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五篇 法律基础知识)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五篇 法律基础知识)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五篇  法律基础知识)
广西公招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五篇  法律基础知识)

第五篇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章法理学

第一节法治理论第三节法的运行

第二节法的基本理论第四节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二章宪法学

第一节宪法概述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我国的基本制度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五节国家赔偿

第三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行政行为

第三节行政处罚

第四节行政复议

第五节行政诉讼

第四章民法

第一节民法概述

第二节民事权利

第三节知识产权法

第四节合同法

第五节民事责任及其抗辩事由

第五章刑法

第一节刑法概述

第二节犯罪

第三节刑罚

第六章经济法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四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第二节市场管理法第五节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节金融法和税法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法概述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权

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

1

第一章法理学

考点分析:掌握法治的特征和法治的基本精神;法的概念和特征,权利与义务的概念;立法程序,法律效力分类;执法的基本原则,司法的基本要求,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法律责任的功能,法律责任的分类,法律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的免除种类。

2

第一节法治理论

一、法治的含义

1、法治:是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

2、法治的特征:法治是一种①宏观的治国方略②民主的法制模式③文明的法律精神④理想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的基本精神

①良法之治②法律至上③权利本位

权利本位:国家权力源于公民权利,法律应该以人为本,法律义务的设定以是否侵害其他人的权利为前提。

第二节法的基本理论

一、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③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④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二、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①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三、权利和义务

1、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指法律对权利主体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义务:是指法律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2、权利和权力的关系:

①权力来源于权利(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权利)。②权力服务权利。③权利制约权力。

四、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3

(1)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特征:①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②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③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的分类

①平向法律关系:是指存在于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②纵向法律关系:是指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职权而直接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最为典型)

3、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①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法律上的人主要指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人是团体)

②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例子P132

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有四种: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五、我国当代的法律体系

1、法律渊源:(法律形式)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包括: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法规、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特别行政区法;⑧国际条约。据制定机关和效力层级的不同。

2、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婚姻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军事法等基本法律部门构成的。据法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

第三节法的运行

一、立法

1、立法与立法体制

立法:通常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

立法体制主要有一元制、二元制两类。(我国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只有一个立法体系)

2、立法程序

(1)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定

4

步骤和方式。

(2)立法程序通常分为四个步骤:①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法律草案的讨论;③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④法律的公布。

3、法的效力:

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间适用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分为空间上的效力、时间上的效力、对人的效力。

(1)空间上的效力: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我国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地方政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在所辖的地区内生效。

(2)时间上的效力: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

法的生效:通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但有的法本身就规定了生效日期。

法的失效:法本身规定终止效力的日期、新法代替旧法、国家明文宣布失效。

法的溯及力:是指该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者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没有。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对人的效力:

对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领域外仍受中国法律保护,有的可以适用外国法,有的则需适用中国法。

对外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般适用中国法律,但享有外交特权的外国人例外。

二、执法

1、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实施法律的活动。

2、执法的基本原则:①依法行政②讲求效能③公平合理

三、司法

1、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1)司法:是法的适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司法权,审判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及违宪案件的活动。

(2)司法的特征:①司法是一种裁判活动。②司法的主体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③司法与法律纠纷、违法的出现相联系。④司法活动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

2、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

司法的原则:①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专门机关工作和贯彻群众路线相结合。⑤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5

四、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的含义:

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2、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②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民的立法、司法、执法等公务活动。③法律监督的内容:是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3、法律监督的分类:

按照法律监督的主体的不同,法律监督可以分为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类。

国家监督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五、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者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2、法律解释分为:①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②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

正式解释由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所做的、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一般是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做的不具有约束力的解释。

第四节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2、法律责任的特点:①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3、违法行为及产生法律责任的其他原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

4、法律责任的目的与功能:

法律责任的功能:惩罚功能、救济功能、预防功能。

5、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的关系P165

6

6、法律责任的分类:

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1)、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的特点:①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一种责任;②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③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责任(法律责任中最严厉一种);④刑事责任通常是一种个人责任,只有实施犯罪行为者本人才能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的特点:①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②财产责任;③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责任;

④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多数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民事责任的分类:违约责任、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

(3)行政责任:指因违反行政法或行政法规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者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的活动与宪法规定相抵触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7、法律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

8、法律责任的免除:①时效免责。②不诉及协议免责。③自首、立功免责。④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二、法律制裁

1、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①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

