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因其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内心本就细腻、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族情况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

书中的文字细腻,优美,虽然简介令人扼腕无味,但是读起文本却会给人一种清秀异常的感觉。书中写了大量充满清丽气息的和歌,也描写了大量平安时期女子美丽的穿戴。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一言一语都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读过作品一定会发现虽然小说主要是在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仔细品来会发现紫式部没有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

一、独特女性的芬芳魅力与多舛命运

(一)至上高贵的皇室亲王女儿

1、藤壶

纵观整部《源氏物语》,藤壶应该是全书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因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这就使她深知宫廷斗争的厉害,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们仍旧可以看见一颗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样的深爱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为源氏的继母而存在。

从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藤壶是有罪的。身为桐壶帝最爱的妃子的她,内心里深爱的却是自己的继子,并且还生下他的孩子。可其实藤壶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完全是因为她长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壶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亲而爱上了藤壶本人,物语中从未提过。但无论如何桐壶帝的盛年早已过去,而年轻美丽的藤壶与这位只小自己四岁的光彩夺目的继子发生恋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谅的了。桐壶帝死后,藤壶为了保护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发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忏悔自己的罪愆。而与此同时,源氏也被流放荒地。两人同时受着罪恶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复原位,已是冷泉帝顺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时专心痴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经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认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爱的紫姬。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与藤壶凄美悲哀的爱情,却也已将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时的藤壶,被封为女院,高贵无匹,母仪天下。人前人后只能与源氏商议国事,辅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这对于美貌不减当年的藤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妻子或者一个恋人,而是皇上的母亲,一国之母。在这样神圣的光晕之下,她没

有了自己,她不可能再是自己。她只能修行念佛,尼装后隐藏着所有的悲哀。藤壶在三十七岁的春天樱花初绽之时落叶般逝去。在临终前虽能与源氏隔帘对话,但垂泪的两人却也只能说着朝政的安排。我想藤壶在弥留之际,在愧对上皇的同时,作为一个女人何尝不想能在纠缠了一世的恋人怀抱中闭上双眼呢?但是她不能。她维护了一位皇后、一位国母所该有的所有礼仪和高尚,而湮没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刻骨的爱情。在生命的尽头,她想必是遗憾的吧?假如她不是先皇的公主,不是皇后,不是女院……是不是可以多享受一点作为女人的幸福。

这位最为高贵却遗憾一生的女子,成为物语最神圣的传奇。

2、三公主

与藤壶一样,三公主也是皇室的女儿。她的父亲是源氏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雀院,之所以被父亲嫁给晚年的源氏,仅仅是为了让她的生活有所依靠,用朱雀院的话说就是:“那个人很好,你可以把他当作父亲……”。可怜的三公主就这样嫁给了一个年龄都可以做自己父亲的男人,开始了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

三公主的出身的确是高贵,但是母亲却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母亲的培育,她所受的教养定是有缺陷的,可能还是重大的缺陷。比如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应具有的温柔体贴,和丈夫相处时应注意的事项,甚至包括如何提防身边不良的人以便保护自己等等。从源氏和三公主结婚后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缺少爱滋润的三公主,像没经打磨和雕琢的璞玉一样,粗糙直露,缺乏温婉优雅的风度,总是长不大。她做不到善解人意,也不懂的人情世故的深浅;在生活细节上缺乏情趣,对打扮、房间的装饰全无兴趣,对书画也无法做到专心,在源氏众多的女人中显得太过平庸。

等到源氏把三公主娶回家之后才发现还是个孩子的三公主和紫姬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每次看到三公主,他总是忍不住回想紫姬在和三公主同年龄时是多么的优秀,久而久之,就对三公主感到了厌烦。但源氏的这种比较对于三公主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没有母亲的呵护,从小在深闺里长大的三公主怎么可能达到源氏悉心教养长大的紫姬那种标准呢?是源氏的苛刻毁了三公主的一生。三公主后来与源氏信赖的柏木私通生子的确是由于她年幼浅薄,但假如她一开始就能和一个真心爱她的人结婚,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对于三公主,我总觉得无需太过苛责,她所犯的错误是所有女人都可能犯的错误,那是一个女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特定的心理时期、特定的空虚环境、碰到一个纠缠不休的人才能发生的。没有母亲在身边悉心关爱的三公主因从小生活在皇宫,养尊处优,不知道做人还要提防,事情发生后也不会隐瞒,便稀里糊涂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最后,三公主选择了出家,可怜她要终身和孤灯经书为伴,永远也不会知道和品尝爱情的真滋味了。

