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臵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3.4.2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26)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28)

4.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28)

4.1.1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28)

4.1.2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28)

4.1.3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及特点 (28)

4.2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比分析 (29)

4.2.1与上轮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比分析 (29)

4.2.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

4.2.3与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对比分析 (29)

4.3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0)

4.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0)

4.4.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30)

4.4.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31)

4.5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31)

4.5.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目标 (32)

4.5.2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32)

5.二调“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结果 (35)

5.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 (35)

5.1.1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5)

5.1.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类型 (36)

5.1.3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36)

5.1.4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条件 (36)

5.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评价 (37)

5.2.1二次调查新增耕地数量、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 (37)

5.2.2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类型 (38)

5.2.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原因 (38)

5.2.4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 (38)

6、经验及体会 (40)

7、开发利用建议 (42)

7.1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对策 (42)

7.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43)

7.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对策 (43)

1.区域概况

1.1区位条件

X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理位臵东经115°15′至115°45′北纬37°06′至37°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为邻,东部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市域内分布有西沙河、索泸河、东沙河、清凉江古河道及清西干渠。

1.2行政区划

XXX隶属于河北省XXX,辖3个街道、6个镇、6个乡:XXX,距省会石家庄108千米。

1.3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1.3.1自然条件

(1)气候

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一月平均气温-1.4℃,四月平均气温16.2℃,七月平均气温26.8℃,十月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2℃。≧0℃积温4936.3℃,≧10°积温4449.7℃。年日照271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98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早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约200天。

(2)地形地貌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26.5m至30.1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坡降约为1/7000,局部地区有缓岗、洼地、道沟、坑塘等微地貌形态。

(3)水文

XXX主要河流有索泸河,境内流长20.5公里;西沙河,境内流长17.2公里;清凉河,境内流长15.9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旱季干枯。

XXX属少雨、干燥区。全年平均总径流量0.711亿m3,其中地表自产0.138亿m3,外地客流0.573亿m3。地下水资源欠缺,地下20-60 m,有条带状的浅层

淡水,可用水资源0.86亿m3,矿化度下雨2 g/L,补给条件好,可开发利用。地表以下60-140 m为咸水体,难以利用。碱水体以下为深层淡水,矿化度小于12 g/L,该深层淡水遍布全市。

(4)土壤

XXX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有潮土、风沙土、盐土三个土类,草甸风沙土、潮土、脱潮土、盐化湖土和草甸盐土5个亚类,9个土属,19个土种。土质以沙土、沙壤质、轻壤为主。市域土壤以潮土为主;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土壤多砂性,水利条件差,土壤相对贫瘠;东部为盐碱土区,部分盐化,虽种植粮棉,但产量不高;中部为壤质潮土,土层厚,排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全市的主要粮棉菜产区。

(5)自然灾害

XXX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霜冻、干旱、暴雨、连阴雨、干热风等。

1.3.2社会经济条件

2012年XXX总人口为47.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4 %;农业人口39.0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1.96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1.460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498亿元,增长20.3%;全部财政收入 2.2039 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48 元,增加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2 元,增长10.1%。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实惠增多、城乡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1.4土地生态环境

XXX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绿色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围绕疏浚水脉、延伸绿脉、传承文脉下力气,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使了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疏浚水脉。该市在加快推进南宫湖综合开发工程的同时,投资1.4亿元,打造环城水系工程。该工程分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内环水系河道总长18公里,外环水系总长29.3公里,河道最宽处可达200米,最窄处28米。目前,东段工程已栽种常绿乔木132棵、落叶乔木626棵、灌木124棵、花卉957平方米;南

段工程和西段工程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延伸绿脉。今年该市以境内高速公路、国道两侧绿化带各宽100米,省道、县道两侧各宽50米的标准建设通道绿化带,涉及道路总长214公里。目前,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植树212万株。在城区绿化方面,投资1.2亿元,启动了总面积为58公顷的五大绿化工程,规划街头绿地34块,确定了21个创建园林单位,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2012年XXX土地面积86326.29hm2,其中农用地面积69857.26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92%,建设用地面积12108.41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03%,其他土地面积4360.62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5%。

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63147.70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90.21%;园地1631.4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33%;林地面积1980.53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83%;其他农用地面积3244.39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4.63%。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0773.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43%;交通水利设施用地945.6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4.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55%。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136.7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9.83%;城镇用地面积1990.6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8.48%;采矿用地面积146.0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36%;农村居民点占用面积8637.1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0.17%。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中水域990.9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自然保留地3546.93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1%。

