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74.2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374.2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ICS29.020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374.2—2012

代替Q/GDW 374.2-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2: centralized meter reading terminal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要求 (2)

4.1 环境条件 (2)

4.2 机械影响 (3)

4.3 工作电源 (3)

4.4 结构 (3)

4.5 绝缘性能要求 (3)

4.6 温升 (4)

4.7 数据传输信道 (4)

4.8 功能要求 (5)

4.9 采集数据可靠性 (14)

4.10 电磁兼容性要求 (14)

4.11 连续通电稳定性 (15)

4.12 可靠性指标 (15)

4.13 包装要求 (15)

5 检验规则 (15)

5.1 检验分类 (15)

5.2 验收检验 (15)

5.3 型式试验 (15)

5.4 全性能检验 (16)

5.5 项目和顺序 (16)

6 运行管理要求 (17)

6.1 监督抽检 (17)

6.2 周期检测 (17)

6.3 故障统计分析 (17)

编制说明 (20)

前言

Q/GDW 374—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度企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国家电网科[2012]66号)的安排,对Q/GDW 374—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的修订。

与原标准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重大调整和修订:

——增加了节点主动上报功能的要求;

——增加了电能表参数自动维护功能的要求;

——增加了通信单元的互换性要求;

——增加了终端带载能力要求;

——增加了远程升级安全及管理的要求;

——增加了电压监测功能的要求。

Q/GDW 374—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下列3个部分:

——Q/GDW 374.1《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

——Q/GDW 374.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Q/GDW 374.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信单元技术规范》。

Q/GDW 374—2012实施后代替Q/GDW 374—2009。

本部分是Q/GDW 374—2012《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的第2部分。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规定了集中抄表终端的技术指标、机械性能、适应环境、功能要求、电气性能、抗干扰及可靠性等技术要求,并对其检验规则以及运行质量管理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宁夏电力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葛得辉、刘宣、王颖、常蕾、朱佳柯、李新家、秦楠、杨凤海、袁瑞铭、孟宇、黄吉涛

Q/GDW 374于2009年12月7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集中抄表终端(集中器和采集器)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及要求、检验规则和质量管理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集中器和采集器等相关设备的制造、检验、使用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5169.11—2006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

GB/T 15464—1995 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 17215.211—2006 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11部分:测量设备GB/T 17215.321—2008 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1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1级和2级)GB/T 17215.322—2008 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2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0.2s级和0.5s 级)

GB/T 17215.323—2008 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1部分静止式无功电能表(2级和3级)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Q/GDW 373—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

Q/GDW 374.1—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Q/GDW 374.3—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信单元技术规范

Q/GDW 375.2—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第2部分:集中器型式规范

Q/GDW 375.3—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第3部分:采集器型式规范

Q/GDW 376.1—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1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Q/GDW 376.2—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2部分: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

Q/GDW 379.3—201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第3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检验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除下述定义外,Q/GDW 373—2012其它部分定义均适用本部分。 3.1

集中器 concentrator

集中器是指收集各采集终端或电能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储存,同时能和主站或手持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 3.2

采集器 acquisition unit

采集器是用于采集多个电能表电能信息, 并可与集中器交换数据的设备。采集器依据功能可分为基本型采集器和简易型采集器。基本型采集器抄收和暂存电能表数据,并根据集中器的命令将储存的数据上传给集中器。简易型采集器直接转发低压集中器与电能表间的命令和数据。 3.3

手持设备 hand-held unit

手持设备(或称手持抄表终端)是指能够近距离直接与单台电能表、集中器、采集器及计算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 3.4

综合测量误差(r c )error of statistical voltage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被测量的综合测量值c x (如电压合格率、电压超上限率、电压超下限率),对应于被测量的预置值c y 的相对误差(以百分数表示)

%100?-=

y

y

x c c c c r

3.5

电压合格率 rate of voltage

实际运行电压在允许电压偏差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之比的百分值。电压监测统计的时间单位为“min ”。电压合格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1%???

? ??