(二)高雅矜持的上等贵族女儿

1、葵姬

葵是左大臣之女,“走进葵姬房里一看,四周布置的秩序井条,尤其是这个人,气质高雅,毫无半点瑕疵。”按理说,如此这般优雅的女人应该博得源氏的怜爱,可是“源氏公子觉得她过于端庄,似乎难以接近,不免美中不足之感。”造成这种境地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包办的结果。婚前的源氏和葵姬从未见过面,所以他们没有爱情可言;婚后两人又不情投意合,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火花,这种表面上是夫妻,但在精神层面和心灵领域没有交流的状况一直持续到葵姬死去。

文中有一段写源氏身患疟疾从山中医治完去左大臣家休养时,抱怨葵姬对他冷淡,葵姬回答:“你也知道遭受冷遇的感觉?”说时,她向他流目斜睇,眼中含有无限娇羞,这样的表情神态在一如既往地高贵的葵姬身上很少遇见,也是葵姬少有的放开心怀的一次。面对这样的葵姬,对女人一向周到的源氏却教训她说:“你说的被人冷落之语完全是恋人之间的对话。我们既已成亲,何苦说这情话……。”说完就撇下葵夫人,一个人到寝室里休息。在源氏的眼里或许认为对妻对妾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也知道遭受冷遇的感觉”只能是恋人间的对话,换句话说就是对妾要调情,对妻就不必了。有人说“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越不容易得到越要追求。”源氏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葵姬从一开始就是妻。他无需费力讨好,也不用偷偷摸摸,一切如此容易的得到,何须再用手段谈情呢!

爱情是在对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可惜他们在错的时间里相遇了。假如,他们的婚姻不是以政治为目的,不是父母包办,源氏或许可以唤起葵姬的热情。又或者他们再晚点遇见,让葵姬换做三公主,她性格的高贵与矜持定不会红杏出墙,而源氏的成熟、稳重也定能带给葵姬安全感,他们的结局会好很多,葵姬最终也许不会在别人的妒恨之中,无辜地死去。

2、紫姬

紫姬是源氏一手教养出来的,而源氏教养的核心内容是顺从和对他的无所保留。他很得意自己的教育成果,甚至在紫姬死后还想:“从幼年起,无论何事,凡我心中不喜爱的,她从来不做。”但事实上紫姬在后期对源氏已不能畅所欲言,她在嫉妒、出家、死亡的事情上也是自己的主张,从某种角度说,对源氏也是不顺从的。

的确紫姬是源氏最爱的一个人,他为她做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其他许多人,可是我依然觉得正这种爱摧毁了紫姬。从外人眼光看,紫儿被源氏盗取到二条院西殿,就像掉进福坑里一样。源氏自己就曾这样教育紫姬“你跟了我,好比在父母保护之下的深闺长大起来一样,这等安逸是别人所盼不到的,即此一端,便见得你的命运比别人好”,但紫姬的感受是:“谁知我心中一向怀着难于堪忍的痛苦呢?”自己的这种痛苦,是当时社会环境对一个贤惠女人的要求,加上源氏总是用主人加恩人的身份迫使紫姬一直隐忍着自己的不满和忧伤而已。

其实源氏对于紫姬的爱决不是父亲对女儿的爱那么单纯无私。他首先要求紫姬待他如父亲,百依百顺。少许的异样,都视为美中不足。有一次,因为明石姬的事情,紫姬心中不快,便把身子转向一旁,茫然地望着别处,表示我自为我。这给了源氏极大的刺激,“连这个人也和我两条心肠,真教我伤心呵!”我想在源氏的内心深处,他一定认为是自己把紫姬教养大,紫姬一切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理想中妻子的模样去调教的,现在的紫姬不应该也不许有自己的情感,在源氏看来,紫姬只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甚于属于紫姬自己。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源氏在要求紫姬百依百顺的同时,还要求她宽厚地接纳自己的一切,他把一切都告诉紫姬,在紫姬那里求得理解和认可,每次都带着倾诉后的平静和安宁出去找别的女人。紫姬不是花散里、未摘花,只要给个好脸色,只要能够吃饭穿衣,在源氏的众多妻妾中苟且地安居一隅就心满意足;紫姬也不是明石姬,她没有那样的城府和心机,不知道顺应时势,她原本就是心直口快、真诚执着的人,是教养和性格使她不能象云居雁那样哭闹行事,最终,紫姬心底的痛苦和绝望使她像花儿一般枯萎。

在那个时代,完美幸运如紫姬命运也不过如此,更幸福的人是找不到的,也许只有时代变了,婚姻制度变了的今天才能找到幸运的人吧!今天的女性起码不至于像紫姬那样无助和无路可退。

