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这本常礼举要,还是吾来讲,虽然是吾编的,但都是把书上抄下来的。「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吾只是把要紧处编了编给大家说说。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怎么呢?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这一班人就是不一样、特别!怎么特别法呢?他们杀人、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杀人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

你要是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你如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了,但念的很熟,不照样办,有什么用处?

常礼举要课程

下一个课程讲常礼举要,讲到暑假就完了。讲完了还怎么样呢?今年暑假不休息,为什么不休息啊?吾没有几天的活头了,这是真的,九十三岁了、可以了。要是三十九岁嘛也还可以,它又没有给吾倒过来。三十九岁,岳武穆就是三十九岁死的,人家办了什么事啊?咱三十九岁办了什么?九十三岁办了什么?我的话都有根据,随便说个三十九岁,你看也逃不出历史,你们没看有什么法子?尤其是今年,今年是壬戌,壬戌吾都知道,你知道吗?吾的讲法是语无伦次吗?吾怎么讲着岳武穆,忽然又谈到壬戌,这是怎么回事?你查查有什么关系,吾不问、吾也不讲,查查历史今年与岳武穆有什么关系?

常礼举要

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着。为什麻呢?为何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总之,先从礼上下手,礼上你做个大概,渐渐的那些范围就能以懂,这是天理人情!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容易,做得难啊,就是要不妨碍人。先说家庭里头,要教年青人受正当教育。不念孔子书的也得这么办,你不这么办,一到街上就碰钉子。现讲在家里。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作者:菡萏[资料]

文集:

头衔:

短信:

来自:柳州

第2楼[修改/删除]

Re:菡萏(2009-5-19 17:23:25)

子、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個人要不妨礙人,自己得有團隊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早晨誰不願意多睡幾個鐘頭?「不晏」,是指一定的鐘點就得起來。吾到這裏多少年了,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帳子。

以前家裏有人,吾還是自己整理,吾來到這裏也是一樣,可是現在老了,疊棉被就很費事了。所以說衣被自己整理,到軍隊還是教你這樣。

我們到一個地處就要處理這個環境,使之井井有條、整整齊齊。吾有一個毛病,譬如東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個樣子,就必須整理才出門,吾都讓這些東西有一定位次。你把這個練習成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連點整齊沒有,這能行嗎?

從前內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問老輩的人。門口寫的牌子就跟標語似的,果真是童叟無欺,就寫上大字「童叟無欺」!還有一個,就是物歸原處,在商店裏頭你要拿某樣東西,拿那裏就放那裏,假如你從這裏拿到那裏,再找就找不到了。東西藏在那裏,一百年也不會消失,它不會長翅膀,它上那兒去了?找不到東西,沒這個道理。

為人子的起床後,整理衣被完,先見父母、早晨看父母起來了嗎?晚上臨睡覺,先到父母處,看父母再回去睡覺,這就是定省,這個日久天長就常了,不必教孝啊。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現在的常禮,是說「坐桌子、椅子」,你怎麼不說坐椅子、坐板凳呢?現在請客、入席,席在那裏?席都擺好了,請入席啊。開會也叫入席,到了屋裏也沒席,怎麼叫入席呢?現在都叫入席,就不許我這樣說入席嗎?這也是隨大家的方便。

古時候原來就是在地下鋪上蓆,當中這一段供客,主人或在前頭或在旁邊。為人子者不能坐在當中,這是恭敬客人的地處,沒客人也不能在那裏坐著,即使沒客人來,家裏還有主人呢!就是家裏的主人家長,都不待在那裏坐著,位子是虛著,你坐在那裏,你是要當客人嗎?現在不那麼講法了,現在沒有蓆子了嘛!假若是屋子裏,譬如臺灣舊式的房子當中有一張方桌,旁邊兩把椅子,這是平素擺設。要是吃飯,把椅子架開、六個人一桌,後頭這兩個是當中,旁邊那兩個是兩旁在左右,這是方桌。圓桌要看擺的縫子,這很講究!從前客廳擺設是一個弓字形,為人子的就坐在兩旁。廟裏講經的人,在那裏講開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

行不中道,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這邊上在那邊下,沒見在正當中走的呀!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進去大門、二門,不在中央走,在旁邊走,這是規矩。從前連正門都不走,你上廟裏去不走正當中,這個你學了得記住,但是你會了不許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為什麼現在不許你教人呢?因為現在不興這一套了。有人說,現在人見了長輩,是用叫的:「喂、喂,你這個老頭子上那裏去呀?」現在興這個!你講這個常禮不合潮流。你要講這個就是找倒楣,你會了不許也不能教人,吾把話說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必教別人說,一切就是自己不行,這是第二條。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反必面」,在外頭辦完事回來,先到老人跟前說我回來了,你再上你的屋裏去。現在這一條可是特別要緊,為什麼呢?你出去了,家裏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還到屋裏找你!沒在家,走了還是沒走都不知道,這是不行的。這裏頭如果出了若干亂子,說話就不好聽了。再者,回來也不說,老人也不曉得你回來還是不回來。或者你到外頭被扁鑽插了一刀,走不動了,或被車子碰傷說不話來,你姓啥名誰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也照顧不到,那你又該倒楣了。你要是出去有說,老人有注意到,到時沒有回來,老人會「依門依閭」,母親靠著門等你。怎麼等法?鐘點一到還不回來,趕緊到你去的地方問去,若是沒有在那個地處,又沒有再上別的地處,這就出了岔了,趕快找警察,走的路線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個人碰傷了腿已送到醫院,父母就可以馬上去醫院照顧。有人說,給父母這樣照顧照顧,與我有什麼關連?你倒沒關係,你不在乎這個,你父母可不行,他就連飯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說他不吃飯他該餓死,那我就不能講了,就不必上這兒來聽。那有什麼辦法?那是合乎現代潮流,吾這一套不合乎現代潮流,好潮流吾就隨、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隨。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上來講了三條,現在講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為什麼寫這麼簡單?因為容易記才好用。這裏說的「長者」,按著禮記上講,年歲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加倍,都是長者。今日之下不大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你同學家裏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輩。同學裏頭,也有交情厚與交情薄的。交情厚的,禮可以變通變通,不必過分呆板,過於講禮倒顯得疏遠,你要是明白這個就可以從容了。要是交情夠不上,總而言之要恭敬人!

就是比我們年輕、或是同等,他要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接,這樣沒什麼不好之處。即使國家對國家,國家對國家怎麼樣呢?孟子說,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國事候大國,這是理所當然,我們的力量抵不住他們嘛!大國事候小國?這是什麼道理?仁也!

這個大家要懂得,吾講吾的。你們要悟啊!吾沒法子,只有你們大家聽了,你自己悟。這個「悟」說過多少次,無論什麼事情必得自己悟。現在講華嚴經,講到「方便」,你要不懂方便、不會變化,學了就是書呆子,好處你用不到。這個要記住!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他給你時,他是兩手還是一手,他是長者,我們就必須兩手接。平輩或晚輩可以通融通融,他要單手、你也可以單手接,可以不必兩手接。你要兩手接也行,總而言之,恭敬人就好。你要雙手接,跟他客氣點,他會想:長者就是跟我不一樣嘛!他如果聰明或可有點覺悟,無形中受了教育。

從前下生以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現在都不是教育,情形改變了!也有人認為:「你太呆板,太老古板了!」他不以為然。但是你要聽明白,他不一定是壞人,他只是沒有學習禮,他的心地或許很好只是沒有禮貌。這個大家要知道,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簡單的,有的人很禮貌,他還是壞人呢!譬如王莽,謙恭得不得了,但很壞。他念的書也多,恭敬人也很自然,看不出是假的來。這些變化,你要學這著悟啊!吾稍微一講,你或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你自己就進步多了,必得到那個樣子,我就希望大家這樣。這一條就講過去了。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第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徐行,就是散步,慢慢地。徐行後長,慢慢地走在長者後面。要這麼講,誰也會講,徐行後長是對了,難道快行就不後長了?徐行,是沒事、逍遙自在地在那裏走路,若有緊急事情,你還在後頭慢慢悠悠地,那裡能行啊!

差不必有本錢也不必學。在臨上工有人教他規矩:走路別在主人前頭,記住了嗎?記住了!另一條也要緊、也有好處,什麼好處?你的東西,主人不用,主人的東西你可以用。這個記住了嗎?記住了!還有一條:主人吃東西,你可別先吃,主人吃完了,剩下的你就吃,記住了?記住了!先記住了這三條再去當差。

這天主人在路上,家裏已準備吃晚飯,當時天黑也沒有電燈,家人說:「某某,你提個燈籠、接老爺去。」某人出去,在路上見了主人,手裏拿著燈籠,他跑到主人的後頭。主人說:嗨!你上前面去。不行、不行、不行!怎麼說也不行,講的規矩是我要在主人後頭。主人在前頭沒燈光,一肚子氣。

這一天,主人又出去,天晚下雨,家人要他拿傘去接老爺。他拿著傘走著,在路上見了主人,主人沒傘,主人說:「你打了傘來,我們一起用吧!」不行、不行!講的規矩是你的東西我用,我的東西你不能用啊。鮮事!這是第二回了,怎麼沒一點悟性!

回去後,主人大大不高興,太太說好話也不行,這一鬧出了事情了,小孩子看了大人吵嘴就哭了。其他大人趕快哄他吃奶,吃完了,剩下的,這位當差的就跑過去也去吃,為什麼呢?主人剩下的嘛!這個就行了!

你有要緊事,或者前面有什麼障礙,得跑到長者前頭去啊!總之,要為長者多考量。

不疾行先長,這句頂著上句「徐行後長」,沒事的功夫,不自己往前頭跑。不疾行,「疾」是快速的意思。沒事時,主人走的慢,你就走的慢。要是有事,主人慢走,你卻不能慢慢悠悠地走你的。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第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不但是長者立不可坐,同輩的,譬如這個辦公廳裏,同樣是課員,他跑到咱們桌上來說話,你在那裏坐著,這不禮貌。人家上你這裏來就是客,你得在你桌上地處站起來。為什麼說這個呢?現在辦公廳裏,吾見了一些並不是如此,今日之下真是什麼教育?他即使與你再熟,上你這來,你就得有點表示,再熟也不能熟得無禮,這話對不對啊?除非旁邊有位子他坐下,你也坐,這也行!