-=电压监测总时间电压超限时间)电压合格率(

注:电压监测总时间为实际总供电时间。

4 技术要求 4.1 环境条件

4.1.1 参比温度及参比湿度

参比温度为23?C ;参比湿度为40%~60%。 4.1.2 温湿度范围

终端设备正常运行的气候环境条件见表1。

表1 气候环境条件分类

4.1.3 大气压力

63.0kPa~108.0kPa(海拔4000m及以下),特殊要求除外。

4.2 机械影响

终端设备应能承受正常运行及常规运输条件下的机械振动和冲击而不造成失效和损坏。机械振动强度要求:

a)频率范围:10Hz~150Hz;

b)位移幅值:0.075mm(频率≤60Hz);

c)加速度幅值:10m/s2(频率>60Hz)。

4.3 工作电源

4.3.1 工作电源

I型集中器应使用交流三相四线供电,采集器可使用单相或三相四线供电。三相四线供电时,在断一相或两相电压的条件下,交流电源应能维持I型集中器和采集器正常工作和通信。

II型集中器使用交流单相供电。

4.3.2 额定值及允许偏差

工作电源额定电压:220V/380V,允许偏差-20%~+20%;频率:50Hz,允许偏差-6%~+2%。

4.3.3 功率消耗

在非通信状态下,I型集中器三相消耗的视在功率应不大于15VA、有功功率应不大于10W;II型集中器和采集器消耗的视在功率应不大于5VA、有功功率应不大于3W。

4.3.4 失电数据和时钟保持

集中器供电电源中断后,应有措施至少保证与主站通信三次(上报停电事件)并正常工作1min的能力,数据和时钟保持两个月。电源恢复时,保存数据不丢失,内部时钟正常运行。采集器可选配此功能。

4.3.5 抗接地故障能力

集中器的电源由非有效接地系统或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三相四线配电网供电时,在接地故障及相对地产生10%过电压的情况下,没有接地的两相对地电压将会达到1.9倍的标称电压;在此情况下,终端不应出现损坏。供电恢复正常后,终端应正常工作,保存数据应无改变。 4.4 结构

集中器的结构应符合Q/GDW 375.2—2012的结构要求,采集器的结构应符合Q/GDW 375.3—2012的结构要求。

4.5 绝缘性能要求 4.

5.1 绝缘电阻

集中器、采集器各电气回路对地和各电气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绝 缘 电 阻

4.5.2

绝缘强度

电源回路、交流电量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各自对地和电气隔离的各回路之间以及输出继电器常开触点回路之间,应耐受如表3中规定的50Hz 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 的绝缘强度试验。试验时不得出现击穿、闪络现象,泄漏电流应不大于5mA 。

表3 试 验 电 压 单位:V

4.5.3 冲击电压

电源回路、交流电量输入回路、输出回路各自对地和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应耐受如表4中规定的冲击电压峰值,正负极性各5次。试验时应无破坏性放电(击穿跳火、闪络或绝缘击穿)现象。

表4 冲击电压峰值单位:V

4.6 温升

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电路和绝缘体不应达到可能影响终端正常工作的温度。

具有交流采样的终端每一电流线路通以额定最大电流,每一电压线路(以及那些通电周期比其热时间常数长的辅助电压线路)加载1.15倍参比电压,外表面的温升在环境温度为40℃时应不超过25K。

4.7 数据传输信道

4.7.1 安全防护

集中器应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硬件安全模块实现数据的加解密。硬件安全模块应支持对称密钥算法和非对称密钥算法。密钥算法应符合国家密码管理相关政策,对称密钥算法推荐使用SM1算法。

4.7.2 通信介质

通信介质可采用无线、有线、电力线载波、光纤等。

以太网为集中器的标准配置,如远程通信单元为光纤介质时,不需要在模块上单独提供以太网接口。

4.7.3 数据传输误码率

专用无线、电力线载波信道数据传输误码率应不大于10-5,微波信道数据传输误码率应不大于10-6,光纤信道数据传输误码率应不大于10-9,其他信道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数据传输其他指标如:数据丢包率、回复率、响应时间、信道时延等应符合系统功能规范要求。

