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1.行政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同被管理者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行政关系的特征:a.行政行为的主体一方为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有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方能成立

c.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 行政行为的性质:第一,行政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第二,行政关系是一种权力服从性质的关系。

2.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面是3条扩展

含义)

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行政法是规范承担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

行使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律。

行政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和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

的行为法律程序

3.行政法的渊源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与行政法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宪法包

含着更多行政法规范和重要的行政法原则。

宪法包括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是:1.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2.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3.关于行政管理活动基本

原则的规范。4.关于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

个人劳动者在行政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的规范。

法律: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的规范性文件整

体上具有行政法的性质,有的规范性文件部分具有行政法的性质。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指导行政法制定,执行,

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

和行政救济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依法行政原则:1)法律优位原则:指法律处于优越于行政活动的地位。一切行政行为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等事项方面,只

有法律明确授权,行政机关才能实施相应的管理活动。

1宪法意义上的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一些重大的事项只能由国家人

民代表机关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规定,而不能由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代

为规定。

2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实施

的除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行政活动。他包括

以下内容。第一,任何行政职权的存在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任何行政职权

的行使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第二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统一

二、行政合理化原则:他要求行政权力应该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3)平等原则: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法律制定

和执行都要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

律的特权。在行政领域要实行平等裁量。

4)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在全面衡量公益

和私益的基础上选择相对人侵害最小的适当方式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因

而也被称为“最小侵害原则”“禁止过度原则”“平衡原则”

三个子原则:a.妥当性原则。是指行使自由裁量权所采取的手段必须

能够实行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达成。(比如说超载的客车,仅仅

是罚款便放行,它并没有制止超载货车带来的危险的目的,明显违法了妥当性

原则)

b.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或最温和

的手段原则。是指在有多种能同样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可供选择时。行政主体

应选择采取相对于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手段,即手段的选择以达到目的为限。

(比如说某人违反了治安管理条例,采取警告,罚款或行政拘留都能达到目的,但是这一原则就是应该采取前两种处罚措施。)

c.均衡原则。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法益相称性原则等。指行政手段相对人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该行政目的所实现的社会公共权益,不能超过

这一制度。

三.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已经

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当得到保护时,行政机

关不得随意变更这种行为,如果变更必须补偿相对方的损失。(任何法律都必

须得到民众的信任和认可。公民依法行使基本权利,一旦形成法律关系或者依

法取得法律关系,即对产生信任和依靠,信赖保护体现对法律关系或法律地位

的维护。)

四.正当程序原则:基本的程序原则。任何人或者团体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

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一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任何

人或团体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

三个子原则:a.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主动或者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公开或

者使其知晓有关政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包括:(与公众重大利益相关的行政

会议的公开,行政法规,规章及抽象行政行为的公开;行政管理的机构,办公地点,依据,职责,程序,标准和条件,时限,结果的公开……)

b.公正原则:是确保行政机关行使政权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为社会一般

理性人认同,接受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行政

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的法

律地位平等;第二,在相同或相似情况,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体现一致性;第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其所处理的行政事务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程序公正进行的,应当回避。

c.参与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职权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程序外,应当尽可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参与行政活动的机会,从而确保行政相对人实现行政程序权利,同时也可以使行政活动更加符合公众利益。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程序权利:获得通知权;陈述权;抗辩权;申请权。

6.行政主体:在一般意义上是指行政权力的承担者,行政活动的实施者法律上的行政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行政主体必须是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第二,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第三,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后果的组织

第四,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7.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

几种分类:第一,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国务院办事机构)和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第二,一般权限行政机关(全面的,涉及各个行政领域和各种行政事务,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部门权限行政机关(局部性的。仅涉及特定行政领域和特定行政事务,如国务院各部委,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8.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它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权而非一般的行政职权)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种类:

第一,事业组织: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

第二,社会团体:社会团体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是法律法规往往授权他们行使某些行政职能(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的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第四,企业组织:主要是行政管理的对象,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法规也可授权其行使一定行政职能。

9.公务员: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权利:第一,工资条件方面的权利(公务员一经任用,就应当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条件)

第二,报酬权(包括领取法定工资报酬,享受法定保险福利待遇

的权利)

第三,身份保障权(公务员的身份一旦确定,即不得随意变动,

这是对公务员身份的保障)

公务员的义务:第一,执行公务的义务(国家职务关系基于行政职务而产生,因此,也只有当公务员执行职务时才能存在)

第二,服从命令的义务(公务员执行国家公务,必须严格服从上

级的行政指挥和领导)

第三,严守秘密的义务(为了履行职责,公务员有权了解并利用

属于国家机关和工作机密的材料,但同时,公务员也有保守这些机密的义务)第四,不得从事于职务相违背的工作。因为公务员的职务是为了

谋求增进公共利益。

10.行政行为的定义:所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运用行政职权所实施的

对外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具体而言,行政行为有以下4层含义:

第一,主体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

1)作为行政行为,首先对行为主体有要求,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是行政主体,因为有的行政机关不行使行政职权,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非行政机关,主要是一些社会团体,事业法人或者特殊的企业法人,经过法

