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下册9.3《银河系宇宙》教学设计(新版)上海教育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9.3《银河系宇宙》教学设计(新版)上海教育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9.3《银河系宇宙》教学设计(新版)上海教育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9.3《银河系宇宙》教学设计(新版)上海教育版

9.3 银河系宇宙

一、教学任务分析

“银河系、宇宙”是拓展型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属于宏观的物质结构,天体物理的范畴。“银河系、宇宙”是物质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物质主题主要是让学生对物质结构的尺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物质结构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空间尺度的数量级从1027到10-18。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个范围还会扩大。

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对光年、银河系的形状大小和宇宙的起源已有一些初步认识。本节课通过进一步学习银河系、宇宙的基础知识,认识宏观的物质结构,感悟科学的宇宙观。这部分内容是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天体物理学的基础。

本节课以人类对宏观的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为主线,以银河系模拟实验和膨胀的宇宙模型模拟实验为基础,多媒体课件为手段,有关银河系的资料为辅助,让学生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天体运行的基础上,逐渐认识银河系的结构和宇宙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星系旋转实验,了解螺旋星系的形状和构成,知道银河系属于螺旋星系。通过简单的模型模拟宇宙的膨胀,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体验天体物理研究的曲折复杂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和星系分类。

(2)知道人类对宇宙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感受用模拟方法认识银河系空间结构的过程。

(2)通过模拟宇宙的膨胀,认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方法——建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过程,感知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部分成果,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激发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感悟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特征。

难点:银河系的空间结构。

四、教学资源

1、器材:一次性塑料杯子、水、豆粉、筷子、塑料小勺、气球、记号笔、60厘米长的线和米尺。

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

3、录像:关于银河系、星系和宇宙的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介绍人类对银河系认识历程为主线,以“水漩涡中的豆粉运动”模拟实验为突破点,学生通过观看介绍银河系的视频及阅读关于银河系的资料,认识银河系结构和特征。通过教师介绍河外星系,学生认识不同星系形状和哈勃星系分类标准。学生通过简单的“吹大气球”模拟试验,模拟宇宙膨胀的情形,推测宇宙的起源。学生通过了解介绍天体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探索太空的兴趣。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银河系的特征。方法是:(1)教师介绍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经历了长期观察、不断探索、大胆推测、及时修正、逐渐接近和认识银河系的真相的过程。(2)学生进行“水漩涡中的豆粉运动”模拟实验,模拟银河系恒星的运动,认识银河系的形状。(3)运用银河系运行的模拟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银河系的结构与特点。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银河系的空间结构。方法是利用“水漩涡中的豆粉运动”的模拟实验:豆粉颗粒相当于数千亿的恒星,水漩涡中心相当于银河系中心旋转,学生从正面和侧面观察,模拟银河系的正面和侧面形状,认识银河系属于螺旋星系。

本设计通过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形象化理解银河系、宇宙中天体运动规律和结构,运用多媒体介绍人类对银河系、宇宙曲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关于宇宙学的最新进展,激起求知欲与探索宇宙的热情。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视频1

利用多媒体介绍从古至今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过程,了解人类曲折的探索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活动Ⅰ学生实验1

学生模拟星系旋转,了解螺旋星系的构成,认识银河系属于螺旋星系。

情景Ⅱ视频2

播放银河系行星运行的flash动画,了解银河系结构。

活动Ⅱ学生讨论

分析人类积累的银河系有关资料,了解银河系的结构与特点。

情景Ⅲ视频3

哈勃星系分类法,各种类型星系的照片展示。

活动Ⅲ学生实验2

利用实物模拟的方法将膨胀的宇宙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模拟实验。

情景Ⅳ视频4

播放膨胀的宇宙视频,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天体物理的最新进

展。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介绍人类认识银河系过程,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认识银河系结构和特征。

第二环节,通过介绍河外星系,学生了解不同星系形状和星系分类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学生了解宇宙膨胀的情形,以及天体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探索太空的兴趣。

