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画家

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画家

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画家
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画家

我最喜欢的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

安格尔一直是我很喜爱的古典主义大师.惊叹他精于形状的描绘,还有冷静清晰的构图,细腻精细的描绘几乎看不出笔触。用"淡漠"二字来形容他的作品十分贴切.尤其是他笔下的肖像画作品.那些画中的人物.无不透露出一股高贵而淡漠的气质.尤其是那副《加拉德林娜·埃莲诺尔》,那种古典淡漠之美。排除一切外在的情感冲动,还有那副很著名的〈泉〉,塑造了一位手托水罐的少女形象。在安格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拉斐尔的影子,他们的画作都充满了恬静纯粹之美。

除了他的肖像画,另外要提一下的是他的素描作品。其实从素描作品中就可一窥画家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肖像画一样,他的素描作品同样是注重线条,描绘精细,寥寥几笔便将人物的性格与外貌表露无疑。

但是他的作品有个致命的弱点,依然是线条。过于追求线条的干净流畅,使得线条压倒了一切,画面有时显得过于平整。所以会有人说:“他的作品充满了金属般坚硬冰冷的绘画性,却又缺少绘画作品必须的流畅与灵魂”。过多的顾及技术,无形之中就在作品与观者之间筑起了一道墙。

但是安格尔的作品,始终是赏心悦目的。在他的画里,没有痛苦和分裂,只有美、静谧与秩序。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出生于蒙托邦,父亲是装饰雕刻家、皇家美术院院士,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艺术教育,6岁时进教会学校学习绘画音乐,9岁时画的素描头像已显示出超群的才能。尔后进入当地的绘画雕刻学校学习,当他第一次见到老师给他们看拉斐尔《椅中圣母》临摹作品时,激动得流下热泪,这个印象决定了他的日后艺术追求和命运。 17岁的安格尔经格罗介绍入大卫画室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使拿破仑免了他的兵役,19岁时升入美术学院。1806年因获得罗马大奖而赴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四年期满后不愿回法国,因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作品在巴黎历遭冷遇,因而继续留在罗马研究古代艺术遗迹,成为意大利古典艺术的崇拜者。40岁的安格尔移居佛罗伦萨,四年后由于为故乡画了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而回到巴黎,意外地受到欢迎并被选入皇家美术院院士,可悲的是他的古典主义风格作品仍遭冷遇,无奈再度回到罗马,他说:“巴黎对我有敌

意,我决心离开这里,寻求安宁,我争取到了做罗马学院院长的任命,去代替维尔涅。”

61岁的安格尔在罗马的艺术活动取得成功,这次载誉回到巴黎,法国政府为了弥补过去对他的冷落,这次组织了有426人参加的盛大宴会,还受到法王的欢迎款待。68岁那年他获得第二共和国美术委员称号,且成为沙龙评审委员之一,掌握了美术评选大权,在美术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70岁时荣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还获得元老院参议员的称号,故乡赠给他黄金花冠,安格尔的晚年是在光荣和辉煌中度过的。

安格尔追求一种永恒的、纯粹的美。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认为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最美的形体是带圆弧形的形体。因为柔和圆弧线在人的心理视觉上不受任何阻力,故能引起舒适的快感。安格尔在女性裸体上找到了这种理想的典,所以大量描绘圆润饱满富有曲线美的女裸体。他常常描绘各种浴女或东方情调背景下的女人体,这些人体有着润泽的肌肤,富于肉感的形体,带有较浓厚的异国情调。例如《泉》、《大宫女》(1814),《土耳其浴室》(1863)等,在这些女性人体作品中寄予了他所有的古典理想美,他还认为“素描包含了色彩以外的一切”,曾说,“素描是真正的艺术,”他十分重视素描,较看轻色彩,在作品中着眼于线路和素描关系的悉心研究。他的油画突出表现在有严谨的素描关系和形体结构,笔法细腻,画面光润洁净,有令人惊叹的优雅效果。

总之安格尔认真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在素描、形体、线条等造型手段方面加以发展,成为古典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人们公认他的艺术是传统古典艺术的结晶和员高成就。安格尔最重视和强调的是历史题材的绘画,因为古典主义把题材分为几等,其中历史题材是最重要的一书,其次才是肖像、风景、16物和风俗画等。不过安格尔在历史题材方面的成就不大。他最擅长的还是肖像画,他的肖像画极其精致细腻,刻画深入、细节丰富,构图严谨考究,人物的表情和性格的刻画都相当富有吸引力,再加上他那精湛的油画技艺,令其肖像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连那些不赞同安格尔艺术观点的人也不得不为他那娴熟的技巧所吸引。他的著名肖像画有《贝尔坦先生像》、《穆瓦特西埃夫人像》等。尽管安格尔非常崇拜并极力维护古典主义艺术原则,追求严谨的构图,准确的造型,微妙的明暗变化,清晰的轮廓,精细的用笔等。但从他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

到,其艺术实践同他所一心追寻的古典艺术原则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他在《土耳其浴室》、《大宫女》等作品中表现出对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对东方题材和中世纪传奇故事的极大兴趣。这实际上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他的作品还常常带有较多的个人色彩和不符合古典规范的夸张变形,如《大宫女》中拉长的脊背,可见安格尔所倡导的古典主义,由于时代的变通,已不可能同拉斐尔或普桑时代的古典艺术原则完全一致了。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不仅带有这个时代的印迹,而且带上了更多的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追求。