律法规的授权后,享有部分的行政职能,在一定领域内享有行政职权,它不是

行政机关但是享有行政职权,也会成为行政主体,其所为行为也可能是行政行为。

第二,职权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所为的行为。职

权是行政行为的内核,行政行为是行政职权的外化。如果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但是该行为不包含着行政职权的运用,也不是行政行为。(比如说行政机关购

买办公用品,是行政机关以民事主体的身份进行的民事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在环境卫生检查中,行政机关也会成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行政行为必须是

以行政职权的运用为核心内容。(所谓行政职权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进

行组织管理的权力)

第三,法律要素: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所

谓法律意义或法律效果是指对他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行为。由于对他人的

权利义务产生影响,所以才有必要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比如说国家气象局广播天气预报,不会有人因而权利减少或增加义务。这种行

为就不是行政行为)

第四,外部要素: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机关对外所实施的,不包括其对内

部事务的组织、管理。

PS: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同时具备上述的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

构成行政行为。

11.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时,由行政机关或者行

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是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

相同状态的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执行是属于将行政决定变成现实的必要手段。、

12.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

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第二,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第三,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第四,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五.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欲强制性

行政征收的类型:第一,税收征收;第二,建设资金费的征收;第三,资源使

用费的征收;第四,管理费的征收。

13.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主持解决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

管理事项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的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行政裁

决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第二,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居间解决有关民事纠纷的活动;第三,行政裁决职

权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第四,行政裁决的程序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14.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是静态上的,指行政机关制订的具有

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第二是动态上的,是行政

机关制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例如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调整范围广泛性的特征,因为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和长

期性对于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影响非常大。)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对于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直接发生影响,

并且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对象。例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执行等属于

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第一,调整范围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而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

第二,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

表现出来,这些规范性文件不仅适用一次,在同样条件的情况下,会反复适用,即规范性文件在其效力期间内,一直具有调整和约束力,但是具体行政行为仅

仅对于本次事项的处理有效,对其他事项则不适用。

第三,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具体行政行政根据行为的

内容,对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决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但

是抽象行政行为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化。

第四,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遵循不同的程

序和规则,受不同程序规则的约束。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一般

要求有征求意见以及公布程序;具体行政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

程序要求上有所不同。

15.羁束行政行为(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序、

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法实施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是指法律仅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由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16.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由此产生

法律效力,具有强制力、确定力和拘束力)

双方行政行为(是指必须经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的行为)

17.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基本要求,才能是合法

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与合法要件是不同的。有些行政行为虽然生效,但却是

违法的行政行为。因此,符合生效要件的行政行为不一定是合法的行政行为。

合法行政行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行政行为主体具有行政权限(“越权无效”是行政法上的重要原则)

第二,行政行为证据确凿(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的根据,必须遵守“先取证,

后裁决”的基本原则,才能公平执法、公正执法,行政行为才能够充分的事实根据)

第三,行政行为程序合法(现代行政不仅仅要求实现实体正义,而且要求实

体正义用公平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行政机关作出具体处理决定,是根据

证据适用法律的过程,因此,行政机关必须合法适用法律)

第五,行政行为没有滥用职权(行政行为不仅要形式上合法,而且动机和目

的上也要合法)

上述五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

18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因明显、重大违法所致,行为自始至终不产

生法律效力

行政行为具备下列情形,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第一,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的内在或外观产生违法

的程序以及极为严重,以致不能承认是一个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

第二,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违法的情形已经极为明显,

可令人相信这个行政行为不会产生拘束力)

19.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法律上禁止的行为,如果是出于公共利益、公

共安全的考虑,记忆一定的控制,其目的并不是要“禁绝”。具备一定条件经有

关行政机关批准仍然可以从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质许可)

行政许可由以下特点:第一,行政许可是事前控制的一种手段。()行政机关

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手段有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后者如行政检查监督,前

者的典型是行政许可

第二,行政许可是应申请的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是否可以主动实施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依职权的行为与应申请的行为)

第三,行政许可是一种赋权行为(以行为的法律效果为标准,行政行为可以是赋予权力或剥夺权利,也可以是设定义务或免除义务)

21.行政许可的分类:分五类,普通许可,特许,许可,核准和登记

普通许可:是指许可机关不需要特殊条件的一遍许可。(最广泛的一种许可,

一遍没有数量限制,它的功能主要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

特许:是指许可机关在特别情况下向申请人发放的含有特别内容的许可。(这

类许可的申请条件比普通许可严格,使用范围更窄。对特许事项,除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原则上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公平的方式

作出许可决定)

认可:是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常用的需要认可的

资格、资质有:律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建筑企业经营资质等,认可主要是通

过考试的方式进行)

核准:是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进行核对,申请人符合要求,即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消防机

构进行消防验收)

登记: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形式审查确定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符合规定的条件。(《行政许可法》中规定的登记,主要是针对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认主体资格的事项)

总结来说:资源利用,组织设立

22.行政许可的程序: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查、核发、拒绝、修改、更换、中止、废止、撤销、转让、收费等一系列步骤过程及规则的总称。

