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建设百年鄂尔多斯、打造百万人口城市”和加快转型升级、富民强区的关键时期,也是继续领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十二五”规划精神,准确把握战略机遇,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有效实施《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一、发展背景及奋斗目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成就最好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转型,着力构筑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先后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等荣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全区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制约瓶颈不断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1%,人均GDP达到12.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亿元,年均增长41%,连续五年位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区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年均增长45.7%。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实施“拉大、补欠、崛起”战略,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实施了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率提高到90%,基础设施覆盖率和城市化率分别达到90%、95%,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27平方米、8.2平方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7.4︰50.6优化为0.3︰39.2︰60.5,产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三产方面,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性服务中心优势进一步显现,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二产方面,着力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启动建设了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初步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产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业“三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林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城乡统筹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保障是后盾、管理是重点”的指导方针,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建立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七项惠民配套政策体系,给予转移农民养老、医疗、参军、教育、低保等政策优惠,建设了罕台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十一五”期间累计转移农民4万多人,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到6000人。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区和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标准化办学,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率先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双高普九”区(旗、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大型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阵地26处,累计创作文艺精品60多部(件)。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区医院、疾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城镇无业居民全部被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7.2平方米和36.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5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6%。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日趋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完成污染物排放量减排任务。完成造林 5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城镇饮用水达标率100%。区域气候日渐改善,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7天。

“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二)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各类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陆续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增强。二是我区已挺进“金三角”城市群,地处国家、自治区能源化工基地和“呼包银”经济带,“十二五”期间能够在整体的区域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潜力优势,保持现有发展速度,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三是我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结构实现转型,地区经济总量提升,地区辐射能力增强,具备了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四是自治区要求集中精力打造东胜,市委、政府要求打造“双百”城市,这对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城市体量、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增强城市包容性、建设现代化新都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五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态势长期向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阶段,即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这将有利于我区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进行产业谋划,增强优惠政策对经济的拉动力。

——面临挑战。一是我区财政收入总量虽然实现大幅增加,但可用财力依然不足,而建设任务逐年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与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用地、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供应指标量小与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两大瓶颈。三是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竞争日趋激烈,我区扬长避短、占领制高点的任务异常艰巨,提高我区辐射带动能力的文章还没有做足,稍有不慎将被赶超,失去发展先机。四是科技合作的范畴较为狭窄,科技对地区发展的支撑力不够明显,科技人才较为缺乏。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综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区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阶段。我们必须把握和利用好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扬长改短,解决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安全城市为载体,大力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创新力,使东胜成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呼包鄂城市群和晋陕宁蒙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全市科学发展及富民强市的推动先锋。

(四)发展原则

——做大做强原则。树立“大东胜”理念,围绕产业布局,做大园区、集聚区规模,增强带动力;围绕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做大城市体量,增强城市承载力;围绕百万人口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宜业城市,增强城市吸纳力;围绕结构转型,做大非资源型产业,增强发展潜力。

——民生优先原则。把促进人民群众增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幅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管长远的民生保障体系,落实好各项惠民措施,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的惠及人民群众。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居民幸福指数。

——创新争先原则。围绕国家、自治区、市产业政策导向,依靠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在增量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争当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范。

——统筹发展原则。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把“双百”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强化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结构调整;强化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强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集中集约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加速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郊、镇区集中;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资源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建成功能完善、生态友好、文明和谐、繁华舒适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力争把我区打造成全市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自治区结构转型引领区、国家城乡统筹示范区和西部社会和谐首善区。

——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50亿元。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为0.1:34.9:65。在第三产业中,金融、物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工业内部结构中,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85%以上。

——城乡统筹。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城乡统筹示范区,构建城乡制度统一、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谐相融的发展新格局。从事一产的人口下降到3000人以下,转移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基本相同,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力争将东胜建成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道路便捷、生态景观优美、城市管理有序、减灾防灾有效的现代化新都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97%。

——社会发展。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保障;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人人享有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2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年均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平方米;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1.5—2%,达到每万元GDP能耗≤0.9标准煤,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25%;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自治区规定目标。

