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信息披露制度:指证券市场上有关当事人在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规章,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共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活动标准。其目标和宗旨是为了保证所有的信息都能得到最公平的披露。

金融安全:是建立在有效的调控体系、稳健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运行秩序基础上的稳定而有活力的金融运行状态。

信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指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其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货币市场分类: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一般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它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具体的市场类型。

存款保险制度:指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稳定,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其局限性是保险范围有限,在金融支付危机集中发生时期失效。

用脚投票:中小股东对管理层产生不满后,一走了之,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服务的区域。

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对经济主体因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协调、结构不均衡造成损失的可能。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金融价值的变动,所以利率风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种风险。

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约束:是指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由金融机构所赖以生存的市场和客户来约束其经营行为,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以迫使金融机构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以维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机构监管:按照不同机构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点:容易评价、判断风险;可以避免重复监管;监管功效较大。功能监管:指按金融业务来划分监管对象如将金融业务分为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优点:监管协调性高;容易判断风险;可以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现象。

不定项选择:

现代金融监管的目标:现代金融监管目标包含多重内容,即维护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金融机构谨慎经营,保护存款人、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以及建立高效率、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制。

金融监管常采用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自律管理

从构成要素上讲,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法律法规(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组织体系、内容体系)

从金融机构监管范畴上看,金融机构行政监管包括哪些内容:对各种金融机构的设立、撤并、升格、降格、更名、迁址、法人资格审查、证章牌照管理、业务范围界定、资本金年审等的监管。

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核心内容:资本金、高级管理人员和经营业务范围(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即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现代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是监管者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所达到的一个总体目标,一般有四点:确保金融体系的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金融监管的原则:(1)依法监督与严格执法原则(2)不干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原则(3)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督原则(4)公平、公正、公开原则(5)有机统一原则

主要法律与颁布时间:P154 表:中国法律

我国: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1998年证券法;2004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法》

1993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2001年07月《新金融法》

从金融机构监管范畴上看,金融机构业务监管包括的内容: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存贷款利率、结算、信贷规模、资产负债比例、现金、信贷资产质量、经营风险、账户、业务咨询、存款准备金等的管理、监测和检查。

货币市场的范畴: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一般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它可进一步细分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具体的市场类型。

问答题:

※银行日常审慎监管所要控制的方面(小点展开P185页开始)

监管程序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监管者制定和利用审慎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呆账准备金、贷款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银行的资本应分为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核心资本应不低于总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

(2)呆账准备金

呆账准备金计提得当,银行的收入就剔除了可能的损失,可以比较准确地从银行所报的净收入看出其基本盈利能力。

呆账准备金有三种计提方法:

1)直接冲销法:平时不提,当贷款实际损失时直接冲销利润。

2)普通准备法:每年按贷款余额的固定比率提取呆账准备金,当贷款损失实际发

生时先冲销之,准备金不足时再直接冲销利润。

3)特别准备法:定期检查贷款并估计可能的损失,按估计的损失程度计提特别准

备金,贷款实际损失时先冲销呆账准备金,如果不够再冲销利润。

目前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5级分类法”,将银行贷款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采用普通准备法,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普通呆账准备金,不按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特别准备金。1998年起我国开始对银行业推行贷款5级分类方法,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商业银行在实行贷款5级分类后,应该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建立贷款准备金制度,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并根据贷款分类的结果,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

(3)贷款集中

贷款集中的程度主要由个别大额贷款与银行资本的比例来衡量。对个别借款者的贷款过分集中是世界上大多数银行倒闭的经常原因。

(4)流动性

流动性指银行根据存款和贷款的变化,随时以合理的成本举债或者将资产按其实

际价值变现的能力。

监管当局对银行流动性的管理政策有二:一种是向银行发布衡量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指导方针,一种是要求银行流动资产与存款或总资产的比例达到某一标准。监管当局一般会综合运用两种政策。

巴塞尔委员会《计量与管理流动性的框架》:强有力的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的流动性控制、对不同情况下流动性缺口分析、融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完备的应急计划。

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规定了以下指标:

1)存贷款比例指标:本外币合并各项贷款与存款之比不超过75%,其中外汇这一

比例不超过85%。

2)资产流动性指标:本外币各项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不低于25%,其中

外汇这一比例不低于60%。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人民币超过1年的中长期贷款与相应的存款之比不超过

120%,外汇余期超过1年的中长期贷款与各项外汇贷款余额的比例不超过60%。

4)拆借资金比例指标(仅对人民币考核):拆入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

超过4%,拆出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超过8%。

(5)内部控制

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对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包括对银行内部组织机构、授权授信、资产和负债各项业务、表外交易、会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等。

银行的内控制度应包括:对审批和职责分配的明确安排;将银行承诺、付款和资产与负债账务处理方面的职能分离;对上述程序的交叉核对;有效的资产保护措施;完善、独立且具备检查上述控制措施和有关法律规章遵守情况的职能的内部或外部审计。

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建立顺序递进的三道监控防线:

1)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属于单人单岗处理

业务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

2)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防线。要建立业

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岗位之间传递的标准,明确文字签字的授权。

3)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

线。

商业银行重点要围绕防止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危机的类型及举例

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IMF):

