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

公共政策学,是指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

(2)实地观察法

(3)非参与观察法

(4)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

方法:(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学近期发展的表现

1 .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表现:(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5.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其能力。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6.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六种类型

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

2.政治类型:从内容上划分

(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战略、策略、战术

(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行的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3.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

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政策五个基本类型(1)立法决策。

(2)国家元首决策。

(3)行政决策。

(4)司法决策。

(5)执政党政策。

4.依纵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可划分:单一制与联邦制。

中国的纵向政策类型:第一,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第二,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

美国的纵向政策类型: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虽然宪法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但是中央政策与州政策之间确实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5.公共政策的功能:

(1)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就必须使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3)调控功能。政策市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

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公共政策分成两个部分:①获得法的形态者;②未获得法的形态者。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法的执行者主要是国家司法机关。

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并且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保障,定型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7.简述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

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

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

3.公共政策具有偏好性。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

选择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方案的择定、政策工具的配置、政策的实施以及怎样进行政策评估等,所有的环节和功能活动的安排都是主体选选择的结果。而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2.政策支持系统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1)信息传播系统

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其基本功能是: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

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过有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3)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以个特殊子系统,有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其基本功能是: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五大要素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3政策环境:

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一国的国情是政策的工作环境。4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总统制(典型:美国);议会制(典型:

英国);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又称双首长制(典型:法国);超级总统制(典型:俄罗斯);委员会制(典型:瑞士);人民代表大会制(典型:中国);军人独裁制(主要有两个两个类型:①以军人决策取代政府决策;②在军人主导下形成的政府决策)。

5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有哪些?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

(2)通过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影响政策过程。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

(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

(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6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哪几方面的作用?(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7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意义:1、可以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了有效预测;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

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是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

理性主义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本质,其内涵包括:抽象还原、定量计算的标准化逻辑;预测和控制外部对象的基本旨趣;追求最佳方案、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维;人类物质需求相对于其他需求的绝对优先性。

3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德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4简答有限理性模型

(1)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他认为:“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程度内适于

达到给定目标的行为方式。

(2)西蒙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的,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意”

的管理决策和结果。

(3)客观理性是存在的,但是对它的追求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步步地向它逼近,永远不能使这个过程完成。

5集团模型:

戴维.杜鲁门,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6精英模型:

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7简述“上下来去”

(1)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上称之为“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2)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机关。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的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的内容具有容纳性和开放性。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1政策问题的含义: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2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有哪些

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与社会团体、政策网络

3问题认定的含义:

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4问题认定的方法:

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

5简答,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6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7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2)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8政策问题进入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条件: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与过程

障碍:第一,事件或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

重性;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第二,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9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科珀等学者的理论: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式、内在创始模式

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四个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

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

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的含义

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

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1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2政策规划的含义:

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3政策规划的特征:

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4政策设计的含义:

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5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

(1)方案设计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2)政策的联系机制分别由规制、工具和假定构成。

6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政策规划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的特点,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阶段论的新概念。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它将各个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7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8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危机决策的构成有哪些

第一,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第二,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第三,事态的发展危机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及其作用:

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的权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时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时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

b)互适模型(也称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

c)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

d)博弈模型(巴达克):

e)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

f)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含义及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

4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

5政策创新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6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7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

①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

②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③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④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⑤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及机制:

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

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时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时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2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

3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政策成本评估、政策需求评估、政策效益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价值评估。

4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

政策效率,即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变化。

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5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信息、资料

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3.政策目标

4.政策的沉淀成本

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6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7.识记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

政策监控的主体;政策监控的对象;政策监控的目的;政策监控的过程。

8.识记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

以实施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过程性和结果监控。

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9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1、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

民主化,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2、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政策执行

过程的有效性,

3、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4、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明确政

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10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

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1.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

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2政策稳定的意义:

第一,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第二,政策稳定有利于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

第三,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

第四,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

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3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

(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

(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政策本身的稳定:第一,政策目标的长期性;第二,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政策的合法性;第四,修改的复杂性;第五,持续政策的失败;第六,政策终结的失败。

(4)政策环境的稳定

4政策变动的含义:

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5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

②政策环境的变化

③政策资源的现值

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6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

①按照变动的强度——断裂型和渐变型

②按照变动的程度区分为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全变动

③按照变动的内容区分

④按照变动的形式区分为替代、合并、分解、废止和创新

⑤按照变动的规律性区分为周期性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⑥按照变动的动力区分为主动变动和被动变动

7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

周期型、Z字形、学习型。

8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1)从内部动力看,主要有:①政策主题的变革愿望

②政策本身的要求

(2)从外部动力看,主要有:

①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

②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③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

④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9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则及原因:

1.实事求是原则

2.渐进调适原则

3.追踪反馈原则

原因:1.利益刚性的限制

2.现行政策的制约

3.公共意志的趋中

4.变革成本的约束

5.人类理性的局限

6.社会稳定的需要

10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政策的增删、修正、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①重新界定问题②提出调整方案③选择调整方案④执行调整决定

11政策接续的内涵,意义及其对策:

内涵: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意义:首先,政策接续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

其次,政策接续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

最后,政策接续有利于获得社会对政策的认同。

对策:一是要尽可能明确具体的界定政策目标

二是推行政策目标管理

三是加强政策过程评估,保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政策目标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12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

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13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

功能、组织、政策、计划

14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

15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

一是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

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问题。

推动政策终结的三种力量:反对者、节约者和改革者。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1知识的含义和特征:知识是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它依靠人们的好奇心、思维能力、记忆和想象力等得到开发、积累、传承,并在人类的活动中得到运用并发挥效用。特征:不可逆性;共享性;非磨损性;交换的不对称性;可传播性。

2政策分析的作用、原则、过程:

作用: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原则:1民主化原则;2系统性原则;3协调原则;4多样性原则;

5分合原则;6预测性原则

过程:1定义;2预测;3规定;4描述;5评估

3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1、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提供新的观念、理

论和方法。

3、作为评估性机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

量的官员和专家。

5、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

公众进行政策教育。

4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1、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政治头脑;

2、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观念;

3、政策分析师应当致力于创新;

4、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

5、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未来,有未来学家的胸怀和眼光;

