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2)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

;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生产部门的土地因子影响作用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

二、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分类:

①初级与加工原料(从原料的来源看);

②遍地与局部原料(从原料的分布来看);

③纯与粗原料(从原料在产品加工过程中损失比率来看)。

(2)原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产品成本中构成比例(用原料指数衡量)。

(3)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①原料集散区位(港口、枢纽等)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的区位越显其优越性。

②现代经济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

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价格相对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

供应商园: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分类: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2)影响机制

①耗能产业活动,要求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②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③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3)耗能产业要加强能源利用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

能源结构:能耗结构包括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生产与消费的各类能源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与联系性。

能源结构趋势:木炭→煤炭→石油→能源多元化→可再生能源

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能源供应影响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也是一个区域进一涉

吸引投资的必备条件。

2、产品耗能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如电解铝、电冶金等,能源

成本在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大,企业区位选择必须考虑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区差异。

3、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企业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

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类型、资本的结构)

(1)资本的类型(按其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分):金融资本(一般性与风险性金融资本);固定资本(厂房和设备成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影响机制:

①固定资本——具有地理惯性;

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②金融资本——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至关重要。1980s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地区获得投资多少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不同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不同。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3)资本流动与企业区位:

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②全球地区,储蓄等于投资;

③局部地区,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

(4)不同企业融资渠道与难易不同。

地理惯性:固定资本由于不能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即存在地理惯性,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加大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一) 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因

此大城市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二) 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1980s以来,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因此,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三) 劳动力成本(工资)

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劳动力成本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

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进行了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劳动指向。

(四) 劳动力移动

1、动因:劳动力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

2、目的:寻求更高的报酬。

3、流向: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

4、移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5、移入地: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地区,如1950s中期-1970s初期的日本东京大都市圈;1970s

的美国“阳光地带”,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珠三角地区。

(五)劳动力结构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包括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年龄结构等。

1)、不同产业对男女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如采矿业、建筑业、重工业等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大,而纺织、食品、商业饮食业等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大。

2)、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劳动技能素养。如蒙古人善牧、朝鲜族善种植水稻等。企业的区位选择,充分考虑各地不同文化背景,有利于的占领当地市场、获得原材料,并使当地劳动力的特殊技能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环境因子: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

六、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主要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市场竞争环境四个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直接影响:

①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有一定的需求门槛;

②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与类型而不同。

(2)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直接影响:

①内部规模经济;

②外部规模(集聚)经济(同类型集聚与不同类型集聚)。

(3)对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影响:

①全国中心具有多种职能;

②一般中心则只有少数几种常用职能。

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①价格竞争即通过低成本实现;

②非价格竞争即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实现。

(2)企业区位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

(3)企业区位趋向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信息通达的区域。

市场条件不同,企业的市场扩张战略不同:第一,卖方市场(产品供小于需求,产品价格较高,利润丰厚)条件下,企业通常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扩大对市场的占领。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及利益的驱使,引起社会资本向某产业部门流动,生产企业增多,竞争逐渐加剧,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第二,在买市场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降),竞争加剧,要求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推动优质企业的形成;第三,非价格竞争战略也是企业市场扩张的途径之一。非价格竞争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产品创新竞争、名牌商标竞争、产品包装竞争、销售服务竞争、促销宣传竞争等等。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需求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

(2)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市场特性指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4、其他市场条件: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

二、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1、产业集聚(包括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即消费之间有连带关系的相关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2、产业集聚与扩散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什么要向某一特定的区域集聚?)第一、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间的协作与联系。

第二、产业集聚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

56608公里

运费O 2.10 根据美国学者胡弗的研究第三、产业集聚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公共的服务设施。

第四、产业集聚可使生产与销售互补产品的企业在发展上互相促进。

第五,产业的集聚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第六,产业的集聚可以提高集聚区的知名度,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第七,产业的区域指向性。

3、产业集聚对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加重区域环境污染的程度;

第二,使企业之间争水、争电、争地、争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能使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超负荷经营;

第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五,会导致产品供应半径扩大,产品运费增加。

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

三、交通运输生产的特点:产品非物质性(用人.公里或吨.公里表示);非实体性(脱离运输就

不存在);产品的同一性。

四、交通网是同点、线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下列指标进行评价:

(1)交通密度:指在一个网络结构中,单位面积交通线的长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

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但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交通最为便利的

地区,还要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连接度与通达度)。

(2)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指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 —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 —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指数越大越好。连结越高交通网越发达。

(3)交通网的通达度:表示交通网中点间移动的难移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表示。通达度指交通网

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i =1, 2, 3, ... , n 式中:Ai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 ——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指数越小越好。

(4)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

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五、交通运输成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胡佛,1948) (1)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即为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2)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费有关。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1)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2)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 V E =β∑==n j ij

i

D A 1

(1)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2)城市交通常用区段定价制;长途运输采用距离递减定价制

六、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

1、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图2—6(b))

2、区段定价——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图2—6(c))

3、从运费角度来看,中间转运点经常是的最佳区位(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图2—6(d))

4、目前,港口与铁路枢纽为原材料工业布局首选地(临港工业);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七、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有何影响?

1、运费方式不同,运费不同。公路、铁路、水运各具特点。

2、定价制度不同,运费不同。区段定价与远距离中递减定价制度下,端点区位可节省运费

3、需要采用两种运输方式时,则中转站是理想的区位。

4、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航空运输特点:速度快、运价高。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六个前提条件(“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形成机制:

地租:对某一固定农产品,地租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地租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

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R不能为

负值)。

2、地租曲线(注意斜率的不同)——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

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

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

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

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如图3—1)。

杜能圈(同心圆机构):由内到外分别是: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

如蔬菜、果品、鲜奶。

第二圈——林业圈。种植重量和体积均较大的建筑用材、木炭

等。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第五圈——三圈式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牧草用于养畜,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市场。

(三)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园结构。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图)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如下图)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二、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一)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成本两种。

1、理论的主要前提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无限供应。

2、主要观点(三个阶段)

(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2)劳动力成本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3)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二)运费指向论

1、主要观点: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吨.公里)

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1)原材料包括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局地原料又分为纯原料和粗原料。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前者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

单位运费率

3.8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是相同的

总重量,形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

3、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市场;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当两个均为遍在原料(或一个为遍在原料,一个为局地纯原料或均两个为局地纯原料)时,区位指向市场;当两个均为局地粗原料时,采用区位三角形确定企业指向。

(3)考虑多个原料地与多个市场时,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构架确定企业指向重力中心。(如

图3.8、3.9)

区位三角形最先是由经济学家龙赫德在其1872年的《商业趋向的理论》和1882年发表的《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提出并应用分析企业区位的。

4、最小运费指向的图示分析(掌握概念)

(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图3.9 范力农构架

(三)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主要观点:仅限于节约劳动力成本大于因偏离运费最低点而增加

的运费,此时廉价劳动力成本指向占主导。(图3.12)

2、理解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几个概念

(1)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工

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2)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

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

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3)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其值越大,则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其值越小则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或者说,劳动系数越高,企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3、劳动成本指数的影响因素

(1)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2)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3)运输技术可加强劳动力成本指向性;

(4)机械化则可能减弱劳动费指向性区位。

(四)集聚指向论

1、主要观点: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

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2、理解集聚指向论的几个概念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

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如政策优惠、近市场地。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

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如地价高涨、生

态成本增加。

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

为技术性集聚。表现为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如分工、基础设施、协作等引

起多个企业集聚。表现为多个企业在空间的集中。

3、集聚与分散的作用

(1)集聚作用:便于协作生产、共享某些技术环节;减少成品或半成品的运费;共享基础设施而减少成本投入;共享某些企业所需的相关信息。

(2)分散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4、集聚指向的判断:用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来判断,其值越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一、基本概念

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的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的攻击范围是由中心点供给的货物能够达到的范围。货物供给范围的

上限(外侧界限)是指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下限(内侧界限)是指供给货物的商店能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

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如南百),反之较低(如佳惠)。

二、中心第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任何中心地相同,且消费价格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和。从而,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一)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3系统)

(1)基本原则:每一个次一级中心地位于三个较高一级中心地

成的三角形中央,有利于与较高一级中心地展开错位竞争。

显然, (2)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

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

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3)中心地市场区体系为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

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

(4)应用:由于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较高一级中心市场区的顶点上,而不在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连结通道上,

因而效率并不高。适用于市场发育初期。

(5)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

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中心地系统(K=4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