任第一执政官时的拿破仑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1801年安格尔21岁,获得去罗马留学奖学金,因国内战争而被延误,他只得靠画肖像和替人画插图维持生活,经常赴卢浮宫临摹观赏名作,并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肖像作品,这幅拿破仑的肖像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安格尔完全用古典画法描绘这位不可一世的第一执政官,他年轻、高傲和自信,神情沉入思考之中。画面以红色着装为主色调,间以白色长筒袜使形象崇高庄重,在暗背景衬托下和谐稳定,背后窗外明亮天空与桌面上的公文和长袜,使画面更为响亮和充满生机。

画面构图、造型和配景处理均十分严谨有序,可见年轻的安格尔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古典主义画法。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安格尔为拿破仑画的第二幅肖像,画中描绘登上皇帝宝座的拿破仑一世的形象。拿破仑1769年出生于科西加岛,24岁当上了将军,在征战岁月里相继占领北意大利,战胜奥地利,远征埃及、叙利亚,30岁时发动政变,再次出兵意大利并取得对比利时的统治,1802年起为终身皇帝。1804年称帝建立法国大资产阶级君主政体,尔后占领柏林,出兵俄国,封锁美国,终告失败而被流放到厄尔巴小岛,1815年再度出山,可悲的是在滑铁卢一败涂地,又被流放到遥远的圣海仑娜岛,并死于该岛。

安格尔以赞颂的艺术语言,将这位比自己大一岁的皇帝描绘得像神灵一般,手执权杖,稳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不可一世。笔触精微细腻,画面配饰繁缛华贵,集中表现了君主政体的皇帝权威。

《奥迪普斯和斯芬克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取材于希腊神话:在忒拜城外出现一个可怕的怪物,它长着美女的头、狮子的身体,人们叫它斯芬克斯。它是巨人堤丰与蛇妖厄喀德那生的女儿之一。

斯芬克斯虽是狮身人首的女妖,可她长得很美又有学问,当她出现在忒拜城山道口时,每遇到过关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语让人猜,凡猜不出者皆被吃掉,被她害的人不计其数。于是忒拜国宣告,谁能除掉妖魔,将就任忒拜国王,并娶新死了丈夫的王后为妻,过路英雄奥迪普斯勇敢前去与妖魔对阵,揭开的谜底是“人”,并铲除了斯芬克斯。于是他当了国王,娶了王后为妻。可悲的是他曾杀死的国王是他的生父,现在又娶了生母为妻。不久他知道自己误杀父王又娶母为妻犯了大罪,就挖掉自己双目,成了一个流浪盲丐。

《朱庇特和泰提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海神涅柔斯的女儿泰提斯曾被天神朱庇特(即宙斯)热恋过,但已有预言说泰提斯将会生一个比父亲更强的儿子,于是朱庇特强行将泰提斯许配给凡人珀琉斯,泰提斯不从,再三向朱庇特求爱。这幅画就是描绘这个情节。画中泰提斯百般献柔情,而朱庇特毫不动心。这幅画作于罗马,是一幅不成功的作品,如果将泰提斯这个形象去掉,也许可成为一幅较完美的学院派作品。因为泰提斯的形象过于造作,被夸张得不合理,两只手既长又柔软,头颈太粗,失去女性美感,这是画家听命古典美学观所致。

《奥西昂的梦》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

这是安格尔1813年为波莱奥在罗马的住宅所作的壁画。

奥西昂是约公元三至五世纪左右柯鲁特族的诗人,他把民间传统的古代诗歌编成一个诗集,后人称为《奥西昂》。1765年英国诗人马珂·芳松首次译成英文,1777年法文版问世。这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就是依据诗歌的意境创作而成,这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画家将奥西昂怀抱竖琴低首入梦乡作为前景,主体人物形象与虚幻的背景人物形成虚与实、真与幻的对比,颇有浪漫主义意趣,这是现实与梦幻的交响。

《拉斐尔和弗娜里娜》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这是一幅典型的拉斐尔风格的作品。在安格尔的心目中,最伟大最受崇拜的画家是拉斐尔,他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描绘这幅大天使拉斐尔和情人弗娜里娜在一起的风俗性肖像作品。

拉斐尔短暂的一生虽立了大业,但从没有成家,他有崇高的心灵,天赋的才能,又有与这气质相配的外貌,在少女的心目中简直是天神下凡;而在拉斐尔的心灵中,也有一位从不露面的情人,她就是弗娜里娜,她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每当他创作时,她就出现在他的眼前和心灵中,他以她的美貌画过无数圣母和凡女,可以说他的艺术灵感源于这个美女。

弗娜里娜在拉斐尔的生活中一直很神秘,她崇拜他、关心他、爱护他,她常常远远地站在作画的拉斐尔的背后,默默地看他作画。据说,有一次拉斐尔转过头惊叫起来:“啊!我的圣母啊!”

这幅画所描绘的是拉斐尔的画室,拉斐尔正在为她画像,休息瞬间的亲昵,高贵的弗娜里娜看着画外,而拉斐尔则端详画中的情人,用心灵去感悟画中人物的形象。环境幽静,背景露出半幅画,那是依弗娜里娜形象画的《椅中圣母》,这使人们联想到拉斐尔所塑造的圣母是来源于他心目中的情人。

《大宫女》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

19世纪初,法国贵族上层对具有强烈的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内宫生活极感兴趣,一些画家为满足贵族的享乐追求,竭力迎合去描绘这类题材,就这层意义上讲,安格尔也不例外。

当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受到公众的抨击,主要指他的艺术表现而论,有的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像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为使其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他什么事都做了!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有人说他笔下的这位宫女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安格尔不是解剖学家而是艺术家,他为了塑造完美的形象可以夸张人体的结构,正如他的学生所说,他可能是对的,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符合正常人体比例就不这样诱人了。这幅大宫女如按纯正的古典主义要求确有许多不周之处,画面各部分色彩不甚和谐,人体结构错位处甚多,但这是按自己的审美观念重新组合的一个美的对象。

