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基础知识资料整理

综合基础知识资料整理

综合基础知识资料整理
综合基础知识资料整理

综合基础知识资料整理

政治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单选类:

1、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党性是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3、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对物质与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4、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5、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粗糙的形式。

6、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构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

7、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本人理解物质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实践活动。

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

11、“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说的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机械唯物论。

13、从动物心理到意识的飞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劳动。

14、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所见所思各不相同,这说明人总是带着一定的动机去反映客观世界。

1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16、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的含义是系统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17、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的范围。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9、“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事物失去了质就不再存在。

20、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完成一个周期后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21、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22、矛盾同一性是指包含差别的,具体的同一。

2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5、主体与客体最重要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性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9、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并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0、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点是先验论。

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32、唯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33、“从物带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说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3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35、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36、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37、生产关系是由诸多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

39、在阶级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意识是阶级意识。

4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4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42、作为历史观范畴的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进步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个人。

4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4、积极宣传和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增强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这说明社会意识形式影响和指导社会心理。

45、意识与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46、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46、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47、作为发展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

48、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或符合。

49、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

50、阶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的大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5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

52、国家的本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53、最重要的群体意识为阶级意识。

54、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结构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55、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为经济基础。

5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57、社会存在中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58、整个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59、社会的运动发展最初是从生产力发展。

60、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过程。

6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62、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3、对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

64、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双重地位决定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65、向社会索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66、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是社会实践。

67、人民群众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力量(阶级、阶层、社会集团)。

多选类: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同一;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4、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5、毛泽东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这表明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与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6、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依赖自然界的发展;社会的劳动;人的大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7、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8、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9、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10、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据是否正在获得或正在获得存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

1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使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4、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普遍性。

1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共性比个性更深刻,个性比共性更丰富;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两者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根源和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的错误有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1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是具体的历史的一致。

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是客观的;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1、真理客观性的含义包括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2、属于劳动资料范畴的有生产工具;动力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贮藏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

2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24、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部分人文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

25、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相同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一般功能有反映和建构社会存在的功能(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控制和调节社会活动的功能。

2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8、静止的三种基本情形包括事物没有进行某种形式的活动;事物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关系的变化;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9、意识的本质包括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0、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的三个层次的含义包括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本身,都服从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无限多样的差别性和可变性为前提的。

31、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三方面因素包括要素的质和量;结构的合理与否;环境的好与坏。

3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

33、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包括前进和上升;下降和倒退;同一水平的反复。

3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新生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新生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因

而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7、辩证的否定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38、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割裂开来会导致直线论;循环论的错误。

39、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包括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40、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在观察矛盾和出来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41、认识的本质包括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42、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包括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认识的指导;对实践手段、方法、道路、步骤的取舍,需要认识的指导;对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认识的指导。

4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表象。(直接性和具体性)。

44、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和抽象性)。

45、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包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46、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应具备的条件包括理性认识要相对正确(前提);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观念(关键);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必须通过现场和教育,事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47、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客观事物发展及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受到人们实践的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48、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4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5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的含义是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权威性。

5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的含义是实践标准的历史局限性;实践标准的过程性。

5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53、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54、阶级的消灭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包括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就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变得没有必要;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这就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变得没有可能。

55、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56、国家的对外职能包括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57、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

58、从水平高低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59、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60、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

61、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反映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方式不同;同经济形态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6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对统一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性质的意识形态都为同一社会形态服务;它们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它们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一种形式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他形式联系着;它们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通过彼此相互联合、相互辅助来实现的。

63、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思想形态。

64、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包括天命观;宿命观。

6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表现在人类社会是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其自身矛盾所推动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6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7、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产生;存在;内容;发展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68、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9、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7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发展变革。

71、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表现在从反作用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或排除异己);方式上(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效果上。

7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根本);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3、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特点为人是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人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能动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中的。

74、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区别于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本质)。

75、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理解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76、人的价值的完美体现,应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待遇的统一;创造与享受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7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9、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历史人物。

80、杰出人物受到历史提供的条件基础上;民族文化传统;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

81、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判断类:

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必将随着阶级的灭亡而逐渐地消灭。

2、其他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能成为价值客体,不能成为价值主体;而人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5、真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6、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7、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8、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单选类:

1、商品交换的数量比列最终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流通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3、从商品流通形式看,货币是流通媒介。

