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的一面。

新民主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两者的联系。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本质相同的一面。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有了全新的性质,所以,由这个革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看也就有了全新的性质。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部分,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摆脱了那个旧世界,而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大层次、大划分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有本质的不同,而同社会主义社会有本质的相同。

(2)同时,两者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这是另一个层次的本质。正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混为一谈、并作一步一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只是有量的发展,而且由量的发展引起了质的变化,这质的变化的标志,就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从城市到乡村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如党的八大所说,在我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制度性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为基础;2.在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3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所规定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

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实现共问富裕,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区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和“右”都是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相违背的。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分析和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它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而又有所突破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是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各民族团结一致,人民生活水平都提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今国内外形势已经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很恶劣的,所以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方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6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可省略)(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重点)(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7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第三,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9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10简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

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

1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2)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1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分别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①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4、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最根本原因,也是客观原因。

②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形势,这是客观原因。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客观原因。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主观原因。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这是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5、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解释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13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

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15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不如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插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困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是西安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观、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含义: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20.十七大,建设什么样的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21.改革开放的性质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改革要有新思路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对外开放新局面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2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3)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4)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4.试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6.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2)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

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1.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