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等级体系为:1,3,12,48,19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

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4倍。

(3)中心地市场区体系为1,4,16,64,256,…。从这一数

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4的倍数在变化。

(4)应用:该系统是被认为效率最高的一种,适合于交通大发展时期、新开

发地区、交通过境和聚落呈线状分 3

6131

=?+=K

布的区域,特别是高等级中心的布局。图4.5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一、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1、实现规模效益

生产规模扩大会带来生产(边际)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取规模效益;规模效益的动因激励企业(公司)的成长;显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成本内部化(即对供应与市场的控制)可减少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的确定性;交易内部化可使企业获取更高效率的范围经济;可见,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优势发挥;技术开发需要大规模生产来支持。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从积极的方面看,规模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规模是得以生存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了取得首先行动优势,企业可采取新的扩张行动;而其他企业为了取得竞争均势,交换威胁,可能随之向不同区位、不同部分扩张(错位扩展)。

此外,规模扩张还与企业主的行为有关,如增加企业主有成就感;当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重要原因。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1、一体化扩张:可分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规模与销售,②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③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意义: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相对而言,该战略比起其它增长战略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纵向一体化,指公司与企业向现有生产活动的前向关联企业与后向关联产业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系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意义:这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可使公司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从而延伸企业的产业链,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2、多样化扩张

(1)概念:指企业向现有生产活动不相关的产业扩张。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2)动因: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此外,一些公司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而当某一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也

会诱发新的公司介入。

(3)意义:可分散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

总之,各种企业增长战略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企业会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或兼并、合资等)来实现增长战略与目的。

三、多样化扩张现象普遍的原因:1、公司现有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与饱和,迫使企业向新的产业发展;2、受利益的驱使,某些产业的产品需求旺盛时,会诱发企业跟公司向该行业扩张;3、多样化扩张可降低市场风险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四、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1、由近及远扩张;

2、由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向多样化扩张发展;

3、按市场规模的等级扩张;

4、公司不同类型的机构向外扩张具有时间上的顺序;

5、原始区位的限制性使产业由单产至多产、由地方性公司向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公司扩张;

6、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空间组织调整。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产品周期理论(主要内容)

这是由费农1960S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1、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

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国家的都市中心。

2、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这时企业开始

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3、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

为标准。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发明此产品的国家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二)折衷理论(主要内容)

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投资的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

(2)内部化优势:若企业已满足上述条件,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若已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将上述优势与投资对象国当地的区位要素相结合,企业必然获利。各国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共同构成国家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以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以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利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应考虑因素)——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外国直接投资区位)的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三、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及时的信息获取: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其重要作用,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3、便于与关键人员接触: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

四、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要求:

1、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五、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要求——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模式:

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区域经济结构概念——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关

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二、区域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产业分类)

(1)依据:全部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生产部门变化及其人类需要的密切程度,同时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演进趋势。

(2)结论:第一产业(基本产品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包括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取得的,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除一、二产业以外的非物质产业,即服务业)。

2、产业功能分类

(1)依据: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间联系。

(2)结论:

①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或支配地位的产业。其特点是区域关联性强,区

域产出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比重较大。

②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

套、协作的产业。通常分前向联系、后向联系、侧向联系产业。

③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通常分为生产性、生

活性、社会性基础产业;或者分为消费趋向性、广布性、产品不流动性基础产业。

此外,还有支柱产业和潜主导产业两个概念。前者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后者则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增长影响有限,但却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1)依据:按生产对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的依赖程度划分。

(2)结论:

①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制糖业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工工业、汽车工业等;

③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衣、制鞋工业等;

④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如IT行业、飞机制造业等。

二、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与选择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主导产业也不一样。其功能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

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一)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组织的核心。因此,它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只有具有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1、比较优势系数

(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之积来表示。

①比较集中系数是反映在一个国家,某产业发展在某区域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系数大于1,则该产品在产业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

式中:a—某产业的产值;A—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全国该产业的产

值;B—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②比较生产率系数与比较利税率系数是反映某区域某产业在发展效益高低的指标。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全国该

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③比较输出率系数是反映某区域某产业产品向其他区域与国外输出情况的指标。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全

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④较利税率系数=t ÷T 式中:t——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比较优势系数是上述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2、高产业关联度

(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

感应度系数=a/A 式中:a—某产业横向(产出)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b—某产业纵列(投入)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3、高需求收入弹性

(1)理论依据: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2)需求收入弹性: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 s

式中: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4、高生产率上升率

(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

(2)指标: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5、高产业创新能力

(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

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与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区域性与关联性。阶段性指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一国家或区域的主导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逐步消失,不断被新的主导产业所取代。区域性指主导产业受区域发展条件的制约,主导产业是建立在区域的优势发展条件基础之上的,主区域分工协作的核心,因此区域条件不同,主导产业不同。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1、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什么是佩蒂-克拉克定理?)