2.工作综述

2.1工作任务

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XXX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紧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保护任务艰巨。近年来,在保障大型项目用地的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坚守耕地保有量红线,基本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但耕地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不能仅依靠“节流”加以解决,还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准确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依据。XXX2003年完成了上一轮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但经过多年的土地整治活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快,上轮调查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通过调查、评价等手段,重新掌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在开源节流,维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同时,为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有耕地尤其是多年来通过土地开发所形成的位于生态脆弱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耕地,通过进一步调查评价工作,掌握该类耕地的利用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查清“不稳定耕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也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组成内容。XXX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河道防洪泄洪区控制范围内和影响区域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进行了调查统计,该类耕地的利用对区域生态安全存在隐患。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调查,通过实地核实位臵、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

入库,为“不稳定耕地”的后续利用提供参考。此外,XXX第二次土地调查确定的耕地资源中,还有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统计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通过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查清其位臵、数量、质量条件,可以为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因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2014]13号)文件精神,XXX决定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工作。

2.2工作依据

2.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2004年8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12月24日);

(3)《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2月22日);

(4)《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3年3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28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0)《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1998年12月27日);

(11)《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5年5月27日修正)。

2.2.2 相关政策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

(2)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冀国土办发[2014]37号);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

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

(4)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二调新增耕地调查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2]50号)。

2.2.3 技术规范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TD/T 1007-2003);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试行);

(7)《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

2.2.4 相关成果

(1)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2)XXX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4)XXX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5)XXX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2.3工作过程

本次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自2014年9月开展,包括工作准备阶段、调查评价阶段、外业补充调查阶段、省补充调查(15-25度)、数据入库阶段、成果汇总与分析、质量检查等各阶段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

2.3.1 工作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筹建工作组、确定工作任务与范围、制定工作和技术方案、准备必要的应用物品。

(1)组织准备

由XXX国土资源局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工作、召集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责任、义务;由市国土资源局、技术承担单位组建工作组,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为了保证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与准确,划分了专业的技术小组,明确了各技术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2)资料准备

①基础工作图件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上级下发的XXX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作为基础图层,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采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作为基础图层,补充行政界限、地物等地理要素,形成以1985国家高程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为基础的数字化工作底图。

②调查表格编制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需要,在充分保证科学性和使用便利性基础上,编制调查用表,并按调查组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3)技术准备

①调查队伍的培训

为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参与调查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明确各种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识别与判定方法,掌握“不稳定耕地”的特点和类型,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判定条件的要求。

②GIS平台的选定

为了提高调查评价的技术水平,方便成果的应用,确定ArcGIS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信息平台,评价指标的空间分析、地块的上图标注及成果图件的编制均在该平台下实现,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保障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为后续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2 调查评价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收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1项评价指标,指标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分别需要到国土、农业、气象、水利、环境等多个部门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具体资料内容包括:

①XXX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

②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

③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

④XXX土壤普查资料;

⑤XXX土壤图;

⑥XXX林业用地规划。

(2)“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不稳定耕地”调查资料主要包括XXX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

(3)二调新增耕地调查资料收集

二调新增耕地调查所需资料主要包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XXX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及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1998年以来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等。

(4)资料整理

为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需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进行资料收集的同时,开展资料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资料内容的核实、分类编号与归档,数据资料和图件资料的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资料整理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做好对资料的检查工作,确定资料是否完整,一旦发现收集的遗漏,立即反馈给具体的资料收集人员,及时查漏补缺,以节省整体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对收集整理的现有资料进行综合评判,对指标因素数据精度不足、资料陈旧、不实、不详等问题进行总结,对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分布进行预判,组织外业调查人员开展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的数据内容,实地核实“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实地核定新增耕地类型、位臵和范围。为节约时间和精力,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和新增耕地调查内容进行统筹准备,调查路线统一制定。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XXX位于太行山至渤海滨之间,属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坡度较小,耕地后备资源较为平缓,本次调查未进行省补充调查。

2.3.5 数据入库阶段

(1)耕地后备资源

通过综合部门资料整理结果和外业补充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

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性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2)不稳定耕地

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

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3)新增耕地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已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等,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依据参考面积和耕地图斑范围,对属于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臵、范围。

依据XXX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资料,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将新增耕地调查核实成果上图入库。