安格尔是个矛盾的人物,他从来不过问政治,却竭力歌颂拿破仑;他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可他创作时经常作出越轨的大胆突破;他特重高雅理性,他却大量画“低级”的肖像和表现情感人物;他既顺从迎合时代,又往往逃避现实我行我素。

《洛哲营救安吉莉卡》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特的诗集《狂乱之夜》所描绘的情节:支那女王安吉莉卡被囚禁在泪之岛上,她被当着海神奥鲁克的祭品,她在等待自己的末日到来。正在这危难之时,勇士洛哲驾驭着自己半鹰半马的座骑,赶来杀死了海里的神兽奥鲁克,营救了安吉莉卡。在这幅画中,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倾向十分鲜明,安吉莉卡的裸体被描绘得十分优美,画家不是表现她临危的情态而是着意在表现人体完美,英雄洛哲勇敢相救毫无临危救人的激情,只是将长矛放在怪兽的嘴里而已,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平静而庄重,这正符合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意境,重理性轻情感,重类型轻个性,造型符合雕刻效果。

《唐·佩德罗吻亨利四世之剑》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唐·佩德罗是西班牙大使,某日谒见过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了国事他们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当他来到卢浮宫的大厅时正巧遇到携带亨利四世佩剑的少年侍卫,大使急忙按礼节向他跪下,去吻亨利四世的佩剑,并说了一句话“请让我赏光最荣耀的基督徒的剑吧!”安格尔将这一情节安排在卢浮宫大厅过道往返行人中的一个瞬间场面,左边是希腊柱式雕像,右侧是走出画面的行人,背后则是守卫兵士,前景主体人物是匆忙下跪吻剑的大使佩德罗虚伪且虔诚的舞台亮相动作,由于他身着红黑相间的衣饰,所以形象十分突出,与身着素淡的少年侍卫形成形体和色彩的对比,这是一幅更多倾向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光从技巧上来说,这副画很出色。但是,格调就很低了。安格尔技术纯熟无可置疑,但他又是一个保守的死硬派。他反对一切革新与进步思想,在这副画中几尽逢迎吹捧之能。

《路易十三的誓约》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安格尔尽管自己宣称是历史画家(包括宗教神话故事画)而不是“低级”的肖像画家,可是他的杰出成就恰恰就在肖像画而不

在“高级”的历史画,宗教画是他最拙劣的创作,因为安格尔根本就没有宗教感情。

这幅画是应他的故乡蒙托邦市圣母院而作。画中描绘路易十三捧着王冠和权杖向圣母发出誓言,誓言刻在一块金色版子上由两个小天使举着,画的上半部由两位天使拉开帷幕,圣母子高踞于天使驾着的云端之上俯视人间,这幅画给人们第一个视觉感受,是模仿拉斐尔的造型和画法。对此,画家并不忌讳,他辩解说:“请问著名的艺术大师哪个不模仿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所以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荷马的子孙。”

《安第舒斯和斯塔东尼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安第舒斯是公元前324—前262年的叙利亚国王,由于爱上了他的继母斯塔东尼斯而得病不起。这幅历史画就是描绘斯塔东尼斯去探视病中国王,入室时复杂心绪的瞬间场面。躺在床上的国王抬起一只无力的手臂,王后身体埋在床前哭泣,御医正在探视国王头上热度,突然发现斯塔东尼斯站在外面,急速抬起右臂膀作惊讶状。画家着力刻画矛盾中的斯塔东尼斯的神态。对这个形象,安格尔画过很多草稿,他企图仔细描绘这个被深藏在心底里的爱情所困搅的年轻美貌的继母形象,费了很多苦心,他自称是:“我的伟大历史题材的细密画”惊扰他的生活长达五年之久。

这幅画给安格尔带来成功和荣誉。他以对环境的历史真实性、人物表现的真实性与细节描绘的尽善尽美而受到肯定。但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说:“迷人,但荒谬绝伦。”

在这幅画中最成功的形象是斯塔东尼斯她那么娇小玲珑惹人怜爱和同情,身着的长裙及地,她那高雅朴素的形象与内心深处的青春火焰正在发生激烈的冲撞。形象极富同情和诱惑,崇高、纯真而美好。

在安格尔的肖像画中,我们能看出他扎实的绘画功底。无论是衣着首饰,还是人物的表情姿势,都细腻精致到了变态的地步。尤其是他对于服饰的刻画,让人不得不惊叹安格尔是“绘画界的首饰匠”

《罗斯切尔德的巴隆·贝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据说每当安格尔经济困难时就画他认为是低级

的肖像以补救,画贵族男爵夫人肖像可获得可观的收入。为讨好贵夫人,他所作肖像十分认真,在姿态动作的布局上精于推敲,尽量画得形神兼备,逼真的外貌和细腻的个性,尤其精于描绘夫人们的服装和佩饰,细腻精到无比。安格尔的肖像十分注重形体,略于色彩,这是受他古典主义艺术思想的局限,无论怎么说,他是位伟大的肖像画大师。画中人物姿态稳重、丰满柔润的身体被华贵精致的服饰衬托得更加高贵、端庄、美丽。在这副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准干净的线条。但正如我所说,线条过于清晰了,压倒了一切。

