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收稿日期] 2007-01-16

[作者简介] 郭英德(1954-),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0(05A ZW 001)。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5毛诗6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0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关键词] 女子教育;文学启蒙;明清;诗艺

[中图分类号] 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4-0040-07

在明清时期,贵族官宦、文人士子家庭的女子大都享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至少都能接受启蒙教育。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于镇僭撰5于氏家训6中/训男女0条的规定可以作为显证:

大凡男女五六岁时,知觉渐开,聪明日启,便当养育良知良能。男则令其就塾,教以5小学6、5曲礼6、5少仪6、5内则6、5弟子职6诸篇古人孝亲、悌长、敬身、明伦等行;女则令其不出闺门,亦教以5小学6、5列女传6、5内则6诸篇古人孝姑、敬夫、教子、贞烈、纺绩等事。务要使其朝夕讲诵,薰陶渐染,以成其德性,敦复古道,感动奋发,而见义勇为。[1](P23b)

贵族官宦、文人士子家庭的女子既须接受启蒙教育,又要严守/不出闺门0的礼法,因此她们大都只能接受家庭启蒙教育,其他社会阶层的女子亦大都如此。

在明清女子的启蒙教育中,文学教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以来,在中国教育史、中国女子教育史研究中,对明清时期女子启蒙教育的研究已不多见,而对女子文学启蒙教育的实施方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

研究,本文即拟探讨这一问题,藉以考察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家的文学启蒙教育与其知识结构、审美特

性、文学活动之间的密切关联。

一、女子文学启蒙与幼承庭训

在明清时期,家庭长辈尤其是父母亲自施教,使女子得以幼承庭训,这无疑是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形式。在文献记载中,有统称/父母之教0或/庭训0的,如明初仁孝文皇后许氏/幼承父母之教,诵5诗6、5书6之典0[2](5自序6);明清之际浙江钱塘人毛媞,诸生毛先舒(1620-1688)女,/幼承庭训,刻苦吟诗0[3](卷四,P8b);清乾隆间江苏金匮人杨芸,贡生杨芳灿(1753-1815)女,/幼承庭训,博学工诗,兼善填词,得元人旨趣0[3](卷十九,P5a)。有特称父教的,明代如安徽当涂人端淑卿,教谕端廷弼女,/幼从父宦邸,日读5毛诗6、5烈女传6、5女范6诸篇0[4](卷三十,P344);福建福清人王美君,番禺尉王雪窗女,/爱而教之以5孝经6,六岁即能通晓0[5](P733)

;清代如浙江钱塘人赵云岑,官湖南观察使,/有女六人,幼承庭训,自课诗书,月候花时,绣床分咏,有眉山之风0[6](卷二,P113引5众香词6);江苏高淳

人唐三姑,/幼明慧,随父课读,诸成童无能及,教以诗,辄矢口成吟0[7](P115b)。而特称母教的史料最为丰富,明代如华亭人张引元,/宜春令张孟端长女,容止婉娈,天姿颖拔,六岁能诵唐诗三体,皆得母王文如之训0[8](P157引5众香词6);江苏吴江人叶小鸾,工部侍郎叶绍袁女,/夙慧,儿时能诵5毛诗6、5楚6,(其养母张)倩倩教之也0[5](P757);清代如江苏丹徒人张采茝,/女史曹我闻女,与姊采芣,幼承母教,均以诗名0[3](卷八,P7a);浙江钱塘人沈善宝,母吴涴素能诗,沈善宝/幼承家学,十二岁即工吟咏0[9](P15915引陈融5颙园诗话6)。

除了父母亲自施教以外,明清时期女子接受家庭文学启蒙教育,也还有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读书的事例。明代如陕西盩厔人庞源的妻子王氏,/幼聪慧,与舅赵山函同学诗文于外祖赵廷瑞0

[8](P92

引5鄠县志6)

。清代如江苏常熟人邵广仁,/五六岁

时,祖母苏太恭人授以诗,即能吟诵0

[9](P15844引王

蕴章5然脂余韵6)

;福建晋安人邓秋英,/幼从先大父兰

水广文之任,公余之暇,以诗教之,,甫入口便能成诵,通大意。由是女红之暇,辄弄笔墨,不废吟咏0

[9](P15929引邓杏宴5晚香楼诗稿序6)

。此外,还有跟

从同宗长辈读书的。明代如安徽桐城人吴坤元,吴道谦女,/幼从从祖应宾受书,聪慧绝伦,十岁即能诗文0

[8](P102)

;清代如江苏太仓人王采蘋,/少依其

舅(张)仲远武昌官,与其妹采蘩、采藻同受书于姨母(张)孟缇、婉纟川二夫人0

[9](P15938)

1 有人认为,在士大夫和读书人家中,这种自学成才的机会较普遍地存在,见蔡锋5古代女性家庭文化教育形式6,载

于5中华女子学院学报62002年第3期,第49页。质之史实,并不尽然。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明清时期,有的女子或由于早失怙恃,或由于父母不文,或由于其他原因,只能接受兄姊的文学启蒙教育,最终得以步入文学殿堂,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在清咸丰、同治动乱中,江苏上元人黄淑华方五岁,父母双亡,接受长兄乃珪、叔兄乃瑾的课读,/渐能文,间作韵语0[6](卷十,P566)。又如浙江钱塘人沈善禧(湘卿),从小/风度闲雅,敏慧不群0,她的从姊沈善宝刻意教授她/唐宋五七言诗,朝夕讲论,诵过不凡0