(4)数据库建设

对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利用ArcGIS 软件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利用国家下发的数据库质检软件进行检查,对质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复合上报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将文字成果、表格、图件和数据库成果,以及评价图层、基础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为基础,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进行统计汇总。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特点,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和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情况,提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2.3.7 质量检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完成后,应先由县级主管部门自检,然后再经市级复检,报省级检查。对通过检查的,省厅将以市为单位分批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出具验收意见。

2.4取得成果

2.4.1调查评价特点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包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稳定耕地调查、新增耕地调查三项工作内容,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紧、任务重

本项工作从任务布臵到实施结束共计五个多月时间,工作内容涵盖了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三部分,工作范围涉及XXX辖区全部,参考资料包括国土、农业、水利、环境等诸多领域,调查范围广、数据分析量巨大,给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难度。为此,XXX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局领导全程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并选派部门精英参与到调查、核查等工作中,为任务的按时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②技术方法严谨,科学性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采用了限制因子的方法,选择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个评价指标,并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划分了耕地后备资源指标区,进行了分区评价,既统筹考虑了不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特点,又能够准确判断后备资源的宜耕性。

③充分考虑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后备资源开发后对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选择了生态条件、地形坡度等多个因素,因素值设定也结合了水土保持、环境评价、农业生态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评价结果在准确反映耕地后备资源可耕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出其生态宜耕性特点。

2.4.2调查评价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实施形成了以下成果:

①文字成果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②数据库成果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数据、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数据以及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含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分类型统计表、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统计表和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分类型统计表等内容。

③评价指标数据

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收集到的资料扫描件、矢量图和电子文档等);

评价指标图层;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

④其他资料

包括检查记录以及资料清单等相关的其他资料,其他资料应在资料清单备注栏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县级自检报告;

评价指标资料情况统计表;

资料清单;

典型地类照片成果;

⑤外业补充调查成果

外业补充调查相关记录表以及现场照片。

2.4.3成果应用价值

①为科学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供依据

自1998年颁布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质量问题一直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可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数量上和质量上整体平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开展,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平衡升级提供了依据。

XXX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虽然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的目标,但随着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之间的数量质量上的差距将会日益突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及时查清了家底,为占补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②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整治已成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土地开发、复垦等工作的实施更是能够将未利用或废弃的工矿或居民点用地,通过工程手段重复恢复其生态利用价值,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可在前期阶段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可直接应用到土地开发和复垦项目的效益评价、空间分布分析等工作中。此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也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制定、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与农用地宏观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③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业务。通过调查、评价,可准确、及时地掌握不同类型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及其变化情况,保持数据与图件资料的现势性。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精度高,数据准确,分布位臵明确,对每个地块都有准确的图形与属性数据,为国土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依据,为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依据。

④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土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是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建立了XXX耕

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库,为完善XXX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并将进一步推动国土数字化的建设。

3、技术方法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3.1.1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变更调查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技术路线如图3-1所示。

图3-1 XXX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图 3.1.2评价方法和程序

3.1.2.1资料收集

XXX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资料涉及土地、农业、林业、环境等多个

区位指标

基础资料收集

外业补充调查

构建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气候条件 完善指标属性

宜耕性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

量、分布情况分析

成果编制、审核与申报

部门,为此,技术组制订了详细的资料收集清单,具体到每个资料对应的部门及主管科室,极大的提高了资料的收集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了相关部门的查找工作量,节省了行政资源。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资料内容包括:

①XXX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

②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

③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

④XXX土壤普查资料;

⑤XXX土壤图;

⑥XXX林业用地规划。

3.1.2.2 评价对象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沿海滩涂(115)、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

二次调查成果中,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要求,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增耕地。

3.1.2.3 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结合XXX耕地资源基本情况,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

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11项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细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耕地后备资源不宜耕评价指标表

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不宜耕

生态条件生态保护区内、或开发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灾害

年积温<1800℃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天然降水量<350mm且无灌溉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

土壤污染状况土壤遭受污染排水条件无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北方<60cm且无客土土源