《霍松维勒女伯爵》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这幅肖像是画家65岁时所作,可以认为是他晚期趣味的优秀范例之一。这时他已成为一个一切优美和精致事物的宠爱者。总的来说这幅肖像有些卖弄效果,但画得确实很好,所以批评他的人也不再说什么了。人物造型绝对的严谨准确,但由于这非凡的准确以致在表现手法上,线条变成了绝对压倒一切的形式而失去了绘画性,也失掉了它的活跃流畅气韵。画家可能已经感到这种绘画性十分必要,以致他用鲜艳的色块来弥补它的不足。

忠于客观、竭力写实、创造真实,安格尔都达到了

《莫特西埃夫人像》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这是画家71岁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一幅肖像杰作。莫特西埃夫人是安格尔一位亲友的女儿,画家选择处于站立的姿式,配以暗红色花纹背景和深色衣裙;富有装饰性的透明花边,衬托画中人物鲜明丰满的体态;夫人椭圆形面孔与裸露的圆润肩部手臂十分和谐,从形象塑造中可隐约见到拉斐尔式的造型。这幅肖像整体简洁、形象明快、沉着稳健,但有色块的配置而无色彩的变化,这是因为安格尔向来认为色彩对于绘画是次要的。他说过要用颜色作画,为了使颜色新鲜夺目必须画得快,这样就很难表现形体的深刻周到。形象极端的准确唯有靠素描。所以他的画是用颜色画的素描,准确、深刻、细腻。

安格尔的肖像画里最爱这副.她太美了......高贵而淡漠.....在无数张帖子里贴上她的画像.恩...这样的女子,如此的气质,是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啊.

《加拉的玻林娜·埃莲诺尔》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此画属于安格尔后期的肖像画,为他73岁时所作。埃莲诺尔身着漂亮蓝色绸裙,神态自如地靠在椅背边。画家以熟练的古典精

致写实画法,将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现出来:她神情专注,嘴角微露笑意,圆润的脖颈上配戴着十字花纹的金项链,洁润如玉的双臂,纤柔的手腕上饰有晶莹闪烁的珠翠珍宝以及透明花边都被细腻极致地描绘如真,不同织物的质感展现在观众前面,令人惊叹不已,画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现者。

15种现代艺术流派(最值得珍藏)

解读一幅漫画:15种现代艺术流派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幅漫画,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在这里说一下这些流派究竟是什么吧。

P.S 我发现这天居然是愚人节,这真的和愚人节没有什么关系。。。。 1.现实主义realism 现实主义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艺术概念,泛指艺术对于自然的忠诚。而在艺术史中,狭义地指一场十九世纪中后期起源于法国的艺术运动,主张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正如它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画家库贝尔所说——“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米勒,《拾穗》,1857 2.印象派impressionism 印象派起源于1860年代的法国,因莫奈的画作《印象?日出》而得名。它抛弃了古典艺术“绘画中最重要的就是线条”的告诫,着重于展现光影的改变而否定轮廓。不过,这幅漫画里的人物的轮廓模糊,色彩由一个个小点组成,更像是修拉创立的

点彩画派(pointillism)。它通常被归为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或者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在西方艺术语言中,“后”意味着“反”,说修拉是印象派会让人家不高兴的)。这种画法以光谱中的原色为理论依据,将细小的原色斑点分布在画布上,而通过观察者的眼睛调和色彩,是一种相当Geek的技巧。 修拉,《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1886 3.野兽派fauvism 野兽派是20世纪崛起的画派,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大胆鲜艳,笔法率直奔放,也难

怪艺术评论家把它形容为“野兽”。漫画中,人物色彩鲜明,连眼球都涂成了红色,与绿色形成鲜明对比。野兽派的领军人物是法国画家马蒂斯。有人这么揶揄他这幅《戴帽子的女人》——“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1905 4.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是一个在20世纪初盛行的艺术运动,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

各类设计流派与风格(名词解释)培训讲学

【艺术设计流派】 【古典主义】17世纪一种艺术思潮,由法国流传世界。它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代表作品:马拉之死、佩劳的卢浮宫东立面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又称“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新复古主义”。兴起于18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一种设计思潮。把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作为创作源泉。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代表人物:杰弗逊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英国大笨钟。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也被称为“集仿主义”。 【形式主义】或“形式主义设计”。对形式而非内容的重视。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 【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表现最为充分。特点是功能主义,形式上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重视空间的考虑,重视设计对象费用开支,具有高度理性化。幕墙架构,梁柱支撑。代表人物:瑞士勒·柯布西埃的钢管座椅。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美国的弗兰克·赖特。芬兰的阿尔瓦·阿图的伊马特拉教堂。德国格罗佩斯的法古斯鞋楦厂和包豪斯校舍。 【粗野主义】也就“野性主义”“朴野主义”。以柯布西埃的粗犷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形式美。以毛糙、粗鲁为建筑美的标准。只有钢筋混泥土,没有涂抹和装饰。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人物:柯布西埃。路易康的达卡政府大楼。 【纯粹主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分支。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埃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埃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柯布西埃1928年设计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 【草原式风格】也称“草原式住宅”。建筑师弗兰克·赖特。这类住宅大多坐落在郊外平坦的草地上,周围是树林,用地宽阔,环境优美。代表作品:流水别墅。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1917年俄国构成主义,从立体主义派生出来。“结构”是设计的出发点。用非常简单的造型,抽象的手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探寻理性主义。构成主义的三大基本原则;技术性、肌理、构成。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构成主义风格来源:①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的中心是如何使用二维的平面展现三维的形态。对构成主义的影响:雕塑领域,艺术的重点是空间里的动感,而不是量感;对材料的重新组合。②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对构成主义的影响:抽象的、动感的表现形式。③至上派(至上主义)——马列维奇,用正方形、三角形、十字形之类简单的形式作画,“极力解放具象艺术中的形式,我在正方块的形式中寻求一处避难的空间。”“当我想离开自己生活过、工作过并且曾信以为真的理想世界之时,恐惧就会降临。”随后宣称至上主义结束。 【样式主义】20世纪20年代开始。“样式追随市场”的设计理念。美国工业设计一种理念:

论后印象主义的特征及对现代美术的影12

论后印象主义的特征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 后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相关的宣言,只是后来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为了给他们这群曾忠实于印象主义又反叛于印象主义的画家一个统一的称呼才诞生了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他们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世界的丰富性和联系性,拓展了人民的审美领域更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可能,是现代绘画这曲交响乐绚丽的前奏。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特征影响 19世纪的欧洲美术史,对法国似乎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浪漫主义余韵尤存,现实主义尚在流行,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已接踵而至。 如同文学一样,19世纪欧洲美术同样具有双重性:与传统风格相联系的一面和追求标新立异革新的一面。在文学中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思潮和某些“颓废”迹象。从而使文艺复新以来确立的关于文艺作品的基本风格以及用艺术的想象来真实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了质疑和否定,这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自由。就这样,后印象主义绘画在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应运而生。在后印象主义存在的20年里(1880——1990),产生了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这几位艺术大家,他们开启了20世纪绘画艺术的大门并深刻影响了现代艺术。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衷主观表现与个性语言的探索。 在印象主义后期,曾是印象主义的发起者塞尚和参与者凡高、高更等一些青年艺术家,渐渐不满意印象派固有的表现方法,即单纯地模仿客观世界和醉心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与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与形式的表现力。“‘绘画不意味盲目地去复制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特有的语言,给予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追求‘一种牢固的、经久的、博物馆的艺术,’”塞尚对后印象主义美术的观念如是说。他还主张绘画应该摆脱文学化和情节性的存在状态,突出绘画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物象本身的美感,这无疑是对传统美术的精神表现和写实主义的自然法则的反叛与挣脱,它极大的加强了艺术家在感受客观物象和表现题材时的主观能动性和理念性。 相对于塞尚,“凡高和高更则更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且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高更在其日记中这样写到:“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20世纪 1.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2.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统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表现手法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冲破理性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 信仰梦境、幻想、潜意识的无穷威力: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就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达达主义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的小胡子: 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领域 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加上了小胡子。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无视约束的品性。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其思想。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两种风格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布雷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安德烈布雷东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 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他出生于希腊。他运用多视点非传统式的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构成一种单纯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画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引起人们极大的幻觉,画中强调内在情绪与抒情性。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恐怖不安的诡异气氛。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后来被称为“形而上绘画”,并被公认为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20世纪绘画艺术的先驱。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透纳和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这一阶段的终止,不过也因此开始了一些反战运动,比如达达主义和杜尚的作品以及超现实主义。另外像风格派和包浩斯学派也影响到日后关于艺术、建筑、设计和艺术教育之间关连的发展。

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Word)

一·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 如果就一个具体派别的专有名称及其狭义而言,表现主义可仅指20世纪初德国的“青骑士”和“桥社”画派。如果就绘画的表现手法广义而言,表现主义就可冠于古今中外所有那些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画家。不仅后印象派以后的大多数西方现代派画家可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甚至还可上溯到尼德兰的博斯(Bosch 1450-1516)、西班牙的格列柯(Greco 1541 -1614)、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莫洛(Moreau 1826-1898)、德国的勃克林(Bocklin 1827-1903)、英国的诗人画家布莱克(Blake 1757-1827)和“拉斐尔前 派”画家等等。 至于中国画家(包括其书法),相对西方而言,从其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说,都可谓是表现主义的。其中更以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石涛(1636-1710)、“扬州八怪”、齐白石(1863-1957)等人为突出。 由此可见,同是表现主义画家,其风格也可能是南辕北辙,极尽丰富多彩。虽然同是以绘画形式表现人的心灵,却因其表现的心态及形式取向不同,其绘画形式就完全不同,这可说是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点。例如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因其所表现的心态和形式取向皆有不同而使其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在形式的主要取向上却有相同之处,即强调用色彩进行表现,或说强调表现色彩,所以他们堪 称一派。 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凡高说:“我探索以红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儿现实观点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 情欲。”“我想用变化无穷的色调来表现一种绝对的宁静。”

《后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杨传祝

《走进后印象主义绘画》教案 授课学校:华东师大附属枫泾中学 授课教师:杨传祝 授课班级:高二年级美术创新班 授课地点:7号楼二楼教室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知后印象主义绘画出现原因及其主要艺术特点,以及主要代表画 家各自绘画的作品特色,同时学生能以技法、造型、色彩、内容等审美手段鉴赏后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2、过程方法:学生课前资料查阅,教师课堂上对作品的讲解与分析,学生间讨论思考,使 学生能运用课上的知识对作品感受赏析,最后上升为学生独立的作品审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开阔 了绘画的审美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绘画作品的主观表达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后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明确塞尚、高更、凡高的各自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界上,现在只有一个真正的画家---那就是我!”,教师询问学生:西方美术史上哪位画家敢如此大胆说出?答案是:保罗.塞尚,由塞尚引出后印象主义画派。 二、讲授新课: 学生欣赏比较:后印象主义绘画和以前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1、后印象主义绘画出现的条件(困境与机遇): (1)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对描绘对象达到了技法娴熟,形象非常逼真,使后来的画家在写实上难以逾越。 (2)1839年照相机的出现与冲击。 (3)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化学工业推动颜料品质和数量的提高,物理学中对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使画家产生对颜色观察的理性分析。 (4)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与启发。 2、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 (1)后印象主义:那些早期学印象派方法,但不满足印象派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强调表现主观感受的画家们,被1910年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杰.弗莱称为“后印象派”,其主要画家代表为塞尚、高更、凡高等等。 (2)画家及代表作品赏析: ①、A.塞尚简介B.作品赏析:《苹果与橘子》、《夫人像》、《圣维克多山》。 ②、A.高更简介B.作品赏析:《自画像》、《塔希提少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 们往哪里去?》。 ③、A.凡高简介B.作品赏析:《凡高自画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阿尔的卧室》、 《星月夜》、《有乌鸦的麦田》、《加歇医生像》。 3、鉴赏三位画家的代表作,教师提问:三位画家最大绘画特点的不同是什么?学生运用已 有的知识鉴赏并思考回答。