行政许可的申请条件:第一,被申请的机关必须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

权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

第二,申请人必须在法定的许可范围内申请许可。行政许可作为一种行政管理

方式,可以把行政相对人从事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维护公共利益和

社会秩序。

第三,申请人应当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提供有关材料。提供有关材料是行政机

关准备判断申请人是否可以取得行政许可的重要条件。

第四,申请人必须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并且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

23.行政许可的申请方式

书面申请:申请人表达其拟从事需要取得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可以有多种方式,较为常见的是书面申请。(行政许可中的不少事项,申请人是否具备行政

许可事项的法定条件,通过书面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即可,申请人本人

是否亲自到场一般不影响能否取得行政许可。)

口头申请:如果申请人以口头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

当要求申请人以书面方式提出,或者将其口头申请记录后要求确认,

25.行政许可的审查期限:行政许可法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应该自受理之日起20日作出决定,20日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

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天。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如:《海洋倾倒管理条例》规定批准期限为接到申请书后2个月内。《外资

企业法》规定对于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国务院对外经贸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

机关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90天决定是否批准。《民用机场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民航局在3个月内审批决定是否发放机场使用证。《公民出入境管理法》规

定公安机关在30日内审批公民申请。

26.行政许可听证程序:听证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决定前,

有义务告知相对人决定的理由和获得听证的权利,行政相对人有权就事实和适

用法律表达意见、提供证据,行政机关有义务听取和接纳,通过公开、民主的

方式从而确保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和妥当性,保障行政相对人平等有效地参与行

政决定。

28.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

29.行政处罚的原则:是指对行政处罚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

第一, 处罚法定原则

第二,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第三,一事不再罚原则: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同一种类的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实施了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的期刑;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实施了罚款的,应折抵相应罚金。

第四.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五,保留权利原则:是指在行政处罚中要充分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30.行政处罚的种类:

第一,警告:是对违法行为人进行谴责以示警戒的处罚措施

第二,罚款:是为违法行为人设定金钱给付义务,即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额钱款的处罚

第三,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所得:是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所得收归国有的处罚

第四,责令停产停业:是指限制违法行为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

第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是暂时扣留或者撤销违法行为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凭证或者资格证明的处罚措施

第六,行政拘留:是指公安机关限制违法行为人短期人身自由的处罚

第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1行政处罚的适用:是处罚实施主体对违法案件具体运用行政处罚法规范实施处罚的活动

第一,应受处罚的构成要件:是指某种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是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加以确认的。具体的构成要减少:1)必须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属于违反行政法规范的性质,行政处罚只能针对违反行政法规定的行为3)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行政管理相对人4)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不予处罚的规定:是指行为人虽然实施了违法行为,但由于具有特定的情形而不给予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第三,从轻或减轻处罚:是指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幅度内,适用较轻的种类或者处罚的下限给予处罚,但不能低于法定处罚幅度的最低限度。(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

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四,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是指对违法行为人追究责任,给予行政处

罚的有效期限

32行政处罚的程序:

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符合行政处罚

法所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简易程序的内容(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和告知权利;制作处罚决定书以及备案)

一般程序:几个具体步骤:(立案;调查取证;说明理由、当事人陈述与申辩;作出处罚决定)

33行政合同:也叫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之

间经过协商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合同的种类: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这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与相对人签订的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相对人,相对人支付出让金

并按合同规定开发利用国有土地的合同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合同: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合同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作为发包方,实行承

包经营的企业作为承包方,双方协商一致而签订的国有企业承包经营合同3)

公用征收补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征用相对人的财产并给

予补偿的行政合同4)国家科研合同:是行政机关与科研机构之间就是国家重

大科研项目,由国家提供资助,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签订的协议5)农村土

地承包合同: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行政合同,但目前仍无法律、法规对此作出明

确规定,主要是由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调整6)国家定购合同:是指行

政机关基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的需要,与相对人之间签订的订购有关物资和产品

所达成的协议7)公共工程承包合同:是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与建筑

企业签订的建设某项公共设施达成的协议8)计划生育合同:是指计划生育管

理部门与育龄夫妇之间。就育龄夫妇按国家计划生育指标生育,国家为其提供

一定优惠所达成的协议

34招标:是指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招标方)通过一定方式,公布一定的标

准和条件,向公众发出的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必须招标的项目: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

全的项目2)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招标的程序:1)招标: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公开招标是指招标

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招标。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

以招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2)投标:即投保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里

应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3)开标、评标和中标:开标在招标文件所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

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招标人参加。评标委员会

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后向招标人推荐中标候选人。中标人确定后,招标

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过所有的投标人。

35.行政救济:它是指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或可能受到侵害时的防卫手段和申诉途径,也是通过法律裁决纠纷来纠正、制止或矫正行政侵权

行为,使受到损害的公民权利得到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36.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或法定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

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行政复议只能有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

2)行政复议权只能由法定机关行使

3)行政复议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维护合法权益的一种程序性权利,不得被非法剥夺,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自主处分自己的程序性权利,