2、法律制裁的种类: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刑事制裁(司法机关),民事制裁(人民法院)、行政制裁(国家行政机关。行政制

裁包括行政处罚、劳动教养、行政处分。)

7

第二章宪法学

考点分析:掌握宪法的特征、本质和历史沿革;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的结构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及职权,了解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和职权,国务院的性质、组成和领导体制及主要职权;国家赔偿的概念和归责原则,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及范围,计算标准和程序,刑事赔偿的条件和范围。

第一节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历史沿革

1、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有三大特征:①是根本法(内容不同)。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效力不同)。③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与普通法不同,有专门机构并要投票公决通过。

2、宪法的本质:

是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主要体现在:①阶级斗争的结果。②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③随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8

3、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颁布过四部宪法: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的宪法。提出国家根本任务和政治体制改方向。)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正时间是: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人民主权原则。②基本人权原则。③法治原则。④权力制约原则。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概念

中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P138

①平等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③人身自由的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护。

④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信仰和不信仰的自由,选择宗教教派的自由。

⑤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财产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

⑥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权,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⑦特定人的权利: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老人、华侨归侨侨眷、军烈属的权利。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

⑥其他基本义务。

9

第三节我国的基本制度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根本性质,也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体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2)我国的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四个特点:①由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构成;

②有广泛的政治联盟;③由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④有爱国统一战线。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行自己的统治。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P139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单一制。

2、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征:①只有一部宪法;②只有一套统一的中央机关体系;③公民只有一个国籍;④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唯一国际法主体;⑤地方所行驶的权力源于中央通过立法的授予。

三、我国的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2、我国的所有权制度和分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我国的财产权制度:公共财产权、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公共财产权:矿藏、河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10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1、我国的国家机构:由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构成,地方又可分为若干层次。

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社会主义法制原则③责任制原则④精简与效能原则⑤为人民服务原则

二、国家机构的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行使职权的法定期限为5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①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②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③选举和罢免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3、国家主席

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4、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5、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实行主席负责制,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其他组成人员由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每届任期5年,连任没有限制。

6、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

11

7、地方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本级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本行政区内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国家机构包括:①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③国家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④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⑤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第五节国家赔偿

一、国家赔偿的概念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制度。

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我国国家赔偿采取的是违法归责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法律造成他人合法权利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三、行政赔偿

1、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①行政侵权行为主体: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②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一是致害行为,二是行为违法。③损害事实。④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是原因,损害事实是结果。

2、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请求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行政机关。

12

3、行政赔偿程序

在我国欲获得行政赔偿,按法律规定有两种途径:①单独就赔偿问题向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提出;②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

4、行政赔偿的方式:①金钱赔偿。②返还财产。③恢复原状。

四、刑事赔偿

刑事赔偿的范围:①在刑事诉讼中,错误拘留、错误逮捕、无罪错判的;刑讯逼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殴打或者以其他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②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措施,造成财产损害的。

五、国家赔偿程序:包括行政赔偿程序和刑事赔偿程序。

刑事赔偿程序包括:刑事赔偿处理程序、刑事赔偿复议程序、刑事赔偿决定程序和刑事追偿程序。

13

第三章行政法

考点分析: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标准。掌握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法律监督,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了解行政法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并运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4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

1、行政法:是调整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系的总称。

2、行政关系构成了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四类:①行政管理关系;②行政法制监督关系;③行政救济关系;④内部行政关系。

3、行政法分类:①一般行政法②特别行政法(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土地等)。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责任政府。

2、行政公正原则: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3、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决定公开、行政过程公开。

4、行政效率原则:

5、权责统一原则: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行政法主体

1、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2、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3、行政主体的种类:①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②地方行政机关(该区域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③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机关(授权的组织和委托的组织);

④国家公务员。

第二节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①主体要件②公务要件③法律后果要件。P144

2、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①从属性②单方意志性③强制性。

二、行政行为的效力和种类P145

1、行政行为的效力:①确定力(公定力)②约束力(拘束力)③执行力。

2、行政行为的种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预先做出的可以反复适用的

15

行政行为,主要是指行政立法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具体包括:①行政立法行为;②行政许可行为;③行政处罚行为;④行政强制执行行为;⑤行政裁决行为;⑥行政复议行为。P175

行政许可(颁发许可证或执照)

第三节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处罚的原则:①法定原则;②公正、公开、公平原则;③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原则;④一事不再罚原则;⑤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⑥职能分离原则。