(三)身不由己的中等贵族女儿——空蝉

空蝉是源氏成年后萍水相逢的第一个女子,也是唯一一个终身不接受、逃避源氏之爱的女子。空蝉本是佛教用语“现身”之意,象征无常人世或短暂性。后来音译为“空蝉”汉字,于是人们便将其引申为“蝉蜕”,或直接比喻蝉本身。这个女子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淡薄脆弱,若隐若现,“柔中带刚,好比一丝细竹,看着要断了,却始终断不了,极有韧性”。

空蝉和源氏相遇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那天,源氏于雨后去左大臣家,正巧遇见方向不吉,必须“方违”。为了避免葵夫人对自己的无端猜测,“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位于平安京东京极中川旁的纪伊国守宅邸”。那天,纪伊国守家还住着因斋戒而寄宿的父亲家的女眷,她就是空蝉——伊予介的继室,纪伊国守的后母。在源氏与纪伊国守的交谈中,他了解到空蝉本应入宫侍候皇上,却由于双亲早逝,只得带着弟弟小君嫁给老地方官当续弦。文中的纪伊国守说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她的到来纯粹是机缘巧合。人生的姻缘从来都是难以料定的,女子的命运更是飘忽不定。可怜人啊。”是的,连当时的男子都会发感慨说女子的命运飘忽不定,可以想象到那时的女子是如何没有地位。掌权的人总是看不到被掌者的悲哀,现在纪伊国守看到了、源氏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男人都看到了,但女人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地位。男人们看到了女子飘忽不定的命运,但他们并不认为是由自己造成的,反而更加认为女人若是没有一个可以当靠山的男人,命运只能是以悲剧收场。而女人呢,或许是没看到了,看到了又怎样,看到了别的女子因男人而地位显赫,只会愈加接近男人、讨好男人。在她们的世界里,“独立”就像天方夜谭甚至根本就没出现过。

和《源氏物语》中其他比她容颜更为动人、身份更为高贵的女子们相比,空蝉的形象已然清丽脱俗,即使是在源氏强闯入其内室对她表白的时候,她仍坚守者自己的纯洁。或许在许多男人心目中,为人妻者,其心之楷模莫过于空蝉了,但我还是想说空蝉最终的命运是由于社会的压迫和自己的顺从造成的。无论是空蝉这么些年来拒绝源氏的理由,还是最后因受不了继子的纠缠而落发出家,都是因为她逃不出男权至上的思想和社会。在她拒绝源氏的理由中“没有娘家当靠山,也没有经济能力,自己还是有夫之妇”这点说明在她心中根深蒂固着一种女人是无法独立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的。有父亲兄长的时候,需要他们当做靠山,失去他们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不去争取,不能争取。面对源氏的爱,只因已有了丈夫便苦苦隐藏。我想空蝉未必是不爱源氏的,比起苍老憔悴的丈夫,源氏才更符合一个女子对于爱情伴侣的期望。这么说来,空蝉的这一生定是由遗憾的,她不可在哪怕仅仅一个夜晚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对未来的担忧,投入自己的爱情中。为女子者,竟然不可以为自己活一次,可悲!可叹!

最后的空蝉几乎还是保持了美丽圣洁的背影,静静的隐没于我们的视线里。身穿青灰色尼装的娇小背影,白皙手指举着露水花束,如天空中的新月遥遥清辉。

(四)卑微可怜的下层女儿

1、夕颜

夕颜花又名葫芦花,色白,黄昏盛开,翌朝凋谢。悄然含英,又阒然零落,意味突然香消玉殒的薄命女子。

《源氏物语》中,一开始就成为源氏与夕颜信物的夕颜花,正预示着其早亡的命运。整个物语中天真纯洁的夕颜,没有丝毫世故,嫉妒,人心险恶的污浊。

源氏对于夕颜的爱情,可以说是仅次于紫姬的,对她许下“长记来生誓愿深”的典故,这似乎就不祥地注定了之后夕颜的夭亡。造成夕颜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是源氏的另一个情人六条妃子嫉妒诅咒的缘故,但反过来想,也许夕颜这样单纯的精灵,干净如同白纸,是不适合生存在这个世界,不适合过世间女子争风吃醋的生活吧!毫无机心的夕颜,在长久的岁月里,必然不适合作为“六条院源氏”的夫人。所以作者只能让她以死成就了一道永恒纯白的风景,没有衰老,没有世故,没有种种的持家手段……夕颜竟永远保持少女的天真。女子至纯至美,不过如此!