你看看唱戲,先出來的得讓後出來的,太太後出來,先生也得「夫人請坐」也得這樣子的。看唱戲,吾每星期看一次,吾看一次幹什麼?上學啊!你會說:「你還用上學嗎?」吾怎麼不用上學?孔子說過,你入了墳墓就不上學了,吾怎麼不上學呢!吾有好幾個字不認識,吾來到臺灣才懂得的。長者立不可坐,往後一層,咱們同事也是一樣,人家來我們這裏,各人求各人的禮貌。

「長者來必起立」,現在不興這套了。你若自認我算是個念書的人,我這個念書的真假莫論,什麼叫假念書?念不通不是假念書嘛!從前士、農、工、商四類,士是第一,念書的,為什麼位居第一?因為他無恒產而有恆心。念書的有些有錢,有些是出自寒門,窮念書的很多,他們什麼都學,沒恆產無關係,沒有恆心是不能成功,這是第一。

上外頭來,不論穿著如何,必得整整齊齊。商家人雖然穿著綢緞,一付很有錢的樣子,不管有沒有上了年紀對著穿破衣服的念書人,他們不敢坐隔壁,甚至不敢去陪他,怕他在桌子上念幾句「之、乎、者、也」,大家不懂就很難看了。所以從前大財主都恭敬念書的,從前最有錢的是幹鹽務,現在就不行了。那時國家一些大建築物都是鹽行那些有錢人替國家蓋的。可是只是有錢總覺得很難看,認識幾個讀書人,附附風雅,裝裝面子,就是對這般人說的。原來不懂風也不懂雅,也念上幾句、學上幾句,好在人眼前裝裝樣子。

有回袁子才在揚州,揚州的鹽務是很大。這一天作戲,有些人專開有錢人的玩笑,因為他們有「銅臭氣」,這三個字很難聽。有人說今天喝酒,高談闊論要是沒有佳作是不能下酒,喝酒嘛還作詩作文啊?不能就對對

就說:「紅絮。」全場的人哈哈大笑。袁子才平時書念得多了,沒有也可胡造謠言,袁枚說:「大笑什麼?這個有典哩!古人詩你或可忘了,『夕陽返照桃花屋,柳絮飛來片片紅。』」大家也不記得是那兒來的詩,其實是袁子才自己造的,古書那裏有?大家一聽這兩句有道理,夕陽是紅的、桃花是紅的,一照著柳絮,柳絮飛來片片紅,這下子大家說袁先生你念得書多,這過去了。鹽務大老闆臉上也沾了光,第二天,一個大元寶就送過去給袁才子了,兩句就是五十兩。

從前凡是士農工商,商是最後的。各種商店裏,固然幹鹽務的商人架子擺得很大,那是大有錢的人。而一般商店,你到櫃台,在櫃台後的人,平時大家坐著。一看有人往櫃台來,這櫃台很長,大家就全體站起來,這一路的掌櫃全體站起來。這種情形吾見過。商人四類之末,他還這樣!普通禮節人皆知道,這個大家可學著。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第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這一條是說不在長者座前,長者站著談話則另當別論。例如長者坐著和別人談話,晚輩不是出去,就是在一旁侍候著,不可在面前走來走去。若在長者前面踱來踱去,那是眼中無人。尤其是從前的年輕人,只要有長者在,不敢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第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這立不中門,怎麼說?在家裡不能站在門當中就是了。中門這個地處不是我們站的,你若站著,別人要走必得從兩旁走,這不是明白了嘛!從前講讓路。

至於「門限」,現在已有的沒有了。兩扇門或者有「限擋」,沒有限擋則有門限。門限為牆,門關了過去,有限擋著,風進不去,這可明白吧!

因門限高出一塊來,你站在上頭,高起一塊幹什麼?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第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這條得念熟了,與學佛大有關係。為什麼大有關係?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什麼是不亂呢?我說的一套就這樣,永遠不改變。我今天做什麼功課,到臨死斷氣的功夫也是這樣,就能往生。現在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你的心裏就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你自己看看,演戲表演的都是整整齊齊,一點也不會亂七八糟。咱們看唱戲,光看台前表演那一套,錯一點也不行。譬如用手指物,是用一個指頭,你卻用兩個,這就不行。

到後台去更不得了,後台規矩可大了,誰在那裏坐著,都有一定的規矩。跟你說,人家那些東西在那些箱子裏,絲毫不錯。這個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人家唱戲一上場什麼都整整齊齊,沒有錯的時候。咱什麼時候能學到唱戲的規矩?談何容易!古人云:十年可以出一個秀才、甚至出一個舉人,但十年出不了一個戲子。

「立不一足跛」是指站的功夫,別叫一隻腳殘廢了,你在那站著怎麼會殘廢呢?意思是這樣,站著別跟殘廢似的。站著功夫,你聽明白,你自己一個人在屋裏那不管,孔子他在屋裏怎麼站呢?不知道、咱不必說。可是孔子自己在私室裏,論語上有「夭夭如也」,意思是不必呆呆板板地,很自然地,這可行了吧!你譬如宋儒,名

不是立正就是稍息,像下在眾人面前表演,不敢隨便。若一隻腿撐著身子就太隨便,表示不恭敬。

禮記開頭前三條「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身、口、意都要求敬,這三條大家都行了嗎?從前在清朝時,你們都沒見過,頭髮梳辮子,到了夏天把拖在後頭的辮子盤起來、叫盤辮子,因為天氣熱的緣故。上街去,忽然看有朋友,要趕緊放下來。就是衣冠身體一切都整整齊齊了,並不是表示自己是什麼人,而是恭敬人,這以前跟你們講過。

從前有一位不懂規矩候補官,夏天時去見巡撫,規定是不許拿扇子,這個你們都不知道。候補官見到撫台大人,當時天氣很熱,又穿了一身衣裳,又不能脫,他偷偷地拿扇子來搧。這位撫台大人也不好,有點做作,候補官也失了禮。當侍者端茶給客人時,撫台看他在那裏搧,說:「你老兄天氣熱,帽子摘下,可以涼一涼。」候補官說:「好、好、好」就摘下來了。這人還不覺悟,還在那裏搧。巡撫說:「天氣太熱,你寬寬衣服!」依規矩必得穿著外套才對得起人,撫台在這裏啊!候補官說:「好、好、好」又脫下了大衣。這時巡撫說:「喝茶!」這是官場的規矩──「端茶送客」。主人一嚷喝茶,門口侍候者就打起簾子來喊:「送客」。當大官的只要站起來就行了,不必怎麼樣,站起來就往裏頭走。候補官他在這裏,還不走嗎?一喊送客,這位候補官又拿帽子又拿衣服,外頭還有轎子,這樣子如何上轎?你看看。

「坐勿展腳如箕」,這是一句現代的講法,禮記那時不是這樣坐著的,那時是榻榻米。大家會坐榻榻米米嗎?有人是跪著榻榻米,有人會把兩個腿向前伸了出來,這樣坐著妨礙人,也不好看。現在人不坐榻榻米,是坐椅子,把兩個腿伸出去,跟畚箕似的。別的人走著走著,不夠細心的人,他就會被你絆倒,有這種情形。只要是公共地方,你不能把兩個腿伸出來,也不能盤腿,因為怕妨礙人。譬如坐火車,有兩個人,我在這裏坐著,伸著腿,人家靠窗子,我在這裏伸著腿。人家就會說:「先生,你把你的腿往裏頭收收吧!」,怎麼了?我妨礙人我怎麼感覺不出來?人家妨礙你,你心裏感覺怎麼樣呢?那樣我會不高興。你不高興,人家也不高興,還不是一樣,這個得練習,練習不妨礙人。有些老油子,看你不規矩、伸著腿,明知你伸腿卻假裝沒看見,故意往前一踢,你「啊」一下子,這要怨誰!

「睡眠不仰不伏」,睡覺的功夫,這個大家可以練習練習!「寢不尸」,你看死人,死的人都是仰著。睡覺時大家都仰著,一仰著就差不多是張口來呼吸,什麼都吸進去,活不久。這個你大家練習練習,不但不仰不伏,也不能趴著睡,形式不規矩且也不衛生。必得如佛家右臥如弓,練武術的人都懂得這個。「右臥如弓」這腿稍稍往前彎,弓形似的,這個有多用處。臥如弓,有功夫的人都是左手打跨,右手托腮,這是實話,古人講衛生的都講究這個,武術家都是這樣。右手托腮是什麼用意呢?你常常摸嘴,嘴就往這裏來,這些你們不曉得。從前食大鴉片的,必得右手托腮這樣子吃,過一陣子他再換換,把煙斗放在在腮這裏,他來回放,如果只一個架式,這個嘴最就歪了。

睡覺這一托就大有關係,佛家叫「獅子臥」,佛家的臥佛都是右手打在右腮那裏。這個樣子呼吸不必張開嘴、只用鼻子叫做龜息。龜最少活一千年,你不能活一千年,但是龜息可以活很大年紀。所以講衛生的人,講究龜息,大家可以練練,這是第九條。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第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在家或是公共地方,都是若干人同桌吃飯,預備什麼飯就吃什麼飯。若不能有同桌吃飯,吾吃不來,但是吾個人有預備自己吃的觀念。同桌吃飯,你不吃菜沒關係,若獨吃美食,很不好看。咱們吃素的,這又例外,譬如吾吃長素,外頭人不知道,吾不說他也不做素菜,就把葷菜夾在我跟前,吾不吃就是了,放在那裏。他們拿筷、吾也拿,說:「好」、「好」,拿來吾也不看,照著他們往嘴裏,吾把菜偷偷地放一邊,模模糊糊地什麼都過了去。

再說,同仁們有的宴席,知道某人吃素,特別預備兩個素菜,這時吾還是謙讓、請大家同吃。那些吃葷的、有燕窩、魚刺、熊掌,吃得還不夠,你這裏只兩盤青菜豆腐,何必還來吃你這個?就有這種不開竅的人,吾

