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②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③春风。【注释】

①据唐代孟桀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记事》记载: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翠。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扄锁矣。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之诗于其左扉。

②人面:指诗中女子的面容。

③笑:形容桃花开的欢。

【赏析】

据唐代孟桀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记事》记载,唐德宗贞元初年,有个博陵(今河北定县)举人叫崔护,年轻时曾寄居长安,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有一年他考进士未中,寓居客栈苦读,以待来年再试,时值清明佳节,喝了几杯酒后,跟随别人纷纷到城南郊外踏青散心,因酒渴难耐,想寻水喝,

抬头忽见前面有一花木掩映的茅屋庄院,只见院内桃花娇艳,分外引人注目,便上前叩门求饮。半晌,门内有个年青女子问清缘由后,便开门把崔护引进,随即恭敬地整好座椅,轻盈地端上香茶,然后默退一旁。崔见她长得倩姿丽质,风流异常,不禁动心,一边喝茶,一边便想与之攀谈,但那女子并不言语,只是靠在那几株开得像云霞一样鲜艳的桃枝上,含情脉脉,双目流盼,注视着他喝水,真是“暗里回眸深属意”。哪是桃花,哪是人面,一时竟难以分清。崔护边饮茶边沉思,无计可施,禁不住用话语试探,女子不语而去,微含笑意而已,久而久之只好起身告辞,怅怅离去。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次年清明,崔护又想起那人面桃花交相辉映的美妙景象,情不自禁,旧地重游,可是门庭依旧,大门却紧锁着,隔墙望去,只见桃花依然灼灼如故,那位送水的姑娘却不知去向。崔护非常失望,心情沮丧,就在门上写下了这首诗。没有想到这事以后传为佳话,作者也因此诗而留名后世。

“去年今日”,点出时间,艳遇之事整整一年。“此门”,交代地点,地点依旧。崔护对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记忆如此确切?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发生了什么使作者难以忘怀的事情呢?原来

作者看见了“人面桃花相映红”。春光中的桃花是光艳美丽的,而“人面”和“桃花”竟能相互辉映,这就足见这个姑娘青春焕发、容颜多么光彩照人了。人似花,花如人,人花不分,一般艳丽。一个“红”字,不仅写出了花与人的美色,而且传神地描画出姑娘见到陌生男子时的娇羞情态。姑娘倚着桃树,含情脉脉,久久注视作者的那种神情和内心活动,仿佛都能从这个“红”字中领略到。人面桃花相映生色的美丽景象和热烈温暖的气氛,正为初次相遇的青年男女藏在心中的爱恋和激情作了很好的渲染。如此沉默寡言、美丽多情的姑娘,一个青年男子见了怎能不爱慕、动心呢?也许是囿于封建的礼仪吧,这对一见钟情的有情人,竟然没敢表露一点心曲,就此分开了。这是去年今日的事。

但是“灵台无计逃神矢”,青年男女的心一旦被爱神之箭射中,就怎么也无法逃脱了。崔护自此以后,此情此景怎么也不能忘怀,他情不自禁,事隔一年,又来到这个地方。三四句便是写今年今日,这两句分别承接第二句的“人面”与“桃花”进行抒写。去年今日,“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今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难以忘却、急于要见的自是“人面”,而现在“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多教人惆

怅啊!是外出游玩了,抑或是走亲访友了?是出嫁他去了,还是发生其他不测之事了?〃〃〃〃〃〃作者的感情陡转,由满怀热望变成为满腹失望,现在只剩下“桃花依旧笑春风”了。曾经与“人面”相互辉映的桃花,完全不解人意,它依旧如故,在明媚的春光中热烈地盛开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作者面对盛开的“桃花”,自然更加思念独倚桃枝的“人面”了。一“笑”字,不仅写出桃花盛开在春风中的得意形象,更反衬了作者未见到“人面”的失意和愁绪。以笑衬愁,艺术效果倍增。这三四句脍炙人口,已成名句。

这首诗语言自然明快,凝炼地写出了作者与诗中女子初见的恋情,别后的相思,重访的深意,未遇的失望,感情跌宕,动人心魄。全诗以人面与桃花二者为中心,先作正衬,再作反衬,两相交叠,使得想象鲜明,情思哀婉。“人面不知何处去”,还使人产生悬念,那美貌女子到底哪里去了?作者以后还能不能见到她了?