“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二、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园林城市

围绕“双百”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新旧城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速人才、资本、产业集聚,努力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提升城市品质,打造西北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到“十二五”末,将东胜建设成为自治区沿黄经济带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呼包鄂榆城市群和晋陕蒙宁陇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自治区乃至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及富民强区的实践先锋、宜居宜业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一)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加强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引导,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经济开发需求较高、适宜进行较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新区三期、布日都片区、吉劳庆片区、灶火壕片区、二火壕片区在内的南部区域。功能定位为东胜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低碳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示范区。这个区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型。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指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环境容量接近饱和、不宜大规模开发的主城区78平方公里区域(旧城区和新区一二期)。功能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区,承担全区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严格限制低水平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完善教育、社区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广场绿地、便民服务等,努力发展成为核心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开发条件不够好和城郊林木资源较好的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地区。功能定位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景观服务等功能。这类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产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和养护,引导人口向重点和优先开发区域转移。

——禁止开发区。主要指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煤田开采区、水源地及水源涵养区域、生态廊道和吉劳庆川、三台基川、昆独伦川及割舍壕川等。这类区域要依法进行强制性保护,禁止任何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科学规划布局中心城区各功能区块的开发、改造和建设,从长远、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与其他区块发展相协调,打造城市的新亮点。

——优化提升主城区功能。重点在完善配套、调整布局、优化环境上作文章,在发展模式上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加快调整和完善城区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多板块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交通便捷、功能合理,环境优美。

1.实施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区功能为主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旧城区剩余10平方公里范围内

2.5万户、3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建商业、住宅等各类建筑面积控制在800万平方米以内。

2. 加快旧城商圈改造。以伊金霍洛街和达拉特路为十字轴的旧城区商业核心区,要加快华研、大润发连锁超市、王府井百货、宏大、宝泰兴、吉旭、东达、原汽车站等商业设施建设,形成核心商业中心。

3.加快推进南部副中心建设。将三台基片区打造成为汇集居住、办公、商务、购物、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街区。滨水区域要利用现有水体资源,在两岸设置酒吧街、公园、水上剧场、滨河码头、垂钓乐园等文化休闲设施,打造东胜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现代生活休闲区。“十二五”末,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区启动运行。

4.加快推进北部副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城市北出口片区,注重功能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打造,构建伊煤路两侧片区商业、居住、办公等城市综合体。要根据城市空间设计和功能布局,将人文与自然融合,打造品质良好的北部门户区。

5.加快东部门户区域建设。全面启动现有富兴农贸市场,改造周边地块,把富兴工业园区原有羊绒企业进行外迁,建设城区东部商业次中心和特色居住组团,展示城区东部新形象,促进城区均衡发展。

6.完善新区功能。重点启动新区一期商圈,完善商业服务功能,拉动旧区人流、商流向新区合理分流,疏解旧城商业职能。继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文体、娱乐、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期重点引进现代商贸、文化旅游、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全力推进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

——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建设。在完善城区的基础上,合理打造几个重点组团,发展新型产业。

1. 装备制造基地片区。高品位设计、高起点规划,与东胜片区、康阿片区的城市设计有效衔接。围绕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和以新能源、电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2. 罕台片区。围绕打造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羊绒产业园区、医药园区和食品园区的建设;启动国际赈灾基地建设。营造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3铜川汽车博览园片区。全力打造成为集汽车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汽车物流、汽车文化、汽车博览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集聚区。

4.危险化学品园区。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解决周边化工产品的储藏、集装、外运,吸引其他相关产业的入驻;同时,提高煤炭、石油等供应和储备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储备保障。

5.万利片区。根据城区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建材、家居等相关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专业市场,打造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片区。

——加快实施南部生态新城建设。重点建设新区三期(含科教园区)、布日都片区、吉劳庆片区、灶火壕片区在内的南部新城,以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尊崇自然,借势建造,因高愈高,处低宜低,科学布局居住区、商业区与产业区,彰显城市空间立体层次,建设“和而多思”的城市景观,打造城市特色。

