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分析

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分析

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分析
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分析

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分析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也在美国诞生。自此,数控技术紧跟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50多年来,数控技术已经历了八代,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硬件数控阶段(1952~1970),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阶段(1970~1986),高速高精度CNC的开发与应用阶段(1986~1994),基于PC的开放式CNC的开发与应用(1994~)。

1. 基于PC的开放式CNC的开发与应用(199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性能提高很快,从8位、16位发展到32位,可以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而且PC机生产批量很大,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数控系统从此进入第八代基于PC的CNC系统阶段。1994年,这种基于PC的CNC控制器在美国首先亮相市场,并在此后获得了高速发展。PC的引入不仅为CNC提供了十分坚实的硬件资源和极其丰富的软件资源,更为CNC的开放提供了基础。此阶段数控系统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技术特点为:PC技术,Windows操作平台(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计算机发展的新成果);技术支持为大量的硬件板卡厂商和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发公司。

开放式数控系统发展很快,目前正朝着标准化开放体系结构的方向前进。就结构形式而言,当今数控系统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1)传统数控系统如FA N U C0系统、MITSUBISHI M50系统、Siemens 810系统等。这是一种专用的封闭体系结构的数控系统。尽管也可以由用户作人机界面,但必须使用专门的开发工具,耗费较多的人力,而对它的功能扩展、改编和修改,都必须求助于系统供应商。目前,这类系统占领的市场已逐渐减小。

(2)“P C嵌入N 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这种系统的基本结构为CNC+PC主板,即把一块PC主板插入传统的CNC机器中,PC板主要运用非实时控制,或CNC作为数控功能运行,而PC板作为用户的人机接口平台。如FANUC18i、16i系统等数控系统。尽管它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由于它的NC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数控系统,其体系结构还是不开放的。因此,用户无法介入数控系统的核心。这类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强大,但价格昂贵。

(3)“N C嵌入P C”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这种数控系统是将数控的核心功能插卡化,并将其插入PC中,PC将实现用户接口、文件管理以及通信等功能,NC插卡将全面负责机床的运动控制和开关量控制,如美国Delta Tau公司用PMAC多轴运动控制卡构造的PMAC-NC数控系统等。

(4)SOFT型开放式数控系统这是一种最新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控系统。它提供给用户最大的选择和灵活性,它的CNC软件全部装在计算机中,而硬件部分仅是计算机与伺服驱动和外部I/O之间的标准化通用接口。用户可以在Windows NT平台上,利用开放的CNC

内核,开发所需的各种功能,构成各种类型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与前几种数控系统相比,SOFT型开放式数控系统具有最高的性能价格比,因而最有生命力。其典型产品有美国MDSI 公司的Open CNC、德国Power Automation公司的PA8000 NT等。

数控系统技术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体现在:数控系统体现结构由专用型封闭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发展;数控系统的性能、功能向实时智能化、高速、高精、高效发展;数控系统的结构向超薄型、超小型发展;数控系统在网络化基础上,与CAD/CAM集成为一体,向满足FMC、FMS、CIMS对基层设备需求,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发展。

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性能方面

(1)加工控制高速、高精、高效和高可靠性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

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l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

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性能已大大提高。

加工速度和加工精度是衡量CNC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当今先进的CNC系统都已完成了由16位处理器向32位微处理器的过渡。不少系统通过配置多微处理器实现分散处理,采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进行并行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为高速高精度加工控制指标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得高速进给运动控制中的自适应平滑升降速控制、自由曲线加工的内部矢量精插补等复杂算法得以实现,系统的控制指标大幅度提高。由于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

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多CPU分布式控制结构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柔性化和软硬件运行速度,保证系统满足高速、高精、复合加工和多轴化的要求。