4、资本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同价值规律发生了矛盾。

5、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产业后备军。

7、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8、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9、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1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2、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13、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4、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15、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相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16、资本积累的实质用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来扩大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权利。

多选类: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的联系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

3、货币的职能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生产中;交换中;流通中。

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生产资料;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6、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买而卖;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7、人的生产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8、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一定的历史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判断类:

1、货币的价值增值额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2、商品二因素的区别是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者购买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完成。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其表现形式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

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5、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6、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对劳动力必要劳动的支付,其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起决定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产生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

单选类:

1、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

2、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是剩余价值。

多选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的直接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判断类:

1、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力量。

2、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单选类: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3、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反映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4、毛泽东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5、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在党的七大会议上确立的。

6、对于个体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典型示范、自愿互利原则。

7、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

8、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9、1956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0、毛泽东和党中央从1955年开始,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11、毛泽东概括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毛泽东认为检验一切政策策略好坏和作用大小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3、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实事求是。

14、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

1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16、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多选类: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影响和推动下,得到广泛传播。

2、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逐步过渡。

7、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8、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9、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政治;组织路线。

10、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即“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判断类:

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结束,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4、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们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5、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准备。

6、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它以简洁的文字,精确地规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动力、对象、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7、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8、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9、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些具体办法、设想,曾经由周恩来归纳概括为“一纲四目”。

10、所谓人民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广泛动员人民直接间接参与战争,开展以人民武装斗争和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的全民战争。

11、实事求是是涵盖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最主要贡献。

12、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领导方法。

13、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每一个原理原则都不是孤立的。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

单选类: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2、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3、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5、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根据。

6、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推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作了最重要的思想准备。

7、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8、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11、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邓小平理论事物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哲学基础。

1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13、1992年初,邓小平又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

14、邓小平提出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1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7、我国现在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9、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2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1、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2、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系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23、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它不仅适用于台湾,也适用于香港。

24、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核心。

2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6、国家利益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

27、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在执政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治先锋队的作用。

28、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29、江泽民同志提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张。

30、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3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仍然存在着严重“左”的错误倾向,它的一个主要思想根源就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32、十六大报告阐明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33、制度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3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作出了新贡献。

3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9、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0、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42、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4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44、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5、邓小平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特定概念,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4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47、进入20实际7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并形成一股重要力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增强,国际旧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48、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9、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重要看法和主张。

多选类: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领域,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5、邓小平理论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9、“三个有利于”标准包括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0、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特点包括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动态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内在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4、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表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1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包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资本主义

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必须坚持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盲目性。

16、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坚持了科学的历史观;坚持了科学的价值观;坚持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18、十六大报告对实事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19、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冲破了当时“两个凡是”;个人崇拜的思想束缚。

20、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应该是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2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3、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稳定的前提。

24、体制改革是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为巩固和完善现存制度而对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改革。

判断类: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著名讲话,实际上是十二大的主题报告,它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科学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因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必要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6、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它是对原有僵化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调整和修补。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9、解放思想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10、“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准。

1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

1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14、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或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人民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

15、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单选类:

1、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

4、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依据。

5、要和平稳定,不要战争动乱,要繁荣进步,不要贫穷落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6、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生活的能力大大增强,这是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

7、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准。

8、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9、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根本的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1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12、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和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依据和基础。

13、十六大报告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的核心,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工人阶级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15、广大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16、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7、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18、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多选类:

1、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包括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切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实践基础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6、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它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7、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8、我国的统一战线已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9、新时期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判断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也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

单选类:

1、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5、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6、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选类: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4、、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促进政党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6、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7、我国当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8、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9、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0、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11、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判断类:

1、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2、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调整各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4、增长的数量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民得到实惠。

5、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法律篇

第一章、法理学

单选类:

1、中国的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2、政治对法律有重要影响。

3、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4、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一元两级多层次体制。

5、在我国制定法律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6、法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

7、法律上的人仅指自然人与法人。

8、完全无行为能力的人是尚未达到一定年龄的幼童和完全丧失识别能力的精神病人。

9、法律责任是不利后果。

10、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行为能力。

多选类:

1、法的基本特征有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2、我国法律的制定程序是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3、法的实施方式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

4、法的空间效力可及于领土;领水及其底土、领空;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领域外的船舶及飞机。

