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建立_医保支付价管理_为核心的我国药价新体制_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应建立_医保支付价管理_为核心的我国药价新体制_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应建立_医保支付价管理_为核心的我国药价新体制_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应建立_医保支付价管理_为核心的我国药价新体制_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应建立“医保支付价管理”为核心的

我国药价新体制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本课题研究受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委托,完成于2012年,课题组成员:刘树杰、孙学工、郭丽岩、李世刚,执笔:刘树杰。

内容提要

药价体制与“医保”性质密不可

分。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药价的主要原因,也使“医保支付价”成为政府药价管理的核心内容。我国正向“全民医保”方向迈进,药价体制也应改“市场价管制”为“医保支付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医保支付价”与市场价分离;实行有利于“医保支付价”管理的药品批零价差管制;停止药品“行政性招标”和医院零差率售药;形成基于专家审议和利益相关方协商的药价决策机制;建立基于公民自治的联合“医保”体系。

关键词

药价

改革

以零售最高限价为主的药价管理体系,在我国运行已过10年。10多年来,在医疗体制改革滞后的条件下,面对“药价越高越好卖”的扭曲市场格局,零售最高限价对抑制药价快速上涨势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无可替代的药价管理模式。但就其自身特性而言,最高限价适用于对垄断性行业的激励性管制,用于企业众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的我国药品行业,则有先天的缺陷:如果市场是正常的,价格自然受到限制,合理的质量和品牌差价体系也可自然形成,规定最高限价没有意义;如果市场是不正常的,最高限价就应“量身定做”,针对不同企业限定不同的价格,而这又为政府所力

不能及。所以,那些饱受诟病的药价不合理现象均无法避免。近三年来,随着以全民“医保”体系建立为核心的“新医改”的快速推进,影响我国药价形成的基础性条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改变零售最高限价为核心的药价管理体系时机基本成熟。为此,本报告研究“新医改”条件下的药价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是“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引入及相关配套体制的改革。

一、当前药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改变零售价格水平总体偏高的局

“药价虚高”作为一种流行的说法,其本意是指政府“虚高定价”并导致“药价实高”。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多次出台降低药价措施,初步抑制了药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但零售价格水平总体偏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1、调查结果显示药品零售价格水平总体偏

高。较具公信力的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药价虚高”问题依然存在。例如财政部给国务院的报告《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中,以2010年北京市非基药集中采购结果为根据,列出了上百个医院售价高于药店售价6倍以上的非基药品种。最极端的是央视曝

3

光的湘雅医院“天价芦笋片”案例,该产品实际出厂价为15.5元,招标采购价为185元,实际零售价为213元,流通环节毛利达197.5元,是出厂价的12.7倍。

2、若干反常现象表明药品零售价格水平总体偏高。一是药能养“医”。据调查,公立医院运行和医生维持“体面生活”的费用,大部分来自药品的销售。如“天价芦笋片”的197.5元流通环节毛利中,就有100元是给医生的回扣,50元是给医院的返利。原本医生和医院的职责是提供诊疗服务,应该靠诊疗服务获取收入,而现在却为“药”所养,说明药价确实偏高。二是小药厂如此众多且能长期维持。当今的美、日等世界制药强国,药品企业不过百余家,且排位前几名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达2/3以上。而我国现有5000余家在运行的药品生产企业,1.3万家药品流通企业,行业集中度如此之低且“散、乱、差”局面能够维持至今,说明目前的药价水平仍有低效率企业获利的空间。

(二)如何形成合理的质量差价

所谓质量差价,是指同种药品间因质量和品牌不同导致的价格差距。这个问题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并不突出,但因我国药品企业众多且素质参差不齐,成为政府药价管理的难点,具体表现为:

1、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关系。目前我国市场原研药与同种仿制药的价差多在1倍到2倍之间,少数品种达10倍左右。对此,国内仿制药企业普遍反对。有人提出,国内有些仿制药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原研药没有差距,甚至工艺控制比原研标准还要严格,原研药价格却高出数倍,很不合理。而外资或合资企业却经常抱怨原研药(或未真正受到专利保护的专利药)定价过低,不能体现质量差别,甚至导致其无利可图。