数控机床加工的输入信息主要是刀具的轨迹和刀具相对工件运动的速度,其输出是机械零件。为了避免输入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阻塞、失真、延时,保证整个信息流高速而不畸变的流动和转化成刀具或工作台运动,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在CNC系统内采用了最新电子及控制技术:为了防止扰动,集中开发数字滤波器技术,以消除机械的谐振,提高伺服系统的位置增益;采用前馈控制,补偿由于伺服滞后所产生的误差;适当地控制进给率和采用恰当的加减速曲线以减小加减速滞后所产生的误差;减少电动机和控制单元的大小,提高编码器的分辨率;主轴电动机采用同步电动机(较适应于齿轮机床);伺服控制采用交流数字控制技术,具有很高的电流检测精度,采用相应的硬件可以产生所谓“纳米控制”(也就是在系统检测分辨率为1mm时,插补分辨率可以提高到1nm)。

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是数控机床产品质量的一项关键性指标。数控机床能否发挥其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效益,关键取决于可靠性,衡量可靠性重要的量化指标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ean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高可靠性是指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被控设备的可靠性在一个数量级上。但也并非可靠性越高越好,仍要适度可靠。在可

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 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 000h

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2)体系结构智能化、柔性化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动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与维修等。为实现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必须引入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实施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数控系统中配备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参数自动设定和大局自动管理及补偿等自适应调节系统,在高速加工时的综合运动控制中引入提前预测、动态前馈功能,在位置、速度控制等方面采用模糊控制,使数控系统的控制性能提高。

目前制造业中使用的CNC系统,大多是基于专用计算机设计而成的,这给系统的使用维护、更新换代、系统集成带来很多不便。随着PC技术的引入以及PC文化的启迪,越来越多的系统开发商以及工业界认识到基于模块化、标准化、开放化的柔性化结构体系对CNC 技术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有利于共享通用的硬软件资源和集中一致的测试服务,节省开发与维护的费用。当使用环境变更或技术变更时,能通过扩展、升级和增强的方法迅速满足新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最富活力的体系结构,代表了CNC的发展方向。控制系统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根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因此,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向应用性和经济性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元向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连接,向信息集成方面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面发展。

3.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功能方面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图形用户界面要适合各种用户包括非专业用户的使用。高档数控系统发展对图形化界面的功能和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用户希望看到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界面,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提高编程和加工效率。图形化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面控件的图形化;二是界面内容,主要指加工过程的三维实时仿真。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

媒体技术对实现用户界面图形化提供了实现的技术,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

(2)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交流不再局限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科学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和解释数据变得更为高效,使信息交流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动画等各种可视化信息。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和仿真演示。

(3)插补或补偿多样化将可视化技术和虚拟技术结合起来,使得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控系统的通用性。多种直线、曲线、曲面插补技术的应用,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线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NURBS(非均匀有理0样条插补)、样条插补(A,B,C样条)等,以及多种补偿技术,如垂直度补偿、温度补偿、误差补偿、前馈补偿、间隙补偿等方法的应用,使得系统能够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

(4)工序和功能复合化数控机床的发展已模糊了粗、细加工工序的概念。为了提高生产率,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的开发和制造已变成数控机床的一种发展趋势。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比如一个圆柱体要进行圆柱表面的车削、镗中心孔,以及在圆柱表面上铣沟槽。将这些加工都安排在同一台数控机床上完成,能大大提高生产率。因此,对于复合数控机床,首先需要增加可以用于复合加工的功能,比如铣床需要增加螺锥线功能、螺旋线功能、三维圆弧功能、刀具中点控制。另外,刀具补偿功能也需要既有车加工又有铣加工的功能。除此之外,这种机床还经常需要高速加工。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多轴和多轴联动控制,如FANUC15系统的可控轴数和联动轴数为2~15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

4.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功能方面

(1)集成化和模块化对于高性能系统,由于分辨率的增高、控制算法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处理能力要求苛刻,对CPU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对于高端系统均采用了多个高性能的处理器。采用多处理器的结构后,各CPU分工合作提高了系统的计算速度、插补速度及对现场输入输出设备、各种控制信息等的管理、处理速度,提高了数控系统的整体性能,而且数控设备也变得更加灵活和精巧。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电路密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及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将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等模块做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从而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