(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处罚过程中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复议权、提出诉讼权以及赔偿请求权。)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1、人身罚:也称自由罚。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是最严厉的行政处罚。

2、行为罚:又称能力罚。主要指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3、财产罚:主要指罚款、没收财物,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

4、申诫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主要指警告、通报批评。

三、行政处罚程序

1、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针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罚款数额对个人50元以下,对组织1000元以下。)

2、一般程序:适用于处罚较重或情节复杂的案件,以及当事人对执法人员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做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3、听证程序:指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组织听证。

16

第四节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

1、行政复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行政相对方发生争议,根据相对方的申请,由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依法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2、行政复议的特点:行政性、监督性、程序性、救济性。

二、行政复议的范围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行政处罚)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行政强制)

3、认为符合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对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行政许可)

4、对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行政确认)

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经营自主权)

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侵犯承包经营权)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行政乱作为)

8、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行政给付)

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行政不作为)

三、行政复议的管辖

分为一般管辖和特殊管辖

四、行政复议程序

①行政复议申请②行政复议的受理

③行政复议的审理④作出复议决定。

17

第五节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诉讼: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应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通过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理,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二、行政诉讼的特点

①目的是解决行政争议。②主管机关是人民法院。③原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行政机关。④诉讼解决的范围、人民法院的审判权以及判决的形式都是有限的。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8类侵犯相对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理事项具体包括: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9、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四、行政诉讼程序

1、行政诉讼起诉和受理

起诉的条件包括:①被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②必须有明确的被告。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理由。④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的方式:以书面形式进行。

受理:人民法院受理

2、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是指一审法院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应适用的程序,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和判决等阶段。审结期限为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

3、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其特点是第二审程序由当事人上诉而引起,

18

该程序由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适用,二审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审结期限是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做出终审判决。

4、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再次审理的程序。

五、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诉讼中最重要的是一审判决。

对在一审判决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了以下几种: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变更判决、赔偿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和确认判决。

19

第四章民法

考点分析:掌握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人身权的概念和类型;物权的概念和类型;知识产权的概念,著作权的相关内容;专利权的相关内容;商标权的相关内容;合同法概念和特征,合法的订立程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终止和解除;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承担方式和免责事由。

20

法律基础知识(理论部分)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点——法律基础知 识(理论部分)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

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 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 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 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 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方面,数字出版与其他出版物的出版时基本相同的。 2.手机出版 从内容上分类: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从内容获取方式上:分为无线互联网、有线互联网和内置手机芯片三种。 特点:A.传播与更新速度快B.开放性C.隐蔽性D.便携性 手机出版使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出版的实质:内容提供商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经过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制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行为。 与通过PC终端发布的数字出版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四个突出的特点: 1)移动性2)碎片化3)娱乐性4)个性化 3.互联网出版产品 经过数字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从内容来源,分为:从以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转换而来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直接通过数字出版的作品。 从内容本身,设计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 从产品形态看,有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像制品、数据库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出版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数字化。 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定义,争议焦点是“口径”问题,即在多宽的范围内认可网络出版。 二、相关概念的关系 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都可以用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网络出版没有这一用法。 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逐渐趋同。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也在逐渐趋同。 第二节数字出版产品 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 按照与传统出版物的承继关系,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 (它们既可以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完全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知识承继了某一类传统出版物的某些特点。) 1.数字图书 来源:一是从纸质图书转换而来,并以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传输;二是内容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作品,发布形式多为网页或与阅读终端软件相适应的文件格式,发布时往往以篇、节、章为单位。 2.数字报纸 以网页形式居多,特点:即时发布、传播快捷、读者面广、回溯性强、全文搜索、编读互动、集合多种媒体。 3.数字期刊 来源:一是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二是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内容。 发布形式:一是以单本期刊为单位发布、传播;二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但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4.数字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传宝的音乐、影视和动画节目。 5.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典型类型:题库、期刊库、文献库等。 特点: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要求,即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片段供用户使用。 注意:一些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也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内容以方便用户检索,但这些出版物在显示时仍以单本书、单期报刊的形式呈现,一般不把这种形式呈现的数字出版物产品称为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二、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 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 对于交互类数字出版物,读者不仅可以与出版物互动,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 1.网络地图 2.网络游戏:由游戏开发运营、网络支撑、销售推广等个多个环节组成。 3.在线知识服务:有内容资源动态更新、即时服务、贴近用户应用场景、用户定制等特征。 包括产品生产、在线服务、运营维护三部分。 1