2、浮舟

浮舟是《源氏物语》后半部的女主角,是作品中八亲王的私生女。她在乡下孤寂的长大,过着不被承认的日子,性格内向。后来由于被退婚,才来到了京城寻找异母姐姐,就是当时的香兵部卿宫的侧室夫人,宇治中君的照料。

当时的薰每次看到中君,就会因想到已故的大君而做出一些逾越礼节的事。中君为了

摆脱这种骚扰,同时又考虑到有人可以照顾自己庶出的妹妹浮舟,就告诉他浮舟和已故的姐姐长得非常像。见到浮舟之后的薰大为惊讶,认为两人的确很像,于是便决定照顾她。但是由于薰是一个对自己身世非常自卑的人,因此格外在意世人眼中的形象。而浮舟由于出身太低,从一开始就被薰君当作侍女般对待,甚至只是藏在宇治,当一个一般的情人罢了。与此同时,从小就喜欢和薰竞争的香皇子,知道有浮舟这样一个人后,排除万难的要去和浮舟幽会。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虽然浮舟各方面都不能和他的侧室中君相比,但香皇子对浮舟仍然十分热心。

浮舟从一出场,就这样夹在两人之间摇摆不定。薰从一开始就把浮舟当已故的大君替身,根本忽视她本人的存在,把浮舟硬生生安排到以前大君的住处就是明证。而且他一直嫌弃浮舟出身国守之家,总觉得她粗鄙迟钝,无法和心目中那个完美的故人相比较。而香皇子说穿了根本就是一时的情热,他这个人向来沾花惹草非常轻浮,对浮舟的热情只是因为他想和薰竞争,想要比薰更快获得浮舟的心,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夹在两人之间的浮舟备受煎熬,在她承受着两人共同的爱时,加注在她身上的还有两个男人对彼此的妒火。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内向孤寂的浮舟只能选择投河自尽。这种选择或许是浮舟眼中对自己命运的最好决断。

但或许上天不这么认为,投水的浮舟最终被救起。重生后的她突然显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强力,她以前是一个非常优柔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两个男性之间徘徊不已。然而被救后的她开始想,难道没有一种可以不依附于任何人独立活下去的方式么?难道女性就一定要得不到自由么?于是后来浮舟断然选择了出家。这或许可以说是浮舟以及一部分女性开始觉醒了吧!

二、女性悲惨命运的形成原因

以上例举的女性都是《源氏物语》中极具代表性的女子,她们的身份或高或低,命运的终回要么走入坟墓一了百了,要么落发为尼斩断尘缘,要么独守空闺虽生犹死。伟大的艺术创作总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把握。《源氏物语》中女性悲惨命运的产生正和当时的平安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平安时代的社会状况

从当时的政治经济角度来看,作者所处的日本平安时代是一个以大地主、大贵族庄园制为主要土地所有制,政治上贵族豪门把持朝政、左右政局的时代。《源氏物语》诞生前后的一大段时期的主要社会特点是——“摄关政治”。

所谓“摄关政治”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事。

“摄关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就其本质上来说,是要

保护大贵族在经济上的特殊利益。日本在“大化改新”后访隋唐之治,实行班田制与租庸调制,后来,在班田制渐趋瓦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庄园制,就是说皇权所有制下的土地被一个个大小贵族“私有化”了。到了平安时代,一批皇族、国家官吏和地方豪族拥有大片的庄园土地,国有领地完全庄园化。以外戚为主的大贵族依仗皇家权势,营私舞弊,排斥异己,无限扩大自己的庄园与财富并逐渐勃发出在政治上的野心。

当时势力最盛的是藤原氏一族,因其始祖是“大化改新”中的功臣,所以之后他们一直是全国的头等贵族,他们能登上“摄关”的宝座,既是靠着这种世袭地位,更是依仗着他们的“后宫政策”。平安时代的贵族们为了可以更好地控制皇权,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将自己的女儿推为皇后,取宠天皇,生育皇子。从而在权势之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退而求其次,也要攀上高枝,托庇于有权有势的王宫大臣。最低标准,也要求门当户对。平安时代的婚姻必须服从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当婚姻被视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那么牺牲的只能是女人的利益了。

正是以这样的社会制度为创作背景,《源氏物语》中的女子们才会那么的不幸。那些女子她们不能为自己做主,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她们生来就是被父兄当做政治交易的工具。在书中,葵就是这样,文中提到“葵自己在家里是父亲左大臣的掌上明珠,生的也是如花似玉”,可是掌上明珠又怎样?如花似玉又如何?当“皇太子十分钟情于葵,想娶其为妃子”时,“左大臣迟迟未肯答复,因为他早已将自家姬君许配给源氏,也曾如实向天皇明奏”。葵之所以成为左大臣的掌上明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左大臣可以借为葵选婿这点来达到自己在政治中和官场上的目的。除了葵,其实空蝉也是这样,本来她应该入宫侍奉皇上,却因双亲早逝,只得带着弟弟小君嫁给老地方官当续弦。她虽不是嫁给了皇权贵族,但从她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婚姻仍逃不出那种以政治为最终目的的腐败制度。当时的妇女无法做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甚至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可以,言听计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她们的命运被男人们牢牢掌控着。