(三)完善城区基础配套设施

加大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努力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全区、分布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供水方面。强化水源地和输水管线建设;完成20万吨/日规模的中心城区黄河引水工程,使城区供水能力增加到32万吨/日,彻底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同时将饮用水、市政用水分质供应,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污水处理。新建、扩建铜川、罕台、布日都和装备制造基地4处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提高中水转化利用水平,景观用水全部由中水提供。

——供电方面。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电网改造和扩容工程,新建3处220KV、17处110KV 变电站,实现双回路供电,确保城区用电安全;加快城区110KV以上线路的整合工作,使之满足城市景观需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供热方面。扩建2处热电联产项目,新增3处大型热源,拆除城区所有分散小型供热锅炉,使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

——供气方面。完善城区供气管网,提高燃气管网覆盖率,实现城区全覆盖。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区环境,加快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

——垃圾处理。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城区建成垃圾收集站350座、垃圾压缩站50座、水冲厕所450座,配套建设总库容为324万立方米的垃圾厂,日处理垃圾1000吨,生活、餐厨及医疗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通讯方面。提高现有通讯网络和管网覆盖率,达到城区全覆盖。对现有网络设施进行合理整合,提高通讯质量。大力实施无线网络技术,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通讯系统。

——道路交通。实施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建设。对外交通,加快高等级公路和国、省道建设,完成机场高速、210和109国道改线、东康快速通道复线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区与周边区域间快速路网,实施路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公路扩容升级;新增公路里程400多公里,实现各级道路的无障碍对接。积极推进呼-准-鄂快速铁路和东-康轻轨东胜段建设,围绕重点矿区新建塔然高勒-韩家村、铜匠

川-杨家村等铁路专用线,增强煤炭外运能力。对内交通,打通城区所有断头路,疏通新旧城区连接通道,城区主次干道达到514条,总里程达到112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0平方米;强化城区静态交通管理,建设30处公共停车场,基本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线网,增加公交数量,推行燃气动力车,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0%。

(四)强化城市管理

——大力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努力营造整洁、美观的市容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精心规划,雕琢一批城市雕塑和文化小品,营造文明优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氛围。注重天际线、城市空间、建筑立面的塑造,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主导,实施户外广告整治和街景改造工程,形成与城市空间相协调的整洁美观的景观体系,同时对伊金霍洛街、天骄路、中央路等重点街路实施夜景亮化工程,打造清新靓丽的现代都市形象。

——借助信息产业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管理创新工程”。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建立区、街道(派出所)、社区三级视频监控网络,积极推行集监控采集、指挥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卫星雷达监控系统,实现城区范围可视化管理全覆盖,促进城区管理的规范化、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完善小区功能,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打造物业服务品牌。扩大物业覆盖面,物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打造服务业集聚中心区

将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业,全面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努力建成服务呼包鄂榆经济圈、影响内蒙古、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服务中心。主要目标是集中打造“两大基地”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一)集中打造两大基地

——以推进产业集聚为目标,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努力创造良好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发达地区大企业、研发机构、中介机构总部入驻东胜。加快“总部经济”建设,在新区二、三期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争取入驻装备制造基地的大型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实现中小企业集聚竞争发展。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造科技研发基地。以科技教育创业园区为阵地,发挥清华科技孵化器功能,依托煤炭、羊绒、沙棘等特色产业,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配套引进高新技术创业项目、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依托入驻装备制造基地的制造企业,吸引国内外生产厂家的研发机构入驻园区。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各类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以打造西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为目标,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以“草原硅谷”云计算服务业园区为核心,以“数字东胜”建设为龙头,培育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本地区“政务云”、“企业云”和“商务云”,使东胜区成为新型云计算产业的集聚基地。引进上海宇光等创新创业型企业及信息产业精英、领军人才投资兴业,积极培育信息产业企业上市。发展物联网产业,建设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打造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和羊绒交易中心,开展网上交易、信息咨询、代购代销、运输物流、仓储配送等业务,煤炭网上交易实现3亿吨。