2、仿制药不同品牌间的关系。品牌与质量密切相关,形成合理的品牌差价,对促进我国药品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品牌的价值如何认定?有人建议“以是否通过新版GMP认证做判断标准”。估且不说相关监管能否到位,即便新版GMP认证通过,也只能说明质量可靠,而不能对价差作出定量的结论。也有人提出“获得省部级奖励的可适当加价”。但现在的省部级奖励争议较多,此外加价多少合适也没有客观标准。其他的办法如“是否通过国外质量标准认证”等,也大多面临相同的问题。

(三)如何处理政府药价管理与招标采购的关系

目前我国存在并行的两套政府管理系统,一套是物价部门规定零售最高限价,另一套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招标采购并以此为基础管制公立医院售药价格。由此也就存在两种药价形成机制,同种药品在药店和医院销售,各循不同的规则,有不同的成本结构,按不同的价格销售。

如果招标定价可行,零售限价管理模式就该调整。如果零售限价模式仍然可用,则招标定价就不应成为主流。如果两者都有缺陷,就应对两者同时调整。总之,目前的二元药价管理格局不仅给市场提供了混乱的价格信号,也给企业提供了混乱的政策信号,不利于企业作出合理的市场预期和投资决策,阻碍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早改变。

二、药价管理的国际实践

药价管理是一个系统,包括政策目标、管理内容、决策机制、定价方法、执行机构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其相互关系。总体上看,各国的药价制度及管理模式,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政治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干预药价的强度没有定式,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这里着重介绍国家管理药价的原因、内容、决策机制、基本方法和相关背景条件。

(一)国家管理药价的原因:“公共医保”体

4

系的建立

“医”和“药”都是可竞争行业,既要保持产业的活力,又要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如何取得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包括药价在内的医疗体制改革,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平均10年进行一次,可见理想模式远未形成。目前在欧盟及日、韩、澳洲等多数地区,国家均主动对药价进行干预,而在美国,则并不存在国家对药价的管理。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医保”体系的性质不同所致。

以“公共医保”为主体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导致了药品买方及市场结构的变化:一是“公共医保”资金源于公民的强制缴费和国家财政,使药价不再只影响买卖双方的利益关系,还成为影响宏观税负的重要因素,进而关乎公共利益。二是“公共医保”的组织程度较高,具有影响药价的市场支配力,加之患者的用药行为受制于“医保”报销政策而较少受市场价格影响,药价形成存在市场失灵。由此,药价成了既关系公共利益又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因而国家必须进行干预。

而美国的“医保”体系以私人为主体,“公共医保”只覆盖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和退伍军人等,其药费支付在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绝大多数人靠购买私人“医保”获取医疗保障。而私人“医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需要国家保护,也不允许国家干预。所以在美国,不仅没有对药品市场的价格管制,也没有对“医保”药费支付标准的限制。

“医保”制度差异的背后,是公众的政治理念不同。美国人的主流政治理念,是尽可能地限制公权力的影响,即使是社会保障问题,也要讲求效率,如果市场能够解决,就不要国家参与。而以欧洲为代表的福利型国家,则更重视医疗体制的公平性,追求所有人(不论经济状况差别多大)都能享受大致相同的基本医疗保障,而这一目标在私人保险体系下难以实现。从实际的

效果看,美国的私人保险体系及以此为基础的药价不干预制度,利弊皆有。利在美国成为全世界的药品创新中心,患者获得新药的速度和药品产业的发展优于所有国家;弊在药价水平较高,公众的药费支出名列前茅。其他国家的“公共医保”体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府药价管理,其利弊之处则与美国相反。如何权衡,取决于公众政策偏好下的政治选择。

(二)药价管理的核心:“医保”支付价格在法律层面上,“医保”制度属于“医保”承办机构与签约医药机构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医保”支付的价格作为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双方必须遵守。因此,就其一般属性而言,“医保”支付价具有合约性质,即“医保”与其签约机构(医院、药店等)间关于被保险人就医或用药的价格合同。我国台湾地区的“医保”支付价更为典型,由“中央健保局”与药品企业谈判确定,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该药品不能进入“医保”目录。所谓“医保”支付价格管理,就是政府对“医保”