(2)串行总线接口随着数控机床速度和精度的不断提升,传统脉冲和模拟接口难以满足高速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总线技术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必由之路。通过总线技术实现了数据以纯数字的方式在各模块间的传递,避免了模拟量的零漂以及脉冲串的高频干扰,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计算机系统中,总线接口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功能都有直接影响,专家认为,21世纪,串行总线将逐步取代并行总线。同并行总线相比,串行总线具有以下优点:连接引脚数量少,连接简单,成本较低,系统可靠性高,有助于数据流计算体系结构的实现;以串行信息包为基础的系统,不需要编写驱动程序。目前,串行总线数控在国外正处于发展阶段,各厂家使用的串行总线标准也不一样。如日本FANUC公司的15i /16i /18i /21i对伺服驱动采用SSB总线,开关量控制采用FANUCL/OLINK总线和已成为国际标准IEC44的SERCOS 总线等等。

5. 开放式数控系统成为新一代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主流

为了满足机床技术的发展,要求CNC控制器透明以使机床制造者和最终用户可以自由地执行自己的思想,因此,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产生了质的变化,开放式数控系统成为新一代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主流。开放体系结构是指数控系统应该是一个可以根据需要,容易实现重构,组成不同档次、不同品种的系统,应能使得各种应用系统可以有效地运行于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平台之上;可以与其他应用系统相互操作并且提供与用户交互的统一风格。对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目前的主流观点强调其特性为:系统互换性、可伸缩性、可移植性、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开放式、高可靠、高性能、系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数控系统的通称,其核心是开放式。开放的核心是应用软件模块(面向对象的结构)与运行平台的无关性(通过应用接口软件实现)、系统中各应用软件模块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人机界面及通信接口的统一性。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规范,包括美国的NGC和OMAC计划、欧盟的OSACA计划和日本的OSEC计划等。这些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开放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标准,以便在这种标准支持下,各种具有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的系统功能模块可通过标准化接口组合成所需系统。

开放式数控系统由于以下特点而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1)由于软、硬件接口都遵循公认的标准协议,只需少量的重新设计和调整,新的通用软硬件资源就可能较快被采纳、吸收和兼容,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发费用,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将不断改善。

(2)标准化的人机界面和编程语言方便用户使用,降低了与操作效率直接有关的劳动损耗。

(3)向用户特殊要求开放。更新产品、扩充能力、提供可供选择的硬软件产品的各种组合以满足特殊应用要求,给用户提供方法,从低级控制器开始,逐步提高,直到达到所要求的性能为止。

(4)图像技术、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用户界面图形化,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辑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同时可以进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加工过程的参数监测。

(5)网络数控通过网络、Internet/Int ranet将制造单元和控制部件相连,或将制造过程所需资源(如加工程序、机床、刀具和检测监控仪器等)共享。为使数控系统硬件具有互换性,数控系统内CNC单元与伺服驱动及I/O等单元以现场总线网络连接称为内部网络。外

部网络则指数控系统与其他控制系统或外部上位计算机以网络连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加工程序传输、远程诊断和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监视生产现场情况进行最优计划和调度;将CAD数据立即转变为加工程序、工具清单、工艺卡和加工工艺图纸,实现并行工程来缩短生产周期。网络化数控系统支持机床的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他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和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另外,产品数据交换标准STEP-NC成为工业化国家的研究热点。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2017公需科目《大数据前沿技术及应用》第八章答案

2017 年公需科目《大数据前沿技术及应用》 第八章:大数据发展趋势答案 1、大数据预测能够分析和挖掘出人们不知道或没有注意到的模式,确定判断某件事情必然发生。(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B 2、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中的智能化关键技术包括感知技术、自然语言技术、交互技术以及决策等。(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3、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 。(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4、2011 年,IBM 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在美国著名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上击败两名人类选手而夺冠。(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5、2012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6、机器学习就是通过算法,使得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7、由于大数据处理多样性的需求,目前出现了多种典型的计算模式,包括大数据查询分析计算、批处理计算、流式计算、图计算等。(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8、大数据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帮助人们做出更明确的决策,优化企业和社会运转。(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9、人工智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10、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图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11、大数据成熟催化了人工智能的进步,深度学习带来算法上的突破则带来了人工智能浪潮。(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12、当前,企业提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大多基因 Hadoop 开源项目。(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大数据科学与应用”软件工程硕士专业。(3 分) A. 是 B. 否正确选项:A 14、数据结构”是指不存储数据库之中的,包括电子邮件、文本文件、图像、视频等数据。(3 分)