——以打造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为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申请成立保税库,将铜川汽车博览园打造成为集汽车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汽车物流于一体的汽车服务集聚区。依托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煤炭物流基地和区域煤炭电子商务网。一是依托装备制造基地、包西铁路和荣乌高速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二是在万利镇片区依托210国道、运煤专线和拟规划建设的北环线建设以服务中心城区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仓储物流配送基地;三是在罕台煤炭集装站、铜川旧庙沟分别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基地。发挥东胜区位优势,

加强与广东、京津冀及西北地区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将我区打造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物流枢纽。

——以打造西部地区商贸中心为目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新、旧城区商业项目的建设进度,推进已签订入驻协议的商业项目落地实施,提高商贸服务业的品质,打造都会体验之城;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中低端百货商品批发市场、社区便民超市,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高、中、低端商品集散地。

——以打造西部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中视文化产业园区、天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出一批凝聚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情感的动漫精品,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启动和建设环球嘉年华等特色商业项目,发展休闲娱乐业。加快实施中华慈善总会华夏九九城等项目,发展保健、疗养产业。依托我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积极打造九成宫、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基地、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城郊观光农业区、漫赖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兴建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挖掘文化底蕴,举办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做优做强节庆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商务会展、学术研讨、体育赛事等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业管理团队,提高现有酒店管理服务水平。

——以打造内蒙古西部金融中心为目标,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高端金融人才,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壮大金融总量,加快金融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推动企业发行债券,发展基金市场。进一步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资本,促使民间资本管理规范化,降低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到“十二五”末,使我区金融机构总数达200家(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培养各类金融人才100人;全区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占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18%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直接融资总金额达160亿元。

(三)支持发展新型服务业

支持鼓励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项目策划、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财务顾问、专业化设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实施家政网络服务项目,提升家政服务业水平。

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

按照市委、政府“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全力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将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我区产业集聚、人才集中、功能完善的新型工业基地以及全市结构转型的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800亿元,其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配套服务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80亿元。引进企业100家以上,投产项目70家以上,实现产值800亿元,实现增加值32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吸纳就业3万人。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工业基地。同步发展商务、餐饮、金融、教育、医疗、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建成比较完善的市政服务设施和城市商业设施,提升基地产业承载能力。全面完成75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幼儿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服务中心、公租房以及其他设施;依托包西铁路,打造大型物流集散中心,货运年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二是加快核心产业的培育壮大,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依托奇瑞、中欧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加大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形成规模生产。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研发为龙头、引进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LED、高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业发展,注重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实现年产整车40万辆,引进配套企业50家以上,

年产风力发电整机1000台、各类型号电机3000台、太阳能光伏组件及薄膜电池2000兆瓦、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100万台(套)、各种LED芯片60亿片、LED照明产品250万套、LED显示屏20万平方米、LED封装产品40亿颗、笔记本电脑180万台、手机200万只、白色家电80万台、煤炭机械5万吨、工业机器人500台、数控机床1000台。在加快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打造产业门类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中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三是打造产、学、研一条龙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研发能力和人才引进力度,逐步形成与产业衔接紧密、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1—2所工科类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支持基地骨干企业建成集汽车制造、光伏、风电和动力电池为主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力争获得国家相关部委认证。

(二)大力提升羊绒服装产业品牌内涵

充分发挥我区绒纺产业品牌、技术、市场领先优势,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绒纺工业园区,全力推动羊绒服装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开发中高端产品,积极采取高新技术改进纺织、染整工艺,提高羊绒服装的设计水平,实现绒纺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产无毛绒3000吨、羊绒纱6000吨、羊绒制品1000万件,精纺羊绒面料100万米。

(三)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煤炭资源二次整合,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开采水平,建设大基地、大集团、大企业,积极筹划组建东胜区能源集团,形成中小型煤炭生产、运销企业集团,壮大煤炭产业整体能力和水平。以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为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物耗,加强煤炭选洗配一体化,提高开采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采率。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实现增加值50亿元。