据《本事诗》记载,原来这位女子与老父亲一起出门了,回来时,一见门上题诗,女子便卧病不起。崔护也因惦念不安再度寻访时女子已奄奄一息了,崔护的哭喊声让女子从昏蹶中苏醒过来。此后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题都城南庄》_高三作文

《题都城南庄》 戏剧单元课堂训练(粤教版必修5)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根据以上诗歌内容,改编为一独幕剧。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原著崔护改编程翔媚谢爱玲廖嘉华高勇等 清明四月,淫雨霏霏,片片桃花随风摆舞。如此美的景象却使崔护心生感慨,只因考场失利。崔护信步走来,不想来到一院门前,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崔护(扣门)春还在,桃花盛开,想必户主是一个爱花之人。

姑娘(自门隙窥问)谁耶? 崔护寻春独行,口渴求饮。 姑娘(害羞开门)找我爹的吗?他今日不在家里。 崔护(摇摇手)哦,不是。我只是路过此地,口渴难耐,想讨一杯水喝。 姑娘以杯水至,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护敢问姑娘家中还有何许人也。 姑娘家中只有家父与小女。 崔护哦(环顾院内,不觉叹息) 姑娘公子缘何叹息? 崔护唉,小生姓崔名护,本想考取功名,好为朝廷效力,也为祖上争光,孰知名落孙山………唉! 姑娘难得崔公子一心为国,事即如此,也不必伤心,来年再试即可。 崔护多谢姑娘指点 崔护起身,转望四周,只见满院桃花盛开,地上已有花瓣散落,拾起一片,再看看姑娘,不觉笑容满面。 姑娘(端茶送至)崔公子请用茶。 崔护(目视久之,接过)多谢! 姑娘农家蔽舍,无家佳肴可待,多见凉。 崔护(含情注视)能与姑娘相见足矣。 姑娘(羞涩地)农家小女,不知礼仪,让公子见笑。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潘安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茵帷张故房,朔望临尔祭。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潘安悼亡诗赏析 这一首《悼亡诗》作于何时?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永康九年(299)所作。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采的部分。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①赏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②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③春风。【注释】 ①据唐代孟桀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记事》记载: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翠。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扄锁矣。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之诗于其左扉。 ②人面:指诗中女子的面容。 ③笑:形容桃花开的欢。 【赏析】 据唐代孟桀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记事》记载,唐德宗贞元初年,有个博陵(今河北定县)举人叫崔护,年轻时曾寄居长安,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有一年他考进士未中,寓居客栈苦读,以待来年再试,时值清明佳节,喝了几杯酒后,跟随别人纷纷到城南郊外踏青散心,因酒渴难耐,想寻水喝,

抬头忽见前面有一花木掩映的茅屋庄院,只见院内桃花娇艳,分外引人注目,便上前叩门求饮。半晌,门内有个年青女子问清缘由后,便开门把崔护引进,随即恭敬地整好座椅,轻盈地端上香茶,然后默退一旁。崔见她长得倩姿丽质,风流异常,不禁动心,一边喝茶,一边便想与之攀谈,但那女子并不言语,只是靠在那几株开得像云霞一样鲜艳的桃枝上,含情脉脉,双目流盼,注视着他喝水,真是“暗里回眸深属意”。哪是桃花,哪是人面,一时竟难以分清。崔护边饮茶边沉思,无计可施,禁不住用话语试探,女子不语而去,微含笑意而已,久而久之只好起身告辞,怅怅离去。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次年清明,崔护又想起那人面桃花交相辉映的美妙景象,情不自禁,旧地重游,可是门庭依旧,大门却紧锁着,隔墙望去,只见桃花依然灼灼如故,那位送水的姑娘却不知去向。崔护非常失望,心情沮丧,就在门上写下了这首诗。没有想到这事以后传为佳话,作者也因此诗而留名后世。 “去年今日”,点出时间,艳遇之事整整一年。“此门”,交代地点,地点依旧。崔护对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记忆如此确切?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发生了什么使作者难以忘怀的事情呢?原来