当今企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

当今企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 摘要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使物流信息化及其相关的物流信息技术受到空前的重视。物流信息技术是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具有实时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以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为基本内容,实现物流企业的高效运作。目前国内外企业广泛的应用了物流信息技术,大大的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显示出了它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状应用趋势分析

目次 摘要 (1) 引言 (3) 第一章、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4) 第二章、物流信息采集技术 (4) 2.1条码技术 (4) 2.2RFID技术 (4) 2.3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 (5) 2.3.1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5) 2.3.2RFID技术的应用 (5) 第三章、物流信息交换EDI技术 (5) 3.1EDI技术 (5) 3.2EDI在物流中的应用 (6) 第四章、物流信息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 (6) 4.1 GIS技术 (6) 4.2 GPS技术(P230) (6) 4.3 GIS与GPS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6) 4.3.1 GIS应用 (6) 4.3.2 GPS应用 (7) 第五章、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7) 5.1趋势之一: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 (7) 5.2趋势之二: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点 (7) 5.3趋势之三: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基本情况说明

《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基本情况说明 一、成绩情况: 本课程共3学分,采用五级计分法: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考核成绩占40%(其中考查读书报告形式10%,期末考查课程论文形式30%),平时成绩占60%(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包含对本课程改进的建议)。 本科生院对于最终成绩有比例控制,优秀率控制在20%,其他为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如果超过比例,教务系统就会禁止输入。 1.考核成绩的40% (直接抄袭网上资料,未经个人转化者,本次成绩为零。) a.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要求:选择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或文学文化现象试作评析,或针对与课程有关的文学前沿问题撰写文情调查报告;报告字数不限,但要求写出自己的切实心得而不是拼揍已有的材料。 b.期末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要基本符合论文规范(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并在最后一次上课前上交。 题目自选,可结合教学内容,也可据自身阅读感受来选。内容可以是作家作品解读,也可文学文化现象分析。要求写出自己真实感受而不是拼凑材料。2.讨论课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由小组成绩与个人表现相结合确定,考察依据是讨论稿记录和发言情况。 二、纪律: 本学期所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是本科生院直接监控和管理的,本科生院有硬性规定,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有三次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讨论者,就没有成绩。正当原因请假的上限只有两次。本科生院还规定这门课程不接受免听课的申请。作为任课老师和助教,没有丝毫宽限的权利。 无故迟到三十分钟算旷课。助教没有准假条的权力。 三、课前准备: 讨论课最为重要的是课前的准备。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也可上网查阅资料。列出几种途径: 1.内部的参考资料:是精选出来、最贴近讨论话题的文章。作者大都为学界名

大数据前沿技术及应用(二) 第三章 大数据金融行业应用.

第三章大数据金融行业应用 视频问题: 保险1:数据分析在保险行业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产险方面,其在美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是) 保险2:金融行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涅槃重生。中国保险行业的渗透率只有3%,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左右的渗透率。(否) 证券:中国大数据IT应用投资规模以五大行业最高,其中以互联网行业占比最高,占大数据IT应用投资规模的28.9%,其次是电信领域(19.9%),第三为金融领域(17.5%),政府和医疗分别为第四和第五。(是) 银行1:银行每创造100万美元的收入,一家银行平均产出约820GB的数据(是)银行2:大数据在银行的七个业务板块分别是零售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以及风险管理业务。(是) 在线考试: 1、2011年5月美国对冲基金Derwent Capical Markets通过分析Twitter的数据来感知市场营销,在首月的收益率为1.85%,让平均为0.76%的其他对冲基金相形见绌。(是) 2、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新客户获取、客户防流失和客户赢回等。(是) 3、精准营销包括实施营销、交叉营销、个性化推荐以及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是) 4、对于银行以及银行产品的舆论上,银行可以通过爬虫技术,抓取社区、论坛和微博上相关信息,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正负面判断,做到及时处理问题。(是) 5、在大数据时代,针对市场波动对证券公司IT建设的影响,一个聪明的证券公司会在行情比较清淡的时候加强基础建设替换老系统,因为在在大牛市行情好时做一些系统变更的风险系数非常高。(是) 6、招商信诺电销对信用卡客户的数据分析,主要思路是通过持卡人的行为,建立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倾向性的模型,以提高电销的成功率。(是) 7、摩根大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盗取客户账号或侵入自动柜员机(ATM)系统的罪犯。(是) 8、客户画像指的是个人客户画像,包括人口统计写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分险偏好等。(否) 9、大数据的发展使国内的不少银行也开始尝试通过大数据来驱动业务运营,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使用大数据实现实时营销;招商银行利用大数据发展小型微贷等。(是)10、没有好的数据基础,可能建模过程就会中途夭折,但是建模成功的话,就能得到如意的结果。(否) 11、大数据是依托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海量、高速增长、多样性的结构和非数据结构数据进行加工挖掘,找寻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提高分析决策能力,优化流程和科学配置资源的管理工具。(是) 12、2012年海通证券自主开发的“给予数挖掘算法的证券客户行为特征分析技术”主要应用在客户深度画像以及基于画像的用户流失概率预测。(是) 13、股票、投资理财、投诉服务等各个业务涉及到交易、风控、清算等系统的数据都是用户在各个触电,场景下的痕迹,对这些数据进行拉通和分析,可以掌握用户在该券下商所