[10](卷六,P9b)

当然,女子接受兄姊的文学启蒙教育,这时候兄姊发挥的其实是/代父0或/代母0的角色功能,他们

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育妹妹文学教养的责任。因此,这可以说是/庭训0的一种变异形式或替代形式。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女子文学启蒙者的男性长辈,凡有记载的,或为官宦教谕,或为文人士

子,没有例外。而作为女子文学启蒙者的母亲,也大多既出身于诗礼之家,又结婚于诗书之士。父母等长辈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或者自身特别看重文学修养,这是女子文学启蒙教育的坚实基础。

在明清文献中,还可看到一种特殊情况:由于受到/男尊女卑0、/女子无才便是德0等观念的影响,有些女子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启蒙文学教育,只能凭借自身的聪明智慧,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明代如江苏丹阳姜士进妻蒋氏,/幼颖悟,喜读书0,但父母却不让她读书,她弟弟蒋文止正在学馆中学习,于是她等文止/夜归,辄以饼饵啖之,令诵日所授书,悉能记忆,久之遂能文0[11](P7723)。又如陕西朝邑人韩邦靖之妻屈氏,华阴都御史女,/生十余岁,其父课诸儿读经史,安人刺绣其旁,窃听背诵,通晓意义0[5](P729)。其父/寻令赋诗,悉合矱度0[12](P720)。

清代如江苏丹阳农家女贺双卿/生有宿慧,,其舅为塾师,邻其室,听之,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0[13](P39)。又如江苏苏州人沈复之妻陈芸,/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5琵琶行6,即能成诵0,后来在书簏中得到一本5琵琶行6,依据记诵,逐字辨认,遂开始识字,并且几乎无师自通地学会作诗,吟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0之句[14](P1)。

这种/不学而成0或自学成才,在明清时期的女子中实属难能可贵1。它既昭示了女子具有压抑不住的文学潜能,也印证了明清时期日益高涨的文学风尚。

二、女子文学启蒙与私塾教育

同唐宋时期比较,明清时期的女子启蒙教育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女子就读私塾。

在/男女授受不亲0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明清时期女子就读私塾,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坐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文学启蒙教

学,当时通称/闺塾0。明代如江苏长洲人吴琪,/幼

即颖悟,五岁时辄过目成诵。父母见其慧性过人,为延师教读,髫龄而工诗,及笄而能文章0[8](P104引5众香词6);莆阳塘下人黄幼藻,/苏州别驾黄议之女,姿韵高秀,少受业于宿儒方泰。年十三四,工声律,通经史0[5](P737)。清代如安徽歙县人汪嫈,/为诗人黄春谷表侄女,幼从宿儒黄秋平学,遂工诗文0 [15](卷一百八十六,P1446);浙江海宁人许诵珠,/生而慧,好读其天性。五岁受经于泉唐朱允元,辄知大义,每授一过,琅琅若宿读0[9](P15946引潘衍桐5两浙輶轩录6)。

塾师在富贵家庭坐馆,小姐往往有丫鬟伴读,于是连带丫鬟也受到文学启蒙教育。如清乾隆间江苏吴江人邹枢十五岁时,外祖母以二十五金买一女,名如意,年十四。如意自称:/我南城织户陆氏女,七岁鬻于顾氏家。主怜我聪颖,命我入馆伴读。主母延女师训诸姑,师姓沈,嘉兴秀水人,工诗词,尽心教我,以故诗词颇晓。0[16](P580)陆如意原为织户之女,连识字的机会也没有。她到顾家后,/入馆伴读0,从/延女师训诸姑0来看,这里的/馆0指的是/家馆0。沈姓女塾师尽心教如意,使她/诗词颇晓0。

因为闺塾教育大多在女子自己的家庭中施行,所以它实质上是一种家庭启蒙教育的特殊形式。对于明清女子来说,闺塾教育要么是家庭长辈启蒙教育的铺垫或基础,要么是家庭长辈启蒙教育的补充或延伸。前者如5吴江雪6小说第四回里,吴小姐的父母先/从幼儿请女先生教她识字0,因为她/资质聪明,五岁上边,5女孝经6、5女小学6都通本背过,七岁即会吟诗0,父亲吴涵碧/最喜吟诗作赋,见女儿有此才情,道女先生识字有限,便自己朝夕与女儿把5四书6、5五经6讲究0,所以吴小姐/到了十三四岁,诗词歌赋件件精通0[17](P11)。后者如汤显祖传奇戏曲5牡丹亭6里的杜丽娘,原本接受过父母亲的启蒙教育,/男、女5四书6,她都成诵了0,父母请/饱学0的塾师上门为她授教,不过是为了更深入地为她讲些/经旨0[18](P16)。