(四)积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发展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引进项目与发展本土企业并重,改造与升级同步等措施,鼓励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大型基地搞配套,改造提升一批中小企业,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加强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本土企业家的培育;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建立公共科研平台,或借助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中小企业的科研能力;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贴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每年扶持20-30家重点中小企业。

五、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重点研究城区以外的镇,努力打造城乡统筹基础设施承载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和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结构互补、生态环境协调、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全国独具特色城乡统筹示范区。

(一)推进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工作

依靠城市和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加大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力度。合理调整城镇和农村用地的空间布局,着力建设泊江海子镇,走一条“少而精”的镇区发展道路。继续加大投入,彻底解决农村危房问题。

(二)推进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系列政策,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管理是服务、保障是后盾”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参军入伍、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市农村无差别待遇,推行“三个一”工程。即:提供一套住房,将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住房规划和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两种方式,切实保障转移农民住有所居;找到一份工作,通过免费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激励企业用工、强化政府服务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转移农民就业增收,设立转移农民创业基金,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一份社保,将转移农民全部纳入城

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同时,加强对农村高龄老人、五保户、留守空巢老人的保障工作,通过社会化养老、老年人自助、政府专项补贴等多渠道方式,确保老有宜养。

(三)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工作

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盘活转移农民土地及闲散资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休闲经济和农家乐项目。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转移农民以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农贸市场经营,切实增加转移农民财产性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凸显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在水土适宜地区扶持3-5家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采摘为一体的农业庄园;扶持3家以上大型养殖企业。

六、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把富民强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积极打造幸福东胜,全力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示范区。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学有优教。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全部达到自治区一类校标准,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占6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占15%以上,师生比例达到1:10;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达到幼儿总数的70%,学前教育办学质量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巩固提升“双高普九”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优先发展高中教育,建成2所自治区级示范高中,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使职普比例达到5:5;积极创办高等教育,力争在3—5年内

设立一所高等院校;重视民族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补充、国际教育为拓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区(旗、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老有颐养。加快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建设进度,制定和实施社会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范意见,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服务需求。试点规划建设社区托老所,逐步增加社区托老床位;政府新建综合福利院,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000张;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民办老年公寓养老床位达到6000张。使全区养老床位总数增加到1万张,实现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增加到100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病有良医。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公立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骨干,民营医院为补充,逐步形成资源结构和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不同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进区内医院与全国先进医院的合作、协作和交流,全力提升医疗诊疗水平,突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成4所综合医院、8所专科医院,全力实施打造精品医院工程,使综合医院中2所达到三级甲等水平、2所达到三级丙等以上水平,专科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每万人拥有病床数5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80人,每个街道建有1所不低于15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半径范围内均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4个中心、50个站,实现“首诊到社区”、“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显著提高。每年为老年人免费体检。

——劳有应得。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对贫困阶层的保护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就业培训,兴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促进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全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达到20万个,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次,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6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现就业培训全覆盖。

——住有宜居。围绕打造“品质生活”的目标,优化人居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实现住有宜居。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着力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降低人民生活成本。新建保障性住房275万平方米,其中公租房120万平方米、限价房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廉租房5万平方米。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调控和监管,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培育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租赁市场和住房金融市场,为居民购房、租房提供便利。

——完善保险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同城待遇,实现社会保障水平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做好动态管理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将我区引进重大项目的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98%,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至50万元。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5%,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至30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和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门诊统筹医疗费报销封顶线统一提高至2万元。大病救助的封顶线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围绕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推进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充分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在思想观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把提高法治化水平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制订实施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