5、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6、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最高法院就某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

7、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与义务)。

8、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主体;过错;违反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9、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公法责任;私法责任。

10、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可以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11、根据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分为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

12、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13、免责的条件包括时效免责;自首或立功;不起诉和协议免责;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判断类:

1、法律受道德规范的影响。

2、法律规范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法的制定包括法的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等活动。

4、法律一般没有溯及力。

第二章、宪法

单选类: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我国在国家的结构形式上所采取的是单一制。

3、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是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

4、将“增加对国歌的规定,赋予国歌宪法地位”,写入宪法的是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6、依据宪法规定,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是国家主席。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8、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9、以及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给予补偿。

10、依据宪法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

1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是指导关系。

13、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5、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通常由立法机关的2/3或3/4以上多数通过,或者采用全民公决等方式通过;而普通法律只需立法机关的1/2以上多数赞同即可通过。

16、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多选类:

1、依据我国宪法规定,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和结社的自由;集会、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3、依据宪法规定,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基本义务的有劳动;受教育。

4、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长;国家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在我国享有选举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6、现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包括单一制;联邦制。

7、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非法干涉,是指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社会团体的干涉;个人的干涉。

8、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9、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主要有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责任制原则。

10、人身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判断类:

1、依据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2、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级地方政权。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大负责,并对上级人民政府负责。

4、新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5、依据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是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

第三章、行政法

单选类:

1、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2、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

3、省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且是一种赋权行为。

5、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由法律设定。

6、公安机关对公民的留置盘问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7、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不按照《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复议机关应当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8、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某企业对杭州海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向国家海关总署申请行政复议。

9、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

10、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6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多选类:

1、行政法是独立的部门法;宪法以下的法;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

2、从行政法理上说,行政机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3、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我国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有三类,即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所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4、以下行政许可种类中名义数量控制的有普通许可;认可;核准;登记。

5、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情形的,可以停止执行。

6、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授权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7、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发放抚恤金行为不服所提起的诉讼。

8、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确认发明专利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诉讼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判断类:

1、在我国,行政命令可以是抽象行政行为,也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

2、在中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和外国人,也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

3、行政诉讼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其合理性。

4、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5、行政主体的组织,而不是个人;行政人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个人,而不是组织。

第四章、刑法与刑事诉讼法

单选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5、某甲潜入某工厂的财务室盗窃财物,打开保险柜后,柜中空无分文。某甲是盗窃未遂。

6、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7、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

8、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质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9、李某犯甲罪,应判处有期徒刑8年,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有期徒刑,对李某的追诉时效是15年。

10、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论处。

多选类:

1、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关于主犯的论述,包括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在一个共同犯罪案件,主犯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

5、不属于共同犯罪的包括二人以上同时实施故意犯罪,但彼此主观上并无共同的联系;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一方是故意犯罪,另一方是非故意地帮助他人犯罪;某人教唆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6、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7、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8、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剥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剥夺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社团领导职务的权利。9、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有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发现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

判断类:

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根据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在刑法溯及力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4、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

5、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五章、民法和民事诉讼法

单选类:

1、李某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大学毕业后户口登记在杭州,1998年开始到上海经商,并定居在上海,李某也常在去看望在苏州工作的妻子,李某的住所在上海。

2、现有社员,然后由社员出一定的资产构成法人的财产,这样的法人是社团法人。

3、生活中最大量发生的代理是授权代理。

4、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的,第二审法院应该发回重审。

5、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件不适用特别程序。

多选类:

1、关于人身权的说法包括人身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紧密相连;人身权可以分为身份权和人格权;法人也享有一定的人身权。

2、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鉴定人;翻译人需要回避。

3、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4、民事法律行为的特殊书面形式有公证形式;签证形式;审核批准形式;登记公告形式。

5、能够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终止的事项有代理人死亡;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6、不能授予专利权的有科学发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7、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有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8、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修理、重做、更换;返还财产、修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9、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有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

判断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民法最重要的核心法律,但不是我国的民法典。

2、具有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不一定能以自己的行为实际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著作权的发表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4、合同是一种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关系。

5、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告终结的法律制度。

管理篇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原理

单选类:

1、公共行政是研究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管理规律的科学。

2、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3、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称为行政学。