既可以提出行政复议,也可以放弃行政复议

4)行政复议的对象原则上只能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37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权的行使必须合法

2)公正原则:是指复议机关在行使复议权时应当公正地对待复议双方当事人,不能由所偏袒。

3)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活动应当公开进行,复议案件的受理、调查审理

决定等一切活动,都应该尽可能向当事人及社会公开

4)及时原则:行政复议作为行政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途径,必须符合行

政的一般要求,其中包含着及时的要求

5)便民原则:是指复议机关在复议的一切环节和步骤上做到因地制宜,施便

于民,尽最大可能使行政复议制度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的经济、实用、卓有成效的救济手段。

6)有错必纠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审查,不论是违法,还是不当,也不论申请人是否请求,只要是由错误一概予以

纠正,这是行政复议不同于行政诉讼的重要之处。

38行政复议范围:即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复议案件的权限。

确定行政复议的三项标准: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2)违法和不当标准

3)合法权益标准

行政复议范围:1)行政处罚案件:是指对行政机关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而提起的性质复议

2)行政强制措施案件:是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而不服提起的行政复议

3)许可证管理案件: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

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4)行政确权案件:是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决定不服而提起

的行政复议。

5)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验自主权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6)农业承包合同案件:是指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是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8)行政许可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案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等证书,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而提起的行政复议。9)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而提起的性质复议10)行政给付案件:是指公民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最

低保障生活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而提出的行政复议

11)行政机关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权引发的争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

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1)不服行政处分及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和其他处理的

39行政复议的管辖: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的权限和分工,即某一行

政争议发生后,应由哪个行政机关来行使行政复议权。

一般管辖:1)不服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申请管辖

2)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

3)不服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所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人民政府的集团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

特殊管辖:1)不服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申请管辖

2)不服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依法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

3)不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申请管辖

4)共同行为的复议管辖:

40行政复议参加人

行政复议申请人:是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以自己的

名义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依法作出裁

决的人

1)复议申请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复议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人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复议申请人对称,是申请人认为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

合法权益而申请复议,由复议机关通知参加复议的行政机关,即指出被申请复

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1)被申请人必须是行政主体

2)被申请人必须实施了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第三人:是指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申请

参加或者由复议机关通知参加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

行政复议代理人:是指行政复议中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

代理他人进行复议的人

41.时间条件又称申请时效,申请时效是对申请复议权的时间限制,超过申请

时效,将丧失申请复议的权利

受理:行政复议的受理是指复议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后,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而决定立案受理的活动

审查的范围:1)审查是否符合申请的一般条件

2)审查是否超过法定的申请时效

3)审查是否重复申请

4)审查是否已起诉

42.行政诉讼:是指法院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具

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

效力范围:是行政诉讼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哪些人具有适用的效力。

空间效力:即行政诉讼法所适用的地域范围

时间效力:即行政诉讼法的生效。失效时间以及对该法生效前发生的行政案件是否具有溯及力

对人的效力:即行政诉讼法对哪些人有效,对那些人无效。

43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违法侵权标准

人身权、财产权标准

44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1)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

45特殊地域管辖:是指适用于特殊案件,按照特殊标准来确定的管辖。

行政诉讼中的特殊地域管辖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行政案件经过行政复议,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可以按一般标准由原行为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来管辖,根据原告的选择来确定。

2)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3)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诉讼的,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管辖

46.行政诉讼参加人

原告资格的确定:

1)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相邻权是相邻近的不动产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由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排水权、通风权、日照权以及截水权等

2)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公平竞争体制的建立是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最主要条件

3)受害人的原告资格:受害人是指合法权益受到另一民事主体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原告资格

5)与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原告资格被告的确认规则

1)起诉人必须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者

2)行为实施者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即“谁主体,谁被告”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依申请或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8.行政诉讼证据:是指一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行政诉讼证据就是在行政案件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存在的案件

行政诉讼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七种证据

51.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制度(比如说某人被判刑,但是几年后,发现他受刑是冤枉的,这是属于国家机关侵害了其人身权,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对其进行经济赔偿和公开的声明,)

行政法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行政法学考试重点

行政法学考试 1、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关系主体行使其权利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特点:(1)、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2)、在内容上的特点:行 政法内容广泛;以行政法、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易于变动;具有双面性。 2、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 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律关系之中,知道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准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合法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权的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要求: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要求: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的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平等的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1)、含义: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2)、要求:因该做相关的监督;应由法定机关行使;损害应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要给与一定的补偿。 4、什么是行政职权?有哪些内容?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职能。主要有:1、行政立法权;2、行政许可权;3、行政确认权;4、行政检查权; 5、行政奖励权; 6、行政物质帮助权; 7、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执行权; 9、行政合同的签订权;10、行政复议权;11、其他行政职权 5、什么是行政授权?有什么特征? 所谓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特征:(1)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2)行政授权必须 符合法定的方式;(3)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会使某一原本无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取得主题资格,或者使其原有的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夸大,职权内容增加。