货币危机:指对一国货币的投机导致该种货币贬值或迫使货币当局通过急剧提高利率或耗费大量储备保卫货币的情况。如:97年泰国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指现实或潜在的银行挤兑或银行失败引致银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过提供大量援助进行干预,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情形。如:日本八九十年代银行危机(1990-2003)

债务危机:指一国不能按时偿还其对外债务,不管债务人是政府还是私人。如:09年欧洲债务危机

※美国自1914年以来的金融业经营体制和监管体制,以及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或法律)

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案确立了银行与证券、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分业经营的制度,成为划时代的一部金融立法,对全球金融经营体制的影响长达66年。同年美国又颁布了《证券法》,1934年出台了《证券交易法》,并特设了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专门监管证券业。1939年颁布了《信托契约法》、1940年发布《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持股公司下属子公司对银行、证券、保险兼业经营,证券和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美国金融重新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出现不完全集中监管的改革趋势,正在形成“伞式”+功能监管的体制模式。2008年3月2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改革蓝图》,提出对美国金融各监管体制进行重建,建立以目标为基础的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的一般监管方法

1.事先检查筛选法:指金融机构建立以前的严格审查和注册登记。

2.定期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采用趋势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

3.现场检查法:检查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内部管理、收入和盈利状况、清偿能力等,以此做出全面评价。

4.自我监督管理法。

5.内、外部稽核结合法:稽核指对经营活动开展审查与核对,是一种监督检查的系统方法。目前,采取外部稽核和内部稽核相结合,以及监管当局强制性稽核和社会非强制性稽核相结合的办法。

6.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法。

※什么是金融工具创新,并举出货币市场中逃避监管型的金融工具创新的例子金融工具创新:在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传统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开始创新。创新发展趋势朝着证券化方向演进,成为20世纪80、90年代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而且人们常把金融工具创新同逃避金融管制联系在一起。

逃避金融管制型的金融创新:

金融管制的核心内容是利率管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超过管制利率的最高限,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急剧下降,危及到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生存。为了生存和发展,存款性金融机构所创新的一系列利率管制条例的新金融工具就相继诞生了。

(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 NOW):NOW 账户在法律上解释为储蓄存款,因此可以支付利息,但该账户的持有者可以签发资金转移书,故具有交易结算功能,因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有息的交易性账户。(2)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TS):于1978年11月为美国商业银行首创。该账户是一种支票账户与储蓄账户结合的综合账户,存款人可与存款机构事先约定,当支票存款余额超过某一额度时,就自动转入储蓄账户赚取利息。当存款人需要开支票,而所签发的支票额度超过支票存款余额时,只需要用电话通知银行将所需款项自动从储蓄账户转入支票账户。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ertificates of Deposit, CD):最早创立于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面额为10万美元的CD。CD的发行既满足了存款人对流动性的需要,又使存款人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对稳定的资金

来源的需求。1975年美国商业银行又引入了可变利率CD。

(4)货币市场存单(Money Market Certificates, MMC):是一种按照货币市场利率付给利息的定期存单,最低面值为1万美元。贷款利率为MMC利率加计1%,到期再统一结算利息。

(5)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of Account, MMDA):对存款人无资格限制,利率按货币市场利率调整。其存户每月可对第三者转账6次,其中支票转账最多3次。

※COSO赋予内部控制哪些新的内涵

(1)明确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2)强调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

(3)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4)强调人的重要性。

(5)强调“软控制”的作用。

(6)强调风险意识。

(7)糅合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

(8)强调了内部控制的分类及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类:即与营运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令遵循有关的目标等。

(9)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10)坚持成本与效益原则。

※金融基础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哪几种关系

金融基础法律支持系统是调节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调整的金融关系包括金融监管关系和金融业务关系,调整监管关系的称为金融监管法,调整业务关系的成为金融业务法。

(1)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之间的间接融资关系;

(2)非金融机构的公司、企业和个人之间及其与证券、信托等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因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而产生的直接融资关系;

(3)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之间因金融中介服

务活动而产生的金融中介服务关系;

(4)国家金融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之间的金融管理关系。

※保险市场的监管方式有哪几种

(一)公告管理:又称公告主义,是政府对保险业监管的最宽松的一种方式。指政府对保险人的经营不做任何直接的监管和干预,仅要求保险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及内容,定期将经营情况呈报主管机关予以公告。通过公告的形式,把各保险人的经营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并不对保险人的经营作任何评价。至于保险人的组织、保险合同的格式、保险资金的运用等,均由保险人自我管理。

(二)规范管理:又称准则主义,是由国家制定一系列有关保险经营的法律、法规,要求保险业共同遵守。如最低资本金要求,资产负债表的审核,资本金的运用,违反法律的处罚等,均有明确的规定。这种管理方式注重经营形式上的合法性。只要形式合法,主管机关便不加干涉。

(三)实体管理:又称批准主义,指国家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则,保险监管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赋予的权力,对保险市场尤其是保险业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此种方式赋予保险监管机构以较高的权威和灵活处理的权力,加之对保险人从设立到经营乃至清算的全面、严格的审查,使保险人在社会上的信誉得以提高。我国采用这种方式。