药价管理方法多种多样,但据我们的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所有以“公共医保”体系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药价管理均以保证“公共医保”有效运行为目标,因而都以“医保”支付价格管理为核心。无论是日本的“公定价格基准”,还是德国的“参考价格”,都是用作“医保”机构药费报销的依据。在“医保”支付价格管理制度下,药品的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与“医保”支付价格相同,如有的国家(如日本)“医保”允许药商低于“医保”支付价水平卖药,“医保”按此较低的实际售价支付;有的国家(如德国)“医保”既允许低价售卖也允许价格高出,但高出部分“医保”不予支付。此外,为便于“医保”支付价格的有效管理,有些国家还对流通环节进行差率管制,如德国药品零售的毛利率是法定的;法国不仅管零售毛利,还对批发毛利进行限制。但无论有无流通毛利管制,药品的出厂价格并不受“医保”支

5

与其签约机构间的价格合同的管理。尽管各国(地区)

付价管理的限制,完全由买、卖双方自行决定。

上述国家和地区将“医保”支付价作为药价管理的核心,合乎其医疗体制的内在逻辑:既然“公共医保”体系导致药品需方性质和行为发生变化,药价管理就应以“医保”支付价格为核心,通过“医保”报销政策来约束药品价格的形成,使之既保障“公共医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又不过度抑制产业的活力。

(三)药价决策机制:基于公众参与

“医保”支付价格虽并非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但由于“医保”报销政策对患者用药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实际上主导市场药价的走向,进而影响“医保”机构、药品企业、医疗机构、消费者和政府财政等多方利益。而只有各方利益关系平衡,药价决策才可执行。为此,各国涉及药价决策的各环节均有利益相关代表及其委派的专家参与,并大多依法成立了各利益相关代表组成的自治机构,这些自治机构的决定,有投票表决的,也有协商形成的。如在日本,虽然药价最终由厚劳大臣发布,但此前要经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报给厚劳大臣的药价建议,则由“中央社会保险医疗协议会”这样的专家机构作出,而厚劳大臣从未否定过该协议会的建议。德国的药价管理更具公民自治性质,拥有决定药品收录、药品参考价组别分配等重要职能的“联邦共同委员会”(G-BA),是独立于政府的德国最高医疗卫生专业决策机构,其成员由专业人士、“医保”机构、医疗机构和患者的代表组成。在法国,“法国卫生最高委员会”(HAS)下属的“透明委员会”(CT)负责对药品的“临床效果”(SMR)和“疗效改善程度”(ASME)进行评估,卫生部和法国“卫生产品经济委员会”(CEPS)依据该评估结果决定药品是否纳入医保目录和制定药品价格。透明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于政府部门、医保基金和医药产业。

(四)药价管理方法:主要基于市场和“成本—收益关系”

由于国家并不直接规定市场成交价格,因而供求关系和竞争决定价格的机能仍起作用。所以,各国制定和调整“医保”支付价格,最主要的依据是市场药价。如德国在制定药品参考价时,主要根据同药品组市场药价分布情况,把参考价定在使同组1/3的药品价格处于参考价之下的价格水平上。再如日本,其“公定价格基准”的调整主要基于定期的市场药价调查,新“公定价格基准”以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为依据。至于进口药价的确定,则无一例外地以国外参考地的市场成交价格为依据。

根据“成本—收益关系”判定物品所值,是一切物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对新上市亦即尚无市场价格可参照的药品,大部分国家要与现有的相似药品和疗法作对比分析,根据其对相似药品的效用提高程度确定价格。如日本制定了各种疗效改善价格加算法则,达到不同的改善程度,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药价上调比例。法国也是根据新药的疗效改善程度来确定新药价格,原则上,疗效无明显改善的新药,其价格要低于现有的相似药品价格。近年来兴起的所谓基于药物经济学分析的药品定价,本质上也是基于“成本—收益关系”的原理。

综上所述,各国药价体制与管理模式与“医保”体系的性质密不可分。“公共医保”体系的建立是国家管理药价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医保”支付价格成为国家药价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使药价管理科学、公正,各国均以公民自治作为决策机制的基础。尽管政府或相关公权力机构主导药价的走势,但市场仍发挥着重要的价格决定功能。

三、建立我国“医保支付价”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药品的供给具有可竞争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有无“公共医疗保险”为主

6

体的医疗社保体系,是国家管理药价与否的基本依据。我国已经选择了以“公共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医疗社保模式,“医保”的药费支付及其方式将深刻影响药品的供需关系,加之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医保”的公共保障程度逐步提高,公民强制缴费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大,药价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将日趋明显。因此,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药价体制也应改“市场价管制”为“医保支付价”管理。