2019年法律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法律基础知识题库2020

2019年法律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C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11.增值税属于( )。

法院招录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拟真试卷

法院招录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拟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法的( )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成员的安全感。 A .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 .教育作用 D .强制作用 2 .法律关系是一种( )。 A .物质关系 B .思想关系 C .社会关系 D .意识关系 3 .( )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且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A .成文法 B .根本法 C .宪法 D .普通法 4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 .国内法和国际法 D .实体法和程序法 5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 .党中央 B .国务院 C .广大人民群众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适用我国法律( )。 A .一律 B .一般 C .可以 D .不能 7 .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 A .宪法 B .民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8 .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 A .法律编纂 B .法律制定 C .法律整理 D .法律汇编 9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 A .评价作用 B .教育作用 C .强制作用 D .指引作用 10 .根据( )不同,可将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A .法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 B .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 C .法所规定的内容 D .法的调整范围 11 .一个国家立法体制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该国的( )。 A .国情、文化传统 B .国情、政体和文化传统 C .国体、政体和文化传统 D .国体、政体 12 .法的适用( )是产生、变更或消灭一定的法律关系,或者对一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实行制裁。 A .主体 B .活动 C .活动的内容 D .结果 13 .法律是( )。 A .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的 B .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后永远存在下去 C .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D .从原始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14 .我国现行宪法是(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A .1978 年 B .1982 年 C .1985 年 D .1988 年 15 .我国宪法第31 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 )决定。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国务院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犯罪现象从无到有,逐年递增,人民法院对于网络犯罪科以刑罚。这说明( )。 A .法律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B .科技进步改善了法律的调整机制 C .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确认 D .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造成的社会危害法律会加以制裁 17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 .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 .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 .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8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 )。 A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 .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C .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 .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19 .下列职权中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的是( )。 A .解释法律 B .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C .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D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 )。 A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C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D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是( )。 A .继承权 B .选举权 C .休息权 D .物质帮助权 22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 )。 A .民法 B .刑法 C .宪法 D .行政法 23 .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殊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中的法律后果是( )。 A .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B .严禁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C .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D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4 .我国的政体是( )。 A .民主集中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5 .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 )。 A .基本法律 B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 .行政法律 D .行政规章 26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 )。 A .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的 B .法律可以调整市场经济关系 C .法律具有强制力 D .法律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27 .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 A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28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时,其行为不符合《中

出版基础知识点

出版定义: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出版活动包括: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递给消费者的活动。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活动的三要素。 电子出版定义:电子出版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光、电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借助计算机或类似的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曾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图书、期刊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排版技术,这实际上是指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手段的计算机化,出版的最终产品仍以纸张为载体;二是指不仅生产技术采用电子技术手段,而且最终产品也是电子形式的出版物;三是指以电子形式传递出版信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即所谓的无纸出版。 发展历程:电子出版是计算机技术与出版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77年英语中首次出现“ ”这个用语,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

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电子出版曾指印刷前工艺的电子化,表示这种含义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外通常称为“ ”(桌面出版系统,简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读光盘()问世。到了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的普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成为电子出版的主流。 中国电子出版:1991年5月我国第一种数字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磁盘载体)发行。1992年年底第一种多媒体数字出版光盘《邮票上的中国》发行。1993年1月第一种数据库光盘《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开始发行,到1993年年底共出版了12种只读光盘数字出版物。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成立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我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向全球发行,主要是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 数字出版的特征: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储存密度高、信息量巨大,所占物理空间却很小,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互动性,低成本、高效益,实现无纸化出版、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做到绿色环保 数字出版类型:网络出版、电子书、手机出版。 博客出版的优势:自主化、草根化、感性化。博客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替代传统主流媒体。主要体现在:博客仍然需要传统主流媒体、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书记员法律基础知识试题2017