4、政府职能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映。

5、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了对其供应的稀缺,因而只能依靠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供应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6、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自由市场模式,又称为美国模式。

7、主张发挥国家的职能,使享受社会福利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的社会福利模式,又称为北欧模式。

8、强调政府调控职能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为日本模式。

9、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总的方向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

10、政府在许多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服务领域未能尽职尽责的现象被称为政府缺位。

多选类:

1、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主要具有执行国家意志;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社会水平功能。

2、人民的日常消费品主要包括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等几大类。

3、政府职能的属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性;法定性;执行性;强制性。

4、要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必须解决好政府职能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

判断类:

1、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所从事的管理活动。

2、

第二章、行政管理

单选类:

1、市政府办公室属于办事机关。

2、领导机关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首脑机关。

3、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属于派出机关。

4、政府职能机关都是按照法定程序建立的,是政府的组成部门。

5、直属机关都不属于政府组成部门。

6、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存在反比例关系。

7、一个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应该同时考虑纵向和横向结构。

8、非政府组织需要和政府合作。

9、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10、国家行政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

11、公务员考核的重点是绩。

12、公务员考核的结果,必须以书面的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13、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职或者退休,三年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14、绍兴市人事局一名科长因工作需要到嘉兴市劳动局人科长属于转任。

15、任免机关对一般公务员的辞职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于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90日内予以审批。

16、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区回避。

17、国家公务员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者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予以降职。

18、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实行职级工资制。

19、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原处理机关复核。

20、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

21、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实现过程。

22、行政手段的过多运用,有可能导致行政执行工作中的人治倾向。

23、行政授权的正确理解是权力下放,但授权者仍承担最终责任。

24、行政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5、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以外进行的沟通。

26、行政协调的目标是异中求同。

27、马克思提出建立“廉价政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降低行政机关的行政成本。

28、我国政府“三网一库”建设中的“一库”指的是资源数据库。

29、政府及其公务员在依法进行公务活动时有不超越行政权限和不侵害公民权益的责任,这种责任称为不应为行政责任。

30、政府公务员作为具体执行行政职能的个体所承担的行政责任表现为个人行政责任。

31、针对自由裁量行为,依法行政主要体现为行政适当。

32、凡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一律要回避参与相关行政行为,这体现了依法行政中的行政公正。

33、程序公正体现了行政伦理中的行政组织伦理。

34、公务员不得参加吸毒、迷信、赌博等违纪违法活动,体现了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中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

35、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36、现代民主结构中的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

37、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38、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39、政府内部专设的对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全方位监督的机构是监察局。

40、县以上人民政府内部设立专职的行政监察机关。

41、质询是人大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

42、人民检察院通过侦察起诉各类犯罪案件的方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43、保持人民对政府最终控制的最后手段是社会监督。

44、舆论监督是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

45、我国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特征是贯彻民主集中制。

46、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最低为副处长。

47、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都实行双重领导制。

48、受行政处分的是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49、公务员回避的范围包括夫妻关系;直属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

50、国务院研究室是最典型的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51、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是行政效率。

52、财政部就国家财政收支实施的监督是职能监督。

53、人民法院的监督在行政监督体系中是外部监督。

54、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是指政府首脑机关。

55、不属于推定的“首长”的是镇长。

多选类:

1、我们通常把政府职能分为基本职能;运行职能。

2、政府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公共危机的特点主要有公共性;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

4、危机的应对或管理主要有减少、缓解危机;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地控制危机;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5、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包括时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协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6、一般来说,尖形结构往往层次多、幅度小;权力集中;控制有力;便于政令统一;不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行政领导者与部属的素质;工作性质;组织结构状况;助手力量;办公设备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综合基础知识点记忆大全