菜的地方去吃素,就馬馬虎虎、敷衍敷衍,應酬嘛!也不必跟人家要素菜。出去吃飯是一種禮節,行這個禮節後,回家再吃。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第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這一條不僅是在外頭同桌吃飯要如此,在家庭裏頭也是如此,跟熟人吃飯也是如此!你吃這頓飯不好,你嫌不好,你不好那要叫誰吃呢?這個我不吃,那就你們吃吧,理上講得過去嗎?不好的叫他們吃,好的我自己吃,這個講不通,所以是不能挑剔。

在家庭裏也不能挑剔,除非你自己做主,你是主人,今天吃什麼菜,你自己說,廚房替你做,這就談不到挑剔二字了。你不做主人就沒有挑剔權,不好也得吃。

吾家裏是大家庭,吾小時候,什麼時候吃什麼菜,那一天做什麼就像什麼,呆呆板板地跟法律一樣。吾最討厭的幾個東西,如夏天吃金瓜,七月間用小白菜炒飯,這是吾最討厭的兩條。那個時候是同桌吃飯,吾不大動這兩樣飯菜。年輕時還說實話,說:「唉!我不願吃這個」。家裡平常向來習慣是兩天吃兩次,但是有這一句話就行了,明明這兩天要換新的,到了時候金瓜連著四天也不變。那個小白菜炒飯,吾嘴裏念得很熟,也連吃了十天。老人做的,你不吃就餓著。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第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不吃飯時,怎麼說話怎麼行,在家裏或外頭吃飯時,不許有「哎」這種語氣,這是大毛病。在外頭請你作客,想到了別的事,並不是為這個,也不許「哎」。給主人看到,他會誤會啊!

現在吃飯講衛生,古時候吃飯不大講究衛生,講究歡喜,所以不許看書。從前吾吃飯時,拿一本書看。老人不管吾時,吾就看書,管吾時就不敢看。吃飯以後也不許看書,因胃不易消化,所以不許用心,這個大家記住,與衛生也有關係。紅樓夢中也有吃飯以後一點鐘以內不喝茶,你不信翻翻紅樓夢查查看。

再者「不訓斥子弟」,以前大家庭中食時訓斥子弟情形很多,現在小家庭就不敢訓斥子弟,求子弟不訓斥父母就萬幸了。現在或可還有幾個家庭吃飯的功夫不幹別的,卻開起檢討會來教訓孩子,吾到親戚家也看過這種情形,孩子放下筷子聽訓,家長訓示的聲音愈來愈大,小孩子哭了,家長大聲說「還不吃」!結果一桌飯有的哭,有的吃,那就是作病。哭就不能吃,吃就不能哭,所以是不能教訓子弟。從前佛教叢林吃飯實實在在,靈山寺當家師在的功夫那還又一套,用鼓山打佛七過堂的辦法,現在也不那樣了,不進步有什麼辦法呢?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作者:菡萏[资料]

文集:

来自:柳州

第3楼[修改/删除]

Re:菡萏(2009-5-19 17:25:13)

丑、在校

在校

一、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

二、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

三、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

四、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

五、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

六、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

七、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寅、处世

處世

這本常禮舉要「丑」部分,吾不講,什麼原故?丑是學校這一套,由興大周慶光老師所加上的,加上學校這一段。現在你學這個沒用處,學校不興這一套,學校有學校的規矩,現在學校什麼規矩吾也不知道了。你們大家都知道吾在學校裏上課,吾有一套我的規矩,吾的規矩和別的人不一樣。學校自有學校的規矩,我們不管這個了,大家要記住,少發議論。

下面「處世」,就是在社會上的人情世故,這個很要緊。後頭的「聚餐」也很要緊,你在外應酬不能不吃飯,現在人不會吃飯,在吃飯桌上很難看。這兩節大家要注意聽聽。處世,世是世間,範圍很多;處是處理,處理什麼呢?處理人對人的事情,這是總原則,別看不起了。

一、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第一、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短」是壞話,無道人之短就是別說人的壞話。某人那條他不行他夠不上,這個我們一概不談。今日之下你要談這個,有殺身之禍。因為現在的人和從前不同,可沒受過好的教育。

譬如兩人站在門前談話,一般來說,應談完了就算過去,可是現在不然!談完了出去傳某人說你什麼;這個傳話的人多說一、兩個字,話就變了質;好意變成壞意,壞意變成好意,這個不一定。從前人都講究不傳話,現在可不行,專好傳話。傳話傳什麼?好話不傳,專傳惡話,無形之中挑撥惡感。

這個吾有經驗。尤其學佛的人,跑這道場、跑那道場,這個道場說說,那個道場說說,來回地扯上一

下,不願意和吾結交那就隨便。

前幾年,外頭有人不信,找我們裏頭的人當證人,找了去,咱們學佛的人不能打妄語,李某人到底有說這話沒有?吾實在沒有,有若干人說沒有,他不信,說有,它才信。現在人不但好說瞎話,而且也不愛聽實話,這是心裏變態。

「無道人之短」,你只要不說別人而某人說了你壞話,你不管他,你心理自有天理良心為憑就好,記住這句。

「無說己之長」,在這個時候尤其要緊,萬萬不能貢高我慢,你顯示你的長處,人家就不講了,你能你去做吧,就完了!現代人「值得驕傲」,一個值得驕傲的人,如果人家好心好意要你改改,結果反而反嘴,起爭論,誰有這麼大功夫起爭論?只好我們不說,那最好,不必起爭論。

「道」是非常尊貴,大家要尊重。他來求你,你才告訴他,他不求就不告訴他。他要不信,他來毀謗,為了使他明白你與他爭論,你把這個「道」看得太不值錢了。這兩句今日之下正該如此,不說人家的壞話,咱們也要體認沒什麼能力與長處!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第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這是出自禮記上的,個人的家庭,好也罷,壞也罷,即使壞的不成樣子,也一概不和別人說。從前鄰居搬家的事情,可說是很少,也有幾十年的鄰居,能珍惜就很奇怪了,因為鄰居最難相處,而親戚朋友雖然住得遠,但見幾次面就熟了。

總而言之,你別管人家閑事,少一些事非,也不可把你家的底洩了,小心他上你家去搶東西,沒有那些話,他不能進去,他的心有底子才能上你家裏去,這是一點。你家裏不和,鄰居便欺負你,你是自找侮辱!你家裏頭團結得很好,古人的話:「打仗還是親兄」,這個仗是普通在街上打打與人私鬥,親兄弟那當然是互助。上陣還是父子兵,到了前線拼命,自己的父子他們也不救我嗎?不到時候是顯不出來。

譬如吾姓李,你姓李有什麼奇?是不足為奇。譬如這個屋子都姓張,只有兩個姓李,他在那裏罵姓李的,不但吾不高興,連那個姓李的也不高興,這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同姓不同宗。罵的人說:「我是說姓李的,天下皆有,不是說你。」不是說吾是不錯,可是你說姓李的,吾也姓李,吾就是不高興,那一個姓李的也不高興,兩個姓李的同心,不與姓張的同心。連一個姓尚且如此,這是自然的心理,況且是一家人,這一想你便明白了。

譬如臺灣人在臺灣,誰也不認識誰,那沒關係。見了面,你請他喝碗茶,他也未必領情,但是或許你到美國,你跟他素不認識,一說臺灣話就感覺很親密,就談了去,這不是自然的道理嗎?至於家裏的事,萬萬不能和外人說,家裏出了奸盜之事,都是你告訴別人,自己引的。禮記上說「內言不出於閫」:房屋裏說的話都不許出這個門限。現在這個時候,專宣傳屋內的話。

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第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儀什麼也沒有,東也撥弄,西也撥弄,各國互相打戰,他從中取利,現在國際上就這麼一套。

大家現在要學孔子的謹言慎行,少說話,所謂「躁人之辭多」,見了面就說個不停,送到門外到街上還說,那有這麼多話?「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這在易經上有。一個好說話的人,一輩子沒有大發展,也辦不了好事情。未說話以前,禮記有說要「安定辭」,心裏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後,要有次序,總之,說話要簡要詳明。

四、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第四、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現在人沒念過書,這就難怪了,又認為「值得驕傲」就更不得了。洋洋得意地把今天在家吃了什麼,吃了什麼講出來。好!那裏有兩個窮人,這一天還沒吃飯,連個豆腐渣也沒得吃,你還說我吃當歸鴨,比豆腐渣還好。殊不知「一家飽暖千家怨」,這話得懂才行,你飽暖,他不飽暖,就是仇家。別說你恭敬他,他還不領情,你再炫耀,那就不得了。

今日之下這個事情多了,你譬如一個街上兩個鄰居考大學,你是住東邊,他是住西邊,同時考試。西家那個沒考上,你家這裏,你考上,父母很高興,不但高興的不得了,又放鞭炮慶賀,是很好。可是西鄰那一個就過不去,他正在那裏喪氣得不得了,看見了人家那個得意,就是仇家,這都是世故人情。所以說看見失意的人不要說自己得意的話,要對失意的人表示同情。

再者,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這在臺灣吾可見多了。一個五十歲的人見六十歲的人說「我老了」、「我不行了」,你說是老年人,那個老年人比你年紀大,是那一個該死啊?那個六十歲的老人聽了是絕對不高興。

現在還有一句是以前沒有的,中華民國發明的一句新話:「人生七十才開始」,這話不知其用意如何?總而言之是不合理。原來古書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叫稀壽,為什麼叫稀壽?意思是能話到七十歲就很少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他說才是人生的開始,聽了不就很懊喪!你何必惹人厭,不高興?說話是很不容易的,還是以少說話為妙。