※证券业监管的目标主要有哪些

证券业监管的三个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和透明,降低系统风险。

(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禁止诸如虚假陈述、内部交易、证券欺诈、股价操纵等妨碍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的违法行为,并在投资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提供适当救济的途径和措施。

充分披露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是保护投资者最重要的方法。作为信息披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会计和审计准则,并且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高标准。只有正式注册或得到授权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才可以为公众提供投资服务。

(二)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与透明

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均以公平为监管目标,美国证券市场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在立法上偏重公平,但并不严格限制创新,因此保持了高效率。英国政府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式为证券市场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主要通过交易所的监管来实现。日本的大藏省则对各项业务采取严格的许可证管理,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较弱,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效率。

透明度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在一级市场上以严格的信息披露程序为保障,二级市场则以信息发布的实时性作为衡量透明度的标准。为了加强市场的透明度,美国证监会将素有交易市场都纳入综合报价显示系统,这些市场必须承诺其90%以上的交易在90秒内公告。

(三)降低系统风险

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为,证券市场出现危机或崩溃时,可能影响其他相关行业,使这些行业相继出现危机,从而引发系统性的连锁反应。减少系统风险,必须依靠高效的交易、清算机制和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金融业监管体制包括哪几种

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往往与金融业经营体制有一定的联系。金融业经营模式不外乎两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相应地,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也有分业监管体制模式和集中监管体制(混业监管体制)模式,另外还有一种介于完全分业和完全集中监管之间的过渡模式,称之为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1)分业监管体制:美国、德国、波兰、中国

(2)集中(混业、统一)监管体制: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3)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存在“牵头式”、“双峰式”监管体制等模式。澳大利亚。

※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哪一些

?资本金投入:商业银行资本金就是指银行投资者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及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

?吸收存款:吸收的除了同业存放款项以外的其他各种存款,即:收到的除金融机构以外的企业或者个人、组织的存款。

?各项业务收入:按业务复杂程度和对网点依赖程度,银行业务可分为传统业务和复杂业务。按照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银行业务主要分为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任意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解决流动性风险。

?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银行为了应付短时间资金不足而向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时间很短,占比很小。

?发行金融债券:银行金融债券是指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金融安全包括的主要方面,以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金融安全包括金融资产的安全、金融机构的安全和金融发展的安全。

金融资产的安全:指信贷资产、外汇资产等不因某些突发性事件的冲击而发生大幅度的缩水,并尽可能地获得一定的收益。

金融机构的安全:金融机构运作良好,不发生大规模的破产倒闭,绝大多数人们没有动摇或丧失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安全就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其中金融资产的安全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金融机构的安全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核心。

金融发展的安全:如果金融发展得不到保障,最终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必破坏金融安全。

※从监管对象上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1.监管主体系统:金融主管机关主要有财政部、中央银行及另外独立于前两者的政府部门。

2.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内控系统主要包括内控机构、内控设施、内控制度。各金融机构都要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

3.金融业行业自律系统:自律主体主要是行业公会或协会,如我国的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

4.体制外金融机构监管系统:包括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社会监督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预防性监管包括哪些监管方法和措施

(1)登记注册制度,包括资本、经营管理者、经济需要程度、规定金融服务和存款保险等内容。

(2)资本充足条件,包括基本资本比率、总资产与资本的比率,资本与存款负债的比率、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坏账准备金与贷款总额的比率、综合性资本充足条件等内容。

(3)清偿能力管制,重点审查监管对象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时间上的配合,保证随时满足客户存、贷款需求。

(4)业务活动限制:对能否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作出规定。

(5)贷款集中程度限制,主要是防止贷款高度集中。

(6)管理评价,指在现场检查、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对管理层的能力与胜任程度、内部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决策过程和效率以及工作程序都作出评价

※规避风险型的金融创新包括哪些

为了规避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通常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将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进行浮动来规避市场风险;二是通过期货或期权市场,将利率、汇率等证券价格锁定在某一水平上;三是进行互换交易来规避利率或汇率风险。

(1)浮动利率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浮动利率存、贷款,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等。其特点是利率每隔一定时期根据市场利率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避免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损失,当然也同时放弃了额外收益的可能性。浮动利率金融工具能将正常的经营收益固定下来,是稳健经营者选择的金融工具。

(2)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

(3)金融期权:于1973年4月首创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

(4)远期利率协议:两个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一种合约,一方希望防范未来利率上

升的风险,另一方则防范利率下跌风险,它不涉及任何本金借贷的承诺。期满时,结算方法是仅以原来约定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进行支付。

(5)互换交易:互换(SWAP)是一种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日彼此交换所要支付的利息或本金的金融交易,互换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指互换一方以固定利率负债或资产向另一方交换浮动利率负债或资产。利率互换一般只交换各自承担的相同货币的利息成本,不包括本金的交换。

货币互换指互换一方以一种货币表示的负债或资产向另一方交换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负债或资产。货币互换不仅包括变换各方承担的利息成本,还包括最后本金的交换。

(6)金融资产证券化:指将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金融证券。金融机构不但转移了部分金融风险,而且加速了资金周转,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常见的证券化金融资产是金融机构的各类抵押贷款。