物流信息技术名词解释、简答题

物流信息技术 一、名词解释 1. 软件工程: 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其核心内容是以工程化的方式的开发软件,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2. 数据库:(简称DB)是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以一种合理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与公司或组织的业务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数据可以为公司或组织的各级经过授权的人员或应用程序以不同的权限所共享。 3.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4. 物流标准化:是按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的活动过程。 5. 条码: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编码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 6.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7.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目的而设计的一种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应用问题的地理信息系统,除了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解决地地理空间实体及空间信息的分布规律、分布特性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应用模型和方法。 8. 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也称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或外壳,它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供其他系统调用或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操作平台。 9. 车辆线路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重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车辆、每辆车的行驶路线等。 10. GPS:是利用由导航卫星构成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测时和测距。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空间信息反馈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 11. 电子数据交换:为完成明确的共同业务目标而在多个自治组织之间,根据开放式EDI 标准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 12. 仓储管理系统: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软件实施工具。 13. 运输管理系统:主要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运输计划、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及运输过程的跟踪、调度指挥等管理业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人机系统。 14.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或部门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要,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15.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也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共用数据的交集(如交通流背景数据、关贸数据等),为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共用物流信息的需求(如车辆调度计划制定时对交通状况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如通过共用安全数据位交通运输管理提供支撑。 16. 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是指企业间利用通信网络(V AN或互联网)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连接(On-line)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前沿问题分析

课程名:《人力资源管理前沿问题分析》题目:“从管理人到开发人”的理念

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人事管理正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变革的基本趋势是:告别传统的人事管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正在顺应这种趋势,推动这场变革。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确立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自觉实现“从管理人到开发人”的转变,必须从思想上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人事管理?什么又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两者之间有哪些区别?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着九大区别: 1.是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只看到我国人口众多、社会成本过大等负面影响的一面,看不到人的资源性一面;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世界上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经过开发了的人力资源可以升值增值,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润。前者视角有误、态度消极;后者视角正确、态度积极。不同的视角差异,将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是类型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被动反应型,人事部门整日忙于具体事务,对许多事情通常都是被动地作出反应,工作自主性很小;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属于主动开发型,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的要求自主实施对人的开发,诸如制定人才规划、实施人才培训、引导人才流动等事项,人力资源部门都可以自主进行,工作的自主性较大。 3.是层次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始终处于执行层,一切按领导的意图行事,很少参与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逐步进入了决策层,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显著提升。当然,人力资源工作进入组织决策层需要有个过程。我们曾经考察过欧洲的一些大型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普遍进入了决策层。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各级人事主管都已成为本级董事会的成员。就总体而言,这一变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5-1955年的十年间,由于战争的原因,造成产品极度匮乏,在此期间普遍注意在生产和设计人员中选拔企业高层主管;第二个阶段是1955-1965年的十年间,由于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在此期间企业选拔高层主管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营销人员;第三个阶段是1965-1975年的十年间,由于跨国经营的出现,跨国公司里的内外财政问题日益突出起来,在此期间选拔企业高层主管的注意力又开始转向财务人员;第四个阶段是1975