七、教案示例

(一)引入

我们乘坐宇宙飞船,离开“太阳系”……引出课题“银河系、宇宙”。

(二)新课

1.银河系形状

(1)视频1

利用多媒体介绍从公元前324年亚里士多、托勒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公元1579年哥白尼的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说”;1610年,意大利伽利略用望远镜证明“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绘出扁平状银河系图。第一次提出了太阳系以外的新的天体系统,太阳在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认识的飞跃。

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进行了四年认真的天体观测,否定了太阳在银河系中心的观点,提出了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边缘人马座附近的观点。

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得布拉德认为银河系在转动,1927 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认为银河系绕着中心在自转。

(2)学生模拟实验1

做法:用筷子快速搅动杯子里面的水,使水形成圆向流动的漩涡,随后将1/2调羹“豆粉”从中央撒入杯中,豆粉相当于数千亿的恒星。

观察:停止搅动,观察“豆粉”颗粒在水漩涡中的情况,漩涡中心相当于银河系的中心,并把所看到的正面和侧面的形状画下来。

讨论:比较自己所画的图与所展示的银河系照片之间的异同,认识银河系的形状特征。

了解引力和旋转速度影响星系的结构。

(3)视频2

播放银河系行星运行的flash动画,认识银河系的形状及特征。

结论;银河系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螺旋形状。

2.银河系结构

根据人类积累的银河系有关资料,讨论回答关于银河系宽厚是多少光年?银河系大约有多少颗恒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什么位置?距离银河系的中心有多远?

宽10万光年、厚1万光年,银河系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

结论:银河系是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庞大的旋涡星系,他包容了约1500亿颗恒星和无数弥漫的气体、尘埃物质。

3.河外星系特征

(1)问题

银河系以外是否有星系?各星系的特征是否相同?恒星数量是否一样多?

(2)视频3

1923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发现银河系外的河外星系——造父变星。应用视频和图片,介绍哈勃星系分类法。

结论:星系是由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哈勃星系分类:螺旋星系,椭圆星系,棒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和星云。

4.膨胀的宇宙

(1)问题

你认为由星系组成的宇宙是静态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是膨胀的还是缩小的?(2)学生模拟实验2

做法:请每组学生将一气球吹到直径10厘米,用笔在气球上分散画6个点记为A-F,A 为银河系,其余代表其他河外星系。

观察:记录六个点之间的距离,再次吹气直径增加5厘米,再次测量点之间的距离。重复三次。

讨论:每次测量时,银河系与其他星系之间的距离是如何变化的,模拟宇宙的膨胀。(3)视频4

应用视频和图片,讲解天体物理理论,科学家根据观测到星系之间距离是增大的,从而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九年级物理全册热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内能的利用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 问题的意识。 5、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6、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说本单元教材: 本章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机主要是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之后自然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是很多的,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于经验或兴趣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部分学生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也会受到触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关注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做出表率。 热机:教材首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热机的特点和种类,引出内燃机,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配合插图,先介绍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冲程及特点,然后介绍柴油机,重点是二者在结构和工作特点上的不同。开学世界栏目介绍了“现代汽车”。 热机的效率:各种热机都要靠燃烧燃料来获得能量,得到动力,教材首先介绍了燃料的热值,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反应燃料放热本领的大小。燃料燃烧室放出的能量,不能全部被热机利用来获得机械能,自然引出热机的效率,教材有一幅内燃机的能流图,岷县指出了燃料燃烧时能量的去向。教材还介绍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STS栏目介绍了“从火车到火箭”。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通过四组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能量的转化方式,引出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教材“想想议议”小球的机械能减少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并指出“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插图和模型。如内燃机剖面图、四冲程汽油机剖面图和模型、内燃机能流图等要充 分利用。 2、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汽油机、柴油机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学生对之也比较熟悉,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3、重视科学世界、STS等栏目的学习。 (二)评价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以新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的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要求“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在评价中,就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上海市高二物理上学期概念整理(精华版)