其次談到作壽,吾最反對作壽,吾說句痛快話,作壽是放警報,你們大家明白吧!怎麼放警報呢?到時候了,要預備預備,還不是這個樣子!有一個人九十幾歲時作壽,開了一個宴會,有一位先生恭維他說:「你活了快一百年啦」,很好,這是多麼好的話,譬如現在說人:「你身體不要緊,沒點病,即使有點病,那是百年的關係。」這話令人聽了應該就很高興,可是對這位作九十六歲壽的老人說:「你老先生看樣子有百年的火候。」作壽的人,喝了酒正高興著,被這句話呆住了,還有四,五年可活!在座大家都不高興,你那一條不好說?你會說:「你活著一百年,還有什麼不好?」你說他活一百年為什麼不歡喜?你說其他人活一百年為什麼會歡喜?一樣的話,不一樣的說法。大家有疑惑可以問。

五、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第五、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之常情是思念過去,不滿現在,希望未來。一般人肚子裏有些話總要找人談談,希望別人想辦法給你解決,可是你那一肚子不高興的話,要夠到交情才可以談,夠不到交情不能談。你自己的事,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談別人的事或國家的事,不夠交情總不能談。因為談了,他也往外一談,就把話傳了出去,又出了毛病。譬如你看他有什麼不好,但是才相交三個月或五個月、半年什麼的,他有什麼不對的事,你要勸

你說我是好心好意,他聽了是你諷刺他。你勸他,話一說得重,他對你某人便恨著了。這個必得念書多,念書多你自會明白,你是好心好意地勸他,可是他以為你是謗他,口是禍福之門,這是「交淺不可言深」。

再者「絕交不出惡聲」,譬如咱們相交,這個人看你怎麼也不滿意,怎麼也不行,好的、壞的猛造謠言,現在這種奇怪的人很多,這種猛造謠言的功夫我們沒有。某個人對我們沒有禮貌,我們或可有對不起人家的地方,我們省察、省察,我們那裏不對,那裏不對趕緊改,這是對的,要先改自己。我們改了,那個人還是這個樣,自反而合禮,有了禮,自己反省也能對得起人。可是連番好幾回,那人還是照常造謠,孟子說:「此亦妄人也已矣。」這是狂妄人,不理他算了。

你不能一上來就絕交,或可有對不起人的地方,就是不行了要絕交,也要口不出惡言,為什麼呢?這個人是活的,說不定將來又會在那裏碰上,所以要預備後路。往後或許十年、廿年、卅年,為了一件事,在路上碰到仇家,你拿著刀,你氣他不好把我打著,那可殺不可殺呢?若有「這種人」他在旁邊,不必在說別的,就「這種人」就行了。如果絕交時你當時沒有惡言,心裏不慌張,也就不倒楣。

說到這,我再說別的,這個不知說了多少次,咱們台中道場,你們將來能守得住,就十二萬分地萬幸了,你再開闢不是容易的,怎麼呢?你沒有仁心、耐性,你能開道場嗎?到一個生疏的地方去開道場,什麼人都要先試探試探你,跟你比比賽,唱戲的叫「打砲」(案:外來演員插班登台唱戲叫打炮),你連這個都不懂得。你若是聽戲的票友,想露一手,你上去唱戲,不論有錢、沒錢,也得穿著戲班子的衣服,有衣服在那擺著,你或許還不會穿,別說唱戲的衣服。現在你們都學佛,你連個海青還不會穿,還談什麼?給你件袈裟,你也配不上。唱戲這就難了,你要有意,下去得練熟,再跟你說吧。一出台,鑼鼓打著,可是點子都不對!上台唱戲,連跑龍套這一切一切都先得花了錢,都買到了,這才行。別說你唱得好,若唱得不好,就連拿扇子也沒技術,一下子掉了,看你怎麼收拾?譬如唱戲的,朱洪武叫康茂才上台去打陳友諒,都是唱三句一停,那有依什麼第四句?上台後,旁邊樹了一把椅子,就算高台,唱到那裏,一把袖子一上台,沒上去,倒退了下來,倒退了下來再上不行嗎?再上,就多一點鑼。台上少一點鑼都不行,這個東西都不懂,那就漏氣了,就得下來。如果能再唱四句:「康茂才是年老氣衰,血氣衰,這樣的高台上不來,二次再把高台上」,這就行了,因為這是老手。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第六、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現在喜好侮辱人,跟我們的熟人開開玩笑,開開玩笑古人也有,要戲而不虐!孔子也開玩笑,有人說:怎麼孔子也開玩笑?子游為武城宰,聞弦歌之聲,孔子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在你們聽這句時,也會疑惑:「孔子也沒殺雞,也沒殺牛啊?這是說殺雞用小刀就行了。」殺牛用小刀可不行,要用牛刀,得用大刀,所以孔子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他懂,孔子才說,對不懂的人,孔子也不說。子游聽了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夫子不是說,只要學了道,即使百里之地,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幹,不管縣的大小。孔子說:「偃之言是也。」偃你說的對。於是孔子對同學們說:「前言戲之耳!」我這是跟你開玩笑。孔子開這個玩笑沒有關係嗎?為什麼咱們開的玩笑那就不行?你看看,現在的人,叫人下不了場,對人別叫人下不了場。最好以不開玩笑為好,開玩笑會叫人下不了場。

七、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第七、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但對殘疾人要格外恭敬,這裏頭與咱們有好處,什麼好處?就是給對方的一個安慰,這不是很好嗎?他是殘疾,咱幫不上忙,咱安慰他,須格外恭敬。

吾跟你說,現在是不行,怎麼不行?譬如這街上出了意外,太保亂殺人,但是我沒得罪他,他不來找麻煩,這還講得下去,現在不得罪他,怎麼呢?這報上常說,你多看他兩眼,就遭災氣。他這些人在那裏妨礙人,你看他兩眼,就有殺身之禍。我也沒說話,也沒做什麼的,看兩眼就不得了,你看這事情重要吧!現在這時局太特別,從前殺人的事情很少,太少了,國家管的太嚴,殺人必償命,不是這麼隨便。

從前雖說殺人的少,可是報復的人可不少,小事情就來小報復,大事情就來大報復。凡是有受家庭教育的,家裏念過書的人,遭這個報復的很少。譬如咱們在街上走路,現在馬路好,從前的路不好,下雨路損是常有的事,一個人在路上不小心滑倒,他雖然沒有什麼損害,可是自己不走好總是事實,旁邊人看了就笑,這個吾在臺灣可見過。那個滑倒人開口便罵,罵那笑的人,笑的人也沒說話,就是笑而已,他罵的不但是三字經,六字經都有,那怨誰呢?這就是沒受過家庭教育。無論怎麼樣,人家滑倒就是不幸,你正可以過去幫幫忙把他拉起來,安慰他幾句,那是理所當然,表示同情嘛!即使你不能幫忙,也要裝眼瞎,你走過去就算了,萬不能笑人,這一笑就是禍。現在一笑就是禍,這跟你多看他兩眼是一樣的。總之,這個時代要危行言遜。

以上是見殘疾人須格外恭敬,就是見了不幸的人,我們能安慰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就裝著眼瞎走過去,這個記住!

八、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第八、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這個挑著擔子的、拿著小籃子什麼的小販子,這些小苦力都是沒有本錢的,所以才幹小販,有本錢就開大公司當經理了。可是這些當經理的品行,沒這小販子品行好。

見了肩挑小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裏挑著擔子,被太陽曬,被雨淋,你討什麼便宜啊?吾跟你說,這些小販最守信用,守什麼信用呢?不論下雨天或大熱天,他到什麼時候,上那一條街,都有一定的。我們在家等著買東西,不會有「到什麼時候啦,賣什麼的小販怎麼還沒來?」的事發生,都是規規矩矩的,沒有一個不守信用。

這些大商店的信用,連小販肩挑都比不了,他們守的規矩都很嚴。賣東西的,到你們家門前去賣,你家裏男也好、女的也好,無論什麼人來買,他跟你賣的功夫,絕對沒有嘻皮笑臉這一套。假使你家裏出來個年輕小姐來買東西,這賣菜的嘻皮笑臉跟他什麼,鄰居對面出來看了,不是把菜甩了,就是給一耳光,這是吾親眼見的。他們都規規矩矩地,比在中興大學當教授的吾都好,所以這個便宜討不得。

你譬如買辣椒,這不值錢的東西吧,秤好了給你,你又多拿了一個;多添一個你覺得沒什麼奇,若每家門口都拿一個,小販就少收若干錢,對這小販苛薄幹什麼?你家裏的兒女,在外頭胡亂花錢,你反而不計較,苛薄家庭必出破壞子弟。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必加恕。

「第九、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必加恕。」

於身也,不必為已」,雖然你沒有職務,但早上你起來要掃地下,那時沒有掃地伕,掃了地回家吃飯,也對得起那碗飯!那碗飯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來。一碗茶也是千萬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這一天,你不能白幹,所以對生活缺乏的人,我們要盡點義務幫忙。為人做點事情是應該的,不必記到心裏,不可念念不忘,這是君子!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受恩必報」:

我們給人家的,講的是應該盡義務。人家替我做什麼,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麼事情我也不管,這樣可以嗎?你該當盡你的義務,你若認為「我管這個幹什麼?」這就錯了。中國人講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人一滴水怎麼樣呢?受人一滴水,你缺乏這滴水簡直就過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報答時,只還一滴水,那可不行,還得有本有利。報什麼?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永遠不息,永遠不忘人家,這是中國的教育。中國文化五千年,不垮臺,全球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來。外國人他們苛薄,可是我們不然,我們講的是厚道,這個是自堯舜都這樣,孔子講的也是這一套。

「開罪於人須求解」,孟子說過:「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凡是開罪於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我們對不起人,光是口頭上說:「對不起、道歉」是不行呀!現在連對不起也談不上了。吾有一次見學生騎腳踏車,把老師給碰倒,碰倒了老師,他在腳踏車上笑一笑就跑了。這個不能怨學生,吾是再三的說,你要求根本嘛,這種教育是你老師教他這樣的!所以開罪於人要求諒解。你不求諒解,你多看他兩眼,他就要找你的麻煩。你不求和解,下回他會想法子對付你。

「開罪於我應加恕」,儒家所談就是君子、小人之別,但談因果處不明顯,佛家是處處講因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佛家講法。儒家不這樣子,講的是君子、小人。我們受人恩惠,不報答就是小人,永遠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這就是君子小人之別。

