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高考语文常考必考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

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分类辑录

常见通假字

1.双声通假

2.叠韵通假

3.同音通假

4.形近通假

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节词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教学教材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案:通?按?。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倍:通?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通?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才能。例: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例:适中手自钞录。雠:通?仇?,仇敌,仇人。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通?措?,放置。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通?措?,放。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通?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蕃:通?繁?,多。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例: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通?捧?,两手托着。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通?弼?,辅弼。例:入则无法家拂土。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盖: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干:通?岸?。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例: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例:媵人持汤沃灌。曷:通?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困于心,衡于虑。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②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③植其本字:_______ 本字: 杖 K o 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⑤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丕? 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⑦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⑨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⑩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②汝识之乎? 假字:__________ 本字:___________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本字:___________ ⑤善哉!技盖至此乎? 本字:___________ ⑥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⑦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本字:___________ ⑧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本字:___________ 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本字:___________ 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O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13距关,毋内诸候。 字: 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字: 本字: 本字: 本字:_ 本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以送公子。通假字: 通假字: 而本 字:本 字: 本字: 本字: ____ 通 本字:___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_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初中最全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最全文言文通假字汇总,文言文阅读高分必备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古代诗文通假字汇总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10.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1.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13.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16.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22.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23.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24.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25.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2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8.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29.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0.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1.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2.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33.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34.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35.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36.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37.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8.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39.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40.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41.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42.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43.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44.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面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 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幺。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人。《晏子故事两篇》 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世?《晏子故事两篇》 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错:通“措”。 2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仓:通“苍”。 2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通“谪”。 29、为天下唱,宣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3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己”。 3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通“披”。 32、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通假字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高考语文常考必考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必修1-5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教师答案版)

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之粤教版必修1—5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隐藏);“见”通“现”(出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 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幽僻) 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引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证明)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箱子)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辗转)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劝酒) 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关)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海) 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力)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坏家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现在)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初中常见通假字

初中常见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2.说通“悦”愉快、高兴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女同“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5.见通“现”出现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同“无”没有一切乌有《山市》 7.裁同“才”仅仅裁如星点《山市》 8.不通“否”是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扳通“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10.材通“才”才能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帖通“贴粘贴、贴上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2.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3.邪通“耶”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14.知通“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5.为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16.涂通“途”道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17.止通“只”只止有剩骨《狼》 18.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八年级(上册) 19.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20.具通“俱”详细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22.衡同“横”与“竖”相对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23.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4.有同“又”又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5.与通“举”推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26.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7.曾通“层”层叠荡胸生曾云《望岳》 28.阙通“缺”缺口、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八年级(下册) 29.转通“啭”鸟鸣声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30.反通“返”返回、回去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31.食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2.见通“现”显露、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33.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4.邪通“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 35.支通“肢”肢体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36.被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7.具通“俱”全、都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8.属通“嘱”嘱咐、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小学六年级通假字汇总

小学六年级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 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8. 狁孔棘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7、诗三首 1. 契阔谈 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 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 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劝学 1. 輮以为轮 2. 虽有槁暴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君子生非异也10、过秦论 1. 外连衡而斗诸侯 2. 合从缔交 3. 赢粮而景从 4. 锄櫌棘矜 5.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或师焉,或不焉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智——授——毋——性——否——斑——横——途——纵——煣——影——又——耰—— 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1. 拜送书于庭 2. 召有司案图 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5.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12、苏武传 1.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2.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 与旃毛并咽之 4.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 请毕今日之驩 6. 空自苦亡人之地 7. 信义安所见乎 13、张衡传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是一种历时的文字更替;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二者的概念出发。此次主要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下面分别从它们的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和功能差别五个方面举例介绍它们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间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为今,汉为古则严师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

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左传。独之武退秦》中的“不亦说乎”,“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一部分意思;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通假字仅仅是因为“帅”与“率”间相同,“胥”与“须”音相同而已。 (三)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新字,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增加偏旁,王力《古代汉语》中给出的解释是“属,嘱托,后来写作嘱”,因为“嘱托”与口说说有关系,所以增加意符“口”;(2)改换偏旁;如“禽兽偪人”里的“偪”王力《古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这里就是把意符作了改变,以表明新的意思。通假字是以音近作为基本联系,很多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它们的发音基本一致,如果互为通假字,也就难免会在声符相同上使得相互之间形体要近,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形体就简单的分辨出古今字和通假字。 (四)关系差别 古今字和古今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诚肯沐浴谈笑风声星罗棋布 B 别致羽翼生灵涂炭杀身成人 C 奢侈负疚熟视无睹赴汤蹈火 D 煊赫缥缈别树一帜危如累卵 2.下列各横线上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 ]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2]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3]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

B.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相识已久的王晓明的姐姐。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太阳转的。 D.人类不但要改变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5.选项中的文字,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清朝政府的破坏,【】都没能攻下。 A.使馆被义和团攻了56天,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了63天 B.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围攻了西什库教堂63天 C.义和团围攻了使馆和西什库教堂63天 D.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西什库教堂也被围攻了63天 6.下列关于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和“骚”是《诗经》和《离骚》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D.《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7.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 张来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A.前六局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

通假字汇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150个)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 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 ..楚天阔。(《雨霖铃》旧教材) 13.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4.垂:通“陲”,边关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 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 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 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