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逃避自由到追寻自由——弗洛姆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分析

从逃避自由到追寻自由——弗洛姆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分析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逃避自由到追寻自由——弗洛姆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

较分析

姓名:乔亚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谭贵全

20090310

月lJ罱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追寻自由并实现自由的历史,历史上每一个思想家都无法回避自由这一问题。弗洛姆与马克思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的探索。虽然他们的观点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他们的自由观始终致力于揭示“人的异化",并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理论的基本任务。把人的发展、完善、自由和尊严放在中心位置,弘扬了人道主义的伟大精神。

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德裔美藉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面对20世纪西方社会以自我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危机,弗洛姆提出了一整套矫治人性、拯救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弗洛姆的系列著作《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爱的艺术》、《精神分析与禅宗》等,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当代社会和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和伦理危机,以及寻求如何实现健全的人和社会。他的自由观思想作为贯穿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中的一条红线,其目标始终指向人的自由和完善。弗洛姆的自由观阐述基本上是围绕着这样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他力图从正面展示“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反面揭示那些阻碍“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名主要成员,弗洛姆的理论明显的带着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由于深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双重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由观思想,既有精神领域的深度探索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抨击、反思。他的人道主义自由观由于挖掘到人的心理微观层面,从而展示出与马克思宏观叙事的显著不同,显示出他思想的独特视角和魅力。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同样,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马克思自由观的精华在于:人的精神的解放、自由的实现只有与社会的发展、与人为争取人本身的生存所进行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才有可能。这样的自由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启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意义,是一个被不断拓展的过程;人类获得自由的过程与人类的历史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质上是同一的。自由不是一种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自由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追求自由的过程本身;自由本质上就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展开的对自由这个本体的不断探求。自由不仅是人所向往的一种完满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的发展状态。马克思自由观的致思中心在于: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开启自己的可能生活空间和生存意义,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自由不是思辨的,不只是思想中的东西,它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中彰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w自由是人的自由,人类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超越必然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的自由是与行动、与革命紧密结合的。马克思自由观是人类思想的精华,要想超越它,或回避它而解读人类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页。

一、弗洛姆的自由观

弗洛姆并没有创立系统而完整的自由理论,他的自由观主要集中在对人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的分析中,除此之外,还散见于他的系列作品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弗洛姆的自由观是一盘散沙而无法论述,以下就是按他的作品的时间顺序,从人的心理和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及多重关系中来论述他的自由观。

(一)《逃避自由》——自由的内涵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阐释1.自由的双重含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弗洛姆认为自由是表示人类存在的一个特征,一部人类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便是不可分的"∞。然而人类对自由的理解会随着个体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弗洛姆把一个人日渐从其原始状态中脱离出来的过程称为“个体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的特征,自由的意义取决于人们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因此,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当人类或者个人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是和周围世界是一体的,没有任何自由,但有一种安全感,一种相与感或附着感。当人类或个人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或者逐渐达到个体化的阶段时,就面临着如何在世界中生根,如何寻找安全等问题。这时,自由的意义和之前没有个体化阶段的自由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弗洛姆根据自由的性质将人的自由区分为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

(1)积极的自由

所谓积极的自由就是“主动的、自愿的做……的感觉”。这种自由不是摆脱外界束缚而获得的自由,而是表示内心的这种自主、自觉、自愿做事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自由。就实现自我而言,积极的自由充分的肯定个人的特点,因为人虽然是平等的,但是也有生而不同的地方。正是这种不同才促进自我的真正发展。另外,积极自由和平等原则并不冲突。弗洛姆认为人类生而平等,人们都有相同的基本人性和基本命运,都具有平等的追逐自由幸福的权利。积极自由尤其强调的是在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冯川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一1997年版,第11页。

没有更高的权力,个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中心与目标。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唯一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弗洛姆认为这并不能导致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反对为了理想而牺牲的观念。因为真正的自由是有所作为的自由,个人能充分的实现自我,所以利己的致因就会消失。

由此可见,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即积极自由应是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使人能独立、自如、真实的思考,所思和所感都应该是真正属于本真自我的,摆脱了传统的统治权威束缚,形成内心的真正的自由,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这种自由也是人的真实本性的自然流露。

(2)消极的自由.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指“摆脱……的束缚而获得的感觉",是人因摆脱或超越了外在的强制、障碍或束缚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弗洛姆认为最初人们通过氏族、部落、信仰等的原始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意识不到自由,当人们摆脱了这种原始关系时便有了自由。他指出“我们这里讲的自由,不是在‘自由自在’这一积极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在‘解脱’这一消极意义上的自由,也就是说,指的是摆脱有本能决定其行为这种状况的自由"①。因此,人们追求自由的过程和个人化的过程是一致的,也是辩证的。一方面人们努力摆脱各种束缚,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人们获得了自由却又感到孤独、恐惧以至于逃避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很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弗洛姆的双重自由观是他从多年的心理工作的实践和社会体验中得到的结论。在他那里,自由不是抽象的、先验的概念,而是从历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通过人的自我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类正是在历史的创造活动中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使自己和外在世界统一,从而实现自我。因此弗洛姆认为自由的本质就是根据人存在的法则去认识人的潜能从而实现人的真正本质。自由就是按照人的本质存在而生活,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实现自我和发挥潜能。弗洛姆认为传统的自由观由于缺乏使用经验的和心理的资料而导致人们使用笼统和抽象的语言论述自由问题。他想克服这种缺陷,因此他从社会和人的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人的自由。认为只有我们不受外在的权威控制,心理健康并可以确立我们自己的