该定律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佩蒂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将增加。

2、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新认识,被后人称之为库兹涅茨法则

基本内容:

(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上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理(工业化阶段理论)

霍夫曼比列=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核心思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4、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试述雁行形态说)

该学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行,故称为雁行形态学说。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这个模型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四、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五、区域空间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域面

六、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列举集中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1、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要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向区位条件好的地方集聚,这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点”。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点轴系统,是在极核式结构基础上发展的,相对应“线”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点轴系统的发展(参右图示):

(1)点的发展:在区域发展的初期产生的增长极,在其发展过程中

会对周围的点产生多种影响,其结果就带动和促进这些点的发

展。

(2)轴线的形成:从供需关系看,增长极与周围的点之间建立起了

互补关系,为此会建设连接其间的各种线路。这些线路的建成,

一方面更加利于增长极和相关点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刺激了沿线

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于是,沿线地区就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成为区域发展所依托的轴线。(3)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点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随着增长极和轴线上点的规模不断增大,轴线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它们又会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现上述点轴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在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应用:加强节点间的沿轴线及轴线上的各级节点地区建设。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点与点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同时网络又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此构成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应用:加强节点上相对落后地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同时加强其轴线建设;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七、空间区域结构形成和发展机制(原因)

从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来分析空间区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一) 区位指向

1、概念: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2、类型: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和采矿业;

(2)原料地指向——高物耗的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造、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3)燃料动力指向——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石油化工等;

(4)劳动力指向,包括两类:廉价劳动力指向——纺织、服装、制鞋、烟草等;高素质劳动力指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

(5)市场指向——服务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部分化学原料工业,以及对市场行情波动敏感的行业;

(6)运输指向。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结构在空间上会发生变化:

(1)集聚将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2)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3)集聚还能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等之间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区域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导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 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什么? ①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内在因素: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观,态度,个性与自我观念。 ②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外在因素:文化,亚文化等 ③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和问题---如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学等,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 时,注意讨论中国社会中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消费者行为研究的 主要方法。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①看p33的图2-2;②p34名义型决策分为: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1.特定需要与购买行为-1(考大题) 成就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整个大社会群体公认的)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个体、高度重视个人成就,他们重视显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这些消 费项目反映了他们的目标的实现。能够显示成功的产品在这些消费者中大有市场。。具有高 度成就动机的职业女性更可能选择他们觉得利落整洁的服装,而可能对强调女人味特质的服 饰不感兴趣。 2.★重点P148感官阈限 消费者行为学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方法 假设证实主义解释主义现实的本质客观、实在、唯一社会构建的、复合的目标预测理解产生的知识不受时间限制,不依赖背景受时间限制,依赖背景 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存在真实的因果复合的,同时发生的具有形成条件的事情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相独立研究者是研究现象的一部分,与被研究者互动 ①绝对阈限:能被感觉通道识别的最低限度的刺激称为感觉通道的接收阈限。是指特定感觉 渠道所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吹狗哨的声音太高,人耳听不到;路边广告太小,乘车路 过者看不到) ②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的两种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察差别 例如Example:包装更新的变迁必须微妙到让人看不出,以此留住现有客户 P206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①对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产品品牌的影响;②影响消费 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P232--234态度的测量考小计算 P244个性与消费者行为(看书):①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预测不到10%);②品牌 个性;③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④个性与决策。 P245笔记:网络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①在线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②虚拟身份与现 实自我的关系 P252--253笔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心理描述法用途):定义目标市场、创造市场 新视角、为产品定位、更好的传播产品特征、发展整体策略、推广社会或政治观点。 P255--258看V 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重点看P258的图10--4表10--12(8种类别)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完整word版)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篇一: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消费者行为 案例一:新可乐的推出 思考题 1、新可乐的推出为什么不如预期? 答:理性的数据并不能替代消费者对经典可口可乐的感性认知;因为新可乐的推出忽视了消费者对于可口可乐公众认知的调查和分析。 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①推出新产品风险大,失败率高,要量力而行 ②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③企业要做好风险性评估,做好最好及最坏的打算 ④改变消费者行为是需要代价的,要重视消费者的心理转换成 ⑤以客观,冷静的心态看视新产品的功效,认知传统产品和新产品的差距 ⑥制定企业战略,不能随波逐流,认真贯彻企业战略 2、消费者对新可乐的反应为什么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会发生如此大的逆 转? 答:①消费者行为具有可传递性,小部分负面情绪传播的蔓延导