“摄关政治”本身所孕育的严重危机,如同一枚举行定时炸弹,总要爆发。皇室与贵族的极大矛盾加深了宫廷贵族内部各派势力之间,宫廷贵族与地方贵族的矛盾,这些矛盾所带来的种种危机最终又都转嫁到下层百姓头上,因而,统治者与大众的矛盾随之尖锐起来。“摄政”老爷们的衰落,武士力量的抬头,人民生活的困苦使整个平安社会,自上而下层层腐烂。最终,被以武士为权力中心的“幕府政治”所取代,平安贵族的殿堂土崩瓦解。男人们的世界就这样被轻易的打到了,辉煌的历史已然过去,男人们都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更不要说女人们了。她们原本为政治而生的这唯一目的都已不复存在,等待她们的除了漂浮不定的生活和悲惨多舛的命运还剩什么呢!

(二)平安时代的婚姻制度

平安贵族的婚姻,无论从婚姻理念还是婚姻形态上来说,都是“一夫多妻制”。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曾经用一句话概括出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处境:“用美貌和才学

来侍奉宫廷和博取高级贵族的宠爱是平安贵族妇女的唯一出路”。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平安时代的日本盛行一种名为访妻制的婚姻制度。所谓访妻婚是指夫妇别居,男女各自与自己母亲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潜入女方家中,短则翌日清晨离开,长则在女家逗留多天,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随母亲生活,而男性则负责负担妻儿的生活费。《源氏物语》中,源氏与他的第一位正夫人葵姬的婚姻自始至终都是访妻婚。源氏和葵姬结婚后,葵姬继续住在左大臣家里,源氏则住在宫中或是二条院私邸。由于源氏恋慕继母藤壶女御,加上他与葵姬感情不和,因此源氏喜欢住在宫里。大约在宫里住五六日,到左大臣家住两三日,断断续续。这样的访妻生活一直持续到葵姬抑郁而终,夫妻双方始终未能同居。

这种婚姻制度对于女性极为不公平,虽然形式上是以女性为主体,但男子在正式婚姻外,还可以与若干女子保持性交关系。就如源氏,在书中他到处拈花惹草,上至皇上宠妃藤壶女御和已故太子妃六条妃子,下到居于陋巷的夕颜和宫中五十七、八的老侍女。这其中,有的是临时,有的是短期,有的则是长期。可是与贵族男子荒淫无度的性生活相反,确定婚姻关系后的妇女却必须被笼闭在家中,丈夫愿来即来,不想来就不来。丈夫可以在外任意的眠花宿柳,妻子却不许过问。就像源氏的几位妻子:葵姬、紫姬、花里散她们只能在家苦苦等待源氏到来,对于源氏的风流韵事敢怒不敢言。再如空蝉,无奈无助时被迫和源氏发生关系,内心痛苦不堪,尽管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尽管觉得源氏英俊非凡,但依旧拒绝源氏直至最后落发出家。空蝉的这种坚贞一方面体现了平安时期社会对于女性忠贞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平安时期社会要求女性是风情万种的。这种本身就矛盾的要求,恰恰反映了这种婚姻制度之于女人的不平等,这是有延续性的文化传承,更是时代背景赋予女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男权利益至上的全面体现,男人们一方面追求浪漫的风流韵事,从中取乐,引以为豪;另一方面,男人对于女性的忠贞,有着极其严酷的要求和极端强大的社会压力,于是源氏一书中,所有的女子失贞之后的第一反映,就是莫叫世人物议,不如死了干净,可见贞洁之于女性宛如第二生命,当然前提是被世人知悉,暴漏在讥评之下。

结语

作者紫式部以当时的政治经济为创作背景,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她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平安时代妇女的悲惨生活,真实的再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人文风貌。通过对原文的研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平安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形成是由于:平安时代的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着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妇女都没有权力和地位,她们只能是被当做政治交易的工具。在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里,女性只能是依附于男人卑微的活着。