譬如咱們又學佛又念孔子書,凡是學佛頭一條,就是應知人身難得,學佛怎麼說人身難得?有了人身,這才能學佛。第二是佛法難聞,學佛的頭一個條件是先得人身,你得人身並不就是能學佛,而是就可以學佛了。有了這種機緣,不問你好不好,不問你是不是有人勸,不問你是不是勉強,有了這個機會就能學佛。但是必須咱們是人,若不是人而是畜牲、那可就難了。

吾看過跳蚤學體操,但是你拿這個經叫它看,它看不懂,這是難處!得人身,好比上火車,已經買了目的地的車票了,可是坐不坐車在乎你。佛法難聞,你也聽到了,也看到了,如上車前的剪票,但是若沒有「思、修」的功夫,有什麼用處?這一思一學,才算上了車。跟大家說,不思不學等於沒上車,那不叫佛弟子,叫做什麼?從前做「弟子」的規矩不能隨便,要受過皈依才可稱弟子,沒受過皈依的,男的叫「信士」,女的叫「信女」。從前人叫名字不能隨便,不許為了拿錢就隨便送,名字是不能隨便送的。

十、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第十、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善人必得親近,為什麼呢?你親近他,才能學他,而且必須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卻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謂「交淺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說深入的事情。

「惡人自當敬而遠之」,壞人他去壞,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麼辦?與善人交好比入芝蘭之室,你上了屋去,聞到很香,這個屋是盛蘭花的香屋。可是有一層,你在裏頭住了十天半個月以後,就聞不到香味了,這個大家可有經驗?

譬如點香,吾點的都是最好的香,也聞見了香,久而久之,什麼好香在吾屋裏吾也聞不見。什麼緣故?

要是與惡人交,好比上漁市場去。咱們買東西如經過漁市場,腥味的不得了。你問漁市的人有沒有聞到這種腥味,他說沒有聞到,怎麼呢?久而不聞其臭,與之化也!它也與這種腥味結合了。這種傳染性很重要,既是這樣,所以惡人必得離得遠遠的。君子善人必得近,你必得恭敬他、瞻仰他。

惡人呢?當然要遠離,不遠就染上他,被傳染了,所以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很難跟他來往。

自古說這種事情,只有講一半,你自己查去,講得不甚透徹,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們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則不遜,你跟他親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來了,只好遠他,遠他則怨。例有人會抱怨說:「某人,你看看,從前與我不錯,現在他認識有錢的人,又升了官,就不與我來往了。」近了小人就麻煩,給你一些不痛快,以及發生一些無禮的事情,遠了他又怨恨你,沒辦法!近了也不行,遠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把他當鬼神,見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氣。

這些事情現在更重要。

十一、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第十一、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禮記一上來的開頭三句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不論幹什麼,心裏對一切都恭敬,身體容貌要像想東西時一樣。想東西是怎麼樣呢?想東西時心理就不會亂七八糟的,就是那個樣子。說話要安,安什麼呢?

咱在這說話不大客氣,因大家多半是同仁,而且吾又不是在外頭講經。這個「安」是第一要緊,你先得「止」,所謂「知止而后有定」這才穩定了。一止一定穩定了,這才能鎮靜。

吾跟大家說,這個鎮靜好不容易,吾不說客氣話,吾一直到目前還是沒有鎮靜的功夫。但是比起一般的躁人,吾看起來像鎮靜,可是自己問自己,吾並不鎮靜。這樣不行,也不能成功,不鎮靜絕對不能成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鎮靜太重要了!

吾跟大家說,從前因為沒有學校,所以上私塾,各街上請老師教書,一天只念三行二行並不多。記性好的、聰明一點的,念一念就會,你若是隨隨便便心不在焉,時間不到都不許回家,也不准亂走,坐在那裏,連下來都不許。大家在那坐著,幹什麼呢?上私塾有一種叫「出恭牌」,同學們要用時,把書放在老師的跟前,拿著牌子到外邊去上廁所。大家一看某人不在那,一看桌上有出恭牌,表示他上廁所去了。出恭牌在屋裏一天也閒不住,老師本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也覺得不對了,那有一天那麼多大小便呢?同學們上廁所前,先疏散疏散,等上完後回來,再把出恭牌放在老師桌子上,回去坐好,不到五分鐘又有人來拿。沒有出恭機會的學生,就要坐在位子,上到一定鐘點,才能下來。

在這屋子裏念書,老師要是自己看書、抄書這還罷了,同學們最喜歡老師看書抄東西,最討厭老師什麼也不幹,坐在那裏東看西看,一不如意就要嘀咕了。你在那坐著,要是搖身回頭看,老師說:「看什麼?」一點也不讓你閒著,接著說:「為什麼放著書不念?」你說:「書我都會了」老師就說:「會了也得看。」這是練你的鎮靜。

辦不到的事情萬別逞能。要辦的事情先計劃,而且事前不說,先把事情看明白,心裏計劃好。一旦答應人家就得辦,辦得有始有終,這就要靠毅力了。就算碰破頭也得幹下去,務必把事情給解決了,這是吾年輕的脾氣。現在有了年紀,不大這樣,多少好一點,逞能再碰頭這不行啦!

便是家羞」。官司是吾打的,沒錢,吾在家裏偷東西賣了,吾給你打。所以吾年輕時好像太保似的,人都怕吾,怎麼呢?吾出來做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吾閒不住,你們大家可別學吾年輕那樣。

十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第十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什麼事都得避嫌疑,這個事情多了,說也說不盡。譬如在樹下走,上面長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過了這棵李樹,你在樹下扶正帽子不行嗎?何必要在李子樹下扶正它,你在那裡一抬手,主人家就會想:「你幹什麼?是要偷李子吃嗎?」所以要躲避嫌疑。

這個瓜在地下生長,走路也有掉鞋子的時候,鞋子掉了,不許我提鞋嗎?在瓜地裏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嗎?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守瓜,老遠看著你,以為是要「偷瓜」,這個嫌疑也要躲避。

這種例子多了,吾就常說,你上人家裏去,叫門裏面沒人應,別一開門就進去了。這一點吾跟你們說多少回,但是現在大家還是這個樣子,事情多啦!夏天,一女子衣服不整齊,你跑了進去,這算什麼一套呢?現在人不在乎,從前人可在乎,從前那就犯了規矩。

這屋裏沒人,你入內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來,沒了東西,一問鄰居,鄰居又不認識別人,看見你進去,就說:「某人常常到你家裏來的,穿什麼衣服,剛才他還來過。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兒進去,人不認得,卻認得你進去,人家問你:「某一天,你那裏去了?」,「你去了我那兒,我沒東西了」,你怎麼辦呢?

這一條,你得類推,這就行了!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第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有學問了,無論遇見什麼事情,不管是好事壞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自己坐在那邊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當個審判官,先把事情判斷判斷,誰是誰非,判斷好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可偏重感情」,這感情是大壞事,感情衝動什麼事也辦不好。

譬如唱京戲的「坐樓殺惜」,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殺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親趕過來拉著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後頭趕,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個賣糖的叫唐牛二,平常在宋江那兒得到好處,他一看宋大爺叫人捉住了,一下子感情衝動,說:「慢著,慢著,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這一大叫,宋江就跑開了。有你,有我,有什麼事情都找我。被害人母親說:「好,找你!宋江殺了人啦,把我的女兒殺了!那個人已走啦,拿你打官司!」所以說不要偏重感情。

現在開會,尤其要如此,你不能用閑談的功夫,聽聽談些什麼。不管有沒有礙著你,事情到了表決的功夫,你要說瞎話,還是說實話?開會時你還沒聽明白,你看見人舉手,我也舉手,這叫欺騙人,你還沒聽明白也可以不舉手,舉手就算數。你沒聽明白,舉個什麼手呢?總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緊,尤其是咱們學佛!

「第十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興的事,你不要拿這個事情往別人身上加,這一個很難!

子貢見孔子就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你辦不到。孔子都說辦不到,我們現在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自不量力。

這一條很難說,學好了這一條就不得了。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第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吾跟大家說,凡是求人的事情,求人與借錢一樣,為什麼呢?借錢是借物質,求人家是求人跟你出主意,這是道理的事,這是求道。求道,得上人家那裏去。恭恭敬敬的求,要跑人家那裏求去。必須是「凡求教他人的事情,必須造門請問」,這才恭敬!譬如我想求王老師為我出主意,可是吾忙又不方便,他上吾這裏才好談。是吾求人家,吾怎麼把他請到吾這裏來?你求人家,要上人那兒求。

從前有句話說「移樽就教」,求人時擺了一個宴,你溫了杯酒,拿著你的酒杯,上我這裏來喝酒,上這裏來幹什麼?讓你來教訓我,說話很婉轉,這是從前。現在沒有這個啦,文言一概講不通。吾有書也不能教了,叫吾上學校去再教書,吾也感覺很困難了。這條必須實行。

又譬如你與我夠著交情,你今天上我那去,並且送要我一個禮,我說:「你別走,你別走,我有把扇子要送給你。」這個合不合理?必得是你收下他的禮後,隔一天你再送禮到他家。

有時候同學們上吾那兒送禮物,吾還有點東西,跟同學說:「你別走,吾給你點東西吃。」這你們都得吃,因為吾是老師,所以另當別論。你是吾的學生,所以不講這個禮貌了,這是從權,這個還可以的。若是跟外人,絕對不允許如此。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作者:菡萏[资料]

文集:

头衔:

第4楼[修改/删除]

Re:菡萏(2009-5-19 17:27:44)