※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说法,内部控制结构中的控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

a)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

b)企业组织结构;

c)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

d)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

e)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算、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

f)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

g)影响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

※列举金融基础法律中的一些具体法律制度

1.银行业务法:金融法律的最基本的内容。银行业务包括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业务。因此,银行业务法的内容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其他银行法律法规。

2.证券法:调整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关系总称。

3.信托法:既规定信托财产的范围、信托关系的权利义务,又规定信托机构的设

立、运作的程序等。

4.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保险经营、保险业监督、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等内容。

5.票据法:规定了票据的种类、签发、转让和票据当事人的权益义务等。

6.担保法:调整担保关系。

7.外汇管理法:调整外汇管理关系和流通关系,包括外汇的收支、兑换和进出国境。

※保险业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

(一)社会公益性:保险行业承担着风险集中和损失分担功能,即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保险人通过订立保险合同的方式,把社会上的各种风险集中起来;通过收取保险费,让众多投保人共同分担由可能发生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保险经营是以吸收社会公众的资金为前提的。由于风险遍及各种行业,涉及千家万户,保险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为社会全体公众服务,成为社会的稳定器。保险业经营直接影响着广大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二)技术的特殊性:保险业经营是以大多数法则为其数理依据的,需要有足够多同质风险的集合,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保险费率。在保险经营实务中,需要专门的寿险精算技术与非寿险精算技术。

(三)偿付能力的重要性:保险业承担的是未来的损害赔偿或给付保险费的责任,而它能否真正承担保险责任,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德日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德日模式:银行控制主导型

1.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

主银行:在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占据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而由主银行提供的贷款叫系列贷款,包括长期和短期贷款。

日本主银行制是一个多面体,包括三个基本层面:

(1)银企关系: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基于企业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

(2)银银关系:银行间基于企业的联系形成的关系。

(3)政银关系:政府管制当局与银行间的关系。

德国:银行可以持有一家公司多少股份没有限制,但其金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一般情况下,德国银行持有的股份在一家公司股份总额的10%以下。

德国银行还可以间接持股,即兼作个人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德国大部分个人股东平时都把其股票交给自己所信任的银行保管,股东可以把他们的投票权转让给银行来行使,这种转让只需在储存协议书上签署授权书就可以了,股东和银行的利益分配一般被事先固定下来。这样银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投票权,能够代表储户行使股票投票权。银行直接、间接管理的股票占德国上市股票的50%左右。

在日本的企业集团中,银行作为集团的核心,通常拥有集团内企业较大的股份,并且控制了这些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德国公司则更依赖于大股东的直接控制,由于大公司的股权很集中,使得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监控经理阶层。

2.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

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是德日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二战后股权呈分散化趋势,但在多元的股权结构中,股权并没有向个人集中而是向法人集中,由此形成了日本企业股权法人化现象,构成了法人持股的一大特征。正是由于日本公司法人持股率占绝对比重,有人甚至将日本这种特征称为“法人资本主义”。

法人相互持股有两种形态:

(1)垂直持股,如丰田、住友,他们通过建立母子公司关系达到生产、技术、流通和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的目的。

(2)环状持股:如三菱、第一劝银集团。其目的是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关系。

公司相互持股加强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3.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

德日公司的股东监控机制是一种“主动性”或“积极性”的模式,即公司股东主要通过一个能信赖的中介组织或股东当中有行使股东权利的人或组织,通常是一家银行来代替他们控制与监督公司经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参与公司控制与监督的目的。如果股东对公司经理不满意,不像英美两国公司那样“用脚投票”,而是直接“用手发言”。

※为什么会产生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包括社会利益论、金融风险论、保护债权论、社会选择论、安全原则论和自律效应论。

金融监管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银行信用活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良性运转。

银行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它可以使生产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社会需要,盲目扩大,掩盖商品供求矛盾;刺激国民经济个别部门过度发展,造成经济总体结构失衡;能够刺激投机行为和轻视风险的经营活动。

有利于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播。

有利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健全的金融微观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银监会设立前,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而中国人民银行兼具监管银行和制定货币政策的双重任务。随着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性监管模式(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证券业、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险业,彼此相互分离和独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为例。在新的金融格局背景下,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币值的稳定,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与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此,我国形成了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格局。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背景: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影响 众所周知,导致全球范围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等等。其中,金融创新是根本,金融全球化提出了金融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信息技术现代化则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金融创新的浪潮集中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为了打破资产价格方面的限制(如美国的“Q条例”)、金融机构地理设置限制(如美国禁止跨州设立分行的法规)、金融机构具体行为限制(如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等,出现了许多逃避管制、防范风险、追求收益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这些创新涉及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它们在丰富居民和机构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创新业务、谋取利润,纷纷想方设法绕过金融管制、拓展业务领域。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内分业经营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金融行业一直以高风险特点著称,且具有极大的社会扩散性。为了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并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然而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法律框架金融混业