南方<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且无客土土源

地形坡度可开垦≥15°、可复垦坡度≥6°

盐渍化程度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

土壤pH值pH≥9.5或≤4.0

耕作便利度难以到达耕种

3.1.2.4外业补充调查

XXX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其他草地、盐碱地和采矿用地三种类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因素,均可根据农业、国土、气象等部门的现有成果确定因素取值,采矿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和采矿活动对地形的影响结果等无法根据现有资料获得。因此,XXX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补充调查工作的重点针对采矿用地,调查内容涉及采矿用地的因素条件、生产状况等方面,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采矿用地图斑的基本属性状况。此外,对其他草地和盐碱地采用实地核查的形式,对因素属性进行实地审核,审核采用定性的方式检查因素取值的准确性,不再利用设备进行测量和测定。

3.1.2.5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

1、评价指标

(1)生态条件

通过对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的成果进行分析,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

据库中的土地用途区图层可知,XXX境内没有划定生态保护区,因此,评价范围内生态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不存在障碍性影响。

(2)年积温

年积温指标专题图采用上级下发数据,原始数据文件为JW,存储于上级下发的MDB数据库中,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

(3)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指标专题图采用上级下发数据,原始数据文件为JS和JW,存储于上级下发的MDB数据库中,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

(4)土壤污染状况

因未收集到土壤污染状况的有关监测成果,因此,土壤污染状况专题图的制作以外业补充调查中实地核查数据为依据。土壤污染状况底图利用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典型地理要素综合制作,具体到图斑所在区域,通过实地核查掌握土壤的污染状况,因XXX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其他草地、沙地等未利用地和砖瓦窑等形式的采矿用地,因此,不涉及土壤的污染,因此,评价范围内土壤污染对耕地后备资源不存在障碍性影响。

(5)排水条件

排水条件专题图参考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中的排水条件因素分值图制作,数据图层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系统,底图以上级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层为基础,利用空间叠加,将排水条件因素分值图层中的专题属性赋给耕地后备资源图层,结合外业实地核查,最终确定图层中各图斑的排水条件,形成排水条件专题图层。

(6)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XXX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区,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土层深厚,均能达到60cm以上,且土体中无砂姜、无砾石、无潜育层等障碍因子。另外,采矿用地中部分砖瓦窑用地周围形成取土后的大坑,导致表土破坏、地表裸露,但因地面上部覆盖冲湖积相厚度40米左右的亚粘土、亚砂土,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可通过回填、覆土等土地复垦措施恢复其生态利用功能。因此,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不会成为本县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的障碍性因子。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1.总则 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 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 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

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 2.1资料收集 2.1.1图件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附件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数据库建设背景 (二)XX县基本情况 (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 (四)目的 (五)主要作业依据 二、技术准备 (一)硬件与软件环境 (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一)资料收集 (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

(三)新增耕地 (四)建立数据库 (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二)评价成果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二)主要效益 七、经验及体会 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前言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充分研究,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调查评价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各省(区、市)开展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掌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臵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国土资源局 二○○八年四月

目录 前言 (6) 一、概况 (7) (一)XX县状况 (7) 1.地理位置及地貌 (7) 2.气候与资源状况 (8) 3.土壤状况 (8) 4.水文条件 (9) 5.植被状况 (9) (二)社会状况 (10) 1.区位状况 (10) 2.区域农业状况 (10) (三)土地利用状况 (10) 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 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 (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 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 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 二、工作概述 (13) (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 1、工作目的 (14) 2、工作原则 (14) 3、工作依据 (15) (二)指导思想 (16) (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 1、工作内容 (16)

2、工作范围 (17) (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 1、组织机构设立 (17) 2、组织工作措施 (18)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 (一)总体技术路线 (19) (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 四、前期准备工作 (22) (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 (二)调查底图 (23) (三)调查表格 (23) (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 (一)资料整理 (23) 1、图件类 (24) 2、文字类 (24) 3、表格类 (24) (二)室内判读 (25) 1、待开发土地 (25) 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 (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 1、外业调绘 (25) (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 (五)地类调绘 (26) (六)补测地物 (26)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一、前言 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 1.1.1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 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教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相关技术要求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一、基本概念 ●二、技术路线 ●三、调查评价对象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 ●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 ●六、评价指标获取说明 一、基本概念 本次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在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汇总。市级进行所辖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统计,最终形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汇总结果;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技术路线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上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后,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形成省、市、县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三、调查评价对象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 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6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 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 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4〕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部机关相关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评价的目标与任务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主要任务包括: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集成与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上报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的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结果为基础,对比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二次调查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乐山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一、前言 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 1.1.1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 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