物流信息技术重点

单项选择20,判断20,(课后习题)名词解释4*5,简答2*8,案例分析1*24(3小题) 信息技术分类 1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技术,对应于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是扩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传感技术包括遥感、遥测及各种高性能的传感器,如卫星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热敏、光敏传感器及各种智能传感系统等。传感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信息的传递技术,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迅速、准确、安全的传递。通信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发生深刻的变化。 3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对应于人的思维器官。计算机运行速度非常快,能自动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等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 4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是信息的使用技术,对应于人的效应器官。控制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基础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 信息交换技术:信息交换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又称 EDI 技术,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概念 在物流领域范畴内建立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与服务工作的系统,称为物流信息系统。 条码概念 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 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区别 一维条码只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方向不表达任何信息,其一定的高度通常是为了便于阅读器的对准。 一维条码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码制)编制而成。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39码、EAN码、UPC码、128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ISSN等。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称为二维条码。

金融前沿问题研究

一、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中国方面:中国的部分领域开放度不够,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较高,政 府给与部分国企补贴,以保护发展中的幼稚产业, 2.美国方面的原因: 1)中美经济结构,中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决定了中国在中低端制造的比较优势,但美国却封锁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美国制 造业占比仅11.7%,服务业占比高达80%左右,美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生 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需大量进口。 2)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了获取巨大的比较利益,和保护环境资源,美国长期以来将降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他国,自己主要生产高附加 值的高利润的产品。导致美国长期需要进口大量资源和低端产品。 3)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即国家战略。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心的地位,一方面使得美国可以争取别国的财富,获得巨额的收益;一方 面美国必须保有强大的贸易逆差才能使得国际市场能够有充足的美 元作为国际结算手段,并且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 4)美国的经济政策导致。长期实行低利率和财政赤字政策:减少储蓄,降低成本,刺激投资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美元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一种特权,即可以无节制地依靠印美元、发美债的方式获取其他国家的商品和资 源,这必然导致贸易项下巨额逆差和资本金融项下巨额顺差。美元的 超级特权相当于向世界各国征收铸币税,以维持其霸权体系。 6)美国的低储蓄过度消费的模式。必然导致外部巨额贸易逆差,背后

原因则是高福利体制、低利率环境、美元金融霸权地位。 7)限制对华的高科技出口,长期实行出口管制:领域逆差占对华逆差比重接近40%,但美对其他国家高科技出口为顺差。一旦开放,必将 大幅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8)美国大量的跨国企业在华投资。这些公司的内部交易占到了美国进出口额的1/3以上。因此美国的跨国公司也导致了美国的国际贸易逆 差 二、中国如何应对 1.联合欧盟、东盟、日韩、南美、非洲等国家,寻求WTO等国际协调机制, 避免贸易战升级扩大。 2.中美贸易战是最好的清清醒剂,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高 端制造、金融服务、大学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等领域与美 国的巨大差距。中国经济繁荣大多是基于科技应用,但是基础技术研发 存在明显短板,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谦虚学习,必须继续保持韬光养晦。 3.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类似 于1960-1980年的日本、1960-1990年的德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供给 侧结构改革、开放国内行业管制,降低制造业和部门服务业的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下定决心实施国企改革,改革住房制 度、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大规模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改善营商环境、发展基础科技的大国重器、结构性去杠杆,防化风险等。 三、利率美联储加息,中国应该怎么办? 1.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

2017大数据前沿技术与应用部分答案(公需课)90分以上答案

1、下面哪种不是数据库的分类? A、层次式数据库 B、开放式数据库 C、网络式数据库 D、关系式数据库 2、下面哪种不属于硬盘?() A、SSD盘 B、HDD盘 C、混合硬盘 D、光盘 3、()用于存放计算机运行期间的大量程序和数据。 A、高速缓冲存储器 B、主存储器 C、外存储器 D、CPU寄存器 4、推动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项技术?() A、云存储技术 B、数据管理技术 C、数据抓取技术 D、数据可视化技术 5、不属于光盘的优点是()。 A、单位存储容量成本低,携带方便,数据查询时间短