卯、聚餐

聚餐

所謂聚餐,不是你個人吃飯,是指作客而言,大家庭吃飯也可以叫做聚餐。平常吃飯就無所謂了,講聚餐就表示這件事情比較鄭重。「聚餐」這個大主義,是說咱們出去作客是聚餐,客人上我們家也是聚餐。要知聚餐的原則,所謂聚餐之意不在「餐」,大家聽明白這句話了吧!而是在賓主之位也。懂得這兩句,你若想要查「聚餐」是出自何處,好,四庫全書都查了,還是沒有這兩句。那你就是呆板漢,書也不能講了。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第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在中國,不論任何事情,一律都有規矩,聚餐是行禮,更不用說了。從前出身講的很嚴格,現在不講這個了。再說說從前的話,譬如從前家庭裏頭有念書的,本來可以下科場,但有幾項的人不能下科場,即使你質地多麼好也不能進科場,為什麼呢?為著他三代不清。以前得有保人,什麼保人呢?最低限度是廩生。先進了學是秀才,秀才以後是補廩,比秀才高一等,叫立保,它可以具結你三代的清白。要是去考功名,有人對你身世提出問題來,這個保人了不得啦,不但臉上無光,連功名也被勾掉了。

譬如從前有種職業叫剃頭,剃頭擔子上頭掛著一塊布,席子還有擦布,那布是什麼?這你不曉得,那布當初叫聖旨,剃頭的就是「御料理」,得了皇上的聖旨給大家剃頭,這麼一套。這個職業,不論他是什麼人,可是就不許進場考試,大家聽明白。不許進場,因為那是最不好的職業。雖然剃頭是最不好的職業,但是你們諸位不知道,我們上剃頭舖子去,男人在那裏,女人在那裏,和尚在那裏,道士在那裏,幹什麼都有一定的,一錯了就開除。挑著擔子在這街上選地處擺,也有一定的規矩,錯了,同行就來找麻煩。

這是說凡事要有次序,最小的事情也得講次序。你上菜館吃飯,你若說外行話,他做的菜雖然是一樣,但是他跟內行是一個做法,對你又是一個做法。現在一切不講次序,亂七八糟,所以社會亂成這個樣子。你們諸位要學佛,學佛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怎麼講?一心不亂,是有次序,還是沒次序?亂七八糟怎麼叫一心?這個人終日在家庭的一舉一動處事都是亂七八糟,這人學佛會成功的很少,因為收不起心來,他怎麼能成功呢?所以孔子才說:「博我以文,約之以禮」,在禮上走,漸漸走上了道。

這「聚餐」頭一項是講次序。這次序我可很難與大家講,就以吃飯為例,咱中國是方桌,六個人一桌。依禮而言,正對門口是上座,佛與觀世音菩薩供在這裏。從前餐桌上座次的規矩都得學,凡是上學回家,老人都會教,為什麼老人教呢?這家有四、五口人,吃飯是在同桌,誰坐在那裏都有一定,在家裏就練習慣了。老人一不在家,這個位子就得閑著,沒人敢坐。在外做客時,主人讓座,主人他讓他的,你自己得看看年齡。有些人該他上座,他再三不坐,他坐在那裏,旁邊便沒人坐了。這麼讓,那麼讓,前呼後擁,他一抽手,力量很大,一下子甩掉兩個。你別笑,這是真有其事啊!當初張飛讓客,很恭敬,很客氣,一下子拉過來,把客人膀子給拉斷了,你看看這種情形。

這個上座必須讓長者,這長者是年紀長,如果是輩數就很難講了。譬如,有人年輕卻是祖,上了年紀反而是孫,這個常有。那麼如何入席呢?吾跟你說,在家裏不必論,出去外面時,父子不同席,師生也不同席,這沒法讓。現在打倒孔家店的,這點一概講不上。總之,看見年紀比我們大的,我們讓他。

二、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第二、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這個大家必得學,人人都會出去做客。橫肱是什麼呢?坐的功夫,把手肘橫伸出去,四方的桌子一方坐兩個人,假如你橫肱而坐,他就被拘束了,這不明白嗎?不但坐席如此,就是兩個同學一張桌子,也是左手不要橫出去,否則別人很難寫。

從前做客換新衣服,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有衣服,冬天衣服更講究。穿好衣服,這是恭敬主人家,整整齊齊是恭敬人家,而不是炫耀自己家裏有錢。你譬如有公事,你必得戴上禮帽,穿上褲褂,行著禮以後,才能脫這禮服。

你到那裏做客的功夫,一上桌就橫肱,旁邊的人受了妨礙,這吃菜的的功夫、他故意拿著菜帶著湯,滴滴答答地滴到你衣服上,那就行了。這是從前,那也是不道德的人才沒這樣寬恕人的心胸,所以要不橫肱。

「不伸足」,你坐在這桌子上,六個人同一桌,每邊有四隻腳,假如都伸開腳,這桌子底下就滿了腿,滿了腿怎麼樣?大家腿互相交錯,那就行了,就太不像話。

總而言之,要把這腿一彎,跟我自己坐的椅子平行。如果伸了腿,碰到沒規矩的主人家,家裏的狗在你腿上咬兩口。所以要不伸足。

三、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第三、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這是入座以後,「主先舉杯敬客」。你是主人,得先動作請客。你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兩隻手。這還沒說安坐,安坐比較正式點。我是主人,要先讓正客,讓不能只讓一個,先讓了正客再讓其他。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這是主人先舉杯敬客。

你不是主人,座下還有主人及別的客人,你不要妄作聰明說:「咱坐下來喝,大家來喝呀,來、來」,這席是你請的客嗎?這個講理嗎?這桌酒席是人家花的錢,人家愛讓不讓是人家的事,你沒讓的道理!這是第一次,後來就另當別論,這是有實有權呀。凡事,有實在,有方便,沒有呆板的事情,你萬不可先動手,這是要緊的。

現在是不行了,擺了桌以後,主人還沒敬酒,旁邊的人拿出酒來先敬主人,更胡鬧,講不通。這是人家的酒拿來請客,你怎麼敬他呢?這個主人預備敬酒後,客人得致謝辭。他來敬你,你先謝謝。主人要是站起來,客也得站起來。主人站起來敬酒,你還昂然上座,這個吾現在看多了。主人站著,客在那坐著,別的人給你滿酒也不管,這些都是不懂禮貌。禮尚往來,你記著這個原則便行了,別的人來恭敬你,我們就恭敬人家。

四、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第四、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你譬如,大家不是一起出去吃菜館,而是在主人家裏吃,或是太太,或家裏人做菜。大家聽明白,這個更隆重,隆重到非得交情夠得上,才請到家裏面吃飯,交情夠不到,那我們這小屋不能容大神,這是夠得到交情

上菜時,你或許不知道是主人親自烹調,或是家人做的,或是當差,或是其他人做的,上菜時你可以問一問:「這個菜是那一位做的?是廚房做的?或是家裏做的?」這不一樣了,這個都是長學問。從前還有更講究的,有些大闊老不吃菜館,家裏有名廚,各有各的拿手菜與專門菜,這是館子做不出來的。這時你可以問一問:「這是誰做的?」主人說:「這是賤內做的,她在那裏調理。」這是對客人太恭敬了,所以「須向主人禮謝後再食」。你要說:「這太隆重了,真是不敢當。」說了客氣話,然後可以食。

這句話對當主人的聽見了,回頭到後頭對家人說:「客人謝謝你啦!」家人也有懂規矩的,會問:「我請了客,他說怎麼樣?」若是說:「他沒說什麼!」就知道來的客是土包子,吃飯就遭難看。吃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吾最怕吃飯。「天下莫如吃飯難,世間唯有修行好。」天下莫如吃飯難,你記住吧!

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第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主人都敬酒了,這時正客就要回敬主人。你如果是當陪客,須知人家請的是正客,你是陪著正客,所以不要多事。正客還沒回敬,你少管,並不是你失禮,正客假如有不懂的你再說。從前正客沒有不懂禮的,都學過。

誰不曾出來吃過飯?從前講究禮,送了請帖去,送到沒送到,都要給對方一個單子,寫什麼呢?「敬陪末座」,最末了那個座位我陪他,這是講恭維話,這是內行話。你要是首座可以如此寫,你要是後座的,也寫敬陪末座,就是不識相。總而言之,中國是文化國,先得認字,先懂禮,今日之下這些狂徒不認字而且苛薄。

六、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第六、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箸是筷子,匙是湯匙,舉箸匙時,必請大家同舉。譬如說吾是主客,主人讓吾,吾不舉,主客還沒舉箸匙,連帶的其他人也還不能吃。主人讓主客,主客就吃,這就是不禮貌,必請大家一起同舉箸匙。

這聚餐是行禮,而不是出來吃飯,這個你得明白這個情形,餓了不要緊,餓了回家吃去。當主客要讓大家,必須請大家一同舉箸,拿湯匙也如此。一上菜先別吃,先敬酒,這是正式的,前面的那些都是陪襯。

從前官場中都穿了一身禮服,一起在桌子前頭行大禮,行對首拜,這是真行禮,絕對不是假的。現在中華民國行鞠躬禮,你偏要磕頭,那就不對了,因為禮從俗嘛。行完禮以後,主人就說:「請諸位寬衣」,或是摘帽子,或是脫衣,這時就可以隨便一點。也有人說:「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坐下就在那規規矩矩的,起來必須是為了更衣才起來。

「更衣」兩字,大家聽明白,並不是換衣服、但也可以換衣服,上廁所小解方便也叫更衣,現在「更衣所」各處都有,你進去更衣嗎?

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第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你要拿起筷子來夾菜,只取向自己這一方的菜。假如餐桌可以旋轉,主人他會先將菜轉到正客前。吾給大家說,當正客的若懂局,他就趕快拿起筷子來將菜舀到碗裏去,並且再將菜往別處轉。有時候轉到正客跟前,正客昂然不動,或可他吃了,也不理人,一直在那談話,其他人還吃不吃?