新建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研究

新建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新建县为例,对该县的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两大块进行调查评价,并对其研究性进行了讨论。 标签:耕地后备资源;新建县;调查评价 一直以来,耕地资源都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指标。合理利用并保护好它,是我国政府甚至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当前,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对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污染导致耕地资源大量减少,严重地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1,2]。隨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则显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合理科学的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新建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15°31′至116°25′,北纬28°20′至29°10′,属江南丘陵滨湖地区。它是江西省会南昌市市辖县,与南昌城区融为一体。东临赣江,西连西山山脉,北至鄱阳湖,南与丰城市,高安市接壤。交通便利,南浔铁路和京九铁路穿境而过,105,320国道,昌九,昌樟,温厚东西外环高速公路横贯新建县并在县城交汇,赣江,锦江,修水支流,蚂蚁河等26条河港纵横境内。全县区域面积2208.58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长镇,望城镇,生米镇,西山镇,石岗镇,松湖镇,樵舍镇,乐化镇,溪霞镇,象山镇;9个乡:石埠乡,流湖乡,厚田乡,联圩乡,金桥乡,铁河乡,大塘坪乡,昌邑乡,南矶乡;其他7个行政辖区:恒湖垦殖场,新丰垦殖场,成新实业有限公司,朱港实业有限公司,红角洲管理处(红谷滩新区),江西桑海集团有限公司,新棋周管理处;276个行政村。 1.2 数据来源 国土部门资料:2012年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库成果、2013年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库成果、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历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资料。 农业部门资料:江西省土壤图、1982土壤普查报告与图册、2011年度新建县耕地分等因素排灌分值图、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与图册。 林业部门资料:公益林范围线。 水利部门资料:新建县防洪堤纸质图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2016年12月28日) 一、全国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全局性工作关系密切。2000年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按照“西部-中部-东部”分三个阶段,完成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本查清了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但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随着近年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协调处理好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急需全面客观掌握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以及遥感、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为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经部研究,于2014年启动开展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本轮调查评价工作,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用最新遥感影像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地方按照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11个指标和标准,逐图斑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经逐级检查 汇总上报调查评价结果。国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利用最新公布的全国湿地资源和沙化地调查结果,对耕地后备资源结果进行了扣除,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确定了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 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结果 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可复垦土地286.52万亩,占3.6%。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以可开垦荒草地(5161.62万亩)、可开垦盐碱地(976.49万亩)、可开垦内陆 滩涂(701.31万亩)和可开垦裸地(641.60万亩)为主,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93.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精神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切实搞好我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加大补充耕地储备力度,在正确处理建设发展和保护耕地关系的前提下,做好用地服务保障,促进我区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全面查清我区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耕地后备资源基础数据,分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和发展方向,拓展我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需求。 三、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4.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时点相关成果; 5.《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明电〔2011〕28号);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程。 四、主要任务 1.实地查清我区280块未利用地图斑的位置、面积、权属、地形状况、地貌特征、土壤状况、周边水资源状况等; 2.结合二次调查成果中的未利用地图斑,套合形成外业调查卫片图对我区未利用地图斑按照一乡一镇一街道办的行政隶属以行政村为单位现场踏勘并拍照,查清利用现状; 3.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外业踏勘调查的结果和相关影像资料信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分析,形成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五、调查方法 1.结合规划情况,对需要调查的土地按使用的难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调查的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等定级,应做到能定量、定性的尽可能定量、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定性的要进行必要的综合判断和文字说明,被调查地块要有能说明问题的相对应的图片资料; 2.采用内业、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核实、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流程,获取每一块所调查的土地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合同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国土资厅发[2014]13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4]161号)及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开展湖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经甲乙双方商定,由乙方承担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并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签订本合同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根据《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4]161号)要求,积极配合乙方开展与本项目有关的各项工作,包括配合乙方开展资料收集、做好部门内外衔接协调工作、外业调查过程中为乙方调查人员提供交通便利等。 2、甲方根据本合同第三条的规定按期足额将项目经费拨付给乙方,保证乙方顺利开展项目工作。 3、甲方有权督促乙方按计划完成项目。 4、甲方有权纠正和制止乙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有关技术规定的情形。 5、甲方有权对乙方使用本项目经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根据《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4]161号)、《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开展资料收集、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补充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编写等工作。 2、乙方必须按合同及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合同内容,提交符合技术要求规定的成果。 3、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向其它单位和个人提供项目成果,包括调查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为全面掌握XXX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制定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查清全市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逐级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以进一步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为主、外业为辅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