从上引资料可知,到富贵家庭坐馆的教师,既可以是嘉兴秀水人沈氏这样的女塾师,也可以是老年男性塾师,如/宿儒方泰0、/宿儒黄秋平0、/老儒赵一山0之类。5醒世恒言6第七卷5钱秀才错占凤凰俦6也写道:/高赞请个积年老教授在家馆谷,教着两个儿女读书。那秋芳资性聪明,自七岁读书,至十二岁,书史皆通,写作俱妙。交十三岁,就不进学堂。0[19](P136)一般而言,老年男性塾师大多品行端庄,老成迂腐,贫穷潦倒。5牡丹亭6中的塾师陈最良/年可六旬,从来饱学0,/衣裳欠整老而衰0, [18](P15),这一戏曲形象虽然带有浓重的喜剧化色彩,但也多少隐逗出明清时期女子塾师的一般状貌。而5牡丹亭6第七出5闺塾6描写陈最良教塾的过程,则可以作为明清时期闺塾教学过程的生动写照。

当然,入闺门教学,自然以女塾师更为合适。5牡丹亭6中杜宝夫妇商议为女儿请塾师,杜母就说:/既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0这恐怕更符合官宦家庭的礼仪。只因为杜家住在官衙里,杜宝才坚持:/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0[18] (P9)明代有关女塾师的记载,还有冯小青的母亲/本女塾师,随就学0[20](P16)。而贾氏/幼读书,通大义。家贫而寡,设教女馆,授书自给,闺门肃然0 [21],居然自己开馆招生,这是比较少见的。

清代知识女性作为/闺塾师0,到富贵家庭坐馆,教其子女,这种情况比明代更为常见。如浙江秀水人黄媛介,在吴越间/为闺塾师0[3](卷一,P16b);江苏常熟人归懋仪,/负诗名数十年,往来江浙间,为闺塾师0[9](P15782引俞陛云5清代闺秀诗话6);5凤双飞6弹词的作者江苏阳湖人程蕙英,/家贫,为女塾师0[22](P135)。

一般而言,女塾师大多是因为家庭贫穷,不得已才设帐授徒的。其家庭之所以贫穷,有的因为丈夫无法维持家庭,有的则因为夫亡守寡,不得不担负起养家育儿的生活重担。如江苏常熟女子苏陈洁,/暮岁孀居,家益贫0[9](P15718引单学傅5海虞诗话6);浙江山阴女子胡慎仪,/早寡,抚幼子。未几子卒,家益落,乃为闺塾师0[10](卷四,P15b)。

当然,出于一般文化教育的目的,这些女塾师教授女弟子,大多还是教读5列女传6、5女诫6、5闺范6、5女论语6之类的女学教材。在女子启蒙教育中,专教诗学的情况显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时有记载。如清顺治、康熙间广东东莞人黎静卿,/以诗教里中诸女士0[9](P15613引陈融5颙园诗话6);乾隆间浙江山阴人胡慎仪,/为闺塾师,历四十年,受业女弟子前后二十余人,多以诗名0[10](卷四,P15b-16a);咸

丰间江苏宜兴人傅隐兰,/从官江右,缙绅夫人及女公子学操翰者,多愿效焉。蒲桃之树,芍药之花,满箧盈箱,执贽者相接。自是程门立雪,多咏絮才矣0 [6](卷九,P517引5宜兴县志6)。

明清文献中还时见女子入家塾读书,接受文学启蒙教育的记载。明代如江苏上元人吴娟,/幼而黠慧,从家塾读书,即娴为诗歌,兼通绘事0[8](P103引姜绍书5无声诗史6);清代如蒙古旗人那逊兰保博尔济吉特氏,/七岁入家塾,十二能诗,十五通五经0 [15](卷一百九十,P1487)。这种家庭自设的家塾,原本大多是为家庭中的男性子弟所设,而比较开明的家庭长辈往往允许其女儿与兄弟在塾中共学。如陕西潼关人张印,/幼时,偕兄树菼入塾受书,颖悟过人,父母奇爱之0[15](卷一百八十八,P1477)。又如江苏阳湖人恽珠自云:/年在龆龀,先大人以为当读书明理,遂命与二兄同学家塾,受5四子65孝经65毛诗6 5尔雅6诸书。少长,先大人亲授古今体诗,谆谆以正始为教,余始稍学吟咏0[3](恽珠5国朝闺秀正始集#弁言6)。江苏如皋人熊琏曾作5感旧6诗,回忆幼时与兄弟同学家塾的情形,道:/琴案屡吟秋柳句,锦笺频写落花诗。0[9](P15810)

还有一种形式,是父母把女儿送到村塾或族塾,与其他家庭的男子同学。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这么做有碍风化,违背/男女授受不亲0的古训,所以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下层平民家庭。平民家庭的少年男女在村塾或族塾中同学的情况,元末已经出现,如明初瞿佑5剪灯新话6记载江苏淮安民家女刘翠翠与金定同学[23],明末凌濛初据此敷演成话本小说5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6[24]。