(一)我国“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定义与作用1、我国“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定义。我国的

“医保”支付价格管理,是指政府对“医保”支付

药费所做的价格限制,即“医保”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药价基准支付药费。药品实际售价低于该价格基准的,按实际售价支付;实际售价高于该价格基准的,按该价格基准支付。我国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富裕程度,加之药品企业过多且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我国的“医保支付价”必须更加突出其报销基准作用,以发挥其市场导向作用。与现行的零售最高限价相比,“医保支付价”管理有三点不同:一是管制的对象不同。零售最高限价管制对象是市场的供方——药品经营者,其药品售卖价格不得超过政府规定的标准。而“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对象是药品市场的需方——“医保”机构,其药费支付不得超过价格基准。二是影响市场药价的作用机理不同。零售最高限价“管”市场交易价格水平,对市场药价的干预是直接的;而“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对象是“医保”报销药费的依据,对市场药价的干预是间接的。三是价格水平不同。零售最高限价以“品牌认可度最高产品的市场价值”为依据,而“医保支付价”管理的依据是“有质量保障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医保支付价”水平可能低于零售最高限价。

2、“医保支付价”管理的积极效果。一是可

使“保基本”的政策目标更为强化。在仿制药生

产企业过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的条件下,比之零售最高限价,“医保支付价”的政策目标更加明确,即“医保”只认可一个有质量保障而又与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格,并非对不高于最高限价的任一市场成交价皆予支付。二是可增强对市场药价的有效约束。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医保支付价”与市场实际售价的差额,将全部由患者自己负担,比之零售最高限价下的全部药费均由“医保”与患者分担,患者的用药行为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由于患者对药价超出“医保支付价”部分敏感度明显增大,对品牌选择的意愿会随之增强,进而产生对市场药价的内在约束。三是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质量差价和品牌差价。“医保支付价”对市场交易价格不具有强制性,只要“物有所值”、“原研”等质量和品牌认可度高的药品,市场售价可在“医保支付价”之上自主确定,这种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质量差价和品牌差价,更能鼓励药品行业的质量提高和科技创新。

(二)相关药价制度的配套调整

1、实行有利于“医保支付价”管理的批零价

格差率管制。与前述实行“医保支付价”的国家

不同,我国目前80%以上的药品在医院销售,未来五年之内,药品零售的主市场可能仍在医院,从而医院仍有很大的药品市场支配力。为避免形成医院售价高于“医保支付价”的趋势,应对医院药品售卖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如果医院实际售价不高于“医保支付价”,其售药毛利率不受限制,以鼓励医院降低采购成本,并从医疗机构内部形成约束医生处方行为的机制;如果实际售价高于“医保支付价”,其售药毛利率不准高于政府规定的标准,且须以“医保支付价”为基数核定单位毛利,使医院不能通过抬高价格获利。在此基础上,药品批发环节的差率可完全放开,以鼓励产业的竞争和整合,提高整个药品供应系统的可靠性。

2、将药品招标采购融入“医保”支付价格管

7

理系统。公立医院招标采购药品,可促进药品企业间的竞争,切断“医”与“药”的利益链条,但应改变目前两套政府管理系统的局面,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两者间的有效协同:一是公立医院招标采购导致的药品出厂价格下降,可按前述激励其执行“医保”支付价格的方法处理,以避免两套价格形成机制并行的局面,并可使招标采购起到巩固、完善“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的作用。二是药品招标还其商业属性。招标本属商业行为,即使政府招标,也须受《合同法》等有关商法的约束。目前的药品招标无法做到“招采合一、量价挂钩”,是因为招标由行政机构主导,服从于行政绩效目标,招标制度异化。近期可考虑按医疗机构产权关系或财政隶属关系确定招标主体,省属公立医院招标采购由省级医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地市县属公立医院采购规模足够大的,招标可由同级医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采购规模小的,招标可联合进行或委托给专业的招标机构。