行政法期末复习重点

行政法期末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12可能简答) 1,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立法:广义理解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普通性规范的行为。狭义理解是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行政奖励: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那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和起到模范作用的行政相对人以物质或精神上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5,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7,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 8,行政给付:又称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定职责,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或精神层面上的救援与帮助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法重点法条

行政许可法(04) 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三)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五)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第十五条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二十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完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行政法 1、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组织及其职权、行政行为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活动予以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广泛;(2)行政法规范具有易变性;(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没有截然分开。 2、行政法的渊源及其制定主体: (1)宪法;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行政法规:国务院;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6)行政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7)国际条约与协定; (8)法律解释; 3、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由行政活动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相互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是恒定的; (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和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设定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 构成要素:(1)主体,行政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2)内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3)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4、依法行政原则: (1)合法行政,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具体要求: A、职权法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首先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即职权法定; B、依法的规定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包括遵循法定条件,依照法定程序行政; C、法律优先,在依法的规定进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行政主体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多种法律文件,此时从法制统一的要求出发,必须遵循法律优先。 D、法律保留,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

最新吴鹏行政法讲义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 吴鹏 行政法的总体结构 2个人、1件事、4个程序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国家权Power (控权法) 司法权→司法机关→诉讼法(控权法) 公民权Right 西方: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中国:三权分工、互相监督 行政立法权 = 公共行政 =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 行政执法权 ≠私人行政 包括被授权组织 行政司法权 行政实体法(事前控权) 三、行政法(控权法) 行政程序法(事中控权) 行政诉讼法(事后控权) 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 总则(一般行政法) 行政行为法(抽象行为、具体行为) 四、行政法 行政监督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分则(部门行政法) §2.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立法法》:宪法、法律、法规×3、规章×2 ☆人大立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政府立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非正式渊源:其他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无法律无行政→国家权:法无授权即禁止 (形式行政)公民权:法无禁止即自由 例:1992年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恢复未作出任何规定……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此观点是否成立?(2003/4/7/案例) 种类裁量权(派出所:警告、罚款) 二、合理行政原则→理性→自由裁量权→ (实质行政)幅度裁量权(派出所:500元以下罚款)1.公平公正原则:同等对待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正当考虑 3.比例原则:①合目的性②适当性③损害最小 ★合法行政原则与合理行政原则的关系 例1:①2012年,原野公司股东王某和张某向工商局提出增资扩股变更登记的申请,将注册资本由200万元变更为800万元。后查明,验资报告有涂改变造疑,作出吊销公司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②2013年,《公司法》修改,取消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实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阐述我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2014/4/4/论述) 例2:最高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建立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三分之一的行政案件官民和解后撤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也有人担心,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谈谈你的意见(2010/4/7/论述) 三、程序正当原则 1.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除外2.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作出重要决定,尤其是对相对人不利的决定,应当听取其意见 3.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 1.高效→行政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时限,禁止不合理延迟 2.便民→便利当事人原则:行政机关不能增加相对人的程序负担 五、诚实守信原则 1.诚实→行政信息真实原则:全面、准确、真实 2.守信→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原则: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行政决定(1)违法行为:撤销,赔偿(2)合法行为:废止,补偿 六、权责统一原则 1.权力→行政效能原则: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 2.责任→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1)行政机关:赔偿(2)公务员:处分

(完整版)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

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权的概念、内容、特点P11 行政法研究的核心——行政权 (一)、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关于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权;第二,行政权来自于国家法律的赋予或认可。(P11)(二)、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规范制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指导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复议权等权利。(P12) (三)、特点:1、执行性2、法律性3、强制性4、优益性5、不可处分性(P12) 二、行政法的特点:P17-18 1、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②、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 2、内容上的特点:③、行政法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⑤、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 三、行政法的渊源P19-21 (着重记黑体字部分,非黑体字了解应该即可)(一)宪法: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也是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规范的基本形式;其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表现为“条例”、“规定”、“办法”。其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前提: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五)行政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六)法律解释:有权机关对法律法规所做的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 (七)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 四、行政法律关系 (一)概念: 指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P21)(注意:行政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行政管理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

行政法学考点-笔记

行政法学考点-笔记

1、行政法调整的对象:始终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p7 2、行政法学与行政法的区别: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及与行政法相关的社会 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归属不同:行政法学是一门学科,行政法是一个法律部门 对象范围不同:行政法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政法,但不限于行政法本身P25 3、行政法的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系指贯穿于一国行政法中,指导和 统帅具体行政法律规范,并由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主体在国家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P43 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首要原则(行政职权来源合法,行政行为受到法律拘束) 2行政合理性原则又称比例原则或帝王原则(由比例原则、平等原则与正当原则构成)P54 4、行政主体的权利(包括那些机关可以构成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一般以 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载体,但它又不限于行政机关,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同样享有行政主体的地位。P64制定规范权。2行政许可权。3行政确认权。4行政检查权。5行政奖励权.6行政物质帮助权。7行政处罚权。8行政强制权。9行政合同权。10行政裁决权。11 行政复议权。12行政委托权。13行政处分与追偿权。14行政执行权 5、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行政复议是以声请行为 P502-509 6、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 人出示执法身份证明,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裁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的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P303 7、行政给付行为有哪些:行政保障制度(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 会救济金、福利金;发放给灾民的生活救济费和救济物资,安置、抢救、转移灾民而支出的费用和物资等)行政助长制度(行政奖励、国家科研项目资助、中小学贫困生助学金资助、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贴息、对农业的财政资助、对中小企业的贴息贷款、对特定行业的补贴、产品的出口退税等)P215-216 8、行政奖励的形式:(1)发给奖金或奖品;(2)通报表扬;(3)通令嘉奖; (4)记功;(5)授予荣誉称号;(6)晋级;(7)晋职 9、行政决定的种类:行政命令、确认、许可、给付、征收、征用、处罚、 裁决、强制措施、强制执行等P195