在明清时期,男女共塾的现象也时有记载。如至迟刊刻于清中期的女教读本5醒闺编#孝父母6中就提到:/教识字,教读书,普通常识使你知。出束修,上学堂,银钱出自你爹娘。0[25](P165引)可见当时已有女童入塾,识字读书,接受文化教育,并正规交纳学费。清光绪间督学陈彝新编5重订训学良规6,明文规定:

有女弟子从学者,识字、读5弟子规6与男子同。更读5小学6一部、5女四书6一部,看吕氏5闺范6一部,勤与讲说,使明大义。只须文理略通,字迹清楚,能作家书足矣。诗文均不必学,词赋尤不可学。塾中有女弟子,男子有

过,概不责臀;虽幼童不得与之嬉戏。如女已

十岁,外师未达五十者,不宜教之。[25](P165)

据此可知,女童入村塾或族塾读书,年龄应在十岁以下,教师年龄则应在五十岁以上。而且学堂为了避嫌,往往单独为女童设班教学,与男童同塾不同班。在学堂中,女童主要接受伦理道德与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学习一般的听、说、读、写知识,而纯粹的文学启蒙教育不仅不占主要地位,甚至被严格地加以禁止。有这样的明确规定,明清时期的女子便很难在村塾或族塾中受到真正的文学启蒙教育。

三、女子文学启蒙与知识结构

在明清时期,大多数平民家庭的女子都无由读书识字。如明人吕坤说:/今人养女,多不教读书认字,盖亦防微杜渐之意。0[26](P19b引吕坤5闺范6)清乾隆间5路氏家训6也/禁女子不得识字0[27](卷十四, P23b5汤母路太恭人传6)。至于学诗作文,那就更是非分之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车鼎晋明确地说: /苟能明事父母舅姑之义,躬井臼织作之事,即才艺无闻,亦无失焉。何者?女子以德为本,而文词原非所尚也。0[26](车鼎晋5女学#序6)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在大多数贵族官宦、文人士子家庭中,父母对女儿进行启蒙教育时,仍然亲自传授或请塾师传授她们诵读诗文,其教育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这是出于舐犊之情,所谓/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0[28]。每一位有文化教养的父母无疑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有文化教养,不至于成为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这样出嫁后可以更好地相夫教子。所以番禺尉王雪窗对女儿美君/爱而教之0[5] (P733),孝廉林初文对女儿玉衡/爱而课之0[5] (P734)。汤显祖5牡丹亭6第三出5训女6中,南安太守杜宝的话很能代表父母教女儿学习诗文的目的: /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0[18](P7)

其次,父母教女儿,也有诗书传家的目的,希图使文学家风得以生生不息。如清山西人张羽仙,嫁江苏吴县人杨无咎,/兼工诗画0,女儿杨芬/姊妹俱传其业0[9](P15717陈梦琴5杨忠文先生实录6);江苏阳和人左昂之妻汪氏能诗,所以女儿左婉芬/幼承庭训,在闺中时已与诸姊弟吟咏0[9](P15900引陈融5颙园诗话6)。江苏镇洋人毕沅,对女儿毕慧(字智珠)一视

同仁地传授诗学:/学诗解别裁,识字习训诂。风窗雪月间,伴我虫鱼注。0[29](卷三十六,P9b-10a5送女智珠南归6)他见女儿学诗有所成,欣喜地赞叹:/红闺喜有授诗人0,并发自内心地说:/伴我著书娱我老,可知生女胜生儿0[29](卷二十九,P21a5静宁行馆接智珠见怀五律喜作七绝四首示之6)。

当然,父母等长辈教女儿以文学,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女儿启蒙益智,陶冶性情,正如5礼记#学记6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0。清福建晋安人邓兰水在教孙女邓秋英学诗时,就郑重其事地说:/此可理性情也,尔试读而思之,虽女子不为无益。0[9](P15929引邓杏宴5晚香楼诗稿序6)浙江钱塘人陈兆仑5才女说6说得很明白:

诚能于妇职余闲,流览坟素,讽习篇章,因以多识故典,大启性灵,则于治家相夫课子,皆

非无助。以视村姑野媪,惑溺于盲子弹词、乞

儿说谎,为之啼笑者,譬如一龙一猪,岂可以同

日语哉!又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0柔与

厚皆地道也,妻道也。由此思之,则女教莫诗

为近,才也而德即寓焉矣。[27](卷七,P6b)

陈兆仑以传统女教为说词,强调女子文学启蒙具有/大启性灵0的重要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出于多重的教育目的,明清时期女子启蒙的教育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般而言,明清时期女子启蒙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习与男童通用的蒙学教材。宋元以后社会上流行的蒙学教材,如5三字经6、5百家姓6、5千字文6、5千家诗6之类,主要供幼童学习识字断文之用,但也有益于对他们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如李渔在5风筝误6传奇中写到,詹家两位小姐淑娟和爱娟都接受过文学启蒙教育,但淑娟有天分,长大后擅长于吟诗作赋,而爱娟则只会背诵5千家诗6[30](P148-149)。