3、停止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零差率销售意在鼓励患者就近医疗,切断医院与药商的利益链条。在“新医改”初期,作为改变旧体制的破冰之举,对推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促进“医、药分开”理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是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药价驱高”的动力机制。众所周知,“驱高药价”的核心机制是“以药养医生”而非“以药养医院”,在现有体制下,药品企业给医生的“回扣”是其产品销售的必要成本,零差率销售对此无能为力。二是依赖于财政补贴。从宏观税负的角度看,公众的药费负担并未减少,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进而成为基药招标中唯低价论盛行的根源。三是导致药品的医院价格低于药店价格。改变药品销售80%集中于医院的市场格局,是破除“以药养医”的必要条件,但医院零差率售药使药品的医院价格低于药店价格,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医院在药品零售市场中的地位,其结果必然是抑制社会零售药店的

发展,与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方向南辕北辙;因此,在药价管理转为以“医保支付价”为核心后,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宜继续实行。

(三)“医保支付价”管理的方法

1、“医保支付价”的核定。长期看,我国的“医保”支付价格基准也应基于市场并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中近期的初始定价,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核定。其中,国内多家生产的药品,标准成本以质量管理处于中上水平的标杆企业合理成本为基础。之后的价格调整,则可根据药品零售业的竞争性采购结果确定。进口原研药和专利药的标准成本,以国外参考地的“医保”支付价为基础核定。

2、“医保支付价”的调整。药价调整应该规范化。一是必须定时。现行“适时调整”制度的实质是“随机调整”,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业者难以预期,应该摒弃。所有政府管理的药价都应定时调整,一般性调整时间最迟不应超过两年。二是建立市场药价调查制度,目录药价更新应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确因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成本变化,在企业提出申请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如两个月)内对价格及时进行调整。

(四)“医保支付价”管理的决策机制

1、引入专家审议机制。“标杆企业”、“药价国外参考地”、“高认可度品牌”等专业性指标,应由业内专家(药师、医师、经济学家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投票决定。专家委员会成员应由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派出并定期更换。对新药所做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也应由类似的专家委员会进行预审。

2、引入利益相关方协商机制。药品定价规则的确定,应与“医保”机构、药品经营者、医药行业、消费者代表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的讨论。每一品种的药品价格,无论“医保”支付价格基准还是零售最高限价,政府核定过程中都应有药品经营者申诉的程序设定。

8

3、决策过程公开。药价涉及多方利益关系,

决策过程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决策科学性的提高,也可提高公众对药价政策的理解和市场

选择能力,进而使新的药价制度更具可行性。为此,“医保”支付价格基准、零售最高限价、医院售药毛利率的确定等重要的规则必须公开讨论,专家委员会的各项决议须向社会公示,“标

杆企业”及其合理成本(含正常利润)、质量分档等关键性指标,也应向社会公布。

四、相关配套体制改革

(一)改革处方制度

1、处方通用名开具并允许外送,由患者自

主选择药品品牌。处方制度改革是药价改革最直接的配套条件,不仅为破除“以药养医”所必需,对支付价格基准的执行也有重要影响。因为无论是按标准成本还是分质量等级核定支付价格基准,都以引导市场需求、促进“优胜劣汰”为重要目标,这就要求药品购买者知晓该药品生产的标杆企业或所处的质量层级,以增强其用药的自主选择能力。为此,必须强制所有医院执行通用名开具药品处方制度,并允许处方外送。同时,所有的药品零售机构都须明示各品、规药品的“医保”支付价格,以进一步降低药品买卖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2、“医保”自建或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对医生处方进行审查。为避免不合理处方对药品价格体系的干扰,“医保”机构应自建处方审查机构或委托相关机构对医生处方进行审查,发现不合规范的用药处方,费用由开方医院或医生自己承担。对多次违规开方的医院和医生,应提请相关执法机构给予处罚。为此,必须配套建立相应医疗技术规范体系。可在处方点评的基础上编制处方集和用药指南,近期的用药指南可以负面列表为主,主要针对本地区在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应避免的情况和事项。从国外实

践经验看,由本地医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用药指南,实用效果更好。还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监督合理用药的辅助系统,促进处方审查的客观性和效率提升。

(二)大力发展零售药店

零售药店发展到必要的层次和规模,不仅关系药价改革的成效,也是整个“医改”成功的关键环节,必须下决心予以推动。

1、破除阻滞零售药店发展的体制与政策障

碍。除前述的处方制度改革外,还应推进相关监

管制度的改革,在资质审批、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放松对零售药店和网上药店的限制。此外,还可借鉴英国鼓励社区药房的做法,在按服务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由政府对社区药店提供定额财政补贴。