致谢

整个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玉华老师,是她给我的论文指明方向,并不辞辛苦的耐心改正。王老师的重视和关心我真的难以回报。同时我也要感谢系其他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当然也要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给我提出的意见和想法。是这些人让我的论文更加充实、更加真实、更加完善。在此对所有帮助我、指导我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王烜.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日]茂吕美耶.平安日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亚非卷?修订本)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陶力.紫式部和《源氏物语》[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左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学号:2012040010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杨润瑾 年级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11月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杨润瑾 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 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 《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1]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 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3] 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入随并与之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因其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内心本就细腻、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族情况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 书中的文字细腻,优美,虽然简介令人扼腕无味,但是读起文本却会给人一种清秀异常的感觉。书中写了大量充满清丽气息的和歌,也描写了大量平安时期女子美丽的穿戴。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一言一语都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读过作品一定会发现虽然小说主要是在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仔细品来会发现紫式部没有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 一、独特女性的芬芳魅力与多舛命运 (一)至上高贵的皇室亲王女儿 1、藤壶 纵观整部《源氏物语》,藤壶应该是全书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因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这就使她深知宫廷斗争的厉害,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们仍旧可以看见一颗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样的深爱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为源氏的继母而存在。 从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藤壶是有罪的。身为桐壶帝最爱的妃子的她,内心里深爱的却是自己的继子,并且还生下他的孩子。可其实藤壶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完全是因为她长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壶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亲而爱上了藤壶本人,物语中从未提过。但无论如何桐壶帝的盛年早已过去,而年轻美丽的藤壶与这位只小自己四岁的光彩夺目的继子发生恋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谅的了。桐壶帝死后,藤壶为了保护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发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忏悔自己的罪愆。而与此同时,源氏也被流放荒地。两人同时受着罪恶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复原位,已是冷泉帝顺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时专心痴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经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认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爱的紫姬。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与藤壶凄美悲哀的爱情,却也已将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时的藤壶,被封为女院,高贵无匹,母仪天下。人前人后只能与源氏商议国事,辅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这对于美貌不减当年的藤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妻子或者一个恋人,而是皇上的母亲,一国之母。在这样神圣的光晕之下,她没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美丽的罂束花,花落谁家? 【提要】:《源氏物语》是东方文坛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日本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名叫光源氏,他原是皇帝的儿子,后因皇帝不愿他卷入宫廷的斗争中,将他降为臣,赐姓源氏。故事围绕着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在这里有美丽高贵的藤壶皇后,有可爱却也可怜的葵上,有完美典雅的紫姬……在以下的论述中,藤壶皇后和源氏公子的乱伦带来了冷泉帝,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最终走上了出家为尼的道路;因政治需要而被迫与源氏联姻的葵上,本来就因为年龄关系而无法与源氏好好相处,后又因受到诅咒,以至于在生下儿子后油尽灯枯;过于完美,有时候也是一种残缺,也许正因为这种完美给紫姬带来的只是过早地香消玉殒……爱是一种最无私的神圣之物,源氏公子在其有生之年相遇过如此多的女子,是何其可幸,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子,这又何其可悲呀! 关健词:罂束,女子,毁灭,爱情 一、藤壶皇后 看过《源氏物语》的人,也许都会认为源氏公子最爱的人应该是那个长得跟他母后很相似的藤壶皇后,那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藤壶原是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娶入宫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五岁,在天皇面前她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桐壶帝因源氏当时还相当年少,需要母后来照顾,便让藤壶来照顾。当源氏公子在众人口中得知藤壶皇妃的长相酷似自己的生母时,就喜欢上了这位后母,这也在无形之中拉进了源氏和藤壶的距离,但当时的那种对藤壶的喜欢只是居于一种孩子的喜爱。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源氏慢慢地长大了,他对藤壶的感情也起了质的变化了,由原先孩童的喜欢转变成了一种没有伦理道德的喜欢,或许这就是源氏心中的爱的定义。其实源氏并没有真正地爱藤壶,他把他自己跟藤壶的一切都定义在了他孩童的时代,在书中说到源氏想到藤壶的很多时候,都是在回忆以前孩童时自己与藤壶。 藤壶的身份使她备感孤单,而源氏也错将这种喜欢当成了爱,由此也导致了以后两人乱伦的必然发生。藤壶生下后来的冷泉帝,而天皇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这让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地自我悔恨,而另一方面却又止不住对源氏公子的思念。后来冷泉帝慢慢长大,众人都说冷泉长得与源氏公子很像,藤壶这时已经相当地筋疲力尽了,她害怕有一天她与源氏乱伦的事被暴露,害怕会身败名裂,所以她选择了削发出家为尼。而此时的源氏却依然只想着与藤壶结合,没有半点的悔恨之意,由此可见源氏并非真正地爱着藤壶,一切都只是习惯和他的私欲在作怪。当真正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第一的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担心。可是在源氏公子的身上,我只看到了他的私欲,只看到了他为自己着想。在藤壶身边的婢女帮助下,源氏来到了藤壶的房间,想要与藤壶偷欢时,被藤壶拒绝,他觉得藤壶真是不近人情,他为自己的不能得逞而垂头丧气的。这会是爱吗?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文/ 李君兰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