国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个人地位时,这种条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弗洛姆认为,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障碍与束缚的解脱。所谓积极自由,就是人能够作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个体通过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建立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而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者的有机统一,并且积极自由是其核心。在他看来,消极自由的特征在于摆脱、解放,积极自由的特征在于创造、发展。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达到的自由还没有超出消极自由的范围。

弗洛姆对自由内涵的阐释是他的自由观中一条重要线索。正是在阐述自由内涵的基础上,他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的心理过程,努力探寻克服人类异化,实现人类解放,从而找到实现真正的自由——积极自由的道路。

2.从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分析

弗洛姆作为新弗洛依德主义的创始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者之一,提倡一种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他的探讨人的生存困境的著名的“逃避自由论”,正是根据这种心理分析方法来阐述人的异化问题的,即个人从追求自由转向逃避自由的心理变化过程。

弗洛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人类的全部活动无非是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其同类交往的需求,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人与同类交往的需求,被弗洛姆解释为人逃避孤独的主观心理愿望。他说:“与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需求,是人逃避孤独的需求。人感觉到完全的孤独和寂寞会导致精神崩溃,就如同身体的饥饿会导致死亡一样。一个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身体感觉上可能是孤独的,但他却可以与观念、价值或至少给他的一种思想感情交流和团体成员间亲密关系的社会模式相联系”∞。人如果断绝了这种联系,就会感到精神孤独,这也是人们最害怕的一种境遇。与此同时,他分析了构成人与同类交往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如果不与其他人交往、合作,他就不能生存;二是人通过主观的自我意识和思维器官,认识到他自己是一个不同于自然和其他人的完整而孤立的个体。

在弗洛姆看来,追求自由是人类尊严和友爱的传统。如果人的两种心理需。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个性化的自由发展,自我潜能的自由发挥,除了由于个人的部分因素以外,基本上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并发展其个性,但社会却没有为人的个性、潜能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表面上看,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是自由的,然而他却失去了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变成了孤独的人。这种个人心理因素,形成了妨碍个性化发展、妨碍人的潜能自由发挥的内在因素。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它违背了人渴望自由地发展其个性、发挥其潜能的心理需求。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两种心理需求,就不能不逃避这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而寻求一种稳定、安全的心理状态。于是便产生了人的主观心理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弗洛姆把这种相互作用,说成是人为了以稳定安全感代替惶恐不安感而宁愿从tl由走向了其反面——逃避自由。

在此,弗洛姆以其独特的心理分析视角,透视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双重影响,探讨了现代人自由的双重意义。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入己经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原则,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自己。“自我利益和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人类活动最强大的动因。"∞虽然现代人相信他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我利益的动机,但在实际上,他却服务于一个不属于他自己的目标。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范围内,人人都投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而不是谋求个人本身的幸福和自我拯救。个人就象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而他的重要性取决于他所拥有的资本的多寡。在弗洛姆看来,现代那些拥有资本的大小资本家,都致力于完成其经济职能和积累资本。而那些没有资本、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工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与资本家没有多大区别。受雇就意味着他们是取决于市场规律,取决于经济繁荣和萧条,取决于其雇主手中的技术改进和结果。因此,“今天的人类只是把过去一直侍奉上帝的观念,转而侍奉为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己,永远成为这个大机器的奴隶。"②人们在幻觉中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枢,实际上却有一种强烈的孤独、焦虑、惶恐不安、无意义和无能为力感。而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人对消极的自由的逃避,导致了人本身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以及

。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o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异化。

弗洛姆还进一步分析了人本身的自我异化。他认为,这种人本身的自我异化,突出表现在现代人变成了自私的人。自私是对真正的自我缺乏肯定和爱人的结果,现代人缺乏的正是对自我和自我潜能的肯定和爱。“现代人似乎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我为特征,而实际上他的自我却软弱无力,也并没有真正维护自我。’’∞与此同时,人虽然对自然的征服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人却并没有控制社会。相反,经济危机、失业、战争支配着人的命运。人制造了商品,商品却成了人的上帝;人创造了世界,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人似乎被自我利益所驱使,而实际上他的全部自我和他的种种潜能却成了他制造的机器的目的的工具,受他自身之外的力量的控制。"固他是一个“人”,但却是一个盲目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随着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异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既然现代人己经非人化、物化和商品化了,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成了非人的关系、物的关系、互相利用的关系和商品交换的关系。雇主和被雇者之间也已非仅仅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他们既是某一目的的工具,又是互相利用的手段。’’@弗洛姆关于人从追求自由向逃避自由转化的心理分析,在客观上己经接触到了人的异化现象的本质特征,尤其是他关于现代人自由的双重意义的分析中,通过心理分析的视角,反映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被束缚的自由,被压抑的个性,被扭曲的人的形象。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然而,在论述过程中,他以笼统、抽象的“现代人"的说法,把各阶级、阶层入的心理特征、本性作为共同的人的特征和普遍人的心理状况。由此掩盖了阶级社会中人的不同的人性的特征。他的这种超阶级的心理分析,作为探讨人的自由、人的异化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来衡量经济和推断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把社会现象看作是个人心理作用的对象与总和,这显然是不科学和肤浅的。那么,既然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人的孤独和无权感的根源,那么害怕孤独和寻求安全就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在弗洛姆看来,这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深深植根于入的本质中的。

①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弗洛姆:《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