事业单位考试行政管理知识点记忆大全 11911年美国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较早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史坦因,他于1865年撰著了《行政学》一书2 政府职能的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 是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3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a.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 据 c.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 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 内容:a. 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 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 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体育的职能 c. 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 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5-- 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7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2合理开发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 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 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狭义:国家行政机关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 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 政党组织: 3. 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 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12----机构编制管理 1. 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 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 主要任务:a. 职能管理:“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 机构管理 c. 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政治 (党史、党建、毛思、中特(邓、三、观)、马克思原理、时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讲话、重庆各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在重庆的各次讲话)) 一、党史时间轴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一次彻底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0年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 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4.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主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5.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以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7.1926年,北伐战争,对象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8.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共产党有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变。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 9.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陕甘苏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结束。 10.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1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合作抗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8月,洛川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总结必背条目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总结必背条目(精华 版1) 行政党的三大作风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市场机制主体市场经济缺点生产要素的构成党的四种监督五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四大职能政府四大政治职能政府社会职能行政内部监督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建设法治中国派出机关派出机构国家赔偿义务主体国家赔偿责任主体公务员考核事业单位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思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事业单位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活动原则党的建设三个方面行政职能转变关键构建和谐社会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行政领导职能运行行政管理特点1、选任制2、委任制3、考聘制4、聘任制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4、控制职能1、政治性2、服务性3、科学性4、法制性1、执政能力建设2、先进性建设3、纯洁性建设政企分开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1、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1、劳动2、技术3、资本4、管理1、党内监督2、民主监督3、法律监督4、舆论监督1、经济2、政治3、文化4、社会5、生态文明1、以企业为主体2、以市场为导向3、产学研相结合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文化职能4、社会职能1、军事保卫2、外交3、治安4、民主政治建设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领导职能4、控制职能1、直辖监督2、行政监督3、审计监督经济

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依法治国2、依法执政3、依法行政1、街道办事处2、区公所1、派出所2、税务所机关国家德、能、勤、纪、廉德、能、勤、纪1、优秀2、合格3、基本合格4、不合格1、合格2、不合格1、政事分开(政治和事业单位)2、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开)3、管办分离1、脱钩2、分类3、放权4、搞活1、全额预算2、差额预算3、自收自支1、公益性2、公立公有性3、知识密集性4、服务性民主集中制行政职能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类型社会保障原则村委会居委会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文化职能4、社会职能1、人本原理2、激励原理3、能级原理4、系统原理5、权变原理6、效益原理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最高)4、社会优抚5、社会互助1、公平和效率相结合2、生存和发展相结合3、权利和义务相结合4、适度原则自治组织,和政府没关系,政府不是上级,政府起到指导、支持作用公文广义公文狭义公文公文三个特点公文作用公文三个特性收文发文公文处理公文拟制公文办理公文秘级公文紧急程度党政机关专用公文形式会议记录作用1、法定公文2、专用公文3、事务文书1、法定公文2、专用公文1、法定作者2、法定效力3、特定形式1、领导直到2、规范言行3、宣传教育4、处理公务5、凭据依据1、时代性2、及时性3、效用性1、签收2、登记3、初审4、承办5、传阅6、催办7、答复1、复核2、登记3、印刷4、核发1、公文拟制2、公文办理3、公文管理1、起草2、审核3、签发1、收文办理2、发文办理1、绝密2、机密3、秘密1、特急2、加急3、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重点版)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复习资料 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是( B ) A、有法必依 B、有法可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D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A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B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5、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A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B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 C ) A、开始萌芽 B、初步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 9、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C ) A、破除迷信 B、解放思想 C、理论联系实际 D、密切联系群众 10、在赤道上空的定点同步轨道上,等距离分( D )颗通信卫星可实现全球通信。 A、1 B、2 C、3 D、4 1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A ) A、行政关系 B、外部行政关系 C、行政法律关系 D、行政管理法律关系 12、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公立学校有权招收学生并对受教育者实施行政管理,因此公立学校属于( D ) A、国家行政机关 B、派出行政机关 C、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3、在行政法上,责令改正行为属于( D ) A、行政处罚 B、行政指导 C、行政裁决 D、行政命令

[精品]综合基础知识备考知识点

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竞争。 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经济生活国际化是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供求机制的核心是供求决定价格机制。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形式。 市场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 作用。 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价格机制是价格在其形式和运行中反应供求关系并诱导资源流动的技能。 供求机制的核心是供求决定价格机制。 处于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地位的是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的目标是不断改善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凡是本国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力,这是建立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 充分就业即是济繁荣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标志。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优化是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直接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 物价总水平基本问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师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 的重要手段。 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2.8亿立方米。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 按中国社科院的分析,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六。一个国家的实力,首先是指经济实力。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成本优势理论是指建立在以生产成本低为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张各国生产和出口具有 成本优势的产品。 按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垄断权。■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干预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公平自 由地竞争。 我国对外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汇率制度是关于货币与货币之间交换比例的决定及其变动幅度的制度。 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货币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将覅固定汇率制度。 用于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生活消费需要以及社会消费需要的市场是消费品市场。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是完全一体化。 按照边际扩张理论,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以此进行。 国际投资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产增值。一般来说,本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以一单位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标示本币价格属于间接标价法。买卖双方事先约定,据此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的外汇交易叫做远期交易。 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总需求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重庆市《综合基础知识-经济》