体罚教育方案

小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规》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思考运用。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拘泥古训条文,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1 讲前勉辞2 子、居家3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3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4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5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5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6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7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8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8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8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10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10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10 丑、在校11 寅、处世11 卯、聚餐20 辰、出門29 巳、访人36 午、会客43 未、旅行50 申、对众56 酉、馈赠59 戌、庆吊61 亥、稱呼類65 最後總明65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講一種東西,不是容易的。中國的學問才上來都有根本,就與栽樹栽植物一樣,先有根,再談其他,學問沒有根本、飄飄浮浮的道聽塗說。孔聖人說過這個,在道路上走著聽見什麼,這一趟街還沒走完,碰見熟人、說我有了學問,聽見什麼、聽見什麼等等,還沒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這是口耳之學,連根都沒有,枝葉什麼還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已扔掉了。 中國學問講究根抵,無論學什麼,念中國書有這麼一句話「通一經通全經」,一本古人聖賢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說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彌陀經,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懂了,這是實在話。這一本你還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你也不懂得,這是說讀書。 就是農、工、商、法、醫也是如此。從前,不管哪一行,你問台灣的一些老人,當木匠、鐵匠,不論幹什麼,他剛學的時候,苦頭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紮不住根的。紮不住根,老師就不讓他出師,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醜,出醜倒還罷了,頭一句是罵:「什麼人教你的?」你聽這句話吧。沒上學、在家裡,你是誰的孩子?孩子有了壞事,外人先罵父母。上了學以後,出去無禮,就先罵老師,聽明白了嗎?所以是老師當不得,父母也當不得,一當就得盡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則不會變,即使變了也不是原則變,這一點孔聖人書上有「百變不能離乎宗」的說法。譬如佛家講萬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卻是不生不滅,也是常的,這是佛家的主張。老子有說,天不變、道也不變,說的都一樣,聖賢主張都一樣。可是現在變了嗎?現在變了,竟然也有人殺父母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書竟然這麼說: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就如同豆子離開豆莢,與那個豆莢毫無關係。我也不必提出什麼書來,你看,都是現在的書啊。畜牲沒上過學,這種沒天理的事,畜牲還做不出來。 我給諸位說,咱們學佛又學儒家,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儒家?儒家鋪了底子,然後才能以學佛。可是現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就沒了,我們學佛也就沒根底了。 學儒學佛約之以禮 你諸位自己看看祖師註解的佛經,可知他們對中國六經及歷史都熟。從前,我跟大家說過,我覺得我不錯,我到現在才覺悟,覺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條也不行!從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師。 從前是讀了中國文化再學佛,現在啊,是學佛沒法子了,再學中國文化,你學了中國文化就會幫助你學佛。所以我們又學論語,下個學期論語我們接著辦。其次,我們學佛,大家都知以戒律為本。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則以戒為師。戒律,大家知道有幾個呢?我也受過戒,對於戒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一)居家 1.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醒. 2.为人子做不中席,行不中道. 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长者与物,须双手奉接. 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0.吃饭不另备美食独琰.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1.降国旗时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5.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与人须求解,开罪与我应加恕. 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呈能.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和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4.主人亲子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6.举著匙,必请大家同举. 7.用著夹菜,只取向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8.著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9.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在入公食器中. 10.自己碗中之菜肴,不可返回公器中, 11.取菜肴,不倍于他人. 12.食勿响舌,咽勿茗喉. 13.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到公器中. 14.咳嗽必转身向后. 15.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6.碗中不留饭粒. 17.不对人剔牙齿. 18.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19.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20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1.衣冠不求华美,唯须整洁. 2.见长者,必趋致敬.

常礼举要之在校

常礼举要—在校 (丑)在校这是讲在学校的事情,前面在居家的时候,开始先讲孝,然後讲一般最常见的,应该注意的事情。现在是讲在校读书时,应该遵守的一些礼节。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这一条大家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国旗与国歌是代表国家的,向国旗敬礼,听见国歌肃然起敬,就表示敬重国家。有些学生在学校升降旗时,立正是立正,心中是否很肃敬呢?这就很难讲了。不但是外表站在那里,心中也应该宁静,专注在国旗上,唱国歌时就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国歌上面。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不但是在学校中,上下课时要起立致敬,就是在一般场合中,凡是要讲敬礼的时候,就要有鞠躬的动作,把腰弯下去,不要像一般的毛病,只是稍为点头,那是鞠项,而非鞠躬,表示一种傲慢。鞠躬是代表磬折,磬是古时乐器之一,磬字是弯下来的意思,磬折就是表示恭敬对方。自己弯下腰来,比人家低,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你连弯都不肯弯,还是那麼挺直地站在那里,表示傲然看不起对方,我们不管人家地位再高,他要是那样做的话,就代表他不知礼。礼本身有个标准,我们按照它该怎麼做,就怎麼做。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疑」是自己有怀疑的地方,「难」是自己有难题还不懂,要请问老师时,一定要站起来问,才合乎礼。当老师的人,如果学生坐著问,你也回答他,这不能说你对学生讲自由平等,而是放纵学生,放弃了教学上的一种责任。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就够了,还要负责行为修养的指导,所以当学生不懂礼貌,坐著发问时,就得讲道理给他听,让他站起来问,教国文时固然如此,教其他学科时也是如此,一定要纠正他,做学生的也要知道这种礼节。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走路时,遇见师长来了,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等到师长走到相近的距离时,才向他敬礼或拱手。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对答,不问的时候,就可离开。这是就路面不宽,在交通状况许可之下,应该如此做的。如果是在通达大道,彼此距离那麼远,就不必了。有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却装著彼此没见面,不打招呼,不敬礼就走了,这是不懂礼貌。 五、听讲时,应端正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跷足。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如果在操场或大讲堂中听师长专题演讲,而没有座位时,就要直立地站著,因为端坐直立时,才能聚精会神地注意听讲,对於师长也是一种恭敬。像佛家静坐用功时,就是让精神能够集中,端坐直立也是如此。「不支颐」是不要用手把头撑起来,这表示自己精神萎靡,学习情绪低落,老师看见的话,讲课也会不够起劲的。「交股」就是一支脚放在地上,另支脚就架在它上面,这是非常放肆失态的举止。到别人家中做客时,长者坐在那里时,我们不能够「满足」。所谓「满足」是指坐在很後面,将椅子全部坐下去,靠著椅背很舒服,你对长者这样做,就是不够礼貌,应该要「危坐」坐在椅子一半,两条大腿悬空在椅子前面,这样一坐时,心理意识就不会散漫,随时都在注意长者有何吩咐。你还可以把腿叠起来吗?「弯腰」呢?也不行,年轻人的腰杆要挺起来,挺直,弯腰表示精神懈怠。「跷足」是把脚提起来,它跟交股有关连,一交股,脚一定是跷起来的。在听讲时,这些动作都不许可。尤其在听经时,除了对讲经者是一种恭敬,不应该如此做以外,他所讲的经是佛说的,应该如面对佛一样的心情,端坐直立地谛听。万法唯心,你听的经就跟别人听的经不一样,别人听的经,是讲经的人在那里讲,有分别心。你如同对著佛,以不分别心听,所得之受用自然大得多。比方说,一位权威的教授在上课,听的人是一种心理;若是普通教授,学生对他没信心,听起来又是一种心理;如果是位道德很高的善知识来讲,还没开始讲解,下面听的人,已收摄心理了,这又不同。所以问题是听的人心中恭敬的程度。比如我们修净土的,如果面对佛像就像面对真佛一样的恭敬,那麼我们看一次佛像就如同见一次佛,心中就清净一次,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听经时,恭敬到什麼程度,收获就到什麼程度,如印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大家好,今天就要正式和一起学**常礼举要了首先我要再强调一下,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礼,不仅是探讨具体行为,更主要是探讨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内心品格,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把握住了礼之下的心,我们才能不做硁硁然小人,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系列的参考材料主要为常礼举要讲解(李炳南教授),常礼举要讲记(徐醒民老师),还会收集一些有关资料,感谢这些原作者 先来看第一部分(子)居家 第一条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字面的意思是:为人子女,不要晚起,衣服和被褥要自己整理好,早上省视父母问安,晚间服侍父母就寝 接下来分段讲解:为人子不晏起 早睡早起身体好古人之训(姜清水); 人们对作息制度早已从每天的细致安排,到法定节假日年假都提前计划盘算,什么时间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也有一些网迷工作狂以及夜猫子,不顾作息时间,经常熬夜或加晚班,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连续几晚睡眠不足,即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就会像连续两晚不睡觉一样对人体的造成极大损害,更糟糕的是,长期熬夜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和精神症状,人会因此急剧衰老,有人认为熬夜等于透支青春,因此即使在不得不熬夜时,事先事后做好准备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如事先睡足或事后补觉,这样至少可以把熬夜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中国古人尊崇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说明,人定之时人们基本都睡下了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中国古人将一天的24小时,划分为十二部分: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 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定就是亥时,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 古人也强调过晚睡的危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指岀晚上读书不能超过23点至凌晨1点他认为,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

《常礼举要》教案

《常礼举要-家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礼仪行为意识。 2、学习如何做人、处事。通过学习常礼举要的内容树立健全学生们在道德礼仪方面的缺失。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收到熏陶。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使学生成为知理、懂理的人。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家庭中你是不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出示句子: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1、集体讨论句意 2、指名汇报解释 3、教师讲解: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有的人,一进门,就把衣服“啪”的一下甩一边了,扔的哪儿都是。衣服不穿的要叠好,放在被子上,很好看。“晨昏必定省”,“省”反省的意思。出示第二句: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还有「行不中道」,在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有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让学生齐读这句,后问这句话好像在哪里读过相似句。学生会想到《弟子规》 让生根据弟子规的学习解释这句话。师概括总结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无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师:这句好理解,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象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两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 五、集体大声诵读 六、教师小结