鄂尔多斯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期限 (1)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 (2)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和范围 (1)市域:为鄂尔多斯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现辖一区七旗(东胜区、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中心城区:包括东胜和康阿两大片区。其中203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40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三、城市规划区 包括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全部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为8098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以打造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辐射晋陕蒙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重点,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民族文化交融的宜居宜业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 (1)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大型化、集约化,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消费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构筑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 (2)改善民生,富民强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富民优先。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设施先进、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努力扩大就业,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建设。 有序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4)区域协调,合作共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跨界合作 加强与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海、阿左旗等的协调发展。推进在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育等方面的合作。 (5)优化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 积极转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word版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矿山救护中队高温浓烟综合演练方案 一、总则 1、编制依据: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提高救护指战员处理事故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根据我队的实际情况参照我市《鄂尔多斯市2014安全月演习方案》和当前国际、全省矿山救援技术比武项目和新时期矿山安全生产的实际,科学设置训练项目,创新训练模式,突出高效练兵,不断强化模拟实战高温浓烟巷道演习力度。特制定本方案。 2、演习目的: 通过对设定事故的应急演习,检验我队在事故状态下的救援保障能力、灾害控制能力,以提高我队抢险救灾的实战综合能力 二、演习组织机构及职责: 1、演习指挥机构 总指挥:越享平 副总指挥:郝重阳王建民 2、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抢险救灾组:由各小队组成,小队长为各组组长,负责根据制定的方案实施各种操作项目。

井下待机组:由三小队组成,小队长为组长。负责与地面指挥部联系,并负责将伤员运到急救车上。 井下督查组:由杨文杰(组长)、苏清豹二人组成,负责所有参加演习小队的全程跟踪和指导。 后勤保障组:由赵永明、吴海云、白云岐组成,要做好整个演练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演练所需的器材及演练的宣传报道工作,以及演习中发生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工作。 三、演习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四、演习地点:通风救护部矿山救护综合演练场 五、事故的性质:模拟火灾事故 此次演习模拟矿井火灾事故,设置温度50度以上,浓烟状态,时间为2个小时,佩用氧气呼吸器一次完成。演习内容包括闻警出动、战前检查、灾区侦察、抢救伤员、伤员急救、气体检测、高温浓烟状态下挂风障、惰泡灭火等。通过实战演练,提高指战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锻炼队伍在非常条件下,处理各类灾变事故的实战能力,提高矿山救护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安全完成生产矿井抢险救灾任务奠定基础。 六、演习内容: XX矿井发生火灾事故,有一名遇险人员下落不明,救护小队进入灾区侦察,侦察时要检测气体、抢救遇险人员、烟雾状态下挂风障、惰气灭火等。 七、演习要求: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简介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简介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是鄂尔多斯市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地。基地位于东胜区与康巴什新区之间(北距东胜城区9公里,南距康巴什新区5公里),东临210国道,南接109高速公路,新建的包西铁路沿边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产业发展区、综合配套服务区、物流服务区。其中,产业发展区分为电子科技产业区、汽车制造产业区、重型机械生产加工区、轻型机械生产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 一、基地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是经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点工业区,地处我区罕台镇和哈巴格希街道办事处境内,控制区面积6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40km2,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40亿元[1]。其中首期建设面积约25km2,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1亿元。 (一)规划思路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按照生态型、园林式旅游型工业城标准进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水、电、热、气、通讯、排污等管网全部一次性下地;地貌尽量保持原有形状,建筑设施随坡就势,错落有致;路网疏密相间,首期建设区规划道路总长75公里,主干道路面宽达60米;绿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规划绿化面积13.3平方公里,绿化率达53%。 (二)产业定位 产业发展贯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开发及零部件生产,煤机、化机等专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设备生产、高新材料加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按照产品关联、上下游配套的原则,精心打造几条精深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西部一流的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280亿元,实现税收约45亿元。 二、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一)征拆安置情况 基地自2007年4月份开展工作以来,已累计征收土地51000多亩,占基地总规划面积的90%;对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住户全部进行了货币安置、住宅安置和社保安置,通过各类安置措施,失地农民人均获得各类补偿收入30万元左右。(二)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道路12条共计36公里,配套管网同步下地,土基工程基本完成,其中中环大道、经五路、纬五路开始实施油面工程。绿化基地内10多个自然山头近3000亩土地,完成中环大道部分路段及纬一路北侧绿化工作。 --配套设施。基地供水站及供水管线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预计8月底建成;基地供热管网已经下地,供热站即将开工建设;基地排污管网已下地,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设计;基地通讯管网全部下地,地上设施预计年底完成;基地电网规划已经论证,正在报审,11万伏变电站即将开工建设,预计