书记员笔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B ) A.厦门市人民政府B.井冈山市人民政府 C. 重庆市人民政府D.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缔结行政合同时不适用一———原则( B ) A.适应行政需要B.意思自治 C.不超越行政权限D.合同内容须合法 3.《国家赔偿法》规定.对赔偿清求人取得的赔偿金( C ) A.应当征税B.可以征税 C.不予征税D.减低比例征税 4.《行政诉讼法》67 条规定:“赔偿诉讼——适用调解”( D ) A.不能B.应当 C.必须D.可以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A ) A.市消费者协会B.街道办事处 C.北京市税务局D.乡人民政府 6. 交通部发布的《港务费收支管理规定》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 A ) A.单方B.多方 C.双方D.特殊 7.下列各项中,不是抽象行政行为特征的是 A A.对象特定性B.不可诉性 C.效力普遍性D.准立法性 8.行政确认属于-------- 性行政行为。 C A.自由裁量B.非要式 C.羁束D.抽象 9. 行政监督的主体是 D A.权力机关 B. 人民法院 C. 社会团体D.行政机关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公务员承担子行政责任方式的是B A.通报批评B.承认错误 C.行政处分D.赔偿损失 11.给予被帮助人以免费入学等与物质有关的物质帮助形式为 C A.安置B.补助 C.优待D.救灾扶贫 12.以下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变更的是C A.税种改变 B. 行政机关行政职能的增加C.行政机关的分立D.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被吊销13.司法审查中原告独有的诉讼权利是 A A.起诉权 B. 申请回避权 C.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D.提供证据权 14.在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为 D A.村委会B.街道办事处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P1)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 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4)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C】 A 民法 B 刑法 C 宪法 D 行政法 2 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中的法律后果是【D】 A 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B 严禁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C 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D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我国的政体是【C 】 A 民主集中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4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D】 A 秘密投票的原则 B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 代表不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的原则 5 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C】 A 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人民检察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6 公民甲驾驶车辆闯了红灯,交警对其处以200 元罚款。交警的行为属于【B】 A 抽象行政行为 B 羁束行政行为 C 被动行政行为 D 非要式行政行为 7 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并按照法定程序收集、提供和运用的证据,才可作为定案证据。这体现的是诉讼证据的【C】 A 客观性特征 B 关联性特征 C 合法性特征 D 排他性特征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是【B】 A 经理 B 股东会 C 董事会 D 监事会 9 某商场经营者拒绝答复消费者就商品性能提出的询问,该商场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D】 A 自主选择权 B 公平交易权 C 人格尊严受尊重权 D 商品真实情况知悉权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法是指【B】 A 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 调整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 调整婚姻家庭包括人身关系和由此产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 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D】 A 公平原则的要求 B 平等原则的要求 C 等价有偿原则的要求 D 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的要求

法律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及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法律的基本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B: 法律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C: 制定成文法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唯一形式 D: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及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不合法的作用,这是指法律的() A: 预测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强制作用 D: 指引作用 3、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 A: 行为、处理和制裁 B: 假定、处理和执行 C: 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D: 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裁决 4、在我国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对法律适用的要求不包括:() A: 正确 B: 及时 C: 合理 D: 民主 5、李大牛及张二虎因走路冲撞发生口角,李冲动之下将张打死。为此,张的家人继承张的财产。公安机关将李逮捕,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时,李暴病而亡。公安机关遂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导致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是: A: 法律行为 B: 违法行为 C: 事实构成 D: 自然事件 6、我国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通过。 A: 全体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的多数 B: 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 C: 及会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的多数 D: 及会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

7、宪法存在的最终价值指向() A: 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国家的利益 C: 全社会的利益 D: 公民的基本权利 8、根据宪法修改程序,可以将宪法分为:() A: 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B: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C: 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D: 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宪法不仅是法,而且是一国的“根本法”、“基本法”和“政治法” B: 列宁曾用“宪法——法律的法律”来说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C: 宪法序言中规定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纵观世界各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通常采取列举式和限制式两种规定方式 10、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不包括() A: 法治原则 B: 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C: 首长负责制原则 D: 精简和效率原则 11、现行宪法规定,享有国务院总理人选提名权的是()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大主席团 C: 全国人大常委会 D: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2、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特征的是() A: 单方性 B: 强制性 C: 无偿性 D: 效率性 13、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公开原则 B: 便民原则 C: 参及原则 D: 效率原则 14、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则申请人()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知识点)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课程讲授 选题策划概述 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是作者(精神创作劳动)与读者消费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如果选题策划工作做好了,能够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出版市场就会繁荣昌盛;相反,则会出现恶性循环。 一、选题策划经历的三个环节 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优化)和组稿(实体化) (06年真题)5.信息采集是( )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 A.编辑加工 B.审稿 C.选题策划D.校样通读二、选题策划的概念(“掌握”内容) 1.概念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理解:“创造性活动”。作品是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编辑将设计与选择的“作品”来推向读者,也是创造性劳动。 注意点:“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不要理解为选题策划就是编辑主观意愿去设计与选择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2.选题的类型 按规格分: 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单项性选题 按重要性分: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 按时机分:计划内选题(08年奥运选题)计划外选题(08年汶川地震选题) 3.作用 (1)有助于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 比例分配:选题内容的比例分配,决定出版物内容,也就决定了方向。 保证三农图书的比例,就是要符合出版方向。方向: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规定要求许多出版社出版三农图书的比例。 审批过程:选题策划报告的审批过程,也是考量出版物内容是否符合社会效益要求,是否能够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过程。 (2)能够保障出版生产秩序 选题的策划、比例的分配,尤其是策划报告中对于图书印刷数量、发行方式与规模的规定,有利于出版社提前有组织地分配全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易中天《读城记》估计印制册数、印时间、资金数额、营销手段等,关系到出版社的运作秩序。 (3)能够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理解两层: 编辑层面:选题策划本身是优化、精心论证选题好不好的过程。 管理层面:选题策划报告的审批,可减少编辑层面的失误。 (4)能够塑造和保证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选题策划大多在出版单位品牌定位的指导方向下进行,能够保证品牌形象。 如商务印书馆可在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品牌定位下,精心设计选题。又如人大社的选题突出教材品牌;清华大学社的选题突出计算机品牌等。 三、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掌握”内容) 四步:准备、设计、论证、优化 (一)基础准备