第二,学习专供女教使用的读物。这类读物以刘向5列女传6、班昭(曹大家)5女诫6为典范,在明清时期已渐成系统:/采行实者宗刘,则吕新吾5闺范6、王节妇5女范6、蓝鹿洲5女学6之类是也;陈义理者宗曹,则蔡中郎5女训6、陈郑氏5女孝经6、宋若昭5女论语6、明文皇后5内训6、章实斋5妇学6之类是也;惟任钩台5女教经传通纂6、陈文恭5教女遗规6则兼之,皆远绍乎先王之遗教以立教,六籍之古训以垂训。0[25](P255引吴庆坻5曾氏女训#序6)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教读物中/采行实0的一类,因其多叙掌故,对女子文学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仅明清女子诗歌写作中的许多咏史诗可能源自/采行实0的女教读物,而且女子在诗歌写作中采摭典故也多有赖于这类女教读物的启蒙教育。

对于女子的文学启蒙来说,以上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仅仅起到夯实基础、潜移默化或学习知识的作用,而真正对女子文学启蒙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一般的经史典籍如5诗6、5书6、5史记6、5汉书6、5资治通鉴6之类,和一般的文学作品如5楚辞6、5文选6、唐诗、宋诗之类。关于这一点,文献多有记载。明代如仁孝文皇后许氏/幼承父母之教,诵5诗6、5书6之典0[2](5自序6);通州人钱良胤之妻袁九淑, /少读经史,尤深内典0[5](P749);安徽当涂人端淑卿,/幼从父宦邸,日读5毛诗6、5烈女传6、5女范6诸篇0[4](卷三十,P344);江苏吴江人叶小鸾,/儿时能诵5毛诗6、5楚词60[5](P757);华亭人张引元/六岁能诵唐诗三体,皆得母王文如之训。5左6、5国6、5骚6、5选6诸书示之,姝一一了悟0[8](P157引5众香词6)。清代如安徽天长人陈珮,太守陈于豫女,/五岁,母(程宜人)教读5内则6并大母江恭人手校5女诫6。七岁,熟5毛诗6,识声韵0;江苏长洲人宋静仪自言: /年十三,随亲之滇,吾母授唐诗数百首,始好吟咏0 [9](P15814引宋静仪5寓居杂忆6诗自序);江苏武进人钱孟钿,/幼读书,涉览不忘。尚书为授5史记6、5通鉴纪事本末6,遂能淹贯故事。又授以5香山诗6一编,曰:-此殊不难,试为之。.清言霏霏,如写露珠,冥搜悬解,已足方驾元和也0[9](P15741引吴文浦5南野堂笔记6)。

根据上述史料,明清时期女子在文学启蒙教育阶段所阅读的书籍,除了蒙学教材与女教读物以外,还有5诗经6、5尚书6、5左传6、5国语6、5史记6、5通鉴纪事本末6、5楚辞6、5文选6、5白居易诗6、5唐诗三百首6以及其他唐宋诗词选本。这基本构成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的阅读书目,它表征了女子接受文学启蒙教育后可能形成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与明清时期一般男性读书人的知识结构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完全不带有科举考试的功利目的,而体现出更为鲜明的审美特性。

四、女子文学启蒙与审美特性

在上述知识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明清时期

女子文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诗歌作品,尤其是5毛诗6与唐诗。

在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与5毛诗6的教授关系极深。如陈佩/熟5毛诗6,识声韵0,就是明证。因为5毛诗6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儒家经典,就教育者的初衷而言,父母等长辈教育女儿阅读5毛诗6,主要是为了让她们学习/后妃之德0,培养贤淑之性。但是5毛诗6毕竟是/四个字儿顺口0的韵文[18](P16),所以父母、塾师教读5毛诗6,不能不讲授相关的声韵知识,从而引导女子步入诗歌殿堂;而女子阅读5毛诗6,也不能不受到诗歌韵律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自身的文学创作潜能。更重要的是,5毛诗6所蕴含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也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女读者,促使她们模仿5毛诗6中的某些篇章,抒发自身内心的情感1。

1 如福建侯官人陈芸5小黛轩论诗诗#叙6说:/因念宫闺之诗,自5三百篇6、5十九首6而后,代有作者,惟我朝为尤盛

,,嗟夫!妇女有才,原非易事,以幽闲贞静之忱,写温柔敦厚之语,5葩经6以-二南.为首,所以重-国风.也。0陈芸:5小黛轩论诗诗6(民国三年[1914]刻本)卷首,第1页a 面。

而唐诗对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作用之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常言道:/熟读5唐诗三百首6,不会作诗也会吟。0如明代女诗人王文如对女儿张引元进行文学启蒙,教她/六岁能诵唐诗三体0;清代宋静仪的母亲亲自传授她唐诗数百首,于是她/始好吟咏0;钱孟钿的父亲亲自教授她5香山诗6一编,她提笔作诗,就/清言霏霏,如写露珠0;沈善宝传授从妹沈善禧唐、宋五七言诗,善禧/偶作小诗,亦有韵致0[10](卷六,P9b);凡此都可以看出唐诗对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所起的重大作用。唐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几乎成为女子文学才能的直接源泉。在明清时期,唐诗一直是文人学士诗歌启蒙和诗歌写作的主要蓝本,女子的诗歌启蒙与诗歌写作也不例外。