4.7.4 通信协议

集中器与主站的通信协议应符合Q/GDW 376.1—2012,集中器与本地通信模块间应支持Q/GDW 376.2—2012。

4.7.5 通信单元性能

通信单元性能应符合Q/GDW 374.3—2012相关要求。

4.8 功能要求

4.8.1 功能配置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配置见表5。

表5 集中抄表终端的功能配置

4.8.2 集中器功能要求

4.8.2.1 数据采集

4.8.2.1.1 采集数据类型

集中器采集各电能表的实时电能示值、日零点冻结电能示值、抄表日零点冻结电能示值。电能数据保存时应带有时标。

集中器具有监测电压偏差及统计电压合格率和电压超限率的功能:

a)集中器对被监测电压采用有效值采样,采样周期至少每秒1次,并作为预处理值贮存。1min

作为一个统计单元,取1min内电压预处理值的平均值,作为被监测系统即时的实际运行电压。

b)集中器应具有按月和按日统计的功能,包括电压合格率及合格累计时间、电压超上限率及相应

累计时间、电压超下限率及相应累计时间,至少能储存前一月和当月,前一日和当日的数据。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集中器应保证准确度要求:

a)应保证集中器在被监测额定电压Un(1±20%)范围内,电压测量误差不超过±0.5%;

b)整定电压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基本误差均为rx≤±0.5%;

c)其综合测量误差rc≤±0.5%。

集中器采集的实时或当前数据内容见表6。

表6 实时和当前数据

4.8.2.1.2 采集方式

集中器可用下列方式采集电能表的数据:

a)实时采集:集中器直接采集指定电能表的相应数据项,或采集采集器存储的各类电能数据、参

数和事件数据。

b)定时自动采集:集中器根据主站设置的抄表方案自动采集采集器或电能表的数据。

c)自动补抄:集中器对在规定时间内未抄读到数据的电能表应有自动补抄功能。补抄失败时,生

成事件记录,并向主站报告。若电能表不支持日冻结和曲线数据,集中器应通过设定的用户类型,定时读取电能表实时数据,作为冻结电量。对于智能电能表,集中器每天0点5分起读取电能表的日冻结和曲线数据并存储,集中器应补抄最近3天的日冻结数据。集中器抄读电能表次月1日零点的日冻结数据,转存为上月的月冻结数据。集中器应补抄当天曲线数据。

4.8.2.1.3 状态量采集

终端实时采集开关位置状态和其它状态信息,发生变位时应记入内存并在最近一次主站查询时向其发送该变位信号或终端主动上报。

4.8.2.1.4 交流模拟量采集

I型集中器标配电压、电流等模拟量采集功能,测量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交流模拟量采集要求应符合Q/GDW 374.1—2012的4.9.2.4条要求。

4.8.2.2 数据管理和存储

4.8.2.2.1 存储数据类型

集中器应能按要求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如日冻结数据、抄表日冻结数据、曲线数据、历史月数据等。曲线冻结数据密度由主站设置,最小冻结时间间隔为1小时,采集数据内容见表7和表8。

表7 历史日数据

表8 历史月数据

4.8.2.2.2 存储要求

I型集中器数据存储容量不得低于64MByte。

I型集中器应能分类存储下列数据:每个电能表的62个日零点(次日零点)冻结电能数据,12个月末零点(每月1日零点)冻结电能数据,以及10个重点用户10天的24个整点电能数据。

II型集中器抄表数量不少于192只。

II型集中器1min平均电压值存储:从整点起每隔15min存储一次,存储不小于31天的数据,存储原则按照“先入先出”顺序进行。

4.8.2.2.3 重点用户采集

集中器应能按要求选定某些用户为重点用户,按照采集间隔1h生成曲线数据,采集数据内容见表7。

4.8.2.2.4 电能表运行状况监测

终端监视电能表运行状况,相序异常、电能表开盖记录、电能表运行状态字变位、电能表发生参数变更、时钟超差或电能表故障等状况时,按事件记录要求记录发生时间和异常数据。

4.8.2.2.5 公变电能计量

当I型集中器配置交流模拟量采集功能,计算公变各电气量时,应能实现公变电能计量功能,计量并存储正反向总及分相有功电能、最大需量及发生时刻、正反向总无功电能,有功电能计量准确度不低于1.0级,无功电能计量准确度达到2.0级,并符合GB/T 17215.211—2006、GB/T 17215.321—2008、GB/T 17215.322—2008、GB/T 17215.323—2008的有关规定。