最新书记员法律知识基础完整考试题库288题(含答案)

2020年书记员法律知识基础考试题库28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参考答案:D】人民法院对于下列何项应采取“决定”的形式。 A.有关撤诉的事项 B.有关中止和终结诉讼的事项 C.有关移送或指定管辖的事项 D.有关回避的事项(BC11.下列各项原则中,属于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是 A.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B.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C.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 D.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2.某县公安局对林某违法作出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林某向某市公安局申请复议,某市公安局违法作出拘留7天的行政处罚,为此()(1、2)(1)某县公安局承担赔偿拘留3天的责任(2)某市公安局承担赔偿拘留4天的责任(3)某县、市公安局共同赔偿拘留7天的责任(4)某市公安局承担赔偿拘留7天的责任 3.甲为工商局干部,乙为公安局干部,两人共同违法作出没收李某财产的决定,为此()。(2)(1)甲乙共同赔偿(2)工商局与公安局共同赔偿(3)甲乙分别赔偿(4)工商局与公安局分别赔偿 4.行政机关违法作出没收张某录像机的决定,张某气愤之极而砸毁了自己的录像机,为此()。(2)(1)应由某行政机关赔偿(2)张某不能主张行政赔偿(3)由行政机关与张某共同承担(4)减轻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 5.某甲因调戏妇女被带到派出所,有一警察从外面进来,看到某甲态度不好,便踢了某甲一脚,却造成某甲脾脏破裂。为此()。(2、4)(1)该警察所在的派出所应对某甲承担赔偿责任(2)该警察所在的公安局应对某甲承担赔偿责任(3)某甲自行承担(4)对某甲实行国家赔偿后,对该警察实行追偿 6.【参考答案: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出。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7.【参考答案:ABCD】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政机关的行为提起的诉讼。 A.行政指导行为 B.重复处理行为 C.刑事侦查行为 D.调解行为

法律基础知识(法院检察院考试版)

法律基础知识(法院检察院考试版) 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与财产权共同构成了民法 中的两大类基本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人身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人身权是一种与特定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具有专属性的民事权利。通常情况下,人身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让 与他人,即不得买卖、转移、赠与或继承。(2)人身权是一种没有直接财产内容,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的财产利益的民事权 利。因此人身权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只能用一定的观念对其作岀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身权与财产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 人身权与财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财产关系发生的依据并为权利人带来财产利益。 (3)人身权是一种具有绝对性和支配性的民事权利。 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权利主体之外的任何人都是义务人,都负有不妨害权利主体人身权的义 务。民事主体在自己的人身权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时,可依法自行保护或请求有关机关予以保护。 其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自主行使该权利,而无须他人的协助。如自然人对自己的生 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可直接进行支配,并且在支配这些权利时不需要特定的义务人予以协助。 物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不动产物权的变更与交易以登记为要件; 动产物权的变更与交易以交付作为要件。 物权的保护方式;反还原物;损害赔偿;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 著作权: 著作权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五)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即以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著作权归属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 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 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 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 于受托人。 合同法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