致事态严重 ②经典可口可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的象征,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迎合口味而切断消费者的精神寄托导致消费逐渐感到不满 ③消费者行为受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④消费对新可乐的感知认知好感减低导致行为的变更 案例二:网上购买数码相机 思考题 1、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决策? 答:这是一个有限型决策。因为文章里说我对相机的知识有限,知道几个日本品牌;所以就是作者对数码相机该领域的品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对某些特地品牌的偏好。 2、案例中的消费者运用了哪些内部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程度如何? 答:①产品属性信息——文章中说作者听说在机械相机里,尼康的镜头是最好的 准确程度——总体准确比较好,但相对来说性价比不是很高 ②体验信息——文章中作者说以前买过傻瓜相机,品牌是佳能和美能达 准确程度——准确程度较好,在后面售货员介绍时佳能时,有了体验信息之后,比较容易接受,性能、外观和性价比都比较好

武汉大学考研 经济地理学历年试题2002-2010

经济地理学真题 2009年经济地理真题 一、名解(每题4分,32分) 工业用地选择城市环境容量地域分工城乡一体化聚集经济圈层结构综合平衡外部不经济性 二、问答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聚集于分散特征?(15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城乡统筹?(15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尺度?(15 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 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 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 三、论述(每题18分) 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分=32分) 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 二、问答(共82分)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14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 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 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 三、论述(2*18=36分) 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2007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 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二.问答 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12) 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 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 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 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下面凯程浙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大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大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浙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大经济学讲义》《浙大经济学题库》《浙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浙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浙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浙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消费者行为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消费者行为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C )提出的。 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得尔?斯密 2、食品的营养与卫生标准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要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消费着的此类担心均属于( B )风险的范畴。 A 功能风险 B 物质风险 C 社会风险 D 心理风险 3、你在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在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 A ) A.习惯型B.冲动型C.疑虑型D.理智型 4、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属于人类最高级需要的是( D ) A.自尊的需要B、他人实现的需要C、自我表达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5、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 A.刺激的泛化B.刺激的辨别 C.刺激的强化D.刺激的重复 6、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 A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D.单趋冲突 7、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哪四个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C )。A.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B.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个人收入 C.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D.职业、道德、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 8、人们的个性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商家的营销战略及决定,那么商家能从消费者的哪三个方面来决定正确营销战略?( B ) A.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调节或者自我控制 B.认知需要、承担风险、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C.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调节或者自我驾驭 D.认知需要、承受价格、自我掌控或者自我驾驭 9、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 )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10、度假、孩子上学、购买和装修住宅一般是由什么方式的家庭决策来作出决定的?(D )。 A.自主型B.丈夫主导型C.妻子主导型D.联合型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消费者行为具有(ACE )的特点 A 多样性B专业性C可引导性 D 引申性 E 复杂性 2、科尔曼地位指数法从(ABDE )方面综合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 A 职业 B 家庭收入C相关群体D居住区域E教育 3、现代动机理论包括(ACD ) A需要层次理论B驱力理论C双因素理论D显性需要理论E精神分析说 4、知觉风险类型包括(ABCDE ) A功能风险 B 物质风险C经济风险 D 社会风险E心理风险 5、态度的功能包括(ABCD ) A 功利功能 B 自我防御功能 C 知识(认知)功能 D 价值表现功能 E 识别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整理