4.8.2.3 参数设置和查询功能

4.8.2.3.1 时钟召测和对时功能

集中器应有计时单元,计时单元的日计时误差≤±0.5s/d。集中器可接收主站或本地手持设备的时钟召测和对时命令。集中器应能通过本地信道对系统内采集器进行广播对时或对电能表进行广播校时。

集中器对时方案见Q/GDW 373—2012。

4.8.2.3.2 终端参数设置和查询

可主站远程及手持设备本地设置和查询下列参数:

——集中器档案,如采集点编号等;

——集中器通信参数,如主站通信地址(包括主通道和备用通道)、通信协议、IP地址、振铃次数、通信路由、录入经度、纬度等。

4.8.2.3.3 抄表参数

可远程或本地设置和查询抄表方案,如集中器采集周期、抄表时间、采集数据项等。

4.8.2.4 事件记录

集中器应能根据设置的事件属性,将事件按重要事件和一般事件分类记录。事件包括终端参数变更、抄表失败、终端停/上电,电能表时钟超差等,记录的主要事件见表9。

当集中器采用双工传输信道时,集中器应主动向主站发送告警信息;当采用不具有主动上报的远程信道时,集中器在应答主站抄读电能量数据时将请求访问位(ACD)置1,请求主站访问。集中器应能保存最近500条事件记录。

表9 事件记录

4.8.2.5 本地功能

4.8.2.

5.1 本地状态指示

应有电源、工作状态、通信状态等指示。

4.8.2.

5.2 本地维护接口

提供本地维护接口,支持手持设备设置参数和现场抄读电能量数据,并有权限和密码管理等安全措施,防止非授权人员操作。集中器本地维护接口通信协议应支持采用Q/GDW 376.1—2012。

维护RS485接口通信协议还可选配支持DL/T 645。

4.8.2.6 终端维护

4.8.2.6.1 自检和异常记录

集中器可自动进行自检,发现设备(包括通信)异常应有事件记录和告警功能。

4.8.2.6.2 初始化

终端接收到主站下发的初始化命令后,分别对硬件、参数区、数据区进行初始化,参数区置为缺省值,数据区清零,控制解除。

4.8.2.6.3 远程软件升级

集中器支持主站对集中器进行远程在线软件下载升级,并支持断点续传方式,但不支持短信通信升级。升级须得到许可,并经ESAM认证后方可进行。

4.8.2.6.4 模块信息

集中器应能读取并存储无线公网通信模块型号、版本、ICCID、信号强度等信息。

集中器应能读取并存储本地通信模块供应商、型号、软件版本等信息。

4.8.2.6.5 终端登录

集中器上电后,经过0~30秒钟的随机延时后登录。每次登录失败后,经过心跳周期0.5~1.6倍的随机延时(以秒或毫秒计)后重新登录。

4.8.2.7 电能表通信参数的自动维护

集中器自动发现管辖范围内的采集器和电能表的变化,若自动维护状态为01,则自动更新终端电能表/交采装置配置参数(F10),但不更新1类数据F13;若自动维护状态为02,则更新1类数据F13,但不执行下文更新终端电能表/交采装置配置参数(F10)及F150的命令。

4.8.2.7.1 功能的触发

集中器(含II型集中器)每次收到电能表通信参数自动维护功能开启命令后,应立即启动搜表。如电能表通信参数自动维护功能已经启用,集中器每天t1时刻(如20:00)启动搜表,集中器应在每天t2时刻(如23:00)之前完成本地档案更新,当天无法完成的,可以在次日选择适当的时间继续。

集中器自动发现电能表变更的实现过程,应遵循减少通信流量的原则。

无论电能表通信参数自动维护功能开启与否,采集设备均应正确接受主站下发的测量点参数设置命令。

4.8.2.7.2 测量点的管理

尚未使用的测量点即为可用测量点,其当前状态(F150参数)为无效。可用测量点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供新发现的电能表使用,测量点被使用后,其状态变为有效。有效测量点的测量点号与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相同。