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文 字版) 第三编经济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 )。 A.价格 B.垄断 C.竞争 D.追求经济利益 2.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 )。 A.市场自发调节 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价值规律的作用 D.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3.(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A.资源优化配置 B.完全竞争 D.资源配置的盲目性 D.经济生括匡际化 4.供求机制的核心是( )。

A.供求决定价格机制 B.价格调节供求机制 C.通过价格实现平衡机制 D.供求和竞争共同决定机制 5.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作用的经济。 A.超前性 B.重要性 C.基础性 D.辅助性 6.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 )。 A.一般形式 B.发达形式 C.特殊形式 D.普遍形式 7.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 )。 A.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失 D.生产力发展水平 8.市场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体是( )。 A.政府 B.居民 C.企业 D.非赢利组织 9,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 )的主导作用。 A.集体企业 B.私营企业 C.国有企业 D.股份制企业 10.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D.生产力发展水平 11.( )价格在其形成和运行中反应供求关系并诱导资源波动的机能。 A.竞争机制 B.风险机制 C.价格机制 D.供求机制 12.供求机制的核心是( )。 A.价格调节供求机制 B.通过价格实现平衡的机制 C.供求决定价格机制 D.竞争和供求共同决定机制 13.国家计划或规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具有( )。 A.强制性 B.行政性 C.指导性 D.指令性 14.处于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地位的是( )。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①“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 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 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 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 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 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盂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 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 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 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接受环境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 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7背(上下午)7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 题,2 分/ 题) 1-5 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 题考查第二 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 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 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 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 本能力,涉及word 、Excel、PowerPoint 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X)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 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X。(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选择题注意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分析,布置、批改作业属于学生主体性,而非差异性;小时跑调,长大歌唱家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学生叛逆,打扰上课,老师暗中调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补救,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而非独特的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别): (1)顺序性(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教学,不“一刀切” )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 质。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 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 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 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 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 只供学习与交流

2019年整理重庆事业单位招考综合基础知识真题与答案

重庆 2009 年事业单位招考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 1 分,共 40 分 3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32,“激辩论”的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坚持量变,质变统一的观点 C,否认质变的观点 D,割裂量变和质变联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科学的世界观 C,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理论于实践的关系问题 35,否认世界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不可知论和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 3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过渡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 D,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期 41,改革的目的是() A,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 解决各个地方存在的具体矛盾 C,解放生产力 D,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2,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 B,保证城乡协调发展 C,确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43, 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等都已经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基础上提出来的 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科学判断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4,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要在()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D,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5,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 A,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 B,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C,他人的行为 D,一般人的行为 46,法律为人们提供了某种行为模式,引导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者不得这样行为。这体现了法的() A,预测作用 B,指引作用 C,教育作用 D,强制作用 47,48,(略) 49,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 A,确认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地位 B,使民主制度法律化 C,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最新考试大纲,提前备考。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重庆事业单位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 1. 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其他类)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岗位(教育类)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专业技术岗位(卫生类)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卫生类)》,职员岗位的专业考试科目为《管理基础知识》。(更多备考资料请点击:重庆事业单位招聘) 2. 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专业科目测试内容为本专业(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体考试科目由主管部门会同用人单位确定内容并组织实施。 二、考试方法 公共科目和职员岗位的专业科目笔试由重庆市人事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更多真题资料请查看:重庆事业单位考试) 三、测查内容及试卷结构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主要为客观性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重庆事业单位面试资料请访问:重庆事业单位招聘网)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重庆事业单位培训尽在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网)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

【常识判断】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学汇总

综合基础知识管理学(1)管理的对象:组织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国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①以目标为中心;②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③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①需要型激励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

论;③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①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④具有个体性;⑤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①目标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激励功能;④创新功能;⑤约束功能;⑥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