比较多的社会资源和交友圈子,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也会得到更多的意见和想法。对于在爱情中受伤的失恋者而言,亲情和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