1.绪论 1.1本文的选题背景 我国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分别于1992、1998和2003年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形成了证券、保险和银行分业监管的格局。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基于以上原因,短期内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金融监管未来的组织架构成为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3个层次的立体监管体系。但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效率不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行业自律能力极其薄弱。政府监管方面,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几大金融监管当局各自独立,实行分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加入世贸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分业监管体制将受到混业经营世界大趋势的冲击,中资金融机构自律能力也面临挑战。因此深刻研究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本文的选题意义 金融业是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均十分突出的公共行业,因而需要政府管制。以监管当局为代表的外部监管正是一种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但是这种监管的核心作用也是有限度和边界的,诸如监管法规的滞后性、监管弹性不足等,从而使有效监管受到限制。与此同时,社会中介、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市场约束也具有一定的监管优势,成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防线。从而在金融监管和上述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整合、有机链接的机理。从长远看,金融业合法、稳健的运行机制,不仅在于监管当局的监管,更在于通过监管链接,促使社会中介、行业公会、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与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形成一种默契,变成一种合作。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问题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问题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各国银行业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以往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及银行本身的信用 风险管理水平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尤其是全球性金融 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更加深了各国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的反思。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金融市场中普便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 风险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框架金融创新 0 引言 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监管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如 何树立正确的金融监管理念并有效地指导金融监管实践活动成为目前一个亟待研 究的问题. 金融监管理念必须从传统的控制风险转变到隔离风险上来,建立并完 善对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创新监管的手段和方法,最后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监管 理念的新型金融监管。 1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情况分析 1.1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监管效益和监管成本不对称一是金融监管依然存在 行政性管理色彩。二是“重监管,轻效益”的观念根深蒂固,监管效益与监管成本 不对称。三是“重常规性监管,轻创新监管”的思想亟待改变。目前的金融监管是 一种对前期业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没有 制定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存有求稳怕新的思想,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1.2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章金融机 构人员,还不能严格依法处理,监管工作中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 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和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威。 1.3 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 革和发展、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部分金融法律法规 与现实情况不符,造成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不规范。二是金融法律法规不系统。 各种地方性法规、各金融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较多,庞杂而不系统, 但多数又都具有法律效力,在监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不同 而产生定性上的争议。三是相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趋势,对新的金融业务的立法 管理滞后,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四是目前国内各项金融法律法规与世界上其他 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能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已经加入WTO的新的环境下, 做好与WTO组织各国金融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五是有效监管的 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2 金融监管理念创新的建议与思考 2.1 树立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的监管理念一是对问题机构在其破坏金 融体系前实行隔离;二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即时清算,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 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 进入金融产业,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2 树立并完善对金融机构效益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 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 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效益 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

金融监管报告(案例分析)

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例分析 1.1案例内容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发展趋势

研究生第二学期论文 题目: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和发展趋势姓名:李娜 学号:Y150257 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世界经济 年级:2015 班级:15860 2016年 6 月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发现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选择趋势 1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当今世界上投资银行的监管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二是自律型监管体制,三是中间型监管体制。三种监管体系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各国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当地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监管体制。 美国采取的是“双管多级”模式,即联邦政府和各个洲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行使监管职能,完成监管任务。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各机构相互交错多重监管更加严格公正,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监管者之间互相竞争与督促,提高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但缺点是监管重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降低了效率。 日本的金融监管采取的是集中性强的“一线多头”体制,即只有中央政府拥有金融监管的权利,地方只是其命令的执行者,并没有独立的监管权,但中央并非只有一个监管机构,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共同负责。但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所谓山高皇帝远,由于只有中央政府拥有监管权力,而地方政府没有实质上的监管权,因此对很多地方上的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显得力不从心。 英国是高度集中的“一线一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监管权力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上且没有其他部门一起参与。这种方式使得监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若是建立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模式更容易实现监管目标,并且相比其他体制成本更低资源配置更有效。但由于弹性大,很容易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除此之外,监管者自主权大,钻空子走后门的违法活动也更容易产生。 2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目录Abstract (3)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3) (一)金融监管体制 (3)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3)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4) (一)监管体制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需要 (4) (二)监管方式独立性不够 (4) (三)监管协调性差 (4) (四)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 (5) (五)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5) (六)金融监管配套法规不到位 (5) (七)现行监管体系不能适应地方金改创新 (5) 三、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6) (一)加紧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6) (二)完善监管当局监管控制体系 (6) (三)建立“四位一体”的金融监管方式体系 (6) (四)强化金融监督主体及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 (8) (五)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 . 8 (六)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8) (七)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配套机制 (9) 1

内容提要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法律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一)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金融监管体制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照监管机构的组织体系划分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统一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2014年9月2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称,同意上海市筹建上海华瑞银行。4个月后,新华社发布消息,上海银监局已经批准上海华瑞银行开业,这是国内第二家获得批准开业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接着,华瑞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始试营业,仅覆盖简单的存贷汇业务,比如存款仅能使用存折,而不能使用银行卡业务等。 国内首家获得批准开业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是微众银行。2014年7月24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微众银行成立。同年12月12日,微众银行获批开业。微众银行由腾讯公司发起,腾讯持股30%,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业集团分别持股20%,其他共持股30%,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亿元。两家中小型民营银行获得批准成立,可以追溯至2014年3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向媒体披露: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并报国务院同意,已确定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共有10家民间资本参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2014年,中国银监会先后批复成立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 此外,同年3月11日,银监会还确定了首批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同年新设金融机构中,有14家民营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108家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村镇银行。 放宽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增强市场竞争和多元化发展的改革步伐在2014年进展迅速。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是打破银行业垄断的破冰之举。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的出现是在给民间资本机会,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与2013年不同的是,2014年银行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部规范性文件,从基础制度到具体业务规范均有所覆盖。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