当某个测量点连续30天抄表失败后,该测量点变为无效,可供新的电能表使用。

当测量点号用完时,按照各测量点最后抄表成功时间从远到近的顺序供新的电能表使用。

4.8.2.7.3 F10参数的管理

集中器通过电表地址识别电能表,通过采集器地址识别采集器。

集中器发现新的电能表后,产生一个新的测量点,并完整地填写F10参数中的通信速率及端口号、通信协议类型、通信地址、所属采集器通信地址等参数。其中的采集器通信地址是否用于抄表过程中的通信,按照通信效果最优的原则确定。采用载波表的,采集器通信地址填000000000000。

因采集器更换等原因导致测量点清单中已有的电能表所属采集器通信地址等参数发生变化时,更新原测量点的参数,不生成新的测量点。

4.8.2.7.4 参数变更事件的上报

集中器通过本地的自动发现,完成测量点新增、变更或删除后,应立即置测量点参数变更标志(F150参数)相应位为1,并立即上报参数变更事件(ERC3)到主站。除非进行了测量点参数变更标志的复位,否则,每次上报参数变更事件后的m分钟(m=0~30,一般取10)之内,无论参数是否发生变更均不再次上报。m分钟后如有参数变化,则继续上报参数变更事件。

集中器在收到查询测量点状态命令(F150)n分钟(n=0~20,一般取10)内不做本地F10终端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参数的自动更新。

集中器在收到复位测量点参数变更标志命令后将测量点参数变更标志清零。

4.8.2.7.5 电能表在集中器之间的选择和切换

使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时,如存在台区间载波信号窜扰,采集器和电能表宜优先注册到同台区的集中器;除此之外,采集器和电能表宜优先注册到通讯情况较好的集中器。

采集器和所属的集中器最后一次通信后的24小时内,该采集器和下属的电能表不注册到另一个集中器上;若连续超过24小时与原所属集中器通信不成功,如果有另外的集中器可供注册则注册到新的集中器上。

4.8.2.7.6 无表采集器的管理

集中器中的终端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参数(F10)表中,应有完整的下属采集器的地址。如某个采集器未搜索到其RS485接口下的电能表,则虚拟一块通信地址为EEEEEEEEEEEE的电能表注册到集中器,所形成的此类特殊的测量点适用以下规则:

——测量点状态为有效;

——一个集中器下允许多个采集器地址不同,但电能表地址均为EEEEEEEEEEEE的测量点存在;

——针对所有有效测量点的任务,所上报的任务数据中此类的测量点的值以无效值填充;

——采集器连续30天无通信后,该测量点删除;

——在该采集器搜索到其RS485接口下的第一块电能表后,以该电能表的通信地址替换原测量点的电能表通信地址,成为普通测量点。

4.8.3 采集器功能要求

4.8.3.1 数据采集

4.8.3.1.1 采集方式

采集器应能按集中器设置的采集周期自动采集电能表数据。

4.8.3.1.2 状态量采集

采集器应能采集表箱门接点的状态量。

4.8.3.2 数据存储

采集器应能分类存储数据,形成总及各费率正向有功电能示值等历史日数据,保存重点用户电能表的最近24小时整点总有功电能数据。

4.8.3.3 参数设置和查询

可远程查询或本地设置和查询下列参数:

a)支持广播对时命令,对采集器时钟进行校时;

b)支持设置和查询采集周期、电能表通信地址、通信协议等参数,并能自动识别和适应不同的通

信速率;

c)能依据集中器下发或本地通信接口设置的表地址,自动生成电能表的表地址索引表。

4.8.3.4 事件记录

采集器应能记录参数变更事件、抄表失败事件、终端停/上电事件、磁场异常事件等。

4.8.3.5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功能内容如下:

a)可以与集中器进行通信,接收并响应集中器的命令,向集中器传送数据;

b)中继转发,采集器支持集中器与其它采集器之间的通信中继转发;