B、容量大,保存时间长 C、数据读取、写入数据快,操作方便 D、可重复删除写入数据 6、不属于基于大数据的威胁发现技术的优点是哪项?() A、分析容的围更大 B、对已知威胁的检测 C、分析容的时间跨度更长 D、攻击威胁的预测性 7、()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A、数据库结构 B、数据结构 C、存储结构 D、数据对象结构 1 【单选】()用于存放计算机运行期间的大量程序和数据 ? A. 高速缓冲存储器 ? B. 主存储器 ? C. 外存储器 ? D. CPU寄存器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2 【单选】下列哪条不属于隐私保护防护策略( ) ? A. 确保身份安全 ? B. 安全检查 ? C. 密钥管理的不良状况 ? D. 安全步骤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3 【单选】()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 A. 数据库结构 ? B. 数据结构 ? C. 存储结构 ? D. 数据对象结构 ? A ? B ? C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学生制定时间: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经济系 学分:3 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会协助项目组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 (3)会在各类企业中使用条码; (4)会使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盘点、出库管理; (5)在物流软件系统中完成日常业务操作; (6)会调试和管理运输部门的GPS监控软件; (7)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完成网络交易;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前续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等,后续课程有《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等课程。 2、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各种改善物流业务操作的信息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1) 条码解决数据重复输入问题; 2) 数据库解决存储问题; 3)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数据的加工和传输; 4) EDI解决单证和数据传输; 5)GPS/GIS解决定位、信息查询; 6) RFID解决小范围内追踪以及不接触扫描; 7) 电子商务解决交易问题。 所以本课程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采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其业务流程,并详细分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上面三个步骤,针对课程情况设计出了七个教学情景: 1) 现代化物流和信息技术; 2)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 3) 条码技术与应用与RFID技术与应用; 4) GPS/GIS技术与应用; 5) EDI技术与应用; 6) 电子商务应用; 7)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综合模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当前的改革方向应是谋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有限政府”。 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全面废弃政府对经济的审批管制。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不应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归于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把行政审批制度看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对它持彻底否定态度;而如果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由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我们就会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应当否定的和应当肯定的因素。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不规范,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权。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时,应重点考虑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在决定二者的分权程度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分权的力度与速度要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在行政学界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概括而言,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展开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公务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我国公务员的范围、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励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方面。 其中,公务员的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定公务员法必须合理确定公务员的范围,在我国应当将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都纳入公务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将行政部门列入公务员队伍,政党组织、立法、司法机关一般不作为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盲目扩大公务员队伍的倾向是向原有“干部”概念的复归,这与近年来进行的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府雇员制的探究。从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试行这一做法。随着各地政府“政府雇员制”的试行,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活跃。有一些学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府雇员制度的对比,认为在我国发展政府雇员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政府雇员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可以促进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决我国机构改革、稀缺人才资源紧缺、公务员制度健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政府雇员制,事实上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规定的聘任制。由于推行聘任制度的复杂性,存在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关系、职责的分工、传统行政价值理念的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慎重实施“政府雇员制”。 四、关于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研究 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涉及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这个指导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政务公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公需课大数据前沿技术级应用测试题

1. 【多选题】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推出了些促进这些领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和行动纲要,主要有哪些?【ABCDE】 A: 2015年8月31日:《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B: 2015年12月29日:《“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D: C: 2017年7月8日: 2017年4月10日:《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 E: 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2. 【判断题】人工采集效率低、成本高、错误多。自动化采集靠技术实现,效率高、采集的数据量大。【对】3. 【多选题】大数据分析平台软件由()()()()()大关键技术实现。【ABCDE】 A: 云存储 B: 云计算 C: 算法库D: 工作流引擎 E: 开放接口 4. 【多选题】数据资源向信息、知识、价值转换的流程可以概括成5个环节:()()()()()正确答案:[A,B,C,D] A: 数据采集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处理 D: 数据分析与挖掘 E: 知识应用 5. 【多选题】计算机系统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正确答案:[A,B,C,D] A: 大型机 B: 小型机 C: 个人计算机 D: 互联网 E: 云计算