那么,为什么明清时期人们主张以唐诗作为女子文学启蒙的基本读物呢?其一,这跟唐诗的审美特性与少年儿童心理之间的潜相契合有关。钱钟书曾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

不期而然者,,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0[32]

(P2-4)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比较/以筋骨思理

见胜0的宋诗而言,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0,更富于感性色彩,更切近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性,因此更

便于引导初学者步入诗学殿堂。所以在5红楼梦6第四十八回中,林黛玉对香菱进行诗艺启蒙,就不赞成香菱从陆游诗歌入手学诗,而主张从唐诗入门,她说:/我这里有5王摩诘全集6,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要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0[33](P757)

其二,以唐诗作为女子文学启蒙的基本读物,还跟唐诗独具的诗艺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之间的潜相契合有关。传统的性别心理学认为,与男性气质相比较,女性的气质更偏向于感性,女性的天性与吟咏性情的诗艺更为贴近。因此以诗、尤其是以/丰神情韵擅长0的唐诗作为文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最为适合女性的心理特征,而且这最终形成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创作以诗词擅长的基本特征。在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中,5毛诗6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促成明清时期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家庭闺阁不仅成为孕育女子诗艺的摇篮,也成为展示女子诗艺的领地。如明代江苏吴江人叶绍袁之妻沈宜修,/与三女相与题花赋草,镂月裁云。中庭之咏,不逊谢家;娇女之篇,有逾左氏。于是诸姑伯姊,后先娣姒,靡不屏刀尺而事篇章,弃组纴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0

[5](P753)

清代周际华为贵州金筑才女许秀贞编刻

5枣香山房诗集6,并附芸仙胞妹遇贞、淑贞、梦贞,侄女芳欣、芳晓、芳盈、芳素等人诗作,其5序6称赞许氏诸侄女/共娴庭训0:/所谓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其观摩者近也。况家传诗教,风雅宜人,有不目染耳濡,相率而起兴者耶?0[8](P945)尤其到清代中后期,在贵族仕宦、文人学士家庭里,女子的文学启

蒙、诗学传授、吟咏活动蔚然成风,这既表征了中国人/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0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这无论在文学史抑或文化史上都是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于氏十修家谱:卷二[M].于树滋纂修.清光绪十四年

(1888)刻本.

[2]仁孝文皇后许氏.内训[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清道光十一年(1831)红香

馆刻本.

[4]钟惺.名媛诗归[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39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

[6]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

本,1987.

[7]蒋启勋,等.(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十四之十四下

[M].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8]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5.

[9]清诗纪事:第22册[M].钱仲联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1989.

[10]沈善宝.名媛诗话[M].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鸿雪楼

刻本.

[11]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0.

[13]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二[M].北京:中国书店,1987.

[14]沈复.浮生六记:卷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

[15]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影印本,1989.

[16]邹枢.十美词纪[M].香艳丛书:第1集,卷一.清宣统

元年(1909)中国学扶轮社排印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1992.[17]顾石城.吴江雪[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18]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78.

[19]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0]佚名.小青传[M].张潮.虞初新志:卷一.北京:文学古

籍刊行社,1954.

[21]傅以渐.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六[M].景印文渊阁四库

全书本.

[22]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

[23]瞿佑.翠翠传[M].剪灯新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4]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5]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6.

[26]蓝鼎元.女学:卷六[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

刊续集: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27]陈兆仑.紫竹山房诗文集[M].清乾隆间陈桂生刻本.

[28]蔡节.论语集说:卷一[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毕沅.灵岩山人诗集[M].清嘉庆四年(1799)经训堂刻

本.

[30]李渔.风筝误[M].笠翁传奇十种.李渔全集:第4卷.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31]陈珮.闺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0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32]钱钟书.管锥编(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责任编辑宋媛责任校对宋媛孟大虎)

Women.s Literary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U O Ying-de

(S chool of Chin 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 e,BNU,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 here has been a missing g ap in researching w omen.s liter ary enlig htenment educatio n in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so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l methods,aims,content s,and effects o f w omen.s literar y enlig htenment ed-ucatio n in M ing and Q ing dynast ies.T he education is based on family educatio n g iven by family elder s and teachers of inner chambers,in o rder that w omen obtain kno wledg e and cult ivate temper ament.M ao S hi and T ang poetr y take an impo rtant po sitio n in it.T he enlig htenment educatio n str aig htfo rw ardly chang ed w omen.s po et ic kno wledg e structure,aesthetic tem-perament,and lit erar y activ ities.