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画家作品风格

1.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 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 (1)xx: A.山水画: 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 b.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可“卧游”,细看又有情味,实质上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 《春游晚归图》。B.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而以其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 (2)xx: A.山水画: 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b.画中有较大人物,与山水结合,给人以简劲放纵,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印象,其实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 《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B.以其籍贯将这派称之为“江夏派”。 2.明中期文人画与“xx四家” “xx四家”: xx,xx,xx,xx: <1>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2>继承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致

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是他们山水花鸟花的普遍特点。 (1)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 A.他们以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 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1>沈周: A.山水画: 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 b.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 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B.粗笔作品《夜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 开创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2>文徵明: A.山水画: a.以细笔为主要面目。 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 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B.细笔作品《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C.沈周与文徵明的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 a.xx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 《枯树八哥图》。 b.文徵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清润天然: 《湘君湘夫人图》。 (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融合院体与文人画风的另外两种类型: A.体现了滥觞于此时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 B.他们与沈,文有四个方面的不同:

西方主要的艺术流派和著名画家

油画又称“西洋画”,是在布上以油彩颜料作画的一种创作方式。在油画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各种流派和艺术风格,以下介绍一些西方主要的艺术流派和著名画家。 1、文艺复兴的三大巨匠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是文艺复兴的盛期。这个时期由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使得意大利在这时期绽放出辉煌的艺术之光,除了提香、布拉曼特、乔尔乔涅、维琴察,还有被称为“三大文艺巨匠”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所创造的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的作品,几乎完美地解决了心与手的配合、技与艺的融合,不管是在遥远的15世纪还是在艺术流派缤彩纷呈的现代社会,一直都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1452—1519年)不但是一位画家、数学家、工程师、解剖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发明家,几乎是美术史上最全才的杰出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化身。由于达?芬奇对科学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绘画作品中有着严谨的透视,人物形象往往散发出一种和谐的、理性的美感。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油画《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一头柔软长发、身穿深色衣裳的蒙娜丽莎,脸上露出的谜一般的微笑吸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人们对它进行各种猜测和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达?芬奇的高超技法无疑是令众人赞叹不已的,他刻画出来的女子肖像常常具有一种柔和、端庄的气质,带领观众进入一种神秘的超然意境,而《蒙娜丽莎》则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作品。在《最后的晚餐》这样一幅描绘众多人物形象的圣经题材故事中,达?芬奇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将十二个门徒分置左右,突出了耶稣的不可侵犯的庄严地位。在耶稣说出“你们之中有以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十二个门徒神态各异,身体的动态和眼神都极其细腻地表现出十二门徒或惊讶、或恐惧、或愤怒、或紧张的微妙心理状态。犹大的右手不自觉地抓住钱袋,身体向后倾斜,体现出因恐惧而想逃避的卑劣心理,犹大在其中的比例都要比其他人小,表达了画家对其的褒贬态度。《最后的晚餐》一画长8.65米,高4.6米,是为米兰的圣玛利亚?德尔?格拉契修道院而作的壁画。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生于弗罗伦萨的一个小镇,由一个石匠的家人抚养成人。米开朗基罗在绘画、雕塑、建筑方面都有不斐的成就,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颇多,有《哀悼基督》、《大卫》等等。米开朗基罗为教堂所创作的天顶画中,有很多不朽的大型作品,如为凡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画《创世纪》、祭坛画《最后的审判》等等。其中《创世纪》的一个场面画《创造亚当》犹为突出:在苍茫的天际中,上帝和天使飞向亚当,上帝的手伸向似乎刚刚苏醒的亚当,简洁而凝重的背景很好地衬托了宗教所宣扬的神圣力量。 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他都喜欢用人体去表现一种精神价值的崇高和圣洁,而且他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如雕塑质感般的凝重美,体现了一种他对人性美的超前创造力。 英年早逝的拉斐尔(1483—1520年)在他如流星般的生命旅程里,不但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建筑大师。他一生中的绘画题材和提香一样,大部分是以圣母、圣子为主题,他塑造的圣母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其形象来源于生活中许多美丽女子,因而他笔下的圣母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充满了母性的博爱光辉。作于1513—1514年的《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所作的圣母像中最优秀的一幅,像慈母一般的圣母玛利亚怀抱着圣子耶稣,眼含悲悯和坚毅,耶稣小小的脸上写满了超乎其年龄的凝重与庄严,整幅画充满了一种预示未来的忧患色调。 印象派 油画出现于欧洲几百年以来,一直推崇的是学院派的画风,他们总是只在画室里面作画,讲究的是老套的构图形式,作品总是缺少变化的的阴暗色调,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这种和大自然隔绝的做法终于受到了新一派画家的唾弃,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法国画家提倡走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巴尔说:“如果印象主义把眼睛作耳朵,表现主义则把眼睛作嘴巴。”(注:巴尔:《表现主义》,1920年版。)表现主义的原理是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内部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认为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不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歪曲了人性,将人沦为机器似的动物,使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至将其改变到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就必然寻求以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被扭曲的心灵:歪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反常的色彩,机械运动式动作,电报式精练语言……将观者从外部表象上拉开,进入心灵世界,一切事物常常是通过主角的眼光被表现出来,他的眼光可以对事物作强烈变形和主观解释。表现主义绘画在1905年的“桥社”组织中正式宣告问世,但这个运动在戏剧中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结束后,表现主义才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拒绝传统规则,打破存在于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按人类内部的眼睛重新创造,不是去再现客体自身的物质真实,而是表现由它们激起的情感。表现主义戏剧演出以断续简短的语言,反复申诉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狂呼式的朗诵伴以夸张的动作。这种表演方式抛去了传统演出观,寻求与内心骚动相一致。“用一种抽象的固定的姿势有节奏的朗诵,用强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和痉挛的表情显露出一种紧绷的,爆发的,愤怒的表演,不是具体化角色,而是揭示角色的精神状态”。(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这是1918 年演员多伊奇演出哈森克勒佛的表现主义戏剧《儿子》时,所表 现的感情和采取的姿势。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心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物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他的手捂住憔悴的脸,整个身躯都变形了。他的感情在他周围引起了同心向外散发的波浪……周围环境变形……”(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在演出中,灯光和布景象演员一样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共同创造剧本所要反映的母题。 在这么一种专注于表现现实的深层本质的戏剧中,与戏剧精神无关的东西全被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尔雅问题详解