物理概念整理 第七章:物体的内能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大小和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 ...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热传递: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1)自然过程的方向性: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一切实际变化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朝某个方向的变化时可以自发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变 化却是受到限制的,这就是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 (2)能量的耗散与退化:在自然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中,能量的总值虽然保持不变,但是能量可被利用的价值却越来越小,即能量的品质在 逐步降低。 (3)能源:能够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的物质资源 (4)常规能源:技术上比较成熟,使用较普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5)新能源:近几十年才开始利用或正在研究开发的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 第八章:电场 1、产生静电的三种方式 (1)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 (3)接触起电 2、产生静电的仪器:(1)手摇感应起电机 (2)超高压电源 (3)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3、测量静电的仪器:(1)验电器 (2)电荷量表 (3)静电电压表 4、电荷与电量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时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质。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量)。 元电荷:质子(或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它是电量的最小单位,所有自由、独立存在的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基元电荷的整数倍。 5、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6、点电荷: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 7、 电场强度、电场力 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电场的最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荷间的作用总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场强是矢量,用E 来表示。 (1)E 的大小: 该式为场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2)E 的方向:电场中某点场强方向规定为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力方向,跟放在该点的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3)E 的物理意义:描述该点的电场强弱及方向。 注意:某点的场强E 的大小与方向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检验电荷的电性、电量和受力无关。 8、点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电场的场强 (1)场强大小 (2)正点电荷场强方向背离该点电荷,负点电荷场强方向指向该点电荷。 9、 电场线是形象地描述电场的一簇假想曲线。 特点:(1).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注意:电场线不封闭) (2).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 (3).电场线在某处的疏密表示该处场强的强弱。 (4).电场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10、 匀强电场 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叫做匀强电场。 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距平行直线。 11、静电的应用有除尘、喷涂、复印、植绒,其原理一般是先使物体 C e 19106.1-?=q F E = 2 r kQ E =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2020上海物理等级考 word版(回忆)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合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三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第1-8小题,每小题3分,第9-12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β射线的本质是( ) (A)原子核放出的电子流(B)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 (C)原子核放射出的电磁波(D)原子核外电子受激发产生的电磁波 [答案]A [考察知识]三种射线的本质.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2、悬浮水中的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表明了( ) (A)分子之间有斥力(B)花粉颗粒的无规则热运动 (C)分子之间有引力(D)水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答案]D [考察知识]布朗运动的本质。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3、一辆电动车在水平面上以恒定速率v行驶,如图所示。在a.b.c 三点的向心力大小分别是( ) (A)F c> F a > F b(B)F aF c>F b [答案]A [考察知识]向心力的大小分析。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推理分析能力) 4.如图,在通电螺线管中央轴线上a.b.c三点和外侧的d点中, 磁感应强度最大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考察知识]通电螺线管内外磁场的分布。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5、一列横波的波长为1.4m,在传播方向上某质点从最大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的最短时间为0.14s。则这列波的波速为()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上海教育版物理九上7.1《电流电压》word教案

资源信息表

第七章7.1 电流电压 执教: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陈敏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电流、电压的概念,学习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电流、电压是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基本实验技能。本节知识也是今后学习欧姆定律、电阻的重要基础。 在科学课上学生初步学习了电的相关知识,简单尝试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在化学课上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结构。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电流的概念、电流表的使用。第二课时: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并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通过电流、电压概念的学习,初步认识通过类比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通过了解人体安全电压,关注安全用电问题,懂得珍爱生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流。知道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电流的概念,记住电流的单位,能利用公式I=Q/t计算电流。 (2)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3)理解电压。知道电压是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原因,记住电压的单位。记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 (4)学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电流、电压概念的学习,认识类比的科学方法。 (2)经历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认识科学测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体安全电压,关注安全用电问题,懂得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难点: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课程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 册教案课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目录 第十三章热和能 (1)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 第二节内能 (3) 第三节比热容 (4)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7) 第一节1 热机 (7) 第一节2 热机 (8) 第二节热机效率 (10)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0)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15) 第一节电荷 (15)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17)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19) 第四节电流的强弱测量 (22)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6)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29)

第一节电压 (29) 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30) 第三节电阻变阻器 (32)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33)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33) 第二节、电阻的测量 (35) 第三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36) 第十八章电功率 (40) 第一节电能电功 (40) 第二节电功率 (41)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42) 第四节焦尔定律 (43) 第五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44) 第六节、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45)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47) 第一节家庭电路 (47)

