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

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及其意义(各波形的意义)?并对此患者的心电图加以描述.

产生机制

?心脏是人体的引擎,具有泵血功能,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窦房结控制着心肌的收缩节律。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当受到刺激时(达到阈刺激),细胞内外正负离子发生逆转,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受刺激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所以会有电流存在。

?就单个细胞而言,检测电极对向正电荷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正电荷产生向下的波形。

正常人心肌除极从心内膜到心外膜,而复极是从心外膜开始,所以负负得正,复极波与除极波的住波方向一致。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 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

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正常先室间隔向量(1)产生Q波,在左右心室综合除极向量(2)R波。

梗死时,如果导联正对梗死区,只能记录到相反方向的除极向量

2

心肌损伤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抬高。

外高内低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问题: [单选,A型题]正常人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 A.先从右上向左后下,以后又转向左前下,最终回到"0"点 B.先从右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C.先从左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右后下,最终回到"0"点 D.先从右向左,以后又转向后下,最终回到"0"点 E.先从后向前,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问题: [单选,A型题]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多次投影而产生的,投影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0次

问题: [单选,A3型题]患者男性,56岁,常规检查心电图后,还做了心电向量图检查。关于心电向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分析额面、侧面和水平面心电向量图可对空间向量环进行描述 B.临床上通常描记的心电向量图是一个平面向量图 C.心电向量图描记的是一个环形图 D.其纵坐标反映的是向量在该坐标上的强弱 E.其横坐标反映的是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153681633.html,/ 英超直播

问题: [单选,B型题]V5、V6导联小q波反映()。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问题: [单选,B型题]正常心室除极始于()。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浅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超始部水平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测量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医学教育网;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测量: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 间期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3:V2与V4连线中点 V5:左腋前线平V4 V6:左腋中线平V4 V7:左腋后线平V4 V8:左肩胛线平V4 V9:左脊旁线平V4 V3R-V5R:与左侧V3-V5对称,一般作V3R、V4R的,很少作V5R。 其他的心电图知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1.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外负内正电源前电穴后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电源后电穴前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0-8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正常心房除极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Ⅱ导联P波向上 B.Ⅲ导联P波向上 C.aVR导联P波向下 D.V5导联P波向上 E.V1导联P波通常为双向 P波形态取决于探查电极与心房除极向量的相互位置。Ⅲ导联定位在+120°,几乎垂直于P环,因此,Ⅲ导联P波形态多变,可以为正向、双向或负向。

问题: [单选,A型题]正常人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 A.先从右上向左后下,以后又转向左前下,最终回到"0"点 B.先从右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C.先从左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右后下,最终回到"0"点 D.先从右向左,以后又转向后下,最终回到"0"点 E.先从后向前,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问题: [单选,A型题]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多次投影而产生的,投影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0次 出处:山东11选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153681633.html,;

问题: [单选,A3型题]患者男性,56岁,常规检查心电图后,还做了心电向量图检查。关于心电向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分析额面、侧面和水平面心电向量图可对空间向量环进行描述 B.临床上通常描记的心电向量图是一个平面向量图 C.心电向量图描记的是一个环形图 D.其纵坐标反映的是向量在该坐标上的强弱 E.其横坐标反映的是时间

第四章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关于心肌除极与复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心房的复极是先除极的部位最后复极 B.心室的复极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C.除极的扩布是被动的 D.复极的扩布是主动的 E.正常人心室除极波(QRS波群)与复极波(T波)方向相同 答案:A 解析:心房的复极是先除极的部位最先复极,与心室肌不同。 2.引起心电图波形振幅减低的因素有 A.肥胖 B.肺气肿 C.胸腔积液 D.心包积液 E.以上都是 答案:E 解析:肥胖、肺气肿、皮下气肿、全身明显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都可能引起心电图波形振幅减低。 3.关于心房肌复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Ta波的方向与P波的方向相反 B.先除极的部分最先复极 C.Ta波振幅较小 D.心率增快时,Ta波可增大 E.后除极的部分较先复极 答案:E 解析:心房肌复极的顺序是先除极的部分最先复极,后除极的部分较晚复极,因此,心房肌复极的方向与除极的方向一致。心电图上表现为Ta波的方向与P波的方向相反。Ta波振幅较小,常埋没在QRS波群或ST段之中。 4.关于正常心房除极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Ⅱ导联P波向上 B.Ⅲ导联P波向上 C.aVR导联P波向下 D.V5导联P波向上 E.V1导联P波通常为双向 答案:B 解析:P波形态取决于探查电极与心房除极向量的相互位置。Ⅲ导联定位在十120°,几乎垂直于P环,因此,Ⅲ导联P波形态多变,可以为正向、双向或负向。 5.有关心电图各波段的含义,错误的是 A.P波为心房除极波 B.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 C.ST段和T波为心室复极波 D.QT间期为心定复极时间 E.Ta波为心房复极波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

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