行政法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法基本原则 是指指导行政法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等各个环节。 2、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行政赔偿 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法律规定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4、行政许可 指特定的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作出准予或不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之决定的行政行为。 5、行政规划 在静态上是指为处理行政事务、实施行政事业或制定行政政策而由行政机关确定的行政指导性目标;在动态上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综合地提示有关行政目标和制订出规划蓝图以具体明确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出为实现行政目标所必需的各项部署和安排的行政活动程序。 6、行政指导 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才去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 7、行政契约(行政合同、行政协议) 是指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为执行公共事务,实现行政管理目标,适用行政法规则,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设立权利和义务,且有较多特殊性的履行机制的协议。 8、行政复议 是行政复议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基于申请而予以受理、审理并作出决定的制度。 9、行政编制 广义的行政编制是指国家系统中从事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和其他组织的设置、规格、职能、内部机构、人员规模和结构比例等的总和。狭义的行政编制仅指使用行政经费,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的总合。 10、行政立法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11、行政征收 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性地收取税费或私有财产的行政行为。 12、审计监督 是指行政机关的审计部门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依法对有关行政机关、国家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

行政法学重点、要点3

1、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行政合同的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自己履行原则、全面适当履行原则 3、解决行政合同纠纷一般采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1)行政合同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2)行政合同纠纷可以适用调解(3)行政合同纠纷承担的责任形式主要是赔偿责任 4、行政指导的种类:(1)以有无法律根据为标准:分为有具体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和无具体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2)以其指导层次或指导对象为标准:分为宏观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3)以其作用的性质为标准:分为促进性指导和限制性指导(4)以行业或部门管理领域为标准:分为教育、科技、商业、对外贸易等若干类别(5)以其功能为标准:分为管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行政指导 5、行政程序的种类:(1)以行政事务的法律目的和行政程序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内部行政程序、外部行政程序(2)以行政事务处理的适用频度、范围、时限和行政程序的适用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抽象行政程序和具体行政程序(3)以法律是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标准:自由行政程序、法定行政程序(4)以行政事务的法律关系特点为标准: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裁判程序 6、行政程序法的地位:调整与规定行政过程的程序性法律规则,是程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司法程序具有同样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地位 7、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实体法的关系:(1)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政实

体法共同构成了行政法的外延(2)调整行政程序关系和调整行政实体关系是两类不同的法规范 8、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法体系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所调整的对象仍是行政关系,但它侧重于行政程序关系 9、1889年西班牙《行政程序法》(以法典形式出现的第一部行政程序法)和1925年奥地利《行政程序法》(国外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一阶段) 10、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是行政程序法兴起和发展的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标志;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内在推动力在于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 11、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状况:(1)《行政诉讼法》颁布施行以来,中国的程序法建设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2)《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根据《立法法》,国务院于制定颁布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这两个条例分别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作出明确规定,使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得以健全和完善(4)是中国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正在向纵深发展 12、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行政程序法的基本精神和准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仅要追求行政效率,更要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平等 13、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所谓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执法人员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仇敌,或者与本案有其他关系足够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情况 14、表明身份的制度是程序公正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相对人参与的一个先决条件 15、行政违法:(1)行政违法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但是尚未构成犯罪,最终承担的是行政责任(2)违法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行政相对人(3)无论行为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1.行政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同被管理者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行政关系的特征:a.行政行为的主体一方为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有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方能成立 c.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 行政行为的性质:第一,行政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第二,行政关系是一种权力服从性质的关系。 2.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面是3条扩展 含义) 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行政法是规范承担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 行使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律。 行政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和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 的行为法律程序 3.行政法的渊源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与行政法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宪法包 含着更多行政法规范和重要的行政法原则。 宪法包括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是:1.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2.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3.关于行政管理活动基本 原则的规范。4.关于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 个人劳动者在行政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的规范。 法律: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的规范性文件整 体上具有行政法的性质,有的规范性文件部分具有行政法的性质。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指导行政法制定,执行, 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 和行政救济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依法行政原则:1)法律优位原则:指法律处于优越于行政活动的地位。一切行政行为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等事项方面,只 有法律明确授权,行政机关才能实施相应的管理活动。 1宪法意义上的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一些重大的事项只能由国家人 民代表机关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规定,而不能由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代 为规定。 2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实施 的除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行政活动。他包括 以下内容。第一,任何行政职权的存在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任何行政职权 的行使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第二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统一