2、鼓励国企、外资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特别

是药品零售业。为克服药品流通业“小、散、乱”的格局,应加快发展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和连锁经营零售药店,促进药品流通业的调整重组,提高药品流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应进一步提高药品流通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外资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特别是药品零售业,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带入我国,使药店在售药的同时提供用药咨询和指导、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会员健康管理等附加服务,以促进我国的药店管理早日与国际接轨。

(三)改革诊疗价格

在强化外部约束的同时,近期还应改革诊疗价格形成机制,为医、药分开建立必要的费用补偿机制。

1、公立医院诊疗价格分等级核定,诊疗费、

护理费、手术费等应体现其服务的价值,必须在

补偿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按质论价。长期看,医疗服务价格应由“医保”与医疗机构协商确定。近期,公立医院诊疗价格可考虑按等级和医生技术级别确定,激励医院和医生专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不是协助药商卖药。(下转第40页)

9

(上接第9页)

2、非公立医院诊疗价格由市场调节。近期内非公立医院尚难成为我国诊疗市场的主流,其诊疗价格由市场调节,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对公立医院诊疗价格合理确定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在实施分等级核定公立医院诊疗价格的同时,应明确非公立医院的诊疗价格权不受限制。

(四)完善“医保”体系

1、建立基于公民自治的“联合医保”体系。“医保”机构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也对市场药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大国,官办“医保”不利于承办机构的预算约束,也难以真正实现全国统筹。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基于公民自治的联合保险体系。即在提高风险统筹层次的同时,重在建立对“医保”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2、“医保”药品目录须及时更新。如前所述,我国药价管理的范围原则上限于“医保”药品,为使“医保”支付价格基准制度有效运转,“医保”药品目录更新过于迟缓的状况必须改变。一是必须按规定的期限更新,使企业经营决策有所预期。二是在定期更新的基础上,应有特殊情况的补救措施,以确保性价比高的新药能及时进入“医保”范围。三是要适度扩大“医保”用药范围,“医保”药品的选择原则上应以疗效为主要取向,价格高低仅为类似药间选择的依据。

3、“公共医保”药费支出应突出重点。为进一步形成市场药价的有效约束,也为提高“公共医保”的效率,对公共健康有重大影响及对个人或家庭财务带来重大冲击的大病重病药费支出,“公共医保”须重点保障,药费报销比率可相对较高。对一般性非严重疾病治疗的药费支出,药费报销比率可相对较低。

(五)改革医院体制

1、真正鼓励医院民营和外资进入。既然我国已经确立了全民“医保”的改革方向,亦即走“购买公共服务”道路,医疗服务也就应实行竞争性体制。要破除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行业的体制性障碍,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支持社会慈善组织、境外医疗机构开办医院。在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供应、重点学科建设、人才流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府科研投入等方面,也要切实消除所有制歧视。

2、真正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既然全民公共“医保”不需要如此众多的公立医院,我国多数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就不应是“回归公益性”,而应走“国企”改革的道路,即采取转制、出售、托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行民营化或国有民营。对少数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或医疗普遍服务职能的医院,应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使之成为真正的公立医院。

责任编辑徐敬东

tion for eight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Global Economic Review,Vol.39,No.1,2010. Klaassen,F.,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find an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risk on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23,No.5,2004.

Pesaran,M.H.,Shin,Y.and Smith,R.J.,Bounds test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leve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Vol.16,No.3,2001.

Pozo,S.,Conditional exchange-rate volatility and the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the early1900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74,No.2,1992.

Sauer,C.and Bohara,A.K.,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exports: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No.1,200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希雨

40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码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常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两方面。 一、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不同的派别,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Man)、理性人(Rational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1)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1)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2)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3) 第二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 (4) 1、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2、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第三章经济管理学小结与补充说明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敬 (10)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

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 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 答: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本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维护其经济独立、推动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也许多弊端。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一、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除了通过国有化没收、征收、赎买外资企业使之变为国有企业外更主要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政府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并逐渐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在拉美一些独立比较早、工业化起步也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战前国有经济就有了一定基础。