6. 【判断题】数据是所表达的对象或事件的信息的载体, 记录了对象的属性特征。正确答案:[对] 7. 【多选题】数据采集可以划分为()和()。【AB】 A: 人工采集 B: 自动化采集 8. 【判断题】数据自动化采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数据。 对 9. 【多选题】云服务应用的部署模型有:()()()()。【ABCD】 A: 公有云Public cloud B: 私有云 Private cloud C: 社区云Community cloud D: 混合云 Hybrid cloud 10. 【多选题】教育大数据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 的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ABC】 A: 学生学习分析 B: 学生的分类管理 C: 教学效果分析

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实验报告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试验课程:物流管理 实验项目: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导老师: 开课时间: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研究物流信息技术在中国发展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实验内容: 1.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2.物流信息技术在国内生产经营中应用现状 3.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验结果:以小论文形式提交 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 (一)、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所以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第二是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1)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第一部分介绍国外研究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学科发展和最新研究情况,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对财务管理研究加以展望。 (一)国外研究 1. 发展历史 一般认为,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e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是公司财务管理学科诞生的标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财务管理著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金融市场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财务管理学的第一次发展——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筹措大量资金,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心为筹集资金。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全球经济的大萧条,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必须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促进了企业筹资职能的发展。这期间财务管理的代表著作有:1910年美国学者Meade的《公司财务》,1934年Graham和Dodd的《证券分析》等。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比较分散而独立,因此很难形成理论主流。 财务管理学的第二次发展——20世纪50年代 全球经济危机后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买方市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成为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为此,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实行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等。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将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技术用于财务问题研究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Sharpe,Lintner和Mossin共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为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学的第三次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同时,金融市场繁荣使得市场环境越发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和避免投资风险,60年代中期以后公司理财的重点转向投资管理。1967年Farrar和Seluyn发表了《税收、公司融资政策和投资回报》,1972年Stapleton发表了《税收、资本成本和投资理论》。1973年,Black和Scholes借助于套利的推理方法,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这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Fama和Miller出版的《财务管理》一书标志着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内容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分配等在此时已基本成型。 财务管理学的第四次发展——20世纪80年代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流信息技术在国内应用现状 在国内,各种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 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的热门环节是配送中心,其特点是每天需要拣选的物品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因此在国内超市、医药、邮包等行业的配送中心部分地引进了物流自动化拣选设备。一种是拣选设备的自动化应用,其拣选货架(盘)上配有可视的分拣提示设备,这种分拣货架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连,动态地提示被拣选的物品和数量指导着工作人员的拣选操作,提高了货物拣选的准确性和速度。另一种是一种物品拣选后的自动分拣设备。用条码或电子标签附在被识别的物体上(一般为组包后的运输单元),由传送带送入分拣口,然后由装有识读设备的分拣机分拣物品,使物品进入各自的组货通道,完成物品的自动分拣。分拣设备在国内大型配送中心有所使用。 2.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 目前,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品所在地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但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还是利用GPS 技术跟踪。GPS技术跟踪利用GPS物流监控管理系统,它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物流GPS监控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运输工具上的GPS 定位设备、跟踪服务平台(含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的软件)、信息通信机制和其他设备

(如货物上的电子标签或条码、报警装置等)。 3.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用户交货期的缩短等都对物流服务的可得性与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时物流理念也由此诞生。如何保证对物流过程的完全掌控,物流动态信息采集应用技术是必需的要素。动态的货物或移动载体本身具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货物的名称,数量、重量、质量、出产地、或者移动载体(如车辆、轮船等)的名称、牌号、位置、状态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物流中反复的使用,因此,正确、快速读取动态货物或载体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可以明显地提高物流的效率。在目前流行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中,一、二维条码技术应用范围最广,其次还有磁条(卡)、语音识别、便携式数据终端、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趋势之一: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 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品润滑剂。 2.趋势之二: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趋势下,及时掌握货物的动态信息和品质信息已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天气、通讯、技术、法规等方面的影响,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很大制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惜助新的科技手段,完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成为物流领域下一个技术突破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