行政法原论笔记总结

第一章行政法本论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概念 一、行政法的涵义 1.内容上: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规定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 2.对象上: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 3.形式上:行政法是各种行政法规范的总称 行政: ——一般社会组织对其内部勤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通常称为“私人行政” ——,或“国家行政”(表层涵义)具体涵义:(1)针对的对象是公共事务。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带有鲜明的公共性质。 (2)实施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社会组织 (3)运用的手段是“组织和管理”。行政只限于行政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1)集合。行政的首要任务——对公共利益的集合行为。手段有:行政征收、征用、征购等 (2)维护。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防止个别利益主体的侵犯。手段有:行政处罚、强制等负担行政行为 (3)分配。行政主体只是抽象人格主体,最终仍要把公共利益分配给个别的利益主体即社会成员去享受 手段有:许可、救助等受益行政行为 特征:(1)持续性。(VS立法:制定利益规则,会议制、间断性)行政职能的持续作用,才能维系整个国家机器的持续运转(2)主动性。(VS司法:处理利益冲突,被动,不告不理)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集合、维护、分配公共利益 构成:(1 (2 (3 行政关系: 表层涵义: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实质:行政主体在集合、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与代表个人利益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规范:调整行政关系的的一类法律规范 行政法渊源:(行政法的表现形式)正式渊源+ 非正式渊源 正式渊源:①宪法典根本渊源⑴宪法典是行政立法的依据; ⑵宪法典中规定行政权利、义务,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行政法的直接渊源 ②法律此处是狭义的法律,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法律 ③行政法规最主要渊源特指: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注:行政法规中有一部分属民法范畴) ④地方性法规特定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行政法重点归纳

行政法重点归纳 一、单项选择题(题*) 二、多项选择题(题*) 三、简答题(题*) 四、案例分析题(题*) 五、论述题(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行政法的历史、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主体、公务员、行政行为理论、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三、简答题(每题分,共分) 基础理论、行为理论、救济理论或规定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分,共分) 复议与诉讼法的具体分析 五、论述题(每题分,共分) 基础理论或者诉讼重要规定 一、基本理论: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控制与规范行政权、没有统一法典形式的法。 ,行政法的历史。 法国——行政法的母国 德国——一个精心建构的体系 美国——基于程序的控制 英国——因为误解而迟到的法律 法国: ,因为(各地区最高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对立,制宪会议禁止普通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拿破仑一世成立`(国家参事院),代表国家元首受理行政申述。 ,年,国家参事院在法律上成为最高行政法院 ,年,案,成为行政法历史上的第一案 ,,卡多案后取消部长法官制,行政法院取得对行政案件的完全受理权。 ,法国学者眼中的行政法 法国纪龙德省烟草公司雇佣的工人在开翻斗车作业的时候,不慎将布朗戈先生的女儿撞伤。布朗戈先生因此以纪龙德省的省长为被告向普通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国家赔偿损害。他认为,对于烟草公司工人所犯的过失,国家应当承担民事上的责任。 法国民法典第条“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而致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责任”;第条“任何人不仅对因其行为所引起的损失,而且对因其过失或疏忽所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第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损害,均应负赔偿责任”。

公共行政法学考试重点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法学考试重点试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关系主体行使其权利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特点:(1)、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2)、在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内容广泛;以行政法、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易于变动;具有双面性。 2、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 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 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律关系之中,知道 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准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合法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权的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要求: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要求: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的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平等的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1)、含义: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2)、要求:因该做相关的监督;应由法定机关行使;损害应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要给与一定的补偿。 4、什么是行政职权?有哪些内容?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 家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职能。主要有:1、行政立法权;