战后这些国家再度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战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就从466家猛增到1478家。国内资本很快就在交通运输、金融、战略物资和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有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钢铁工业为37%造船业为45%石油化工业为82%电力、煤气、电话为95%。(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巴西在独立以后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特别是把国有经济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而私人无力经营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据巴西《视野》杂志公布的调查材料1984年巴西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为81家其总资产占200家大企业全部资产的74.2%其纯收入占200家大企业全部纯收入的56.3%。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韩国的国有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早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强调自力更生和实行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国家应当拥有和控制所有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同时也适当扶植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已垄断了铁路、航空运输、港口设施、邮电、军工、保险、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部门并在钢铁、有色金属、基础化工、机床、重型机械银行等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国有资本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60年代初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李由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描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有关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经济转轨(转型、过渡、改革、变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学科,主要研究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内容:公平、平等与效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国的渐进改革;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发展战略等。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概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体制创新和变迁的案例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变革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每篇字数3000—5000字或者更多,遵照学术规范,独立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按出版年代为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经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的市场经济。 A.自由放任B.政府微观调控C.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D.同西方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 2.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核心是()。 A.产业布局政策B.产业结构政策C.产业组织政策D.产业技术政策3.通过动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而达到调控目的的手段是()。 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思想教育手段D.经济手段 4.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B.完善市场体系C.实行政企分开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5.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A.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B.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C.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D.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 A.统一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D.精简的原则7.承担统一快凋任务的最综合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是()。 A.财政部B、国家统计局C.国家计划委员会D.中央银行 8.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是()。 A.生产活动的组织者B.经营活动的组织者C.企业的直接领导者 D.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9.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B.进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C.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D.商品储备动用的规模 10、由于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不高,组织实施不力以及管理客体抵触而造成的管理活动的失效,称之为()。 A.实施性失效B.自动性失效C.环境性失效D.规模性失效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个人D.集体 12、在经济信息中,可供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用的信息,用于()。 A.管理决策信息B.管理指标和协调信息C.微观经济信息D.管理的实际操作信息 13.信贷杠杆的特点之一是()。A.具有强制性B.具有固定性C.具有转嫁件D.具有偿还性 14.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A.竞争性B.独立性C.垄断性D.控制性 15.我国现在实施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属于()。 A.一元目标战略B.多元目标战略C.综合目标战略D.传统战略 16.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等于()。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社会总产值 17.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是()。A.中国银行B.中央银行C.中国建设银行D.中国工商银行 18.考虑政策的时滞因素而进行的分配政策搭配是()。A.主辅搭配B.效应搭配C.松紧搭配D.时差搭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简介 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 同时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困扰、社会结构变革中的调控失衡、引进技术受限和人才外流严重等方面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要努 力发展经济, 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实力, 积极而稳妥地进行社会制度变革, 尽量减少国外经济波动的不良影响, 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 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其国家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 积极参与, 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拥有自己的主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从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中可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从属地位。在现存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仍然处在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多边或双边的援助、官方或私人机构的贷款、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控制和技术转让等渠道,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当今的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都操纵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少发言权。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重视工矿业,忽视农业,不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合理收入分配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国外市场,忽视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脱离本国实际,盲目举借外债,进行长期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使外债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大量浪费。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大部分发展中的国家,由于人口增加过快,社会负担过重。增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被用作新增人口消耗,影响了生产的积累,难以在教育上更多的投入以用于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缓慢,影响人民的自信和引起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政治上的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投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本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总是处于下风。由于资本的不足和技术上的落后,本国出口只能主要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意味着过渡开发而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往往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这样,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时代, 共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但发达国