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 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 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他的态度是纯洁的,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光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非理性的性爱。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摧残凌辱。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研究者中很有代表性,它既揭示了两种泛爱的本质不同,又对两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做出评判。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赵连元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潘新华的《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等,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在人生态度上,陶陶认为,宝玉具有叛逆倾向、离经叛道,光源氏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依照本阶级模式成长起来的(144页)。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观点与陶陶类似。冯茜认为,两人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含有价值观)上截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一生追求功名,只有不得已才退出官场。贾宝玉是18世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青年,有新的思想和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的意义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 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社会急剧变动,圈地运动猛烈开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实现登上政治舞台的远大目标,他们反对军权神授、反对神性,极力宣扬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然而,由资产阶级天生的软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彭维勇 摘要: 从众多研究《围城》中女性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分析,其结果多是对女性的批评和贬低,极少从女性的视角来洞察女性。在吸收、融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来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当然,虽然本文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但不是强调要与男性对抗或与男性搞分裂主义,只是想要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启示读者去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将那种男权思想避开,尤其提醒女读者应该要客观理性的去读经典作品,以期避免中男权思想的毒。 关键词:男性偏见、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形象 前言 《围城》是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它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它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包含着对恋爱婚姻的讽刺和评论——婚姻如同一座被围困着的“城堡”,里面未必就是幸福。许多研究者和作者一样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在方鸿渐周边的女性,在鄙视方鸿渐懦弱的同时也鄙视和同情那些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的女性们。同为女性,从女性读者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也听到了她们无辜的呐喊声。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她们,注定已不再是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成长于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她们又不得不内化了关于婚姻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和方鸿渐有莫大关系的那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被塑造得各有特点。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眼光,根据这四位女性的成长及生活背景剖析她们的情感世界及形成的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53593154.html,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锋绘》2018年第07期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程度要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都个个鲜明,虽然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与同时代的女性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两大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追寻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局限。 关键词:女性形象;喜剧 “朋友,这儿是什么国土?”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头说。在其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新的爱情。在这部有点怪异的黑色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有着男扮女装的薇奥拉。莎士比亚的笔下丝毫不吝啬对女性的关怀,他创造了这些迷人的、调皮的、有趣的、浪漫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纯熟、热情,每一个都是强大的女性。薇奥拉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者都可能已经溺水身亡,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而且还是她哥哥)以便向当地的公爵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弗洛伊德认为哀悼的第一个阶段是想和死去的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起初薇奥拉需要通过创造一个他者去表达自己。薇奥拉渐渐用伪装的方式发现了自我,在爱情面前,莎士比亚给予了她最大的宽容。薇奥拉起初充满了矛盾,她爱着公爵,又要劝说奥利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可这丝毫不影响薇奥拉爱的勇敢,那些用来伪装的性别、年龄都不重要,薇奥拉深知爱上彼此就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在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会扮演职业角色,女性角色过去一直由男性扮演,莎士比亚创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无疑是给了男权社会体认女性最大的机遇,也因此赋予了她们畅所欲言的能力,他找到了给予女性声音的方法,这是在许多方面对女性伟大的馈赠。 《皆大欢喜》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关于罗瑟琳和一名叫做奥兰多的年轻人。罗瑟琳的角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在引导整部戏,在她刚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安排自己和西莉娅的新生活,买了茅舍,建了一个农场。由于她的努力,公爵和他的随从最终抛开厌世情绪,恢复了被遗忘的雄心壮志。在幽静、浪漫的亚登森林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力,有时间胡闹,也有时间谈恋爱,在那里人们“逍遥的把时间消磨过去,像是置身在古昔的黄金时代里一样”。因为罗瑟琳的鼓励,森林里的人们学会了更勇敢更公开的追求爱情。罗瑟琳的性格中既有嬉戏欢闹的一面,也有温柔贤淑的一面。她表面上的伶牙俐齿只是为了掩饰她心中的忧虑。她说得上气不接下气,只是使自己在情网中越陷越深。她女扮男装嬉弄自己的情人,手段异常的巧妙。她和奥兰多的对话中充满了優雅的谈笑,她在自己设置的精巧的语言迷宫中穿行,把握着爱情的节奏,掌握着主权,奥兰多紧随其后。她如此聪慧,也充分利用了性暗示。当罗瑟琳易装成男孩,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是盖尼米德,盖尼米德是朱庇特的侍酒童子,