6、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

5论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1、道德品质的要求。

2、行为规范要求

3、价值判断要求

城市管理学小抄_最新已排版__直接打印

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 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严格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 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 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 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 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 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 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 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 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 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 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 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 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 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 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 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 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 A 军事 C 政治 4、( 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 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 B长期性 C不可分性 D政府性 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 A 市法院 B中共市委 C 市检察院 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具有地方(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 决定权 D 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 ABD),其他国家机 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A 国务院 B 省一级人民政府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 (ABD)A 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 B 居住在市区内 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D 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 A 市行政管理体制 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A副省级 B 县级C 地级 D直辖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 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 B市人民法院 C 市人民检察院 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 )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 A双向性 B间接性 C综合性 D有限性 E超前性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A 战略措施 B 战略反 馈 C 重点战略 D战略愿景 E战略依据 17、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和获取。A 优劣机威分析方 法 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 历史分析方法 18、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适于居住的 B 银行信赖的 C 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D有竞争力的 19、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 ABCD)。 A 范围经济 B 可持续发展理论 C 规模经济 D集聚经济 20、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 产品 B 城市营销主体 C 目标市场需求 D目标市场 21、(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 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 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B 行政合理原则 22、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 )。 A上海模式 B杭州模式 C南通模式 D武汉模式。 2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 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24、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2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 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 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B 30% 26、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2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B 信息不对称问题 D自然垄断 28、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左右。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 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管理 30、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BC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31、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 老龄 C劳动年龄 D托幼年龄 32、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D增长型 33、在( D )城市的人 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B 增长型 3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35、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36、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BCD)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人为性D复合性 3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ABCD )。 A 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 C 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38、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 经济手段 39、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 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4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 A 处理者 B 消费者 C 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4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42、( 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4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 B )左右,发 展速度很快; B 30%~70% 44、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 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 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45、(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46、( A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 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A伦敦 4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 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 “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48、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纵向,横向 4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 ABD)。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50、(ABCD )实行强调控模式。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5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 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52、( 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53、( 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 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54、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A 齐 B 实 C 准 D 快 55、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市政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 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 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 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 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 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 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 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 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总和。 6、市政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职责和具有作 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一系列活动总称。 7、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各种因素、条件和 可能变化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根本谋 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8、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 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 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 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9、经营城市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 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0、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 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 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 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 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2、城市成长管理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13、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4、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 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 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15、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 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 商业和通讯区域。16、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7、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 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8、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 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系统最优状态19、城市人口管理 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20、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 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 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1、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 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22、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过程。 23、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 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2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 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 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 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 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 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5、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 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 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26、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 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27、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 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 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 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 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 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8、市民利益表达: 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 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 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 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 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 缩小。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 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 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 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16、分离制:又称独 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 集中在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 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19、市政执行:是 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工作部门以及工 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21、可持续城市: 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 任务和发挥的作用。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 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扩大所产生平均花费 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 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 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学习氛 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团队、组织学习局面,从而提高 整个政府群体能力。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 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 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 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 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 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 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 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 式供应,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制度。39、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40、市场失灵:是指 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 运作不灵。4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行 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 经济措施。42、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 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3、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活动,也就是城市政 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5、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 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6、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 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 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7、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 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 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48、城市人口:指居住 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 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50、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 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 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51、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 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54、城市流动人口: 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5、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 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2018年电大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小抄已排版【含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 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 答案:D 7.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 答案:A 8.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 答案:A 9.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 答案:D 10.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答案:A 11.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答案:C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答案:B 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 A.公共经济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C.公共服务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D.公共责任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答案:B 14.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答案:D 15.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 A.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B.政府和财政的需要 C.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答案:D 16.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 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B.公共部门私有化 C.公共服务代理化 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 答案:A 17.“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 A.政治途径 B.法律途径 C.管理主义 D.宪政主义 答案:C 18.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答案:D 19.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答案:A 20.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答案:B 21.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国务院 B.妇联 C.红十字会 D.共青团 答案:C 2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A.泰勒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答案:B 23.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民间性 B.志愿性 C.非分配性约束 D.公共性 答案:C 24.领导连续流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 A.施米特 B.利克特 C.布莱克 D.罗伯特 答案:A 25.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 A.特质理论 B.行为理论 C.权变理论 D.变革型理论 答案:C 26.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层级制与职能制 C.集权制与分权制 D.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案:A 27.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 A.层级制 B.职能制 C.分权制 D.首长制 答案:B 28.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集权型领导方式 B.民主型领导方式 C.参与型领导方式 D.放任型领导方式 答案:D 29.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 A.领导能力 B.领导沟通 C.领导激励 D.领导协调 答案:A 3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答案:D 31.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 A.政策议程 B.政策沟通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答案:C 32.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答案:B 33.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 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 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 答案:D 34.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制功能 答案:C 35.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 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答案:A 36.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再生性 B.社会性 C.生物性 D.能动性 答案:D 37.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A.梅奥 B.马斯洛 C.弗鲁姆 D.麦格雷戈 答案:A 38.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企业文化理论 C.现代管理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B 39.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管理评估法 B.360度评估法 C.行为对照表法 D.行为锚定评价法 答案:B 40.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年 A.1988 B.1992 C.1993 D.1978 答案:C 41.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2018年最新自考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小抄版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汇总小抄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 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①研究对象; 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 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 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 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政府组织即公共权 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 核心和重点。)具体来说: (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 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 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①具体 的个别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A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 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 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B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 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 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 性的一系列政策。③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 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 视的四个突出问题: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 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 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的 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 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 构】 (3)政策过程P72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 的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 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 性研究;⑥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 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①无结构 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 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 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 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 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 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 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 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 世纪前 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①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产生;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 于20 世纪50 年代;1951 年,美国著名政治 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 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 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 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3)公共政策学 发展的初期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① 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 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 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②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 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4)公共政策学发 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 年代后期):①标 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 构想》;②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 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 比较研究开始起步。(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 (20C90 年代):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②方 法论的非科学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 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 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政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大众传媒。 .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个人福利。.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 .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党政二元结构。.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邓恩。 .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詹姆斯??安德森。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地位。.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 .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执行》出版作为标志。.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估准备。.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 分配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 政策的学科是经济学。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 指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 途径的是学者保罗??萨巴蒂尔。 .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 配是学者戴维?伊斯顿。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 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 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 .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 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资、信息和能量交 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 成的有机整体。 .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国内政策环 境。 .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 类的学者。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休斯。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 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 算方法。 .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功能论证。 .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坎贝尔的实验理论。 .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 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 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 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利益纠纷。 .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看作经济 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二、多选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 合分配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非官方决策者官方决策者。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直接引导间 接引导。 .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国内政策环境国际政策环 境。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以“问题感知”体悟 “问题情境”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以“问 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以“问题陈述”建立“正 式问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点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 结阶段。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理性经 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 .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 能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精英分析模型 集团分析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 括集体性规则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源自个人间的 社会契约政府职能政府失灵。 .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义务论标准目的论标准 本质论标准品德论标准。 .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 与代价的统一。 .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 准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国民收入的分配。 .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描述性 理论规范性理论批判性理论。 .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 件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属于政府能力范 围内的事务。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目标方案。 .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服从”观 点“务实”观点。 .政策效果评估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内容的整合 性评估。 .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 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 择,大致的选择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 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整个政府的机构利 益。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官方决策者非官方决策者。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 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 调节性问题再分配问题。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 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政治领导者危机事 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 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 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操作可行性。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 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公共政策 的实质是分配分配的内容是价值分配是面向全社会 的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 径包括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途径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 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 即途径。 .国内政策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