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构成的手段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的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监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中间目标,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推出六大改革新举措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推出六大改革新举措 摘自:《中国改革报》 日前,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今年,既要抓好去年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又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新的形势,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 一是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价格等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再下放一批投资审批权限,再减少一批审批环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要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解决“谁来投”“怎么投”问题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投资领域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价格改革力度,稳步分批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加快完善价格监管制度,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 二是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非公经济等改革。要按照中央部署,突出问题导向,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出台电力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文件,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等改革方案。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法人财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三是围绕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继续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营改增、资源税等税制改革,研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梁军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 不论发展本身的意义还是发展取得的成就, 越来越受到世界 的瞩目。但是, 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 进一步阐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若干要素。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金融自由化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 重新审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一度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但人们往往看到其利 益和好处, 而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许多发展中国家一直努力把金融市场自由倒置于 经济政策议程的首位。但结果却使金融系统问题凸现出米, 自由化的结果使金融系统更加脆弱了。当然, 影响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因素还包括: 宏观经济的不协调发展, 有害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应付国际收支的能 力低。但是即使排除这些因素, 金融过度自由化仍对银行业的稳定有特别消极的影响。国际金融自由化虽曾经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这种趋势也破坏了那些实施固定汇率的国家的货币主权。当私人银行和企业能以任意数量、任意期限和任意币种借款时, 就会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金融过于自由就会使金融市场失灵加重。传统发展经济理论以完全信息为基础, 但现实是信息不完全, 因而市场也是不完全的, 经济系统也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因此只有有效的政府干预才可使经济优化。金融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 只有成功的金融市场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管理。鉴于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实施金融市场改革之前需要建立强大的机构, 加强金融监管, 只有当制度完善时,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消极作用才会减弱。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消除腐败和信守合同对保证经济稳定运行是特别重要的。在制度没有充 分建立的国家, 通向金融市场自由化之路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甚至应该是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之后 再搞金融市场自由化。一般来说, 在经济自由化初期应致力于制度与组织的建设, 不能盲目认为自由化 就是灵丹妙药, 自由化只有在法律和制度完善的国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二,再认识竞争与规则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对经济进行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 的基础性作用。而市场的作用机制是靠竞争发动的, 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极力强调竞争, 而忽视了竞争 的有序性。但东亚危机表明, 只强调竞争而没有制定健全的游戏规则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完善规则体系内的竞争才会使得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解释: 完全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完全信息, 但是信息不完全是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 完全竞争是不现实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干预, 这就需要首先制定游戏的规则。只依靠竞争不能克服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 无效率的税收和 金融系统, 贫乏的教育和科技知识, 缺乏可信赖的政府、政客和官僚集团对国家的控制。在一些部门, 特别是在金融部门, 规则对于增强竞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 自由化才能安全实施。缺乏宏观调控能力的国家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订者必须认识到,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和竞争应相互配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节组织, 则私有化将会破坏经济有效运行, 而且在调控软 弱的情况下,过度竞争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后果。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度构架与促进有效竞争对经济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制度建立的指导原则应是透明性、独立性和专家监督性。这些制度必须在改革初期而 不是后期建立, 应当包括有效的管理机构, 合适的管理目标, 管理者定位明确, 投资者拥有可信赖的环境。

最新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管理汇总

《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法律监督: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P235 2.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这种决策就叫做风险决策。P169 3.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2007 4.管理的经济方法:一般地说,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家,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P254 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系统观是指管理主体自党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P103 6.管理的循环规律: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P11 7.管理共有规律: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城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P11 8.管理计划:计划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指定的其体行动方案。广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动进行数和的清动。せ武是说,计划是预先确定要做什如你做以便时做)形做二种程序,现代管理所讲的计划是广义的计划。 9.管理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们把这一类的规律给予特殊分类,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P012 10.管理客体: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对象,是指能够被二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P044 11.管理派生规律:派生规律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派生出的规律。P011 12.管理艺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P305 13.管理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P22 200714.广义的管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现代管理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P168 15.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P231 16.计划的效率性: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要“正确地做事”。计划的效率是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体现出计划的效率。P189 17.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检査、监视、督促及控制的活动。P232 18.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東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P237 19.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型决策。P169 20.现代管理技术:是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能对现代条件下生产经营和其他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技术。P277 21.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订的经济计划,大部分都是这种指导性的计划。P195 22.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P195 二、辨析 1.按照管理者的位置和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P024 答:正确。管理者越往高层,所面临的情势越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带有综合 性和全局性。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所运用的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高超的领导艺术。管理者越往基层,所面临的问题越清晰、越具体,越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2.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P023答:正确,一般管理者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管理中的领导者,是指在管理机构中凭借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责任,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方针、政策,来组织、指挥、控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经济及社会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人。 3.按照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等。P024答:正确,抄题目一遍。各类管理者中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管理者。(如经济管理者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地区经济管理者、部门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等。)各类管理者由于所管理的对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 4.把直线制和矩阵制有机结合起来是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P33/2007 答:错误。直线职能制组织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结合,因而它兼有这两组织形式的优点: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 5.高级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而一般管理者不需要管理艺术。P307 答:错误。管理者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必须既有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有高超的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各种不同的管理任务需要各种具体管理艺术来助其完成,就是同一个人处理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版本2)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转向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核心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等。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1月5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