导论 第一章导言:数字化革命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和范围 1.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在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他们期望能够满足其 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2.消费者行为:个体消费者组织消费者 二、市场营销观念与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 1.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发展起源于市场营销观念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 3.顾客导向的市场营销哲学被称为市场营销观念 最主要的观点:一个公司想要成功,必须确定精确地目标市场的需要和需求,并比竞争对手传递更好的顾客满意。 4.实施市场营销观念的战略性工具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和营销组 合(产品或服务价格渠道促销) 5.两种理论观点引导消费者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实证主义方式阐释主义方式 三、顾客价值、顾客满意与顾客维持 1.顾客价值:顾客意识到的利益(经济的、功能的与心理的)与用以获得这些利益所消耗的资源(金钱、时间、精力和心理)之间的比率。 2.顾客满意:顾客根据他或她的期望,对比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的个性化认知。完全满意型、“叛离者”型、消费“恐怖者”型、“质押”型、“唯利是图”型顾客 3.顾客维持策略能使其切中客户兴趣之所在,从而是的顾客留下来而不是转向另外一家企业。 “顾客金字塔”:白金层黄金层铁层铅层 四、市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 五、消费者行为与决策制定的跨学科性 1.消费者决策制定过程可以看作三个不同但是相互联系的阶段: 输入、处理、输出 2.消费者决策制定过程的简单模型:P20 第二章消费者研究 一、消费者研究范例 1.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两个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论: 定量研究实证性的主要从事预测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者被称为实证主义者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 定性研究了解消费习惯的研究者被称为阐释主义者包括深入访谈、焦点小组、隐喻分析、拼图研究、投影法 将定性与定量结果综合起来帮助制定战略营销决策 二、消费者研究过程 1.主要步骤包括:定义研究目标收集与评估二手资料设计初步研究收集原始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05年,一支特立独行的牙膏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势如破竹的姿态,在中国牙膏市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这支牙膏的名字就叫云南白药牙膏,2006年底,其市场销售额累计已飙升至3个 亿,成功开拓了功能性牙膏高端市场的新大陆,确立了中国功能性牙 膏的品牌地位,2012年销售额超12亿元。一举成为医药产品进军日化领域的成功典范。 目前我国牙膏市场规模约在180亿元左右,云南白药牙膏在牙膏市场占有率约为10%占有率排名第五。云南白药牙膏在高端市场中市占率第一,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持略高于行业的增速。云南白药2012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 2.91亿元,EPS0.42元,同比增长28.87%。一季度增长超过30%主要依靠牙膏拉动。 云南白药品牌享誉中外,是中国止血愈伤、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类产品的百年品牌。云南白药牙膏是以牙膏为载体,借鉴国际先进口腔护理、保健技术研制而成的口腔护理保健产品。它选用高档软性洁牙磨料和高级润湿剂,膏体细腻,清新爽口,有效祛除口腔异味。在日常刷牙中即可使牙龈、牙周、牙齿和口腔其它组织得到专业的护理、保健,令口腔更健康,牙齿更牢固,是新一代口腔护理、保健产品。 除了产品配方不可复制外,云南白药牙膏几乎不具任何优势,而作为后进入市场的新品,却要以20多块的价格去与“洋牙膏”竞争?试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分析:

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从马斯洛需求模型分析,消费者想治疗牙病是生理需要,白药牙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云南白药的药物品牌,恰到好处的将治疗牙病这一隐形动机通过意识引导变为显性动机。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者需求重心的改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会将需求重心向健康、舒适、方便侧重,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云南白药牙膏集团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推出新一代口腔护理、保健牙膏,以牙龈、牙周、牙齿和口腔其它组织得到专业的护理、保健为特色。白药牙膏以咼质量、咼价格走牙膏咼端路线,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咼质量要求的心理。 购买牙膏是一种低风险、不断重复的消费行为,具有参与度低的决策特点,因此品牌信念就变得很重要。云南白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品牌知觉,通过品牌延伸形成了泛化的刺激。在购买决策模型中,消费者要经过对品牌的识别过程,这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心和态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购买动机。想到云南白药牙膏就会联想到云南白药的良好品质和悠久历史,取得消费者的充分信任。云南白药作为名族品牌,与高端的国外品牌相比,在消费者的情感选择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也要警惕当下中国消费者行为中崇外的趋势。原有白药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了白药牙膏的附加值,基于云南白药的价格,牙膏的高价也为消费者所理解接受。 上市初期,即在电视广告上对“药店及商场有售”之类的信息进行提示,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商场知觉,通过购买环境的不同,对消费者产生决策影响。 案例二: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05年,一支特立独行的牙膏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势如破竹的姿态,在中国牙膏市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这支牙膏的名字就叫云南白药牙膏,2006年底,其市场销售额累计已飙升至3个亿,成功开拓了功能性牙膏高端市场的新大陆,确立了中国功能性牙膏的品牌地位,2012年销售额超12亿元。一举成为医药产品进军日化领域的成功典范。 目前我国牙膏市场规模约在180亿元左右,云南白药牙膏在牙膏市场占有率约为10%,占有率排名第五。云南白药牙膏在高端市场中市占率第一,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持略高于行业的增速。云南白药2012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亿元,元,同比增长%。一季度增长超过30%,主要依靠牙膏拉动。 云南白药品牌享誉中外,是中国止血愈伤、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类产品的百年品牌。云南白药牙膏是以牙膏为载体,借鉴国际先进口腔护理、保健技术研制而成的口腔护理保健产品。它选用高档软性洁牙磨料和高级润湿剂,膏体细腻,清新爽口,有效祛除口腔异味。在日常刷牙中即可使牙龈、牙周、牙齿和口腔其它组织得到专业的护理、保健,令口腔更健康,牙齿更牢固,是新一代口腔护理、保健产品。 除了产品配方不可复制外,云南白药牙膏几乎不具任何优势,而作为后进入市场的新品,却要以20多块的价格去与“洋牙膏”竞争试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分析:

从马斯洛需求模型分析,消费者想治疗牙病是生理需要,白药牙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云南白药的药物品牌,恰到好处的将治疗牙病这一隐形动机通过意识引导变为显性动机。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者需求重心的改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会将需求重心向健康、舒适、方便侧重,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云南白药牙膏集团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推出新一代口腔护理、保健牙膏,以牙龈、牙周、牙齿和口腔其它组织得到专业的护理、保健为特色。白药牙膏以高质量、高价格走牙膏高端路线,满足人们对于产品高质量要求的心理。 购买牙膏是一种低风险、不断重复的消费行为,具有参与度低的决策特点,因此品牌信念就变得很重要。云南白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品牌知觉,通过品牌延伸形成了泛化的刺激。在购买决策模型中,消费者要经过对品牌的识别过程,这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心和态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购买动机。想到云南白药牙膏就会联想到云南白药的良好品质和悠久历史,取得消费者的充分信任。云南白药作为名族品牌,与高端的国外品牌相比,在消费者的情感选择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也要警惕当下中国消费者行为中崇外的趋势。原有白药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了白药牙膏的附加值,基于云南白药的价格,牙膏的高价也为消费者所理解接受。 上市初期,即在电视广告上对“药店及商场有售”之类的信息进行提示,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商场知觉,通过购买环境的不同,对消费者产生决策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知识点整理版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知识点整理版 考试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 冲动购物是一种与计划购物相对的购物方式。冲动购物主要的核心应表达缺乏意志力的购买行为,一般有两种形式:①缺乏意志力的冲动性。②强迫的冲动性。 参与:指人们意识到某个事物或行为与其自身相关的重要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激发状态。 2、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购买方案中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及表达购后感想的活动过程。 3、促销组合:就是把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直复营销等各种不同的促销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的促销目标。 4、晕轮效应:也成光环效应或印象扩散效应,是指人们在管擦事物时,于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使他们产生了清晰、明显的知觉,此掩盖了对该事物其他特征的知觉,从而产生了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5、公共关系:又称为公共关系,它是指企业为改善与

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以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商品销售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促销活动。 6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产品。通常可分为4类: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寻求品。 7、消费者:是指购买与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人,即指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 消费者购买行为三部分组成:最终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和环境约束。 8、消费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运行要求所制定的旨在促使消费机制正常运行,保证社会消费活动顺利进行的各项方针、制度、规定以及具体措施的总和。 9、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和大规模地上升的现象。 10、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用以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信念、习惯以及价值观等的总和。文化的特点: 1、习得性: 2、民族性: 3、发展性: 4、稳定性: 5、交流性: 1 11、象征:是使用它的人赋予其价值和意义,是人类加在物质或事件之上的,它产生于并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类。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