1.现代艺术导论 1. [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 A.怀旧情结 B.新之崇拜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 A.再现性 B.表现性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泉》 B.《欧米哀尔》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 A.创新精神 B.怀旧情结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 A.罗丹的《欧米哀尔》 B.范安格尔的《泉》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埃菲尔铁塔 我的答案:ACD 6.[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我的答案:AC 2.印象主义艺术:阳光下的诗篇 1.[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 A.爱德华·马奈 B.爱德华·德加 C.克洛德·莫奈 D.雷诺阿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 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七彩色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阳光下的裸女》 C.《草地上的午餐》 我的答案:C 4.[单选题] 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3.jpg A.《印象·日出》 B.《睡莲》 C.《威尼斯大运河》 我的答案:A 5.[单选题] 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 A.爱德华·马奈 B.埃德加·德加 C.克劳德·莫奈 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我的答案:B 6.[单选题] 《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 A.爱德华·马奈 B.雷诺阿 C.克洛德·莫奈 D.爱德华·德加 我的答案:B 7.[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 A.《睡莲》 B.《鲁昂大教堂》 C.《印象·日出》 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 我的答案:ABC 8.[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 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 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 D.浮士绘艺术 我的答案:ABCD 3.新印象主义艺术:点上去的艺术 1.[单选题] 这件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A.《奥林匹亚》 B.《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C.《草地上的午餐》

艺术风格和派别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包豪斯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派别 新古典主义美术 简述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他们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 特点 1.采用古典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选取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等大题材。 2.在造型上注重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人物充满着为自由和共和而战的英雄气概; 3.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构图上具有完整性。 影响 19世纪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它题材新、风格新,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的创新。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指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与衰落的巴洛克美术﹑罗可可相对,它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中,建筑师有英国的R.亚当﹑W.钱伯斯,法国的J.-G.苏弗洛,德国的K.F.申克尔;雕塑家有法国的J.-A.乌东,意大利的A.卡诺瓦;画家有德国的A.R.门斯,英国的B.韦斯特,法国的J.-M.维安。新古典主义至维安的弟子J.-L.大卫及大卫的学生J.-A.-D.安格尔,取得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新古典主义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但同时又由于它对远古和异国的热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倾向,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在斯托拉时代的德国一度也流行”新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概念,但内涵则异样。在埃及美术﹑现代建筑和日本现代美术中,也常借用这一名称指某种追慕古典的美术样式。 代表人物:大卫代表作品:《马拉之死》;安格尔代表作品:《大宫女》;格罗代表作品:《埃罗战役》 深入分析: 浪漫主义 简述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原则的确立——勒南兄弟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原则的确立——勒南兄弟 在17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追求真实的倾向,他们都愿把自己标榜为写实派,这就好像19世纪的人希望当浪漫派和独立派,20世纪的人愿意当先锋派,当代人愿意当折衷派(既传统又现代)一样。因为对当时的人来说,写实派就意味着与中世纪的决裂和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写实派却由于艺术家的个性与追求不同而表现各异,许多艺术家只是借助了一种写实的幌子而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自然无可非议,而且我们还要说这对人类艺术的发展本身贡献良多,然而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写实派也不乏其人,勒南兄弟便是代表。 勒南兄弟简介 勒南兄弟三人,他们是长兄安东尼(Antoine Le Nain,1588—1648)、老二路易(Louis Le Nain,1593—1648)和老三马修(Mathieu Le Nain,1609—1677)。安东尼和路易同年去世,马修活的时间更长些,他们1630年起就在巴黎合用一间画室。1648年前其作品从不签本名而只签姓氏“勒南”,所以很难分辨兄弟三人,不过20世纪以来,许多史学家的大量研究已使这一问题基本解决。 勒南兄弟生于拉昂而活跃于巴黎,他们年轻时一直住在拉昂(路易可能于1629—1630年间去过意大利)。1626年他们一起前往巴黎定居后就没有离开过那里,像当时大多数画家一样,勒南兄弟不仅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还创作宗教画、肖像画和装饰画。这些作品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叙事性反映了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而某些细腻精确的描绘又令人想起弗兰德斯艺术那敏感入微的观察力,甚至我们在其中某些宗教画中,还能看到华丽漂亮的色彩运用,这一切说明勒南兄弟的创作观念是与当时总的艺术潮流相一致的。不过与之不同的是,勒南兄弟的艺术更加世俗化,即使那些宗教和肖像作品中的人物也给人以质朴、纯真和真实的感觉。如《以马忤斯的信徒们》已没有了神秘的宗教意味,而更像一次家庭会议,坐着而突出的老者毫无宗教的威慑力而变成了主持会议的农民。 艺术风格 按照美术史家的分析,勒南三兄弟的风格大有区别。就艺术史家所指定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看,安东尼的作品还显得不够成熟,不仅人物类型化,缺少个性,而且构图散漫、色彩晦暗而无光泽(甚至有人说他还不懂天、地和树木的基本画法),表现出粗糙和工匠化的倾向。而马修的作品则有时流畅而颇有画意,有时则呆板而枯燥,表现出摆动和不成熟。即使像马修的《舞蹈课》这样的企图尽力靠近现实和自然的作品,也不能给人以真实感,人物像在舞台上摆动作般僵硬,背景也变成一种抽象的暗示。三人中以路易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也最有才气。不过在以往的美术史中一般都是称“勒南兄弟”的作品,此处也依旧例,因为我们在此不是讨论某一个人而是一种风格和一种创作态度,并且正是这种风格和创作态度,奠定了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最初的基础。勒南兄弟作品的独特之处一是在题材上,而是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手法上。尽管在勒南兄弟的当时和之前,不少画家也企图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就像