Key words:women.s education;literar y enlightenment;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poetr y ar ts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一、开设意义研究 (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修养的目的。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理解社会、 理解人生的水平,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 “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邹积艳在 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王秀娟就文学欣 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 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实行探讨。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实 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 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 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 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 并不多。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 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 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 去最基本的兴趣”。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 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 作用的最好形式”。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 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 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A卷)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 B《蝴蝶梦》 C. 《鲁斋郎》 D. 《哭存孝》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嘉靖壬午本 B.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湖二集》D.《六十家小说》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性灵说 D. 肌理说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雌木兰》B.《狂鼓史》 C. 《玉禅师》 D. 《女状元》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C.《张生煮海》 D.《老生儿》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才子佳人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拟话本 2.戏曲 3.明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珠串式链式结构 2.朱权、朱有燉 3.《浣纱记》 4.《属玉堂传奇》5.李渔 6.《说苑》、《贵德》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8.程本9.唱词、宾白 10.索隐派、考据派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 1. BC 2. ABC 3. ABCD 4. A 5.ABC 6.D 7.A 8.B 9.AB 10.A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2.(3分)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评分标准:传统戏剧形式,各种因素、主要表现手段必须全部具备,缺1项扣1分 3.(4分)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戏曲形式。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评分标准:如何发展而来,各条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 (4)角色体制:旦、末、净、杂四大类 2.“内在型冲突形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每一点简略扩充各3分3.(1)选取重点(2)侧重人物(3)斗智为主(4)表明倾向(5)虚构夸张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4.(1)、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3)《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第三点简略扩充2分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略(1)热情、大胆追逐爱情。(2)聪明、灵慧、狡鮚、(3)美丽、

元明清试卷8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元杂剧的教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丑______四个大类。 2. 《汉宫秋》写的是汉代_汉元帝_____的故事。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的英雄是_关羽_____。 5. 汤显祖的《南柯记》本是处于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 6. 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7. 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加工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8. 《金瓶梅》书名分别指书中人物潘金莲、李瓶儿____、春梅三人。 9.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10. 《镜花缘》的作者是____李汝珍___。 11.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___评点派、索隐派和考证派 12. 明末清初,在苏州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是_苏州派____。 13. _____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14. 清前期提倡肌理说的诗人是翁方纲。 15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 16.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__神韵说___。 17.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18. 清前期词风近似南唐二主的著名词人是。 19. 《病梅馆记》的作者是___龚自珍_____。

20. 倡导诗界革命的诗人是___黄宗宪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2. 杂剧《西厢记》共有()。 A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五本二十一折 3. 属于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人物的是()。 A杜丽娘 B D杜十娘E李香君 4.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5. 《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A.文言长篇小说 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 6.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7.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B.袁宏道C.钟惺 8.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A.典雅工丽 B.清新自然 C.幽深孤峭 三、多项选择(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 A纪君祥 B杨显之 C康进之D 高文秀 E白朴 2.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它是我国()。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姓名:吴义容 学号:20104274 专业:水利一班 院系:工学院 2011年10月19日

摘要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关键词电影,文学,电影的发展 影视文学欣赏 作者姓名:吴义容 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一、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艺术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雏形,都可以在人类文明时代之初找到印迹。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穿越数万年的时空隧道,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人类艺术之林中终于相继诞生了 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科技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最年轻的成员。在所有

的艺术门类中,也唯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迄今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品种。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的一种文化——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影视文化将与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一道,对人类文化内容、生活方式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电影与电视是工业化社会的温床培育出的两朵艺术奇葩。电影与电视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新兴艺术。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革命,给欧美许多国家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相关的各门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大背景,促成了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记住的日子。在法国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售票放映由他俩拍摄制作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几部电影。尽管片子的内容十分简单,却使前来欣赏的观众大为惊叹,为之入迷。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也叫“默片”。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引发的第一次革命。在长达30多年的默片时期,人们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声音进入了电影,其标志是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中国古文学史元明清及近代部分试题与答案(五)