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作业 题目: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11财管402(本) 学号1131061450 姓名朱懿 2013年6月20日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班级:11财管402 姓名:朱懿学号:1131061450【摘要】:金融市场监管一般是指国家根据有关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以达到引导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稳定发展的目的。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作为金融活动载体的金融市场,对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缺乏监督和管理的金融市场不仅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可能酿成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提醒我们要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使经济健康和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问题的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体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存在问题措施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发展简要历程 (一)、我国早期金融市场的发展 中国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比较缓慢。 (二)、我国近代金融市场的发展 1897 年,中国创办自己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可以说辛亥革命后,中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发展真正开启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门。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市场 1979年10月开始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初步形成;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发展。1993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套间接宏观调控机制手段。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各省的金融监管职责和组织框架差异性较大,地方金融监管分散于多个部门,不同地方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组织架构也不同。相对于庞大复杂的监管对象,地方金融监管资源相当有限,且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县级资源极度缺乏,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分布严重错配,监管手段严重不足。在现实中,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风险救助之间的职责不完全一致,地方金融办更关注本地的金融发展,部分金融监管措施,尤其是打击非法金融行为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地方政府却需要对本地的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承担绝大部分的风险处置责任。 1.各省的金融监管职责和组织框架差异性较大 一是地方金融监管分散于多个部门。绝大部分省份的地方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管理权限散落于多个部门。如一些地方的典当行的管理由经贸委或者商务部门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由证监会系统监管;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政策由央行、银监会出,具体操作由地方政府金融办负责(部分地区由工信厅负责);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网络贷款公司等机构,目前尚未明确监管机构。 山东省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监管职能集中于金融办。山东省政府于2013 年12 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避免与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意见》明确,“针对中央驻鲁金融监管部门法定监管范围之外的,吸收少数客户资金、限定业务范围、风险外溢性较小的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包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和权益类、大宗商品类(中远期)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场所,以及融资租赁、典当、拍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农业保险等金融业务,在中央统一制定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地方承担相应的监管分工。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引导和规范,有效防范和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二是不同地方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地方金融监管缺失国家层面的法律依据和授权,各个地方在相应权限内尝试和探索,导致各地的金融办具体职责不尽相同。绝大部分省市的金融办都拥有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协助金融监管、区域金融发展规划、统筹协调金融机构和统筹企业融资。上海、辽宁和四川等地的金融办还有监管金融国资的职能。 三是金融办的组织架构不同。在组织架构上,部分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如山东省、江西省等,但大部分省份只有省市两级。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实行以本级政府管理为主、上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市、县(市、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求上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市县两级政府单独设置“金融工作办公室”,加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牌子。市、县(市、区)金融工作办公室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可列入同级政府工作部门;不能列入的,可作为同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省政府授权负

金融监管案例-德隆案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德隆案 一、案情介绍 2004年4月,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的德隆轰然倒下。当初被人们称作“股市第一强庄”的德隆系,这个旗下拥有177家子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的巨型企业集团,在瞬间瓦解。被称为建国第一案。2004年4月德隆系上市公司的股价开始狂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总共蒸发掉了百亿多元人民币的流通市值,德隆帝国崩溃。不知多少人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德隆靠彩扩业务掘得第一桶金,这家由新疆走出来的企业,先后控股了新疆屯河、合金投资、湘火炬、天山股份、ST中燕、深发展等6家上市公司,参股华冠科技、重庆实业、光明家具、福田汽车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和金新信托、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北方证券、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东方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甚至深圳明思克航母世界、北京JJ迪斯科广场、北京喜洋洋文化公司等也是德隆的下属企业。