回望改革开放历程

回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我们所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最繁荣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不断着眼未来的顶层设计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谋福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观。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改革并非起自中国。苏东各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但由于复杂的内外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中国的改革,历经艰难曲折,取得巨大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

验,必须长期坚持。”为此,需要认真总结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 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 -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却长期没有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方向正确,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方向错误,改革开放必然到处碰壁、遭到失败,甚至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苏联改革因方向错误,而遭到失败,由此导致亡党亡国。中国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虽有困难和挫折但终能克服千难万险而取得成功和伟大成就。 最后,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方向正

鄂尔多斯工业园区铁路集疏运系统建设探讨

鄂尔多斯工业园区铁路集疏运系统建设探讨 王山虎 2012-12-15 18:11:08 来源:《铁道货运》2012年第08期摘要:从鄂尔多斯市各工业园区产品的主要品类、“白货”产销量和原料运输量3个方面,介绍园区总体发展情况,并根据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东胜区7个旗和1个区的工业园区发展需求,分析铁路集疏运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与鄂尔多斯市的战略性合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铁路建设和运营,以完善的规划引导铁路集疏运系统有序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铁路,集疏运系统,专用线 鄂尔多斯市是“三西”(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的重点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的工业园区其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已基本成型,对于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分析鄂尔多斯市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铁路专用线和支线的规划建设情况,了解掌握各旗区工业园区的主要产品、产能、流向、运输需求等情况,对于更好地协调解决鄂尔多斯市在铁路建设、产品运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规范园区配套铁路专用线和支线的建设、管理都具有现实意义。 1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总体概况 鄂尔多斯市有20多个工业园区,整体规划理念新、起点高,开工项目数量多,投资规模较大,重点项目推进速度快,成效明显。预计到2015年,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产品总量将突破2亿t,其中煤焦类产品0.5亿t,危险化学类产

品0.4亿t,其他“白货”产品1.1亿t,工业园区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其中,大路、达拉特旗、鄂托克、蒙西4个工业园区工业产值超千亿元,上海庙、独贵塔拉工业园区产值超500亿元。由于园区产业多元、产品复杂,对铁路运力和运输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各工业园区产品的运输需求,按照鄂尔多斯市铁路集疏运规划方案,规划配套园区铁路集疏运系统41个(含建成或在建),其中专用线31条、集运站10个。目前,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1.1各工业园区产品的主要货物品类 乌审召、图克、大路、乌兰木伦、上海庙等园区以煤化工、煤洗选加工产品为主;鄂托克、蒙西、达拉特、毛乌素等园区以生产PVC、水泥、砂矿等建筑材料为主;鄂尔多斯市新能源示范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等园区以生产光伏设备、风电设备、汽车、硅片等新能源高端产品为主。产品流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产品运量大、运距远。目前,鄂托克、蒙西、乌兰木伦、图克、乌审召等园区部分项目已投产或形成规模,且已由铁路运输其原料或产品。 1.2各工业园区“白货”产销量 据统计,2011年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白货”产量为3782万t,产品外销3509万t,通过铁路完成外运量994.6万t(包括焦炭),占产品外运量的比例不足30%。随着鄂尔多斯地区包西、南部等“三横四纵”铁路网的建成运营,内蒙古西部至曹妃甸、华中地区等铁路外运通道的建设,专用线(支线)等集疏运系统的完善,铁路已成为支撑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预计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 2020版

序言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旨 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进行剖析和阐述。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同 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此报告需注明出处。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可 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的重要参考渠道。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 第一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占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 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史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统一思想的宣言书、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从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