第二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49)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 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上海教育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模拟)

上海教育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把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推动物体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摩擦力为F,当往这物体上放一重物后,继续推物体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摩擦力 A.等于F B.小于F C.大于F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 . 如图是吸盘挂钩紧贴在竖直墙面上的情景.将轻重不同的书包挂在挂钩上,吸盘都保持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吸盘的质量) A.分子间引力使吸盘紧紧地吸在墙面上 B.吸盘所受的大气压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墙壁越粗糙吸盘所受的摩擦力越大 D.书包质量越小,吸盘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小 3 . 一个坐在匀速向前行驶的火车的车箱里的乘客,竖直向上抛起一个小球,小球将落在他的()A.正前方B.正后方C.原地D.无法判断 4 . 某人顺着竖直的金属杆匀速下滑时,与人的重力相平衡的力是 A.人对金属杆的摩擦力 B.金属杆对人的摩擦力 C.人对金属杆的压力 D.金属杆对人的支持力 5 . 如图所示,用力将图钉缓慢按进墙壁,忽略图钉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指对钉帽的压力小于墙壁对钉尖的压力 B.手指对钉帽的压力大于钉尖对墙壁的压力 C.手指对钉帽的压强等于钉尖对墙壁的压强 D.手指对钉帽的压强小于钉尖对墙壁的压强 6 . 四位同学一起从教学楼一楼沿楼梯上到四楼,他们商定:四人同时出发,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最后胜出者一定是() A.体重最大的同学B.最快跑上四楼的同学 C.速度最快的同学D.做功最快的同学 7 . 若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则该物体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一定静止 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8 . 如图所示,小明沿着竖直的杆匀速上爬,所受的摩擦力为f1;后来沿杆匀速下滑,所受的摩擦力为f2.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判断出() A.匀速上爬时,f1的方向竖直向下 B.匀速下滑时,f2的方向竖直向上 C.f1>f2 D.f1<f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19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体和体之间、体和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体和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上海沪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m 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 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 3 m 3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 kg/m 3 常用单位g/cm 3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3kg/m 3,读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二、速度(v ):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变形 , S 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 ;t 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 m/s 常用单位 km/h 换算:1m/s=3.6km/h 。 ! 三、重力(G ):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 G=mg m 为物理的质量;g 为重力系数, g=kg ,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v s t = > s v = v t s =

…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五、比热容(c)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公式:Q=cmΔt 热量Q的单位为J或kJ ;比热容c的单位为J/(Kg·℃) ;Δt=t末-t初 六、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七、液体压强(P):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g为重力系数,g=kg; h为深度,常用单位m cm 2、单位是:帕斯卡(Pa) ; 八、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F浮= G排=ρ液V排g G排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 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 m3 ;g为重力系数,g=k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学生的学习任务艰巨。学习的时间紧,还要进行九科竞赛,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的两位新搭档,我们之间还需要磨合,针对现实的情况,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要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进行六步四检的课堂改革。在教学中自己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计算能力,思维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对这些学生我并不了解。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性格、姓名、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初二进行的是六步四检的教学模式,我也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九年级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对学生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平时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时的让学生接受自己。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为:第一部分是内能以及内能的利用。具体内容分为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以及热机的效率和能量的转化比热容和效率的计算。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难度比较大(例如: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和效率计算的相关问题)。作为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在新授课中一定要注意节奏,力争保证全体学生理解,别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掉队。第二大部分为电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与上一部分内容相比,电学内容相对较难一些,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和重点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电学的公式及概念)、相关计算。扎实基础再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今年教学的任务艰巨,成绩的压力很大,我们三人会共同努力,定会实现我们全县前二的目标。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明确做到哪些内容是考点,哪些是难点。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实用可行的教案,课件,学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坚持并摸索适合我们物理教学的磨课方式。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 3、做到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做好培优辅差,在达标题的设计上注意分层,要有拔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 4、严格管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物理知识的储备。严格管理学生,抓紧课上的每一秒钟,洞察一切。对于违纪的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帮助学生成长。 5、研究中考,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平时多做山东省的物理中考题,及时写出试题的分析,多做总结。及时的反思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