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寻春遇艳」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重寻不遇」 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

《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唐诗鉴赏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文学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

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题都城南庄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题都城南庄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学习...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学习。 题都城南庄诗歌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诗歌翻译: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题都城南庄诗歌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景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岁的纳兰性德与17岁的卢氏成婚。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从中可以知道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的标准淑女。 纳兰性德成婚3年后,妻子卢氏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 纳兰性德在卢氏亡后,词风也为之改变,悼念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绝。 词作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

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背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一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赏析二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

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评析

古诗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翻译赏析

古诗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翻译赏析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前言】《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这首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是以记梦的形式所写的悼亡之作,历来为人称赏。其徘侧缠绵、声声血泪,全可与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词相媲美。【注释】①丁巳重阳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农历九月初六日,即重阳节前三日。此时亡妻已病逝三个多月。②并吹红雨:唐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云:“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宋杨万里《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节,千龄梦日时”之句,故本谓风吹花动,而后演变为重阳节之意。胡翼龙《满庭芳》:“吹花题叶事,如梦里,记得依然。”是说重阳佳节曾有游赏吟咏之事。纳兰此句是说曾与爱妻共度过美好时光,有所赏心乐事。又,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之句,故红雨指桃花,谓落花时节曾与爱妻共度。③灵飙:灵风。这里指梦中爱妻飘乎之身影。

④重寻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谓梦醒之后,爱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无处可寻,不胜凄怆。⑤绸缪:指夫妻之恩爱。⑥减尽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云:“刘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风流倜傥,或喻惆怅之情,或喻花卉异香。此处是作者自喻,说自己往日的风流神采早已消损殆尽了。宋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改尽潘郎鬓发,消残荀令衣香。”⑦邻笛:晋向秀《思旧赋·序》:“余与稳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适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后多以此典表示笛声凄婉,或表示怀旧伤逝、心绪惆怅等。如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这里是说一声声幽怨哀感、回肠荡气的笛声,更使人怅惘难耐。【翻译】夜已阑,月满西楼,深院锁着寂寞的梧桐,秋虫低吟一曲惆怅。你凝视摇红的烛影,不觉睡去,白日所思夜入梦来:“丁巳重阳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思念在梦中哽咽着,片片碎了,飞落似春尽溪畔散落的桃花,而爱却如大漠孤坟上的青草,至死都坚持着葱茏之色!你叹,“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你忆,“锈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你悲,“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风轻云淡,月华如水,今夕何夕?纵有红巾翠袖,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文学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

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

古诗遣悲怀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遣悲怀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古诗全文如下: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前言】 《遣悲怀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元稹怀念原配妻子韦丛的作品。此三诗重在伤悼,作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之。作者着意强调的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悲剧性——愿望与可能之间的时空错位。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 【注释】 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翻译】 她如谢公最偏爱的小女儿,嫁给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见我无衣衫到处翻箱倒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野蔬豆叶充饥她吃得甘美,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 【鉴赏】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

古诗题都城南庄翻译赏析

古诗题都城南庄翻译赏析 《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护。其诗文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言】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翻译】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

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题都城南庄》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古诗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翻译赏析

古诗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翻译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前言】《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悼亡诗。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其妻卢氏三周年忌日。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注释】①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②夜台:指坟墓。③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④“重泉”句: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⑤“忍听”句: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赏析】《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

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

题都城南庄

第17课题都城南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古诗,体会叙述抒情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通过学习古诗,体会叙述抒情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古诗,体会叙述抒情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旨探析 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诗中“人面”和“桃花”均出现两次,一次相映一次单,衬出无限怅惘。 二、背景分析 据《丽情集》:崔护应进士试时,寄居长安,曾于清明日独游城南,见一村舍为桃花环绕,因叩门求饮,有女子开门送水,两相注视,情

意殷切。第二年清明旧地重游,风景依然,而门扃锁,人迹杳然。崔不胜惆怅,遂题本诗于门上。孟棨《本事诗》也有记录。 【都城】唐代都城长安【笑春风】桃花在春风中盛开的样子三、解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四、艺术特色分析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一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不是云,是从《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

《头陀经》(《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鉴赏二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 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 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