内蒙古鄂市东胜区邮政编码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 序号:1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0包含地址:93个白天马路、包府公路、宝日陶亥东街、宝日陶亥西街、泊尔江海子镇泊尔江海子村、泊尔江海子镇特拉村、柴登镇、柴登镇城梁村、柴家梁、朝脑梁镇、陈家渠、创捷公司、达拉特北路、达拉特南路、达拉特旗、大庙梁村、大桥路、鄂尔多斯东街、鄂尔多斯西街、鄂托克东街、鄂托克旗、鄂托克旗沙井镇、鄂托克前旗、鄂托克西街、纺织街、富兴路、割蛇壕、公园路、杭锦北路、杭锦北路文明巷、杭锦南路、杭锦旗、郝家圪卜村、吉劳庆北路、吉劳庆南路、林场村、林荫路、满都海巷、民联B区、那日松北路、那日松路、那日松南路、棋盘井、三台基、沙圪堵、沙圪堵开发区、上湾、天骄路、铁西区109国道、铁西区、铁西区东环路、铁西区鄂尔多斯西街、铁西区鄂托克西街、铁西区广场街、铁西区柯额伦路、铁西区科技街、铁西区南环路、铁西区松山路、铁西区体育街、铁西区团结路、铁西区文化街、铁西区校园路、铁西区迎宾路、铜川镇、铜川镇常青村、铜川镇神山村、铜川镇铜川村、铜川镇亚麻图村、万利镇、万利镇海子村、万利镇碾盘梁村、万利镇添漫沟村、万利镇枳机塔村、万盛西村、乌审东街、乌审旗、乌审西街、羊场壕村、伊化北路、伊化南路、伊金霍洛东街、伊金霍洛西街、伊煤北路、伊煤北路包府叉路、伊煤北路杭锦叉路、伊煤路、伊煤路北、伊煤路南、伊煤南路、伊旗、准格尔北路、准格尔南路、准格尔旗。 序号:2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6包含地址:5个柴登镇板旦梁村、柴登镇柴登村、柴登镇垛子梁村、柴登镇海子湾村、柴登镇漫赖村。 序号:3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7包含地址:7个泊尔江海子镇巴音敖包村、泊尔江海子镇海壕村、泊尔江海子镇海畔村、泊尔江海子镇莫日古庆村、泊尔江海子镇石畔村、泊尔江海子镇什股壕村、泊尔江海子镇扎布格尔沟村。 序号:4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8包含地址:9个罕台镇、罕台镇板素壕村、罕台镇布拉格沟村、罕台镇罕台村、罕台镇九成功村、罕台镇色连村、罕台镇问家湾村、罕台镇乌德呼舒村、罕台镇撖家塔村。 序号:5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9包含地址:4个铜川镇白家梁村、铜川镇城梁村、铜川镇店沟村、铜川镇格舍壕村。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浅析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优势和发展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地位 (2) 二、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发展和现状 (2) 三、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及城市发展存在问题 (3) 四、大环境下,煤炭产业和城市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4) 1、延长煤炭工业的产业链 (4) 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5) 3、招商引资 (5) 4、建立煤炭大学、学术性科研基地 (6) 五、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综述了鄂尔多斯地区煤炭产业的基础和现状,就该地区的煤炭发展条件和其巨大的消费市场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就煤炭产业及其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做了相应的阐述和建议。 关键字: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发展条件、转变、经济 一、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地位 统计资料显示,鄂尔多斯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资源地和生产基地。该地区的不粘煤具有低硫、低灰、低有害杂质、中高热值、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素有“天然精煤之称”,保有储量为1217.85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占内蒙古的一半以上。 显然,鄂尔多斯是一个超大的煤炭基地,而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工业的主要燃料和动力、化工的主要原料。我国现阶段大约70%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70%的化工原料都是煤炭提供的。煤炭工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促就内蒙古经济发展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原因。二、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发展和现状 伴随国家煤炭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煤炭资源的勘探、开采阶段。在此阶段鄂尔多斯煤炭产业主要注重煤炭资源勘探开采,目的是寻找更多的煤炭资源储量和实现更多的煤炭产量。当时,全是地方煤矿129座,全是煤炭产量在100万吨左右。 第二阶段是煤炭资源生产建设的起步发展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家投资开发了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万利矿区和达拉特电厂等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