这些上市公司及其他与新疆德隆有关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被称作"德隆系"。德隆系构建了庞大的产业帝国和金融帝国。德隆的产业横跨"红色产业"(番茄酱)、"白色产业"(棉花及乳业)、"灰色产业"(水泥)和"黑色产业"(汽车制造和机电业),资产以百亿元计,足迹遍布新疆、上海、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德隆"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代名词。 然而,2004年3月开始,由于系内资金链断裂,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银根缩紧,由德隆控股和参股的多家上市公司股票连续跌停,滑落到停牌的边缘。德隆系股票二级市场市值在2004年3月初到4月中旬的一个多月时间损失近100亿元。2004年8月8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德隆,负责有关德隆债权债务的一应事务,并着手对德隆进行重组。 二、德隆类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资本运作。德隆的“资本运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及配股从证券市场一级市场上获得资金;二是坐庄操纵上市公司股价,将股价拉高,从证券市场二级市场中获取资金;三是将股价拉高之后,以股票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四是控制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发行个人柜台债和信托计划等取得资金;五是以下属企业名义从商业银行大量贷款,用作收购金融机构股权和股市操作;六是从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融资,转给非银行金融机构;七是挪用股民保证金;八是利用上交所国债回购大量融资。 (二)关联交易泛滥。内部关联交易,指的是公司成员之间发生的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或有的。这些关联交易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由于关联交易的存在,使集团内部资金调拨十分容易。 (三)信息不透明,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德隆注重资产和业务跨行业组合,甚至故意通过组合隐瞒真实状况,这种组合使得公司真实状况非常隐蔽。在风险处置过程中人们发现,德隆真实净资本模糊不清,“只有唐万新心里有一本账”。 三、原因 1.投资战线过长,非相关多元化投资严重 资金链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特别是在德隆目前的投资战线越拉越长的时候,这种弊端就显得更加明显。除了战线拉得过长以外,盲目进行非相关的多元化投资也是后来德隆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至今德隆共涉足汽车以及零配件、果汁以及番茄、机电业、建材、农牧、矿业、旅游、文化娱乐、金融等领域。德隆在众多不相关行业激进扩张的时候,其管理能力、产业整合能力、资源调度能力以及资金运用能力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过度的扩张及不相关的多元化最终给这些企业带来严峻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缺少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对于德隆来说,构建了如此庞大的金融体系,却缺少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金融操作的一个铁律是: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越大,对应的风险也越高。当德隆快速扩张的时候,它的资产价值可能早就在缩水了。德隆控制的资产大多是传统产业。扩张的账面边际收益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各种复杂资产关系、金融交易以及项目生命周期所潜藏的风险,却使扩张的风险成本不断增加。 3.银行的经营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银行贷款都是锦上添花型而非雪中送炭型,看到企业经营好或者名声大,就主动向企业贷款。所谓放贷之前的资质调查等,都是走个过场,做做表面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

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的体制的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金融监管体制在决定监管效率上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整个的金融监管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然后提出了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对中国现行监管模式提出的挑战、监管手段落后、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监管成本较高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一些改进建议。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 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 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 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 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 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人民银行即中国的央行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负责宏观金融政策法规、货币流通和货币的流通量;银监会主要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证监会主要负责 对证券市场及相关参与者的监管;保监会主要负责对保险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监管;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负债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及外汇市场管理和监管。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内容 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有效控制和管理货币供给,实现货币供求均衡,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 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确保负债性商业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生存 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第三,保护债权人、存款人的利益,约束债务人行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秩序;第四,改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平。 金融监管的内容: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合并;金融混业;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2007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均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增多且种类多样,金融市场也逐渐国际开放化,金融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可见,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格局的发展沿革 2003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一行

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形成。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监管宏观系统性风险,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资本市场的发展,1998年10月建立了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与检查的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代替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其的部分职责。 为了加强各金融机构监管的协调性,2000年9月,监 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建立;后来,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在2003年6月份签订了文件,明确了三会在金融监管上的分工;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但仍不能完全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化的趋势。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改变的原因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适应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对银行业、金融业和保险业进行分别的专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狂热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金融产品跨领域、金融市场跨国界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经营混业化趋势的发展。 1.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应对重大的金融风险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XX年初银监会的成立,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的时间较短,在金融监管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金融监管内容过于狭窄,其金融监管仍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严格的管制极大地遏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