佛学问答稿-禅观第九

佛学问答类编 (禅观第九)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九、禅观 问:参禅何解?(郑敦) 答:禅是静虑之义,须从参究入手,故曰参禅。此必有明师传授,非可以己意为之。 问:禅宗如何著手研读?据何书典?(许再兴) 答:初步看书,宜永嘉禅宗集、证道歌、小止观,再进六祖坛经。 问:精神统一与禅定何异?(林柳淋) 答:凡专心一事,不问正邪,皆可曰精神统一。禅定华译曰静虑,乃放下万缘,不思善,不思恶,寂寂惺惺之一种境界。 问:坐禅与静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实行十年)有何不同,功效各如何?(周慧前) 答:坐禅即坐而参禅,实则参不一定限于坐,坐而不参不观,亦不得谓之禅也。至因是子之静坐,前后不同处,前系执著身见,以延年益寿为目标,外道之功也。后闻佛法,乃改断妄证真为归趣,佛家之功也。 问:坐禅是否无念无想为妙,或抑心中要思虑什么情事?(李永茂) 答:禅虽可坐,却不一定坐即是禅。以下所问笼统,‘无念无想’居士作不到,纵勉强作,亦是失念与顽空。‘思虑计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举与散乱。区区与交有年,略测根器,必欲学禅,可以随顺与说。有一话头,就是六字洪名,只许持念,不许看参,不起疑情,直下承当,二六时中,一口咬定,悟与不悟,死不放松,不难冷灰爆豆,讨个分晓。若遇人说,这是净不是禅,切莫信他,妄自更张!要知此人,是个担板的徐六,既不会禅,也不会净。 问:坐禅想佛会不会有著魔的危险?(信慧) 答:禅法入手,亦有多种,此须问自己所修何种,何种传授,修与所授,境与所修,若有背者,不论佛与不佛,俱能著魔发病。再者禅亦不止于坐也,此事必须求知识指导较为妥善,不宜暗中摸索。 问:禅坐真难坐得久,可不可用其他方法代之,如坐在椅子上背靠墙,或睡著定等?(杨天元) 答:坐是坐,禅是禅,坐禅是坐禅,必皆求名师指示,非可闭门造车,如自妄为,恐遭魔境。‘睡著定’,睡便是魔一种,安得称定。 问:参禅如未能了脱生死时,是否能生生增上?(钟观靖) 答:固为生生增上,但入胎便有隔阴之迷,遇缘方可生起夙慧再行起修。 问:参禅与静坐是否两样不同?(黄涵)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由李炳南老居士讲解,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全文共分12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心中。《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中。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佛法之弘扬。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作品原文 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做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一、尊师与明德 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迷失本性所致。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一代国学大家方东美教授曾教导上净下空老和尚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深信不疑,从此学习并践行佛陀教诲,用自己一生的学佛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真实不虚。如今老和尚虽已近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讲经不辍,圆满具足了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自在、身体健康、聪明智慧、法喜充满,让每一位有缘亲近的人都能对佛陀教育生起信心。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

05常礼举要讲记(聚餐)

(卯)聚餐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大家庭吃饭叫聚餐,客人来我们家也叫聚餐,我们去别人家那也是聚餐,况且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现在大家互相请客吃饭的情况也非常非常的多,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有一句话叫做:“天下莫如吃饭难,世间唯有修行好。”所以吃饭的礼节要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一般都是普通朋友,大家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余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后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肱是上肢,坐定后两只手不能横放着,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 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后,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后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主人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两只手。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这是主人先举杯敬客。

常礼举要全文

常礼举要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1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讲记 讲前勉辞 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丑、在校 寅、处世 卯、聚餐 辰、出门 巳、访人 午、会客 未、旅行 申、对众 酉、馈赠 戌、庆吊 亥、称呼类

最后总明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

06常礼举要讲记(出门)

(辰)出门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下面讲出门,我们无论在社会上作事,或不在社会上作事,都要出门。一出门有应该注意的事情,当中包括礼节,交通安全等种种需要注意的。一共有十五条。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顺整洁 衣冠:这里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衣冠是一个名词,古时候为什么讲衣冠?因为当时的人出门,必然要戴帽子,就是不出门,有客人到我们家里来,我们见到客人,就要把帽子戴起来。古时候懂礼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读书人家里,或者一般不读书人家里皆是如此。 关于出门用的衣服:在家里我们穿的衣服很随便,但有预备一套出门用的衣服挂在家里,平常没有出门的时候,这个衣服放在那里也是有作用的,一旦有客人来时,要赶快把衣服穿起来招待客人,客人来访当然穿恭敬的衣服,他对主人恭敬,主人也穿相对的衣服,穿戴整齐,也尊敬客人,这就是衣冠。 关于质料:现在讲衣冠,当然不必讲求华美,个人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允许的可以买质料很好,衣服可以讲究,经济情况不太好,

就不一定穿很好的质料。 干净整齐很重要:质料好不好没有关系,但是要穿得很整齐、清洁,衣服常换洗,不要脏了还穿出来。一件衣服其实可以穿很久,最重要的是整齐一定要注意。【举例:要注意,衣服的扣子,能扣的一定要扣起来,不能敞着,你不能看别人敞着不扣,自己也敞着衣服,因为你是做学问的,学传统文化的,处处都要做好样子。】【举例:古时候物质艰难,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经济比较富裕,一件衣服总是穿得年岁比较久一点,尤其质料好,比如皮衣服、丝织品,那些是真正的丝织品,不是人造丝,一件丝织品穿得很久的。但是普通人家,皮衣服、丝织品的衣服,是不容易的,那么布料子衣服也行。布料衣服你要穿出去,人家也不会笑话的,懂得道理的人,也不会批评,就是衣服穿旧了把它补起来,洗干净还是可以穿!】【举例:1.弘一大师他的一件海青大袍子补了一百几十个补在上面,可见他老人家爱惜物力之彻底!2.本人有一次听闻一位曾给师长洗袜子的朋友说,师长的袜子上有10个补丁,还有一个小洞,马上就要第是一个了,她想把扔了,重新买一双。我说她那样做怕有盗窃之嫌。】我们当然不必那样子,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就可以了,你出门这样子就不会失礼。 【扩展补充】:論語有「出門如見大賓」,衣服不仅仅是卫生,保暖,一定记得还有恭敬别人的功能。有很多学佛或学传统文化的,可以穿的破破烂烂的,结果让和他一起的人觉得很丢脸,尤其是先生,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 子、居家 “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

体罚教育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

《常礼举要》全文

常ch áng 礼l ǐ举j ǔ要y ào 李l ǐ炳b ǐng 南n án 编bi ān 述sh ù 子zǐ 居jū家jiā 1.为wéi 人rén 子zǐ,不bù晏yàn 起qǐ,衣yī被bèi 自z ì己j ǐ整zh ěng 理l ǐ,晨chén 昏hūn 必bì定dìng 省x ǐn ɡ。 2.为wéi 人rén 子zǐ,坐zuò不bù中zhōng 席xí,行háng 不bù中zhōng 道dào 。 3.为wéi 人rén 子zǐ,出chū必bì告gào ,反fǎn 必bì面miàn 。 4.长zhǎng 者zhě与yǔ物wù,须xū两liǎng 手shǒu 奉f èng 接jiē。 5.徐xú行xíng 后hòu 长zh ǎn ɡ,不bù疾jí行x ín ɡ先xiān 长zhǎng 。 6.长zhǎng 者zhě立lì不bù可kě坐zuò,长zhǎng 者zhě来lái 必bì起qǐ立lì。 7.不bù在zài 长zhǎng 者zhě座zuò前qián 踱duó来lái 踱duó去qù。 8.立lì不bù中zhōng 门mén ,过guò门mén 不bù践jiàn 门mén 限xiàn 。 9.立lì不bù一yī足zú跛bǒ,坐zuò勿wù展zhǎn 脚jiǎo 如rú箕jī,睡shuì眠mián 不bù仰yǎng 不bù伏fú,右yòu 卧wò如rú弓gōng 。 10.同tóng 桌zhuō吃chī饭f àn ,不b ù另l ìng 备b èi 美m ěi 食shí独dú啖dàn 。 11.不bù挑tiāo 剔tī食shí之zhī美měi 恶è 。 12.食shí时shí不bù叹tàn ,不bù训xùn 斥chì子zǐ弟dì 。 丑chǒu 在zài 校xiào 1.升sh ēng 降ji àng 国gu ó旗q í及j í唱ch àng 国gu ó歌g ē、校xi ào 歌g ē时sh í,肃s ù立l ì示sh ì敬j ìng 。 2.师sh ī长zh ǎng 上sh àng 下xi à课k è时sh í ,起q ǐ立l ì致zh ì敬j ìng 。 3.向xi àng 师sh ī长zh ǎn ɡ质zh ì疑y í问w èn 难n án ,必b ì起q ǐ立l ì。 4.路l ù遇y ù师sh ī长zh ǎng ,肃s ù立l ì道d ào 旁p áng 致zh ì敬j ìng 。 5.听t īng 讲ji ǎng 时sh í,应y ìng 端du ān 坐zu ò或hu ò直zh í立l ì;不b ù支zh ī颐y í、交ji āo 股g ǔ、弯w ān 腰y āo 、翘qi ào 足z ú 。 6.考k ǎo 试sh ì时sh í,不b ù交ji āo 头t óu 接ji ē耳ěr ,或hu ò左zu ǒ顾ɡù右y òu 盼p àn 。 7.安ān 其q í学xu é而ér 亲q īn 其q í师sh ī,乐l è其q í友y ǒu 而ér 信x ìn 其q í道d ào 。 寅y ín 处ch ǔ世sh ì 1.无w ú道d ào 人r én 之zh ī短du ǎn ,无w ú说shu ō己j ǐ之zh ī长ch áng 。 2.家庭ji āt íng 之zh ī事sh ì,不b ù可k ě向xi àng 外w ài 人r én 言y án 。 3.口k ǒu 为w éi 祸hu ò福f ú之zh ī门m én ,话hu à要y ào 经j īng 一y ì番f ān 考k ǎo 虑l ǜ再z ài 说 shu ō 4.见ji àn 失sh ī意y ì人r én ,不b ù说shu ō得d é意y ì语y ǔ ;见ji àn 老l ǎo 年ni án 人r én ,不b ù说shu ō衰shu āi 丧s àng 话hu à 。 5.交ji āo 浅qi ǎn 不b ù可k ě言y án 深sh ēn ,绝ju é交ji āo 不b ù出ch ū恶è声sh ēn ɡ。 6.不b ù侮w ǔ辱r ǔ人r én ,不b ù向xi àng 人r én 开k āi 玩w án 笑xi ào 。 7.与y ǔ残c án 疾j í人r én 会hu ì面mi àn ,须x ū格ɡé外w ài 恭敬g ōngj ìng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