c)通信转换,采集器可转换上、下信道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

4.8.3.6 本地功能

具有电源、工作状态、通信状态等指示。

提供本地维护接口,支持手持设备通过红外通信口等本地维护接口设置参数和现场抄读电能量数据。本地参数设置和现场抄表应有权限和密码管理。

4.8.3.7 终端维护

4.8.3.7.1 自检自恢复

终端应有自测试、自诊断功能,发现终端的部件工作异常应有记录。

终端应记录每日自恢复次数。

4.8.3.7.2 终端初始化

终端接收到主站下发的初始化命令后,分别对硬件、参数区、数据区进行初始化,参数区置为缺省值,数据区清零。

4.8.3.8 电能表通信参数的自动维护

配合集中器实现电能表通信参数的自动维护功能。

4.8.4 外壳及其防护性能

4.8.4.1 机械强度

集中器、采集器的机箱外壳应有足够的强度,外物撞击造成的变形应不影响其正常工作。

4.8.4.2 阻燃性能

非金属外壳应符合GB/T 5169.11—2006的阻燃要求。

4.8.4.3 外壳防护性能

集中器、采集器外壳的防护性能应符合GB/T 4208—2008规定的IP51级要求,即防尘和防滴水。

4.8.5 接线端子

4.8.

5.1 一般要求

集中器、采集器对外的连接线应经过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及其绝缘部件可以组成端子排。强电端子和弱电端子分开排列,具备有效的绝缘隔离。电流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4mm2~6mm2的引出线配合。其它出线端子的结构应与截面为1.5mm2~2.5mm2的引出线配合。

4.8.

5.2 绝缘强度

端子排的绝缘强度应符合本部分4.5.2的要求。

4.8.

5.3 阻燃性能

端子排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5169.11—2006的阻燃要求。

4.8.6 天线

采用无线信道时,应保证在不打开集中器封印的情况下无法使天线由集中器上拔出或拆下。

4.8.7 接地端子

金属的外壳和端子盖板以及终端正常工作中可能被接触的金属部分,应连接到独立的保护接地端子上。接地端子应有清楚的接地符号。接地端子的截面积应不小于20mm2。

4.8.8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裸露的带电部分对地和对其它带电部分之间,以及出线端子螺钉对金属盖板之间应具有表10规定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工作在海拔高度2000m以上的终端的电气间隙应按GB/T 16935.1—2008 的规定进行修正。

表10 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4.8.9 加封印

集中器、采集器应能加封印:

——门应能加封印;

——机架式终端无门且小机箱为可抽出结构的,小机箱应能加封印,不拆除所加封印,小机箱应无法抽出。

4.8.10 金属部分的防腐蚀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受到腐蚀或能生锈的金属部分,应有防锈、防腐的涂层或镀层。

4.9 采集数据可靠性

4.9.1 采集数据准确度

集中器直接或通过采集器采集电能表的数据时,集中器采集的电能表累计电能量读数E应与电能表示值E0一致。

4.9.2 数据采集成功率

集中器、采集器和一定数量的电能表组成一个数据采集网络。在试验条件下以0.5小时的采集周期自动定时采集各电能表数据,运行时间7天,统计集中器采集电能表数据的成功率应满足表11的规定。

表11 试验条件下数据采集成功率指标

4.10 电磁兼容性要求

集中器、采集器应能承受传导的和辐射的电磁骚扰以及静电放电的影响,设备无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包括: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工频磁场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静电放电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阻尼振荡波抗扰度、浪涌抗扰度、无线电干扰抑制。试验具体要求见Q/GDW 379.3—2012相关条款规定。

试验等级和要求见表12。

表12 电磁兼容试验的主要参数

4.11 连续通电稳定性

集中器、采集器在正常工作状态连续通电72h,在72h期间每8h进行抽测,其功能和性能以及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准确度应满足相关要求。

4.12 可靠性指标

集中器、采集器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低于7.6×104h。

4.13 包装要求

应符合GB/T 15464—1995可靠包装要求。

4.14 互换性要求

集中器、采集器应可与多种标准通信单元匹配,完成数据采集的各项功能。集中器、采集器应满足:

a)集中器、采集器复位模块电平持续时间不小于200ms;

b)集中器、采集器与通信单元直接交互命令响应时间不大于6s;

c)集中器、采集器与通信单元经信道交互的命令响应时间不大于90s;

d)集中器、采集器应具备至少满足以下要求的带载能力,见表13,使通信单元正常工作。

表13 带载能力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