“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

“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画家——Magritte 内容摘要:马格利特,就像一个谜。他那神秘、引起误解、诗意般的画作,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他绘画的大门。在充满混乱与动荡的超现实主义时期,马格利特以他清晰的思维,保持着明锐的洞察力,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拼凑出充满内涵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我们充分领悟到文字与图像、现实与奥秘、意识与外部世界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神秘梦幻 “为了做到能专注于创作那些能揭示人间奥秘的图画, 我必须, 十分清醒才行。” ——————雷内·马格利特雷尼·马格利特,全名雷内·弗朗索瓦·吉籣·马格利特(Rene Fracois Ghislain Magritte),于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时的Lessines,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享年69岁。 马格利特对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记得一乾二净,当有人问他哪件事记得最深刻时,他便会说在孩童时,很喜欢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个旧公墓里玩要。有一天,当他们爬过围栏入到坟场后,看见一位画家正在埋头苦干地画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画,发觉画中的景物就是坟场。当他看完幅画后感到十分托异,画得异常真实,从此他便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6年马格利特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战后他与维克托·塞尔弗兰克斯一起在一家墙纸厂工作。1922年他从基里柯的绘画中得到启示,调整了自己的艺术方向。1924年开始作超现实主义的绘画,1926年加入“神秘协会”,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们都在那里聚会,他作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活跃于画坛。此后,他始终保持着精细的和神秘主义的写实风格,很少变化。1927年移居巴黎,经人引见,加入了安德烈·布雷东的团体,成为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成员。1930年由于厌倦巴黎癫狂喧哗的生活,回到布鲁塞尔,过着宁静的生活。由于他远离现代艺术的中心,因而绘画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次世纪大战后,他的作品相继在欧美展出,特别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已经对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中世纪的宗教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美术有了大概的了解,能够记住一些代表作品,了解欧洲美术发展与时代的联系。学生对劳动的艰辛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这对正确认识现实主义绘画很有帮助,在欣赏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现实主义画家赞美自然、讴歌劳动的思想情感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教学难点: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艺术家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刻的认识,对浪漫主义的空幻理想也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抛弃官方学院派绘画的僵化形式和宫廷绘画的艳俗内容,把赞美自然、讴歌劳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潮流。(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 1、现实主义 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2393470.html,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作者:杜文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发端于北欧各国的一种绘画艺术潮流,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将绘画对象夸张、变形甚至产生一种荒诞怪异气氛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以此来表达自我感知和内心感受。表现主义渴望以主观世界来描绘外部客观世界,反对客观自然主义那样用简单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在他们看来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已经扭曲了人性,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到将其改变成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 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来,它与印象主义主张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尤其是客观世界中的光色理念完全相反。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他们的绘画不再关注纯粹的造型问题不,绘画的主题不再是用来歌颂生活而是用主观感受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感受,充分表现自我内心世界。它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荷兰的文森特·凡高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一颗狂热不安的内心表达了出来,同时画面中那些短促有力,扭曲旋转的笔法也将画家对于生命无法遏制的渴望和追求呈现给了观众。《星空》是凡高在1889年神志清醒的时候画的,独特的笔触是凡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的,表现他内心的一直无法平静的渴求,那无法被认同的艺术生涯的苦楚和内心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渴求纠缠凝结在一起,透过颜色和笔触转化为一种另人震撼的意象。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最为典型的表现主义画家,童年时父母家人相继死亡的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使得蒙克早期的创作很多都是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题材。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用夸张的形象和色调营造了一种极度恐怖压抑的氛围,画面的前景中是一个变形夸张形似骷髅的人物,他似乎正在痛苦的抱着头尖叫,背景血红色的晚霞笼罩在天空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蜿蜒流向远处的河流也被画家处理成压抑的蓝紫色调,这两种色调相互碰撞,使画面显得愈加阴沉同时画面中的线条几乎都是曲线,这种的笔触也增添了整个画面动荡不安的感觉。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