中国古文学史:元明清及近代部分试 题与答案(五) 选择题 1.元代出现了一大批杂剧的优秀作家,《析律志》说:"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的作家是( )。 ①王实甫②关汉卿③马致远④高明 2.在众多著名元曲作家中,有一位天资很高,被誉为"曲状元"的作家是( )。①马致远②张养浩③张可久④乔吉 3.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丰富,留存作品最多的作家是( )。 ①张养浩②张可久③乔吉④睢景臣 4.借用昭君出塞,而又一反传统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表现了勇于牺牲以息刀兵的可贵精神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 ①《琵琶记》②《梧桐雨》③《赵氏孤儿》④《汉宫秋》 5.元代前期工诗文、善书画,因仕元为当时遗民所轻,故在诗中常流露露忏悔自负之情,写过《岳鄂王墓》的诗人是( )。 ①刘因②赵孟③虞集④杨载 6.元代后期,有一位学晚唐体而以乐府诗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是( )。 ①杨载②萨都剌③虞集④王冕 7.元代杂剧作家中有以写水浒戏最为著称的两名剧作家是( )。 ①康进之②白朴③乔吉④高文秀 8.元代后期,还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 ①杨之作②萨都剌③耶律楚材④范椁 9.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的作品。①窦娥冤②梧桐雨③汉宫秋④赵氏孤儿与其作者 A.白朴② B.纪君祥④ C.关汉卿① D.马致远③ 10.将下列人物①王瑞兰②谭记儿③李千金④赵盼儿与其所在的作品 A.《望江亭》② B.《救风尘》④ C.《拜月亭》① D.《墙头马上》③配伍。 1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 ①列国志传②东西汉通俗演义③三国志演义④两宋志传 12.在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史上,标志着从说话艺术的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这一伟大转变的作品是( ? )。 ①冯梦龙的"三言" ②凌蒙初的"二拍" ③洪的《清平山堂话本》④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13.明中叶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的划分看有四大主潮,其中作品数量最多,影响较大,历代都有拟作的,要算( ? )。 ①世情小说②神魔小说③历史演义④英雄传奇 14.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下列三人为《三国演义》"三绝" ( ④)。 ①刘备、关云长、张飞②刘备、诸葛亮、关云长③曹操、关云长、张飞④诸葛亮、关云长、曹操 15.《水浒传》版本中写宋江在受招安后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直到被害的全过程是(②)。 ①100回繁本②120回简本③70回本 16.在下列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表现对爱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对封建礼教门第观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文笔清新,著作基本整理合编成《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对于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认为古典文学的欣赏离不开对古典文学的吟诵,通过吟诵来理解,不断培养自己的欣赏力和判断力,在欣赏的同时,去理解和感受,然后再进行创造。本文主要对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欣赏的理论进行探究。 标签: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一种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其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以新诗步入文坛,创作了约六十首新诗。随之又将创作方向转向散文方面,也相继创作了很多有名的散文,从而形成了朱自清独特的风格。在其著作合集《朱自清全集》中,就有其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研究比较深入,其曾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尤其钟爱古典文学。探讨朱自清先生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也不例外,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环境下必然产生的,是那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朱自清先生一生不断探索出来的真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通常都是从吟诵开始的。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也是进行吟诵的一种形式。朱自清先生对于吟诵也十分看重,在他看来,吟诵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发掘诗词意境的重要方式。他把吟诵看作古典文学学习的入门方法。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文艺之力》中曾对吟诵进行过描述,他将吟诵同音乐联系起来,认为字和句子都依照着一定的韵律。诗人在创作时依据一定韵律创作,而读者在阅读古典文学时,也需要依照一定的韵律。在吟诵中,不同的韵律,刚音、柔音、粗涩、甜美音等,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极具耐读性,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吟诵,每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在吟诵中,我们可以更为贴近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 二、欣赏古典文学,在“吟诵”中“了解” 朱自清先生在《欣赏与了解》中对“吟诵”和“了解”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吟诵和了解是进行古典文学欣赏的必然步骤,通过不断的吟诵来了解,而只有了解了才能欣赏。尤其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必须做到逐层分析,一个分析不对,就会导致理解错误。季镇淮先生曾提出:“只有懂得分析,才能做到欣赏,欣赏建立在了解透彻的前提下。”分析其意义,这也是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的重要方法。朱自清认为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层次感的,需要不断去吟诵,才能对

元明清文学试题(一)及答案要点

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填空 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____折。 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_____。 4、睢景臣《高祖还乡》:“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这是指仪仗队中的___________旗。 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____________编的《警世通言》。 6、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意为__________。 7、《圆圆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8、《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__________派的开创者。 二、选择 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张可久 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 A.唐宋派 B.竟陵派 C.公安派 D.茶陵诗派 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 A.《词综》 B.《闲情偶寄》 C.《剧说》 D.《花部农谈》 4、在清代词坛上,( )的词作,有部分作品兼有秦(少游)、柳(永)风调。 A.朱彝尊 B.陈子龙 C.纳兰性德 D.陈维菘 5.《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王实甫 C.董解元 D.马致远 6.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 ) A.传奇 B.南戏 C.杂剧 D.院本 7.《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 ) A.宋代人 B.元代人 C.明代人 D.清代人 8.以骈体文著称的清代作家是( ) A.袁枚 B.张岱 C.陈子龙 D.汪中 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 ) A.九王 B.郡司 C.城隍 D.冥王 10.《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 A.秋瑾 B.龚自珍 C.梁启超 D.张维屏 三、名词解释。 1散曲2.前七子 五、赏析 1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分析本曲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就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不伏老 (南吕·一枝花) 关汉卿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3默写《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一段曲词,并就此分析其蕴涵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文学欣赏论文

南京的文人墨客 爱南京,是因为这里的文采风流。这里的一颦一笑、一诗一赋就是妙手偶得的千古文章。晋元帝南渡之后,中原衣冠士族纷纷南迁。魏晋风度,以南京为代表的江左风流独占一半。南唐二主更为后人留下了柔肠百转的婉约词章。唐宋以来,歌咏南京的诗文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当然不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这样的大家名作。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诸多情节、人物、景观、习俗、语言,其生活原型都在南京。今天的南京,拥有高校48所,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近600家,报社、电台、电视台37家互联网用户近百万,依旧是屹立东南的文化重镇和学术高地。从古至今不知这里走过了多少的文人墨客! 古代的文人墨客 南京籍的状元有20余位,其名单如下:南唐的卢郢;北宋的叶祖洽、秦桧、秦熺、俞栗;南宋的吴潜、张孝祥;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状元有周旋、袁士、文质、尹凤、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舆、秦大士、黄思永、林本直(武状元)………除了这些古人状元还有很多很多的文人墨客,古人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而《红楼梦》一书也未能完成。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和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两种说法。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标准像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曹雪芹另著有《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