的风险性监管涉及不多;监管措施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违规处罚中缺乏严厉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有效性。其次是金融信息披露滞后,信息披露滞后于监管和外部市场约束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制观念不够,数据资料编报的随意性较大,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金融信息披露的范围小,内容比较单一,信息不完备,缺乏专门的金融信息开发和传播中介机构,使得金融信息在低水平上传播和利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利益约束机制,内部监管乏力,导致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需处置,同时,还面临着大量存款需找出路却又“惜贷、拒贷”的尴尬局面。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金融监管措施不力;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等。 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就必须深入到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观念、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维持安全的目的。要提高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金融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充分发挥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着力于打破现有的银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银行运作机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1.案例介绍 1.1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背景介绍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东国投),于1980年7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系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1983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享有外汇经营权。1984年3月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更改名称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注册资金为12亿元1989年被国家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对外借款窗口。80年代末期,广东国投从单一经营信托业务发展成为以金融和实业投资为主的企业集团。公司的主要高层领导有董事长邱长云,总经理麦智南等。破产前,广国投是我国仅次于中信的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 ,也是中国在海外最活跃的融资窗口之一 1.2广信事件 1992年以来,广东国投公司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存在大量高息揽存、帐外经营、乱拆借资金、乱投资等违规经营活动,导致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境内外债务,严重资不抵债。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广东国投公司,并组织关闭清算组对其进行关闭清算。关闭清算期间广东国投公司的金融业务和相关的债权债务由中国银行托管,广东国投公司属下的证券交易营业部由广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托管,其业务经营活动照常进行。自1998年10月6日至1999年1月6日为期三个月的关闭清算查明,广东国投公司的总资产为214.71亿元,负债361.65亿元,总资产负债率168.23%,资不抵债146.94亿元。1999年1月11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清偿原省国投自然人债权的公告》,鉴于广东国投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对自然人债权的清偿,只支付本金,不支付利息;中国银行清偿广东国投公司自然人债权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代广东省财政厅依法申报债权,以普通债权人的身份按破产清偿顺序受偿。当时这一事件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被称为“广信事件”,亦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世纪大案”。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当代国际金融的主要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有关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式。 (一) 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模式,又称“全能监管”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由一个统一的机构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施监管,监管者不仅要对金融安全和稳定负责,还要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英国和日本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英国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各自传统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 实行分业监管体制。80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经营构成的障碍越来越突出。1997 年工党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88年英格兰银行法》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能力。政府将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它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了新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AS) 。金融服务局既要为英国的金融服务法制定执行的细则,又要监管银行、住房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是个权力很大的二级立法及执行机构。 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在1988年以前以大藏省为主角,大藏省负责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批准金融机构的准人并对其监管。1998年日本进行了所谓“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成立了独立于日本银行之外的金融监管厅,统一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财务省( 地方财务局) 以及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行政部门作为金融监管的协作机构,根据金融监管厅授权或相关法律规定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日本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只负责对与其有交易行为的金融机构进行财 务检查,其权力来源于双方最初签订的交易合同,与商业银行有权对贷款对象企业进行查账的性质基本相同,与金融监管厅的监管权力来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 分业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模式的特点是,由银行监管部门(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部门( 证监会) 和保险监管部门( 保监会) 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美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联邦、州两级监管。在19世纪上半期以前,美国既无中央银行也很少有在联邦注册的银行,只有依照各州法律登记注册的银行,称“州法银行”( DFI ),对银行的管理属于州政府的职责。1861年,美国联邦政府出于为战争筹资的需要,批准建立了一些在联邦注册的全国性银行—国民银行,亦称“国法银行”。同时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改革现有模式,建立监督委员会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08级金融A班朱琳0719213027 摘要: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在后WTO 时代,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将更加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因次贷危机而爆发。2009年,二板市场也即将上市。在此背景下,我国已有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将面临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监督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 然而,我国加入WTO后,必须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完全的市场进入许可和国民待遇,并且公布通过具体措施来对金融企业放松管制和开放金融市场的计划时间表。这就促成了我国金融监管走上了放松管制之路。加上国外大部分为混业经营,而我国为分业经营,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需要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 所以我认为,我国有必要改革现在的金融监管模式。而改革的方法,是建立一个立于三会至上的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这样,可以在原来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些重复监管地带和监管盲区进行系统的监管。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进程——改革要不断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而一直到197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这时候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名副其实的“全能银行”,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全能银行”不仅在业务上成立了四大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在监管上也形成了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 1)建国以来到1984年 建国以来到1984年,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当时没有监管当局,没有监管对象,也没有监管法律法规。 2)从1984 年至1992 年底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金融保险)金融监管案例 分析

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名称】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 【案例适用】混业运营和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案例来源】根据孙平:《英国的单壹监管体制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现代金融混业监管的最新模式》,《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等报刊资料整理编写 【案例内容】 英国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产值约占GDP的7%,同比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有关比例④。1998年6月1日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宣布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决定把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原9个政府管理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能,集中由壹家新成立的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FSA)承担,统壹负责对英国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全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FSA下设金融监管部、审批执法及消费者部、行政部和管理部。金融监管部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以及对养老金的监管;审批执法及消费者部负责审批各类金融机构的申请,起草金融监管标准和法规且推广执行,负责客户调查且受理客户投诉,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打击金融犯罪等;行政部和管理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内部审计、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大宗采购和日常办公管理。英国的此项改革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按照金融服务局改革方案,金融服务局将兼具以下机构在监管和注册方面的职能,包括:(1)建筑协会管委会——建筑协会;(2)互助协会委员会——互助协会;(3)贸易产业部保险委员会——保险;(4)投资管理监管委员会——投资管理;(5)私人(个人)投资机构零售投资业务;(6)互助协会的注册机构——信用联合会的监管(包括对建筑协会、互助协会、产业协会,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71768236.html,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 作者:王瑾凡 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频发,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并且采取相应改革,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来反思我国监管体制的问题和不足,如忽视系统性风险、忽视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需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趋势监管改革措施 金融监管是金融类监督与管理的统称。是政府通过特定金融机构对金融交易的主体进行的某种规定与限制。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范行为。 一、国外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一)监管目标由单一安全向兼顾效率过渡 在1970年,金融监督管理的举措关注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方面。各国已经建立了安全有效的金融网,在很多方面施加严格的利率限制、市场准入规则、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在20 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导致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不再具有效力。同时,所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采取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监管的政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目的为了促进金融业的效率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日本的金融监管改革,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设立新的金融服务机构,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活力、公正和效率、安全性。 (二)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近年来,随着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和自由化不断加深,金融制度“趋同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各国逐渐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对监管效率、监管成本和监管责任的水平分工的重大影响,金融监管体制逐渐从分业监管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目前,许多国家监管体系进行了对自己国家的有效改革,但总的趋势从一些混业监管分业监管或完全混合与行业监管模式的转变。 (三)金融监管方式的改变 金融监管方式较为单一的合规性转化为监督并举的监管方法,侧重于事后的处罚、赔偿,容易导致被监管者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使得监管当局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监管的标准化模式。 (四)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