行政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欢迎共阅 行政法知识点总结 (详细版) 第一部分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法律优先(法已规定不可违);法律保留(法无规定不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则:公平公正对待;考虑相关因素;比例原则(合目的性、适当性、损害最小) (三)程序正当原则:行政公开(知情权);公众参与(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务回避(实体程序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行政效率(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履行职责);便利当事人(减轻当事人程序负担)(五)诚实守信原则:诚实(信息全面、真实、准确);保护信赖利益(稳定、撤回补偿、撤销赔偿) (六)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效能(赋予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行政责任(行政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利害关系人 (一)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概述 ( 1)行政主体的含义和资格 ( 2)行政主体的特征: A. 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B.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公共行政活动的组织 C.行政主体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公共行政活动的组织 D. 行政主体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 3)行政主体的分类: A.根据取得的法律依据可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B.根据其组织构成和存在形态可分为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 ( 4)相关概念辨析 A、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处于管理者地位同时接受监督的行政主 体,也包括处于被管理者地位,但可以启动监督程序的行政相对人。所以行政主体不等于行政法主体,而只是行 政法主体中的一部分。 B、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种类,但不是行政主体的全部。行政主体的类别中 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被授权组织。 C、行政机关与行政组织:行政机关与行政组织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行政机关必有其组织,故,行政机关 亦可以说是主要的行政组织。广义上的行政组织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 D、行政机关与公共机构:所谓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 组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或者机构、政协 机关、各级法院机关、各级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行政机关只是公共机构 的一部分。 E、行政机关与国家机关:所谓国家机关,系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所以,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的一种类型。 F、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从严格的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看,行政机关是指国家机构中行使行政职权,承担 行政事务的机关,是由各行政机构组成的整体;而行政机构则是指构成各行政机关的个体。行政法上的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编制、预算,能够对外行文,并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机关整体,与行政机关含义不同。 2、行政主体的类型: ( 1)中央行政机关 A、种类: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务院办公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B、国务院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篇一: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后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第五章以行政法律责任命名,在本书的第十五章以国家赔偿制度命名。这两章是比较突出从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的责任、以及行政主 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伤害后需要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入手,对理解整 个行政法的初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在通过学习行政法这门课程、阅读这本书籍之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的一点感触和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予以批评和纠正。 二、感受之一:法的本质的精神包括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 约乃至法制。 第一次重大的启发在于我对什么是法以及为什么要创制法这一问题 的思考。法的探源绝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关于法也有很多令 人神往和崇尚的故事。苏格拉底临刑前有朋友曾想劝说和帮助他越 狱出走,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违反公民对城邦和法律的责任和义务的。出于对法的尊重选择了对最后的牺牲。也有人讲法的缘由归结为博弈,认为是公民与国家权力的一种博弈,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想必必是凝结了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约乃至法制等思想在 里面。①譬如,对于平等,民主为其提供保证。只有在一个民主的 法治体制内,才能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的权力机制,保证公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实 现平等权利。②对于自愿,民主可以为公民提供自愿字表达自己的 志愿和意志的机会,自愿地从事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作为和 不作为的事项,免受外力的强迫以逼使公民自己去干所不愿干的事情。③对于自主,一个体现民主化原则的法律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 发现公民以及法人的自主性,充分行使其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 主发展等自主权,使公民和法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对于 处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各类企业事业等市场主体尤其显 得格外重要,充分实现的自主性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之一。④对于 自由,民主机制本身便意味着将公民行使自由权利提供保证。没有 民主,便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机制的确认和保障,一切自由权利便 要落空。与民主相对应的专制,只能扼杀和窒息自由。⑤对于契约,它天然地就是民主、平等、自主、自愿等的产物。契约是意志自由

自考《行政法学》复习考点重点新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 相对于社会组织、企业的“私人行政”而言,行政法领域的行政,是指国家与公共事务的行政,通常称为“公共行政”。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它包括以下含义:(1)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限于管理国家事务,还越来越广泛地管理公共事务;(3)行政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4)行政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是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 (一)行政权 1.行政权的涵义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这个定义具有三层意思:第一,行政权的合法来源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没有宪法、法律的确认或设定,行政权就失去了存在和行使的合理基础;第二,行政权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行使,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就其各自所管理的事项行使的权力分别为立法权、司法权等;第三,行政权系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之一,一方面,现代行政权仍然保留了

传统国家政权的特色,是国家治理和服务社会的公权力的一种,另一方面,现代行政权还包括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权,这些治理权有的来自于国家法律的直接赋予或者行政机关的委托,有的源于社会组织的自治而后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 行政权与行政职权的区别。行政权不完全等同于行政职权。前者是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力,其内容多而复杂;后者则是具体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所拥有的,与其行政目标、职务和职位相适应的管理资格和权能,是行政权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 行政权与行政权限的区别。行政权限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界限,是行政权的具体形式——行政职权的三个构成要素(权力主体权力内容权力范围)之一。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超越行政权限,便构成行政越权,视为无效。 2.行政权的内容 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判权等。 3.行政权的特点 行政权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而言,它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它则具有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等特点。 4.行政权的双重作用 现代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广泛的职权,并

行政法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有行政法? 行政的本质决定要有行政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本质:是运用权力的活动。 权力: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权力两重性:一方面行善;一方面作恶。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二、行政的特征 1、与立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立法权是间接的;行政权是直接的。 2、与司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司法权是被动的;行政权是主动的。 3、具有广泛性。“从摇蓝到坟墓”。 三、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所有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的总称 主要规行使权力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后果的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四、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数量多。 (二)、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容广泛。 2、行政法规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与程序性规交织在一起。 五、行政法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社会关系。 1、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3、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容。

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的特征: 1、一方是行政主体; 2、具有非对等性; 3、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发生行政争议一般行政先行处理,司法程序是最终的解决争议机制。 (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具体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不得对相同事实给 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3、子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和保障 人权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重点

二、论述题 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3.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 5.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6.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7.公务标志: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时佩带或出示能表明其身份的公务标志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公务行为,反之则属非执行公务行为。这一标准是用来表明公务人员的身份或用公务器具的外形标志以便于社会外界识别。但公务标志要素无法解释佩带公务标志的公务人员用于非公务目的的情况。 8.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9.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法律行为。 10.行政委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11.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12.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行为所进行的监督。 13.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14.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生效的行为。 15.不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示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16.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为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 17.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18.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19.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