源氏物语读后感800字

源氏物语读后感800字 为大家整理的源氏物语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源氏物语读后感800字请关注源氏物语读后感栏目。源氏物语读后感800字【一】 这本书写于一千年前,日本一个女贵族写得让皇家消遣的书,类似上官婉儿写了一部书给武则天看的意思,作者名叫紫式部,号称日本的《红楼梦》,但比《红》早七八百年,主要以贵族源氏家族三代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间或有家族兴衰。这本书我看得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看着看着着急知道结局,就一目十行的翻着往前看,越过看了,又觉得文笔实在优美,后悔没有好好欣赏,就折回去重新细细看来,如此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此书颇有日本那种细腻唯美的风格,阅读本身就很怡人。有审美的愉悦感。 我花了一个月才看完,真是害苦我了,这把年纪,睡之前看小说类比较吸引人的书,就会脑电波兴奋度加强,要好一阵子才能入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说明了的确是一本有阅读趣味的术。前一段买了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哲学类的,有点费脑子,那对我来说就是通往睡眠之路,一看就困,我准备老了,放本高数在枕边。 在看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下,不是出于爱国情结,客观的说源氏物语的确比红楼梦要差一点的,首先从笔力而谈,

高下力见,源是细腻婉约,红却是深郁秀美兼具,就内容来说,源书主要是三代男主人公的感情史,中间的知识点就是写情诗时的诗词,大部分就是那种什么排句,(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可能说的不对)类似中国的对联,两句两句,真的比咱们的唐诗宋词元曲是万万不及的,里面涉及的知识点也多是衣服薰薰香,宴会时的乐评舞评,出家的习俗,佛具的知识,日本贵族我感觉出家的特别多,当年看一休哥的时候,感觉他出家完全是被黑恶势力迫害的,可怜死了,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日本当年出家蔚然成风,皇帝一退位,出家,皇后妃子(日本叫女御,更衣,尚伺什么的)皇帝一不行,也出家,贵族家的夫人啊什么的也是死了一半,出家了一半。可我感觉咱们红楼梦,医药,饮食,诗词,服装,建筑,宗教无一不包。看了一部书,就学了一堆东西。还是中国人实在啊。 我想了一下,这就如同日本人的料理,半天上来,咱们一看,几片鱼,两片菜,一小碗汤,但是日本人就那么切一切。摆一摆,实在是清爽好看,日本饮食建筑服饰都给人一种静物感,线条清晰明丽,让人感觉生命的优美与诗意,咱们的红楼梦就是满汉全席,美仑美焕。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华美与沧桑。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让我体会到一个字”美”,能把文章写得如此之美,让人感觉如在初春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生动和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成为各国人民百谈不厌的话题,受到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赞扬。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她们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中一系列女性形象根据其创作时期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特色。喜剧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她们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悲剧,新女性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 Abstract: Shakespeare, the cultural giant in renaissance period, has shaped a seri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at are very lively. These characters proved to be the themes talk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stratu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hink highly of the characters. The female imag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enriched the character galle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y are not only belonging to a period, but also a part of the whole centuries of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Shakespeare gave the female character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most women in his comedies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hey are full of wisdom, talent and virtue. They rebel the traditional moral bravely, pursuing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the self decision of marriage. They are new women, revealing the humanism ideal. The women in the tragedies correspondingly draw back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y are either pure female like angle or evil devil, pressing deep recognition of British real social life. The changes of female images in comedies and tragedies reveal the changes of the way how the author recognized life and ideas guiding the creation. And it also naturally reveals the author’s male chauvinism. Key Words: Shakespeare; Comedy; Tragedy; Female characters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时,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淡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父权主义妥协。莪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深沉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她崇拜他,她形容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是面对心上人的求爱,她却不知所措了,长期接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植于她的行动。她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哈姆雷特,而在父兄得知这件事后,她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父兄的指示,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爱,回避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哈姆莱特》一剧的死亡人物中,莪菲利亚之死显然是落墨颇重的。请重温一下王后的叙述:“在小溪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一个人到那儿去,用毛茛,荨麻,雉菊和紫罗兰编成了一个个花圈,替她自己作成了奇异的装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树枝拆断了,连人带花一下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什么痛苦,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下去。”这样载着鲜花在水面飘逝的情景,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 《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 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这正是《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共性之处,也是两部文学着作美学的主要体现。在两部着作 的儒佛关系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文学差异。 三、《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创作手法与文体结构的比对 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而言,很多的学者都认为他们同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遵循的原则都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对于这两部着作的艺术特点而言,很多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看法,他们都表示这两个作品都使用了侧写、曲笔以及隐喻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从妇女问题出发,借此去反映王朝的盛极必衰,两篇着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似的,通过侧写,隐晦曲折地表现了政治矛盾。与此同时,两篇文章又同样借助爱情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同样是这两部小说的共性之处。 四、《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比对 (一)男尊女卑的思想分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自然地形成了。在人类社会早期之时,强大的体力是与野兽搏斗的需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财产私有制阶段以后,强大的体力则越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人仅仅将女人视为一种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